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怎么调详解
南水北调双水源供水方案
南水北调双水源供水方案1. 引言南水北调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水资源调配工程,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为了保障北方地区持续稳定的供水,南水北调工程采用了双水源供水方案,即利用长江水源和珠江水源来进行供水。
本文将对南水北调双水源供水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2. 方案设计2.1 长江水源供水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水量丰富,供应水源可靠。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引江水的方式将长江水源引入北方地区。
具体的方案设计如下:1.水源选择:选取长江上游水质较好的地区进行取水,以确保供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2.取水方式:利用引江工程,将长江水源引入通道,经过净化处理后分配到用户终端;3.水源调度:根据北方地区的供水需求和长江水源的水量状况,合理调度长江水源的供水量,保证供水的平稳和连续性;4.水源保护:加强长江水源的环境保护力度,减少水源污染源的影响,确保供水水质安全。
2.2 珠江水源供水珠江流域水量也较为丰富,是南水北调双水源供水的重要补充。
珠江水源供水方案设计如下:1.水源选择:选取珠江流域的适当地点进行取水,如深圳河源、韶关河源等;2.取水方式:建设引水渠道,将珠江水源引入北方地区,经过处理后分配到用户终端;3.水源调度:根据北方地区的供水需求和珠江水源的水量状况,合理调度珠江水源的供水量,确保供水的平衡和连续性;4.水源保护:加强珠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水源污染,保护水质安全。
3. 供水保障措施为了保障南水北调双水源供水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取了以下措施:1.水质监测: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对取水源、供水通道和用户终端的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2.技术改造:定期对供水设备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供水质量;3.多元补给:在供水通道设置临时取水口,便捷地调节和补给水源;4.库水调度:根据北方地区的需水量和水位情况,合理调节水库水位,保证供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5.灾害应对: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做好应对措施,保证供水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南水北调原理
南水北调原理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重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中国南方水资源丰富而北方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仅是对中国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那么,南水北调工程的原理是什么呢?南水北调工程的原理主要包括引水、输水和调水三个方面。
首先是引水,即从长江、汉江等南方水资源丰富的水系中引水,将其输送到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等北方干旱地区。
其次是输水,即通过引水工程将引来的水资源输送到需要的地区,满足北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最后是调水,即根据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需求和南方水资源的丰富程度,进行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实现南水北调的水资源平衡。
南水北调工程的原理实际上是利用南方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引水、输水和调水等手段,将南方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干旱地区,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这一原理的实施,不仅可以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也可以促进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南水北调地区间水资源的均衡配置。
南水北调工程的原理是基于对中国水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合理配置,旨在实现南方水资源与北方水资源的互补和均衡。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总的来说,南水北调工程的原理是在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通过引水、输水和调水等手段,实现南方水资源与北方水资源的互补和均衡,从而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为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大的影响,也将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三种方案讲解
南水北调工程三种方案讲解中线工程方案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资源,为黄河流域带来丰沛的水源,解决其干涸、污染和土壤退化等问题。
同时,中线工程引水起点和终点之间距离较长,可以实现多地区的跨流域调水,提高水资源的均衡利用。
另外,中线工程经过的城市众多,水资源的调剂也将为这些城市的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带来实质性改善。
由此可见,中线工程方案在改善中国南北水资源悬殊和促进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东线工程方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第二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将长江水源引入到山东、天津、北京等地区,解决这些地区因水资源短缺而导致的生产、生活和环境问题。
具体而言,东线工程从江苏城陵矶引水,经过苏北、山东、天津等地,最终排入渤海。
东线工程方案与中线工程方案相比,其特点是引水距离相对较远,涉及的地区也相对单一。
然而,东线工程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东线工程将解决山东、天津、北京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其水资源利用率,并为其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带来利好。
其次,东线工程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缓解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压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此外,东线工程的实施也将为沿线城市带来更加稳定和充足的生活用水,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因此,东线工程方案在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具有实际的意义和巨大的潜力。
西线工程方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第三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将长江水源引入新疆、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解决这些地区因水资源匮乏而导致的干旱、荒漠化和生态失衡问题。
具体而言,西线工程从四川阿坝县引水,经过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最终排入干旱的新疆地区。
西线工程方案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首先,西线工程的实施将为干旱的西部地区带来丰富的水资源,改善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地区发展。
其次,西线工程也将实现多地区的跨流域调水,提高水资源的均衡利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另外,西线工程的实施也将为沿线城市和农村带来更加稳定和充足的生活用水,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南水北调原理
南水北调原理南水北调是中国国家重大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实现南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原理和技术,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南水北调的原理。
首先,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包括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两大部分。
中线工程是指从长江干流的江苏扬州市泵站抽水,经过引黄灌区的引黄河水,然后经过引汉灌区的引汉江水,最终将水引入黄淮海平原和北京天津地区。
东线工程则是利用江苏省淮安市的淮河水,将水引入山东半岛和天津地区。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引水和输水的方式,将南方水资源引入北方地区。
中线工程通过引黄、引汉两大引水渠道,将长江水和黄河水引入黄淮海平原和北京天津地区。
而东线工程则是通过引淮渠道,将淮河水引入山东半岛和天津地区。
这种引水和输水的方式,可以实现南北水资源的互补和共享,解决北方地区的用水难题。
另外,南水北调工程的原理还涉及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技术。
在引水和输水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地势落差、输水距离远、水质保护等诸多技术难题。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需要运用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引水和输水的安全和稳定。
总的来说,南水北调工程的原理是通过引水和输水的方式,实现南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通过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的建设,可以实现南方水资源向北方输送,解决北方地区的用水难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仅涉及到引水和输水的技术,还需要运用先进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手段,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将为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大的影响,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的50多种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的50多种方案一、调水路线选择方案1.内调北线:该方案主要依托京杭运河以及它的支渠,将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以及其他华东地区的水资源引入华北地区。
2.中线调水:该方案主要是将长江水资源引入华北地区,通过建设一条长江干线水利工程实现。
3.以江引淮:该方案主要是依托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相通衔接,引江入淮,然后通过淮河将水资源引入华北地区。
4.西线调水:该方案主要是将西南地区的水资源通过引黄入渭的方式引入华北地区。
5.京杭泰调:该方案主要是以京杭运河和泰湖为基础,将长江和东南沿海河流的水资源引入华北地区。
二、输水工程方案1.开挖渠道:该方案主要是通过开挖渠道,将水资源从水源地输送到目的地。
2.建设隧道:该方案主要是通过建设隧道,将长距离的水资源输送到目的地。
3.建设引水坝:该方案主要是通过建设引水坝,利用地势高低差,将水资源输送到目的地。
4.修建水库:该方案主要是通过修建水库,储备水资源后再进行输送。
5.开发地下水资源:该方案主要是通过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将地下水资源输送到目的地。
三、水质改善方案1.建设净化设施:该方案主要是在水源地和输水工程的途中,建设净化设施,对水资源进行净化处理。
2.水质防护设施:该方案主要是在输水工程沿线,设置水质监测点和防护设施,对水质进行保护和管控。
3.开展水质监测:该方案主要是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对输送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4.提升水质标准:该方案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水质标准,确保输送的水资源符合相关标准。
四、生态环境保护方案1.生态恢复工程:该方案主要是在水源地和输水工程途中,开展生态恢复工程,修复受损生态环境。
2.生态调度方案:该方案主要是通过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确保输送水资源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3.生态补偿政策:该方案主要是建立生态补偿政策,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合理补偿,维护生态平衡。
4.生态修复工程:该方案主要是在输送水资源的目的地,进行生态修复工程,修复受损的地方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怎么调
西线:从长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上筑坝建水库, 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向黄河上游补水,重点是补水干流, 解放支流。西线虽然短,但地形最复杂。
西线虽然短,但地形最复杂; 中线从丹江口向北地势渐低,且已有丹江口水库; 东线基本上穿越平原地区,且可利用大运河河道。
调水路线 可调水量 源地水质
东线
中线
大 较差
较大 较好
西线 较小 最好
地形、地势 黄河以南需动力 虽地形较复杂,但 地形复 对调水线路 提水,过黄河后 地势南高北低,水 杂,工 的影响 顺地势北流 可以自行流向北方 程艰巨 好,有京杭大运 现在可用的 较好,有丹江口水 差 河及沿线湖泊可 配套设施 库可以利用 利用
资料1
【资料分析】 工程量由大到小依次是西线、中线、东线; 调水量由大到小依次是东线、中线、西线; 水质由优至劣依次是西线、中线、东线; 现有条件由好至差依次是东线、中线、西线。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 及与其平行的河道为输水主干线和分干线逐级提水北送, 过黄河后可以自流,输水主干线长1150km。主要供水目 标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东线基本穿越平原地区, 且可利用大运河河道。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北京、天津。输水总干渠全 长1246km,重点解决北京、天津、家庄等沿线20多座 大中城市的缺水。中线从丹江口向北地势渐低,且已有丹 江口水库。
流域面 水资源 水资源 人口 耕地 人均 流 积占全 总量- 占全国 占全 占全 水量 域 % 国% 亿m3 国% 国% -m3 北 方 南 方
地均水 量- m3/ha
28.2
36.5
4054
22766
14.4 43.5 58.2
81.0 54.4 36.6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有哪些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有哪些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部分,主要任务是调剂汉江水资源,引水经数千公里长的干线输水渠道向北输水至黄淮海平原、北京天津、山西、河南等地,使南方丰水时节容易出现的河川洪水和湖泊库容充足的河流水源向北为缺水区及水资源极端紧张区进行调配。
其中中线工程一期主要负责以汉江水系的水资源为主,向黄淮海平原输水;中线工程二期主要负责以汉江水系以及长江主要支流为主,向北京城市、河北、河南等地输水;中线工程三期主要负责以长江主要支流为主,向山西、北京等地输水。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调水方案主要包括水源地水库蓄水、引水、监测、调度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主要负责解决长江中下游城市及农村地区供水问题,主要通过引水工程,把长江水资源调剂到长江流域城市和农村地区,缓解该地区水资源紧张大城市和提高城镇供水水量。
东线工程主要包括长江水源调配、工程渠道建设、水质监测等一系列技术。
南水北调工程西线主要负责解决三峡蓄水后江河干流段乾涸带水资源紧张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西线工程主要通过水资源调节工程,对干旱且水资源紧张区域进行引水调配,并在大规模地保护西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条件下,有序提取长江上游地区水资源向干旱水资源紧张区域引水供给城乡居民和工农业用水。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是广大水利工程技术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的科研成果,是广大水利工程建设者付出辛勤汗水的结晶。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东线和西线三大调水方案的实施,大大缓解了我国干旱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饮用水资源,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足的用水资源,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是南水北调工程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南水北调工程科学、技术和实践的有力证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水利工程进一步提升科学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一、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和意义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工程,是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目标是通过调剂长江水、黄河水和珠江水资源,解决华北地区和北京市等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城市供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需求,推动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是基于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水系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输水定额和供水排水互济的方式,合理调剂南方水资源,满足北方城市和农田的用水需求。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主要包括三大调水方式。
1. 中线调水中线调水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调水方式之一,主要利用长江水资源,通过中线工程将长江水调送到黄淮海地区和华北平原地区。
中线工程起于江苏省扬州市,止于北京市居庸关水库,全长约1233公里,是南水北调工程中最长的一条调水通道。
中线工程主要分两大干线,即以保障北京市的城市供水和华北平原的灌溉用水。
2. 东线调水东线调水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另一主要调水方式,主要利用珠江水资源,通过东线工程将珠江水调送到福建、江西、安徽、河南等地区。
东线工程起于广东省粤西地区,止于江苏省苏北地区,全长约1691公里,主要满足福建、江西等省的城市供水和灌溉用水需求。
3. 西线调水西线调水是南水北调工程的辅助调水方式,主要利用黄河水资源,通过西线工程将黄河水调送到山西、河南等地区。
西线工程起于黄淮海地区,止于甘肃省中部地区,全长约526公里,主要满足河南省的城市供水和农田灌溉用水需求。
三、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原则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是基于一系列的调水原则制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均衡调配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要均衡调配南水资源,努力实现南北调水地区之间的南水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争取形成南北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统一调度管理的良好局面。
高三地理南水北调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南水北调的知识点南水北调是指我国长江以南水资源向北方调运,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涵盖了广泛的地理知识点,以下将对南水北调的背景、水资源调运、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南水北调是由于北方地区深受水资源短缺困扰而发起的一项工程。
我国北方地区地广人稀,尤其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人口众多却缺乏足够的水资源。
相反,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因此南水北调成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可行方案。
二、水资源调运南水北调主要通过三条输水通道来调运水资源,分别是东、中、西三线。
其中东线自江苏扬州起,经过河南、山东,最终抵达北京;中线起自湖北丹江口,经过河南、山西,最终抵达北京;西线则是从四川广元开始,经过陕西,最终抵达北京。
通过这三条输水通道,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向北方输送,以满足北方地区的用水需求。
三、影响1. 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最大作用是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难题。
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导致了人们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困境,南水北调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北方的水资源供应状况,助力北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 促进地区协同发展:南水北调不仅仅是解决北方的单一问题,更是推动地区之间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南水北调将不同区域的水资源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协同和合作,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 生态环境保护:南水北调关乎着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工程的实施涉及到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水资源调度等一系列环境管理问题,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地理格局优化: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的地理格局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通过输水通道的修建,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得到了大幅增加,使得北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有条件和可持续。
总结: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通过调运水资源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它不仅改善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状况,也推动了地区的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南水北调详解
水源 区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 流雅砻江、大渡河
供水 区
淮河下游地区;黄河下 游地区;海河流域(黄 淮海平原东部地区)
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沿 线湖北、河南 地区
西北干旱地区,重 点是青、甘、宁、 内蒙古、陕晋六省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 西北,可 自流供水
评 优 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 可自流供水; 价 点 泊可以利用,工程量 较 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 小;前期投资少、工期 短, 缺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 需挖新输水渠道, 点 南低,需梯级抽水北送, 工程量很大;且需要占用农 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 田和工程移民。 造成二次污染)
盐碱化 。 水后土壤容易发生________
(5)东线沿线地区经济发达,大量 污水 排放会降低水质。 _____
除了水资源以外,还有哪些资源调 配工程?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 域调配?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记忆理解运用)
1.自然原因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 存在着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 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 不具有流动性
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部分地区气候反常等。 人为原因:用水量迅速增加; 浪费严重; 水质污染。
解决措施:
建立蓄水工程(时间)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空间) 合理开采地下水 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问题探究:华北缺水的主要原因? 提示:华北地区降水总量不大,地表径 流量小,蒸发强;工农业发达,用水量 大;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污染、浪 费严重;因而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问题探究:南方的珠江流域、浙闽台及 西南诸河的人均水量比长江要高,为什 么要选择从长江调水? 提示:从长江调水,路径较短,投资较 少,调水难度较小,长江水量较大。
南水北调-详解
南水北调-详解(重定向自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South to North Water Diversion)目录• 1 什么是南水北调• 2 实施南水北调的原因• 3 南水北调的主要供水对象• 4 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 5 南水北调的特点• 6 南水北调的建设管理模式•7 南水北调的预期效益•8 南水北调的科技创新o8.1 南水北调的科技创新成果o8.2 南水北调的科技创新经验和启示•9 相关条目•10 参考文献什么是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是把中国长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中国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目的是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总投资额5000亿元人民币。
此工程的规模和难度都超过三峡工程,工程已全面展开。
实施南水北调的原因中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为2163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黄淮海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46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其中京津两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
黄淮海流域总人口4.4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5%,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35%,人口密度大,大中城市多,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2%。
由于长期干旱缺水,这一地区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一批重大工业建设项目难以投资落产,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于不得不过度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挤占农业及生态用水,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生态恶化。
黄淮海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形势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由于资源性缺水,即使充分发挥节水、治污、挖潜的可能性,黄淮海流域仅靠当地水资源已不能支撑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有几种调水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有几种调水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有多种调水方案,其中包括中线工程和东、西线工程。
中线工程主要是利用长江水资源,沿着华中、华东地区的水系,通过引水工程调配到华北地区;而东、西线工程则是利用黄河水资源,将黄河水资源调配到华北地区。
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线,计划中包括三条主干渠道和若干支渠道。
其中,中线工程东、中、西干渠道均有利用沿线水体,进行分布引水,分别在多个输水水源地进行提取水资源,输送到目的地。
这种方案能够有效地调配长江水资源到华北地区,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方案之一。
东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支线之一,主要是利用黄河水资源,通过引水工程将黄河水资源调配到华北地区。
东线工程包括两条输水渠道,分别是济南、天津两条主渠,以及双津、岳家山两条支渠。
这种方案能够有效地调配黄河水资源到华北地区,为该地区提供更多的水资源支持。
西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另一支线,主要也是利用黄河水资源,通过引水工程将黄河水资源调配到华北地区。
西线工程包括三条主干渠道和若干支渠道。
这种方案能够有效地调配黄河水资源到华北地区,为该地区提供更多的水资源支持。
南水北调工程还包括建设输水工程、调水工程、水库工程等多个子项目,以适应各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这些项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一项综合性、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
近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解决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将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希望未来南水北调工程能够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水北调的操作方法
南水北调的操作方法南水北调是为了解决中国南水北调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其目的是通过将丰富的江河水资源从南方输送到北方,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分为东线工程、中线工程和西线工程三个分线工程。
首先是东线工程,它是从长江干流的江苏泰州处引水,穿越山区、地下、地表输送至北京的一条水源工程线路。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1. 水源选取:东线工程的水源主要来自长江干流的江苏泰州处,根据长江流域的季节变化特点,选取适宜的水源区域进行取水。
2. 取水工程:在选定的取水区域建设取水设施,包括引水泵站、水坝、水闸等设施。
通过引入泵站将水源引入输水管道系统。
3. 输水管道:东线工程主要通过建设大口径的输水管道进行水的输送。
根据地质、地形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输水管道材料和技术,并充分考虑断面、斜率、流速等因素保证水的稳定输送。
4. 水质处理:在输水过程中,需要对水质进行处理,以保证输送的水质符合各地的用水要求。
处理工艺主要包括过滤、消毒、除氧等环节。
输送过程中还要考虑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
5. 调水系统:东线工程还涉及到对水源的分流、调度和调节工作。
通过建设调水系统,可以根据北方地区的实际需要进行水源的调度和转移,保证供水的安全和稳定。
6. 水库建设:东线工程还需要建设一些水库用于蓄水、调节水量等功能,以满足北方地区不同季节的用水需求。
其次是中线工程,它是从长江干流的湖南岳阳处引水,穿越山区、地下、地表输送至北京的一条水源工程线路。
中线工程的操作方法与东线工程类似,只是水源选取和输水线路等有所不同。
再次是西线工程,它是从雅鲁藏布江干流的林芝处引水,穿越山区、地下、地表输送至西北地区的一条水源工程线路。
西线工程的操作方法与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也有所不同,主要涉及到西藏高原的复杂地质和气候条件,需要采取特殊的技术措施进行工程建设。
总结起来,南水北调工程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选取水源、建设取水设施、建设输水管道、水质处理、调水系统建设和水库建设等内容。
南水北调怎样调水
受水区使用调来的水,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什么作用?
⑴ 增加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利于环 境治理; ⑵ 增加农林牧灌溉用水,利于改善农 牧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 ⑶ 减少对地下水超采,控制地面下沉, 改善水文和地质条件; ⑷ 增加对干涸的低洼区补水,恢复水 生生物的生机。
1)北方冬春季节缺水,尤其是春季春旱严重。长 江夏秋季(6~10月)水量丰富,最适宜调水。 (2)长江应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在丰水期蓄水 ,枯水期放水,解决水资源因时间分配不均的矛盾 。 (3)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原则,大力 节约用水。 ①修建水库、大坝储水; ②建立有关法律法规,沿途水资源的利用统一管理 ; ③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节约用水; ④严格治污,保证水质
东线与中线的比较
东 线 有 利
1.不用开掘运河 2.建设成本较低。
中
线
1.沿线基本自流引水, 运营成本较低, 2.沿线水质较好。
不 利
1.要逐级抽水,耗用 要开掘新运河, 大量电能,运营成本 建设成本高, 较高;2.沿线工农业 需时较长。 发达,河水污染严重, 水质较差。
调水路线
西 线 较小 最好 巨大
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平衡
耕地面积 矿产资源 水 资 源 北方地区 64 % 59 % 19 % 南方地区 36 % 41 % 81 %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
思考:1.南水北调工程有哪几条线路? 2.东线跨越了哪些水系?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连,构成我国 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南水北调的主要原理是什么
南水北调的主要原理是什么南水北调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大规模水利工程,旨在解决我国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水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
南水北调的主要原理包括水源地选取、调水工程建设以及水资源合理分配三个方面。
首先,南水北调的水源地选取。
根据北方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和需求,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主要分为南水供应调水工程和良渚水库、引江济淮等工程。
南水供应主要依靠我国长江、汉江等较多的河流,以及长江、湖北等地的水资源。
良渚水库则是通过利用浙江地区群山环抱的地理特点,有效储存降雨水量,为北方地区供水。
引江济淮工程则是通过引江水、洪水淮河的办法,改变我国淮河流域的水资源供给状况。
其次,南水北调的调水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的调水工程包括各种人工水道、隧道、水闸、水库等设施的建设。
这些工程旨在将南方的水资源引入北方地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目前,南水北调的调水工程主要包括四条调水线路,即东线、中线、西线和南线。
其中,东线调水工程是由江苏人民政府自筹资金所建,以解决江苏地区的供水问题;中线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点,通过引黄河水,将其引入中部地区;西线调水工程则是通过引汉江水、引沣灌区水等方式,解决西北地区的供水问题;南线调水工程是通过上游水库调度和引江济淮工程来解决南部地区的供水问题。
最后,南水北调的水资源合理分配。
南水北调的目标是将南方的水资源合理调配到北方地区,以满足北方地区的用水需求。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设置水资源供给管理中心、建立水资源调度机制和实行水资源定量分配制度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确保南水北调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分配,有效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总结起来,南水北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水源地,建设完善的调水工程,并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南方水资源向北方转移和供应。
这一工程的实施为解决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经济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为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
该工程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工程经验,成功实现了长江水资源向黄河、海河、淀山湖等地的调水转移,极大地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压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是一项复杂而统筹全局的工程规划。
该方案涉及水源地选择、输水渠道设计、水质保障和灌溉利用等多个层面,需要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全面的工程实施。
一、水源地选择南水北调工程的首要问题是选择合适的水源。
根据地质分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选址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荆州、湖南岳阳、江苏扬州等地,通过大型水利枢纽和引水工程,将长江水资源引入黄河、海河、淀山湖等地,供应缺水地区的用水需求。
二、输水渠道设计输水渠道的设计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环节。
该工程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水资源条件,设计多条输水渠道,采用地下管道、大型水利枢纽和引水渠等方式,实现长江水资源跨越数百公里的输送。
在渠道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水质保障、输水量计算以及输水距离对输水损失的影响,确保水源能够高效地输送到目的地。
三、水质保障长江水源的水质保障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中之重。
为了确保输送的水源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工程设计中需要设立水质监测点和水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输水过程中的水质情况,对水源进行灭菌、净化等处理,确保输送的水源水质达标。
四、灌溉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不仅用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还可以用于农田的灌溉利用。
通过设计灌溉设施和渠道,将引入的长江水源用于北方地区的农田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改善北方地区的农田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规划,需要科学的规划和严谨的执行。
该工程的实施,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该工程也提高了我国水利发展的技术水平、丰富了工程实践经验,为未来的水利工程规划和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南水北调工程三条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三条方案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三条方案如下:一、水源调配方案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调配方案着眼于解决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该地区提供充足的淡水资源。
该方案首先考虑水源的获取和调配,以及如何实现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合理利用。
首先,应该确定对华南地区水资源的调配方案,以确保能够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输送水到水资源短缺的地区。
其次,需要设计出从水源区到目标区的供水管道系统,确保水资源能够顺利输送到需要的地区。
同时,还应该考虑如何合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避免过度依赖外部输水,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应考虑如何确保水质的安全和达标,以及如何保障供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自然灾害对水源调配带来的影响,设计出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
二、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方案为了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设计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方案,以保护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该方案应包括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两个方面。
首先,需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的源头,避免水体受到污染和破坏。
其次,需要对水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同时,还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另外,应开展水资源的恢复与治理工作,对已经受到污染的水体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使其达到合格的水质标准。
此外,还应加强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形成水资源保护和治理的有效管理机制。
三、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案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必须设计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案,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评估南水北调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预测和预警。
其次,需要设计出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的方案,对受到影响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
同时,还应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确保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功能。
另外,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南水北调工程精准调度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精准调度方案一、前言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通过调水北调南来解决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该工程自1993年开工建设以来,经过数次规划和调整,目前已基本建成。
然而,由于华北地区长期以来的严重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依然需要进行严格的调度和管理,以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
本文将就南水北调工程的精准调度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调度基础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中线和东线两大主干线路,其中中线工程自北方的汉江、黄河水源地调水至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东线工程则自江苏、安徽等地调水至山东半岛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源地水资源调度: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包括汉江、黄河以及苏、皖两省水库等。
在南水北调工程运行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水源地的水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以确保水质、水量的有效供给。
2.输水管道调度: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管道总长度超过1200公里,需要对输水管道的运输能力、工作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调度,以确保水源地的水能顺利输送至目的地。
3.水库、水文站调度:南水北调工程的水库和水文站分布广泛,在调度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水库和水文站的监测数据,进行精准调度管理。
4.环境与生态保护:南水北调工程跨越多个省市,涉及多个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在调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
三、南水北调工程的精准调度方案南水北调工程的精准调度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资源调度:水源地水资源的调度主要针对汉江、黄河和苏皖两省水库。
在水资源调度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水文遥感技术,通过对水源地的水质、水量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制定水资源调度计划。
同时,还需要统一规划和协调各水源地之间的水资源调度,确保水资源能够顺畅输送至目的地。
2. 输水管道调度: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管道需根据实时的水流量和水质数据,对输水管道进行精准调度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量指标
全国数量
北方数量
114个
大部分为北方城市
我国最缺水区: 6个 人均综合用水量 10 个 华北地区(海、滦河流域) 鲁 (晋、豫、陕、津、鲁、京) 小于 300m3省市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 小于300m3省市
5个
4个 鲁 (津、京、辽、鲁)
6个 (宁、冀、鲁、豫、晋、辽) 鲁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小于1000m3省市
11294 14509
美国 印度尼西亚 俄罗斯 巴西 加拿大
----三个概念的区别
水资源
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是从能否饮用的角度来说的。
水力资源
指天然河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又叫水能资源, 是从发电的角度来说的。
水利资源
泛指航运、灌溉、发电、养殖等多方面效能的利用。
2.我国水资源地域分布
----地域分布不平衡性
工程量大
2、西线工程
(1)路线 (2)水源区 (3)供水区 (4)评价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 西北 地区
优点----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
可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
河中上游的 西北地区和华北 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1、三个方案中,完全在我国第一阶梯内的是: 西线工程
2、穿过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的是:
西线工程
3、靠近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的是: 中线工程 4、三个方案中最先实施的是: 东线工程 原因: 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投资少。 5、京杭运河自南向北连接的水系: 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6、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
除了南水北调外还有那些工程?
6个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
降水总量不大,径流量的季节、 年际变化大;人均径流量小, 蒸发强。
人为原因:
工农业发达,人口多,需水量大; 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因而 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解决措施:
修建水库(时间) 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空间) 节约用水 防治水污染
我国的华北、西北地区最缺水,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 2、中线工程 3、西线工程
主要山脉
太 行 山
华 北 平 原
巫山
1、东线工程
(1)路线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 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长江下游 淮河下游地区; 黄河下游地区; 海河流域
(2)水源区 (3)供水区 (4)评价
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
怎么办?
根本措施:
南水北调
4、长江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区:
长江成为我国南水北调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水量大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它干流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广, 水量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大。属我国的丰水区
(2)流量稳定
长江年径流量稳定, 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
(3)贯穿东西
流径三大经济地带,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中下游与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相邻。
使航道 淤塞。
3、对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4、沿线地区地势低洼,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调水前地下水位低
调水后地下水位上升
(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以东线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河口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长江径流量减少,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
使航道 淤塞。
3、对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北方多能源矿产, 北煤南运 南方多有色金属。 西气东输
我国水能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水能蕴藏总量约 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西电东送 70%分布在西南地区。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的水资源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的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大,居世界第六位。 我 国 同 世 界 部 分 国 家 年 径 流 总 量 的 比 较
4、沿线地区地势低洼,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5、东线工程沿线经济发达,大量的污水排放会 降低水质。
地下水漏斗区的形成
(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以东线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河口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长江径流量减少,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
使航道 淤塞。
(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以东线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河口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长江径流量减少,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一)积极意义 (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
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 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 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
缓解调入区生产生活用水,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
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 缓解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控制地面沉降, 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工程量较小,前期投资少、 工期短
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 ,需
抽水北送;水质差
2、中线工程
(1)路线 (2)水源区 (3)供水区 (4)评价
从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 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 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长江中游、三峡水库、 丹江口水库 海河平原; 京津地区; 黄河下游
优点---- 可自流供水 缺点---- 需挖掘渠道,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特点: 南方多,北方少 东部多,西部少;
人口 水资源总量 耕地 (占全国%) (占全国%)占全国比重(%) 北方 44.4% 50.6% 58.2% 36.6% 14.4% 81.0% 人均水资源 占有量 983立方米 4180立方米
南方
水资源总量及人均量占全国比重最少的地区:海、滦河流域
中国水资源的特点
• 数量上: – “总量多,人均少” • 空间分布上: –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 时间分配上: – “夏秋两季多, – 冬春两季少, – 各年之间变率大”
3.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300多个 大部分为北方城市 缺水城市 北方地区尤为严重
严重缺水城市
年径流总量 (亿米³)
51912 40000
27115
28113
29702
31220
中国 印度尼西亚 美国
加拿大
俄罗斯
巴西
1.我国的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少 我 国 同 世 界 部 分 国 家 人 均 径 流 量 的 比 较
人均径流量 (米³/人.年)
105117
32343 26990 2167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