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陷阱)【圣才出
易纲《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与操作)【圣才
第二十一章 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与操作21.1 复习笔记一、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调节货币和信用的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
按照巾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影响速度及施加影响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相对固定。
基本上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因此最终目标也称作货币政策的战略目标或长期目标。
(1)最终目标的内容概括地讲,各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①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通常是指设法促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波动,以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
鉴于通货膨胀对资源配置效率、财富分配及稳定的预期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各国一般都把反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一项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
②充分就业。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因此各国政府一般都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
③经济增长。
关于经济增长,经济学界至少有两种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同前一种观点相比,后一种观点更强调增长的动态效率。
④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亿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国际收支平衡又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其中静态平衡是指以1年周期内的国际收支数额持平为目标的平衡,只要年末的国际收支数额相等,就称之为平衡;动态平衡则是指以一定时期的围际收支数额持平为目标的平衡。
(2)最终日标相互之间的关系上述四项目标几乎具有同等重要的社会福利含义,但在实际的政策操作中,由于它们并非都协调一致,相互间往往存在矛盾,政策目标的选择只能是有所侧重而无法兼顾。
①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易纲《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中国金融体制的演变)【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 中国金融体制的演变17.1 复习笔记一、建国前夕旧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在新中国建国前夕,中国存在着两个并行的对立金融体系:国民党统治区的金融体系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金融体系。
国民党统治区的金融体系南以下几部分构成:(1)居于垄断地位的官僚资本银行,即所谓的“四行二局一库”。
(2)为数众多的中小银行和钱庄。
(3)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也是当时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4)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解放区的金融机构则主要由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组成。
在根据地和解放区曾建立过30多家银行。
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银行一般为两级机构,即省级和县级;只有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有总、省、县三级机构。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性集体金融组织,它主要是为了抵制高利贷剥削而成立的。
随着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不断扩大,农村信用合作社也不断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在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打击高利贷,促进农业发展和支援革命战争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二、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是通过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社等途径实现的。
1948年,已出现全国即将解放的形势,华北各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
为了迎接全国解放,根据1948年上半年召开的华北金融贸易工作会议精神,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合并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业银行的基础上成立。
三、改革前中国金融体制的特点1. 货币化程度中国经济中的货币化程度从表面上看是不低的,如果以每年国民收入中农民自给性消费和农业税为非货币化部分计算,整个国民收入中的货币化成分呈逐步上升趋势。
2.政府与会融中国的政府部门在整个资金分配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财政收入一直占国民收入总额的1/3左右,在积累总额中政府积累在1978年高达73%。
3.通货形式在货币流通中,转账支票形式的存款货币大约占据了95%,余下5%是现金。
易纲《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利率的计算)【圣才出品】
第三章 利率的计算3.1 复习笔记一、利率的分类1. 年利、月利和日利按计算利息的时间长短,可以将利率分为年利、月利和日利。
(1)年利是以年为时间单位计算利息,通常以百分之几计算;(2)月利是以月为时间单位计算利息,通常以千分之几计算;(3)日利是以天为时间单位计算利率,习惯叫“拆息”,通常以万分之几计算。
(4)年利率与月利率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月利乘12为年利率;年利除以12为月利。
2.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1)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不随借贷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利率,它适用于短期借贷。
(2)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它适用于借贷时期较长,市场利率多变的借贷关系。
3. 市场利率与官方利率市场利率是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货币供大于求,市场利率下跌,货币求大于供,市场利率上升。
(1)市场利率是不受限制的利率,其水平高低由市场供求的均衡点决定。
(2)官方利率是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是国家手中为了实现宏观调节目标的一种政策手段。
以时间长短为标准,可以将利率划分为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一般指借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长期利率一般指借贷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
利率的高低与期限长短、风险大小有着直接的联系。
5.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在经济活动中,区别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至关重要。
是赔是赚不能看名义利率,而要看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有两种,一种是事后的实际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减七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一种是事前的实际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二、复利与终值1. 单利与复利单利和复利是两种不同的计息方法。
单利是指以本金为基数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计算下期利息。
单利的计算公式为:J表示利息额,P表示本金,r表示利率,n表示时间,S表示本金与利息之和。
在现实中,更有意义的往往是复利。
复利也称利滚利,计算时,要将每一期的利息加入本金一并计算下一期的利息。
考研必备:易纲货币银行学笔记[整理者:蒲秋实]
第二章:货币1)流通中的现金:在非银行公众手中的流通的现金称作流通中的现金(*不包括银行的库存现金)是最窄意义上的货币,也称为M02)支票存款:在中国这个概念的对象是:企业和单位我国严格的现金管理制度:一般企业单位只有在发工资等几项规定的经济活动种可用现金,一般的经济活动要使用银行支票转账应该包括在货币中的是支票账户上的存款余额(*不是支票本身)在中国支票存款在个人不盛行的原因: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无违约防范,事后有效惩罚⟹消费者个人信用不能保证⟹支票普遍不接受⟹银行更严格开户条件,甚至限制支票只能消费不能转账⟹制约支票发展)3)现金与支票优缺点:两者均是最基本的支付手段现金:优:灵活便利,人人接受;劣:①丢钱难找回②难大额交易支票:优:①有信誉前提下与现金一样便利②丢失可挂失、追踪钱去向(*支票上有收款人姓名地址,提钱要签名)③大额交易④便于监督劣:个人信誉调查很繁琐4)信用卡:使用过程:信用卡用户向收款人做了按期付款的保证,由信用卡公司先行付款(*信用风险转移给信用卡公司),用户在一定期限内还款给信用卡公司现实使用的信用卡实际上是具有透支功能的借记卡,只有借记卡内的金额算货币5)M1:流通中的现金,企业、单位在银行可以用来转账的支票存款,转账信用卡上的存款6)M2:现金,支票存款,转账信用卡存款,所有活期定期储蓄存款之和它既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储蓄对商品市场不构成直接压力)用以区别M1,M27)公式:注意中国的定义略有不同2013年中国数据:M0=58574.44亿;M1=337291.05亿,M2=1106524.98亿8)货币职能:①交易媒介②价值尺度③储藏手段9)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而非单项商品;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而非一次性费里德曼:“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
”10)人的欲望与有限的社会资源配置:①市场经济中用人们手中的货币量对人的欲望加以限制②计划经济中限制方式是行政命令加票证11)票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有使用票证的先例,如战争和济贫;计划经济使票证普遍化、固定化,原因是:计划经济希望建立不带市场经济弊病的社会,甚至取消货币这种所谓资本注意产物,并且还有短缺现象(*有钱买不到东西)实质:以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向人们配给短缺物资,从而压抑供给刺激需求缺点:①不能满足人们需要;②不便利;③限制选择(*偏好不同);④压抑供给从而恶化短缺(*生产的种类和数量是行政命令,票证制度压制粮价⟹农民缺失积极性);⑤城乡差别(*城市居民特权)12)票证的货币价值:货币是种经济选票,消费者受欢迎的商品,大家都买,厂家赚钱,从而扩大生产根据双轨制的差价可以计算出票证这种分配权的货币价值第三章:利率1)年利,月利,日利(*习惯称为拆息):以厘为单位,但意义不同年利7厘表示7%;月利5厘表示5‰;拆息厘表示0.2‰2)①固定利率: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不随借贷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利率→短期借贷②浮动利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长期,多变的借贷3)①市场利率: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确定的利率②官定利率: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央行确定→宏观调控4)①短期利率:借贷时间一年以内②长期利率:借贷时间一年以上5)实际利率:分为事前实际利率(i−Eπ)和事后实际利率(i−π)6)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几种重要利率:①短期利率:三个月、六个月、一年的政府债券的到期收益率②中期利率:优惠利率:大银行向其信誉最好的大顾客提供贷款时所收的利率③长期利率:30年期政府债券的到期收益率7)纲举目张(*市场经济的纲就是利率)利率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经济过热时央行提高利率,增加借款成本,减小企业投资与家庭借款;经济疲软时又降低利率鼓励投资并刺激消费利率是借用资金的价格,只有项目的到期收益率高于市场利率时才能“上马“计划经济下的中国没有资金市场,从而也没有市场利率,行政命令式的财政拨款分息不收,造成资金浪费,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后资金运用开始变为以银行贷款为主(*要付息),但改革过程中利率机制不合理导致中国经济周期性过热:r低时企业抢资金来源,拼命投资使经济过热并产生通胀,直到政府提高r,紧缩整顿;2013年中国利率市场化取得巨大成效(*7月20日全面开放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机贷款利率0.7倍下限并有金机自主决定贷款利率水平;*当年10月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12月初《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风险与收益1) 影响资产需求的四要素:①个人财富总量;②预期收益率;③流动性;④风险(*后三是相对于其他资产,机会成本)2)需求的财富弹性<1称为必需品→现金;需求的财富弹性>1称为奢侈品→股票3) 预期收益率:指收益率这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值4) 资产的流动性:指资产转换成现金的难易程度(*在急需用钱时是否可合法卖掉;整个出卖资产的过程是否麻烦或付佣金;资产的市场价格波动是否很大)补充:国债券与流动性: 早期不允许转卖,也不开设二级市场,导致国债的流动性几乎没有,销路很差,甚至要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推销(*80年代国债名声尤为不好:老百姓认为这是变相税收,交易需要⟹黑市活跃,Eπ高固定利率的政府债不受欢迎)后开展有价证券柜台转让服务与国债二级市场,是的国债券价格大幅提高,收益率明显下降,国家和老百姓都受益,国库券也称为财政借款的主要来源5) 风险:投资的不确定性,用方差度量6) 风险与收益:基本假定是风险厌恶(*预期收益相同时偏好低风险投资)如买保险的行为,经常是以大于预期收益的价格购买保险实际中的背离:小事上风险偏好,大事上风险厌恶→赌博与保险共存,侥幸心理7) 违约风险:发行债券者违约,不按时还本付息的风险→高票面利率补偿穆迪公司评级中Aaa,Aa,A,Baa,Ba,B,Caa,Ca,C ;后五种为垃圾债券8) 资产组合原理:A j是组合中j资产占的比例,σjk是协方差只要−1≤r jk<1,σp<∑A jσjm即组合资产标准差小于单个资产标准差的加权平均值;并且当相关系j=1数越小时,多样化降低风险的效果就越好9)机会集合与有效集合:曲线SF是机会集合,代表S和F的所有可能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曲线AF是有效集合,因为SA部分的风险大收益小即使相关系数为正,仍有可能曲线弯曲;但相关系数为负一定弯曲(见Ross)第五章:金融体系概述1)金融:资金盈余单位和资金短缺单位之间的资金融通,它对交易双方均有利:①借方:借入急需资金,有效安排生产与消费(*企业资金实力的竞争,避免错失投资良机,甚至被挤出市场)②贷方:闲置资金如不贷放出去无收益金融这个过程将贷方分散的资金聚拢起来,可以投资有利可图的大项目→规模经济2)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直接金融:短缺单位直接在证券市场向英语单位发行金融工具间接金融:盈余单位把资金存放或投资到银行或金融机构中去,由机构以贷款或证券贷出资金至短缺单位一级市场:资金短缺单位向最初的购买者出售新发行证券的市场二级市场:交易已发行证券的市场(*提供流动性;*公司治理:资金短缺单位仍需关注其发行的证券的二级市场的表现,这与增发时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有关:≤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因此企业要表现良好业绩),可分为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直接融资可节约融资成本,但是缺陷为:盈余单位要有一定投资技能,盈余单位要承担风险(*比存银行),直接金融门槛高(*大企业才好推销)金融中介机构:在间接金融中与盈余、短缺单位各发生一笔独立交易间接金融优势:减少信息成本(*了解短缺单位的成本)与合约成本(*谈判,签约与事后监督的成本):较之个人,金机明显有规模经济优势多样化降低风险:多样化也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期限转换:商行可以接受短期借款(*不断吃进短期→长期)去投资长期融资项目3)金融中介机构的分类(*美国):①存款机构(*四存):商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②投资性中介机构(*三投):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金融公司③合约性储蓄机构(*三合):人寿保险公司,私人养老基金,财产和意外灾害保险公司④政策性金融机构4)存款机构的特点:可发行支票存款,以发行贷款为主要资金运用方式,其行为影响M储蓄贷款协会与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的区别:后二者存款人即股东,拥有银行净资产份额5)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①金融公司:通过出售商票,发行股债及向商行借款来募资,向大型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发放贷款,又可分为:销售金融公司、消费者金融公司、商业金融公司销售金融公司→大型零售商或制造商,提供消费者信贷(*福特,通用)消费者金融公司→小额消费者贷款,r高,针对难得贷款的消费者商业金融公司→向企业发放以应收账款,存货,设备为担保的抵押贷款(*特:保付代理行买断企业应收账款来供资,高风险高利润)②共同基金(*又称投资基金):出售各股用于购买多样化的股债组合,根据组织形式可划分为公司型和契约型:公司型指基金本身为股份有限公司,契约型由委托者(*基金管理公司→运用信托资产投资),受托者(*信托或银行→保管信托资产)和受益者(*投资人→享有投资成果)订立投资契约,基金本身非法人,不能发股,只能发受益凭证。
易纲《国际金融》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外汇管理制度)
第18章中国外汇管理制度18.1 复习笔记一、外汇管制的演进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外汇管理制度(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时,国内通货膨胀严重,货币贬值,国际收支极度困难,外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金融秩序混乱。
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央人民政府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外汇管理机关,建立独立自主的外汇管理制度。
这一时期我国外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取缔西方列强在华的经济、金融特权,禁止外币流通,建立人民币统一市场,确定人民币法定货币的地位;管理华商和外商指定银行;以及建立供汇和统汇管理制度等。
2.全面计划经济时期的外汇管理制度(1953~1978年)1953年后我国进入了全面计划经济时期。
随着私营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外汇业务开始由中国银行垄断经营。
外汇管理制度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方针。
对外汇收支实行全面的指令性计划管理。
国家的外汇收支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全权负责,以收定支。
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外汇管理制度是与当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3.改革后外汇管理制度的变迁(1979~1993年)1979年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涉外经济活动有了较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与完善。
国家对外汇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外汇管理由高度的计划控制逐步转变为更多地依靠间接的市场调控手段。
(1)国家外汇管理局1979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负责我国的外汇管理。
1989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升级为副部级,结束了我国外汇管理长期多口分管的局面。
(2)外汇留成1979年8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恢复实行外汇留成制度。
外汇留成是外汇额度留成,而非外汇现汇留成。
(3)额度调剂1986年,国家允许外资企业之间相互调剂外汇。
198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了《关于外汇调剂的规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外汇调剂市场。
货币银行学讲义易纲
银行货币学讲义(易纲)第一章导言一、的研究对象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的研究对象是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与实际经济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作为金融体系血液的货币和作为金融体系主动脉的银行。
1、为什么要研究货币(1)货币数量影响就业和产出;(2)货币数量影响通货膨胀;(3)货币数量影响金融市场;(4)货币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手段之一。
2、为什么要研究银行(1)银行在资金分配方面有着支配性影响从中可知,虽然直接融资再增加,间接融资在下降,但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仍处于主导地位。
B、美国1970——1985年非金融企业外部资金来源:金融机构贷款:61.9%;债券(包括商业票据):29.8%;股票:2.1%。
同一时期内,其他发达国家中,证券融资均不足1/3,而银行融资达55%——70%,只有加拿大的证券融资达50%。
银行的主要作用是较好地处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银行则较好地充当了中介的作用。
(2)银行的行为会影响到货币的总量(3)银行为整个经济提供支付网络(4)银行是金融机构创新的发动机二、内容安排:内容共分三部分:1、基本概念:货币与货币制度;利息和利息率;风险和收益。
2、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概念;商业银行的业务;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中央银行。
3、货币理论与政策: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利率理论;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什么是货币一、货币的含义:定义:在购买商品或劳务或在清偿债务过程中能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品。
该定义它的交换媒介职能。
1、现金:现钞和硬币。
现金是交易媒介,但可开支票的存款(支票存款),信用卡账户余额等也可作为交易媒介。
其实各种资产都具有一定的货币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货币。
因此,货币包括现金,但又不仅仅是现金。
2、财富:财富的概念广于货币。
货币是财富的持有形式之一,是一种财富。
3、收入;是一个流量,相对于一段时间而言。
易纲货币银行学(第一、二章)
票证的缺点
第一,票证配给制通常不能满足人们需要
第二,票证给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第三,票证限制人们的选择 第四,票证配给制压抑供给,恶化短缺状况 第五,票证是城乡差别中最具实质的内容之
一
票证的货币价值
货币和票证并存的计划经济中,票证限制了
人们的自由选择,而货币则给居民提供在票 证限度内的自由选择机会。
第2章 货币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考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
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了解货币 的定义和度量;了解货币层次的划分;理解 货币的职能;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掌握货 币与经济的关系,计划经济中的票证。
一、货币的起源 1.货币出现与商品交换紧密相连 商品交换两个阶段:物物直接交换 通过媒介的交换 2.货币产生后,出现了很多关于货币起源的理论。其中马克 思的货币起源学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以劳动价值论为 基础。
四、贮藏手段 货币的财富贮藏职能是指当货币退出流通领
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了的职能。 五、世界货币 当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上述四Βιβλιοθήκη 职能时, 就在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2.4 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 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1.商品货币 (1)实物货币(世界上最早货币形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 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如:贝壳 牛羊 烟草 可可豆) 实物货币自身存在一些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弊端,体 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实物货币不易分割、(无法满足小额商品交换的需要) 2)实物货币不易保管; 3)实物货币不便携带。
易纲《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易纲《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第一章导论第一章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金”指资金,“融”指融通,“金融”是社会资金融通的总称。
资金主要以货币形式存在,而银行则是资金融通的主渠道。
如果把金融体系比作人体的循环系统,那么,货币就是血液,银行就是主动脉。
货币和银行是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
第二章第二章给出了货币的定义和职能,详细地讨论了货币这一一般等价物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性。
这一章的特点是除了讨论西方经济学中货币的规范定义和职能外,还结合中国过去计划经济的实际,讨论了货币与票证共存的情况。
第三章第三章讨论利率这一货币银行学的核心概念,给出了计算各种金融工具利率的方法。
利息是资金的回报,是在一定时间内使用资金的费用。
人们把钱存在银行,意味着在一段时间里把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银行,所以银行要付利息。
第四章第四章讨论人们如何进行资产选择。
在给定的财富水平上,人们对各种资产的选择取决于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相对流动性和相对风险,收益高的资产风险也越高。
第五章在第五章中,将讨论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
直接金融指用款者在资本市场上直接发行股票和债券,从提供资金者手中得到资金;间接金融是指用款者通过金融中介组织融入资金。
第六章第六章重点介绍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管理。
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存贷款业务。
金融市场的核心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既是最古老、又是最现代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的管理有三个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贷款要能安全收回,按时还本付息: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要能随时作好准备兑付客户的提款,一个商业银行可以有高质量的贷款,但是贷款期限未到,而存款客户急需提款,就会产生问题,这种问题就是流动性问题;盈利性则指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该使其利润最大化。
第七章第七章全面介绍了政府对银行的监管。
银行业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除了银行业以外,金融市场还包括证券、保险、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衍生物市场。
易纲《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转轨中的中国货币政策)【圣才出品
第二十二章 转轨中的中国货币政策22.1 复习笔记一、传统体制下的货币政策1. 传统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信贷体制在经济体制改革前30年中,中国的经济体制以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要特征,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处于国民经济计划的直接指挥之下,投资融资活动作为保证计划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特定的财政信贷管理体制严格加以管理。
由于财政集中了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扩大再生产主要由财政提供资金来源,基本建没投资由财政拨款;银行信贷则以负担国有企业超定额流动资金供应为主要任务。
财政和信贷资金在供给领域上的严格区分就是所谓的“财政信贷分口原则”。
2. 货币流程及控制与整个经济体制相适应,货币信贷的管理方式也以集中统一为特征。
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始编制、实施信贷计划,从此信贷计划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管理金融的重要工具。
非国有当事人的交易大多由现金完成;国有部门问的交易则大多借助于银行转账完成。
消费品市场的交易主要靠现金完成,生产资料市场中的多数交易则由银行转账结清。
流通中现金的变动取决于现金流入与流出之差,而这又受人们的收人和消费品供给的影响。
一般是由政府决定工资和收购计划及市场目标,银行按计划应货币以适应经济增长需要。
银行转账货币有三个来源:(1)按中央和地方涨幅预算计划进行的政府拨款,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2)信贷计划下的银行贷款,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
(3)企业存人银行的企业留利,改革以后则变得越来越重要。
3. 货币信贷宏观调控在传统的以中央计划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金融管理体制下,经济过热往往导因于国家生产计划、投资计划的急剧膨胀或因国家计划管理权力的不适宜下放而造成的计划管理权力的分散,从而经济发展计划是否过大、计划管理权力是否分散成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进行经济调控也主要是从调整计划、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人手,主要依靠计划、财政手段,货币、信贷手段则居于从属地位。
易纲《货币银行学》教材复习试题
易纲《货币银行学》教材复习试题易纲《货币银行学》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判断题三、选择题四、简答题五、计算题六、论述题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篇基本概念第2章货币第3章利率的计算第4章风险与收益第2篇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第5章金融体系概述第6章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第7章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第8章金融市场第9章中央银行第3篇货币供求及利率决定第10章货币供给第11章货币需求第12章利率的决定第4篇货币与经济第13章货币与国民收入:IS-LM模型第14章货币与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总供求模型第15章通货膨胀第5篇金融与经济发展第16章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第17章中国金融体制的演变第18章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第19章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陷阱: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20章中国香港与台湾地区的金融制度第6篇货币政策第21章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与操作第22章转轨中的中国货币政策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导论第1篇基本概念第2章货币第3章利率的计算第4章风险与收益第2篇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第5章金融体系概述第6章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第7章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第8章金融市场第9章中央银行第3篇货币供求及利率决定第10章货币供给第11章货币需求第12章利率的决定第4篇货币与经济第13章货币与国民收入:IS-LM模型第14章货币与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总供求模型第15章通货膨胀第5篇金融与经济发展第16章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第17章中国金融体制的演变第18章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第19章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陷阱: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20章中国香港与台湾地区的金融制度第6篇货币政策第21章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与操作第22章转轨中的中国货币政策第23章货币政策乎?财政政策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评析及建议•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风险溢价(risk premiu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研;天津大学2016研]答:风险溢价是指高出无风险收益率的回报。
易纲《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货币)【圣才出品】
第二章 货币2.1 复习笔记一、货币的定义和度量在经济学家看来,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广泛接受的任何物品,都叫做货币。
1. 流通中的现金现金的概念比钞票略为广一些,因为它不仅包括纸做的钞票,而且包括金属做的硬币。
在中国,目前支票本还没有进入到普通的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交换主要是以现金为媒介来完成的。
在人们头脑中钱的概念,通常就是现金。
把在非银行公众于中流通的现金称作流通中的现金,并把它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用M0来表示。
2. 支票存款如果把货币的定义仅限于流通中的现金,那就会漏掉很大一部分货币,因为企业与企业、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大宗购买是通过支票来完成的。
我国有严格的现金管理制度,一般企业、单位只有在发工资等几项规定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川现金的方式支付,大多数经济活动是通过银行支票转账来完成的。
货币是指在商品交换中被广泛接受的媒介,而企业、单位之间转账用的支票显然也符合这个定义,而且在经济生活中被大量地运用。
3. 现金与支票的优缺点现金和支票在商品交换中各有各的优点,即使在最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各种信用手段俱全,并且花样不断翻新,现金和支票仍是两种最基本的支付手段。
(1)现金的优缺点①现金的优点显而易见,用现金灵活、方便,人人接受。
这种优点使现金在小额的日常商品交换中成为最理想的支付手段。
现金作为支付手段也有缺点,比如丢钱是件很麻烦的事。
②现金也不宜作大额交易,因为当钱很多时,数钱也是一件相当费时而且容易出错的事。
鉴于此,一般大笔交易都不用现金。
(2)支票的优缺点①支票作为支付手段,它的优缺点正好和现金互补。
用支票的前提是开支票的人、企业或单位必须有一定的信誉。
②用支票作为支付手段的缺点是要对每个开支票的个人、企业、单位的信誉作一番调查,企业、单位的信誉比较容易调查,而个人的信誉调查就是一件比较繁琐的事。
4. 信用卡传统意义上的信用卡是指信用卡公司向用户提供的一种信用服务,而信用卡持有者一般说来是不需要在信用卡账户上有存款的。
(完整word版)货币银行学笔记整理
科目角度内容方法政治经济学社会生产关系经济的实质演绎推理,规范性,是非判断钱币银行学社会经济运转经济运转的规律、联合剖析体制、工具和利害银行经营学银行经营获收最大利润描述分析,实证性,业务来往钱币银行学笔录整理导论一、看法钱币银行学:以钱币、金融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研究钱币运转体制、金融系统,以及人们系统地组织和管理钱币运动与融资活动以促使商品经济发展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及内在关系1、主要内容:钱币、信用、金融机构、中央银行、钱币政策、钱币供求。
2、内在关系:( 1)钱币:产生、发展、职能和制度。
钱币进出的不均衡—>信用工具与市场(2)信用:还本付息的借贷行为。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中介机构。
(3)金融机构:构成、职能、组织形式、业务活动、经营原则与理论。
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影响—行为需规范—中央银行。
(4)中央银行:特色与性质、职能、业务。
职能怎样实现?怎样保证社会长久稳固增添?(5)钱币金融与经济运转(钱币供求):钱币政策的目标、工具、钱币供应与需求理论。
三、研究意义钱币金融系统是经济的神经和血液循环系统第一章钱币与钱币制度第一节钱币的产生与职能一、钱币的产生1、发源(两种看法)看法一:战胜物物互换的不便注:(1)物物互换的条件;供求一致;按劳动量计的互换比率一致;拥有必定的保值能力。
(2)弊端:成本高、成功率低看法二:从商品互换发展及其价值形式的发展中找寻答案。
钱币商品经济产物,陪伴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觉产生,是商品互换的产物,是商品流通的结果。
马克思剖析:(1)商品:用来互换的物件,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凝固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知足人们互换需要,决定于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实用性,花费需要,决定于自然属性。
(2)怎样实现两个价值:一定经过商品的互换。
注: a、商品互换的原则:价值等价、使用价值相同 b 、等价互换原则(3)商品价值表现形式的演变过程价值表现形式 : 以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另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方式商品价值的演变:简单的有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钱币价值形式商品 -- (两个价值实现) -- 互换 -- (怎样保证原则) -- 衡量 -- (经过相同价值的其余商品) -- 表现结论:钱币是商品互换的产物,是商品流通的结果第二节钱币的发展(一)几个阶段1、朴实的商品钱币阶段以某种商品充任钱币不用加工制造。
《货币银行学》试题及答案(三)
货币银行学期末综合测试(带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如果香烟作为交易的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那么香烟的功能就类似于()。
A.银行存款B.准备金C.货币D.可贷资金2、随着债券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需求量。
()A.上升,增加,增加B.上升,下降,减少C.下跌,增加,减少D.下跌,下降,增加3、中央银行通常被称为“最后贷款人”,这是因为()。
A.其贷款利率最低B.在银行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可以向客户发放贷款C.可以向陷入困境的银行发放贷款D.监管银行贷款4、若今后五年中,每年中的1年期利率预期分别是5%、6%、7%、8%,9%,5年期债券的流动性升水为1%,按照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则五年期利率应为()。
A.8%B.7%C.7.25%D.8.25%5、张辉购买了某公司股票的欧式看涨期权,协议价格为每股20元,合约期限为3个月,期权价格为每股1.5元。
若该公司股票市场价格在到期日为每股21元,则张辉将()。
A.不行使期权,没有亏损 B.行使期权,获得盈利C.行使期权,亏损小于期权费 D.不行使期权,亏损等于期权费6、下列关于票据说法正确的是()。
A.汇票又称为期票,是一种无条件偿还的保证B.本票是一种无条件的支付承诺书C.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都是由收款人签发的票据D.商业承兑汇票与银行承兑汇票只能由债务人付款7、假设某人一月支出为900元,债券每次交易手续费为0.16元,债券利率为8%。
则最佳现金持有额应为()。
A.30元 B.60元 C.160元 D.100元8、假设某国某年的M2为20000亿元,名义GDP为35000亿元,则根据费雪方程式计算其货币流通速度为()。
A.1.5B.2C.1.75D.0.579、利率对货币供求有调节作用,当利率下降时()。
A.货币供应增加,货币需求减少B. 货币供应增加,货币需求增加C.货币供应减少,货币需求增加D. 货币供应减少,货币需求减少10、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的是()。
易纲《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第六章 【圣才出品】
第四章风险与收益4.1复习笔记一、影响资产需求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人都多少有点财富。
财富这个概念与收入不一样,收入是流量,通常以每月挣多少钱,每年挣多少钱来衡量;财富是存量,财富可能是继承来的,也可能是从收人中一点一点攒下来的。
把所有这些能储存财富的东西统称为资产,并且把人们以某种资产形式持有其全部或部分财富的愿望称作对这种资产的需求。
人们安排财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选择适当的资产来持有其财富的问题,或者说将财富合理地分配到各种资产形式上的问题。
一般说来,当人们在决定是否对某项资产进行投资,或投资多少时,以下四个因素是至关重要:(1)盘子多大,即有多少财富总量可以拿出来投资;(2)该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的高低;(3)该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的流动性高低;(4)该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的风险高低。
当投资者为选择一种资产而放弃另一种资产时,被放弃的那种资产的收益就构成了一种机会成本。
1.财富总量人们对某种资产的需求要受到其财富总量的制约,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一般而言,随着人们财富总量的增加,人们对资产的需求也增加。
但是不同资产对财富变化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人们所持有的各种资产的比例会随着财富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刻画某种资产的需求对财富变化的敏感程度,可以模仿微观经济学中所定义的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定义资产需求的财富弹性,它所度量的是财富变化一个百分比所引起的资产需求数量变化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资产需求的财富弹性=资产需求数量的百分比变化/财富的百分比变化在微观经济学中,把需求收入弹性在1以下的商品称作必需品,因为对这些商品需求的增加比例小于收入增加的比例,随着人们越来越富有,在这些商品上的支出比例会越来越小。
而那些需求收入弹性在1以上的商品则被称为奢侈品,人们越富有,在这些商品上的支出比例就越大。
2.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实际上是收益率这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值,其计算公式为:1()()ni i E r r P i ==∑(4.1)式中E(r)代表某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i=1,2,…,n 代表可能遇到的n 种情况,r i 代表该资产在第i 种情况下的收益率,P(i)则代表第z 种情况出现的概率,n 种情况的概率之和应该等于1。
朱新蓉《货币金融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朱新蓉《货币金融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第四章外汇与汇率4.1复习笔记一、外汇与汇率的基本概念1.外汇的定义及分类(1)外汇的定义外汇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的动态含义是国际汇兑,即通过特定的金融机构(外汇银行)将一国货币兑换为另一种货币,并借助各种金融工具对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非现金结算的行为。
静态的外汇从动态的国际汇兑行为衍生而来,它是国际汇兑活动的支付手段和工具,是外汇的物质存在形态。
(2)外汇的分类按能否自由兑换或自由向其他国家支付,外汇可以划分为自由外汇和记账外汇。
自由外汇又称可兑换货币或自由外汇货币,是无须货币发行国的批准,可以随时动用,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
记账外汇又称协定外汇、清算外汇或双边外汇,是不经货币发行国允许,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对第三国进行支付,只能用于清算协定订立国双方(或多方)结算的外国货币及以其表示的债权。
2.汇率及其标价法(1)汇率的定义汇率是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或以一种货币所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2)汇率标价法①直接标价法。
用本国货币(报价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或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基准货币)折算成若干单位本国货币的汇率标价法,被称为直接标价法。
②间接标价法。
用外国货币(报价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或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基准货币)折算成若干单位外国货币的汇率标价法,被称为间接标价法。
③美元标价法:用其他货币表示美元的价格,或一定单位的美元折合成若干单位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标价法。
3.汇率的种类(1)按制定汇率的不同方法,汇率可划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①基本汇率。
基本汇率指本国货币与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
关键货币是本国国际经济交易中使用最多、在国际储备中占比最大、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②套算汇率。
套算汇率又称交叉汇率,是根据基本汇率及其他货币与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计算出的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亦即通过两种货币的基本汇率计算出的汇率。
货币银行学金融学逢考必过含详细答案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第一章 金融与经济第一部分 填空题、测量经济货币化的三个常用指标 、 和 。
提供存款货币。
8第二部分 是非判断题1、货币和财富是同一个概念。
( )2、货币和财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货币只是财富的一小部分。
( )3、金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金融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 )4、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也正在逐步转变为金融经济。
( )5、人们可以用货币来计量收入水平,所以人们的收入就是他所持有的货币。
( )6、利率变动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包括货币供求。
当货币供给增加,超过货币需求时,利率水平就会上升。
( )第三部分 名词解释1、货币2、财富3、收入4、金融5、金融深化第四部分 简答题1、 简述货币、收入和财富三者之间的关系。
2、 如何认识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第五部分 论述题1、 如何理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2、 如何理解金融与经济的辨证关系?第五部分 参考答案一、 填空题: 1、货币2、信用中介 支付中介 支付中介3、实际金融资产存量/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金融资产存量/有形财富总量 人均实际货币量4、资产5、金融深化6、利率7、银行体系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8、信用创造二、是非判断题:1、错2、对3、对4、对5、对6、错三、名词解释1、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收入(income):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进帐和现金收入。
所有收入的总和是国民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
3、财富(wealth):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资产的货币净值。
4、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
狭义的金融是指资金融通;广义的金融还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
5、金融深化:是指放松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使利率和汇率能够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情况,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收入(income):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进帐和现金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 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陷阱
19.1 复习笔记
一、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与金融危机
1. 金融自由化改革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基本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货币改革和金融自由化。
前者侧重于解除利率上限控制,沿均衡方向提高利率水平;后者的内容则要广泛和深刻得多。
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对公共金融机构实行私有化,取消对进入银行业的限制,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加强金融市场竞争,减少存款准备金要求,取消指导性信贷,对官方利率实行自由化以及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等。
开始于70年代中期的“南锥体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拉开了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序幕。
这三个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取消了利率上限和信贷控制,对商业银行实行私有化。
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在金融自由化和扩大公开的或隐性的存款保险的同时,没能加强对银行的审慎监管,改革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并最终随着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爆发而以失败告终。
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韩国等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显得较为成功。
马来西亚的宏观经济一贯较为稳定,银行监管也相对较为严格,因此金融自由化进行得较为平稳,没有出现实际利率的急剧上升和大规模的银行倒闭。
斯里兰卡和韩国在开始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时,宏观经济状况也像南锥体国家一样不能令人满意,但是这两个国家都采取了较为审慎和渐进的自由化方式,同时注意追求宏观经济的稳定和银行监管的加强,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发展中国家的三次金融危机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许多金融自由化改革往往以金融危机而告终。
80年代以来,短短十几年间,发展中国家就爆发了三次比较大的金融危机。
即1982年爆发的拉美国家债务危机,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及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
这三次危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①在危机爆发之前,这些国家都因厉行改革而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经济发展希望之星,吸引大量外资;
②在危机发生过程中,这些国家的政府一直是其经济活动的关键参与者;
③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迫使这些国家对他们的济作出痛苦的调整。
(1)1982年的拉美国家债务危机
70年代两次石油涨价使得石油输出国积累了大量美元。
这些美元主要存在美国和欧洲的商业银行里。
当时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美元的供给较充足,而美元的需求稳定,因而利率较低。
为了寻找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商业银行把目光投向拉美国家。
商业银行愿意向拉美发展中国家放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经济自由化改革使得这些国家显示出较大的活力;二是因为这些放贷大多有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担保,其信用可谓主权级。
但随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利率的大幅度提高,投向拉美国家的资本有减少的趋势。
拉美国家的主要借款国平均每年要用其出口创汇的50%以上来还本付息。
以1982年墨西哥政府宣布不能按时还债为先导,一场全面的债务危机宣告开始。
(2)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80年代对墨西哥经济而言堪称损失惨重的十年。
1982年的债务危机以及1986年的石油价格暴跌使墨西哥经济陷入了持续、严重的衰退局面。
90年代,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迅猛,墨西哥中央银行积累了几百亿美元的储备,美、加、墨达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同盟于1994年初生效。
对外的金融自由化引致国外证券投资的大量涌人。
外资涌入助长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降低了公司的资本成本,股票指数从1989年的250点猛升到1994年的2500点左右,国内经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表象。
墨西哥80年代的艰难时势似乎已成过眼云烟。
外国投资的大量涌入并不是对现实经济的正常反应,而只被证明是患了“欣快症”。
由于经常账户存在着巨大的赤字,而大量的流入资本又被用于现期消费-所以当1994年底,外资流入出现锐减时,墨西哥就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3)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与上述拉美国家不同,长期以来东南亚经济一直在一片喝彩声中蒸蒸日上,经济增长迅速.出口扩张强劲,储蓄和投资率显著增加。
相对于拉美国家全面快速的会融自由化.东南亚诸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则要缓慢、保守得多。
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进程明显加快,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并对外开放,但金融监管并没有跟上,也未对传统的固定汇率制作相应调整,这无疑为随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泰国实行金融自由化以后,金融机构的数目和业务范围急剧增加,大财团控制了许多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风险投资,为了吸引外资,1993年泰国政府开放离岸国际金融业务,推出了曼谷国际银行计划;允许外国居民在泰国商业银行开立泰铢账户并可以借入泰铢。
1997年夏国际投机者利用这一便利条件,从泰国商业银行借入大量泰铢,在新加坡等金融市场对泰铢发动进攻时,金融危机立刻爆发,并逐渐波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韩国和香港地区,由此导致了举世瞩目的亚洲金融危机。
二、对金融自由化的反思
金融危机所揭示的最重要的事实是,金融自由化比人们预想的要复杂得多,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具备一系列前提条件。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金融监管以及遵守自由化的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中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最为重要。
虽然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历次金融危机导因不同,危机程度也不完全一样。
但基本的原因是相似的,即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利率自由化和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过快,汇率高估以及缺乏对金融机构的足够有效监管等。
1. 宏观经济均衡是会融自由化的重要先决条件
以上三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即一定程度的宏观经济失衡,包括对内失衡和对外失衡。
对内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了过度需求,国内赤字加大。
主要表现有通货膨胀率较高,过度投机导致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畸形繁荣,泡沫现象严重等。
发展中国家应实行稳定化的宏观经济政策,严守财政纪律,避免采取过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将价格变动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尤其要控制通货膨胀,这是保证金融市场正常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
2. 金融自由化不等于不要金融监管
金融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储户和银行,贷款人和借款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当存在信息不对
称时,必然会发生“逆选择”及“道德风险”。
为避免或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就要求对金融市场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以增加信息的充分性。
这种监管单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达到的,因为信息作为一种公共品,往往会发生供给不足。
3. 金融自由化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麦金农认为,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
(1)平衡中央政府的财政,从而避免依靠通货膨胀税和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税来进行融资。
(2)开放国内的资本市场,使储蓄者按照实际利率获益.借款者按照实际利率付息。
(3)在成功地实现了国内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以后,外汇的自由化就司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麦金农的上述观点虽然主要是从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但是对于最近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亚洲国家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将本应是经济自由化最后一步的资本项目外汇可兑换性过于仓促地提前完成。
金融开放要渐进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无法在一夜之间建立好金融监管体系。
发展中国家对金融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数次金融危机目前还不足以动摇人们对金融自由化的信心,正如亚洲金融危机后人们所看到的,危机之后这些国家的金融改革和金融自由化步伐不是变慢了,而是比以前更快了。
三、中国与墨西哥、泰国有关经济指标的比较
中国的情况从表面上看与以上三个金融危机的案例有着类似之处。
通过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也吸引了大量外资。
下面以墨西哥和泰国为例来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并试图找出对中国防范危机的启示。
1. 经常帐户赤字
墨西哥和国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即它们在危机爆发之前持续几年都存在人丛的经常账户赤字。
与墨西哥和泰国相比,中国在过去三年中经常账户有盈余。
2. 本币实际升值
危机前墨西哥比索实际汇率连续4年升值。
实际汇率可以定义为R=
;其中P 代表国内价格水平,代表外国价格水平,E 为l 美元合多少比索的市场汇价。
过去几年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与比索类似。
3. 资本流入
墨西哥、泰国和中国都有大量的资本流人。
然而,外国资本流入的构成却大小相同。
而在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债券市场还没有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大多数外国投资是对工厂和设备的直接投资,流动性较差。
4.国际储备
危机前墨西哥官方储备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其官方储备在1993年底达到最高
峰.为250亿美元。
中国在过去三年中。
官方储备增长也很快,1997年6月底已达1190亿美元。
5. 汇率制度
墨西哥和泰国都实现了其货币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的可兑换。
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中国政府有责任保持汇率稳定。
6. 非银行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