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寒食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之《寒食》优秀教案
《古诗三首》之《寒食》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寒食》。
教材内容详细描述了寒食节的景象和民间习俗,通过对诗句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寒食》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寒食》的基本内容,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
2. 诗词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寒食》,学生跟随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中的意象,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寒食》2. 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 重点词语:春城、飞花、寒食、东风、御柳。
4. 作者:韩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寒食》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示例: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绘了寒食节时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寒食》的内容,但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描写寒食节的古诗,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1)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对应章节为第三单元《古诗两首》的第一首《寒食》。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中的难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中难懂词语的理解,如“轻烟散入五侯家”。
2. 教学重点:诗句意思的理解,诗人情感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词语。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详细讲解诗句中的难点词语。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古诗的朗读节奏、韵律美。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寒食》2. 内容: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难点词语:轻烟散入五侯家。
3. 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课文并背诵。
选取诗句中的难点词语,结合诗句意思,写一篇小短文。
2. 答案:抄写课文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
深入了解诗人韩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诗句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如“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诗中的“五侯”指的是当时的权贵,诗人通过“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一景象,表达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寒食》。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寒食节时长安城内的景象。
全文如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诗句,让学生齐读,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交流生字、生词,教师讲解。
3. 精讲课文(1)逐句讲解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指导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
4. 课堂实践(1)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2)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5. 例题讲解(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飞花”、“东风”、“柳斜”等。
(2)讲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发挥想象,绘制一幅寒食节画作。
(2)互相欣赏、评价,交流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寒食》春城:长安飞花:飘舞的花瓣东风:春风御柳斜:皇宫里的柳树日暮:傍晚汉宫传蜡烛:皇宫里传递蜡烛的景象轻烟散入五侯家:贵族家庭享受的待遇七、作业设计1. 抄写《寒食》诗句,并解释诗句的意思。
2. 根据诗句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关于寒食节的短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精品教案(精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寒食》一诗。
该诗位于教材第四章《古韵悠长》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展开,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寒食》的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寒食》一诗,尝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 课堂讲解(1)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逐句解析诗句,分析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寒食》主题相近的古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一首古诗,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寒食》2. 诗人:白居易3. 诗句解析:(1)修辞手法(2)诗意概括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寒食》。
(2)分析《寒食》中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 答案:(1)略。
(2)例:《寒食》中运用了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通过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寒食节时春天的景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2)开展寒食节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寒食节习俗,弘扬传统文化。
《古诗三首》之《寒食》优秀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之《寒食》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诗三首》中的《寒食》一诗,出自宋代诗人欧阳修之手。
教材位于《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四章。
内容详细描述了寒食节时,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以及作者借此抒发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食》一诗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诗人抒发的思乡之情。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习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诗句的深入理解,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
重点:掌握诗句的基本知识,如字词、句式、韵律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寒食》一诗,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分析字词、句式等,解释诗人的思乡之情。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诗人,在寒食节这天,远离家乡,感受孤独与思乡之情。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述节日氛围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诗句原文2. 字词解释3. 句式分析4.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描述节日氛围的诗歌。
答案示例:寒食佳节在眼前,远离故乡心悲凉。
禁火寒食传古训,思乡之情涌心间。
2. 课后阅读:收集关于寒食节的习俗和故事,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习俗,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创新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2024《寒食》教学设计 教案 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寒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写的是皇宫之内,在寒食日,宫中蜡烛不燃,柳絮不飞,显得非常清冷。
宫中景尚且如此,宫外景更可想而知了。
这首诗优点在于,选取最能表现皇宫气象的寒食景象作描写对象,显得特别集中鲜明。
全诗一句一转,一转一景,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清晰生动的寒食小连环画。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3)品读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吟诗、描述画面、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诗句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诗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与寒食节和唐诗有关的知识。
收集一些描写春天和风细雨的诗句。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师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相传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到了唐代这个风俗被正式定为了官方的节日。
)2. 你们还知道关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韩翃是唐玄宗时的一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教师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让学生读诗句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师:这句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寒食》这首诗中的一句。
师手指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3. 质疑:看到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师小结: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
这天,民间禁烟火,只吃冷食,有俗话为证:“寒食不举火,十五不烧灯。
”据说这样做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当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逃在外,流亡各国长达十九年。
在他流亡期间,介子推与母亲一直伴随左右,不离不弃,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晋文公),对跟随他流亡的功臣们论功行赏,可是功臣们却纷纷向重耳邀功请赏,独我不肯,所以背着母亲躲到绵山(现山西介休县东南)隐居起来。
《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案模板
《寒食》教学设计《寒食》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寒食》。
(2)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意境。
(3)学会欣赏唐代诗人韩愈的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寒食节日的氛围。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欣赏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1)诗歌的鉴赏方法。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寒食节的由来。
(2)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寒食节习俗。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寒食》,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意境。
3.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1)讲解《寒食》的创作背景。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
5.课堂互动(1)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生活中的寒食节习俗。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受。
6.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寒食》。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学生对寒食节的了解是否有所提高?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寒食节的相关活动,了解民间习俗。
2.引导学生阅读更多韩愈的诗歌,欣赏其诗歌风格。
3.鼓励学生创作关于寒食节的诗歌,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正确理解《寒食》的意思,欣赏诗歌的意境,学会鉴赏唐代诗歌的方法。
同时,学生应对寒食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提问:“同学们,‘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你们觉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欣赏诗歌的意境:教师引导:“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们走在春日的长安城,眼前是一片飞舞的花海,耳边是东风吹拂柳树的声音,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2.教学难点补充(1)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鉴赏诗歌有哪些方法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鉴赏诗歌可以从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宋词婉约派的艺术特点;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带领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研讨法五、教具准备:PPT课件flash朗读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先看《送别》歌曲视频,情境导入)“人有悲浑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会从平平仄仄里飘出,打湿我们的双眼。
现在我们就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感受离别诗词的万种风情。
(二)资料助读(幻灯片1-5)1、关于柳永(约9871053)1)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由于仕途上遭遇坎坷,失意无聊,往返于秦楼楚馆,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支持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创作了大量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
柳永开创了婉约词派,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2)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寒食》这首诗的含义,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能够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能够背诵全诗。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含义、生字词、意境和情感。
2.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寒食节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寒食节的诗歌?(3)引出课题:《寒食》。
2. 讲授新课(1)作者简介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 13 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2)诗歌朗诵①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语调。
③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教师进行点评和奖励。
(3)诗歌讲解①讲解诗歌的题目《寒食》,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
②讲解诗歌的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的京城,飞花指落花。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天的京城到处都在飘落着落花。
③讲解诗歌的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指寒食节,东风指春风,御柳指皇宫中的柳树。
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优质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学期第五单元《古诗二首》中的《寒食》。
教材内容详细介绍了寒食节的起源和习俗,通过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古诗《寒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古诗《寒食》。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诗句:逐句分析诗句,解释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4. 感悟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5.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了解的其他传统节日,增强课堂氛围。
6.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 随堂练习:让学生默写古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句原文2. 黑板右侧:生字、生词及解释3. 黑板下方:诗句意境简笔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默写古诗《寒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境。
2. 答案:诗句默写正确,意境描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其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2. 教学难点中的古诗意境感悟和作者情感体验。
3. 教学过程中的课堂互动和随堂练习设计。
4. 作业设计中的意境描述要求。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寒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一诗,诗中描绘了寒食节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一诗。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一诗。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寒食》诗文的复印件3.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4.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寒食节的起源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寒食》一诗的创作背景。
3. 诗文朗读:学生齐读《寒食》一诗,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节奏。
4. 诗文解析:教师逐句解析《寒食》一诗,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练习:学生默写《寒食》一诗,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7. 诗文背诵:学生齐读并背诵《寒食》一诗,教师指导学生把握韵律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寒食》白居易寒食时节寄思念亲人离去烟火断绝思念如潮泪如雨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将《寒食》一诗背诵给家长,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寒食节的短文,包括寒食节的起源、习俗和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背诵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寒食节的起源和习俗,体会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增强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关于寒食节的诗词和文学作品,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寒食节文化的理解。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诗歌朗诵、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朗读技巧,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2. 诗歌朗诵法:让学生朗诵《寒食》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寒食》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寒食节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寒食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讲解《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
(2)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3)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如《静夜思》《春晓》等,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诵《寒食》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寒食》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3)让学生分析一些诗歌作品,如《登鹳雀楼》《江雪》等,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 课堂总结(1)总结《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朗读技巧,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5. 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寒食》这首诗。
(2)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寒食节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2024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
2024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精华》中的《寒食》一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寒食》这首古诗的理解、分析和欣赏。
具体章节内容为:课文阅读与赏析、词语解释、句意理解、背景介绍、意境领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寒食》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欣赏。
重点:掌握诗句的基本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基本内容。
3. 词语解释对诗中的难懂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4. 句意理解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5. 背景介绍介绍诗人韩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6. 意境领略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体会诗中的形象、色彩、氛围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8. 例题讲解出示相关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9.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寒食》2. 诗人:韩翃3. 诗句解析4. 意境领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寒食》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教师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意境领略3. 作业设计的要求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13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13篇)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二、学习《寒食》一诗1.自读,读准字音2.指导学习第一句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春城/无处/不/飞花(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5.指导朗读(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6.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四、布置作业背诵《寒食》。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板书设计: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
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
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
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
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桂林山水相关的展示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寒食》经典教案
《寒食》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学生能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学生能够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理解诗人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尤其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千古名句。
2. 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理解诗人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尤其是“寒食节”这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引导学生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朗读: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语气和节奏。
然后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3. 讲解:教师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句讲解诗歌,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重点讲解“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千古名句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4. 赏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通过赏析诗歌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5. 背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个人背诵、小组背诵等,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并尝试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对优美词句的赏析等方面,给予评价和指导。
3. 测试与考试:通过测试和考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教案
四、情景导入
1.利用多媒体课件、故事等方式,生动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2.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案反思:
一、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成功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情感,使他们对古诗词产生兴趣。
2.合理运用教具和学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难点: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情感的表达。
2.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课文、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关键词语:春城、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日暮、汉宫、蜡烛、轻烟、五侯
4.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眼醉。
-教师应提供明确的创作要求和指导,例如要求学生创作五言绝句,并至少使用一种课堂上学到的修辞手法。
-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强调创作中的亮点,同时也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可以组织课堂上的分享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互相学习和评价,提高全班同学的创作水平。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3.作业设计中诗句创作的实践。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解析
《寒食》这首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识别是学习的重点。例如,“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飞花”形象地描绘了春天花瓣随风飘舞的景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了动态美。而“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御柳斜”则通过“御”字的使用,赋予了东风以人的意志,东风仿佛有意地吹拂着柳枝,使其倾斜,这是对自然现象的夸张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寒食》朗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联系生活等方式大体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同时感受作者劝解自己不要惆怅的乐观生活态度。
2、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激发情趣: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春天是美丽迷人的,春天是绚丽多彩的,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王禹偁一起走进商山,感受商山的春天----板书课题《寒食》。
读题,质疑。
简介作者。
二、自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诵读,力争读出诗句的节奏。
(2)指名读(在评价中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声断气不断)。
(3)你自己也来试着读一读,读出节奏,体会体会这种“声断气不断”的感觉。
(4)指名读、齐读。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成韵: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1)、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自由交流想象中的画面,老师激励小结。
(3)、结合想到的画面,感情朗读。
2、利用课件图片,视觉冲击,感情朗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引读。
3、联系生活,换位体验:
在这样美妙的春光里,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孩子们在菜花地里捉蝴蝶,在树下荡秋千,你们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你捉蝴蝶、荡秋千时什么心情?(学生自由发言)现在你就是那个捉蝴蝶、荡秋千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诵读这诗,读出你心中的高兴、喜悦。
(学生练读)
如果你刚刚捉到一只蝴蝶,你的心情如何?请用你的声音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假如刚刚的蝴蝶眼看就要捉住了,蝴蝶却飞走了,你的心情如何,此时该怎样朗读?
在这大好的春光的里,和小伙伴们一起荡秋千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呀,秋千在小朋友轻轻地推送下慢慢地动了起来,轻轻地荡了起来,此时,我们该怎样读出那种感受呢?
小朋友推呀推,秋千越荡越高,呀!忽儿的一下,荡起来了,忽儿的一下,落下去,那种感受谁来读?
秋千越荡越高,简直都要跑到树顶上啦,让人看了又刺激,又惊险,谁来读?
4、再读古诗,感悟春天:
(1)、自己再完整地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2)、想象自己就是作者王禹偁,,置身于这幅美丽的画卷中,吟诵出此诗。
(学生练读、指名配乐诵读)
(3)、绿草如茵,百花齐放,莺歌燕舞,天真活泼的儿童,还有那翩翩起舞的蝴蝶,扣人心弦的秋千,把这商山的春光点缀得更加活跃欢快,更加生机盎然。
诗人信步走来,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在自然绿色的怀抱里,春光明媚得让诗人心醉,哪里还有被贬的惆怅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此时洒脱的心情吧!(学生再次齐诵)
四、推荐阅读,在拓展中积累语言:
老师听你们的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但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你们已经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更是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了。
唐代作者孟云卿也写一首以《寒食》为题的诗,不同的作者,不同感受,请同学们找来读读,看看通过诵读,你能读出怎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