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窑洞
浅析陕北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设计启示
浅析陕北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设计启示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建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节能环保的建筑思想。
而纵观我国历史上各省的传统民居,都有着因地制宜的优良传统。
陕西省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除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外,陕西全省遍布窑洞民居,而占据大半个省的陕北窑洞区是陕西窑洞民居的主要代表,以靠山窑和石窑洞居多[1]。
新的时代下,我们不能单一的在所有地区采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概念,而也应该结合当地的环境、学习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的设计概念,这样可以对我国的建筑设计提供较好的参考与启示。
标签: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设计;启示0 引言生土建筑的定义,是用未经过焙烧且仅仅经过简易加工的原状土为建筑材料来建造主体结构的建筑物。
生土建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的人工凿穴,至今这一建筑已有悠久的历史。
其中,窑洞是生土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也是我国目前尚存的几大类生土建筑中仍处于活性状态且持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民居,广泛分布于我国陕北、山西、陇东、宁夏南部及豫西等地[2]。
窑洞的建筑构造、布局还有建筑的成本都符合我国现今提出的建筑设计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需求。
也因此,传统的民居建筑设计越来越受到建筑学家的重视,事实也证明,窑洞的设计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与借鉴价值。
1 黄土高原窑洞的历史与类型1.1 窑洞在陕西形成的来源人类历史早期就有利用自然材料来搭建自己的聚落的先例,而居住在陕北的我国人民也用智慧开创了窑洞民居这一伟大的建筑设计风格。
窑洞的形成绝不是偶然。
在陕北,是几乎家喻户晓的黄土高原,其中山、原、川三类地貌特征构成了黄土高原的主体。
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界,除了北部长城风沙带和一部分山地以外,大多是五十到一百六十米左右厚的黄土覆蓋层。
这样的地理环境导致传统的砖石房几乎不可能在黄土高原生存,而且在如此广阔的黄土覆盖区也很难找到适合构造大规模聚落的石头储备。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徐永战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
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
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
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
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
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
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
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
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
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
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
陕北的门脸常设拱形门连窗做法,讲究的窑洞门脸还将花棂格窗嵌入,里面糊白纸,加上民俗文化的剪纸窗花,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陕西窑洞
陕西窑洞
到陕西旅游,无论是游览延安,还是游览榆林地区,抬头低头随处可见那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沉入地下筑成大井式院落的窑洞,一孔孔,一排排。
有的村落,地面上并不见有房舍,而地下却有若干人家,构成黄土高原一种独持的风貌。
陕北的窑洞主要有3 种:用石砌的叫石窑;用砖块砌的叫砖窑;在土崖上挖出窑洞,安上门窗而成的叫土窑。
土窑有一种是在黄土断崖边,并列向里掘入,成为若干互不相通的单窑;另一种自平地掘入,先成一大平底四方阶,然后从四壁各自向里挖成若干单窑;更有自附外地面掘斜洞以通于阱中,成为过道。
窑洞上可以行人走马,可以走载重大车。
多数窑洞深7~8 米、宽3.3 米、高3.3 米。
窑洞内温度在10 ℃~22 ℃之间,相对湿度为30%~75 %,所以,温度、湿度宜人。
保温隔热,冬暖夏凉,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
境。
又由于外界气候和大气中放射性物质对居住窑洞的人影响较小,哮喘、支气管炎、风湿和皮肤病等患病率明显减少,长期居住窑洞有益健康和长寿。
提起窑洞的来历,当地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一个将军带一千人去剿灭一团一万人的土匪,这场恶战一触即发,一番血拼后,将军他们死了一百来人,土匪那边的死伤人数不过区区三十人,将军意识到他们自己不是对手,便一边逃一边考虑对付土匪的对策,他们逃到山顶上,已无路可逃,土匪就在下面,将军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扔石头等,可对手也身经百战,没有死一个人。
忽然将军手下的一个士兵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大家都挖一个大洞,堆一座土墙,然后将土墙推倒,再一齐冲下山去与敌人撕杀,最终将军他们获得了胜利,后来他们发现挖出的大洞里面可以住人,便将此洞命名为窑洞。
陕西民居--土窑洞
陕西民居--土窑洞走近窑洞博宝艺术网来源:榆林日报2012-11-21 14:21:09进入陕北,放眼远望,山峁沟壑间的绿树丛中,隐显着一排排窑洞,这就是陕北人世代居住的家。
窑洞,古老而朴实的民居建筑,最真实、最完整地保留了人类建筑文化渊源的本真。
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的学问人类的祖先——猿人最早的居所是自然洞穴,用以抗风雨,御寒暑。
到了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等简单的工具在土崖上掘些洞穴,铺上软草,用树枝遮挡洞口,成为舒适的居息处,且又能较好的防备猛兽的侵扰。
到了先秦时代石窑才逐渐出现,但石窑是达官贵族,豪门富商才有能力修建的,一般人还是以土窑洞为居所。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达到了高度文明,窑洞在陕北的居所地位还是名列魁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没有摆脱洞穴系列,只不过由原始洞穴演变成土窑,再由低级进化成高级的石窑洞。
现在有的人家把窑洞装修的十分现代化,那也不过是高级洞穴罢了!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最大的优越性是冬暖夏凉,冬季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窑内暖和如春。
夏季烈日似火,热浪翻滚,窑内却凉爽似秋。
火炕特别适宜老年或风湿病人居住,它有保暖和热灸作用。
窑洞的形制有土窑、接口窑、石窑几种。
土窑在人工洞穴上发展而来,属窑洞的初级型。
农民选择一向阳的胶土崖,用镢头刨齐崖面,开个长方形口子,称窑口,挖进一两米后,向顶部及左右拓展,修成拱形洞。
窑口安装简易方形小门;窑内用麦鱼、黄土和泥粉刷;用石板、黄土垒灶盘炕,即可居住。
这种窑在古代是贫富人家共同的居所模式,接口窑、石窑出现后,仍是贫民安身立命的居息之地。
这种窑采光不好,空气流通差。
建国后这种土窑基本淘汰,作为牛羊圈使用。
接口窑,是为了加固土窑窑面和窑口,防止雨水冲刷和塌陷发展而来的一种模式。
陕北窑洞建筑内部改造方案
陕北窑洞建筑内部改造方案陕北窑洞是陕西省北部一种独特的地下居住建筑,由于其有利于保温隔热,廉价实用等优势,因此在当地广泛使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陕北窑洞的改造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陕北窑洞建筑的内部改造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陕北窑洞建筑内部改造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原有建筑的结构和风貌。
由于陕北窑洞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其建筑风格和传统特色。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应该尽量保留原有窑洞的形态和结构,避免对其进行过多的破坏,同时用现代化的手法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
其次,陕北窑洞的内部改造需要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由于原有窑洞的空间较为局限,对于居住条件的提升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改善居住环境,增加采光和通风设施,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环境的舒适。
另外,应该加强对居住设施的改善,比如增加间隔、安装卫生间和厨房等,使其符合现代居住的标准。
再次,陕北窑洞的内部改造需要注重使用节能环保的建材和技术。
窑洞建筑本身的保温性能较好,但其对于隔热和防潮的效果较差。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合的建材和技术,提高窑洞的隔热和防潮能力。
同时,应该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
最后,陕北窑洞的内部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陕北地区的农民多以种地和务农为主,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需求与城市居民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应该充分倾听和尊重居民的意见和需求,提供适合他们的居住环境和设施。
比如,可以增加农田或者养殖基地,满足他们务农的需求。
综上所述,陕北窑洞建筑内部改造方案应该保护原有风貌和结构,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和便利性,注重使用节能环保的建材和技术,以及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这样才能实现对陕北窑洞的有效改造,提高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丹青骊山窑洞简介
丹青骊山窑洞简介丹青骊山窑洞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骊山区南麓的骊山中,是早期中国古代艺术史上著名的壁画艺术珍品之一。
窑洞是由隋代建筑师所挖掘而成,洞内墙壁上保存了丰富的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娱乐、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等。
其中以百幅半身像佛像、佛教故事、天文地理、官俗民风、品种食事、器具珍宝、武士戏曲等系列题材的壁画最具特色。
丹青骊山窑洞共有两个洞穴,它们位于一道山脉之间,洞中的壁画面积达到了3000多平方米。
其中,第一洞的面积是最大的,长75米,宽35米,最高点达到了11米。
这个洞穴内有200多幅壁画,最受欢迎的是其中的一些佛像和佛教故事的描绘。
另一个洞穴则面积要小得多,但其壁画的风格和内容与第一洞相似。
对于早期中国的壁画艺术来说,丹青骊山窑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
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这里的壁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绘画的机会。
这些壁画不仅在美学上非常出色,而且它们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唐代宗教、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珍贵资料。
在丹青骊山窑洞中,许多佛教壁画绘有菩萨(佛教中被认为是有慈悲心、具有智慧的神灵),一些菩萨被描绘成具有几乎人类的特征,而其他一些则被描绘为神秘和超自然的存在。
这些壁画描绘了佛教徒祈祷和献香的情境,其中一些甚至绘有一些佛教故事或传说。
例如,有一幅壁画描绘了佛教中的“六度”(慈善、忍耐、忍辱、舍己、进修和智慧),这些壁画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佛教信仰和文化。
此外,丹青骊山窑洞中还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如细致的官俗人物画、生活场景画和各种器物、衣服等实用品画,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情况。
比如,一些壁画还描绘了不同阶层的女性和民间娱乐活动,这些壁画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活动。
总的来说,丹青骊山窑洞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壁画,这些壁画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唐代壁画艺术和文化历史的机会。
在透过这些壁画深入了解当时的宗教、文化、社会和政治情况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领略唐代绘画的独特魅力和技艺水平。
陕西窑洞的制作原理
陕西窑洞的制作原理
陕西窑洞是一种传统的窑洞烧制方式,具有独特的制作原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地形选择:选择适合窑洞建造的地形,通常在山坡或丘陵地区,以利于烟道的通风和烟气的排放。
2. 地基建造:在选定的地形上,先挖掘出一定深度的地坑,然后在地坑底部用沙土铺垫,再用砖石堆砌地基墙壁。
3. 烟道设置:在地基墙壁上开凿出一条烟道,通常是呈弯曲形状,以增加烟气在窑内的停留时间,提高烧制效果。
4. 窑膛建造:在烟道的一侧建造窑膛,窑膛由砖石砌成,内部空间较大。
窑膛一般分为两层,上层用于烧制陶瓷,下层用于燃烧燃料。
5. 燃料准备:为了燃烧窑膛中的燃料,通常使用木柴、秸秆等易燃物质,将其收集并堆放在窑洞附近。
6. 窑洞封闭:在窑洞的入口处设置门板,用以控制烧制过程中的通风和烟气排放。
7. 点火烧制:将燃料点燃,火焰通过烟道进入窑膛,烧制陶瓷。
在烧制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调整通风和燃料供应,以控制温度和烧制效果。
8. 烧制结束:当陶瓷烧制完成后,关闭燃料供应,让窑膛内的火焰逐渐熄灭。
待窑膛冷却后,可以打开门板,取出烧制好的陶瓷。
总的来说,陕西窑洞的制作原理是通过燃烧燃料产生的火焰和烟气,通过烟道进入窑膛,使窑膛内的陶瓷得以烧制完成。
窑洞的结构和通风设计能够有效提高烧制效果,并使烟气排放更加顺畅。
陕西十里铺窑洞(王广力)
陕西十里铺窑洞一概况十里铺在陕西省长武县城西十里,古丝绸之路的北路所经。
窑洞是横穴,是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黄土高原上最普遍的住居形式。
它起源远古,《易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有可能便是这种横穴式的窑洞,后来经三千年一直沿用至今。
产生并长期沿用窑洞的原因是:有厚实的黄土层,雨量少,缺乏木材以及缺乏烧砖的材料。
厚实的黄土层给干旱贫瘠的高原提供了挖窑洞的最基本条件。
依据生成年代的远近,黄土可分成四类,即古黄土、老黄土、马兰黄土和新生黄土。
老黄土的土层厚,孔状结构发育适中,有垂直节理而湿陷性较小,最适合于挖窑洞。
长武县的土质绝大部分属老黄土,又因沟壑纵横,处处有崖壁耸立,因此这里的窑洞住居发达。
从塬上极目望去,不见房屋,只见树梢冒出地面,轻轻晃动,炊烟偶然从沟中升起,这是黄土塬上的特殊景观。
二窑洞住居有靠崖窑、窑院和箍窑(或写作锢窑)三类。
1.靠崖窑陕北窑洞以靠山窑为最典型。
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
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
黄土高原多沟壑,因黄土层的垂直节理,沟多沿崖向上形成壁立的断崖,人们便在断崖上水平地挖掘进去,这种窑洞称为“靠崖窑”,是最简单的窑居形式。
一户人家一般有三孔或五孔窑洞。
有的深沟边断崖很高,自然形成几层错错落落很狭窄的台地,每层都挖有窑洞,乡人便叫这种窑洞群为“板架窑”。
有些很高的断崖,常见有一户人家开挖上下两层窑洞的。
上层的称“高窑”,比较矮小,用来贮存杂物。
在崖壁凿出蹬道来走上去,也有用梯子的。
塬面上大路形成道沟,深约6米上下。
两侧的崖壁也常被用来挖窑洞,成为“沟崖窑”。
所以胡同也是易于形成村落的地点,十里铺就是从沟崖窑形成的。
2.窑院单孔的靠崖窑和沟崖窑过于原始,不便于经营农业又养牲畜的生活方式。
因此,窑洞住居就有形成窑院的倾向。
最初级的窑院,是当靠崖窑和沟崖窑前地形比较开阔的时候,用夯土或土坯筑围墙,两三孔或四五孔窑洞为一院。
陕西窑洞作文精选_初三作文范文
陕西窑洞作文精选_初三作文范文陕西窑洞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陕西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陕西窑洞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陕西窑洞建筑多以土坯墙和土砖石为材料,巧妙地利用地下山区的地势特点,采取洞穴式建筑,既能御寒避暑,又能抵御外敌侵袭,是一种天然的绿色生态建筑。
陕西窑洞还注重装饰艺术,绚丽多彩的壁画、木刻、雕刻等工艺品,展现了陕西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
陕西窑洞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一种特殊的居住方式。
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建筑特点,使得陕西窑洞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每年,无数游客慕名而来,领略陕西窑洞的风采,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
陕西窑洞也成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依托,为他们提供了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陕西窑洞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部分陕西窑洞已经消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进程,一些居民已经搬离了窑洞,选择了现代的住房。
如何保护好这一宝贵的古老文化遗产,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为了保护好陕西窑洞,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陕西窑洞的认识和了解,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加大投入,修缮保护陕西窑洞,尤其是一些濒临危险的窑洞,给予必要的修缮和保护。
积极开发利用陕西窑洞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陕西窑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通过立法和监管,保护好陕西窑洞,确保其得到长久的传承和发展。
陕西窑洞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勤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好陕西窑洞,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历史,让后人能够继续领略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保护好陕西窑洞尽一份力量,让这一古老的建筑继续在岁月中闪耀光芒。
窑洞-庆阳古代窑洞
窑洞-庆阳古代窑洞一、简介庆阳市位于中国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庆阳的许多古代文化遗迹中,古代窑洞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
庆阳的古代窑洞集中分布在城市的周边山区,是庆阳地区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
这些窑洞不仅在历史上起到居住和生产的功能,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二、历史背景庆阳的古代窑洞兴起于唐宋时期,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庆阳地区的山区人口增加,为了寻找适合居住和耕种的土地,人们开始开挖山体建造窑洞。
由于庆阳地区地质条件特殊,土壤松软、多粘土,人们可以相对容易地挖掘窑洞。
而刚好这些窑洞形成了一种适应气候的居住环境,对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建筑特点庆阳的古代窑洞以其独特的建筑特点而闻名。
一般而言,窑洞是通过在山体中开凿而成的,由土壤和岩石构成。
窑洞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起居空间,下层是用于存储物品和养殖家禽的空间。
窑洞通常呈半圆形,这种形状不仅有利于抵御风雨,还可以有效保持室内的温度。
此外,古代窑洞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通风系统。
通过山体的自然洞口和特定的通道,窑洞内外形成循环流动的空气,以保持室内的通风和气流。
四、文化价值古代窑洞不仅仅是庆阳人民的居住和生产场所,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古代窑洞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俗和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这些窑洞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智慧,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同时,古代窑洞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景点,促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五、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庆阳的古代窑洞面临着失去传统特色和被废弃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庆阳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古代窑洞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确保窑洞能够保持原有的风貌和功能。
其次,通过开展文物展览和文化活动,向公众普及古代窑洞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最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古代窑洞的魅力。
陕西窑洞作文精选_初三作文范文
陕西窑洞作文精选_初三作文范文陕西窑洞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住房类型,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各地。
它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又是陕西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
陕西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在山区洞穴中居住了。
到了唐代,陕西窑洞式住宅才被逐渐发展和实用化,成为陕西省山区主要的住房形式。
陕西窑洞采用土法建筑的方式,即挖出洞穴,用土和石头进行固结搭建,然后在上面盖上瓦片。
由此造就的陕西窑洞不但具有优良的隔热保温性质,还富有古朴的文化气息,成为陕西省山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陕西窑洞为陕西人民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陕西的山区,夜晚的温度往往会降得非常低,但是在陕西窑洞中,住户们可以感觉到室内温度较为恒定,温暖宜人。
在夏天,陕西窑洞也能让人感觉到凉爽宜人,不会受到夏日酷暑的侵袭。
由此可见,陕西窑洞不仅是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住房形式,更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许多陕西窑洞已经被废弃。
一些年迈的居民们固守住陕西窑洞,而新生代却对陕西窑洞观念上的“保守”和“古老”持有负面态度。
他们认为陕西窑洞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且缺乏美观与舒适感。
因此,一些陕西窑洞成了废墟,被夷为平地,这些遗失的“住房博物馆”让人痛心不已。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珍惜这一传统住房形式,努力让陕西窑洞重新值得被赞美、被爱戴。
陕西窑洞是中国式的重要文化符号,她承载着陕西文化、传统和古老的历史。
她独特的建筑风格、舒适的室内环境、原始的文化气息,让我们在赏鉴中汲取生命的能量和新的启示。
要让陕西窑洞的文化走向世界,需要我们一直努力!。
延安窑洞故事介绍简短
延安窑洞故事介绍简短
摘要:
一、延安窑洞的背景介绍
二、延安窑洞的故事概述
三、延安窑洞的历史意义
四、延安窑洞的文化价值
五、结论:传承延安窑洞精神
正文:
延安窑洞,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安窑洞不仅是革命先辈们的生活居所,更是承载着伟大革命精神的象征。
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见证了革命年代的风雨飘摇。
延安窑洞的故事始于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机关迁至延安,一大批有理想、有信仰的年轻人也纷纷涌向延安。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积极参与抗日战争,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
延安窑洞成了他们坚定信仰、锻炼意志的摇篮。
在这里,他们学习马列主义,实践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发动民众,为打败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
延安窑洞的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指挥部,是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
在这里,毛泽东等领导人发表了众多重要著作,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同时,延安窑洞也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
延安窑洞的文化价值也独具特色。
在这里,革命先辈们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如今,延安窑洞已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延安窑洞是革命先辈们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传承延安窑洞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说理解图 陕北.延安窑洞
图
1、图
2、 陕北.延安窑洞
中国·陕北(延安.新居窑洞)(图2)
中国·陕北(延安
.旧居窑洞)(图1)
说理解图: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作中国探月工程发展计划的报告时提到,人类完全有可能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但根据月球的实际情况,在月球上最好的居住方式,就是像中国陕北延安地区一样建筑窑洞;登月、窑洞,这两者的有机关联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延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里沟壑纵横,黄土深厚,土质疏松,易于挖掘;加之土质均一,具有胶结力,直立性好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窑洞选址一般是“背山、向阳、面水”,当地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这样既可抵御寒冷的冬季风,又可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和能量;靠近水源,取水方便,解决人们用水问题。
另外它保温性能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姓名:王东学单位:陕西省延安市一中学。
窑洞-庆阳石窑洞
窑洞-庆阳石窑洞简介庆阳石窑洞是中国陕西省庆阳市的一处知名景点,以其独特的地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它位于崆峒山脉的边缘,是一个由黄土壤和砂岩构成的蜂窝状峡谷。
历史庆阳石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地的先民发现了这些天然形成的洞穴,并开始将其用作居住和储藏食物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窑洞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农耕和手工艺活动的中心。
在宋朝时期,石窑洞成为了一处繁荣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当时,庆阳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而石窑洞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貌特点庆阳石窑洞的最大特点是其独特的地貌。
这些洞穴由黄土壤和砂岩构成,形成了一个蜂窝状的峡谷。
在洞穴的内部,还有许多相互连接的通道和房间,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地下网络。
这里的地貌构造非常奇特,洞壁上刻有各种形状各异的岩石,形成了自然雕塑,给人一种很神奇的感觉。
同时,洞穴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石钟乳、石瀑布等地下水溶石景观,为这里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文化遗产庆阳石窑洞还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洞穴内保存有丰富的壁画、石刻以及古陶器等文物,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成就。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庆阳石窑洞还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崇敬和保护。
他们视石窑洞为神圣的地方,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庆典和宗教仪式。
这些活动不仅是庆阳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人民对石窑洞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旅游和保护庆阳石窑洞作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光临。
游客可以欣赏到独特的地貌景观、古老的文化遗产以及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此外,当地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维护这个宝贵的地方。
这些措施包括限制人流量、制定保护规划、修复壁画和文物等。
同时,还注重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庆阳石窑洞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
通过这些努力,庆阳石窑洞的旅游资源得以保护和传承,并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陕北风俗--下沉窑洞
陕北风俗--下沉窑洞陕北窑洞从远古⾄今,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涓涓流淌,由⼀⽀⼩溪汇聚为江湖,⼟窑洞终于发展为⼀个⼤家族。
应该肯定现代窑洞的先祖是⽯窟和⼟洞,它们是天然容纳居所,经过千年演化发展,⽯窟、⼟洞不断在演绎,从外形和建筑⼯艺上基本定格在⼟窑、⽯窑、砖窑、接⼝窑等这些⼤致划分的形式上了。
其中:⼟坯窑是⼟窑的衍化体,接⼝⼦窑是⼟窑和⽯窑的结合体,舶壳窑是砖窑的孽⽣体,砖⽯窑是砖窑和⽯窑两种建材的混⽣体。
从这些窑洞的外形体征还衍⽣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式窑洞、⼟基⼦窑洞、柳笆⼦窑洞等等,可谓⼀个庞⼤的窑洞家族。
连连系系,珠珠串串,因地制宜,因材⽽建,形成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陕北⼤窑洞体系,屹⽴于黄⼟⾼原上,成为陕北的地标性建筑和名⽚及代名词。
在这个窑洞⼤家族中,最值得⼀提的是下沉式窑洞了。
它很具地域风格和特⾊,且由于近些年来现代建筑物的发展和替代,它的⾝姿越来越难寻觅了。
下沉式窑洞在陕西西部或南部⼀些农村还偶尔能找到⼏孔看到⼏间,也是常年⽆⼈居住,破败不堪的。
不免⽣出⼏分惋惜和凄楚,可能在往后的⼏年或⼏⼗年,恐怕连它的影⼦也找不到了,它被历史⽆情淘汰了。
所以很有必要⽤⽂字来记载⼀下,以⽰祭奠吧。
下沉式窑洞:从字⾯上可以窥的⼀⼆,就是把窑洞沉到地⾯以下,同时具备窑洞的特征要素,形制符合窑洞基本要求的⼀种窑洞。
但绝不是新疆地区的地窝⼦,那种地窝⼦是短时居住,单⼀以避风沙临时搭建的地下窝棚,形不成有效的建筑群体和居所必需的简单功能,如厨房,厕所,牲畜圈舍,碾房,磨房,⾕物贮藏等房舍。
下沉式窑洞⾸先要求在地下挖⼀个⼤的⼟坑。
长、宽⼤约等于院落⾯积,深度在四⾄五⽶左右。
除留⼀个往外出⼟的豁⼝,形成⾄少三⾯或四⾯⼟壁。
然后以座北朝南⽅向开凿窑洞三孔或五孔,居中为主窑,进去后再开凿连通其它窑洞甬道,构成⼀进两开,或四开的左右为侧窑的结构。
也有不连通的,各⾛各的门,互不⼲扰。
这是⼀项⾮常繁浩的⼯程,深度按五⽶,长宽各按⼗五⽶开挖,净⼟⽅量就有上千⽴⽅。
陕西窑洞发展历程
陕西窑洞发展历程陕西窑洞是一种传统的农村住宅建筑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
它是以黄土为主要材料,通过人工挖掘或天然洞穴改造而成的住宅。
陕西窑洞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改进。
最早的窑洞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就开始在黄土地区的山脚下挖掘、改造天然洞穴,作为住宅和防护设施。
这些最早的窑洞简陋且原始,主要由石头和黏土构成。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窑洞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在秦汉时期,人们开始运用砖石结构和木材结构,使窑洞更加牢固和舒适。
窑洞的形式也从最初的单一洞穴发展为包括多个洞穴和庭院的建筑群落。
到了明清时期,陕西窑洞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时的窑洞以大院落、雅致的庭院和宽敞的房间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窑洞的设计风格融合了汉、唐、宋、元等多个朝代的建筑特点,形成了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建筑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到来,陕西窑洞逐渐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困境。
尤其是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现代化住宅的需求,使得传统的窑洞建筑逐渐被新型的房屋取代。
很多老年人选择离开窑洞,搬到城市或现代住宅区居住。
然而,在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和保护陕西窑洞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些地方政府和历史文化机构开始对窑洞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时将其发展为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一些传统窑洞也得到改造和改良,满足了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总的来说,陕西窑洞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
虽然现代化的发展给窑洞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人们对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识逐渐增强。
未来,希望能够以一种平衡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延安附近窑洞村落 浅析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徐永战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
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
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
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
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
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
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
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
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
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
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
陕北窑洞研究报告
2.2.3 人工窑洞 继人工穴居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和文化环境的变革,人工窑洞 所需的技术与文化积淀日益成熟,因而早期的窑洞开始出现。
石峁遗址皇城台、内城、外城的格局(来源:《陕西 神木县石峁遗址后阳湾、呼家洼地点试掘简报》)
夏、商、周时期人类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 了奴隶制的阶级社会,阶级伦理主导了社 会的秩序规范,文化环境的巨大变革直接 作用于建筑使其伦理性得到进一步凸显, 不同形制的住房便承担了划分阶级的功能。
2.1.3 地坑院
地坑院又称“下沉式窑 洞”,是指在平坦的丘 陵和黄土塬上先垂直下 挖出正方形的院落,待 平整四个窑面后按照靠 崖窑的步骤掏挖窑洞, 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依靠 天然崖体,院落低于地 平线。
地坑院村落(来源:《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
四面围合的地坑院具有很 强的聚敛性,可以有效地 隔绝噪音,且防卫能力较 好。地坑院内的窑洞数量 相对靠崖窑更多,一般每 个面都不少于两孔,总体 不少于八孔,其平面布局 也更加多变。
受农耕文化影响的陕北乡村窑洞区遵循田宅相 依的生活方式,居住区与耕作区相距不远,民 众常年定居在一片固定的区域内,家庭之间的 独立性较强,因此有修建稳固的宅院的需求。 对土地的亲近也催生了掘地而居。
田宅相依的陕北窑洞 农耕文化所特有的儒家和道家信仰对陕北也有深远的影响,其中道教在唐代之前已传 到此地,元、明时期尤为兴盛。儒教的传播则更为广泛。农耕文化对窑洞选址、布局、 形制、装饰等方面都有影响。
东晋陕北子长钟山石窟
到了隋唐之后,窑洞的建筑样式被普遍应用。 宋代的《巩县志》载:“曹皇后窑在县西南塬良保, 宋皇后曹民幼产于此”,说明窑洞也早已普遍用于 民居。 从元代起已有半圆形拱圈的门和全砖券的窑洞了, 宝鸡市金台观的张三丰元代窑洞遗址建于元代延祐 元年(公元1344 年),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窑洞。 清代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使得地域间的文化沟通较 多,陕北窑洞民居广泛吸收了关中、山西、北京等 地的建筑样式,集四合院和窑洞于一身的合院式窑 洞民居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窑洞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
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
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
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
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男人在黄土地上
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
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
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
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
契机。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陕北窑洞式。
但从建
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
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建筑材料少,工匠少,施
工便利,不占用土地,不破坏环境。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
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
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窑洞防火,防
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
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
窗户
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
其特点是冬暖夏凉。
用石头
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
拱洞,叫石窑洞。
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
洞一样,外表美观。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
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
脑畔栽了很多栽树木和花草。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
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
窑洞,类似现代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
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
这种窑洞的做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凿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里的树梢,看不见房屋。
独立式窑洞(锢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
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够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
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独立式窑洞(箍窑)。
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