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总结2
贝多芬op21no3第二乐章曲式分析
贝多芬op21no3第二乐章曲式分析
慢板,E大调,2/4拍,自由的回旋曲式。
这个慢板乐章可以窥
见贝多芬后期的浪漫性倾向,即把器乐音乐绘画性、诗性提升。
不仅到达了直接用耳朵可听出音的感情表现,并且可以看到眼前浮现的画面,甚至可以想像得出音乐中发生的故事,这些乃是优美而流畅的音乐,加上整然的形式在必然发展的范围内进行而造成的结果。
这个慢板从一开始便能感受到它所洋溢的情绪。
回旋曲主题拥有丰富的和弦与悠然美丽的旋律。
插部主题以e小调出现,在这一部分中,左手越过弹奏细腻音型的右手,在高音区以类似对话的形式弹奏优美的音型。
之后,回旋曲主题在现,当开始时的动机以很强的力度奏出时,第二主题再度以E大调出现。
最后再一次出现回旋曲主题的变奏,即以平静的尾奏而终曲。
曲式分析
一、三段曲式(单三)1、定义: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或相当于乐段的段落),按三部性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称为单三部曲式。
2、特征:单三部曲式是在单二部曲式,特别是在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单三部曲式必须是具有三部性结构特征的。
也即是说,单三部曲式的第三段必须是第一段的再现(或变化再现)。
3、结构图示: a b a (a`)呈示段中段再现段4、单三部曲式是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曲式之一。
它不但可以把主要乐思初步呈示出来,而且还能将基本乐思作进一步的发展或引入对比因素;而最后的具有再认和结论性质的再现部分,也大大有助于整体结构的完整、统一,从而使这种曲式成为具有严谨的逻辑性的有序结构。
5、单三部曲式既可作为独立乐思的曲式,也可作为由更大规模曲式构成的乐曲中的次级结构。
因而它一单一、单二曲式一样,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曲式类型。
6、单三部曲式无论在声乐或器乐体裁中,都是同样普通适用的,由于单三在写法上灵活多变,使得它能更广泛适用各种不同内容、风格、体裁的音乐创作。
单三部曲式的呈示段1、单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为呈示段。
它与单二的第一部分相仿,是一个呈示性的乐段。
2、单三部曲式的第一段以平行乐段最为常见,在调性方面,可以是收拢或开放的结构也可以是转调(和声较为单纯,调性较为稳定。
)二、三段曲式的分类及三段式的中段1、三段式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别:①、根据呈示段的主题材料加以变化展开的中段,称为引申型中段。
②、以新材料写成的中段,称为并置型段。
③、以呈示段的材料结合新材料写成的中段,称为综合型中段。
2、三段式中段①、引申型中段:根据呈示段的主题材料加以变化展开的中段,称为引申型中段。
其基本特征就是它的中段没有新主题出现对比,而是呈示段的展开。
也称单主题中段②、并置型中段:以新主题材料与两端部分形成对比写成的中段,称为并置型中段。
并置型中段特征:由于引进新的主题,也称为双主题中段,又由于常常采用呈示性的写法,至少开始的部分具有明显呈示性,它也常常是从属调上进行,故常常引进调式对比。
悲怆二曲式分析报告
悲怆二曲式分析报告悲怆二曲式是一种经典的音乐形式,常常被用于表达深刻的悲伤情感。
本文将从结构、情感表达和常见曲目等方面对悲怆二曲式进行分析。
一、结构分析悲怆二曲式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悲怆部分和转折部分。
悲怆部分通常采用慢板或柔板来表现悲伤情感,节奏较为缓慢,音乐旋律较为低沉。
转折部分则是在悲怆部分的基础上进行转折,节奏加快,音乐变得明亮起来。
具体而言,悲怆二曲式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引子:引子部分为整个曲目的开始,常采用简短而引人注目的旋律,让听众产生对曲目的兴趣。
2.A段(悲怆部分):A段是悲怆二曲式的核心部分,通常由一个主题或旋律构成。
这个部分的音乐表达深沉的悲伤情感,给人以沉思和忧伤的感觉。
3.转折:转折部分是整首曲子的转折点,音乐节奏加快,情感由悲伤转变为明亮。
这一部分的旋律通常会与A段形成对比,给人以希望和解脱的感觉。
4.B段(转折部分):B段是整个曲目的转折部分,与A段相比,节奏更快,音乐更为激昂,情感更加积极向上。
5.结尾:结尾部分是整个曲目的结束,通常会回顾引子部分的主题或旋律,给人以回归和终结的感觉。
二、情感表达悲怆二曲式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元素来表达深刻的悲伤情感。
在悲怆部分,音乐会通过慢速的节奏、低音调的旋律以及悲伤的和声来传递悲伤和忧伤的情感。
这些元素会使听众感受到一种压抑和沉思的情绪,仿佛置身于无尽的悲伤之中。
而在转折部分,音乐逐渐由悲伤转变为明亮和积极的情感。
节奏加快、音乐变得明朗起来,给人一种解脱和希望的感觉。
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听众能够从悲伤中获得一丝慰藉和安慰。
三、常见曲目悲怆二曲式广泛应用于古典音乐中,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悲怆二曲式曲目:1.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首交响乐以其悲怆的旋律和庄严的氛围而闻名,将悲怆二曲式的结构完美地展现出来。
2.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这首夜曲以其悲伤而细腻的旋律著称,通过明亮的转折部分将悲怆情感转变为温暖和富有希望的氛围。
曲式分析总结2
第四章乐段第一节乐段(一)摘要:定义、次级单位、标记。
一、定义:能够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乐思,并且使用完全终止来结束的基础性的结构单位。
二、乐段以下的单位:标记与标准1、结构单位乐段—-乐句——乐节——乐汇2、标记单词或词汇—-分句--句子——自然段3、标准复合节拍,中等速度,8小节一个乐段;1,2,a4,A8即为标准.①、可以依据标准为参照来划分;②、不可机械地照搬标准。
三、乐汇1、定义:乐汇是含有一个节拍重音的片断,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结构单位。
小节的本质就是强拍,一个小节等于一个强拍加一个或几个弱拍.2、乐汇的种类:⑴、完全乐汇:弱起强收的抑扬格强起弱收的扬抑格《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弱起弱收的抑扬抑格⑵、不完全乐汇:如《春之歌》、《十一月》3、乐汇的结构:单结构、复结构《梦幻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4、乐汇与动机、乐段与主题的关系:如《六月》第二节乐段(二)摘要:乐句及其种类、结构划分的依据、句间关系、引起乐段复杂化的手法.一、乐句:乐段的次级结构单位,以某种和声终止式收束、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且能表达某种乐思的句法结构单位。
1、方正乐句:慢速度、复合节拍是2小节,中等速度单拍子是4小节,快速度单拍子8小节的均为方正乐句。
2、非方正乐句:和方正乐句相对,可以分两种情况;a、独立构思的非方正乐句;如《双飞蝴蝶主题变奏》、《都达尔和玛利亚》,9,II;b、在方正乐句基础上扩大或缩小而形成的。
例如:《六月·船歌》呈示段的第二句、《春之歌》呈示段的第二句3、分句:相当于语言中的从句4、大乐句:含有分句的从句.例如《苗岭的早晨》二、结构划分的依据乐段分析的首要问题是在乐段基础上作结构划分,所以必须了解如何确定句逗.1、句逗的标志是:⑴、长音(尤其是调式中稳定音级的长音,如主音、属音)⑵、休止符⑶、重复关系——同分异合(即使2个结构相连很紧,也需要分开);⑷、对比关系(音区、音色、力度、节奏、情绪)⑸、和声终止式或非和声性的终止进行⑹、隐藏于音乐表面之后的特殊规律(仁者见仁)如《梦幻曲》、《六月船歌》2、乐段划分的要点——要求一分到底⑴、根据音乐的自然呼吸⑵、参照各级单位的基准长度⑶、借助各种句读标志⑷、注意发现有特点的规律性现象.三、乐句之间的主题材料关系1、并行关系:相邻乐句开始部分是同一材料的重复;分为完全重复(并行乐句)和变化重复(假并行乐句)2、对比关系相邻乐句前句的开始和结束与后句没有重复关系。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Op.55)第二乐章(呈示部主题)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Op.55)第二乐章(呈示部主题)曲式分析报告
这是一个方整性的平行复乐段结构。
结构图示如下:
A16= A8(a4+b4)+A’8(a’4+b’4)
C—————————b E
这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Op.55)第二乐章,极慢的慢板,2/4拍。
由两个平行乐段组成。
第一乐段(1~8小节):
第一乐句(1-4)乐曲持续进行在c小调,低音声部用极弱,持续,有节奏的上行音阶模仿踏步的声音,并用一个和声持续了四个小节,使作品营造出一个沉痛的庄严的氛围。
第二乐句(5~8)):一开始便用一个迅速的下行音阶打破了第一乐句沉寂的氛围,并出现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导七和弦,而后和声织体变化为重复的三连音柱式和弦,使作品更加充满力量感。
第二乐段(9-16)是方整形两乐句转调乐段,第一乐句(9-12)进行在c旋律小调上,相比第一乐段第一乐句在结尾处稍作变化;第二乐句(13-16)转到了降E大调上,转调使作品从之前压抑的氛围中慢慢变的明朗有力,为下一乐段进行铺垫。
献给孩子们二之7曲式分析报告
献给孩子们二之7曲式分析报告曲式加、曲线加。
根据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到,曲式中有不少的加项和减项。
而曲线中所加之项就是曲线加的减项(可以理解为从一个点开始,然后逐步加到另一个点上)。
下面为大家带来曲线加减项的分析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朋友们。
一、曲式分析首先是曲式的加费和减费。
下面,我们以5×2为例,来分析一下。
在对曲式进行加费的时候,要注意,每一项加费不同,并且要进行一个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计算步骤,就会造成计算错误。
1、确定曲式有没有一个是减费的首先,确定5×2有没有一个是减费的。
计算步骤:首先是确定5×2有一个是减费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5×2的基础上,利用小数部分进行加减乘除,然后再把5×2进行分解。
分解时注意:小数部分的两个小数点到第二个小数点之间的距离大于小数点的间距。
例如4×2,它本身就是4×2,那么它的4-4=4×2-4-4。
这样做的好处:可以用5×2=2的小数部分去乘除4-4-4-4-4=4×2-4。
2、找出加费为0的曲式的中心点为0,然后计算出加费第一步,我们找出加费为0的曲式的中心点。
然后,我们需要知道这颗珠的数量,以及加费为0的曲式是个什么数。
然后,我们将这个数与这颗珠的个数相乘,得到4×4=10。
我们将这个数放入到5×2内并与上面的四颗珠进行相乘之后,得到6×6=12。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在将4×4除以12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数虽然只有8个,但是如果只将4+12相加之后则为11×11。
因为这个数只有8个数的5×5能够算出12×12=17。
3、再根据中心点作为中心点的直线向外移动一步,使得中心点的直线与曲式中心点重合,从而获得加费然后,我们将三个曲式的加费都加入进去,然后看一下。
三个曲式都是四元,根据中心点的直线向外移动一步,使得中心点的直线与曲式中心点重合,从而获得加费。
曲式分析总结
绪论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
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MFA。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
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
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
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1、旋律的外形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曲式分析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分析报告1. 引言曲式分析是音乐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对曲式结构的分析来揭示音乐作品的内在组织原则和美学特征。
本文将通过对一首经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分析,探讨其结构和音乐要素的运用,以期增进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2. 音乐作品介绍选取的音乐作品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该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为:第一乐章:Adagio molto,Allegro con brio;第二乐章:Andante con moto;第三乐章:Scherzo. Allegro vivace;第四乐章:Allegro molto。
3. 第一乐章:Adagio molto,Allegro con brio第一乐章采用了典型的奏鸣曲形式,包括引子、主题发展和再现部分。
引子部分以悠扬的弦乐旋律开场,渐渐引入了主题的素材。
接着,主题在整个乐章中被反复演绎和发展,展示了多变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
4. 第二乐章:Andante con moto第二乐章是一首悠扬的行板曲,采用了变奏曲的形式。
开篇处,由木管乐器奏出了轻柔的主题,然后逐渐由其他乐器加入。
整个乐章通过对主题的变奏和发展,展示了贝多芬在和声、旋律和节奏方面的卓越才华。
5. 第三乐章:Scherzo. Allegro vivace第三乐章是一首三段式舞曲,富有活力和幽默感。
乐章以强烈的和弦序列开场,然后引入了欢快的主题。
接着,主题在不同乐器之间进行回合,增添了整个乐章的变化和层次感。
最后,乐章以激昂的音乐结尾。
6. 第四乐章:Allegro molto第四乐章是一首轻快而激烈的快板乐章,采用了奏鸣曲形式。
乐章以强烈的乐队奏鸣曲开始,然后引入了主题的变奏部分。
接着,乐章逐渐加强并展示了大量的音乐动机,最后以激动人心的高潮结束。
7. 总结通过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进行曲式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在结构和音乐要素的运用上展现出了他的创作天赋和丰富的音乐知识。
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共同构成了这部伟大的交响乐作品。
曲式分析反思报告
曲式分析反思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曲的曲式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讨其音乐结构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构成,进一步提升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曲式分析第一部分在这首曲子中,第一部分的曲式可以被分为AABA结构。
A部分为开头的主题,B部分则为一个转折的中间段,最后再回到A部分并进行一系列的变奏。
通过这样的曲式安排,作曲家能够在保持主题连贯性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音乐元素,增强作品的变化性和吸引力。
第二部分接着是第二部分的曲式分析。
在这个部分中,采用的是简单的AB结构。
A部分是继续第一部分的主题,而B部分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旋律。
通过这种对比,作曲家为听众呈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音乐体验,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同样是采用了AABA结构。
在这个部分中,A部分和第一部分的A部分基本相同,但略有变化,增强了整个作品的变奏性。
B部分则是一个全新的旋律,与第一部分的B部分略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
通过这种变化和对比,作曲家在整个作品中创造了一种紧凑而丰富的音乐体验。
反思和评价通过对曲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思和运用技巧。
曲式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音乐,还可以为我们的音乐创作提供灵感和指导。
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变化,作曲家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富有层次感和变化性的音乐作品。
AABA结构的运用使得整个作品的主题得以重复和变奏,增强了听众的记忆性和连贯性。
同时,AB结构的运用则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和惊喜。
通过对比和变化,作曲家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动态而丰富的音乐体验。
然而,我认为在曲式设计上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曲式结构的安排对于整个作品的发展和演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这首曲子中,我觉得转折的中间段(B 部分)的设计还可以更加出彩一些。
这样的转折部分可以通过更大胆、更有张力的旋律来突出整个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曲式分析二
(2) 由大组乐器合奏的两端部分和由小组乐器或独奏乐器演奏的中部之间的音响对比;(2) 用侵入终止把第一部分和中部紧扣在一起;(3) 第一部分收束时节奏没有停顿,因而完全终止式被隐藏起来;整个插部没有一个中心调。
,然后是用第一部分主题材料进行展开的段落(R)。
(2) ABCA型,即中部是两个新的对比的主题。
这里所所的“紧缩的再现部”,是指结构发生的一种,即原是二部或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在再现部中紧缩为乐段。
(2) 装饰变奏的再现部。
这种再现部比起第一部分来,只是旋律装饰的更为丰富,也就是说,主要是织体起了变化,主题的性格在实质上是不改变的,因而发展的变动不大。
(3) 这种再现部因速度、节拍、调式、织体等的改变,使主题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综合性的再现部。
是指再现部在再现第一部分主题的同时,不仅可能综合复三部曲式中部的织体,还可能综合中部的主“合成性中部。
”(2)复三部曲式与奏鸣曲式的结合。
(3)复三部曲式与变奏曲式的结合。
(4)复三部曲式与回旋曲式的结合。
(5)倍复三部曲式。
(2)古组曲中连用两首同样的舞曲后又回到第一首舞曲;(3)奏鸣曲套曲的中间乐章;通常慢乐章多用包含插部的复三部曲式,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乐章多用包含三声中部的复三部(2)段落较多。
至少有5个,有时多至十几个。
部则大于主部。
如果主部是二部曲式,则第一插部可能是乐段,第二插部可能是三部曲式。
(2)通常包含5个段落,即主部(a)、第一插部(b)、主部(a)、第二插部(c)、主部(a)。
(3)各个插部都和主部形成对比,而插部在相互之间又形成对比,通常第一插部和主部的对比较弱,甚至是单主题的,而第二插部和主部的对比则较为鲜明。
(4)主部在主调上,各个插部在关系调上,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插部调性一般仍不超出近关系调的范围,而浪漫派以后的插部往往出现在较远的关系调上。
19世纪以后的回旋曲式为了克服因主部多次出现在主调上而引起的调性的静止感,主部在中间再现时往往有一次出现在从属调上。
城墙上跑马曲式分析报告
城墙上跑马曲式分析报告
《城墙上跑马》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城墙上跑马》。
2、尝试跟随音乐哼唱歌词,了解乐曲的背景并背唱乐曲主题旋律。
教学重点:
感受曲子的情感并能尝试跟唱部分歌曲。
教学难点:
学会演唱歌曲《城墙上跑马》。
教学过程:
1、介绍乐曲:
(1)师:《城墙上跑马》说的是以前北方的墙壁很窄,马上了城墙后是不能调头的,喻意是人在他乡想念家乡却不能回的惆怅情绪。
(2)听教师范唱《城墙上跑马》。
(3)师生模唱主旋律。
(4)学生模唱主旋律。
2、复听乐曲:
师:乐曲能表达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欣赏首歌曲《城墙上跑马》。
3、活动与练习。
请几位同学唱唱自己家乡的歌。
贝多芬第二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二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二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期奏鸣曲三大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由4个乐章组成,曲式丰富多彩,其中的第一乐章是一个经典的两部分的奏鸣曲。
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奏鸣曲形式,包括了展开部、重新回到主题、发展部和再现部。
1. 展开部
展开部由两个主题组成:第一个主题是以升高的音阶开头的,采用了很多旋律变化和扰动;第二个主题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旋律,由左手钢琴独奏开头,并被右手钢琴独奏所接替。
2. 重新回到主题
重新回到主题的部分,又称主题反复部,开始时的旋律与展开部相同,但较之前更加简洁和平和。
这一部分一般来说是三次的重复,每一次在乐曲进行到不同的地方结束,而这样的反复最后会让我们重新回到最开始的主题。
3. 发展部
发展部是整个奏鸣曲的最具创造性和最迷人的部分之一。
在这里,贝多芬将两个主题快速、不断地变化和转换,同时在音乐结构上也较之前更加复杂和深刻。
通过这一部份, 贝多芬展现了他独创的音乐语言和技巧。
4. 再现部
再现部分,像展开部分一样由两个主题组成。
这一部分开始的旋律与最开始的部分类似,但仍有所变化,贝多芬利用了不同的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手法,使它在重新回到最开始组成的A部份时,有一种诱人入胜的感觉。
总的来说,整个第一乐章结构清晰、有力,贯彻了奏鸣曲曲式所需的要素,同时也充满了贝多芬的独特风格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韦特斯坦(Arthur Schnabel)解释贝多芬第14号钢琴奏鸣曲(Op. 27 #2) - Moonlight。
贝多芬奏鸣曲第二首曲式分析
贝多芬奏鸣曲第二首曲式分析《A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被明朗的世界所支配,贯穿着青春的快乐和爽朗之美,充满了青年人的希望与率直的感情。
第二奏鸣曲也与第一奏鸣曲有所不同,没有戏剧性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贝多芬创作个性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首奏鸣曲不管是音乐内容或技巧的灿烂感,都显示了贝多芬那强烈的表现欲和炽热的感情。
各乐章都用大调写成,明朗、欢快、活泼,在风格上更接近于古典交响曲。
从技术与内容上看是绚丽多彩的,内心的矛盾是明显的,但仍富有朝气的激情,富有同情心地献出一切,表达了贝多芬寻找一条走自己愿望的艰难道路,以自己的才华来吸引人们的强烈要求,显示了贝多芬的炽烈诚实与巨大的统一力量。
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第一次在钢琴奏鸣曲中放入了诙谐曲。
虽然这一诙谐曲还没有象中期的作品那样具有激烈的内容、永恒的幽默,但是至少贝多芬的意识方向是十分明显了。
在内容上,独创性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第二乐章。
这首奏鸣曲通向了下一个奏鸣曲与Op。
22奏鸣曲,更远的通向《黎明》和《热情》奏鸣曲,直至与Op。
106奏鸣曲也脉脉相通,它是走向巨人奏鸣曲的道路。
曲体分析(206-228)延伸句3.再现部(229-340)(229-236)引子再现(237-251)主要主题(在原调上)(281-314)副主题(a-A)(315-340)结尾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热情的广板(Largo appassionato)D大调3/4拍子较低等级的回旋曲式(两个插部)1.(1-19)主要主题(D)2.(20-31)第一插部(b一主音调)3.(32-50)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在原调上)(50-67)第二插部(d一bB)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A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117或121)(1-8)速度型引子(9-32)主要主题(A)(32-58)连接(58-83)副主题(84-125)三次结束主题2.展开部(126-228)(126-164)引子的各动机发展(165-206)调性展开(206-228)延伸句3.再现部(229-340)(229-236)引子再现(237-251)主要主题(在原调上)(281-314)副主题(a-A)(315-340)结尾4.没有尾声。
正谱伴奏《情歌》(歌剧《苍原》选曲)音乐分析 (2)
摘要《情歌》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歌剧《苍原》的主题曲,在剧中共出现三次,这三次分别讲述了女主角娜仁高娃在爱情、亲情、民族大义之间矛盾又坚定的心路历程,并结合正谱伴奏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来塑造娜仁高娃纯洁善良和对爱情无比坚贞的人物形象。
《情歌》正谱伴奏中左手部分反复出现三连音、六连音、琶音等伴奏型。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从正谱伴奏入手,深入分析《情歌》所表达情感,以及《情歌》正谱伴奏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让更多喜爱歌剧《苍原》喜爱歌曲《情歌》的爱好者对《情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情感认知。
关键词:情歌;正谱伴奏;伴奏织体;音乐分析AbstractCan Yuan, love songs, one of China’s most representative opera theme song, there were three times, in the play tells story of the heroine, respectively, these three times Na Ran aborigine in love, affec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hinese nation’s sense of honor and firm’s journey, Combining with the positive music, this artistic expressionis used to shape the purity and purity of the character, the leftpart of the “love song” written recurring triplet type, six liaison and’ arpeggio accompani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tart from the written, in-depth analysis of “love” the emotion, and the correct way to learn “love song” written, so that more like opera “Can Yuan” love song “love song” fans of “love” is a more in-depth emotional cognition.Keywords: Love song, Spectrum accompaniment, Accompaniment texture, Music analysis目录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481134063" 摘要 IHYPERLINK \l "_Toc481134064" Abstract IIHYPERLINK \l "_Toc481134065" 目录 IIIHYPERLINK \l "_Toc481134066" 引言 1HYPERLINK \l "_Toc481134067" 一、歌剧《苍原》与其主题曲《情歌》简介2HYPERLINK \l "_Toc481134068" (一)歌剧《苍原》简介 2HYPERLINK \l "_Toc481134069" (二)《情歌》简介 2HYPERLINK \l "_Toc481134070" (三)《情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3 HYPERLINK \l "_Toc481134071" (四)正谱伴奏与《情歌》 3HYPERLINK \l "_Toc481134072" 二、正谱伴奏《情歌》音乐风格 3 HYPERLINK \l "_Toc481134073" (一)正谱伴奏《情歌》曲式分析 3 HYPERLINK \l "_Toc481134074" (二)《情歌》中民族风格的体现 3HYPERLINK \l "_Toc481134075" (三)《情歌》前奏的特点 4HYPERLINK \l "_Toc481134076" 1. 前奏所用伴奏型 4HYPERLINK \l "_Toc481134077" 2. 三连音、六连音的使用 4HYPERLINK \l "_Toc481134078" (四)弱强格在乐句中的作用 5HYPERLINK \l "_Toc481134079" 三、《情歌》伴奏织体 6HYPERLINK \l "_Toc481134080" (一)伴奏织体 6HYPERLINK \l "_Toc481134081" (二)节拍变化在《情歌》中的体现 6 HYPERLINK \l "_Toc481134082" (三)强弱变化在《情歌》中的体现 7 HYPERLINK \l "_Toc481134083" (四)伴奏型变化在《情歌》中的体现 7 HYPERLINK \l "_Toc481134084" (五)《情歌》移高八度的作用 8 HYPERLINK \l "_Toc481134085" 结语 9HYPERLINK \l "_Toc481134086" 参考文献 10HYPERLINK \l "_Toc481134087" 致谢 11引言歌剧简单来说就是以歌唱音乐来表达剧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莫扎特小夜曲第二章曲式分析
莫扎特小夜曲第二章曲式分析
莫扎特《小夜曲》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为抒情的浪漫曲。
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曲风优美柔和且富有斗志;既委婉动听,又可点燃人生之斗志是弦乐的著名乐曲,主要以小提琴为一声部,大提琴烘托气氛,从侧面也反映出莫扎特高超的音乐技术。
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这段旋律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
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词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管乐器,只是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
莫扎特在这首小夜曲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反映了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段曲式分析报告
二段曲式分析报告(再现二段曲式)
结构图式:
段: (引子) A B (尾声或补充)句、材料关系: a a1 b a2 (举例而已)
小节数: 2 4 + 4 4+ 4 4 (举例而已) 乐汇、乐节: 1+1+2 (举例而已)
调式、调性: C: G: a: C: (举例而已) 分析:(结论:)这是再现二段曲式。
呈示段是?句类的平行(或对比)的方整性(或非方整性)的收拢性(或开放性)乐段,?
调。
每句?小节,两句开头(不)一样(或为模进关系),上句可(分出两个乐汇一个乐节,)
下句。
上句落?下句落?主题的构成是。
表达了。
后段有?个乐句,中句是?类型(引申、并置),(以下以引申型为例)以(?方式如模进、分裂等)展开呈示段的主题材料,以主题的?来发展。
转到??调(或在主调的属和声上),
或打破呈示段的方整性,削弱了对称平衡等,(连接。
)最后落于。
(在主调的属和声上)准备
再现。
后段后句是完全再现呈示段的?句,回主调收拢结束。
或是变化再现,其变化主要在综合呈示段的材料,再现扩充,调性收拢等。
(见《教程》第三章
四、二段式的分类1、再现二段式。
)
(每段另起一行,一段一个自然段。
)。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是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音乐表达形式,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音乐性而备受推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个主题,并分享一些我个人对这一曲式的理解和观点。
一、简介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19世纪末期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85年。
这部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曲式。
其中第二乐章以其曲式的复杂性和深度而闻名,它被广泛认为是勃拉姆斯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二、曲式分析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曲式被称为“三段变奏曲式”。
这个曲式由一个主题的引出部、三个变奏部分和一个回声部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和旋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1. 引出部引出部作为整个曲式的开端,以其悠扬的主题和动听的旋律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
这个主题由弦乐器演奏,注重和声的变化和对位的运用。
它以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和表现力,为整个曲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变奏部分在引出部之后,勃拉姆斯以巧妙的方式将主题进行了多次变奏,每个变奏都以不同的旋律、节奏和音色进行演奏。
这些变奏部分在音乐表达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同时也呼应了曲式中的回声部分。
3. 回声部回声部是整个曲式的高潮部分,它对前面的引出部和变奏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回声部庄严肃穆,充满力量与气魄。
它通过对之前旋律的发展、重复和重新演奏,使整个曲式达到了巅峰状态。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和写手,我个人对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曲式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理解。
这个曲式以其高度的复杂性和音乐性,以及勃拉姆斯独有的作曲风格而令人着迷。
在我看来,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曲式的设计非常巧妙。
引出部以其悠扬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为整个曲子建立起了独特的基调。
变奏部分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则让我感到无比惊叹,每次重复旋律都能呈现出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回声部则是整个曲子的高潮和结尾,它通过对之前部分的回顾和发展,给人一种完整而深刻的音乐体验。
二重唱《我的叹息将随风飘去》曲式结构分析
二重唱《我的叹息将随风飘去》曲式结构分析《我的叹息将随风飘去》是一首二重唱,其曲式结构可以分析如下:1. 序奏部分(Introduction):引入整首曲目的主题和氛围,通常是乐器演奏的独奏部分。
在这首二重唱中,可以选择使用钢琴、小提琴或其他类似的乐器独奏来呈现。
2. 第一段(Verse 1):这是曲目的第一个主要部分,通常会引出歌曲的主旋律和歌词的第一部分。
通常是由第一个歌手演唱。
3. 第一段副歌(Chorus 1):这是曲目的第一个副歌,通常和第一段歌词相似,但旋律较为抒情和激动。
可能由两位歌手一起演唱。
4. 第二段(Verse 2):这是曲目的第二个主要部分,与第一段的旋律和歌词相比可能有一些变化,但整体风格相近。
通常是由第二位歌手演唱。
5. 第二段副歌(Chorus 2):这是曲目的第二个副歌,与第二段的歌词相似,但旋律可能略有变化。
可能由两位歌手一起演唱。
6. 过渡部分(Bridge):这是一个连接不同部分的过渡段落,通常会带来一些变化和新的乐器编曲。
在这首二重唱中,过渡部分可以用来展示两位歌手的合唱和搭配。
7. 第三段(Verse 3):这是曲目的第三个主要部分,与前两个主段相比可能会有新的旋律和歌词。
通常是由两位歌手交替演唱。
8. 第三段副歌(Chorus 3):这是曲目的第三个副歌,与第三段的歌词相似,通常是最高潮部分。
可能由两位歌手一起演唱。
9. 结束部分(Outro):作为整首曲目的结束,通常会有一些乐器演奏和歌手的重复,以彰显高潮效果并缓慢地降低。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曲式结构仅是一种可能的分析方法,实际上,曲式是灵活的,可能有不同的变化和创新。
因此,具体的曲式结构可能会因作曲者的创作意愿、风格以及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乐段第一节乐段(一)摘要:定义、次级单位、标记。
一、定义:能够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乐思,并且使用完全终止来结束的基础性的结构单位。
二、乐段以下的单位:标记与标准1、结构单位乐段——乐句——乐节——乐汇2、标记单词或词汇——分句——句子——自然段3、标准复合节拍,中等速度,8小节一个乐段;1,2,a4,A8即为标准。
①、可以依据标准为参照来划分;②、不可机械地照搬标准。
三、乐汇1、定义:乐汇是含有一个节拍重音的片断,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结构单位。
小节的本质就是强拍,一个小节等于一个强拍加一个或几个弱拍。
2、乐汇的种类:⑴、完全乐汇:弱起强收的抑扬格强起弱收的扬抑格《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弱起弱收的抑扬抑格⑵、不完全乐汇:如《春之歌》、《十一月》3、乐汇的结构:单结构、复结构《梦幻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4、乐汇与动机、乐段与主题的关系:如《六月》第二节乐段(二)摘要:乐句及其种类、结构划分的依据、句间关系、引起乐段复杂化的手法。
一、乐句:乐段的次级结构单位,以某种和声终止式收束、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且能表达某种乐思的句法结构单位。
1、方正乐句:慢速度、复合节拍是2小节,中等速度单拍子是4小节,快速度单拍子8小节的均为方正乐句。
2、非方正乐句:和方正乐句相对,可以分两种情况;a、独立构思的非方正乐句;如《双飞蝴蝶主题变奏》、《都达尔和玛利亚》,9,II;b、在方正乐句基础上扩大或缩小而形成的。
例如:《六月·船歌》呈示段的第二句、《春之歌》呈示段的第二句3、分句:相当于语言中的从句4、大乐句:含有分句的从句。
例如《苗岭的早晨》二、结构划分的依据乐段分析的首要问题是在乐段基础上作结构划分,所以必须了解如何确定句逗。
1、句逗的标志是:⑴、长音(尤其是调式中稳定音级的长音,如主音、属音)⑵、休止符⑶、重复关系——同分异合(即使2个结构相连很紧,也需要分开);⑷、对比关系(音区、音色、力度、节奏、情绪)⑸、和声终止式或非和声性的终止进行⑹、隐藏于音乐表面之后的特殊规律(仁者见仁)如《梦幻曲》、《六月船歌》2、乐段划分的要点——要求一分到底⑴、根据音乐的自然呼吸⑵、参照各级单位的基准长度⑶、借助各种句读标志⑷、注意发现有特点的规律性现象。
三、乐句之间的主题材料关系1、并行关系:相邻乐句开始部分是同一材料的重复;分为完全重复(并行乐句)和变化重复(假并行乐句)2、对比关系相邻乐句前句的开始和结束与后句没有重复关系。
《胡桃夹子》3、延伸关系:相邻乐句后句的开始与前句的结束保持有统一关系。
四、乐段的种类1、根据乐句数量可分为:⑴二句式乐段a、并行的二句式乐段(同头换尾)《东蒙民歌》、《春之歌》、(2,II)b、延伸的二句式乐段(P书32)c、对比的二句式乐段⑵三句式乐段aab 并行对比的三句式乐段abb 对比并行的三句式乐段(《郊外去》P11)aba 对比再现的三句式乐段(《红色娘子军连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aa´a 展开再现的三句式乐段aa´a″连续并行的三句式乐段(24,II,P书50)abc 连续对比的三句式乐段(《打南沟岔》、27,I,P3)⑶四句式乐段aaba 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梁祝》、《柴六MovI副主题》)非起承转合式,如舒伯特《小夜曲》⑷多句式:四句以上的乐段通称多句式乐段。
多见于音乐发展性段落,以及声乐作品中(由于声乐作品的结构受歌词影响)。
例如《第五交响曲》MovⅣ《打靶归来》的结构是一个六句式乐段;后两句为补充发展;⑸一句式乐段(也叫单一乐段)这是一种较特殊的乐段。
A=a一句式乐段构成的条件:a、出现与音乐作品或是相对完整段落的开始;它的终止和停顿具有明显的强调;如同音拖长、自由延长等;b、它的后面一般不再紧跟重复性段落;c、通常由段落双纵线隔开或原始反复一次;d、它的内部不在分割出相当于乐句的部分;e、一句式乐段通常是乐曲的主题。
《双飞蝴蝶主题变奏》主题、贝多芬《第一交响曲》MovⅢ呈示部主题;《第四钢琴奏鸣曲》MovⅡ呈示部主题;2、根据乐句数量和小节数可分为方整乐段与非方整乐段;方正乐段构成的三个条件:a、构成乐段的每个乐句都是方正的;b、每个乐句的长度都是相同的;c、乐段所含乐句数量是2个、4个或8个。
3、根据乐段的调式、和声,可以分为:收拢性乐段:在原调主和弦上结束的乐段叫做收拢性乐段;开放性乐段:结束在原调不稳定的和弦上叫做开放性乐段;转调乐段:在新调上结束的乐段;五、引起乐段复杂化的几种常见的手法1、扩充与补充⑴它们都是通过局部扩大而使乐段规模增加的一种手法;⑵“扩充”发生在完全终止之前,“补充”发生在完全终止之后。
⑶补充的小节数可以计算到乐段内,也可不算。
例如:A10=a4+a6(4+2);或者A10=a4+a4+补充2。
2、复合与复奏⑴它们都是通过整体重复来使乐段规模扩大的一种手法;⑵它们所含的两个乐段都保持着重复关系;⑶“复奏”的两个乐段终止相同,“复合”的两个乐段终止相异。
3、重叠⑴对于相邻的两部分(通常是乐句或乐段)来说,前部分的结束音和后部分的开始音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强拍上即为“重叠”,也叫做“闯入”。
⑵重叠小节数的计算,由于强拍即意味着小节,所以前后段落应分别计算,整体段落小节数减去重叠次数。
⑶如何计算:从认为可能重叠的地方分开,若可以分开,可能不是重叠。
第五章音乐的句法摘要:句法的意义及构成要素,类型,乐段分析的要点。
一、句法的意义⑴句法的定义:在语言文字中,“句法”是研究“词组和句子的构成、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等内容”,“结构”是研究“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句法是指音乐中乐段、乐句以及乐节的构成方法。
它有助于音乐的内容表达,有助于作品的结构形成,也有助于作曲家的个性实现的组织方式。
⑵句法构成的三要素a 可分与否b 句间关系(相邻段落之间及首尾段落之间关系)c 长度比例(平衡与否)二、句法的类型⑴单一句法:结构整体中,不包含有明显的“一级句逗”的句法类型。
“一级句逗”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取决于整体结构,即整体下第一次分割的句逗级别。
例如:25,I,MT,P书62,18,I,MT,P3。
⑵并行句法:结构的整体,由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相邻的后部分重复前部分的开始而开始(的句法类型)。
并行句法的四种类型;a、真并行:并行的部分完全相同b、假并行:并行的部分带有变化c、双重并行:前后段落被一个二级句逗再一分为二,高一级别的单位之间形成真并行,低一级别的单位之间形成假并行。
例如《无词歌》第37首P40。
d、连续并行:既可以是连续的真并行,也可以是由真到假的并行。
它和双重并行的区别在于它是发生在同一级结构之间,而双重并行发生在不同级别之间。
例如《索尔维格之歌》P59。
⑶贯串句法:是并行句法的一种变换形式,也是由一个一级句逗将整体一分为二,相邻的后部分重复前部分的结束而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贯串句法常常引起音乐句逗的隐退,音乐效果的连冠,从而带来结构的不可分性。
例如:18,I,MT。
之所以不能在第四小节断开,是因为a、第五小节重复了第四小节,引起了音乐句法的隐退;b、第四小节用的和弦是调外和弦,是重导和弦,极不稳定;c、在高音旋律声部和低音声部用的都是半音经过音。
⑷顶真句法(顶真、顶针、联珠、接龙)是贯串句法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一个句逗把结构整体一分为二,相邻的后结构重复前结构的结束音而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一个音顶一个音,也可以两个音顶两个音,三个音顶三个音,它与贯串句法的区别就是:看重复的部分是否形成一个单位,能形成一个单位的就是贯串句法。
⑸分裂句法在并行句法的基础上,后结构由一个二级句逗再一分为二,结果是结构的整体形成一个由前到后,逐步细碎的过程。
例如《四季·船歌》⑹综合句法:分裂句法的逆形式,在并行句法的基础上,相邻前部分被一个二级句逗在一分为二,从而使结构的整体形成一个由前到后,逐步扩展的过程。
例如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⑺起承转合句法:由三个一级句逗将结构的整体一分为四,每个段落分别符合一下关系:“起”:核心材料的初次呈示;“承”:核心材料的重复巩固;“转”:核心材料的辨正否定;“合”:核心材料的再现升华。
例如:格里格《朝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MovI副部主题⑻对称句法:结构的整体被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后结构参照前结构做对应进行。
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Op.48MovIII呈示部主题。
⑼三部性句法:结构的整体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级句逗分开,首尾结构为再现关系。
⑽二部性句法:结构的整体被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前后结构在材料上形成鲜明对比的一种开放的句法类型。
三、乐段分析的要点:1、外部是否方正(方正的三个条件);内部是否可分;不可分者为单一句法;若可分,说明符合那一种句法。
2、句间关系如何根据以上两点,乐段命名的方式是:句间关系+乐句数量。
例如:并行二句式乐段;连续对比的三句式乐段;3、乐段的和声、调性布局⑴对乐段和声分析的要求:a、能看出每一个和弦;b、判断出每一个和弦外音,在音的上方用“+”标出。
⑵对乐段调性分析的要求:a、能够分析出乐段中经历的所有调性;b、对其中的转调要能够作出相应的技术说明。
⑶对乐段和声布局的要求:强调典型的和声布局T——D,S——T。
⑷对乐段调性布局的要求:就乐段而言,有三种基本布局方式a、单一调性:指乐段从头到尾始终在同一调性上,没有转调和离调;b、统一调性:乐段首尾在同一调性上,中间部分有转调和/或离调;c、开放调性:乐段首尾不再同一调性上。
4、主题材料分析四、乐段分析中的符号说明A30=A22 [4(3+1)+4(3+1)+b″8(2+2+4)+a″6(2+2+2(2+2+3)C小调———————————————————————————————1、符号标记中的英文字母(四个含义)⑴调式调性:c小调⑵材料关系a+a(相同材料);a+b(相异的材料);a+a´(相似的材料)⑶段落级别:A表示乐部;A表示乐段;a表示乐句。
⑷段落序进:按字母的先后顺序,A+B+A+C+A2、符号标记中的“括号”()[ ] { }⑴使用括号的意义:a、表明段落级别的高低;b、表明段落之间的亲疏关系;⑵使用括号的两个原则:a、一组公式中只使用一个括号时,永远只适用小括号;b、一组公式中需要使用多个公式时,最低级别使用小括号,然后逐级上升;⑶符号标记中的“数字”a、阿拉伯数字——基数A8,a4(表明相应段落的小节数)序数:表明相应段落在作品中出现或再现的次数A+B+A1b、罗马数字——和声标记:I、I6、Ⅲ+、段落标记:标明材料关系不够清楚的乐段,主要用在连接、展开等情况,I+Ⅱ+Ⅲ+……⑷符号标记中的符号:a、“+”(加号):a+a+b+ab、“×”(乘号):完全相同的段落,三次或三次以上,a4×3c、“´”(撇号):表明相同材料段落的发展关系;a+a´+a″d、“︵”(上弧线):表明这是一个乐段,其中包含两种对比材料,这两种材料不能按照粤剧准确的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