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城镇化概念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化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化进程当中各类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和人口向局部地区集中并且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一个过程。

工业化、城市化应该是一个国家现代化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个轮子走得好可以是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就会促进一个国家现代化健康的向前推进。

2近代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发展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大致从1996年后开始。

实行改革开放后(1978—1996年)的18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高速城镇化作了积累。

这个现象呈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S”形曲线。

1996—2008年连续12年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城镇化率从29.4%(1996年)提高到45.7%(2008年)。

年均增长1.36个百分点。

城镇总人口从3.59亿增加到6.06亿。

3近代中国城镇化的成就虽然我们有很多问题,但是3 0 年来,我国城镇化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城镇化进程在迅速的发展,城镇化的水平大幅度提高。

城镇化率由1 9 7 8 年的1 7 .9 %,到2 0 0 8 年4 5 .7 %,年均提高0 .9 3 的百分点,这个速度高于同期世界城镇化水平速度。

由于这样快速的推进,使得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在迅速地缩小。

可以预计,在“十一五”末可以实现城镇化4 7 ~ 8 9 目标,在“十二五”期间突破5 0 %的大关,实现人口以农业为主向城市为主的历史性的转变。

第二个方面,城市数量大幅度增加,并且初步形成若干规模较大、联系较紧密、功能互~ b ' l ' f L B 较强的城市群。

第三个方面,城镇建设成效明显。

从世界范围来看,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市接纳人口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4未来我国城镇化的挑战面临的挑战1城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传统体制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构成了最大障碍,当前影响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制度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内涵上讲,城市化至少有两层内涵。

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以库茨涅兹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的。

这个概念已广泛地为人们所熟知,但它仍是一种浅层次的定义,因为它没有涉及在人口结构分布变化背后所隐藏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本质。

二是克拉克将城市化定义为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人口转换的过程。

这种定义法可以弥补第一种定义所存在的缺陷。

将这两层内涵结合起来,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换的过程。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一些伴生现象,如城市生活方式及城市文明向乡村渗透。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前二者才是问题的根本。

而城镇化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它发端于城市化,但又不同于城市化,即便是今天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与城市化之间仍存在重大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本质相同但形式有别城市化的英文单词是Urbanization,而英语的Urban既包括城市(city)也包括城镇(town),所以城市化既可以是通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在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来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也可以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中,在城镇发展第二、三产业并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

它们都属于城市化范畴,本质都强调经济社会的活动中心从农村转出。

只不过前者强调转向城市,后者强调转向城镇,在地理上的侧重点不同。

在西方国家,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城市化发轫之前,工业化所积累的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国土资源的稀缺,它们一般都秉承了city型的城市化路径,强调人口向大城市转移、非农产业向大城市集聚,缔造了纽约、伦敦等大都市的快速繁荣。

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小城镇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只是在城市化的后期才被重新重视起来。

中国则正好相反,在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化刚发轫的时候,百业待兴,没有能力去搞大城市的发展,就只能尝试小城镇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论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区域经济学论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超过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问题、对策研究一、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在国际上叫“城市化”,二者是同一个概念,都是对Urbanization 的翻译。

“城市”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城”,是指带有围墙和驻军的政治中心、军事要塞和居民聚集区;“市”,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逐渐形成商品贸易市场。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二者空间趋合、功能相融,统称为城市。

“城市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数目的增多,规模扩大和人口、资源、财富、产业的集聚,其本质是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现代城市市场经济社会形态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在中国,“城镇化”的概念被广泛使用。

中文的语境中,镇和市,既有权力的界定,还有大小的差别。

通常会认为“城市”会比较大,级别高;而“城镇”则会比较小,级别低。

城市化强调大城市的发展,意思接近于日本和中国台湾所说的“都市化”,城镇化更多的是强调中小城市、小城镇。

二、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

这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

但是,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中国的城镇化率不能准确反映当前的城镇化水平。

农民进城了,但没有市民化。

第一,由于行政区划变动,传统的农村变成了社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但是作为市民统计被城市化了。

第二,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问题把农民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生活在城镇但没有在城镇落户,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另外,由于土地增值的潜在利益分配与户口的紧密结合,导致不少农民不愿融入城市社会。

新教材新课程同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学案课件第二章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新教材新课程同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学案课件第二章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 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 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 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 工业化水平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存在 问题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
原因 提高,交通条件改善, 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
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 施逐步完善
过剩
第十四页,共35页。
[素养落实]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 化数值。下图为 1965~2015 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及某国城镇化演 变过程。据此完成 1~2 题。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第二十八页,共35页。
4.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
第二十九页,共35页。
解析:第 3 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 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 内涝。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 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 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 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 涝能力。第 4 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 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 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 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 答案:3.D 4.B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晚 时间 原因

第二节城镇化

第二节城镇化

鲅鱼圈旅游景点分布图
本节随堂练习
下表为武汉市大型零售商场、超市分布统计表(单位:个)。读图,完成问题。
区域(①到⑦距市中心变远)④



0
11
4
4
2
0
0
0
7
13
17
15
4
0
1、武汉市中心无商业区分布,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c
)
A.自然、经济 B.社会、资源
C.历史、行政 D.社会、自然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但速度快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问题 1.环境问题:
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限度,城镇环境质量下 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
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秩序混乱等现象
B
2、影响②~⑥超市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便利度 B.居住人口密度
C.地价差异
D.环境质量
美国
(二)不同国家的问题
1.发达国家: 曾出现环境问题,大部分得以解决
2.发展中国家: 城镇化问题较多,有的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存储、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 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第二节 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
• (一)城镇化的概念: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 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 (二)城镇化标志 • 1.城镇人口增加 •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2.2城镇化说课稿(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镇化说课稿(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3.搜集身边的城镇化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以下布局和风格:
1.布局:板书将分为三个部分。左边部分为城镇化概念、类型和阶段;中间部分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右边部分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2城镇化说课稿(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教材分析
2.2城镇化说课稿(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聚焦于城镇化这一地理现象,它是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包括: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类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为什么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等。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证意识。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化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城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动力。
3.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注城镇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教学重难点

城市化的各个方面

城市化的各个方面

城市化的各个方面:1、城市化的概念: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向城镇型转化和强化。

这一个过程即城镇化过程。

也可以理解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机制:(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a)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必要前提;b)区域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c)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d)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集聚的过程。

e)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超过第二产业规模,工业化对加速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

但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较落后,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4)知识经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兴动力。

(5)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决定性力量(6)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3、城市化阶段(1)集中型城市化阶段:特征: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工业和人口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形成高密度区域;人口向市中心集中;城市在空间结构上出现工业区和贫民窟。

原因: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2)分散城市化阶段-郊区化概念:郊区化是指在大城市中出现的人口与经济活动从城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表现在城区人口和经济活动减少而郊区增加,并由近郊区向远郊区扩散。

这被学者们认为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新阶段,即从向心集聚发展到离心分散。

发生时间和地域:•郊区化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尤其是在美国表现得最为充分;发展中国家经过高速的城市化之后,大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郊区化;如中国的北京、杭州等城市;•20世纪20-30年代,郊区化趋势就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但其高速发展是在二战之后;学者们的研究也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展开的;内容:•郊区化的初期是人口向郊区迁移,即居住地的郊区化;•随着人口的迁移,为居民生活服务的零售业和服务业也随之而迁向郊区;•后来工业企业也逐步离开中心区而分散到郊区甚至远郊区;•80年代以来办公业也出现了郊区化的趋势;郊区化的原因:•城市的长期急剧发展使得市区过于拥挤,房租高造成居住空间狭小,对较大的居住空间和较好的居住环境的追求使人们向郊区迁移;•私家车的普及给郊区化提供了可能,解决了分散居住条件下的交通问题;•商业服务业跟随其市场(人口)迁向郊区,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了集购物、服务、娱乐为一体的新型业态—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工业的外迁一方面是由于市区狭小的空间中没有发展的余地,交通的拥挤和地价的高昂也造成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区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对有污染的工业限制很严或干脆令其搬迁;•办公业外迁是由于中心区地价过高,也是为了接近员工的居住地;结果及影响:好的方面是降低了市区尤其是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密度,减少了拥挤;不好的方面一是造成了郊区土地开发的无限制蔓延,土地利用效率低;二是私家车大量使用使能源消耗大幅度上升并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三是造成有些城市的中心区衰落,税收减少,基础设施老化,低收入、高失业人群和少数民族聚居,犯罪率高,令地方政府头痛;(3)广域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人口由大城市注射中小城市和乡村的逆转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2.2 城镇化(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2.2 城镇化(教师版)

【帮课堂】-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必修第二册)2.2 城镇化目标导航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 理解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3. 掌握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4.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2.结合实例,理解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3.结合具体实例,掌握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4.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空间信息进行查询,对城市进行规划和管理。

知识精讲知识点01 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1)含义:城镇化也称,一般是指人口向地区集聚和地区转变为的过程。

(2)主要标志:①城镇人口;②城镇人口占的比例上升;③城镇建设(3)衡量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的表现。

城镇化与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程度和发展水平。

2.城镇化意义(1)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城镇是区域的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社会繁荣、改善。

(2)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推动进程。

(3)促进区域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增强和谐。

限时思考下表为我国七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比重数据统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七次人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口普查年份城镇人13.26 18.30 20.91 26.44 36.22 49.68 63.89 口比重(%)1.据表可知()A.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比重降低 B.城镇化的水平逐年提高C.城镇农村人口基本持平 D.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后期2.与五普至七普间城镇人口比重数据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上升最快B.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C.农业用地面积增加D.城乡间经济收入差距加大【答案】1.C 2.B【解析】1.图中没有总人口数,农村人口所占比重降低,农村人口不一定减少,A错误;图中没有给出逐年数据,无法判断城镇化的水平逐年提高,况且1982年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是曲折的,B错误;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接近50%。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定义及内涵一、引言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与农村地区自然增长引起的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化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城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

二、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长期及大规模流向城市,同时伴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它是一个以城市化过程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概念。

三、城镇化的内涵1: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增长,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就业的转移以及农村非农职业人口的增加。

2: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的增长,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社会经济差异的拉大,城市与乡村空间的融合。

3:城市功能的集中城镇化还包括城市功能的集中,即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中心,吸引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4: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城镇化还涉及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即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变,从人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5:城市社会文化的发展城镇化还包括城市社会文化的发展,即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多元化,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

四、附件本文档附有以下附件供参考:1:城镇化统计数据图表2:城镇化政策文件摘录3:相关研究文章和报告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市规划法:是指中国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城市规划领域的法律,旨在推动城市发展、规范土地利用和建设行为。

2: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是指中国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房地产行业法律,旨在规范城市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使用等环节。

3:城市用地管理法:是指中国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土地管理法律,旨在规范城市土地的使用、流转和管理等行为。

六、结论综上所述,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并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镇化涵盖了人口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集中、城市经济转型、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

通过城镇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生活水平、改善城市环境等。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容易被与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部门所接受,并可较好地体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城镇化”便于与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体系发展直接相联系,且有助于防止忽视发展小城镇的倾向。

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现有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重点发展小城镇,这都是对“城市化”或“城镇化”本意的扭曲。

狭义上来理解,“城镇化”与“城市化”是有区别的。

“城镇化”着重强调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致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初级产业相对发达、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城镇景观逐步推进的过程;“城市化”则指与大中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等进一步优化的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指发展成地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城镇化一般指发展成县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没有过去的城镇化,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

我们比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城镇化步伐快。

因此,对于有人提出的“能否不去大力推进城镇化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城市化与城镇化有所区别,分别代表城市化的两个不同阶段:农村城镇化和城镇城市化(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以城镇化替代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城市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混为一体。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

从实践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两者的相同点是指人口从分散到集中,农村人口到城镇人口,农村地域到城镇地域,农业活动到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到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到城镇生活方式的多层面、宽领域、纵深化的综合转换过程。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容易被与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部门所接受,并可较好地体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城镇化”便于与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体系发展直接相联系,且有助于防止忽视发展小城镇的倾向。

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现有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重点发展小城镇,这都是对“城市化”或“城镇化”本意的扭曲。

狭义上来理解,“城镇化”与“城市化”是有区别的。

“城镇化”着重强调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致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初级产业相对发达、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城镇景观逐步推进的过程;“城市化” 则指与大中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等进一步优化的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指发展成地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城镇化一般指发展成县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中国30 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没有过去的城镇化,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

我们比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城镇化步伐快。

因此,对于有人提出的“能否不去大力推进城镇化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城市化与城镇化有所区别,分别代表城市化的两个不同阶段:农村城镇化和城镇城市化(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以城镇化替代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城市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混为一体。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

从实践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两者的相同点是指人口从分散到集中,农村人口到城镇人口,农村地域到城镇地域,农业活动到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到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到城镇生活方式的多层面、宽领域、纵深化的综合转换过程。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标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标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
温馨提示:文档内容仅供参考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是一个涉及到地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课标:
一、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和人口集聚等现象的发展。

二、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
1.沿海地区城镇化的过程
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特区和港口城市为代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率高,城市规模大,但城市化进程不够平衡,城市间发展差距明显。

2.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过程
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率较低,城市规模
小,但城市化进程加快,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化的支持力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和劳动力,城市发展迅速。

3.东北地区城镇化的过程
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受到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外流的影响,城市化率相对较低,城市规模小,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

三、不同地区城镇化的特点
1.沿海地区城镇化的特点
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快速,城市规模大,城市化率高,城市结构复杂,城市间发展差距明显,城市人口流动性强。

2.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特点
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小,城市化率较低,城市发展较为集中,城市化进程相对平衡,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弱。

3.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特点
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市规模小,城市化率较低,城市发展相对集中,城市化进程不够平衡,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弱。

总体来说,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受到地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2.1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1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二产业: 工业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 国家
30%-70%, 加速阶段 水平较高 成熟阶段 70%以上, 水平高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世界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240 220 200 180 160 特 140 大 120 城 100 80 市 60 的 40 数 20 量 0 1900
国家类 起步 目前 城镇化 型 时间 速度 水平 发达国 家
城镇化现状
城镇化与 经济发展早Βιβλιοθήκη 慢 快高低
发展中 国家 晚
城市→农村(郊 区化、逆城市化) 农村→城市(城市 发展不合理)
相适应
不相适应
看图:哪些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合理的原因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偏高,主要是因城市
(3)会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 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环境污染
社会问题
有利影响: 给居民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绿
化环境、修建水利设施、平整土地)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卫星城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 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 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 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气象卫星一样,故名。旨在控 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 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十分密切的联系,与 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 有十分便捷的交通联系。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学者泰勒正式提出并 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图解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 ,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课件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课件

小结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
2、城镇化标志:①城镇人口增加; ②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化意义: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新课讲授 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新课讲授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2、世界城镇化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城镇化处于较低水平。
新课讲授 3、世界城镇化进程
70% 30%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新课讲授 3、世界城镇化进程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发展 阶段
初期 阶段
中期 阶段 (加 速阶 段)
后期 阶段
特征
城镇化水平 较低、发展 较慢
人口和产业 向城镇城 镇人口比重 的增长趋势 甚至停滞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 家和地区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 平时期
出现了劳动力
过挤环、剩境住、恶房交化紧通等张拥问、出城现镇了化郊现区象 题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2.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活动
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思路点拨 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异较大,决定 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较大。
2.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高,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尤其是第三产 业比重大。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一、引言城镇化是指将人口、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等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详细分析。

二、城镇化的概念与意义1.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2.城镇化的意义: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

三、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演变1.第一阶段(1949-1978年):国家在城乡间实行计划经济,城市化水平较低。

2.第二阶段(1978-1993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工开始涌入城市。

3.第三阶段(1994-2010年):城市化发展更加迅速,中小城市快速崛起,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

4.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率持续提高,城市发展更加宜居。

四、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1.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2.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逐步完善,城市生活质量提高。

3.农民工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城市居住条件等问题亟待解决。

4.城市化影响的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环境破坏加剧、资源消耗等问题亟待解决。

五、推动中国城镇化的策略与措施1.完善城市规划与管理: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

4.改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其权益保障水平。

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六、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城镇化进程数据统计表、城市规划地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高中地理高考精品备课教案:城镇化

高中地理高考精品备课教案:城镇化

城镇化(含答案)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城镇化进程分析2022海南,T1—22021湖北,T4—62021天津,T9【区域认知】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地理位置、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区际联系等区域知识。

【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的角度提出不同区域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将城镇化的相关内容与城乡空间结构、人口迁移等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机制城市病的表现及其防治2023湖北,T7—92021山东,T10—112021福建,T6—8命题分析预测高考近年来对城市群体系内部的协调发展,如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之间的协作与竞争、产业的分工与合作等问题考查频率较高。

不同地区城市群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是国家层面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高考也会有所涉及备考策略备考中应强化对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其与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解,注重教材中提供的真实案例,将基本原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应重视城镇化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运用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对各要素的不同影响,以人地协调观作为主要判定标准评价城市发展问题考点1城镇化进程1.城镇化的概念、内涵、标志、动力及意义如下图所示:2.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2)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3]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4]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快原因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大小[5]大[6]较小原因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一般较低所处阶段后期[7]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中期[8]加速阶段城镇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镇化现象城镇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情境1倒“U”形曲线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城镇化速度变化可用倒“U”形曲线来表示。

城市地理学精品教学课件:第3章城镇化

城市地理学精品教学课件:第3章城镇化

1第3章 城镇化2主要内容1.城镇化的概念及衡量指标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3.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地域差异4.城镇化过程曲线5.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6.各种各样的城镇化7.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8.中国城镇化的地区差异3城镇化的概念及衡量指标•几个名词•城镇化一词来自Urbanization •在中国,名词概念的异化:•城市化(Citification )•城镇化(Urbanization ,Small-townization ) •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正确的说法:城镇化(Urbanization )4城镇化的概念不同学科的定义•社会学:城市性生活方式发展和扩展的过程;人们不断被吸引到城镇中,被纳入城镇的生活组织中来;随城镇的发展,城镇生活方式的强化;•人口学: 人口向城镇迁移和集中的过程;人口集中场所的增加;每个集中场所人口规模的扩大;•经济学: 从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集中的过程;•地理学: 非农业区位向城镇的集中;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镇的集中;新城镇的形成;已有城镇的扩展;已有城镇向更集约的方向的发展各种定义的共同点:都承认是一个过程。

5城镇化的概念⏹参考定义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向城镇型转化和强化。

这一个过程即城镇化过程。

⏹相关概念实体的城镇化(直接的城镇化);抽象的城镇化(间接的城镇化)之说,还有人口城镇化、乡村城镇化6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人口统计学的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数量和质量指标问题? •复合指标的问题 ——普遍采用的可行性?可探讨。

•关键•反映一个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和过程?•反映一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过程?•在用人口统计学的指标时,要区别“城镇化”和“城镇发展”•城镇化的关键是要有人口迁移的过程,有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及其使用的前因后果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及其使用的前因后果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及其使用的前因后果田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城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最早源于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这一概念被用来大致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

至20世纪,这一名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多数学者所接受。

197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界引入Urbanization一词,并广泛流传。

但在国内还有一个词与其对应——城市化。

虽然两个词的英文译法都是urbanization,其含义也本应一致,但在实际应用中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涵义逐渐出现了分化,由此形成的混乱,对目前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形成了诸多负面的影响。

一、城镇化研究发端及概念分歧目前无法查清楚“城镇化”或“城市化”这两个词在中国何时出现的。

但是,城镇化所涉及内容引起的重视由来已久。

解放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 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 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1958年左右,“城市化”一词在公开出版物上多次出现。

但是,当时中国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工业化,即使从1949年到1957年三千多万农民进城,也是因为国家有计划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增加劳动力。

决策层思想上还没有完整的城镇化概念,理论界也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不过,这不代表城镇化或城市化一词还没有出现,也不能否定有很多人对城镇化这一过程有一定的认识。

这种认识往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发展的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差别以及城乡融合的四阶段理论一脉相承。

马克思指出消灭“城乡差别”的途径是“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

基于这样的经典论述,当时乡村“城镇化”是通过在农村发展工业进行工农结合的方式来推动,通过乡村工业化消灭城乡差别,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

什么是城镇化

什么是城镇化

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也是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成为了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理想目的地。

而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城镇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具有更高的集聚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推动区域性经济发展。

通过城镇化,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质量。

城市还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业和服务业,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从社会角度来看,城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城市生活节奏快,社交网络广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城市中有更多的文化和娱乐设施,人们可以更方便地享受各种文化活动。

同时,城市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加深了相互了解和交流。

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机会和社交网络,人们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和社会流动性。

从环境角度来看,城镇化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城市扩张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同时,城市交通和产业发展也会增加对环境的负担。

然而,城市也可以通过科技进步和环境保护措施来减缓这些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城镇化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核心的推动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城市规模和布局的合理发展。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权益。

此外,政府还需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做出全面考虑,促进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结合。

总之,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然而,城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土地资源紧张、社会分化、环境污染等。

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我们需要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名词解释
城市群: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东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为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十七个区域性城市群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太原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呼包颚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乌鲁木齐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

中心城市:全国或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大城市。

国家住建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确定国家中心城市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

区域中心城市为沈阳(东北)、南京(华东)、武汉(华中)、深圳(华南)、成都(西南)、和西安(西北)。

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确定中心城市是支撑城镇化格局的重要支点,将北京、上海、天津、
广州、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以省会城市为重点的内陆中心城市开发开放。

次中心城市:一般来说,次中心城市为一定区域内,相对于除中心城市外的其它城市具有较强综合功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

中小城市:学界普遍将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视为中小城市。

小城镇: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

广义上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集镇。

城关镇:县政府所在地。

中心镇: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强经济实力、较好基础设施、较大发展潜力、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区域重点镇称为中心镇。

集镇:根据1993年发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集镇提出的明确界定: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中心村:被认为是由若干行政村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社区,它介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是城乡居民点最基层的完整的规划单元。

土地增减挂钩: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现成都、天津等地开展效果较好。

人地挂钩: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有效破解“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用地矛盾。

简单地说就是人口迁移到哪里,这些人口所占用的建设用地面积就转移到哪里;从哪里迁出的人口,哪里就要相应地减少这些人所占用的建设用地面积,从而实现城乡土地要素的流动,促进城镇化发展。

人地挂钩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升级版,它打破了现在增减挂钩的计划管理模式。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人地挂钩有三点不同:一是前者不允许超出一个县域;二是建新与拆旧项目一一对应,严禁擅自扩大挂钩周转指标规模;
三是严禁超出范围和数量开展自由增减挂钩。

人地挂钩在这三方面限制上可能将有所创新突破。

城乡之间人地挂钩:即城乡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规模相挂钩
地区之间人地挂钩:即地区之间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定居的规模相挂钩。

“人地挂钩”采取的模式:
1、“城镇化率增长指标”通过总体规划中对未来城镇化率的增长指标,来测算每个地市的城镇人口增加数量,再按照人均用地标准测算出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评估修改,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形式分年度实施,年度挂钩周转指标由省国土厅根据各地“人地挂钩”的规模来下达。

2、“地随人走”简单地说就是人口迁移到哪里,这些人口所占用的建设用地面积就转移到哪里;从哪里迁出的人口,哪里就要相应地减少这些人所占用的建设用地面积,从而实现城乡土地要素的流动,促进城镇化发展。

由发改委牵头,包括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在内的十多个部委共同参与编制的城镇化发展总体纲要《全国促进城镇
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探索实行“人地挂钩”的政策
目前,河南省部分地市将根据2012年11月17日正式被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开展“人地挂钩”试点,并将适时向中原经济区其他地区拓展。

但截止到目前,有关人地挂钩更加详细的操作办法还没有出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