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余映潮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师:于勒当初是一个败家子,被家人打发到美洲后,做了买卖赚了钱,后来杳无音信。
晚年在船上成了一名穷水手。
请你跳读课文,跳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屏显:a、画出文中全家对于勒不同的称呼词语。
b、把这些评价分类,分类的标准是:说话时的背景,并说说是什么情况,按时间顺序说。
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c、称呼中体现出哥嫂对于勒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阅读文本,教师巡视)生1:第38节“这个贼”、“讨饭的”。
生2:第8节“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第12节“有办法的人”。
生3:第6节“坏蛋”、“流氓”、“无赖”。
生4:第12节还有“好心的于勒”、还有第31节“这个小子”。
生5:第46节“流氓”。
师:嗯,又是一个“流氓”,还有吗?请同学再补充。
生6:第39节“先生”。
师:这个是谁对他的称呼?生7:“我”。
师:不错,同学们找的很多,还有发现吗?生4:第38节“那个讨饭的”。
师:这个刚才张康宁同学已经说过了。
请坐。
哦,虞浩达还有发现。
生2:第42节“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嗯,这是若瑟夫对他的称呼。
还有补充。
生8:第33节“他是个法国老流氓”。
师:嗯,“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是谁对他的称呼?生8:船长。
师:注意问题,是全家人对于勒的称呼。
请坐。
生3:第5节“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
师:好的,我们同学找的确实很多,我们把它罗列一下。
屏显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为什么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称呼中体现了哥嫂对于勒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把这类称呼把这些评价分类,分类的标准是:说话时的背景,并说说是什么情况,按时间顺序说。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
明确:本次演示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刻 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 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 远情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既照应了前文,又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栈( )桥撬( )开轮敦( ) 抽搐( )榫( )头
2、解释下列词语。
二、导入
1、作者介绍。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是19世纪后期法国优秀的批判 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359篇中短篇小说及3部游记, 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项 链》《漂亮朋友》《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他的小说创作多采撷法国 中下层社会的生活片断,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性 的种种矛盾,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罪恶。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
01 教学目的
目录
02 重点难点
03 教学时数:三课时
04 第一课时
05 一、预习
06 二、导入
目录
07 三、阅读课文,整体 感知
09 五、讲析课文前五段。
08
四、检查预习情况 (略)
010 参考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侧面描写,探讨人物性格,领会作品主题 和它的现实意义。
2、欣赏作品的幽默,学会以欢笑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困苦,带着鲜明的爱憎情 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重点:(1)于勒的命运变化,理解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关系的批判。 (2)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如何认识和评价菲利普夫妇的性格。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的一个重点,即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的。
从而让学生学会一点鉴赏小说的方法。
学习重点:情节。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一课时,45分钟)一、运用故事导入课文试图达到两个效果:<1>活跃课堂气氛;<2>引出本课的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
师:这里说一个父亲和儿子的故事。
一天父亲看到儿子手里拿着一张通知书,便一把夺了过来,翻开一看,上面有老师的批语:“该生在课堂上射弹弓,往同学口袋里装毛毛虫……请家长来谈谈。
”父亲看罢火冒三丈,抄起棍子要打,(教师顿了一下,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是打好,还是不打好?(学生小声议论,’七嘴八舌,多数人认为不打好)对,打了就没戏啦,故事缺乏变化,不新奇。
只听儿子说:“爸爸,你可别打我,该打的是你,这张通知单是刚从你的箱子里翻出来的,这上面说的是你的表现。
”父亲愕然。
(同学笑)由此看出小说故事是很讲究情节布局的,请大家看226页(初中《语文》第五册)这里提到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认识这个特征是我们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所在,学习重点也在这里,通过情节看人物,通过情节看主题。
二、分析情节l.分析情节构成。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话把各部分内容概述出来。
明确,开端:菲利普一家盼于勒归来;发展:菲利普夫妇赞美于勒;高潮: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后的表现;结局:菲利普夫妇领着一家人躲开于勒。
(教师板书情节构成,板书附后)在学生分析情节各部分内容的同时,教师穿插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生:盼于勒的原因是:于勒来信说他发财了,要赔偿菲利普的损失。
于勒离家不是自愿的,是被赶走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被赶走的?生:从课文中“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一句可知,特别是“送上”“打发”两词。
师:情节发展部分也写了盼于勒,这部分盼于勒与情节开端部分写盼于勒有何不同?大家看课文比较一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课堂实录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
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理清情节这篇小说围绕于勒讲了哪些事呢?这是预习时老师布置的作业,谁来说一说。
1、于勒用光了自己的遗产还大大占用菲利普的遗产。
2于勒被打发到美洲去。
3、于勒发了财写信给菲利普,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书。
4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回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5、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游玩,在船上遇到于勒。
6菲利普夫妇发现于勒又变成了穷光蛋极度恐慌。
7若瑟夫付钱时给了于勒十个铜子小费。
8菲利普一家回来时改成别的船以免再次遇到于勒。
变成四个小标题()于勒——()于勒——()于勒——()于勒于勒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人物,他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篇小说主要人物是谁呢?对了,菲利普夫妇,因为他们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三、察言观色读人心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请同学们快速圈画一下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小子、家伙、贼、讨饭的、流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取决于于勒有无金钱。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差别太大,令人瞠目结舌。
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屏幕显示】圈点批注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体会人物心理,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圈点批注)师:于勒发了财成了有钱人,菲利普夫妇盼望他回来,并赞美他,他们怎么盼望的,谁来把找到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屏幕显示】可是每星期日……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师:你觉得要重读哪些字词,为什么?生:”其中的“每”“都”“永不变更”等词能看出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回来。
“竟”“多么”写出了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非常强烈。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父亲”的这句话,并读出他内心的热切盼望。
再来读读母亲的赞美: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的一个有办法的人。
’”师:赞美背后也是急切的盼望。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2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2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的一个重点,即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的。
从而让学生学会一点鉴赏小说的方法。
学习重点:情节。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一课时,45 分钟)
一、运用故事导入课文
试图达到两个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本课的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
师:这里说一个父亲和儿子的故事。
一天父亲看到儿子手里拿着一张通知书,便一把夺了过来,翻开一看,上面有老师的批语:该生在课堂上射弹弓,往同学口袋里装毛毛虫请家长来谈谈。
;父亲看罢火冒三丈,抄起棍子要打,(教师顿了一下,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是打好,还是不打好?(学生小声议论,七嘴八舌,多数人认为不打好)对,打了就没戏啦,故事缺乏变化,不新奇。
只听儿子说:爸爸,你可别打我,该打的是你,这张通知单是刚从你的箱子里翻出来的,这上面说的是你的表现。
;父亲愕然。
(同学笑)由此看出小说故事是很讲究情节布局的,请大家看226 页(初中《语文》第五册)这里。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余映潮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余映潮版)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
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
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
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
鲜明的对比。
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
大家同意吗?(学生齐声说同意)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
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师:非常高兴能和各位同学一起来学习,刚刚看了各位同学的表现呢,觉得大家上课上的非常的认真,但惟独有一点点不足,在这里我给大家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做课堂的主人,争当课堂的主角,要敢于把自己的意见、疑惑说出来好不好?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对于这种时间或者地域远离我们现代生活的小说来讲,我们首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我们看屏幕,一起来读一遍。
(教师与学生亲切对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语言简洁,直接入题。
)学生朗读ppt展示内容:背景材料一:十九世纪是西方各国承前启后的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英、法、德等各国先后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
但是,在新旧社会制度进行变革时,不可调合的社会矛盾也产生了。
尤其是在法国。
法国经历了大革命的动荡,先后经过了三个共和国,两个帝国的政局的变革。
老牌贵族与新生资本家,资本家与工人阶级,都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西方各国涌现出了许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他们用手中的笔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当中的丑恶现象,法国的莫泊桑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下面,有请语文课代表为大家读一下莫泊桑的资料,其他的同学用笔做简单的摘录。
生:莫泊桑1850到1893年,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家,1880年完成了代表作《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等。
(两个背景材料的出示,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文章。
)师:好,谢谢。
作为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完成三个任务:1.理解,2.探究,3.赏析。
(出示教学目标,指出了学习的方向。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精选12篇)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精选12篇)《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篇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执教:程红兵评析:钱伟康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盼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
师:“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生:不是。
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于勒家比较穷。
师:对,请连续找。
生:坏蛋、流氓、无赖。
师:这是直接指于勒吗?生:不是,这是就一般状况说的,但实际上暗指于勒。
还有“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方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师: 非常好,这个同学找了许多,还有没有?生:“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对,这几句话很重要。
现在我把同学们找的主要的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全家唯一的盼望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方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状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状况,他们对于勒又实行了什么态度。
请按时间挨次说。
生:“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状况下说的,由于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对,占了钱。
他们对于勒实行什么态度?生:把他赶走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生:课文用“打发”一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师:下面依次有哪些话是在同一状况下说的?生:“全家唯一的盼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
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愉快地过日子。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生朗读)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评:课始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没有任何赘言,去时前流行之弊,行简洁明了之风】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屏幕显示: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鲜明的对比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大家同意吗?(学生齐声说同意)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屏幕显示: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师:小说里的家庭是很穷的家庭啊!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所以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一个作用是“叙说家境”,不少写家庭的小说,开始都这样写;“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因此也就“制造了悬念”,“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不改变的话: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铺垫”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出了气氛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作用师: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部分的作用屏幕显示:设置场景详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出高潮师:设置一个场景,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详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浦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若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评:学生的发言有些困难老师总结了学生的发言,在总结的过程中给学生诠释了课文两部分的具体作用,内容易懂易学记得全国高考试题曾经考过这样的题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介绍李小二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引出人物,制造悬念。
余映潮《我的老师于勒》课堂实录
余映潮《我的老师于勒》课堂实录在《我的老师于勒》一书中,作者余映潮通过记录与老师于勒的课堂实录,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不平凡的教师和他对学生的深入影响。
这本书不仅是一段师生之间的故事,更是对教育与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书中,余映潮深情描绘了老师于勒教学的场景。
于勒以他独特的教育方式和对学生的真诚关怀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敬佩。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于勒对学生的爱和教育的深度。
他不仅教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格品质。
在他的教学中,他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爱。
老师于勒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这本书的课堂实录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教育的力量。
教师扮演着塑造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于勒的教诲,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懂得了如何理解和运用知识,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与此同时,这本书也呼唤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这些都是当今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于勒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和借鉴,促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我的老师于勒》课堂实录是一本引人思考的教育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师的教育角色和影响力,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
这本书提供了对教育的深入思考,启发了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总之,《我的老师于勒》课堂实录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的力量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无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启示和收获。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引言本文主要记录了本人在一节文艺课上的课堂教学实录,内容为介绍西方文学巨匠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人物“我的叔叔于勒”。
一、于勒的背景首先介绍于勒在小说中的背景,他是主人公的一个亲戚,出生在法国贵族家庭,有优越的家庭背景和财富。
但他并不像其他贵族子弟那样盲目追求荣华富贵,而是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审美观念,受到主人公的赞赏和倾慕。
二、于勒的形象其次介绍于勒的形象,他是一个身材矮小、嗓音尖利、头发稀疏的人物,但他却拥有一颗聪明的大脑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他经常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喜欢走在时尚的前沿,但又不会盲目跟风,而是懂得如何把握自己的审美。
三、于勒的文化追求最后介绍于勒的文化追求,他是一个渴望知识和追求真理的人,他不断地探索人生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艺术中汲取灵感,反思现实中的问题,他希望通过文学来发现人类的本质和真谛。
四、思考与讨论在课堂上,我们通过阅读小说和讨论,了解了于勒这个人物的形象、背景和文化追求。
我们也从中探讨了普鲁斯特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梳理了西方文学中经典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
结论总体而言,在这节文艺课上,我们通过深入的阅读和讨论,认识了一位优雅而深刻的文学人物,更加了解了西方文学的精髓和传播。
我们相信,通过文学的启迪和引领,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和理解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1.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结语本文介绍了西方文学巨匠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人物“我的叔叔于勒”,并记录了本人在一节文艺课上的课堂教学实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了解了西方文学的内涵和价值,体验了文学对我们思想和情感的深刻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和感受文学的价值,为中西文学交流和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课前活动:一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一诺千金》。
学生评价。
师: 首先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3组的3.4号同学上讲台展示, 一个读生字词, 一个在黑板上默写。
其余各小组在小组内由小组长组织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组长的带领下检查预习。
)两分钟后, 上台展示的两名同学讲解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其他同学补充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
播放萨克斯曲《回家》, 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欣赏这首曲子。
师: 听过这支曲子吗?生(异口同声): 萨克斯曲《回家》。
师:对。
《回家》它曲调悠长又带有淡淡的忧伤, 像是倾诉游子思家的心情, 又像是呼唤亲人回家。
可有一个人他有家不能回, 他就是我的叔叔于勒。
(屏显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教师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师:今天我们有两个学习任务, 一起来明确一下。
(屏显教学目标)生齐读: 1.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2.利用对比的手法理解小说主题。
师: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生1:莫泊桑(1850-1893) , 法国著名作家, 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生2:他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
中短篇小说有《羊脂球》、《两个朋友》、《项链》等, 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生3: 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师: 你补充得很好。
同学们在课本上记下刚才他补充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生做好记录)师: 通过预习课文, 这篇小说塑造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生1: 菲利普夫妇、叔叔于勒、二姐。
生2: 大姐、“我”若瑟夫、二姐夫。
生3: 菲利普和于勒是亲兄弟。
师:一天, 于勒叔叔又给“我”父亲菲利普寄来了一封信。
我们先来看一下信的内容。
(屏显信的内容:亲爱的菲利普, 我给你写这封信, 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
我身体很好。
买卖也好。
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 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如果真不给你写信, 你也不必担心。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个小小的调查。
家里有叔叔的同学请举手。
你的父母是怎么称呼你的叔叔,也就是他们的弟弟的?(直呼名字)啊,显得多自然多亲切呀。
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中“我”指谁?(与作者区分)若瑟夫的父母是谁?他们怎么称呼“我”的叔叔的?请你速读课文,找一找?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贼、小子、讨饭的……这些称呼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难听的),一种是(美妙的)。
一个是恐怖分子,一个是爱心天使,判若两人。
那么真实的于勒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怎样才能读出真实的于勒呢?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有这样一句名言(出示):不管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
因此,我们得寻找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个动词,这个形容词才止。
——福楼拜福楼拜所言就是要我们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
好,现在我们就从字里行间,从细节中去发现真实的于勒吧。
预设1: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学生或许会说于勒是一个穷苦之人。
教师引导:他的手为什么满是皱痕?满脸愁容,他愁什么?从而从文字背后理解于勒的变化——他不再游手好闲,而是自食其力,他满脸愁容之下是一颗愧疚的,有责任的,善良的心。
预设2: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善良)预设3: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
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
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
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教师引导,不愿,为什么不愿?自卑的后边是有自尊,不敢的背后是有责任心。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1
《我的叔叔》教学实录执教程红兵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
师:“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生:不是。
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于勒家比较穷。
师:对,请继续找。
生:坏蛋、流氓、无赖。
师:这是直接指于勒吗?生:不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但实际上暗指于勒。
还有“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师:很好,这个同学找了很多,还有没有?生:“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对,这几句话很重要。
现在我把同学们找的主要的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
请按时间顺序说。
生:“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对,占了钱。
他们对于勒采取什么态度?生:把他赶走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生:课文用“打发”一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师:下面依次有哪些话是在同一情况下说的?生:“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
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师: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生: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
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
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
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
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
鲜明的对比。
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
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声说同意)
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
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
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
师:小说里的家庭是很穷的家庭啊!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所以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一个作用是“叙说家境”,不少写家庭的小说,开始都这样写;“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因此也就“制造了悬念”,“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不改变的话: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铺垫”。
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出了气氛。
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作用。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部分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设置场景详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出高潮
师:设置一个场景,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详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浦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若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师:接下去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
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
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说”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8.船长形象欣赏
(生齐声朗读)
师:活动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学生看书、思考,大约5分钟)
生1:我欣赏的是文中关于“于勒”的称呼。
课文前部分写了对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我”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贼”、“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丢脸。
唯一没有改变于勒称呼的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
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
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生2:我欣赏景物描写。
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
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生3:我欣赏“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起先我们全家都十分盼望于勒会在船上,没有想到于勒果然就在船上,这就是巧合。
师:对,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都靠巧合,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
本故事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的地方,没有这只船,这个巧合就不可能发生。
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生4:我想说,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
师:对,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层递。
生5:我也想说“对比”,菲利浦夫妇在金钱面前态度前后变化非常大,他们在船长面前彬彬有礼,而对于勒却非常差,避之不及。
师:菲利浦和船长交谈是讨好式的,由远的地方开始谈;菲利浦夫妇谈到于勒,则是暴怒、生气。
生6:我想说说船长,他是个重要的人物。
船长不认识于勒,还背后骂于勒,说他是老流氓。
师:没有船长,于勒的身份不可能确认,于勒是船上的年老的水手,而船长却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可见于勒的地位卑微、遭遇悲惨。
亲人又不认他,更悲惨。
生7:我要说“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第20段中我的父亲“忽然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地表现出了很菲利浦的心理活动。
后来菲利浦不相信那个卖牡蛎的酒鬼就是自己的弟弟,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发直,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理,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师:很好!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你看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啊!
生8:我要说的话题是“千姿百态的说”。
文中“低声地说”、“吞吞吐吐地说”,还有船长“冷冷地说”,也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还有“在心里默念”、父亲“结结巴巴”地说,都是为了人物的心理,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欣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们形态各异,但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都一样紧张。
师: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第二部分写于勒一刹那间出现了,而这时的描写是通过“我”的眼睛来完成、来进行的:这就是若瑟夫的“看”。
生9:我要说的是若瑟夫眼中的“于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写出“我”的叔叔穷苦的形象。
师:若瑟夫两看“于勒”。
青年时的于勒是浪荡子,中年时的于勒很富裕,老年时的“于勒”穷途潦倒。
前面一处写到“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这里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若瑟夫两看“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想到若瑟夫不仅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在亲情之前的表现。
这篇小说是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
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
师:好的。
八个话题的讨论就到这里为止。
老师来总结一下:说说短篇小说的欣赏。
屏幕显示:
1.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
2. 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
3.欣赏短篇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
4.欣赏短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性格
5.欣赏短篇小说丰富表现的手法
师:这篇小说通过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是通过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来展开故事情节。
作者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个儿童的眼晴里、耳朵里来表现是有深刻的含义的。
毕竟成人世界情与儿童世界不一样,成人、儿童为人处事也不一样。
小说一定要在特定的场景来展开故事情节,长篇小说的场景可以转移,短篇小说的场景常常要在一个地方。
《孔乙己》的故事场景只是一个小柜台,《社戏》的场景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在看戏的地方——船上。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大起大落的:父亲第一次发现于勒时是不相信的;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还不能确定;到船长那里打听,确认了面前的就是于勒。
这其中的情节就有“波澜”。
于勒和菲利浦的性格都很生动。
对比、衬托等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