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西方兵学

合集下载

西方军事思想理论总结论文

西方军事思想理论总结论文

西方军事思想理论总结论文西方军事思想理论是西方军事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的众多学说和思想。

这些理论对西方军事战略、战术和组织具有深远影响,并在现代军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战略、战术和组织三个方面对西方军事思想理论进行总结。

在战略理论方面,西方军事思想主要关注战争的整体规划和执行。

古希腊的战略思想家如屈里尼、戴奥尼修斯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如兵力运用、集结优势、作战计划等。

随后,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提出了著名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观点,强调了政治目标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而后的西方战略学派,如克劳塞维茨的继任者朱尔斯·布洛尔、安托万·德·尚布鲁尔等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决策制胜、经济战略、总体战争等概念。

在战术理论方面,西方军事思想主要关注战斗的策略和技巧。

古代著名的战术家如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战术原则和战斗技巧,如战法灵活性、使用地形、运动战等。

而现代西方军事思想则注重科学化、技术化的战术理论,如布洛尔的火力概念、孙子兵法的兵力组合原则、克劳塞维茨的正面决战等。

此外,运用计算机模拟和数据分析并纳入战斗决策的数学模型也成为现代战术学研究的重点。

在组织理论方面,西方军事思想着眼于组织结构、指挥体制和作战方法的研究。

古代的欧洲骑士制度和罗马军团制度为西方军队组织提供了重要启示。

而近代,普鲁士的强大军队为组织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洛曼军事理论强调纪律、训练、专业化等,以及克劳塞维茨对军队作战能力和指挥系统的研究。

现代西方军事思想则强调灵活性、机动性和信息化,如分布式作战、快速部署和网络战争。

综上所述,西方军事思想理论涵盖了战略、战术和组织三个方面的研究。

在战略方面,西方军事思想关注战争的总体规划和执行。

在战术方面,西方军事思想注重战斗的策略和技巧。

在组织方面,西方军事思想关注组织结构、指挥体制和作战方法的研究。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精髓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精髓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精髓(1640年—1945年)总体战:德国军事家和陆军上将鲁登道夫提出总体战理论。

鲁登道夫认为无论对于敌人还是本国人民,总体战都应该是突然的不宣而战;总体战必须在决定性的地点造成必要的兵力和兵器优势,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优势突然打击敌人;必须将主力用于歼灭敌人的武装力量;同时必须无情地打击敌国的工业目标和居民;总体战应当是闪电式的速战速决。

总体战是一种全面战争的理论,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让敌人丧失战斗力,摧毁敌人的经济基础让敌人丧失战斗力持续能力,打击敌国居民瓦解其战争意志。

未来的局部战争无论输赢必须是短暂的,打一场旷日持久或断断续续的局部战争不如直接打一场速战速决的全面战争。

未来的全面战争,消灭敌国的武装力量让敌人丧失战斗力,变更敌国的政权让其承认战败结束战争。

如果不能变更敌国政权才摧毁其经济基础和打击敌国居民。

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空军制胜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提出空军制胜论。

杜黑认为以能够夺取制空权并利用它来击破敌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抵抗的空军,可以不依赖于地面上所发生的一切而保证取得胜利;空军的主要作用是夺取制空权,主要力量是轰炸机部队;空军是一支无法防御的进攻性力量,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陆军和海军将退居次要地位;必须建立与陆军和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建设民用航空作为空军后备;空军夺取制空权后,对敌国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目标进行集中轰炸,摧毁敌国物质和精神的抵抗,即可赢得战争的胜利。

夺取制空权是一种不需要建立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和不需要进行持久战争就能获得最大胜利的斗争方法。

信息化导弹战和智能化光速战都是一种不需要建立强大空军,不需要飞机本身有多么先进,也不需要进行持久战争就能获得最大胜利的斗争方法。

无论是争夺战场主动权,还是争夺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归根到底都是争夺摧毁权,谁拥有摧毁权谁就能战胜敌人。

确保摧毁的核战略就是双方都拥有摧毁权,都不敢轻举妄动。

西方军事思想家之兵学大师--约米尼(瑞士)

西方军事思想家之兵学大师--约米尼(瑞士)

西⽅军事思想家之兵学⼤师--约⽶尼(瑞⼠)名⾔:⼀次良好的撤退,应和⼀次伟⼤的胜利⼀样受到奖赏。

——瑞⼠军事理论家菲⽶尼全名:安托万·亨利·约⽶尼(Antoine-Henri de Jomini) ⽣卒年:1779年8⽉6⽇-1869年3⽉22⽇ 国籍:瑞⼠ 最⾼军衔:上将(俄国) 主要著作:《论⼤规模军事⾏动》、《拿破仑的政治与军事⽣涯》、《战争艺术》、《战争艺术概论》、《法国⼤⾰命军事批判史》 军事理论:约⽶尼⼀⽣的最⼤贡献,就是他写出了⼏部有关战争和军事理论的鸿篇巨著,对战争的规律、性质、战略战术、军队建设等各⽅⾯从理论上进⾏了探讨,创⽴了较完善的军事理论体系。

他和19世纪另⼀位⼤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并列为西⽅军事思想的两⼤权威。

约⽶尼的著作从19世纪起便成为西⽅国家各⼤军事院校的教科书,直到今⽇仍是军校⽣的必读课本。

在当今世界军事学术领域中,⼈⼈都知道《战争论》,并认为其著者⼀⼀克劳塞维茨是资产阶级军事科学唯⼀的最⼤权威,其实不然。

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并称为西⽅两⼤兵书的《兵法概论》的作者⼀⼀若⽶尼也称得上是⼀位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权威⼈⼠”。

他在西⽅军事史上,甚⾄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恩格斯都是以他为标准来评价克劳塞维茨的,他曾经说道:“克劳塞维茨和若⽶尼⼀样,是世界⽂献中线式军队著作的典范作家”。

美国和英国的⼀些现代军事理论家甚⾄把若⽶尼放在克劳塞维茨之上,认为若⽶尼⽐克劳塞维茨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若⽶尼全名为安托万·亨利·若⽶尼,1779年3⽉6⽇出⽣于瑞⼠帕耶呐市的⼀个中等资产阶级家庭。

若⽶尼⾃幼向往军事,他的⽗母曾多次想将他送到军校学习,虽都没有达到⽬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上军事⽣涯。

若⽶尼⼀⽣主要军事活动都是在当时的两个世界军事⼤国法国和俄国进⾏,他被上述两国的四位皇帝所重⽤:先后担任过拿破仑⼀世的随⾝参谋……若⽶尼同克劳塞维茨⼀道,被称为19世纪两个最⼤的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主要大国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主要大国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包括代表著作、思想家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以避免战争为主,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段。

这在孙武所著的《孙⼦兵法》中有集中阐述。

孙武也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乃⾄现代军事思想影响最⼤的军事思想家,被誉为“兵圣”。

《孙⼦兵法》开篇便是“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书中最早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外⽐较著名的还有《孙膑兵法》作者孙膑,《吴⼦》——作者吴起,《六韬》——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依托,作者已不可考。

《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也就是说这是戚继光打⿁⼦的经验总结。

另外再推荐⼀本《周易》(或称《易经》),“要说这本书,那可真算得上是万⾦油,上⾄外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明,⼈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出⾃《明朝那些事⼉》,据此书说明朝另⼀位抗倭名将俞⼤猷就在《周易》中领悟了所谓百万合⼀之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也)。

值得⼀说的是俞⼤猷有可能最早提出了海战的⼤炮巨舰理论,其所著的《正⽓堂集》明确指出:“海上之战⽆他术,⼤船胜⼩船,⼤铳胜⼩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已。

”另外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的著作中可能也有关于军事⽅⾯的论述,据说⽇本海军⼤将东乡平⼋郎和⽇本江户末期思想家,兵法家佐久间象⼭都是他的粉丝。

西⽅主要⼤国军事思想最开始主要受普鲁⼠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影响,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的就是要战胜敌⼈、打败敌⼈,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种盲⽬的⾃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种⾃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种纯粹的理智⾏为。

这三个⽅⾯,分别主要同⼈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

克劳塞维茨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

中西方军谋比较及国外主要兵书军谋简介汇总

中西方军谋比较及国外主要兵书军谋简介汇总

西方主要军事著作及基本思想
1、《谋略》 塞克斯图斯· 尤利乌斯· 弗龙蒂努斯(公元约35 一约103)是古罗马的军事著作家。 弗龙蒂努斯曾先后任罗马城执政官、不列颠行 省总督、亚细亚行省总督等职。撰有多部军事 论著,其中绝大部分均已散佚,流传至今的仅 存《谋略》一书。 他将大量富有教益的作战实例加以系统归纳整 理,借以阐释军事谋略,其中不乏妙计高招, 读后颇能令人悟出一些克敌制胜的道理。
其它主要区别
中国古代兵书讲究阵法的运用,西方 几乎没有这样的研究。
西方人打仗往往是为了掠夺资源,控 制贸易要塞,争夺市场。 中国人打仗往往是为了争夺权力,稳 固疆土,少有经济上的考虑。
二、西方主要的军事家
塞克斯图斯· 尤利乌斯· 弗龙蒂努斯、腓特 烈大帝、基柏特、约米尼、克劳塞维茨、 马汉、杜黑、麦金德、约翰.科林斯、利 德尔.哈特 、富勒、鲍德温、朱可夫、 伏龙芝、拿破仑、福煦、鲁登道夫、古 德里安、苏沃洛夫、巴顿、隆美尔等
中国兵谋不如西方重视武器特别是新 武器的研发运用
富勒说:“现在我相信机械化战争,也就 是相信装备机器的军队,这种军队只需要少量 的人和强大的机器。” 古德里安说:“假使除了普通的用奇以外, 而又再加上新的兵器,则奇袭的效果就会大大 增加。” 什捷缅科说:“突然地大量使用新式武器, 可取得巨大效果。”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兵谋以将为本, 西方以武器为本。
中国兵法强调出奇制胜,正奇结合,以巧取胜,强调 遇时不疑,抓住时机;西方军事家更强调靠准备充分, 集中用兵,实力突击、闪电战。 福煦说:“同时不得求二战,必须努力集中兵 力。” 卡尔大公说:“在兵力对比完全相等的地方不可 能取得任何良好的战果。” 鲁登道夫说:“陆上、海上和空中的统帅艺术, 在于在数量上和武器的威力上造成对敌的优势,这就 是说要形成一个打击的重心,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地点 和在获得胜利后就会使敌人彻底失败的方向上挫败敌 人。” 利德尔· 哈特说:“突然性是战略的本质。” 拿破仑说:“所谓的战术是,抓住最重要的时刻, 把最强大的力量施展出来。”

外国古代军事思想

外国古代军事思想

外国古代军事思想精髓斜形战斗队形:古希腊统帅埃帕米农达采用密集斜形阵新战术以劣势兵力击败了斯巴达的优势兵力。

埃帕米农达的“斜形战斗队形”是古希腊方阵战术的重要创新,斜阵战术使集中兵力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成为一个重要的作战原则,对后世作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步骑协同作战: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发展了马其顿步兵方阵,创立了机动灵活的新型骑兵,制定了步骑兵机动和协同作战原则。

中国在春秋战国就相继出现了步兵、水兵和骑兵。

车、步、骑配合和水陆并用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盛行。

对协同作战的认识,欧洲略晚于中国。

迁延战术:古罗马统帅费边对侵入意大利腹地的迦太基军队采用迁延战术,达到了保存自己实力不断疲惫消耗敌人的目的。

中国在夏末就提出“避敌锋锐,伺机而动”,春秋的孙子则提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对避敌锋锐的认识,中国领先于世界。

预备队:古罗马统帅凯撒首创了预备队,他认为作战时建立预备队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孙子提出“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中国军事家注重速战速决和先胜后战,一般会考虑增援的问题,但未明确提出预备队的概念。

中国的围城打援和围魏救赵等思想则领先于世界。

军区制度:波斯国王大流一世首创军区制度,把全国的军队划归军事区统管,把军队编成四级体制,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提高了战斗力。

中国秦汉的军区制度是把全国的军队分为京师兵、州郡兵和边防兵。

对军区制度的认识,波斯略早于中国。

合围歼敌:迦太基统帅汉尼拔以少胜多,合围歼敌,在坎尼之战中大败罗马军队。

在西方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西方的“战略之父”。

孙子提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在攻围问题上,中国领先于世界。

普遍征兵制:瑞典国王宙斯塔夫二世采取普遍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缩减军队编制,建立团属炮兵;在欧洲最早采用线式战术。

宙斯塔夫二世对欧洲的建军作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启在夏朝建立之初就建立了常备军。

在征兵制和常备军方面,中国领先于世界。

在热兵器的运用方面中国明朝末年仍然领先世界,只是从清朝的“骑射为本”开始人为地突然落后了。

现代外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现代外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现代外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现代外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空军制胜理论,坦克制胜理论,制海权理论,一体化战争理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系统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
论经典,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起了重大作用。

其中,克劳塞维茨论述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观点,对后世的军事理
论启发很大。

《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1832年。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根本性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
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指明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认为统
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等是作战的关键。

《海权论》是同心出版社2012-7出版发行的一本图书,作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译者一兵。

《海权论》于1890年在美国出版,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海权理论的第一部成功之作。

扩展资料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系统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
论经典,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起了重大作用。

其中,克劳塞维茨论述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观点,对后世的军事理
论启发很大。

它突破了单纯军事的观点,把战争置于广阔的政治背景下考察,这是《战争论》的突
出贡献。

该书自问世以来先后再版20多次,并被译为多种语言,作为某些学校的军事教材引发,是军事人物学习研究的理论书籍。

中西方军事思想对比

中西方军事思想对比

中西方军事思想对比杜燕波对双方军事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中西方军事思想发展的源头及基本脉络理论都可能从《战争论》找到踪迹;中国军事理论则以《孙子兵法》为总的根源而发扬光大。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战争论》诞生于18世纪后拿破仑战争时代,《孙的正确指导下,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在建国初期打赢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从而奠定了新中国不容忽视的国际地位。

1999年,乔良、王湘穗合著的《超限战》号称“21世纪集东方智慧之大成的军事学术”,一经出版便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据说,该书是三本中国人写的、入选美国西点军校“必读书目”的作品之一(另外两本分别是《孙子兵法》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足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人民军队开启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新征程,并逐渐形成伟大的习近平强军思想。

西方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西方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同时代并立的还有约米尼的《战争的艺术》——在当时,后者的影响力一度超过《战争论》,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军官几乎人手一本《战争的艺术》。

一战前后,随着飞机、坦克等机械化兵力的出现,西方军事学术进入空前繁荣期,涌现出英国富勒的《装甲战》、意大利杜黑的《制空权》、德国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苏联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战役理论”等军事理论(论著)。

二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实力大不如前,世界进入美国一家独大时代。

1982年,在反思越南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美军将“空地一体战”理论写入作战条令。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成功实践了刚刚提出的“五环打击论”,取得令人侧目的作战效果。

几乎同《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思想的开源之作(layered stand-off)就是美国人造的词,用来形容现代条件下中、俄军队的强大攻防与反击能力。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概念”,正如数学、物理等理工科一样,概念是逻辑(科学)的起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理论:西方兵学《制胜的科学》苏沃洛夫(1729—1800),俄罗斯著名军事统帅和卓越军事理论家,俄国军事学术和军队改革的奠基人。

参加过反普鲁士的“欧洲七年战争、俄土战争和欧洲反拿破仑战争,一生率部作战35次,从未有过败绩。

历任步兵团团长、旅长、预备军军长、驻意大利北部俄军总司令等职,获元帅军衔。

在他统帅驻乌克兰俄军期间,他研究了亚历山大、汉尼拔和凯撒等人的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战争的经验,写出了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制胜的科学》。

《制胜的科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队对抗演习或演习前的训练”,主要供军官使用,阐述了苏沃洛夫以贯穿冲击演练来训练军队的方法。

第二部分“向士气口授必须的知识”其中列举了苏沃洛夫关于战术和战斗勤务的基本原则。

其主要思想观点是:一、人是制胜的决定因素,因此应当把人置于优先位置来考虑,要注重战前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和实行铁的纪律,使每个士兵确信自己有力量,勇敢向前。

士兵这一名称理当包含军队中的所有人,上至最高级的将军,下至最低层的火枪兵、骑兵和步兵,这些人无例外地都要经受严格的训练。

要使士兵成为本领高超的战士,成为自己祖国的可靠卫士,就应该懂得如何训练,如何作战。

为此,应该让部队通过演练来熟悉战争中的各种现象,这些演练又必须非常接近于实战,这样,士兵就会把真正的战争看成不过是演习而已。

“训练从难,征战易。

训练从易,征战难”。

而军人服从命令是保持秩序井然的基础,军队的坚强指挥是建立在服从命令的基础之上的,故服从应该是绝对的,任何下属对上级的命令不仅不得争辩,就连议论也不许可。

二、战略行动的基本方法是进攻,无论是对不设防的野外,还是设防的城堡,都要坚决进行进攻。

“军事学术之真谛,是从敌人最要害的部位直接进攻敌人,而不是采取间接的迂回方式接近敌人。

只有的勇敢的进攻才能制胜”三、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观察”、“快速”、“猛攻”。

观察的实质是要善于判断敌情和地形,及时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快速是要求部队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突然性。

军队为及时赶赴前沿阵地或占领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必须善于以急行军的速度赶路。

从这层意思上说,脚是决定胜利的基本条件;猛攻的表现是在敌人聚集兵力和准备抵抗之前发动进攻,而猛烈攻击是战斗中的主要形式。

在战争决定胜负的关头,用强有力的火力和刺刀突击,狠打猛追。

四、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退敌人是失败,而消灭敌人才是胜利”。

集中兵力兵器于决定性的方向上,分批消灭敌人,而不要把部队分散布成警戒线。

五、战争中没有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固定原则,一切都要根据敌方特点,以及难以预料和变化多端的条件而定。

如:用线式纵队打击正规部队,用方阵对付异教徒,都是适例。

在注重进攻的同时,在个别情况下也可采取防御,为保存兵力避难优势敌人的突击而实施必要的退却也是完全可行的。

《制胜的科学》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治军之道,包括军事成就、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和指挥艺术等,影响俄国军界好几代人。

十月革命后,列宁审批的第一本红军战士手册中,也引用了它的主要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级苏军将领对苏沃洛夫的治军方略和战术原则备加推崇,苏维埃最高主席团还于1942年7月颁布了制定一、二、三级苏沃洛夫军事勋章的命令。

《制胜的科学》与其作者的名字一起,受到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的广泛注意。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克劳塞维茨(1780-1830),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

参加过欧洲反法联盟对拿破伦的战争。

历任骑兵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等职,获少将军衔。

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全书共8篇124章。

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二篇“论战争理论”,第三篇“战略概论”,第五篇“军队”,第六篇“防御”,第七篇“进攻”,第八篇“战争计划”。

其基本的思想观点是: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每一次战争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

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

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

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战争爆发之后,并未脱离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二、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

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

当然,消灭敌人并不意味着蛮干。

有勇无谋的硬干,不仅消灭不了敌人的军队,反而会使自己的军队被敌人消灭。

三、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

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

物质要素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

数学要素指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到等。

地理要素指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

统计要素指一切补给手段等。

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些要素在军事行动中大多数是错综复杂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精神要素占据首位,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战争始终。

“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

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

虽然在实际作战时,通常不可能处处形成优势,但必须在决定点上通过巧妙调遣部队,造成相对优势。

一切军事行动或多或少的以出其不意为基础,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使敌人陷入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成倍地扩大胜利的影响。

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优势兵力。

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同时使用,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最越好。

会战是战争的真正重心,由几个战斗所形成的大规模会战能有效地消灭敌军,所取的的成果最大,故高级将领应当重视这种双方主力之间的战争,视其为挫败敌国交战意志的重要手段。

五、战争中的攻防。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整体为防御,局部可能为进攻。

进攻中含有防御因素,防御中也含有进攻因素。

进攻可转变为防御,防御也可以转变为进攻。

一般说来,防御有离自己的兵员和物资补给地较近,能依靠本国民众的有利条件,但它的目的是消极据守。

进攻具有“占领”这一积极目的,并通过占领来增加自己的作战手段。

六、要积极向战史学习。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理论是成长于战争经验土壤里的果实。

战史是最好的、最有权威、最能说服人的教师。

战争理论和原则的提出,应当在研究战史的基础上进行。

当然,战争理论也要随着时代和军队的变化而变化,要适应特定国家的需要,具有时代的特点。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的鼻祖。

马汉《海权论》马汉(1840-1914),美国海军军官,海军理论家。

参加过美国内战。

先后在护卫舰、驱逐舰、炮舰和巡洋舰上服役。

历任副舰长、舰长、海军学院院长等职,获海军上校军衔。

他潜心于海军理论的研究,共有著作20部,其中最著名的是海权论三部曲《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上力量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海上力量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

在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以争夺制海权、控制海洋、消灭敌人舰队为首要任务的海权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一、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

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二、构成海上力量的6个基本要素是:1、具有海洋国家所具备的优越地理位置。

2、拥有绵长海岸线的自然结构,包括领土面积、海岸线和港口特点的领土范围。

3、拥有能够从事海洋事业的众多人口。

4、渴求从事海洋贸易的民族特点。

5、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竭尽全力建立起一支强大海军的政府。

如果那个国家具备了这些条件,对其海上力量的形成必然有重大推动作用。

三、要控制海洋必须建立起一支由装备着大口径火炮的重型战列舰组成的强大海军。

它必须保持对敌优势,能够在海洋上积极进攻和机动作战。

那种主张建立单纯防御的要塞舰队(把舰队作为要塞防御的手段)和“存在舰队”(认为舰队可以不要基地、要塞而存在)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四、强调以优势兵力歼灭对方舰队,或对其实行有效的海上封锁,以夺取制海权。

为了便于随时集中兵力,主张将舰队配置在“中央位置”,以保证能随时向主要作战方向机动。

同是主张控制海上战略要点,立争内线作战,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交通线。

马汉的“海权论”,不仅对美国的海外扩张和战列舰的建造,而且对英、德、日、法、俄等国海军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鲁登道夫《总体战》鲁登道夫(1865-1937),德国将军,军事战略家。

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率部取得赫赫战功。

历任德军总参谋部作战处长、步兵旅旅长、集团军参谋长、东线德军参谋长、德国最高统帅部第一总军需长等职。

一战后被解出军职,从事政治和写作。

他著述甚多,最著名的是《总体战》一书。

《总体战》全书共七章。

第一章“总体战的本质”,第二章“民族团结精神是总体战的基础”,第三章“经济与总体战”,第四章“军队的兵力及其内涵”,第五章“军队的编成及其使用”,第六章“总体战的实施”,第七章“统帅”。

其主要思想观点是:一、现代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不仅战争已扩展到参战国的全部领土,卷入战争的人员也由军队扩大到全体民众。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和政治都应服从于民族生存,但战争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体现。

因此政治应为作战服务。

”二、总体战的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

为此应当采取特别措施,控制新闻舆论工具,镇压泄露军情和不满分子。

利用一切手段进行精神动员。

使军事教育具有种族特色,从而唤发民族精神。

三、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平时经济战时化,粮食、服装、燃料等重要物资,平时就要大量储备,并应把发行银行置于中央权利之下,力争战争物资自给,扩大军备工业,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

四、军事行动要贯彻协同、突然、迅猛的原则。

要陆、海、空三军协同,不宣而战,达成战略的突然性。

要选定最危险的敌人为主攻目标,在决定性的地区投入最大的兵力,实施最沉重的打击。

要速战速决,而不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五、要建立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以具备卓越的才能、坚强的品格、充沛的精力、敏锐的观察力等优良素质的人为统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