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进了太和门,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他看上去才十七、八岁,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D.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热效应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

【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辨析。

【解答】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A正确;B第一个逗号要位于引号外;C顿号去掉;D第二个逗号改为冒号,第四个逗号改为分号。

选A。

2.【答题】下面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绽开(zhàn)搓捻(niē)疲倦(pí)小心冀冀(yì)B.惭槐(kuì)觅食(mì)繁衍(yǎn)花团锦簇(cù)C.预兆(zhào)迁徙(xǐ)企盼(qǐ)落英缤纷(bīn)D.穿梭(sōu)煎熬(áo)冥思(míng)不可明状(míng)【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

【解答】A搓捻(niē)——搓捻(niǎn),小心冀冀——小心翼翼。

B惭槐——惭愧;C正确;D穿梭——穿梭(suō),不可明状——不可名状。

3.【答题】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B.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C.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D.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词,譬如“父亲”,“母亲”,“妹妹”,“老师”等。

【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解答】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课时练习试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课时练习试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课时练习试题答谢中书书___将歇,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___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将歇,___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1.将“歇”注音为xiē。

2.《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 (500-536),字玄度,自号山中宰相,南朝梁___人,曾任中书舍人。

3.(1) “答谢中书书书”中的“书书”是对中书舍人的尊称,表示感谢中书舍人。

(2) “五色交辉交辉”中的“交辉”是重复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示石壁上的颜色交织在一起。

(3) “四时俱备四时”中的“四时”指春夏秋冬,表示山林四季景色都美丽。

(4) “___将歇歇”中的“将歇”表示雾快要散去。

(5) “夕日欲颓颓”中的“欲颓”表示夕阳即将落下。

(6) “沉鳞竞跃沉鳞”中的“沉鳞”指鱼类,表示它们在水中跳跃。

4.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夕阳下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地跳出水面的情景的句子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慨叹的句子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夕日欲颓”。

6.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山川之美何陋之有”和“实是欲界之仙都”都是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美景。

7.(1) 两岸石壁上的颜色五彩缤纷。

(2) 夕阳快要落下时,鱼儿在水中跳跃。

8.“山川之美,___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引言的作用,为后文的描写做出铺垫。

9.“___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句描写了山林中早晚景色的变化,通过对动物和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出山___。

这种描写方式十分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10.“康乐”指的是___县令,作者举他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他的退隐之志。

11.“沉鳞竞跃”中的“鳞”指鱼类的鳞片。

2.将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2)未复有能与其者与:没有任何人或事物可以与其相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曰欲颓.(tú)B.沉鳞竞.跃(jìng)C.水中藻、荇.交横(xìng)D.何处去竹柏.(bǎi)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晓.雾将歇,夕日欲颓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二、文言文阅读4.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五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竞跃:________________(4)夕日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6.《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夕日欲tuí()沉鳞jìng()跃yù()其奇者藻()荇()交横怀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相与步于中tíng()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五色交辉:_________(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_________(4)解衣欲睡:(5)盖竹柏影也:___(6)念无与为乐者:(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水中藻、荇交横: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①相与步于中庭:___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交①水中藻、荇交横:___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实是欲界之仙都。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课内阅读【一】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解释加点词:(1)答谢中书书___ (2)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

___ (4)晓雾将歇(5)夕日欲颓6.“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7.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二】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测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测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测试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烂熳(màn)匿名(ruò)筋疲力尽(jīn)B.芦荟(huì)长髯(rán)吹嘘(xū)C.不逊(sùn)禁锢(ɡù)文绉绉(zhōu)D.诘责(jié)窒息(zhì)锃亮(chénɡ)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翻来复去器宇轩昂鹤立鸡群忧郁消沉B.成群结队美其名曰文质彬彬困惑不解C.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粗制乱造藏污纳诟D.暗然失色不可名状美不胜收微不足道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

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D.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5.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4)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A.比喻引用排比拟人B.拟人反语比喻比喻C.比喻反语比喻拟人D.拟人引用排比反语6.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短文两篇》考点精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短文两篇》考点精练-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精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重点字词】请在空白处解释原文中的划线的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俱备。

....。

青林翠竹,四时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了,猿、鸟此起彼伏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重点字词】请在空白处解释原文中的加点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澄澈清明,仿佛水中有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考点精练】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21-126题。

(16分)第一组题目:12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沉鳞竞.跃负.势竞上B.晓雾将.歇其将.固可袭而虏也C.夕日欲.颓欲.有求于我也D.四时.俱备时时..而间进1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参考答案:(1)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评分:共(2分).(2)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3)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qǐng)夕日欲颓.(tuí)B.遂.至承天寺(suí)沉鳞.竞跃(lín)C.藻,荇.交横(xìng)能与.其奇者(yù)D.盖竹柏.影也(bái)相与.步于中庭(yǔ)2.下列句子没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3.对《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4.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B.明天参观博物馆你是打算自己去呢?还是和大家一起去?C.“听着,朋友,”他说:“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D.善于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善于学习,其结果或者事倍功半,或者劳而无功。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

要倡导生态意识、环保意识,_____________。

要倡导尊重①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②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③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A.②①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①②③二、填空题6.文学常识填空。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短文二篇》同步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没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3.与课文原句一致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相于步于中廷B.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C.实是欲界之仙都D.清林翠竹,四时具备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二、情景默写5.根据要求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一文意境优美,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月”字来写,其中侧面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作者惆怅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下面小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第11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选题1. 选出下列画线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

中庭:院子里。

B.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C.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欣赏、领悟。

2.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郦道元《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哀转久绝”所描写的是霜降节气的景物。

B.新闻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六要素。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代文学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是他的作品。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人。

二、填空题3. 根据课文原文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谢中书书》中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一】【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南北朝吴均的《与顾章书》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④去月:上月。

1、解词(1)晓雾将歇()(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仆去月谢()病(4) 岂徒()语哉2、翻译(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

(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

期末复习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

(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分)(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分)3.回答问题。

(6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2分)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分)答案:1.(4分)(1)交相辉映(2)四季(3)参与,这里指欣赏(4)向西北,朝西北2.(6分)(1)(3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3分)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3.(6分)(1)异奇状(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拓展阅读:竹溪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拓展阅读:竹溪记

部编版-初中语文-打印版
竹溪记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①富人之园,见其所蓄②,自绝徼③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④,弈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一石,百钱买一花而不自惜。

然有竹据其间,或芟⑤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城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

然才遇霜雪,又槁⑥以死。

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而江南人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节选自《任光禄竹溪记》)[注释]①侯家:王侯之家。

②蓄:蓄养,收藏。

③绝徼:极远的边地。

④其为园:他们建造园子。

⑤芟(shān):割。

⑥槁:干枯。

1.“或千钱一石”一句中,“或”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或者
B.或许
C.有人
D.有时
2.下列句中“之”的解释,与“富人之园”相同一项是()
A.则人益贵之
B.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D.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3.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物以稀为贵”
B.“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C.“事物的好坏贵贱是相对的”。

D.京城人花费千钱购买一竿竹子的行为是愚蠢的,不值得的。

4.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参考答案
1.C
2.D
3.D
4.我们江南人砍掉竹子把它们当柴烧。

(意思符合即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同步练习附答案

11《短文二篇》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晓雾将歇.()水中藻.()、荇.()交横.()2.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2)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A.晓雾将歇.: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B.夕日欲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C.念.无与为乐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4. 选出加点词语活用的两.项()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五色交辉.。

C.念无与为乐.者。

D.夕日欲颓.。

E . 庭下如积水空明..。

F . 水中藻、荇交横..。

5.填空:(1)《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__,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__________”之称。

作品有《陶隐居集》。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字子瞻,号_____________,北宋(朝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______”。

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

(1).弘( ) (2).颓( ) (3).鳞( ) (4).遂( )(5).寝( ) (6).藻( ) (7).荇( ) (8).吾( )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选贤与.能。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综合练习】一.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先用“│”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两个层次,再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1).分层:第一层:第二层:(2).主要内容:第一层:第二层:2.有人说“夕阳欲颓”在常人看来,往往引发消沉的思绪,而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却描绘出“沉鳞竞跃”的生动图画,说说这样的景物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简答题:(1).写出作者记叙夜游的时间、地点及同游人。

(2).作者是怎样描写承天寺院中景色的?2.回答下列问题。

(1).夜游的原因是:(2).夜游的背景是:(3).夜游的心情是:(4).写景的一句是:(5).抒发的感慨是: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拓展练习】一.阅读于是项王乃欲东流乌江。

乌江亭长舣(使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短文二篇》阅读练习(解析版)

《短文二篇》阅读练习(解析版)

比较阅读2《短文二篇》(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3)夕日欲颓.(4)与.其奇者【答案】(1)四季。

(2)休息。

这里指消散。

(3)坠落。

(4)参与,这里指欣赏。

【解析】(1)句意为:四季都有。

“四时”,四季。

(2)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3)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4)欣赏这种奇利景色的人了。

“与”,欣赏,领悟。

2.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案】(1)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解析】(1)句关键词:“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句关键词:“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答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解析】第一空填写“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句子中的“五色交辉”“青林翠竹”都体现了色彩。

第二空应填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视觉;“猿鸟乱鸣”听觉;由早到晚,由静入动。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解析】考查文章主旨句,通过主旨句理解作者的情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应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遗憾的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练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二篇》同

(练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二篇》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B .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C .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D .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下面2. (2分)读《往事依依》,“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仔细阅读这段文字,选出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

()A . 《千家诗》是最能影响作者童年生活的一本书。

B . 《千家诗》为作者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在那里,作者“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C . 《千家诗》之所以会给作者以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中的歌咏祖国风物的诗歌是“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的。

D . 第2节中所引的诗句都出自于《千家诗》。

3. (2分)下列句子中对划线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名为鲲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③其翼若垂天之云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A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4. (2分)下列对课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 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C . 《核舟记》这个题目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D . 《蒹葭》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5.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他虽然是个农民,平常喜爱学习,读书看报,识不少字,跳广场舞也在行。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附习题)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附习题)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东坡这 个别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 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 府要来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 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书斋,
考虑,想到。
作者的朋友,当时 也贬官在黄州。
院子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共同,一起。 均为水生植物。
形容水的澄澈。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大概是。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 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 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 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比喻 月光 竹柏的影子
2.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点染出一个怎样 的境界?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 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 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 亦幻的美妙境界。
3. 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试简要分析包含 哪些情感? 文中包含的情感有以下几种: ①赏月的欣喜;②贬谪的悲凉; 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闲。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 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 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 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 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 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 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2)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两篇-章节测试习题(2)

章节测试题【答题】本文采用第________人称的写法,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

(18字内)【答案】一;独腿车夫三轮支撑人生(一个车夫用独腿蹬三轮自己人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本文的主人公是“独腿车夫”,根据作品内容点明他主要的活动“登三轮车”,点明他以这种方式支撑他的人生即可。

【答题】请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及其作用。

我猛然间觉得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直直地蹬着”、“瞪着”,形容目光长时间盯在他的“断腿”和“裤管”上,表现“我”突然发现车夫是一个独腿后的震撼,以及自己坐在他车上的复杂心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解答】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结合具体的故事情境,点明“神态描写”,说明句中的词语表达了“我”突然发现什么的惊讶之情和内心对“独脚车夫”涌起的情感。

【答题】“如果那条断腿也有在天之灵,它一定会为它的主人感到自豪。

”你认为这条断腿会为主人的哪些方面感到自豪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关键点:主人积极、乐观的心态,顽强、坚韧的意志,诚恳、诚信、善良的品质,自尊、自立的精神。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解答】要阅读全文,通过作者对故事的叙述和对人物的描写了解“独脚车夫”性格、精神品质上的特点,即可理解“自豪”的含义。

【答题】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了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请举出其中一处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只是收你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表现了车夫担心“我”的误解,体现了车夫的诚恳、诚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8. C 【解答过程】 A.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想到。解释正确。 B.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同,共同。解释正确。 C.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只是。解释不正确。 D.句意: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遂:于是,就。解释正确。 故选:C。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民皆动摇
第1页 共4页
②吾在是
③轼诣武卫营
④卒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 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2页 共4页
B.“而”的用法不同。表修饰/表转折。 C.“为”的用法相同,都是“是”的意思。 D.“其”的用法不同。代词/表反问,难道。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在 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故断为: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 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 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 ①关键词:溅、怒:名词作状语。句意:(瀑布)像雪一样飞溅,像雷声一样怒吼,让人又喜又怕。 ②关键词:迹:足迹。句意: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在被贬时于友人一同欣赏美景,既有对美 景的赞叹,又有被贬的悲凉。《游白水书付过》“顾影颓然”同样体现了作者游山玩水后除了喜悦,还 有一些愁闷苦楚。只要抓住这两个核心点,言之合理即可。 答案: (1)①大概 ②吃 ③回头看 ④动词,写 (2)C (3)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①(瀑布)像雪一样飞溅,像雷声一样怒吼,让人又喜又怕。 ②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赏景之乐和贬谪之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二篇》阅读练习
(甲文)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4.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写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答案:
1.(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
2.(1)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栢影也。

4.山川之美月色/月夜之美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