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05
临床研究与进展
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基因突变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特应性皮炎的基因突变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了多个与特应性皮炎发病相关的基因位点 ,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生物制剂治疗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制剂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逐渐展现出优势。国内研究者积极探索生物制剂的治疗效 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治疗手段。
饮食调整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过多摄入刺激 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物、酒精等。
病情监测与随访
定期皮肤检查
患者应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及时发 现病情的变化和并发症的出现。医生 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
症状记录
患者应记录病情发作的情况,包括发 作时间、症状表现、触发因素等,以 便医生更好地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方 案。
THANK YOU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国内研究者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了一批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 制剂,丰富了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新药研发与治疗手段创新
针对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研发新型药物和创新治 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是未来特应 性皮炎研究的另一重要挑战。
患病率明显增加。
免疫异常
免疫功能紊乱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 中起重要作用,包括Th2细胞活化 、IgE水平升高、皮肤屏障功能受 损等。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生活方式、 过敏原暴露等也与特应性皮炎的发 病和加重有关。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皮肤干燥、瘙痒、红 斑、丘疹、水疱、糜烂、结痂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表现略 有差异。
特应性皮炎治疗进展

7 Nirnsky C,Ganslandt 0,Keller B,et a1.Tntraoperative hi曲一field—strength
MR imaging: implementation and experience in 230 patients.Radiology,
2004 ,233:67-78.
作者单 位:301900 天津市蓟县人 民医院皮肤科
软膏 ,可有效 防止病情复发或加重 J。 1.2 润肤 剂 尽管 目前缺乏润 肤剂对 AD治疗疗 效的直接 证 据 ,但 由于其可延缓皮肤水分的挥发 ,并显著延缓 AD患者所伴 有 的皮肤干燥 ,因此润 肤剂在 AD的治疗 中应用很 广。有研 究 证明润肤剂可增 强 AD患者皮损对糖 皮质激 素的治疗 反应l4 J。 润肤剂通常 每 日至少 应外 用 2次 ;如果需 全 身外 用润 肤剂 的 话 ,儿 童 应 每 周 外 用 25O g,成 人 每 周 则 至 少 需 要 外 用 500 g。 1.3 钙调神经磷酸 抑制剂 他 克莫 司(tacrolimus)可通过抑 制 T细胞相关细胞 因子 、抑制 Langerha138细胞 的抗原递呈 功能 、抑 制嗜碱粒 细胞 和肥大 细胞脱 颗粒 等而起 作用 。Reitam等l5 用 0.1%他克莫司软膏每 日 2次外用皮损处 ,共 6或 l2个月 ,治疗 316例 AD患者 ,治疗一周后 的有效率为 54% ,6个月后为 8l%, 12个 月 后 为 86% ,除 47%发 生 局 部 刺 激 (烧 灼 感 、红 斑 和 瘙 痒 ) 外 ,无系统不 良反应 ,亦无皮 肤萎缩发 生。通 过临床 3年 6 000 例患者用药 的观 察证 明,该 药既有 效 又安全 。SDZ ASM981是 一 种子囊菌素衍生物 ,作用与他克莫司相似。 1.4 抗生素 由于细菌和真菌可通过 超抗 原的作用 而诱 发或 加重 AD病情 ,目前多主张在使用糖 皮质激 素的同时加用 抗感 染制剂如 2%莫匹罗星软膏 、1%益康 唑 、2%米康唑 等 ,尤 其是 治 疗 有 渗 出 性 的 皮 损 。 1.5 止痒剂 常用 的多塞平为 5%盐酸多塞平霜 。DItlke等 用 5%盐酸多塞平霜每 日4次 ,共 7 d,以治疗 AD患者 的瘙痒 , 有 85%的患者在 24 h内即起效 。然 而该药是否 对皮损 的严 重
特应性皮炎(AD)研究进展(内容详细)

医学精制
15
B.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按上述部位评分,评分 标准0-3四级评分法。症状、体征包括;红斑、 丘疹/水肿、表皮剥脱、裂纹/皲裂、渗出结痂、 苔藓化、皮肤干燥(评价未受累皮肤)。 0-3四级 评分。 C.瘙痒和影响睡眠程度:按最近的3 昼夜平均评 分,0-10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AD患病率 0.46% 7~12岁 0.68% 13~18岁0.12%
顾恒等 1998年11~12月 我国南、中、北部的不同城
乡地区,11个省市 6~20岁年龄 AD患病率0.69% 男0.84% 女0.51%
顾恒等 2002年11-12月 上海、沈阳、北京、天津、
南京、广州等10城市 1~7岁儿童 AD标化患病率3.07% 男3.86% 女2.20%
变应原的特异性IgE。 (3)皮疹起病年龄比较早(大多数在儿童)。
医学精制
13
1996年Williams制定了一个最低诊断标准。 皮肤瘙痒加以下的其中3条或3条以上: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或
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枯草热)
或一级亲属中有过敏性疾病史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屈侧有可见皮炎湿疹损害 (5)2岁前发病(适用于大于4岁者)
IL-2 IFN-γ
macrophage
Plasma extravasation
Infiltration activation
Infiltration activation
Bcells
IgE production
I PA R 速发 I 型 过敏反应
15-30 分钟
L PA R 迟发 I 型 过敏反应 6-2医4 学小精时制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一场和“痒”对抗的“皮肤保卫战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一场和“痒”对抗的“皮肤保卫战特应性皮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在其发病时,往往会伴随着强烈瘙痒,抓挠后有可能加重病情或者造成感染,进一步加重瘙痒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特应性皮炎患者一定要正确认识病情,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疾病反复发作。
1特应性皮炎是什么特应性皮炎(AD),又称异位性皮炎、异位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复发率极高。
特应性皮炎具体可以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复发性发作,但这种疾病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这种疾病通常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敏原或微生物侵入体内,导致引起皮肤干燥、出现湿疹,同时伴有严重瘙痒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时还有可能引发感染,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除此之外特应性皮炎还具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家族倾向、对异种蛋白极易过敏、血清中IgE值过高、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特点。
2特应性皮炎发病部位由于每个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不同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症状也有差异,但其基本症状都好发于面部以及身体褶皱处,通常情况下都是在脚踝、手腕、颈部、躯干、眼睑、肘部以及膝盖弯曲处等部位发病,幼儿患者往往在面部和头皮处发作。
3不同年龄段的典型症状有哪些3.1婴儿期出生至2周岁时期的婴儿所患的特应性皮炎也可称作“婴儿湿疹”,其具体表现为婴儿面部两侧脸颊、额部、眉间、头部等部位出现对称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渗液或浸润、肥厚等症状,且十分密集,皮损性质多样,其边缘不清晰,若经过抓挠、摩擦后,将迅速形成糜烂、结痂等状况,部分患儿还有可能在头皮、额部、颈部、四肢、全身出现皮损。
在发病过程中,常伴有剧烈瘙痒,导致婴儿哭闹、睡眠不安。
若不慎接触不良刺激、饮食过敏、以及频繁清洗将导致患儿病情加重。
若病情较轻,且积极治疗,通常可在2年内好转甚至痊愈。
3.2儿童期儿童期的特应性皮炎通常是由婴儿湿疹演变而来,但也有部分患者是直接发病,其具体表现多亚急性和慢性皮损,多发于面部、颈部、肘窝、腕屈侧、腘窝以及小腿伸侧等部位。
皮肤病治疗进展汇报

皮肤病治疗进展汇报皮肤病作为一类常见的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皮肤病的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这篇汇报中,我们将对近年来皮肤病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和新的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药物治疗的新进展在药物治疗方面,新型生物制剂的出现为许多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以银屑病为例,过去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维 A 酸类等,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如今,针对特定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7 抑制剂等,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这些生物制剂能够精准地作用于免疫系统中的关键靶点,有效地控制炎症反应,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皮肤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湿疹的治疗中,新型的小分子药物也崭露头角。
例如,JAK 抑制剂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和瘙痒症状。
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这类药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
此外,免疫调节剂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环孢素在治疗重症银屑病、天疱疮等疾病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缓解病情。
二、光疗技术的改进光疗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传统的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仍然是银屑病、白癜风等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308 准分子激光在治疗局限性白癜风方面显示出了更高的精准度和疗效。
它能够更集中地照射皮损部位,减少对周围正常皮肤的损伤。
同时,光动力疗法(PDT)在治疗某些皮肤肿瘤,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在皮损部位涂抹光敏剂,然后使用特定波长的光源照射,能够选择性地破坏肿瘤细胞,同时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小。
三、手术治疗的创新对于一些皮肤良性或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例如,Mohs 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时,能够更精确地切除肿瘤组织,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皮肤,降低了复发率。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基于最新研究成果
共识的制定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 成果和诊疗指南,确保诊疗路径的科 学性和先进性。
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
共识的制定汇聚了皮肤病学、变态反
应学、免疫学、儿科学、护理学等多
学科专家,共同就中重度AD的诊疗路
径达成共识。
共识内容与特点
1 2
全面的诊疗流程
共识涵盖了中重度AD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 理等全流程,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
外用药物
选用合适的外用药物,如糖皮 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
,以控制皮肤炎症。
系统治疗
对于中重度患者,可考虑使用 系统治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 、生物制剂等。
抗组胺药物
对于伴有明显瘙痒的患者,可 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
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对于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患 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或抗病
毒药物。
痒症状。
光动力疗法(PDT)
02 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激活光敏剂,产生治疗效果,适
用于局部顽固性皮损。
适应症选择
03
根据患者病情、皮损部位及面积、年龄等因素,综合
评估选择合适的光疗方法。
生物制剂应用前景
01
02
03
生物制剂种类
包括针对特定炎症因子的 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等 ,具有靶向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
04
治疗原则与策略
治疗目标与原则
缓解症状
优先缓解患者的皮肤炎症和瘙痒,改善患者 生活质量。
控制复发
通过长期规范治疗,减少和控制特应性皮炎 的复发。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重视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和治疗依从性。
特应性皮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评价镇心安神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特应性皮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评价镇心安神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特别是镇心安神法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我们对比了镇心安神法与其他常规治疗方法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疗效差异。
研究旨在验证中医药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丘疹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西医治疗特应性皮炎主要采用局部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等方法,但长期应用存在副作用和复发率高的问题。
寻求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镇心安神法作为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一种独特方法,强调通过调节心神、安神定志来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镇心安神法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评估镇心安神法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通过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我们期望为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有力支持,推动中医药在皮肤科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二、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
所有参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镇心安神法结合常规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
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特征均衡可比。
数据收集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进行。
采用SPSS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期间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变化及治疗副作用。
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特应性皮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一、概述(一)定义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也称特应性湿疹(atopic eczema),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常见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在不同的年龄段,患者还常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故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需要按慢性病进行长期的病程管理。
(二)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达10%~20%,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也有上升趋势,2002年10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2.78%,2014年12城市1~7岁儿童患病率达到12.94%,而1~12月龄婴儿患病率达30.48%。
目前,我国还没有成人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数据,总体上患病率较以前升高,尤其是近些年已关注到老年患者的增多。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特应性皮炎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
遗传因素是本病的最强风险因素,需要关注患者父母等家族成员有无过敏性疾病史。
遗传因素影响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外界的气候变化、感染原和变应原刺激等;人们自身的生活方式改变,比如过多不合适的洗浴、过于清洁的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式饮食等;还包括环境暴露,如环境污染、被动吸烟等都可能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引起免疫系统与皮肤屏障异常,这些都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特应性皮炎发病中重要的促发因素。
(二)发病机制虽然特应性皮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研究认为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且三方面互为影响、互为诱因。
免疫异常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使外界环境物质(如过敏原和微生物)易于侵入表皮而启动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可以抑制皮肤屏障相关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
特应性皮炎(AD)研究进展

外源型(Extrinsic type AD; EAD):
(1)临床表现;符合Hanifin及Rajka诊断标准。
(2)皮试或血清学试验可测出对吸入或食物常规
变应原的特异性IgE。
(3)皮疹起病年龄比较早(大多数在儿童)。
1996年Williams制定了一个最低诊断标准。 皮肤瘙痒加以下的其中3条或3条以上: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或 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枯草热) 或一级亲属中有过敏性疾病史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屈侧有可见皮炎湿疹损害 (5)2岁前发病(适用于大于4岁者)
顾恒等 1998年11~12月 我国南、中、北部的不同城
乡地区,11个省市 6~20岁年龄 AD患病率0.69% 男0.84% 女0.51% 南京、广州等10城市 AD标化患病率3.07%
顾恒等 2002年11-12月 上海、沈阳、北京、天津、
1~7岁儿童 男3.86% 女2.20%
AD: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曲尼司特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研究
郭在培
李彦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
治疗方法
•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 儿童:按5mg/(kg.d),分三次口服; • 成人:0.1g/次,Tid; • 外用丝塔芙保湿润肤霜; • 疗程4周,每周复诊1次;
• 安慰剂组用法同上
治疗结果
n 基本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p值
Bcells
Blood vessel
I PA R 速发 I 型 过敏反应 15-30 分钟
L PA R 迟发 I 型 过敏反应 6-24 小时
DTH 延迟 IV型 过敏反应 24-48 小时
特应性皮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

特应性皮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特应性皮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家属常有哮喘、过敏性病的人易患此病。
它会使人的皮肤感到瘙痒、出现皮疹、皮肤干燥、脸色苍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
标签:特应性皮炎;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生活质量特应性皮炎与遗传、环境、感染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1]。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特异性皮炎的预防和治疗。
在预防期,要注意饮食,避免吃过敏性食物,对于肌肤出现瘙痒的地方,要避免过多肥皂刺激及过度搔抓,不宜过度劳累使皮损加重,要经常清洗衣物,尽量少使用带有人造纤维和毛织品的衣物直接刺激皮肤。
在防治期,父母要鼓励孩子配合医生治疗,加强对孩子的心理辅导,成人要尽量避免做对皮肤有刺激性的工种。
听从医生的建议,采用合理的药物进行治疗。
本文将对特应性皮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 治疗特异性皮炎的基本依据1.1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不同表现通特异性皮炎可发生在三个时期: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年与成人期。
在婴儿期,患者出现湿疹,其分布在患者的面颊、额部和头皮,皮疹可能渗出[2]。
儿童期,其主要分布在肘窝、胭窝和小腿伸侧,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皮疹往往干燥而又肥厚[3]。
青年与成人期,多发生在肘窝、胭窝、颈前等部位,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面部、手背,往往干燥而又肥厚[4]。
这些对于治疗皮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特异性皮炎的评估标准特异性皮炎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前者仅表现为皮炎后者合并过其它过敏性疾病,而单纯型又可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内源型表现特征不明显,很容易漏诊,我们应加强重视[5]。
我们主要把皮肤是否瘙痒作为诊断特异性皮炎的主要标准[6]。
我们把肘窝、胭窝、踝前、颈部是否出现过湿疹,是否有过哮喘或过敏性鼻炎,是否有过全身皮肤干燥的经历作为次要标准[7]。
对于在临床上表现并不典型的部分患者,不要輕易排查特异性皮炎的诊断,要长期随访,仔细检查和问诊。
特应性皮炎(AD)中西医诊疗进展ppt课件

陈达灿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
-
1
AD概况
•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
慢性、复发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 长期反复发作的瘙痒、皮损是AD的主要临床表现 • 患者90%为儿童及青少年 • AD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 AD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甚至生长发育,给个
❖近代所谓的“湿疮”也概括了包括“特应性皮炎”在内 的湿疹皮炎类皮肤病
-
5
• 2001年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会(The 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olo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EAACI)成立命名工作组对AD在内的 一些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命名进行修订,建议使用 术语“特应性湿疹/皮炎综合征(atopic eczema/dermatitis syndrome,AEDS)”来描述 目前所指的“特应性皮炎”,这一命名的修订使 我们能更好的理解疾病的异质性,但是在临床实 践中的应用可能需要进一步探索 .
Wiliams诊断标准
• 必须具有皮肤瘙痒史,加上以下3条或3条以上: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或围 绕颈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一级亲属4岁以下 儿童发生AD病史)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屈侧有湿疹(或4岁以下儿童颊部/前额和远端
24
Hanifin和Rajika 标准
基本特征:
❖(1)瘙痒; ❖(2)典型的皮损形态和分布,成人屈侧
苔藓样化或条状表现,婴儿和儿童面部及 伸侧受累; ❖(3)慢性或慢性复发性皮炎; ❖(4)个人或家族遗传过敏史(哮喘、过 敏性鼻炎和枯草热);
2022中国皮炎湿疹及特应性皮炎诊疗现状分析——蓝皮书解读

14.88%
2-6岁
14.56%
6-12岁
8.68%
12-18岁
11.54%
60岁以上
45.19%
18-60岁
0-2岁
10.58%
2-6岁
10.09%
6-12岁
6.4%
12-18岁
4.87%
湿疹皮炎年龄性别分布
AD年龄性别分布
全部8084例湿疹皮炎患者,以成人居多,18岁-60岁占51.6% ,男性(53.39%)略多于女性其中4410例AD患者,男性占54.13%,年龄段分布中,以18-60岁年龄段患者居多,占比45.19%
皮炎湿疹 vs AD治疗方法选择和创新药品治疗情况
AD治疗方法
皮炎湿疹治疗方法
AD创新药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疗
皮炎湿疹创新药品治疗
湿疹皮炎既往治疗方案中最多的是外用药( 66.71% ),其次为传统系统药物、创新药品治疗、中医治疗;创新药品中,度普利尤单抗最多,为14.58%,其次为巴瑞替尼和PDE-4抑制剂AD既往治疗方案中最多的是外用药(66.3% ),其次为传统系统药物、创新药品治疗、中医治疗;创新药品药中,度普利尤单抗最多,为26.24%,其次为巴瑞替尼和PDE-4抑制剂
3.1 性别年龄特征3.2 临床分型3.3 特应性皮炎本次发病情况3.3.1 本次发病主要症状3.3.2 皮损部位3.4 严重程度3.4.1 不同年龄段IGA评分3.4.2不 同年龄断BSA评分3.4.3 不同年龄段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3.3.4 ADCT量表评分3.5 生活质量影响3.5.1 痛痒数字评价量表评分3.5.2 不同年龄段患者报告的湿疹评价(POEM)3.5.3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生活质量影响3.5.4 不同年龄段HADS评分3.6 共病情况3.7 治疗情况3.7.1 既往外用药物治疗3.7.2 传统系统药物3.7.3 光疗3.7.4 创新药品3.7.5 止痒药3.7.6 中医治疗3.8 不同AD诊断标准与临床诊断情况
【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3400字(论文)】

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综述目录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综述 (1)1.1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1)1.2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手段 (3)1.2.1 西药治疗 (3)1.2.2 中药治疗 (4)1.1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作为一类经常发生于儿童时期的常见过敏性疾病,通常与免疫性缺陷、炎症因子分泌有关,不少临床资料表明,患者在儿童时期表现出过敏症状,其更有可能发生特应性皮炎,且70%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存在过敏性家族史,这表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是一类涉及环境因素、遗传易感因素、皮肤屏障功能改变以及免疫因素等多方面该病的疾病,而这些因素受到多类细胞因子的调节,故而本文对其所发病机制所涉及的细胞因子改变情况进行阐述[1]。
IgE属于一类通过多种因素影响特应性皮炎患者炎症细胞浸润的,一般认为IgE被巨噬细胞所携带,从而使得相关过敏原可在在这种快速直接因素下产生排斥,进而引起瘙痒与红斑的发生,并且在瘙痒期间产生依赖IgE而存在的一种迟发性反应,而这种反应与细胞因子持续性炎症浸润表达密切相关,其中IL-3、IL-4、IL-5等因子均在这类迟发反应中呈现出高表达。
多类研究均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组织中检测出朗格汉斯细胞和巨噬细胞,且朗格汉斯细胞表面具有高亲和力的IgE受体,巨噬细胞表面存在低亲和力的受体,两者共同作用于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发病,进而对过敏性皮肤炎症产生重要作用[2]。
特应性皮炎的瘙痒主要因为细胞释放的各类炎症因子介质所导致,而患者由于瘙痒症状不断抓挠,使得这种炎症因子受到诱导角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释放,导致皮肤炎症症状表现进一步加重,促进了IL-1、TNF-α、IL-4等因子对粘附因子的诱导,从而促进趋化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在皮肤炎症局部的浸润,进而推动特应性皮炎的发展[3]。
干扰素γ(IFN-γ)主要由辅助T细胞(Th1)分泌,作为一类特征性细胞因子,可增加对辅助性T细胞2(Th2)的表型分化的抑制,而Th1及TH2则构成了人体最重要免疫细胞,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即是受到这两种细胞因子失衡的影响,Th2细胞可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进而导致IgE及免疫球蛋白G抗体增加,介导体液免疫,如果机体Th2细胞功能亢进则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疾病。
特应性皮炎临床治疗知识要牢记

特应性皮炎临床治疗知识要牢记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是疾病负担排行第一的非致命性皮肤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
特应性皮炎多见于7岁以内的儿童或婴儿,但也可见于青少年、成人甚至老年人,不同的年龄发病部位和表现形式可能不同。
特应性皮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该病是在一定遗传背景或环境因素作用下,导致表皮屏障和免疫系统出现异常,皮肤对变应原渗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结痂、红斑、丘疹等症状。
长期剧烈的瘙痒严重影响了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学习工作效率、正常社交休闲活动,同时瘙痒也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导致睡眠不足或者睡眠困难,甚至长期发作还会导致了焦虑抑郁的情绪障碍甚至自残自杀行为。
特应性皮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特应性皮炎反复发作、瘙痒难耐,但遗传的内因无法改变,因此临床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缓解和控制症状,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目前诊断和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特应性皮炎患者能获得及时、正规的诊治,使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完全消退或者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提高。
在进行治疗前,应对特应性皮炎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分级,根据湿疹面积严重指数、特应性皮炎严重性计分、皮损面积、瘙痒评分等通常将特应性皮炎分为:仅皮肤干燥、轻中度、中重度、严重四个等级,并应按照阶梯治疗原则进行合理的治疗。
一、基础治疗特应性皮炎首先做好基础治疗,包括润肤和避免接触过敏原和诱发因素,其次根据皮损的严重程度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案。
然而,部分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使用系统性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仍无法控制病情。
1、洗浴洗浴可以去除附着在皮肤上的污垢和刺激物。
合适的洗浴频率是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沐浴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以32~37℃的温水为宜。
避免过度清洁皮肤、热水烫洗以及过度用肥皂清洗,沐浴露、洗发露等清洗剂应选择中性、无刺激的。
洗浴后趁水分还没有完全干燥时使用润肤剂,可以提高保湿效果。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系统药物达标治疗专家指导建议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系统药物达标治疗专家指导建议[摘要]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疾病,如何提高中重度AD患者的系统治疗效果是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
目前国际上已经提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系统药物达标治疗的核心框架体系。
达标治疗是一种设计治疗策略的理念,强调以患者需求为中心、重视患者在疾病管理中的参与、尊重患者个人需求,其核心是明确治疗目标。
治疗方案的制定要以目标为导向,通过对目标的分解,结合病情,综合权衡可选治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需求,并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应答情况持续动态地调整治疗方案。
为了提升我国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管理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专家组在解读国际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特应性皮炎近期学术进展,结合中国特应性皮炎管理的临床实践特点,提出本指导建议供临床实践参考。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系统治疗;达标治疗;指导建议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以慢性反复发作的瘙痒和多形性炎症性皮损为特征[1],全球AD患者数至少2.3亿[2]。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1岁以下婴儿AD患病率为30.5%,1~7岁儿童患病率达12.9%[3⁃4];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globalburdenofdisease,GBD2019)数据分析,中国AD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5%[5]。
中重度AD患者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
AD发作情况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疾病严重程度越高,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越高,并且发作时的瘙痒和皮损越严重,因而对A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越大[7⁃8]。
控制瘙痒和清除皮损是AD患者的最迫切治疗需求[9],对于中重度AD,局部药物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病情,需要启动系统治疗[10]。
然而,在临床中,中重度AD患者启动系统治疗往往较晚、依从性不佳、总体控制率较低[11⁃13]。
如何提高中重度AD患者系统治疗的效果是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14]。
特应性皮炎的生物学分型及靶向治疗进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 年 3 月第 35 卷第 3 期
度均高于外源性 AD 患者[5]。二者转录组学特征亦 不同,内源性 AD 在炎症通路相关基因和脂质代谢相 关基因更接近中度银屑病[6]。据此,内源性 AD 与外 源性 AD 患者对同一靶向药物的治疗反应可能存在 差异,内源性 AD 患者或可尝试 Th17、Th22 相关通路 或在银屑病治疗中证实有作用的靶向药物。 1.2 儿童特应性皮炎与成人特应性皮炎 在对 AD 患者外周血 的 研 究 中,儿 童 AD 仅 以 Th2 活 化 为 表 现,而成人 AD 则表现出 Th2、Th22 极化。Brunner 等 对比研究 5 岁以下儿童早发 AD( 病程<6 个月) 、成人 慢性 AD、健康幼童的皮肤组织中基因表达情况,发现 儿童早发 AD 皮损中有显著的 Th17 / Th22 失衡,伴随 Th17 相关炎症介质上调; 儿童与成人 AD 在脂质代谢 和表皮细胞紧密连接方面的基因表达无差异,但成人 AD 中存在的表皮分化相关复合物基因缺陷并未见于 儿童 AD,其原因可能是慢性免疫失衡的表现还未在 儿童期显现[7]。此外,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成人发病 的 AD( 首次发病 > 16 岁) 与儿童期发病的 AD( 首次 发病≤16 岁) 在表型亦存在差异,成人发病的 AD 中 存在更高比例的足部皮炎,较少的屈侧湿疹等,诊断 难度更高[8]。基于不同年龄层 AD 的差异性表现,不 同年龄层 AD 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手段或需进一步探 讨。 1.3 亚洲特应性皮炎与欧美特应性皮炎 Noda 等的 研究发现亚洲 AD 病人兼具欧美 AD 病人和银屑病病 人的特点,包括表皮明显增生、角化过度、Th17 高度 活化等[9]。Chan 等进一步检测了中国 AD 患者的皮 损转录组学信息,证实中国 AD 人群皮损具有 Th2 / Th17 主导的银屑病样特征[10]。鉴于亚洲 AD 的“银 屑病化”特点,银屑病治疗的 IL- 17 / IL- 23 靶向治疗 策略或可用于亚洲 AD 的治疗。 1.4 血清学分型 Thijs 等检测 193 例成年中重度 AD 患者( 根据 SASSAD,six area six sign atopic dermatitis 进行评分) 血清样本中的 147 种血清介质、总 IgE 和 130 种 过 敏 原 特 异 性 IgEs,通 过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对群体异质性进 行分析,将 AD 患者分为 4 群: 1.高 SASSAD 和受累体 表面积 ( BSA,body surface area) 及高水平的 PARC、 TIMP - 1、sCD14; 2. 低 SASSAD 和 低 水 平 的 IFN - α、 TIMP -1、VEGF; 3.高 SASSAD 及低水平的 IFN-β、IL- 1、表皮细胞因子; 4.低 SASSAD 但高水平的炎症标志 物 IL-1、IL - 4、IL - 13、TSLP[11]。根据上述异质性分 群,不同患者可进行个体化治疗,如第 1、4 群可能适 合于以 Th2 为 靶 点 的 药 物,如 抗 IL - 4Rα 抗 体 的 Dupilumab 及抗 IL-13 抗体的 Lebrikizumab 和 Tralokinumab; 第 4 群还可尝试使用抗 TSLP 生物制剂。但 将血清学分型进一步推广应用,并证实该分型的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发表时间:2017-09-20T14:35:45.3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1期作者:赵金柳肖文[导读]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皮肤疾病,遗传、感染、皮肤功能障碍等均可能诱发该病。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
摘要: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皮肤疾病,遗传、感染、皮肤功能障碍等均可能诱发该病。
近些年,该病发病率有所上升,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因此,临床医师十分关注该病诊治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治疗现状;进展
近几年,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与方法有所进展。
在此,笔者将采用综述的形式,分析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现进行如下综述:
1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1.1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紧密结合亲免素(特异胞质蛋白),可实现对多种细胞活化的抑制,例如,树突状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等,达到治疗AD的目的。
目前,他克莫司,以霜剂为主,浓度分别有0.1%与0.03%。
经临床实践,两种浓度的他克莫司,在治疗成人与儿童AD方面,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予以外用时,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以局部灼烧感为主要表现[1]。
1.2吡美莫司
吡美莫司,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较强,通过结合细胞内亲免素与FK结合蛋白-12(FKBP-12),形成复合体,进而对钙调神经磷酸酶产生作用,实现对细胞因子分泌的抑制。
经临床实践,每日,外用0.1%吡美莫司,连续治疗3周后,AD缓解指数高达71.9%,而基质对照组仅仅下降10.3%。
相较于他克莫司,吡美莫司,具有更强的亲脂性,外用后,可选择性分布于皮肤各个部位,不易出现不良反应。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治疗AD,不会诱发皮肤萎缩、感染等不良反应,可长期用于治疗皮损AD患者,且复发率低。
2糖皮质激素
针对AD患者,需以年龄、发病部位为依据,选择适宜的糖皮质激素药物。
例如,幼儿,宜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1%氢化可的松,大龄儿童,可短期外用中效糖皮质激素。
面部及皮肤褶皱部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增加吸收,因此,面部及生殖器部位,需选择弱效或中效药物,其他部位,可适当选择中强效果的糖皮质激素。
对于伴有皮损的AD患者,宜选择糖皮质激素软膏。
至今,临床上,对于外用糖皮质激素最佳浓度与使用时间、频次等并未统一。
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每日,外用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得多于2次。
据相关报道显示,每日外用2次与外用1次的疗效,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糖皮质激素,可能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因此,对于儿童,需间断使用糖皮质激素[2]。
3紫外线疗法
临床研究证实,紫外线治疗AD,可取得一定疗效,不仅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可减少药物用量。
Jekler等学者,经实践研究,相较于宽谱紫外线,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疗效更显著。
Krutmann等学者,采用高剂量UVA1(340-400mm)治疗AD,结果显示,与外用糖皮质激素相比,高剂量UVA1治疗效果更显著。
Reynolds等学者,经实践分析,提出UVA与宽谱UVB治疗AD,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
4抗生素
针对AD患者,皮损表面,常常伴随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若感染严重,大大增加治疗难度。
在此情况下,可适当考虑抗生素治疗。
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可选择红霉素、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
若表现为大环内酯类耐药菌株,可选择第1代头孢菌素、苯唑西林等。
对比正常人,AD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尤其是皮损位于头部及颈部的患者。
据相关研究表明,抗真菌制剂,具有控制AD患者病情的作用,抗真菌药系统应用甚至可治愈AD,且不易复发。
Takechi提出在口服1周100mg/d伊曲康唑的基础上,再以200mg/周为标准,持续口服11周,治疗AD,疗效显著[4]。
5保湿剂
目前,关于保湿剂治疗AD的疗效,缺乏直接证据,但保湿剂具有抑制皮肤水分挥发的作用,可缓解AD患者皮肤干燥症状,被广泛用于治疗AD。
据相关研究显示,AD患者,给予保湿剂治疗,可减少使用糖皮质激素,且可强化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
一般情况下,每日,需外用2次及其以上保湿剂,若需全身使用,儿童需控制剂量在250g左右,成人至少达到500g。
6去除启动因子
据相关报道显示,关于AD的发病机制,产花粉植物变应原、食物变应原以及自身抗原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若可准确掌握导致AD的变应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叮嘱患者避免,可改善患者病情,且复发率低。
目前,排除可疑变应原的主要方法有点刺试验、IgE检测阴性。
7其他外用制剂
煤焦油,主要作用在于抗炎,可缓解瘙痒症状。
据相关研究显示,对于中重度AD,煤焦油与1%氢化可的松的疗效,基本一致,同时,煤焦油还可用于慢性皮损治疗,但治疗期间,患者易出现不良反应,例如,光敏感、毛囊炎等。
色甘酸盐,亦可用于治疗AD,但缺乏临床研究。
除此之外,维生素B12、甘草凝胶等也可用于治疗AD。
8小结
特异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3个时期,即婴儿期、儿童期、青年及成人期。
婴儿期,皮疹包括干燥型与渗出型,儿童期,皮损分为湿疹型与痒疹型,青年及成人期,皮损与儿童期基本一致。
关于特异性皮炎的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其可能与遗传易感性、食物过敏原刺激以及自身抗原等存在一定联系。
近几年,在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特异性皮炎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因此,临床医师十分重视该病的诊治。
近些年,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特应性皮炎的研究不断深入,特应性皮炎治疗方法与药物不断被研发,提高了疾病治疗效果。
然而,临床诊治中,为保障治疗效果,临床医师需综合分析患者年龄、发病部位、具体症状等,选用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保障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海波,徐辉,鲁祖清等.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57-58.
[2]饶琪.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7):651-654.
[3]陈微,曹毅,陶茂灿等.特应性皮炎外治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4):42-44.
[4]宋志强,钟华,郝飞.特应性皮炎的系统药物治疗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1,40(4):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