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笔记整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自己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纯真和知识的热爱以及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1. 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是一个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在这里,鲁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好和神奇。
他描述了百草园中的花草树木、昆虫鸟兽,以及四季的变化,展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2. 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接受传统教育的地方。
在这里,他学习了古代的经典文化和礼仪规范。
然而,他对这种封建教育方式并不满意。
他认为这种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通过描写自己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的弊端。
3. 对比与反思:鲁迅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纯真和知识的热爱以及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和智慧。
他呼吁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也要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文章的意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童年时代的回忆,揭示了封建教育的弊端,呼吁人们要关注自然、追求真理和知识。
这篇文章对于当代的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初一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
初一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笔记
- 知识点框架:
- 作者鲁迅简介。
- 文章结构:百草园部分、三味书屋部分。
- 百草园中的景物描写、趣事描写。
- 三味书屋中的学习生活描写。
- 思维:
-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写展现童年生活。
- 体会从自由欢乐到相对拘束的转变思路。
- 重难点和易错点:
- 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妙处。
- 难点: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理解。
- 易错点:一些字词的正确写法。
- 补充点:
- 相关的鲁迅作品介绍。
- 同时代其他作家类似主题作品比较。
- 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 总结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 思考自己的童年与文中的异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课文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课文笔记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幼生活在农村的百草园,到进入城市后走进了一家小小书屋,并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的经历。
第一部分:百草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一开始就描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周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百草园。
百草园的景色五彩斑斓,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作者在百草园中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作者还描述了自己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的一些趣事。
他经常与小伙伴们在百草园中寻找各种昆虫和小动物,他们互相学习交流,对大自然的探索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
这些经历让作者对自然界的了解更加深入,也培养了他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部分:进城与三味书屋接下来,作者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由于家庭的变故,作者不得不离开百草园,进入了城市里的一家小小书屋——三味书屋。
这是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每个人都在这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
在三味书屋中,作者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和知识。
这些书籍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思想,开拓了作者的视野,增长了他的知识。
作者逐渐意识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着广阔的知识海洋等待他去探索。
在书屋中,作者还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彼此鼓励、相互交流,一起努力学习进步。
这些朋友的存在让作者感到温暖与激励,也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第三部分:启发与教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最后强调了书籍对于作者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通过读书,作者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他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去学习、去实践。
作者还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得到了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老师耐心地给予他讲解和引导,帮助他理解书中的内容,并且鼓励他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教学方式让作者感到受到了尊重和关心,也提高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以一个农村孩子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表达了知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复习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复习笔记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复习笔记1最近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记录鲁迅先生童年的*,文中的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过的最快乐的地方,里面有着紫红的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还有着有趣的等等——这些都是所有的小朋友所都向往的,可见他在百草园里的生活是如此的快乐啊。
而下文中鲁迅的童年生活发生了转折,他的家人把他送到了全城中最严厉的私塾,他从此永别了他的“虫子朋友们,植物朋友们”开始了严厉的私塾生活,不过也不缺乏生活中的小趣味。
他和同学们在后园里折腊梅话,寻蝉蜕。
在下问中他是多么的向往着以前在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啊!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快乐生活的向往,热爱大自然和对私塾教育的不满。
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管是百草园,还是到三味书屋,给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读者留下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想象空间!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复习笔记2我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主要讲述了:百草园给童年时的鲁迅带来了许多的乐趣,百草园的景色让鲁迅百玩不厌。
长妈妈给鲁迅讲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鲁迅听完后,便很想得到一盒像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鲁迅进了三味书屋以后,他就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说再见了。
在三味书屋里,他每天都要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
不过这样也阻止不了他。
他会常常和同窗们到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院子里玩,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会被老师叫回去读书。
读完这篇*后,文中“美女蛇”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的时候,你千万不要答应。
这篇*还表达了孩子对童年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而鲁迅就是对百草园的喜爱,对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中的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
听起来,这个地方好像很好玩,怪不得鲁迅先生那么喜欢百草园,而讨厌三味书屋了。
初一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笔记整理
初一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笔记整理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二、二、故事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
三、理解词义1.轻捷:轻快敏捷2.缠络:缠绕联结3.高枕而卧: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4.鉴赏:鉴定欣赏、这里是欣赏的意思5.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稀少6.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7.渊博:学识深而且广、渊,深;博,丰富8.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如同鼎中的水煮沸了一样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⑧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
第二部分(第⑨一㉒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五、课文主题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六、问题解疑1. “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
“似乎”,不确定;“确凿”,很确定。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2.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美妙动听的叫声,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整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整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整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啊,那可太有趣了。
咱先说百草园呗。
那就是鲁迅小时候的一个乐园啊。
里面有好多好玩的东西呢。
碧绿的菜畦,看着就特别有生机,就像现在咱们去那种小菜园看到的一样,那菜长得绿油油的,可招人喜欢了。
光滑的石井栏,我就想象啊,小鲁迅肯定经常在那井栏上摸来摸去的,说不定还靠着它看周围的小昆虫呢。
高大的皂荚树,皂荚这东西现在可不多见了,在那个时候肯定特别神奇,长那么大,还能有各种用处。
紫红的桑椹,哎呀,一想到就流口水,酸酸甜甜的,肯定是小鲁迅的美味小零食。
百草园里的动物也特别多。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就像一个歌唱家在那里开演唱会呢。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那画面特别逗,感觉黄蜂都懒洋洋的,趴在菜花上不想动。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速度可真快,就像一个小火箭一样“嗖”地就飞走了。
还有斑蝥,这小虫子可调皮了,要是被它喷到手上,肯定得吓一跳。
还有关于美女蛇的传说,这可给百草园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小鲁迅听到这个传说的时候,肯定又害怕又好奇,晚上估计都不敢一个人在园子里走太远呢。
再说说三味书屋。
那是小鲁迅上学的地方。
屋里有一块匾,上面写着“三味书屋”。
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是个很严厉的老头呢。
小鲁迅和小伙伴们在那里读书,虽然不像在百草园那么自由,但也有很多有趣的事儿。
他们在课上偷偷地做游戏,画绣像。
我就想啊,他们肯定得小心翼翼的,生怕被老师发现,那小模样肯定特别滑稽。
这篇文章啊,就像一幅画卷一样,把鲁迅小时候的生活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和三味书屋的严肃读书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鲁迅从童年的玩乐到开始接受知识教育的一个转变过程。
这让我觉得啊,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这样,既有自由自在玩耍的时光,也有开始学习知识,被约束的日子。
而且啊,不管是哪个阶段,回忆起来都是特别珍贵的,就像鲁迅把他的这些回忆写成文章,让我们现在读起来都觉得特别温暖,特别有趣呢。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笔记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课文,以下是一份关于这篇课文的课堂笔记:
1. 课文概述
- 课文以描述百草园为起点,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草药。
- 以此为背景,作者引出了乌鸦久病,养志不凡,并最终在三
味书屋中修得了一身本领的故事。
2. 主要人物介绍
- 乌鸦:有智慧,久病在床,利用时间研究各种医草。
- 天空乌鸦:火候得宜飞过乌鸦窝,给他启示,乌鸦从而得知
三味书屋。
- 三味书屋:乌鸦在书屋中修得一身本领,最终开始了广泛传
播知识的行动。
3. 课文重点内容
- 描述了百草园里丰富多样的各类草药,扩展了我们对自然界
的认识。
- 通过乌鸦的故事,告诉我们「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道理,强
调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 通过乌鸦得到天上乌鸦的启示,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重要性,
强调了学习和传播知识的力量。
4. 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 主题:通过描述凡鸟乌鸦利用时间充实自己,并通过学习提
高才能,传播知识的故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知识的力量。
- 意义: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断充实自己;引导我们要重
视学习,不仅帮助自己,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5. 我的思考和感受
- 这篇课文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 我意识到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成就自己的关键。
- 我明白到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也要
为了更多人服务。
这些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总结。
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笔记一、生字生词:窜(cuàn):原指老鼠在洞里来回地跑,现用来形容人到处逃跑。
跪(guì):形容人双膝着地,弯腰曲背。
二、重点句子:1. 我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3.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4. 丙不识丁、目不转睛、不由分说、全神贯注、无可奈何、恍然大悟、人迹罕至、觅食。
5.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6. 读书入神的时候是不会记得自己是学生的……7.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8.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9.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
10. 远远的站在草堆后面叫道:“阿!闰土先生,你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我忽然间似乎打了一针强心剂,也直立起来了。
11. 他正在厨房里,圆形的盖布上站着一只八哥儿。
我们走近看时……这小鸟自在了又跳又叫宣告警告后来我们还打听到别的鸟都不叫只是跳到别处去……12.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直延至夏日将尽我们想不出什么法子让闰土的父亲来领他回去……13. 事隔多年不知道我的母亲有没有将我的话去告诉闰土……只知道自己成了一个老爷……14. 后来可实在笑得不行……四角的天空屋顶出现一整圈的光轮我这时又忽觉着自己高人一等了!15. 我也这样组件聚精会神地看着小人翻筋斗倘若那沸乱无章和毫无顾忌地突然进行并引得我四周大发议论……16. 有人说这些学术作品很难懂但我觉得读起来很舒服而且很有趣……17. 我一直想跟我的父母谈谈但我不知道如何开口……18. 我想告诉他们我并不想成为一个学者或科学家……19. 我只是喜欢阅读小说和故事……20. 但我知道我的父母期望我能有所作为……21. 但我也知道我不能违背自己的意愿否则我会后悔一辈子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1. 笔记来喽!这篇课文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从充满乐趣的百草园开始。
我仿佛能看到小鲁迅在百草园里,那是他的乐园呀。
他在园子里听油蛉低唱,就像在听一场微型音乐会,这多有趣。
还有斑蝥,他说斑蝥会喷气,这简直像个小小的魔法生物。
在百草园里,每一处角落都藏着惊喜,就像打开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
2. 嘿,咱们接着看。
百草园的植物也超有意思呢。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就像一对亲密的小伙伴,互相缠绕,难解难分。
紫红的桑椹,哎呀,光想想就觉得肯定甜得不得了,像一颗颗小宝石挂在树上。
小鲁迅在园子里玩耍的时候,肯定特别自在,我要是他,估计能在园子里玩一整天都不腻,你说是不是?3. 再说说三味书屋。
那是小鲁迅上学的地方,就像一个装满知识的小城堡。
一进去,就能感觉到那种严肃的氛围,跟百草园完全不一样。
他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那可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小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就像换了个世界,从自由玩耍的小天地来到了知识的海洋。
他在课桌上刻了个“早”字,这就像给自己立了个小目标,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奋。
我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决心就好了。
4. 里描写的场景可生动了。
百草园里的雪地捕鸟那一段,简直像一部精彩的小短片。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一系列动作,就像精心编排的舞蹈,小鲁迅做得可熟练了。
我都能想象他当时紧张又兴奋的样子,你能想象到吗?5. 咱再聊聊百草园里的小动物们。
云雀直窜向云霄里去,就像个小火箭一样,一下子就没影了。
还有那叫天子,飞得那么高,那么快,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它的自由。
小鲁迅观察这些小动物的时候,一定充满了好奇。
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小小的探险家,在百草园这个大宝藏里不断发现新奇的事物。
我要是能有他那样善于观察的眼睛就好了,你难道不想吗?6. 三味书屋的生活也不全是枯燥的。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知识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知识笔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的生活和经历。
这篇文章不仅富有情感,而且还有着深刻的主题和意义。
那么,如何抓住这篇文章的重点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和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背景。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童年时期是在清朝末期度过的。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敌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局面,社会状况十分动荡。
鲁迅先生的家庭也并不富裕,他的童年时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通过描述他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的生活和经历,展现了他童年时期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百草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乐趣的地方,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严肃和拘谨的地方。
通过对比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鲁迅先生表现出了对于自由和童真的渴望。
鲁迅先生还通过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述,表现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和局限性,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同时,他也强调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综上所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富有情感、深刻主题和语言优美的散文。
要抓住这篇文章的重点,我们需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背景、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主题和意义、注意文章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笔记嘿,朋友!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篇文章的重点笔记。
一、百草园的奇妙世界我一想到百草园,那简直就是一个充满魔法的小天地。
百草园对小时候的鲁迅来说,那可是个超级乐园。
里面的植物可丰富了,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你就想啊,那菜畦绿得像什么呢?就像一片绿色的小海洋,风一吹,说不定还能泛起绿波呢。
石井栏光滑得就像被大自然精心打磨过的玉石,摸着就特别舒服。
皂荚树高高大大,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站在那里。
还有那紫红的桑椹,一想到就忍不住流口水,就像一颗颗小宝石似的挂在树上,那是大自然给予的甜蜜宝藏啊。
百草园里的动物也不少呢。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那声音就像是大自然演奏的交响曲中的高音部分。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那里弹琴。
嘿,你说这像不像一个小小的音乐会现场呢?斑蝥更是有趣,要是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斑蝥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术师,总是能给人惊喜。
还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听人说何首乌根是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这就像一个神秘的传说一样,在小小的鲁迅心里种下了好奇的种子。
我记得有一段关于雪地捕鸟的描写特别精彩。
冬天的百草园也别有一番风味。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多像一场人和鸟雀之间的小小博弈啊。
你说那鸟雀怎么就这么容易上当呢?大概是那秕谷的诱惑太大了,就像我们面对美味的蛋糕一样,难以抵挡。
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从百草园这个充满自由欢乐的地方,鲁迅来到了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个私塾,有寿镜吾先生在那里教书。
那时候的读书方式和现在可大不一样呢。
刚到三味书屋,鲁迅就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
书屋里的布置很有特色,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笔记
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 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以下是该篇课文的笔记:
- 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 主要内容: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 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 主题思想: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 写作特点:
- 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
- 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
- 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如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形容词,突出了百草园的生机勃勃;用
“扫”“支”“撒”“系”“牵”“拉”等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
三味书屋笔记整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整理一、主旨:这篇散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活泼、自由欢乐的心理特征。
二、文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关系是:对比、和谐统一、衬托(三个选一个)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相对比。
一个符合儿童的心理,表现儿童广泛的乐趣;另一个束缚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儿时对它的不满。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快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活泼的童心。
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这所在。
)三、课后习题处理:1、第一题第2小题: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三方面:1、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2、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乐趣;3、在大雪天里跟闰士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2、第一题第3小题:试用一两个词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快乐作者对早年读书生活的回忆重心不在其苦,而在其乐。
写读书时偷跑进后园折蜡梅花、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还写了被老师发现回屋大声读书,听老师一个人大声入神的读书,又趁老师读书入神做戏、画画,这些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一种成年人再也没有的单纯的快乐。
(枯燥、无味在三味书屋里只能读先生规定的书,不能问和学习无关的问题;百草园很大,而三味书屋后的园却很小,在这里只能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也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伙伴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这些都体现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无味。
)3、课后习题第二题:美女蛇传说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答:美女蛇传说很有必要写。
插叙美女蛇的传说,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我”儿时的乐园的无限趣味。
4、文中先生是一位宿儒,他为什么对“怪哉”这虫不予回答?答:因为“怪哉”的问题不属于传统私塾教育中的内容,先生认为这类问题是“不务正业”的行为,所以不予回答。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笔记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 课通常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下是关于这篇课文的笔记:-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 标题的含义:“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三味书屋”是鲁迅曾经读书的私塾名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
-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8 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二部分(9-24 段):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 写作手法: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将百草园比喻成“我的乐园”,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比喻成“苦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 主题思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压制。
- 重要语句:-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百草园的丰富多彩和无限趣味。
-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不舍和对三味书屋的不满,也反映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压制。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笔记
【百草园】
1.《百草园》是一篇记叙文,通过描写草地上的各种生物,表
达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2.文章以草场作为背景,描写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蜻蜓、蓝
蝴蝶、白鹤、菜花、花菜、牛羊等等。
3.描写了百草园的四季景象:春天是由春蓬花开、湖面波光粼
粼的景象;夏天有蓝蝴蝶翩翩飞舞、蜻蜓翠绿的身影;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装饰洒满田野;冬天则是大雪纷飞,白茫茫一片。
4.通过描写动、植物的形象和活动,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
生机与美好。
5.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感激之情,提醒人们要爱护和保护自然。
【三味书屋】
1.《三味书屋》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讲述的是贫困的主人公周
国平如何通过阅读书籍,开拓眼界,拓展生活空间的故事。
2.周国平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喜爱阅读,对书籍有着强烈的渴望。
3.周国平在贫困的家庭环境下,通过自学不断丰富知识,增长
见识。
4.周国平为了更好地阅读,搭建了一个简陋的书屋,里面只有三味书(《庄子》、《孟子》、《大学》),但他通过一本书进一步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5.通过读书,周国平发展了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养。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阅读的心,就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7.通过周国平的故事,课文传达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改变人生的力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摘抄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摘抄笔记读鲁迅先生的,就仿佛跟着他一起回到了那段充满童趣的时光。
百草园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可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一段描写,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个丰富多彩的园子。
菜畦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皂荚树是高大的,桑椹是紫红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着独特的色彩和形态。
而那些小生灵们,鸣蝉在长吟,黄蜂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忽然窜向云霄,它们的动作和姿态是那么生动鲜活。
光是想象一下,都觉得那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还有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哇,这百草园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动物世界!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仿佛是一场小小的音乐会。
而翻开断砖遇见蜈蚣和斑蝥的经历,更是充满了惊喜和刺激。
我都能想象到鲁迅先生小心翼翼翻开断砖时那期待又紧张的心情,还有斑蝥喷出烟雾时他那又惊又喜的表情。
说起何首乌,“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哈哈,这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总是对那些传说中的神奇事物充满好奇,然后做出一些傻乎乎的举动。
鲁迅先生为了找到人形的何首乌根,把泥墙都弄坏了,那种执着和天真真是太可爱了。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初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
初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上初一的时候,学到了鲁迅先生的,那可真是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章。
百草园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简直就是一个充满神奇和乐趣的乐园。
短短的文字里,仿佛能让我看到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还有那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我就在想,要是我也能有这么一个百草园该多好呀!我就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玩耍的那些地方,虽然比不上百草园那么丰富多彩,但也有属于我的快乐。
我家住在村子的边上,房子后面有一片小小的树林。
那片树林就是我小时候的“百草园”。
树林里大多是杨树,也有几棵柳树。
杨树长得高高直直的,一到夏天,树叶就哗啦啦地响,好像在演奏一场热闹的音乐会。
春天的时候,树林里可热闹了。
地上的小草从土里探出嫩绿的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
各种不知名的小花也悄悄地开放了,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树林里捉迷藏。
我们在树林里跑来跑去,有时候不小心还会被树枝划伤,但那也阻挡不了我们的热情。
到了夏天,树林就成了我们避暑的好去处。
大人们在田里干活,我们就跑到树林里乘凉。
我们会找一些树枝,在地上挖几个小坑,玩跳房子的游戏。
或者找一些树叶,折成小船,放在小水沟里,看着它们顺着水流漂走。
有时候,我们还会爬到树上捉蝉。
蝉在树上叫得欢,我们在树下急得团团转。
好不容易捉到一只,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秋天,树林里一片金黄。
杨树的叶子落了一地,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我们会在树林里捡树叶,拿回家做成漂亮的书签。
有时候,我们还会在树林里烤红薯。
找几块砖头,搭一个简单的炉灶,然后捡一些树枝当柴火。
把红薯放进炉灶里,用火烧上一会儿,就能闻到香喷喷的味道了。
那烤出来的红薯,又香又甜,比家里煮的好吃多了。
冬天,树林里变得安静了许多。
下雪的时候,整个树林银装素裹,就像一个童话世界。
我们会在树林里堆雪人、打雪仗。
雪球在树林里飞来飞去,欢笑声回荡在整个树林。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笔记书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鲁迅
主要角色:作者本人
故事梗概: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
我最喜欢的部分: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样一组词语,将百草园的景物写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这一段描写形象生动,让我仿佛置身于百草园中,感受到了其中的趣味。
我的感悟:作者在百草园中的自由、快乐,与在三味书屋里的沉闷、压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的向往。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学会的新词:确凿、菜畦、攒、敛、确凿、轻捷、云霄、倘若、鉴赏、觅食、和蔼、恭敬、质朴
家长评价:孩子能够认真阅读文章,并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还能够积累一些新词,这很好。
希望他能继续保持这样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语文课文笔记整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考试宝典整理
一、 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
出版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
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共十篇,为鲁迅辗转流徙、心情苦闷时所写。
“朝花夕拾”本义是早晨的鲜花晚上捡拾起,意指到人到中年后回忆青少年时代的生活。
将来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也选自《朝花夕拾》。
二、 字词掌握
对比写作手法的作用:
将A 和B 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A …… 的特征,进一步突出文章 …… 的中心 句型: 不必说 …… 也不必说 …… / 单是 ……
描写: 从高到低写动物,从低到高写静物;从动物到植物,从植物到动物 静 动 整体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葚(春) 鸣蝉(夏) 黄蜂 叫天子 (拟人)
动物
植物
局部
油蛉 蟋蟀(秋) 蜈蚣 斑蝥
何首乌藤(传说) 木莲藤 覆盆子 (比喻)
四、 结构解析 百草园:
自由 快乐 对自由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顽皮、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无奈 快乐
学校环境
学习生活 呆板 教书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整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整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整理第1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
鲁迅的作品,对于同学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同学学习来说是生疏的。
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训练制度对同学而言又是具有肯定难度的。
好在文章里的嬉戏、学问等对于同学来说却是可感的。
北京师范高校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
同学就是可以接受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文的学习还是对同学以后深入到的了解鲁迅的作品有肯定影响的。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同学现有的情感体验来感悟文章的内容。
学习前一部分百草园的时候,让同学自主学习三个问题,体会百草园是的乐园,并把如何来写百草园作为同学学习写景的重点。
利用合作学习来解决,效果很好。
对于其次部分的学习,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同学理解学堂后面的那个园也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呢?通过学习争论,同学熟悉到,即使有乐趣,也比不上百草园的自由和欢乐,更加突出了三味书屋的了无生趣。
虽然在教学中顺当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总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
而课堂上同学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
总觉得自己在扼杀了同学的热忱,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又觉得调动起同学的兴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鸟的过程,让同学试着说一段自己做的某一个嬉戏过程,但是由于时间的缘由,没有练习成。
所以留了一个课下作业,以《炒蛋》为题写一个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
结果同学写的部分效果较好。
现摘录下一段:首先将鸡蛋打碎,倒入一个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用劲搅拌,搅拌匀称后,把锅里放上油,等油渐渐热后,再将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用炒菜勺不断了翻炒,最终拿出盘子,把鸡蛋盛入盘子中。
从这一环节中,我想,虽然课堂的学习上不是轰轰烈烈的,只要在练习中,让同学训练语文的学习技能,也是一个真正的收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记整理第2篇刚刚结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了两节课不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考试宝典整理
一、 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
出版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
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共十篇,为鲁迅辗转流徙、心情苦闷时所写。
“朝花夕拾”本义是早晨的鲜花晚上捡拾起,意指到人到中年后回忆青少年时代的生活。
将来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也选自《朝花夕拾》。
二、 字词掌握
三、 句子赏析
对比写作手法的作用:
将A 和B 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A …… 的特征,进一步突出文章 …… 的中心
句型: 不必说 …… 也不必说 …… / 单是 ……
描写: 从高到低写动物,从低到高写静物;从动物到植物,从植物到动物
静 动 整体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葚(春)
鸣蝉(夏) 黄蜂 叫天子 (拟人)
动物 植物 局部 油蛉 蟋蟀(秋) 蜈蚣 斑蝥 何首乌藤(传说) 木莲藤 覆盆子 (比喻)
四、 结构解析
百草园:
自由 快乐 对自由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顽皮、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味书屋:
无奈快乐学校环境
学习生活呆板教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