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合集下载

贝多芬几首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几首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几首奏鸣曲曲式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c小调 Op13)第一乐章庄板——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Grave.——Allegro molto e con brio)c小调 2/2拍子奏鸣曲式1.引子(1—10) (c)2.呈示部(11—132或134)(11—27)主要主题 (c)(27—50)连接(51—88)副主题 (be)(89—112)第一个结束主题(113—121)第二个结束主题(121—125)主要主题的双片断(125—132或134)连接3.展开部(135—196)(135—138)慢板的引子,(139—168)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169—196)连接4.再现部(197—296)(197—204)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205—222)连接(223—254)副主题 (f—c)(255—278)规则地移到第一个结束主题(279—287)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287—291)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291—296)同样再现5.尾声(297—312)(297—300)引用慢板引子(301—305)引用主要主题部分(305—312)动力结束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c小调 op.10 No.1)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c小调 3/4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105)(1—31)主要主题 (c)(32—55)连接(56—94)副主题 (bE)(94—105)结尾2.展开部(106—167)3.再现部(168—284)(168—19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191—214)连接(215—271)副主题 (F—c)(271—284)结尾4.没有尾声。

这是个热情而强有力的、富于戏剧性的乐章,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满了男性的决断力。

曲式与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曲式与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曲式与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目录背景介绍: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速度:Grave结构图示:呈示部一.旋律图示:主部连接部二.曲式结构三.旋律外形主部主部由两句构成,皆是先扬后抑的写法,所以是先上后下的走向。

连接部。

开头有两次向下的重复运动,中间部分上行较多,尾部再次下行,所以为抑扬抑的写法。

副部一从图上看,起音落音位置有所改变,大致为上扬的写法。

副部二先上后下,为先扬后抑的写法。

结束部先上后下,即先扬后抑。

四.音列主部连接部副部一副部二结束部五.音域分布主部主要分布在c1~c3之间,由于在c2~c3间上行后有下行,所以在此段区间音的分布较密。

连接部音域为#f~降e3,在c1~a2区间内分布较密。

副部一此部分包含了很多大跳,横跨多个区间,其中音在a1~降b2区间内分布较密。

副部二音域为g1~f3,其中在降e2~降e3区间内分布较密。

结束部结束部较短,音域从d1~降e3,在此音域的中间部分分布较密。

六.骨架音主部起音:c1 落音:c2 重音:c1 f1 c2 f2 c3 e2 长音:c2 最高音:c3最低音:c1连接部起音:b1 落音:a 重音:g2 长音:g2 最高音:降e3 最低音:#f副部一起音:降B 落音:降b1 重音:降B 降b1 长音:降g2 f2 最高音:降b2 最低音:降A1副部二起音:降e2 落音:降b1 重音:降e2 降e3 降b1 长音:降e2 最高音: f3最低音:g1结束部起音:降e2 落音:d1 重音:降e2 降e3 降a1 降a2 长音:降e2 降e3 最高音:降e3 最低音:d1七.音程统计主部纯一度:2 连接作用小二度:17 级进大二度:6 级进增二度:4 级进大三度:6 级进间的缓冲纯四度:2 向下跳进纯八度:1 向下跳进连接部纯一度:2 长音后的连接小二度:29 辅助音,经过音,级进大二度:5 级进小三度:14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大三度:4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纯四度:9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减五度:2 反向缓冲向下的进行动势纯五度:5 向上大跳小六度:1 开头时的向上大跳小七度:2 向上大跳大七度:1 向上大跳副部(1)纯一度:24 同音保持,用于缓冲小二度:28 级进大二度:38 经过音小三度:8 穿插于级进间纯四度:6 增强调性感纯五度:4 增强调性感增五度:1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大六度:2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小七度:5 跳进使用小九度:1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大九度:2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小十度:1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纯十五度:4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小十七度:4向上大跳入高音区纯十八度:2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副部(2)纯一度:9 同音保持小二度:44 向上级进,经过音,辅助音大二度:31 经过音,辅助音减四度:2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纯四度:1 增强调性感纯五度:1 增强调性感大六度:1 跳进小七度:1 大跳大十六度:1大跳结束部纯一度:1 连接前后句,有顶真的效用小二度:2 向上级进大二度:1 向上级进小三度:1 穿插于级进中大三度:1 穿插于级进中大七度:1 使调性不稳定纯八度:5 上下多次大跳,强调调性纯十五度:1八.音型模式音型名称作用比例八分音符最小值 1四分音符常用值 2二分音符常用值 4 .二分符点音符常用值 6全音符最大值8九.节奏模式节奏类型最大值最小值最高音最低音顺分-等分.c3 c1等分-逆分 c3 升f1逆分.b1 g2顺分-等分 g2 升f1 顺分-等分降d1 降e3 顺分降b2 d1 等分降b a顺分.降g2 降d2顺分降e2等分降e3 降e2 十.主题旋律引子:主部主题:副部主题1:副部主题2:十一.分层结构引子:主部主题:副部主题1:副部主题2:十二.小结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2221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21(总184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34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杨雅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336622)摘要: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其用尽一生创作的心血,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他的一个代表作。

文章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同时结合谱例以直观的形式对作品加以具体分析,以期对演奏者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艺术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221)22—0214—03一、《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调式调性为c小调, 2/2拍子的奏鸣曲式,是由肃穆的慢板和富有朝气的快板两种速度组成。

庄严的慢板引子(第1—14小节)拉开了全曲的序幕,它是整首乐曲的“龙头”。

第一小节奏出的是一组强有力的和弦,而上行的附点音符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二者之间的矛盾构成全曲情感发展的基调。

接着减七和弦奏出的音调在高四度和高八度两处反复模进,达到高音降A这个顶峰时,一组下行的半音音阶快速地顺势而下,蕴含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的爆发埋下伏笔。

呈示部(第11—132小节)是充满激情的快板,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部(第11—22小节)主题的旋律展现了同不公平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旋律音型、铿锵有力的节奏结合左手分解八度的持续震音,迸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

连接部(第29—55小节)与副部(第51—89小节)流畅动听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交相呼应。

左手的伴奏织体富有律动性,上行的跳音和下行的三连音夹杂着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使音乐具有一种梦幻的色彩⑴。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引子 呈示部( 11-132)主部连接部副部 连接部 结束部(1-10) ( 11-27) (28-50) ( 51-88)(89-113)( 113-132)c ,降 E , c c , V/c c , V/ 降 e 降e ,降A ,降e降e降 E , c , V/g 再现部( 195-294)主部连接部副部 连接部 结束部 195-202) (203-220 )(221-252) (253-277) (227-294) c ff , DD/f向 c 小调过渡c , DDVII7/c尾声( 295-310 )第一尾声 第二尾声 295-298 )( 299-310)c ————————— 引子材料主部材料第一乐章, c 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 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 腊式的悲剧气氛, 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 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 对命运的激愤 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回旋曲式 主部 插部 I 主部 插部 II 主部 尾声 1-16) (16-28)(29-36) ( 37-50 ) (51-66) ( 66-73)降Af降A降 a , E降A降A第二乐章 如歌似的慢板,降 A 大调, 2/4 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 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 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 编为轻音乐连接部分 133-136 ) g , V/e 引入部分 引子材料(137-148 )e ,G ,g主部材料展开部( 137-194)中心部分 返回部分 (149-167) (167-194)g , C , V/CC , c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快板, c 小调,2/2 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悲怆奏鸣曲是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所创作的一首成名曲。

这首乐曲总共有四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展现了贝多芬音乐的独特风格和情感。

其中,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被认为是这首乐曲中最为感人和深情的一段。

一、简介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是贝多芬于1801年创作的,是乐曲的中间部分。

这一乐章以独奏钢琴为主导,采用了行板(Adagio)的节奏,流露出强烈的悲伤和痛苦情感。

二、曲式结构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为三段式(ABA),每一段都具有明显的独立特征。

1.A段:悲怆的主题以平静而含蓄的方式出现,通过逐渐增强的音量和层次感,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冲动。

2.B段:这个部分是A段的对比部分,音乐的节奏加快,旋律变得活泼起来。

这一部分的音乐展示了一种对痛苦的反抗和挣扎,但整体却仍然流露出深沉的忧伤。

3.A段再现:这一部分是对A段的重复,但在再现之中,主题变得更加激情和激动。

音乐通过不断的高潮和转折,将内心的情感推至极限。

三、音乐特点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以其凄美、激情和深沉的音乐特点而著名。

以下是这一乐章的一些音乐特点:1.悲伤的旋律: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主题非常悲伤,通过细腻的旋律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忧伤。

这个旋律简洁而动人,给人一种无法言表的感受。

2.动态的变化:这一乐章的动态变化非常丰富,既有静谧的部分,又有激动的高潮。

通过动态的对比,乐曲更加生动有力地表达了情感的起伏。

3.技巧性的演奏: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很高。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琴键技巧,需要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手指灵活性和表现力。

四、感想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是一首令人难以忘怀的乐曲。

无论是作为演奏者还是听众,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贝多芬在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

这一乐章将人们带入一种深邃的情感状态,让人沉浸其中。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都令人动容。

贝多芬用简洁而有力的音乐语言,将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传递给了每一位听众。

通过这首乐曲,贝多芬向人们展示了音乐的魅力,以及它所能激发的情感共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音乐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音乐解析

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在作品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上都堪称完美,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笔者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并从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和演奏处理等方面对整首奏鸣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

目的在于在理解贝多芬音乐的前提下,稳定、自如的表现自己的技艺,并帮助演奏者更好的演奏整首乐曲,把整首乐曲诠释得更加透彻。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解析演奏处理AbstractBeethoven Piano Sonata "Pathetique", playing techniques and musical expression in the works are perfect, the whole song is filled with the strength of the struggle and the enthusiastic pursuit of passion.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author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to a certain extent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and creation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musical structur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edtreatment and s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ntire sonata.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remise of Beethoven, stable and comfortable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skills and help players to better play the whole song, the song a more thorough interpretation.Key words: Beethoven; music analysis; performance processing引言钢琴奏鸣曲《悲怆》作曲者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伯恩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是宫廷乐长,父亲也任职宫廷。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柏辽兹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出色的钢琴曲作品,并且迄今依然独树一帜。

在柏辽兹之中,贝多芬以简单而博大的作曲技法将绝美的抒情效果优美的展示出来,令人陶醉的旋律传递出动人的情绪寓意。

柏辽兹是一首充满深刻细腻的抒情曲,让听众唏嘘不已。

在柏辽兹之中,贝多芬运用了细腻而微妙的和弦色彩,采用渐强渐弱、动态上
下弹琴等技法,表达了了令人陶醉的抒情情愫。

其首乐章采用短小精湛的快板,它由朴实的片段向复杂而密集的旋律张力逐步升温,融合了希腊升交和谐和表演技法,以及和多芬技巧,穿插其中的进行曲式突出抒情性,令人深情款款的感受到贝多
芬把令人感动的旋律穿梭于多种层次之中。

在第二乐章,此首曲子依然以婉转动听的寄义吻合,十分美妙。

可以领会到贝
多芬采用高低起伏、隐晦细腻的音乐语言,表达了苦涩而哀伤的气氛,让听众也更加融入贝多芬的情感性逐流之中。

在最后一乐章中,贝多芬高度的抒情性更加加深,色彩更加浓郁,变幻旋律超凡听觉,令人惊叹。

柏辽兹的悲怆奏鸣曲以其富有音乐艺术性而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激赏,及被评
价为贝多芬最具影响力的钢琴曲作品。

它既是一首曲子又是一项艺术,激发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直至今日仍然被众多表演者所珍爱。

如果你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一定不能错过这首传奇乐曲,可以把它当作一件特别的礼物,来赞美贝多芬的细腻的抒情曲,以及充满感情的音乐之美吧。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第三乐章鉴赏及曲式分析报告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作《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注】此曲下文简称《悲怆》《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 1798 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悲怆》奏鸣曲的创作正值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此时贝多芬正饱受耳疾困扰,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产生了反抗命运的情绪。

在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和影响下,贝多芬坚定了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

“Granda sonate Pathetique”(“大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亲自命名的,顾名思义,作品的音乐情绪是充满了悲怆的气氛,但这种悲怆是饱含着愤怒与抗争精神的悲怆,而并非一味沉痛的悲怆。

正确把握此曲的基本情绪才能准确演奏这首作品。

《悲怆》奏鸣曲的引子是贝多芬深刻和具有逻辑强度思维的杰作。

贝多芬打破传统奏鸣曲形式,在快板乐章之前创造性的加入了一个篇幅相当大的引子(1-10 小节)。

引子的主题成为第一乐章的主导动机,两次回复,形成了感情的核心。

在引子部分里,自我精神与现实压力所造就的矛盾冲突,伴随着痛苦的叹息与绝望,暗示着对自由未来的幻想和希望。

引子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性,情绪不稳定。

Grave(严肃的、庄重的、沉重的、低沉的)的实质是矛盾因素的冲突、交替。

1-4 小节悲剧的因素不断推进,连续采用调式模进手法,和声从第一小节的小三和弦到第二、三小节的减七和弦,情绪更加阴暗、动荡不安,旋律线条却依然向上,表现强大的黑暗势力以及被压迫但依然顽强不屈的反抗者。

三、四小节连续不断的反抗,降 A 音到达第一个顶峰,然后一个像小提琴独奏的华丽的经过句,引子进入降 E 大调。

从第五小节开始,突弱突强的句子对比,是带有理想的请求与严酷现实的拒绝,降 E 大调在色彩上变得明亮,有一 种对光明的期待,但两次都马上被 ff(很强)—强大的黑暗势力打断,这种期待越来越强,达到第二个顶峰才无助的落下,而后又极不甘心地徘徊不去,终于对命运的反抗在急促的半音下行之后爆发了。

引子部分有大量的力度标记,在创作时贝多芬详细地标出所有强弱记号,仅前四小节,就出现了八个力度记号。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 ·26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周国文(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西方音乐史上古典主义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

本文主要分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8首《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第一乐章的音乐形态。

整体上看,该乐章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各部分规模相当,同等重要。

整个乐章旋律流畅优美、清新动人;局部和声变化较多,色彩绚丽多姿;主题材料、调式调性,既有鲜明的对比,又有巧妙的统一,构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图分类号:J64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6-0261-00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曾任皇家宫廷乐长,父亲是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以其卓著的音乐创作成就,“把古典乐派的成就推向高峰,又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做了预示和准备”[1],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其创作上最突出的领域是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共写了9部交响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

本文主要分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8首《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第一乐章的音乐形态。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创作于1798-1799年,是西方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杰出典范,也是贝多芬崇尚“自由”“平等”“理性”的启蒙运动思潮在音乐作品中的又一次反映。

《悲怆》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进行创作,其曲式结构图式如图1。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结构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结构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结构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所创作的一首钢琴作品,也被称为“悲怆奏鸣曲”。

其结构基本符合传统奏鸣曲的形式,但又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要求。

下面,我将从曲式结构的角度来分步骤地阐述这首钢琴作品。

一、简介部分
悲怆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即第二主题乐段完结部分的“开放变奏”段,开始于G大调。

一开始是由一组优美的主题百转回旋而成的。

二、变奏部分
这个部分是全曲的主要内容,它是一个由五部分构成的巨大的变奏曲式。

第一部分是以C大调为主调,非常悲伤,连续的16分音符在抒发一种天人感伤。

第二部分是以D大调为主调,颓废而沉闷,似乎是以静制动,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第三部分是以Bb大调为主调,缓慢而宁静,这段音乐出现的速度变缓,几乎失去了选择的意志。

第四部分是回归到G大调,此时音乐的节奏加快,非常热烈激动。

而最终的第五部分,是不断上升的音高,富于想象的音乐,将人们逐渐带入到一种具有宗教感的气氛中。

三、再现部分
再现部分是全曲的尾声,它是对变奏部分的简略回想,但又另有发展,升腾而出的尾声,流畅而不失威严,感人而不失庄重。

全曲在这里达到了高潮,最后在力度再度增大的情况下,落脚于G大调的主题之中。

总体而言,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结构的设计十分精妙,通过变奏部分的呈现,尤其是各个部分的调式和音律的变更,高超的演奏技巧,有机地融合了技巧和情感两个方面,呈现出一种高气转清,盛华转素,宁静转激昂的变化,引人深思,堪称钢琴音乐之经典。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专业音乐学姓名戴玉学号 ************年级 2011级导师胡刚职称讲师2015年4月1目录摘要 (3)ABSTRACT (3)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4)(一)关于贝多芬 (4)(二)关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4)二、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背景 (4)三、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 (5)(一)创新的曲式结构 (5)(二)新颖的创作技法 (7)(三)深刻的音乐内涵 (7)(四)戏剧性统一的审美原则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2摘要“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许多伟大的作品。

其中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被称为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主题突出,具有多种多样的内容形式。

这些特点与大师的思维准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在他的世界中大自然、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社会一直是创作力量的源泉,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思想,透彻理解斗争的必然性,擅长表现内心的思索,因此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比较强烈。

震惊世界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用尽一生的心血,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一个风暴。

本篇论文将由大师的作曲方法、谱写乐曲的背景、曲子的形式以及如何欣赏等方面来分析《悲怆》的神奇吸引力。

关键词:《悲怆》;贝多芬;艺术特征Abstract"Open the romantic first" German music master Beethoven, in his short life, created many great works. Of his 32 piano sonatas, is called "new testament" of the history of music.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s outstanding, the theme of the changesin the content is rich. Th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is creative thoughts, Beethoven's creation center is always the human society, life and nature, his work reflects the advanced thinking of The Times,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struggle, the inevitability of inner thinking, good at performance so a strong expression of works.Beethoven's 32 piano sonata life creation is a great epic, complete the first 8 "sonata in C minor (pathos) is Beethoven's piano sonatain a storm.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the form, creation techniques, music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four aspects discuss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pathetique".Key words: Beethoven; "Pathetique"; Artistic features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一)关于贝多芬贝多芬作为德国伟大的作曲家,1770年在伯恩出生,1827年在维也纳去世。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引子呈示部(11-132)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1-10)(11-27)(28-50)(51-88)(89-113)(113-132)c,降E,cc,V/cc,V/降e降e,降A,降e降e降E,c,V/g连接部分展开部(137-194)(133-136)g,V/e引入部分中心部分返回部分引子材料(137-148)(149-167)(167-194)e,G,gg,C,V/CC,c主部材料再现部(195-294)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195-202)(203-220)(221-252)(253-277)(227-294)cff,DD/f向c小调过渡c,DDVII7/c尾声(295-31第一文库网0)第一尾声第二尾声(295-298)(299-310)c—————————引子材料主部材料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回旋曲式主部插部I主部插部II主部尾声(1-16)(16-28)(29-36)(37-50)(51-66)(66-73)降Af降A降a,E降A降A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曲式分析

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曲式分析

小 节数
12 38 7 8 17 1 8 8 l6 6 l1
小节 数 4 4 4 4 7 4 1 4 4 4 4 6 4 4 4 4 7
调式调性
D;g;F;f;G; 。; C
f;c;
调式调性
降 A; f; ;降 E;降 A; 降 ;E 降 E降 A
《c小调 钢琴奏 鸣曲 (悲 怆 )》完成 于 1799年 ,正值暴 风雨般 的革
第一乐章经过一场大战役后.第二乐章是作曲家的一种逃避和梦幻。
命年代 ,也是 自由 、平等受到镇压 的年代 ,这两种 因素在 乐曲的创作 中
单式五部 回旋 曲式 .其 中八个部分 ,叠部重复 了一次。叠部是两句
均得到体现 。作 品构思雄伟 、手法简练 ,音调庄严 、悲壮激 昂,以其戏剧 乐段 .是 承递的句法 ,方整性结构 ,主部旋律是弹 曲 目。
音 .具有 召唤人们进行斗争 的力量
第 一乐 章图示 :
副部 :主题是一段 优美非凡 的抒情旋 律 ,在高 、低 区一唱一 和 .双
乐部 乐段
前奏
呈示部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手成 交叉状态 .音乐形 成一段激 昂的对话 .左手舞 曲性的伴奏织体 充 满热情 .放佛是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但这些只是短暂的 .心跳仍在不 安 地跳动 。
性的音乐效 果。其创作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 .增 强了力度对 比, 的织体 ,并 且齐奏。而第 2句又重复第 1句 的材料 ,终止式开 放终止 .
提高了手指技巧 .而且还加强 了奏 鸣 曲式结 构内部的对 比因素 .扩大 在属 和弦上 。总的来说 ,主部 主题 以奋发 向上 、带有活力的音响反映了
总的来说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带有活力的音响反映了人们向命运调整的气势和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上升的音型坚定的节奏充满了激昂的意志力而左手在低音声部持续演奏隆隆的震音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鉴赏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鉴赏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鉴赏关键字:贝多芬热情悲怆反抗追求内容概括:《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正文:《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Pathet‎i que”(悲怆大奏鸣曲‎)。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赏析

艺术探讨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赏析梁钧豪(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摘 要:贝多芬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在他一生中,为世界音乐贡献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而在他人生前期的作品之中,特别以《悲怆》奏鸣曲最突出特别。

《悲怆》的创作理念与贝多芬儿时经历、后来发生的失聪及社会的动荡是密不可分的,另一个角度来看,《悲怆》的取名也许是为贝多芬后半生不尽如人意的生活埋下了伏笔和成为了一个写照,但本身更表现出英雄般不屈服的信念和毅力。

文章从《悲怆》的三个乐章中音符的律动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来赏析这篇伟大的杰作。

本篇我们一起对《悲怆》奏鸣曲做出一个欣赏和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古典音乐;《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作品第 13 号,创作于 1798 年至 1799 年初,作品是创作并献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此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唯一让贝多芬亲自写下标题的曲目,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成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与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 23 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从引子开始,已经开始在为全曲的主题作出铺垫和映照,它实质上是作者情感矛盾因素的冲突、反复变化,是沉重的、低落又激烈的发号施令和压力以及苦恼之间的对比,而命运阴沉的压力,附带着却是痛苦的叹息,它有时暗示的是明亮的希望,有时却是可望不可即的绝望感觉, 这乐章的引子是贝多芬激烈的情感碰撞和具体逻辑强度的思维最完美的杰作,它的音调极其富有表现力,它的速度、感情处理以及节奏等等方面与快板部分保持了同一个旋律波动,其复杂精致的旋律线条仿佛隐藏了一些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语言,成为内心活动可塑的音乐形象和一种力量的积压而逐渐变得躁动起来。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专业音乐学姓名戴玉学号 2年级 2011级导师胡刚职称讲师2015年4月1 / 121目录摘要 (3)ABSTRACT (3)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4)(一)关于贝多芬 (4)(二)关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4)二、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背景 (4)三、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 (5)(一)创新的曲式结构 (5)(二)新颖的创作技法 (7)(三)深刻的音乐内涵 (7)(四)戏剧性统一的审美原则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2 / 122摘要“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许多伟大的作品。

其中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被称为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主题突出,具有多种多样的内容形式。

这些特点与大师的思维准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在他的世界中大自然、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社会一直是创作力量的源泉,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思想,透彻理解斗争的必然性,擅长表现内心的思索,因此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比较强烈。

震惊世界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用尽一生的心血,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一个风暴。

本篇论文将由大师的作曲方法、谱写乐曲的背景、曲子的形式以及如何欣赏等方面来分析《悲怆》的神奇吸引力。

关键词:《悲怆》;贝多芬;艺术特征Abstract”Open the romantic first" German music master Beethoven, in his short life, created many great works. Of his 32 piano sonatas, is called "new testament” of the history of music。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s outstanding, the theme of the changes in the content is rich. Th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is creative thoughts, Beethoven’s creation center is always the human society, life and nature, his work reflects the advanced thinking of The Times,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struggle, the inevitability of inner thinking, good at performance so a strong expression of work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
分析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引子呈示部(11-132)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
结束部
(1-10)(11-27)(28-50)(51-88)(89-113)(113-132)
c,降E,c c,V/c c,V/降e 降e,降A,降e 降e 降E,c,V/g
连接部分展开部(137-194)
(133-136)
g,V/e 引入部分中心部分返回部分
引子材料(137-148)(149-167)(167-194)
e,G,g g,C,V/C C,c
主部材料
再现部(195-294)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
(195-202)(203-220)(221-252)(253-277)(227-294)
c f f,DD/f 向c小调过渡 c,DDVII7/c
尾声(295-310)
第一尾声第二尾声
(295-298)(299-310)
c—————————
引子材料主部材料
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
回旋曲式
主部插部I 主部插部II 主部
尾声
(1-16)(16-28)(29-36)(37-50)(51-66)
(66-73)
降A f 降A 降a,E 降A 降A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
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

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

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