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天道思想

合集下载

浅析《论语》中“天”的意义

浅析《论语》中“天”的意义

浅析《论语》中“天”的意义作者:张盈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07期摘要:孔子在《论语》中对“天”的理解既继承了以往的意义,又增添了新的內容。

在孔子看来,“天”是圆润的,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格化的,不同层面理解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论语》中的“天”可以理解为“天道”、“天德”、“天命”。

关键词:《论语》;天道;天德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7-0128-03在中国古代文字当中,“天”是个会意字,其意为人头顶上方的苍穹空间。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释名》则记录为:“天,显也,在上高显也。

”现代的《新华字典》说得很简单:“乾,乾为天。

”现今有人说“乾”表示的是运行中的天。

可见,“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形成了一种民族的意识,并根植于这块神秘的土地上。

“天”做为一种存在,尤其是一种未知的存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不懈的关注与探索。

华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与天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他们顺天守时,形成了亲近天地自然的情感与观念。

先民在对天的认识中认识到天的客观性、规律性,于是就把天视为主宰人类社会一切的意志,甚至于把推翻夏的统治也看作是天的意志。

在殷商时期,“天”与“帝”是划等号的,帝是有自然属性的,可以理解为有自然属性的天。

不过在自然崇拜到祖宗崇拜中,逐步丧失了这一属性,而把帝提升为至上的神——人必须按他的意志去行事:刮风下雨要由帝来决定,甚至出征封国都要请示帝——帝主宰着一切。

至西周,以“天”代替了殷商的“帝”。

然,到周朝后期,普遍兴起了对天神的怀疑思潮,人们处于精神上的一种癫狂激动的状态,怨恨天、神、祖。

这在《诗经》中有大量体现。

诗中明白指出“天降丧乱,饥谨荐臻”(《诗经·大雅·云汉》),而最让人们悲痛的是无缘无故降下大旱灾却惨不知其故。

《瞻仰》哀怨上天,“则不我惠”,“降此大厉”。

从本质上来讲,作为社会动荡转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应该说是自然之天这一学说的开创者之一。

《论语》中“天命”与人的自由

《论语》中“天命”与人的自由

《论语》中“天命”与人的自由传统是不可能被抛弃的。

因此要在新时代承继并革新传统,就有必要从传统中寻找并发扬未被实现的潜能。

在孔子的思想中,从“天命不可违”到“人能弘道”之间,无疑存在着人的主体自由选择。

而人的自由和天命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人对天命的认识需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天命和天生之间又蕴含着怎样的冲突,冲突的结局如何,这些都是需要整理和分析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标签:孔子;论语;天命;主体自由关于孔子思想中“天”和“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是一个已经充分讨论过的话题。

但是,仅仅分析“天”的多层含义、形成过程和比较“天人合一”与西方思想的同异,并不足以构成对儒学新的建构和发扬,换句话说,还不足以对新时代的传统文化的集成与改革做出建设性的贡献。

因此有必要从义理角度,对孔子体系中空缺的环节进行发现和填补,并从此引出新的路向。

孔子对天道所言甚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13)在《论语》中,天的概念出现了19次,除去明显当做天空意义使用的1次,……子贡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19:25)还有18次;命21次,其中与天命、命运概念相当的只有10次;天命连用3次。

关于“天”的统计和杨伯峻略有不同,应该是对(17:17)一条中两次出现的“天何言哉”中的“天”字理解有着分歧所致[1]。

冯友兰将中国文字中的“天”剖析出了五层含义:物质之天(即天空),人格之天,命运之天,自然规律之天,还有义理之天,并认为孔子所言之天皆为人格之天[2]。

上文子贡所言物质之天是平常话,与《论语》的哲学体系无关。

而劳斯光则将天分别为人格天与形上天,其形上天的概念涵盖有冯友兰所谓义理、规律和命运之义。

牟宗三认为孔子的“天命”兼有形而上的实体和人格神的双重含义。

劳斯光则认为孔子尚未有形上天理论,但是以天命为客观限制,并不崇信天命,孔子守义命之分,强调主体之自觉,“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张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张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张《论语》的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

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重点不能停。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做出突破定性规定的动作。

倡导无可无不可。

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行私人授课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儒家思想的发展以魏晋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儒家始于先秦终于两汉;后期儒家起于魏晋盛于宋明。

儒家“天人观”作为其基本学说,在儒家思想的漫长历史中不断地被承继并发展。

一、孔子的天人观:知天命孔子身处周室衰微、社会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

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他把所做事情的成败交付于命。

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冯友兰先生认为,命就是“命运”“天意”,就是朝着一定目标前进的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不可言说,也是人无法左右的。

孔子在受到匡人围困时,就曾感慨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回答王孙贾的问题时,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法生先生通过分析《论语》里的 19 个“天”字的作用和功能,认为“孔子的天是宇宙之主宰,是政权变更、文明盛衰、个人德性、富贵穷达以及自然变化的终极原因,其主宰作用涉及自然与人事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远弗届。

因此,孔子的天依然是宗周的主宰之天,是宇宙万化背后的决定力量,是一个决定着社会、自然与人生命运的至上神”①.孔子的天是牟宗三所说的人格神,位于自然和社会之上,在人力的极限处显示其力量。

对孔子而言,天命主要是情感与信念所寄托的对象而不是理智的对象,因此,它不能被解构为自然的力量或者法则。

孔子的天人关系便是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知“天命”,去体悟天命。

二、孟子的天人观:尽心尽性知天孟子生活于战国时代,从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儒家思想理论,也曾周游列国,试图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列国王侯。

他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一派。

孔子因对天命的体悟而提出“仁”,强调“推己及人”的“仁”的实践,但并未阐述人为何应当这样做。

从《论语》谈孔子的“天道”思想

从《论语》谈孔子的“天道”思想

从《论语》谈孔子的“天道”思想作者:汤牧郑俊涛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0期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虽然尊崇天道,但却不轻言天道。

所以,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

虽说是不轻言,但不等于不言。

事实上,我们从《论语》中可以发现,子贡应该是曾经听到过的,《论语·阳货》中孔子曾对子贡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就是孔子对天道的描述。

但孔子的天道思想究竟是什么呢?它包含有哪些内容呢?从我目前所查到的资料中,多数对于孔子天道思想的考察往往都只是从天道本身出发,而且往往也仅限于天道本身的调查与研究,但实际上我认为,孔子的天道思想很多时候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思想相连结的。

下面我就谈谈《论语》中孔子提到的与天道有关的思想。

虽然孔子不轻言天道,但毕竟《论语》中充满了天、天命等语辞,这些语辞能否与天道联系在一起?春秋之际天有两种基本含义:自然天空与神。

周人完成天的神格化,同时意味着天被人格化的完成,因为神是人思想的投射,这种人神兼备的天是周人的一大文化创造,它不像殷人的帝那样不可理喻。

神的伦理化为天的多向度解释留下了余地,孔子的天多重含义正表现出了这种特点。

孔子的天多为超越人之上的神格力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这里的天具有自然天空的倾向,但自然天空并未对神格提出否定。

从天“言”看,自然界也是带有神格化的,而更多的时候,孔子的天具有意志、人格,“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天生德于予,桓魉其如予何!”(《论语·述而》)“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由于孔子对命运之重视,所以他把天看成命运的主宰者,“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左传》《论语》学习材料之十六:天道与人道

《左传》《论语》学习材料之十六:天道与人道

学习材料之十六:天道与人道一、《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仲尼祖述养生,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二、《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浅析《论语》中“天”的意义

浅析《论语》中“天”的意义

由帝来决定 , 甚至出征封 国都要请示帝——帝主宰
着一切 。 至西 周 , 以“ 天” 代 替 了殷 商 的 “ 帝” 。 然, 到 周朝后期 , 普 遍 兴起 了对 天 神 的 怀 疑 思 潮 , 人 们 处 于精 神 上 的一 种 癫 狂 激 动 的 状 态 , 怨恨天 、 神、 祖。
上 的 神—— 人必 须 按他 的意 志去 行 事 : 刮 风下 雨 要
泄一 下情感罢 了。 如“ 吾谁欺 , 欺天乎 ” ( 《 论语 ・ 子 罕》 ) 。 具体归纳一下 , 按蒙培元先生的观点 , “ 天” 可 有 四种 涵义 :

指 自然 之 天 。 如: 子日: “ 大哉 , 尧之为君也 。
是 运 行 中 的天 。 可见 , “ 天” 在一 定 程 度 上 可 以说 形
家, 孑 L 子应该说是 自然之 天这一学说 的开 创者之 “ 天” 这一 字 眼在 他 那 里 , 就变得 无 比丰盈 起 来 。


孔子一方面继承 了前代因天的神秘性而对天 的信 仰、 敬畏 , 另一方面又赋予其新 的意义 , 纠正 了周代 的一 些 看 法 。 在孔 子 的学 说 中 , 仅仅 一 个 “ 天” 字就 有好几种含义。 在《 论语》 一书中, 除去复音节 的“ 天 下” 、 “ 天道 ” 等等 , 单音 节 的一 个 “ 天” 字 就 出现 了 足
在 中 国古 代 文 字 当 中 , “ 天” 是个会意字 , 其 意
从 本质 上 来 讲 , 作 为社 会 动荡 转 型 时期 的思 想
为人头顶上方 的苍穹空间。 许慎的《 说 文解字》 中这 样解释 : “ 天, 颠也 , 至高无上 , 从一大 。 ” 《 释名》 则记 录为 : “ 天, 显也 , 在上高显也。 ” 现代的《 新华字典》 说得 很 简 单 : “ 乾, 乾为 天 。 ” 现今 有人 说 “ 乾” 表示 的

孔子的天道观及其思想背景

孔子的天道观及其思想背景

孔子的天道观及其思想背景作者:张苓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2期摘要:天命论的产生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人文思想。

孔子通过对传统鬼神观的内涵及其象征意义予以新的诠释,使得宗教意义上的鬼神具有了人文意义,从而在先秦时期进行了一次文化启蒙。

关键词:天;命;鬼神;论语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78-01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孔子的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天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学术以及世俗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天道观包含了他的天命鬼神思想,并阐释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其中心内容就是以天道释人道,最终将其天命思想归结到现实社会。

在天道观上,继承传统的孔子从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他的天命观是对从殷至周“敬天事鬼神”传统思想的承认。

所谓“天命”,是周王朝的统治者树立起的一个概念。

孔子周游列国时,“子围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上天要不要消灭这个文化,文化传承与否,是由天来决定,这种意义的天属于时命时运的。

又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是啊!与天作对,与神作对,能有什么好结果呢?等到天神的惩罚到来,再祷告求饶已无济于事了。

这些地方,孔子虽没有把天描绘成能直接发号施令的最高主宰,却保留了天具有最高意志能主宰一切的权威。

但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具有创新精神的孔子在经过思考之后,也将天的概念扩展至自然、理性而客观的范围。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这里所指的“天”,不再是超越一切的至上神,而是落回到自然界,是“四时”、是“百物”。

在孔子这时代,天命是不能认识的,只知道有天命在,人的命运是由天的安排,孔子认为人的福祸遭遇与能力没有绝对关系,在鲁国,国君被赶走,说:「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命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孔子把他不能解释的问题归之于命,我们却不能断定他宿命。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解读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

解读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

解读“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

“几”是“非常接近、达到、符合”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几于道”与“上善”(美好品德)前后呼应,因此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为什么老子说水是“上善”,由此而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导人们效仿呢?为此,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将水被崇尚为“上善”的原由,从功德、特征、性格、行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层次的诠释。

孔子说:水有多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万物,视为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视为有义;浩大无尽,视为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视为有勇;发源必自西向东,视为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视为仁爱。

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会感悟、效仿。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两句话前后呼应,阐述了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有才能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

”这句话告诉我们:强者应该通过不断的努力具备超凡的济世才能。

当我们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得不叹服华厦周文王被关在牢笼七年里,居然能在所著的《易经》中喊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古回荡的豪言壮语。

秉承父辈宏志,气势豪迈的大英雄周武王率领几万锐不可挡的军队,在“牧野之战”高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举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竖起你的矛),将纣王的几十万商军打得落花流水。

明白了这些,现在我们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更容易理解了,易辞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

《论语》中的天命观

《论语》中的天命观

《论语》中的天命观内容提要:"天命"思想于中国哲学思想,有始基性的意义,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周人对"天"进行的新的意义建构,贯注"天"以道德的内涵,成为儒家天命思想的重要源头;第二部分,着重讲述儒家经典文献〈〈论语〉〉中的天命观,目的在于阐明在孔子那儿"天命"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将天命在人心中牢牢的矗立起来;第三部分论述了人之为人对天命应有的三个态度:体认、敬畏、持守,人应该在道德的行为中确定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近代以来,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场地震,中国的"天"在下降,"天命"在陨落,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一夜之间坍塌了大半。

灾难之后,如何在原有的废墟之上,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之家,这不仅是精神建筑师的重担,也是故土之子的责任。

我写这篇文章并非出于"整理国故"的目的,而是想找回一些我们已经失落的"家"的感觉。

一."天命"梳理"天"字,在殷商时代早就有之,但并非有作为至上人格神的意义。

《尚书·商书·盘庚》中有:"先王有服,克谨天命。

罔之天之断命,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1] 在殷商时帝是最高的人格神,它主宰人间的一切。

天是在周时才受到格外的重视。

<<殷墟卜辞综述>>里说:"(殷商)卜辞的天没有作为上天之意的,天之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

"[2] 天的本意是"颠",即指人的头顶。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对其的注释是:"……颠者,人之顶也。

以为凡高之称。

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称。

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

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于民事皆曰天是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

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

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理念。

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天道、天命、天人感应、仁爱、孝道等。

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生态理念之一。

儒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居焉”之说,表明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儒家经典《中庸》中也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说,强调人类应该遵循天命,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天道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天道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应该尊重天道,遵循天道,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之说,表明只要人类遵循天道,就能够解决自然界的问题。

天命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天命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应该尊重天命,遵循天命,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表明人类应该遵循天命,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天人感应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表明人类应该遵循天命,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仁爱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说,表明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孝道是儒家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理念。

儒家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经典《孝经》中有“养生之道,务本之谓也”之说,表明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儒家经典中的生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理念,包括天人合一、天道、天命、天人感应、仁爱、孝道等。

天道酬勤下一句是什么

天道酬勤下一句是什么

天道酬勤下一句是什么天道酬勤的下一句是什么?天道酬勤的下一句是:厚德载物!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下面一生范文网为大家详细解释天道酬勤和厚德载物的具体内涵:天道酬勤的内涵诠释:“天道酬勤”出自于《论语》,“天道”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可能是最为接近的,主要指自然的规律。

天道即天意,天指上天,道指主张;酬可解释为实现志愿,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劳、勤奋、敬业的意思,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易里讲到“劳谦君子,有终吉。

”韩愈曾题词“天道酬勤”勉励后来者。

“天道酬勤”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指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意思是: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们,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也说明了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

这句话总的意思是说:上天会实现勤劳人的志愿。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

原句应该是这样: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

商道酬信、业道酬精这个应该是后来加的。

天道酬勤的名句也是各大书法家创作的比较多的作品内容,很多人也非常喜欢将这样的激励的勉句挂在家中时刻提醒和督促自己,“天道酬勤,加缘臻备”就是其中之一。

厚德载物、天道酬勤就是道德与勤劳、做人与做事。

坚持是成功的终点。

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

只有放弃,没有失败。

成功与不成功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坚持就能累积,做到“六个累积”,即累积你的知识能力、累积你的人际网络、累积顾客、累积市场、累积经验、累积成就。

用你的快乐带动心情,用你的执着追求事业,用平淡对待磨难,用努力追求幸福,用真诚对待朋友,用感恩对待生活。

厚德载物的内涵诠释:“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大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首先一层意思是“知”,“知”也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

“知其不可”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

然而,在别人“知其不可”明哲保身的时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

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理想的精神的描述;因为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理想、坚持理想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追求理想而始终四处碰壁,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

因为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

正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

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却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字形(1)殆.(dài) (2)桀溺.(nì) (3)接舆.(yú) (4)怃.然(wǔ) (5)耰.而不辍.(yōu chuò) (6)黍.(shǔ)(7)击磬.(qìn ɡ) (8)荷 2.重要词语(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追,及 (2)趋.而辟之:快步走(3)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变,改革 (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扛,担 (6)不仕无义.: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 (7)果哉!末.之难.矣:末,没有,不;难,辩驳 (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完了,结束 (9)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吧”;殆,危险3.通假字(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逃避 (2)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4.“与”字的用法(1)是鲁孔丘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 (3)不得与.之言:介词,和、跟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介词,和、跟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5.词类活用(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吃;见,让……拜见(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6.特殊句式(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孔子对天、命、鬼神的态度

孔子对天、命、鬼神的态度

《论语》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通过上孙老师的课,结合自学《论语》全书,我对于孔子的思想体系有了基本的了解。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用夫子自己的话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1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道:“是故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立己达,忠也。

立人达人,恕也。

”2孙老师在《论语说略》中谈到:“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3仁爱的范围更宽泛些,它包含了“忠恕”的意思。

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主要表现为伦理形态,孔子思想的诸方面多与“仁”有关。

《论语》全书都是围绕着一个“仁”字在讲述夫子对于学习知识、为人处事、社会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关系等的看法,其中也勾勒出了一幅夫子理想的“大同社会”图。

《说文》:“仁,亲也。

”可见,仁的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孙老师在《论语说略》中这样说道:“孔子的仁学实际是人学,他重视人,爱惜人才,强调人要自重自律,修养完美的人格;强调人要积极用世,追求充实的人生;强调推己及人,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样就必然要提出一个问题,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天,天命,神灵”,究竟孔子对天、天命、鬼神的态度是什么呢?天与人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是不迷信的。

他指出:“虽然当时绝大多数人相信卜筮,相信鬼神,孔子却想不出它们存在的道理。

所以他不讲“怪、力、乱、神”。

孔子怀疑鬼神的存在的。

“他甚至认为:“孔子虽然不大相信鬼神的实有,却不去公开否定它,而是利用它,企图藉此维持剥削者的统治。

”4我是不同意杨先生的这种看法的。

孙老师认为孔子是宿命论者,也是有神论者。

5我认为,孔子不仅信神,而且敬神,他把神摆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上,相比起来,他更重人事,因为只有人事才是可以操作的,天命却不可违。

孔子提倡的君子的德行正是天命的直接体现。

杨先生对“天”和“命”的出现的次数以及含义都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下面我参照杨先生的统计方法来说明我的观点。

《论语》中,单言“天”字的,且是属于孔子原话的,共九次分别列举如下:1、《八佾》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天道是什么

天道是什么

天道是什么
天道是一种古老的伦理思想和宗教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几
千年,一直具有强烈的社会影响力和意义。

天道认为人们需要遵循的是一套客观的行为准则,即天的法则,即“仁义”,这是一种仁慈的、道义的、公正的、谦虚的、友爱的,得到他人体谅的精神态度。

它认为唯有具备这种
精神态度的人才会得到历史的认可。

因此,遵守天道,从心所欲,在道德上天道者则表现
出仁义精神和谦虚有礼的敬畏。

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追随天道。

一方面,一些有影响力的历史著作,如《论语》、《孟子》、《春秋》,将其作为社会道德行为准则,鼓励人们尊重责任和尊严,维护社会公约。

另一方面,多年来,中国政府也在运用“天道”,以提升社会的守信程度,加强公用资源的
保护,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国家的尊严。

天道的思想已被世人接受。

社会发展的今天,它仍具有指导意义,引导人们做一个正义的、真正的、尊贵的、智慧的人。

用天道来思考和行动,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核心,也是对自身
有意义的精神寄托。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成语解释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成语解释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成语解释天道酬勤: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出自《论语》。

天即上苍;道指主张;酬即酬谢、厚报;勤即勤奋、敬业;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厚德载物:是指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出自《易经》。

《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意是:旧时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诚然:上天一定会让那些勤勉的人,有所收获。

因为,有梦的人,才有希望。

这就是天道酬勤。

是君子就能坦荡荡,自强不息,刚毅坚卓,发愤图强,胸怀像大地一样广阔,美德无边,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这就是厚德载物。

天道酬勤,机遇总是青睐那些刻苦勤学的人,使他们完成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也是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的真实写照。

如王羲之自幼勤学苦练书法成为著名书法家;匡衡借光读书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茶圣陆羽牛背练字终于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茶叶的《茶经》;爱书如命的高尔基在苦难中读书而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作家。

也印证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

人世沉浮如电光火石,盛衰起伏,变幻难测。

天才使你如虎添翼,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

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往往推动世界前进的并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人中豪杰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勤勤恳恳、劳作不息,埋头苦干的人。

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智慧硕果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梦想是多么璀璨;生活是多么美好。

不想辛苦的人一定平庸,不想付出的人一定平庸,不想有所作为的人一定平庸。

苦难是成功途中的考验;是成功途中的历练;是成功途中的先驱。

怯懦的人必然在苦难之中被淘汰;必然看不到成功的曙光;必然看不到人生的辉煌。

要谨记:痴思长绳系日,须知天道酬勤。

德是立身处世之本,无德之人可谓之无生。

因些,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养成纯洁的道德,培养高尚的德性,就能收获丰厚的精神。

幸运总会光顾那些有德之士,会使他们实现心愿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论语》论天道

《论语》论天道

《论语》论天道作者:刘思禾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4年第30期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解说】孔子热烈地追求道。

他说:“要是早上听到了道,那么晚上死掉也值得了啊!”孔子一生求道,标举仁义,并一以贯之地表达自己对道的理解。

在《论语》中,道首先是一套学说,其次表现为文明背后的原理,最后道也是方法,人们可以依据它去努力。

孔子认为,道在夏商周以来的历史上已经显露出来,只需去热忱追求,那么最终的道就会清晰地呈现出来,如同黑夜中的光明。

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季氏》)【注释】陪臣:家臣,如鲁国季氏的家臣阳虎。

【解说】什么是理想的政治秩序呢?孔子认为,所有的权威,如礼乐和征伐都掌握在天子手中,这就是有道的社会。

如果权威被下面的诸侯、大夫或者家臣控制,那么就是天下无道,政治就会不稳,或者十世,或者五世,或者不足三世,权威都会丧失。

所以,只有天子才能担负起最高的政治责任,对上天对民众负责。

孔子这种理解,是中国古典政治的基本范式。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卫灵公》)【注释】弘:弘大,发扬光大。

【解说】道是一个伟大的理想,要靠人去实现光大,而不是等待着道来光大人。

孔子多次讲:士志于道。

只有把领会和实现道作为终生志愿,才称得上士。

孔子称颂古代的尧舜禹,文武周公,他们饱满诚挚的生命和他们建立的功业,最好地弘扬了道的精神内涵。

这彰显了儒家刚健有为的主体精神。

4.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注释】匡:地名。

兹:这里,孔子自称。

【解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路过匡地时,匡人围住孔子师徒,要害他们。

在危急时刻,孔子说了这样一番话:“周文王虽然已经不在了,那一套典章文明不是就在我这里吗?要是老天要丢掉典章文明,我这个后来人也不会继承这套传统;既然老天要留下这套典章文明,那么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在孔子看来,天是文明的保障和源头,老天绝不会让文明消泯的。

论语大总结孔子思想观念

论语大总结孔子思想观念

论语大总结孔子思想观念孔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对孔子思想观念进行大总结,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孔子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君子”或“君子之道”,即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他提倡四位一体的道德修养,即仁、义、礼、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爱人”、“以人为本”,追求有济世救人之德。

义是指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追求公正和正义。

礼是指遵循社会礼仪和规范,表现出尊重他人和尊重传统的态度。

智是指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在与他人交往中,应以和为贵,遵循和谐相处的原则,并能够保持己见,不盲从他人。

他还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各个领域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社会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

此外,孔子非常重视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的关键。

他提出了“不学非君子”的观点,强调学习与修养的紧密关系。

他主张“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思想,提倡广泛学习、反复思考和师友相长。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认为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孔子的思想观念中,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观点。

例如,他提出了“人治”、“仁政”的政治理念,主张推行君主有道的政权,并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良好的治理。

他还提出了“天命”、“天道”等宇宙观念,认为人类应顺应天命、顺从天道,以求得天下安宁和社会和谐。

此外,孔子还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倡导勤劳致富、持重守法的生活方式。

总体而言,孔子的思想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智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提倡和谐相处、教育发展和政治治理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