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诊断—脾
中医诊断学 - 第八章 脏腑辨证(脾与胃病辨证)【PPT课件】

谢 谢!
2021/3/2
2021/3/2
三、脾不统血证
概念:脾气虚弱,统血无力,以致血溢脉外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气,或劳倦过度伤脾,脾气虚弱加重而 形成。 表现: 便血、吐血、尿血、齿衄、肌衄(紫癜)、月 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舌淡质稀---脾虚不能统血, 血溢脉外。
面白无华或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 懒言,舌淡脉细弱---脾气虚证。 辨证要点:慢性出血症,加上脾气虚证。
头身困重,或微恶寒,口淡不渴,身目 色黄如烟熏(阴黄),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胖苔 白腻,脉濡缓或沉细---寒湿内盛。 辨证要点:脘腹胀痛,呕恶便溏,加上寒湿内 盛见症。
2021/3/2
八、寒凝胃脘证
概念:寒邪侵入胃脘,胃气凝滞而失和降所表 现的证候。又称寒邪犯胃证。
成因:外寒直中胃腑,或过食生冷,寒从内生。 表现: 胃脘冷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剧, 呕恶清涎,吐后痛减,或嗳气呃逆---寒凝胃脘, 胃失和降。
寒证。
辨证要点:脘腹剧烈冷痛,呕吐清涎,加上里 寒证。
2021/3/2
九、胃火炽盛证
概念:胃中火热炽盛,而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实热 证候。简称胃火证
成因:过食辛辣、温燥、肥腻之品,胃热内生;五 志化火;外感热邪犯胃等。
表现: 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牙 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胃火壅滞、上薰,气血腐 败。
食少纳呆,脘痞腹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脾胃气虚证。 辨证要点: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完谷不 化,加上脾胃气虚证。
2021/3/2
五、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内阻,脾阳受困,运化失司所产生 的证候。 成因:过食肥甘生冷,寒湿内停,或气候阴冷 潮湿、冒雨涉水,寒湿从外侵入中焦。 表现: 脘腹痞满胀痛,泛恶欲呕,纳呆便溏, 尿少肢浮---纳运受阻,升降失司。
中医诊断-脾与胃、肺与大肠辨证

病案4
❖ 朱某,男,29岁,医生。1970年11月27日初诊。
病案7
❖ 左某,女,28岁。1994年4月21日初诊。 ❖ 主诉:右侧上牙龈肿痛3天。 ❖ 病史:患者素嗜辛辣煎炒食物,近3天来右侧上牙
床牙龈痛、溃烂、出血,口臭,大便2天未行,小便 短赤。 ❖ 检查:舌红,苔黄,脉滑数。 ❖ 思考讨论题: ❖ (1)嗜食辛辣煎炒食物,为何会发生牙龈肿痛? ❖ (2)本案牙痛属于何种证型?试分析其病机。
病案9
❖ 肖某,男,12岁,1998年5月2日初诊。 ❖ 主诉:胃脘胀痛,恶心,厌食,嗳气酸腐1天。 ❖ 病史:昨天参加其姐婚宴,夜间自诉胃脘胀痛
难忍,恶心呕吐,吐后稍舒,辗转一夜未眠。 晨起觉头昏胀,口内乏味,厌食,暖气酸腐, 矢气频作,大便不爽。检查:舌苔厚腻,脉滑。 ❖ 思考讨论题: ❖ (1)分析病症并判断证型。 ❖ (2)假若患者舌苔见黄腻,脉见滑数,病机 可能有何变化,应该如何处理?
❖ 检查:面色萎黄,形瘦乏力,精神较差,皮肤潮冷。 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 思考讨论题: ❖ (1)试分析证候,判断证型。 ❖ (2)请归纳本证的病机特点。
病案2
❖ 唐某,男,70天,1975年2月12日初诊。 ❖ 主诉:食少,多啼,斜疝下坠70天。 ❖ 病史:患儿自生后,食量较少,面白唇淡,经常食
身疼不适,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白清稀。 检查:苔白,脉浮紧。
➢ 思考讨论题:
中医诊断学中的肝胆胰脾疾病肝胆胰脾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利胆排石
对于胆结石等胆道疾 病,采用利胆排石药 物,如金钱草、海金 沙等,以促进胆汁分 泌和排泄。
方药选用依据及作用机制
方药选用依据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舌脉象等,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作用机制
中药方剂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方式,综合调节人体内的代谢和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肝胆胰 脾疾病的目的。例如,疏肝理气方剂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改善肝郁症状;清肝泻火 方剂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和炎症因子,缓解肝火旺盛症状。
肝胆胰脾疾病的中医治疗原
03
则与策略
治则治法
疏肝理气
针对肝气郁结的病证 ,采用疏肝理气药物 ,如柴胡、香附等, 以缓解肝郁症状。
清肝泻火
对于肝火旺盛的病证 ,应用清肝泻火药物 ,如龙胆草、夏枯草 等,以清除肝火。
养肝柔肝
对于肝阴不足或肝血 亏虚的病证,采用养 肝柔肝药物,如枸杞 、当归等,以滋养肝 阴或肝血。
中医诊断学中的肝胆 胰脾疾病肝胆胰脾疾 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目录
• 肝胆胰脾疾病概述 • 肝胆胰脾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 • 肝胆胰脾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与策
略 • 常见肝胆胰脾疾病中医诊疗案例分
析
目录
• 现代医学技术在肝胆胰脾疾病中的 应用及评价
• 预防保健和康复指导在肝胆胰脾疾 病中的意义和实践
01
案例三
何某,患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肝硬化 就诊时已进入失代偿期并伴有脾功能 亢进中医辨证为肝郁血瘀型肝硬化治 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法结合中药灌 肠及西药治疗病情得到稳定控制脾功 能亢进得到缓解。同时配合饮食调养 和生活习惯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现代医学技术在肝胆胰脾疾
脾胃虚弱的中医诊治方法有哪些

脾胃虚弱的中医诊治方法有哪些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
脾胃虚弱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气血不足、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治脾胃虚弱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脾胃虚弱的中医诊断中医诊断脾胃虚弱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
常见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消瘦等。
体征方面,可能会有腹部柔软、压痛不明显、肠鸣音亢进等表现。
舌象多为舌质淡、舌苔白或薄白、舌体胖大或有齿痕。
脉象通常为缓弱或细弱。
此外,中医还会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情志状况等,来综合判断脾胃虚弱的病因和病情。
比如,长期饮食不规律、喜欢吃生冷油腻食物、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都可能导致脾胃虚弱。
二、脾胃虚弱的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脾胃虚弱是中医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脾胃虚弱的不同类型和症状,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常见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证,表现为面色苍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湿邪内生所致的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辨证论治,调整用药剂量和方剂组成。
2、针灸治疗针灸也是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可以调节脾胃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中医诊断术语

脾虚百科名片脾虚,中医术语。
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
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临床症状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暗,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病因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
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
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
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
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
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
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
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
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
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
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
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
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
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氣皆降,唯脾性上升。
(2) 喜燥惡濕。
氣下陷之病歸屬脾,濕之證亦常屬於脾。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變範圍:(1) 運化遲鈍(脾者運化),水和穀,出現1.吃的東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穀不化,化源不足,水詩瀦留。
2.營養不足,出現營血虧損,生血無源。
脾氣升,然清陽不升。
清陽為何?混濁之物不會升,清的陽氣(指好的物質,有營養的物質)。
清陽不升,統血失職,脾主統血。
脾的功能還包括小腸的吸收。
脾有問題常出現的症狀:(1) 腹脹隱痛,肚子脹。
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腸的吸收消化功能。
小腸分清別濁。
小腸即在肚臍周圍。
小腸(脾)功能減退可出現腹脹,隱痛。
不欲食而納少(納少除了與脾有關,也與胃有關)。
由於消化吸收不好,胃納減退,或腹瀉便溏(不是新起腹瀉,新起的屬腸的問題)。
長期慢性的腹瀉便溏,浮腫,身重,乃因脾主濕,運化水濕,喜燥惡濕,所以浮腫(嚴格說是濕,不是腫),身重。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心悸胸闷,形寒肢冷,舌淡苔白等症状。治宜温通心阳,益气养心。
心脉痹阻
心悸胸痛,胸闷憋气,舌质紫暗等症状。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其他脏腑的辨证(脾、肺、肾等)
• 脾气虚弱:食少腹胀,大便溏泄,舌淡苔白等症状。治宜健脾益气,消食止泻。 • 肺气不足:咳喘无力,气短懒言,自汗畏风等症状。治宜补益肺气,固表止汗。 • 肾阴虚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等症状。治宜滋阴补肾,清热降火。 •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脏腑的辨证诊断及治疗方法,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涵盖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内容。在实际应
临床试验对脏腑辨证的验证
肝病辨证
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通过肝脾辨证分型 ,可以观察到不同证型患者的肝功能、病毒 载量等指标存在差异,从而验证脏腑辨证的 临床价值。
肾病辨证
肾病综合征患者根据肾气、肾阴虚、肾阳虚 等辨证分型,各型患者的病理表现、预后及 治疗方案均有所不同。这为脏腑辨证在肾病 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证据。
肝属木,与春季相应
肝具有升发、条达的特性,与 春季的生发之气相应,故肝病 在春季容易加重。
脾属土,与长夏相应
脾具有运化、升清的特性,与 长夏的湿土之气相应,故脾病 在长夏容易加重。
肾属水,与冬季相应
肾具有藏精、主水的特性,与 冬季的寒水之气相应,故肾病 在冬季容易加重。
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肝木生心火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 证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脏腑辨证概述 • 脏腑辨证的基本原则 • 各脏腑的辨证诊断 • 脏腑辨证的临床应用 • 现代科学对脏腑辨证的研究与验证
01
脏腑辨证概述
脏腑辨证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结合对五脏六腑(心、肝、脾、 肺、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判断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以及脏 腑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
中医诊断学脏腑兼病辨证

病因病机
心火亢盛,脾失健运,湿热内 蕴,心脾两脏受累。
治法
清热利湿,健脾养心。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
04
肺肾兼病辨证
肺肾阴虚证
干咳少痰
肺阴亏虚,阴虚火旺,导致肺失滋润,出现 干咳少痰的症状。
遗精早泄
肾阴亏虚,虚火扰动精室,导致遗精早泄的 症状。
不调、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治法
02
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方药
03
常用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等加减治疗。
肝胆火旺证
1 2
症状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胁 肋灼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数等。
治法
清肝泻火,疏肝解郁。
3
方药
常用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加减治疗。
肝胆气滞证
病因病机
心火炽盛,灼伤津液, 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治法
清心泻火,健脾祛湿。
方药
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
心脾血瘀证
01
02
03
临床症状
心胸憋闷疼痛、心悸怔忡、口 唇紫暗、面色晦暗等。
病因病机
心脉痹阻,血液运行不畅,脾 气亏虚,不能统血。
治法
活血化瘀,健脾养心。
04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心脾湿热证
临床症状
病因病机
多由于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嗜食肥甘厚味,或外感火热之邪,导致心肝火 旺,扰乱心神,故见心悸阵作、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同时肝火上炎, 故见面红目赤、口苦口干等症状。
心肝气滞证
临床症状
心悸胸闷、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嗳气频作、月经 不调、乳房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
中医脾的课件ppt

脾与消化系统
脾对消化系统起到枢纽作用,能将水谷精微 输布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01
02
03
脾与胃
脾与胃互为表里,二者协 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 和输布。
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肺
脾土生肺金,二者之间存 在生克关系,脾虚可导致 肺气不足。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 之本,二者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
中医脾的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脾的概述 • 中医脾的临床表现 • 中医脾的治疗方法 • 中医脾的预防与保健 • 中医脾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中医脾的经典案例分析
01
中医脾的概述
脾的定义与功能
脾的定义
中医认为脾是人体五脏之一,是重要的淋巴 器官,具有免疫、滤血、储存血液等功能。
脾的功能
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 主肌肉四肢等。
脾与肺
现代研究也探讨了脾与肺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的联系,如“脾 肺气虚”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脾与肝
现代研究还发现脾与肝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如“肝脾不和”等理论 得到了深入研究。
06
中医脾的经典案例分析
经典案例一:脾胃湿热证治疗经验分享
总结词
中医脾在湿热证治疗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 湿,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在治疗脾胃湿热证时,应以健脾祛湿、清热解毒为原则,通过中药汤剂 、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达到治疗目的。
过度饥饿。
合理搭配食物
02
在饮食中应尽量搭配多种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避免
脾中医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意思

脾中医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意思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注重维护整体健康和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脾脏被视为消化与吸收的关键器官,其功能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脾中医是指中医学中对脾脏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作用和功能是通过调整脾脏的功能恢复和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本文将介绍脾中医的作用和功能,以及与脾脏相关的疾病和调理方法。
脾脏的功能和特点在中医理论中,脾脏主要负责转化和运输水谷精微,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具体而言,脾脏的主要功能包括:1.转化食物:脾脏负责将进入消化系统的食物转化成易于吸收的物质,供给全身器官和组织使用。
2.运输水谷精微:脾脏通过血液循环将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为各个器官提供能量和养分。
3.控制血液: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控制血液的重要器官,在维持血液循环和功能正常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脾脏还具有协调肢体肌肉运动、控制水湿排泄等重要功能。
它的健康与人体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密切相关。
脾中医的作用和功能脾中医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分类之一,旨在通过调整和恢复脾脏功能,以达到治疗相关疾病和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脾中医的作用和功能主要包括:诊断与辨证脾中医首先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将其归类为脾脏相关的疾病。
脾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而非简单套用固定的治疗方案。
调理脾脏功能脾脏功能紊乱是许多疾病的根源,因此脾中医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理脾脏功能。
调理脾脏功能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理、针灸和推拿等手段实现。
这些方法旨在通过调整和恢复脾脏的正常功能,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整体健康水平。
预防和调理相关疾病脾脏功能异常和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脾中医通过调理脾脏功能,预防和治疗与脾脏相关的疾病,如消化不良、脾虚、食欲不振等。
同时,脾中医还能发现并调理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使病人获得全面的健康改善。
与脾脏相关的疾病和调理方法脾脏功能紊乱与许多常见疾病有关。
以下是与脾脏相关的一些常见疾病和调理方法: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和吸收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消化功能障碍。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患者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 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 厚腻,脉沉滑。治疗应首选 A. 保和丸 B. 泻心汤 C. 二陈平胃汤 D. 越鞠丸 E. 补中益气汤
400-8299-120
A. 枳实导滞丸 B. 保和丸 C. 越鞠丸合枳术丸 D. 二陈平胃散 E. 香砂六君子汤 • 3. 治疗痞满饮食内停证,应首选 • 4. 治疗痞满肝胃不和证,应首选
辨证
• • • • 7、脾胃虚寒 典型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便溏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蓍建中汤
400-8299-120
证型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湿热中阻 瘀血停胃 胃阴亏耗 脾胃虚寒
400-8299-120
主症
胃痛,暴作,喜暖,脉紧
方药
良附丸
胃痛,胀满,拒按,味腐臭 保和丸 胃痛,情绪变化,叹息 柴胡疏肝散
400-8299-120
脾胃病症—呕吐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 2、诊断要点——物出于胃 3、病证鉴别 呕吐: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反胃: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4、治则:和胃降逆
400-8299-120
辨证
• 一、脾胃病证
• 细目一:胃痛 细目二:痞满 细目三:呕吐 • 细目四:噎膈 细目五:呃逆 细目六:腹痛 • 细目七:泄泻 细目八:痢疾 细目九:便秘
400-8299-120
脾胃病证—胃痛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诊断要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3、病证鉴别 胃痛与腹痛:病位不同,相互影响 4、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以通为补” •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 虚证:痛缓,痛处不定,喜按
中医如何从经络学说诊治脾胃虚弱

中医如何从经络学说诊治脾胃虚弱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治疗疾病的有效途径。
对于脾胃虚弱这一常见的病症,中医通过经络学说能够进行精准的诊治,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脾胃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
当脾胃功能虚弱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消瘦等。
那么,中医是如何运用经络学说来诊治脾胃虚弱的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与脾胃相关的经络。
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条经络。
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前缘上行,经过腹部,止于胸部。
胃经起于面部,下行经过颈部、胸部、腹部,沿下肢外侧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
在诊断方面,中医通过观察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来判断脾胃的健康状况。
如果在脾经或胃经的循行路线上出现疼痛、麻木、酸胀、结节等异常感觉或体征,就可能提示脾胃存在问题。
例如,有些人在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附近有压痛,这可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之一。
此外,中医还会通过切按经络上的穴位来辅助诊断。
比如,按压脾俞穴(位于背部,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和胃俞穴(位于背部,第 12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如果患者感觉疼痛或酸麻,也可能反映出脾胃的虚弱状态。
在治疗方面,中医运用经络学说的方法多种多样。
针灸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通过针刺脾经和胃经上的穴位,可以调节脾胃的气血运行,恢复其正常功能。
例如,针刺足三里穴能够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针刺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可以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艾灸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艾灸脾俞、胃俞、中脘、神阙(位于脐中央)等穴位,可以振奋脾胃阳气,改善脾胃虚弱的症状。
推拿按摩同样能够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调理脾胃。
脾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脾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脾不摄血是中医很常见的病症,它是指人体的脾脏不能够充分地吸收营养,造成血液循环不畅。
这种情况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一种虚寒的表现,因为脾脏代表了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而虚寒则是人体内阳气不足的展现。
中医诊断脾不摄血的依据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舌苔白腻:中医认为舌头是代表人体内脏的一种器官,它的颜色和苔质可以反映出脾脏和肝脏等器官的情况。
一般来说,脾不摄血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舌苔白腻的情况,这是因为脾脏无法消化食物,导致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进而形成宿便,最终在舌头上形成白色或黄色的苔。
2.面色苍白:由于脾脏不能够充分地吸收营养,导致机体缺乏充足的生命能量,因此脸色往往会因此变得苍白无华。
此外,由于肝脏同样也会因为血液循环不畅而导致面色苍白,因此中医诊断时需要将脾和肝两个器官二者结合起来。
3.血虚症状:脾不摄血可能会导致其他一些症状,例如月经量少,质量变差,疲劳乏力,头晕眼花等等。
这些症状都与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有
关,需要在诊断时进行考虑。
对于脾不摄血的治疗方案,中医一般采取补脾益气的方法。
具体而言,可以用以黄芪、党参、山药、白术、茯苓等为中药的偏方,加上食疗
调理,例如增加饮食的营养密度和消化吸收能力,使得机体能够更好
地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养分。
此外,平时还需要多加锻炼,增强身体
的代谢和运输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的畅通。
总之,脾不摄血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对于每一个患者来说,必须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认为,只有通过对原始病因的探究,才能够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并达到治愈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
同学们好!我们继续学习,五脏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脾,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中医的脾完全不等于左胁下面的脾脏。
中医的脾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脾位于中焦,脾和胃相为表里,共同完成整个消化功能。
所以我们在讲脾的生理功能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到胃,共同来讲述。
下面我们来学习脾的生理功能和相应病理变化。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叫做脾主运化。
其中,运是指运输,化是指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可以运输和消化两大类物质,一是运化水谷,一是运化水液。
运化水谷,就是消化饮食物。
运化水液是特指对饮食物中水分的运输、消化和吸收,以及代谢。
我们先来看看脾运化水谷。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饮食水谷才能够化为精微物质,转变成为气血津液,充养人体。
我们来看看饮食物的消化过程。
饮食入胃,胃的受纳腐熟,将食糜传给小肠,小肠的分清别浊的功能,将一部分有营养的物质吸取出来,浊的部分继续传向大肠,大肠将糟粕中的水分吸取出来,然后传导糟粕,变成粪便排出体外。
整个消化过程,是属于胃降功能的体现。
在胃降的过程中,营养物质,也就是水谷精微被脾提取出来,转变成为气血津液,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送到全身。
脾把水谷精微变成气血津液,提升到肺的过程,我们称为脾升。
气血的形成都是脾和胃的功能正常的体现,所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出生之后,营养都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气血,所以我们又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
如果脾失健运,胃气也不降,停聚中焦,首先会出现中焦的胃胀,腹胀。
胃胀腹胀,则食物不能够吃下,就会表现出纳少、纳呆、纳差。
脾不升清,营养物质不能够被提取出来,清浊混杂而下,而出现便溏。
因此,如果脾失健运,整个消化道就会表现出从上到下的症状:在上为纳少、在中为腹胀、在下为便溏。
所以我们把纳少、腹胀、便溏称为脾的定位症状,或者称为脾的必有症状。
脾的运化还体现在脾主运化水液,就是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它能够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聚。
当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可以生成气血,也可以使得我们体内的水液代谢正常。
如果脾不能够运化,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气血不足,而且水液不能够正常的运化,水液在体内停聚会形成痰、湿、饮甚至是水肿等等病理产物,发展成为多种疾病。
脾主运化的功能是脾的最主要的功能,脾的其他功能,都是在脾主运化功能之上演变来的。
脾的第二个生理功能就是脾主统血。
统是指统摄、固摄的意思,脾主统血是指脾气能统摄、固摄血液,使血液能够正常的在脉管中循行,而不至于溢出脉外。
脾主统血是以脾的运化功能为前提的,如果脾气虚弱,失去统血的功能,则血不循经而溢出脉外,出现各种慢性出血症,比如便血,尿血、皮下出血,月经量多,崩漏等,并伴有一些脾气虚弱的症状,比如纳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等这些症状出现。
脾的统血功能,其实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一个延伸。
脾的第三个生理功能就是脾主升清功能,也是属于脾主运化功能的运动趋势的体现。
升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它将水谷精微的物质上输到心肺,通过心肺作用,化生为气血,营养头面及全身。
这个升清的功能,是将气血津液运送到头面和全身。
第二个升清的作用,是指升提的一种动力,它可以维持机体内脏的位置,相对的恒定。
脾主升清,同样也是以脾的运化功能为前提的。
当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人体头面、全身的气血正常,内脏位置恒定。
当脾失运化,就会失去升清的功能,水谷精微不能够输布到头面,就会出现全身乏力,头目眩晕,腹泻腹胀等等症状。
脾气下陷,也会导致内脏下垂,比如说胃下垂,子宫脱垂,或脱肛等这些病症。
脾主统血和脾主升清,他们其实都是以脾的运化功能为前提的。
脾还有一种特性,就是喜燥恶湿的特性,这是跟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的。
脾的运化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不被痰饮水湿所困。
但是如果脾虚不能够运化水液,痰饮水湿就可能会产生,形成内湿。
水湿产生之后,反过来又困阻脾气,造成了脾不运化,这是我们所说的“湿困脾”。
另外,外湿也容易困阻脾阳,导致脾失健运,所以也称为“湿困脾”。
可见头身重着,肢体困重的症状。
脾的联属功能,我们也从4个方面来学习:
脾在志为思,是指脾的功能与思虑这种情志密切相关。
思,是指思虑,是人的情志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一种。
正常限度内的思虑对机体一般没有不良影响。
但是如果思虑过度,会导致脾胃气结,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可见纳少、腹胀、便溏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
长期思虑,会导致消瘦,这就是所谓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这是因为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脾胃不足,气血生化无源,从而导致消瘦。
脾的联属功能,第二个就是在体合肉,主四肢。
它指脾的运化功能与四肢肌肉状况及其功能密切相关。
当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气血充足,则肌肉丰满,四肢有力,若是脾胃功能失常,气血不足,则肌肉瘦削,四肢乏力。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如果有人想要增肥,四肢肌肉丰满有力,就必须要通过健脾,使脾的运化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增肥的目的。
第三个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是指人的食欲,口味,以及口唇的色泽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当脾气功能正常,食欲旺盛,口味就会正常,口唇的颜色就会红润有光泽;当脾失健运,就会表现出食欲不振,口味也会表现出异常,比如说口淡、口腻、口甜。
脾失健运,气血不足,口唇的颜色也会变得淡白,没有光泽。
我们总结一下: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以运化为主的生理功能,它所相对应的病理的变化就是以纳少、腹胀、便溏为主要的症状,所以我们把脾的定位症状,我们称为脾病的必有症状,就归纳成为这3个症状就是:纳少、腹胀、便溏,凡是不想吃饭,肚子胀,或者拉肚子的人,我们中医治疗就应该从脾来论治。
以上是我们学习的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以及脾的定位症状。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