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成为正统

合集下载

2020高考10年真题3年模拟-考点49 儒学成为正统(解析版)

2020高考10年真题3年模拟-考点49 儒学成为正统(解析版)

考点49儒学成为正统【十年真题】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B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项。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特点
法家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 法家道家阴 阳五行家 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儒家阴阳家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土地兼并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儒家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汉书.王吉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名,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同学们:倘若你能穿越到汉代,身处汉武帝的特殊地位, 你要怎样应对危机?-----无为?有为?
二、汉武帝选拔治国安邦的人才
董仲舒 主父偃 桑弘羊 赵过 卫青 霍去病
击败匈奴 开疆拓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恩令
思想 政治 经济
大 一 统
军事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太学兴盛 ★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够成为正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孔子要求恢复 周礼和“仁”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但儒家学说本身就有为统治者服务的因素,董仲舒对 儒家的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根本原 因);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把教 育、考试、选官结合起来,因此,汉代儒学逐渐成为正 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哪些积极成分,又有哪些 是现实生活中需要摈弃的?
积 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社会 稳定。 2.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后来,适应了这一“需要”的理论是()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说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民比君更加重要,这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解释,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导,天子受命于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2.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

”君主这样做始于()A.东周B.西汉D.南宋“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说明并不是纯粹都用儒,而是杂糅其他学派的思想。

东周时,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西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同时杂糅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北魏和南宋都继承了这一点,故C、D两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认为君主有使百姓生活安定的责;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D.伦理脱离政治“利、财、富”和公平公正观念“均、平”说明当时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盛行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9
4.易错警示
[易错点1]对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解不准确
【典例】(2013•福建文综 •14)《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 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 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 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4.选项分析: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对于君与民的关系,“屈民以
【答题思路示范】
伸君” 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
1.提取信息:
部宗旨,A项错误;题中的话
关联信息:民贵君轻与屈民以 伸君的比较
题并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C 项错误;董仲舒对于德治并没 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
14
考点要旨天天背
史论要语
1.董仲舒新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 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 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 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 位。 3.“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 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 4.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 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 学术思想的争鸣。
三、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①对当时的影响:对维护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 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 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 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政治:王国和匈奴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思想来源。

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

3•主要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中央集权)。

(2)宣扬“君权神授”(宣扬君权)。

(3)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约束君权)。

(4)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维护等级秩序)。

[识记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主要原因。

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尊儒措施。

(1)政治。

①把孝廉作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

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教育。

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教科书。

②在中央兴办太学,儒家博士传授知识。

3.主要影响。

儒学的主流思想和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易错修正]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仁政思想。

答案: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巩固自查]你能从下面图片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罔I煤存干阳卷畔啸"五经〜书耶图.片曲都円淀尢码的就代在年若罐石室挫控讲学图答案: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教材补直1 .黄老哲学。

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

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历史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历史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立、形成,蔚然大宗,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立、形成,蔚然大宗, 但受到冷落(原因? 但受到冷落(原因?)。 原因:此时社会发展趋势是实现国家统一,争霸、 原因:此时社会发展趋势是实现国家统一,争霸、兼并 战争不断,孔子主张不适应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 战争不断,孔子主张不适应大国争霸 以暴力建立新的统 治秩序的需要. 治秩序的需要 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爱”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爱” 政治思想 主张“为政以德” 2、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 孔 治3、民本思想 子 教育思想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黄宗羲: 黄宗羲:
王夫之: 王夫之:
1)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认为耕者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有其田 2)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提倡经世致 用 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第一性, 4)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第一性,物质不断 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 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2)“独尊儒术” 的正统地位确立的原因: 独尊儒术” 的正统地位确立的原因:
A、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了文学儒者参政, B、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了文学儒者参政,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将儒家经典《五经》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将儒家经典《五经》作为国家的教 科书
4、明末清初时期: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 明末清初时期: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 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为思想家思想主张核心是什么? 1)四为思想家思想主张核心是什么? 抨击封建礼教和君主专制, 抨击封建礼教和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原因: 2)形成原因: 政治: 政治:专制主义强化 异端” 3)“异端”思想家李贽思想主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制度:察举制; 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贵族世袭为官。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2、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1)来源:以儒家为主干,融合阴阳、法、黄老之学。 (2)著作:《春秋繁露》

(3)主张: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美德。

A、中央集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B、君主专制:“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天谴论)
【解析】A




2.(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 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B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析】D C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9.(2013广东肇庆二模14)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 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 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 ②“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③“天人感应” ④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7.(2011鞍山二模)下列“天”字,意思较为接近的是 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③天赋人权

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A.①②

8.(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 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 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请思考:(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2)上述思想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巩固政权,加强统治 ,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请思考: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 是什么? 思想:三纲五常; 实质: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神权、君权、父权、 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 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进一步强化
——察举制和科举制
自主学习:
①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选官制度?
②回顾必修一的相关内容,归纳察举制 、科举制的 主要特点
察举制 、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①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主要由地方州郡长官定期察举;科举 制是一种考试制度,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 ②察举制以取人为标准,德行、经术、吏能、文法等,都是被举 的标准,相对来说更为注重人的整体;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 把某一项具体的知识才能作为录用标准,考试成绩是能否得官的 关键。
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 更不能依靠暴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 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 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 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 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P11学习思考:《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 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 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 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 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 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 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并 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B、D两项错误。 答案:C
[好题精选——知趋势]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
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
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
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 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 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 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提能点 董仲舒新儒学 素养攻略:强化史证意识·重视史料实证 1.由下列图片探究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 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 “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思想主张 ①“儒学独尊” ②“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③发挥儒家仁 政思想 ④“三纲五常” 作用 统一思想,加强中 央集权 君权
加强君权
缓和社会矛盾 提出为人处事标准, 维护统治秩序 中央 集权
统一
特点: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新儒学的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 实行“仁政”。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 发展。 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确立了儒学在中 国的统治地位。
成就: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 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 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 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派张骞出使西 域等。 关系: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 为以上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请思考:(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2)上述思想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巩固政权,加强统治 ,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请思考: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 是什么? 思想:三纲五常; 实质: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神权、君权、父权、 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 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汉武帝
董仲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变化:
1
(2)原因
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秦朝:焚书坑儒。 战国:百家争鸣;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2
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
02
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03
想一想,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呢?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02
2、科举制的演变:
确立——隋朝:隋文帝“分科举人” 完善——唐朝:明经、进士科为主 发展——北宋:取士人数大增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
03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焚书坑儒)
儒家本身的特点: 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新儒学,迎合了统治阶级“大一统”的需要
历史原因: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到打击
社会背景: 汉初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汉朝中期王国问题、民族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想一想,新儒学是怎样形成的?
黄帝 《春秋繁露》书影 汉代的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期居住的府第,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型建筑。
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核心) “仁”(核心)与“礼” 注重政治与人事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 ”“三人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 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 乎”
“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心即理也”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心即理也
陆九渊心学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 物欲” 物欲 意见” “致良知” 致良知” 致良知
“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材料一: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 材料一: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 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 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 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 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 材料二: 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 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 。 ①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 材料一中王守仁对“ 人心”关系的解释, 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②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
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春秋
战国
孔子 创立
孟荀 发展 蔚然 大宗
魏晋
隋唐
秦朝
遭到 打击
汉初
复 苏
宋明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正统思想 传统主流
(1变)
明清
受挑战 吸收佛 道精华 (玄学)
三教 合一; 三教 并行
博采众长
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 (2变)
批判继承 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3变)
第一次变化:董仲舒的新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加强中央集权
▼诸侯国势力日 ▲加强君权 益膨胀,威胁 中央
▼土地兼并严重 ▲限制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尖锐 ▲缓和阶级矛盾,制
定规范限制人民
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
墨氏主平等,大不利于专制;老氏主放任, 亦不利于干涉,与霸者所持之术,固已异矣。 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之施之者,归 结于君权…于帝王抑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 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
形象比喻 体会差别
敌机来了,
应该让
他教弟子爬
弟子们闭目
到书架上翻
静坐,泰山
查飞机种类
崩于前而目
朱熹 性能及防空 方法。
陆九渊 不瞬,不为 机声所慑。
形象比喻体会差别 《赏花》朱子、陆与友游园,时春风和 煦,百花怒放。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子说: “天生的。”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 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 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 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 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2单元 第6讲 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2单元  第6讲 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考点深化探究
【史论结合】 史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考点深化探究
解读 史料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 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 之外的学说。 问题 依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 征。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高考链接突破
【答案】 C 【解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 成,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儒家著作 收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被发现,这些文献被称作古文经。古文经与汉初由老儒 背诵的、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并由其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儒 家著作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故汉代对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的真伪争议较大, 故没有将其列在“五经”之中。“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 发孔子的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 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 远的
解读 史料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注意“开 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对整段史料的引领作用,也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 秦儒学相比具有最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 外衣。 问题 上述史料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
【答案】董仲舒将儒学 神学化、宗教化,应了 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 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百家争鸣”的局面(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子”与“夫子”称呼的由来。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

百家争鸣与儒学的兴起和成为正统思想-PPT课件

百家争鸣与儒学的兴起和成为正统思想-PPT课件

【运用提升】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 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 更有用的真理。”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兰西共和国宪 法》。这从本质上说明( )
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பைடு நூலகம்脉相承
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展,其主要特点是国家采取措施干预经济生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 “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 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运用提升】(2011年辽宁联考)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 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 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 ( )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解析】本题以《唐律疏议》的记载切入,巧妙考查 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 以能力立意为主,但难度中等,关键在于对材料意思 的理解。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文 “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 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 相辅相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 “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 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 “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 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相须而成者”, 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
2.(2010·浙江卷)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 “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 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 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 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 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 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 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 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 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 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 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设太学、 表彰六经);察举制 思想统一利于维护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 提升儒学地位,抑制其它思想。
评 价
能力训练一
• 材料一:史记:“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 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 材料二:“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 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 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 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 矣”。这就是他所发挥的“灾异”之说的意义。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结合所学分析其理论来源? 结合材料二评价这一思想。
• 7.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 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 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 8、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思想中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轻民贵” C、“大一统” D、“人道有为”
材料二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请据材料一、二判断秦汉两朝对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二者的相同点? 都是中央集权受到威胁的产物;实质是文化专制;作用:都利 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但束缚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课堂练习 1、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 到 “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D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先进走向落后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2、(2007宁夏文综)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 独 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3、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糅合了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A、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B、主张“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C、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像
董仲舒像
课标
• 知道汉代儒家成为正统的史实 • 重点:董仲舒的思想;汉武帝重儒的举措 • 难点:董仲舒思想
构建体系 强化基础
汉 代 儒 学 成 为 正 统
背 景
经济
政治
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面临王国问题和边患
文化
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
举 措
董仲舒改 造儒学
汉武帝 重儒 政治 思想
请思考:汉武帝面临什么政治困惑?面对困惑,汉武帝选 择道家还是新儒学来解决?为什么?通过选择最终确立了 什么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外儒内法,兼之以道
能力训练三(提炼与比较)
材料一: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 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 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c
4、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5.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 翻译家是支谦和康僧会。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 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 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 经中还大力提倡“孝顺父母”,歌颂“至孝之行”。康僧会明 显受到 ( ) • A.道家思想的影响 B.儒家思想的影响 • C.法家思想的影响 D.墨家思想的影响 6.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 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 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 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 点的是( )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天人感应;道家或阴阳家;利用上天约束君权,实现仁政。
能力训练二(提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是边境不宁。 匈奴威胁着西汉北方边疆,南方边疆因少数民族尚 未完全归顺,也很不安定。二是王国势大,威胁中 央。三是阶级矛盾激化。随着地主阶级及诸侯国势 力的强大,一些官僚、贵族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 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 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