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之养神之道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
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
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贡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发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
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
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
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
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
所以,老子在养生上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
”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
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
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2017-05-12 17:10道家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而成为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道教的“十养”,即:养身、养神、养体、养气、养心、养智、养德、养品、养福、养寿十个方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运动养身:道教讲究“性命双修”。
“养身”之法应以动为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通过经常运动,既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更可使筋骨强健,气血顺畅,解郁散滞,增强免疫力,防病于未然。
二、静坐养神:道教修炼养生学讲究“形神并练”,养生之道认为“以动养身,以静养神”,静则天地宽,情绪稳定,心静神明。
一般人在生活中,养神重在绝视听,除杂念,通过静坐修炼,达到无物、无我。
三、少食养体:这里所说的养体,与“养身”的概念不同,是指身体的胖瘦适中,保持标准体重。
道教修炼者认为,“神清才能体健”,“养体”与“养神”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倡“进食八分饱”。
四、寡言养气:道教修炼强调“三圆”。
即:节欲者精圆,少言者气圆,息虑者神圆。
一般人阅历较丰富,有些人容易多话,甚至“仗义执言”,这样不好。
须知“开口神气散”,话多不利于养气,该言则言,可言可不言者,则不言或少言为好。
若因言语不当而与人引起争执,就不好了。
五、读书养智: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合理用脑,博览群书,既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又能培养和保持智力,防止脑力衰退,这也是自娱妙法。
六、诗词书画养性:诗词书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项目,更具有奇妙的修心养性作用。
因为在进行诗词书画创作(或练习)时,要求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心不他用,这样才能构思、创作出好作品。
古今有很多书画、诗词大师,都是长寿百岁的人。
七、劳作养德:人切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应该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在劳作中得到锻炼,又能愉悦心情,发挥余热,从而赢得社会的敬重和家庭成员的爱戴,促进家庭的和谐。
道家养生: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道家养生: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
养生不单单是锻炼身体养筋骨,吃饱吃好养形态,更要滋养我们的心神,荣养我们的心智。
而现在的社会环境,压力很大,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的为了名利生活。
无暇顾及自己的情志与健康。
往往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时,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
那么,如何滋养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让自己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呢?这就需要让人们认识一下我们最古老的传统文化——道。
道。
是宇宙的根本。
而道家养生,最关键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
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几度,而南方还是温暖如春。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这个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是无始无终,小至精微,大到无穷。
你看不见她,但是你又无时无刻的在体验着她。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寒来暑往……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也就是真正开始接近了天地万物。
才能够,天人合一。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而每个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来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灵感。
当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无偏差的时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这时,养生的意义就不单单是健康的生活,而是以超越一帮常人的寿命,健康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现在的大众养生,还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础上。
认为吃的健康一点,运动合理一点,就能够健康一点。
生活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一点。
但还没有人提出活的长久一点。
活的自在一点的观念。
而道家的很多东西,都揭示了长寿的秘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
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中医学称之为“天年”。
那么,究竟人应该活到多少岁数呢?《黄帝内经》认为是一百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礼记》称百岁为“期颐”。
《尚书》又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道家十大养生方法是道家传统的保健保养方式,是继承和传承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与中医和太极拳等养生技术相互配合,达到身体健康和长寿的效果。
以下是关于道家十大养生方法的10条详细描述:1. 静坐养神:道家养生讲究调整身心,静坐养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静坐养神的核心在于调整呼吸和意念。
通过静坐培养身心平衡和内心安宁,让身体得到放松,达到治疗和调养身体的作用。
2.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方式,它是一种用模仿禽鸟动作的方式进行的锻炼。
此举动可以调节呼吸,增强体力和呼吸系统的运动量,它适合中年人以上的人们,特别是为关节、肌肉、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帮助。
3. 水疗:水疗就是利用水的热和冷来治疗身体的方法。
道家认为,水是五行之一,有通达经脉、排毒、活血、保健补肾等功效。
早晨起床用温水漱口,可以养肝护肾,低压,早上用凉水洗脸,可以养肺润肤,保持皮肤的湿度。
4. 行走静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忙碌和疲劳,行走和静坐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心疲劳,释放压力。
尤其是在户外行走,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5. 古琴演奏: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既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也可以作为养生的一种手段。
古琴演奏需要注重身心的调整和呼吸的协调,有调理心情、降低血压、安定情绪等好处。
6. 药膳调理:药膳是兼有保健保养功效的食物,它可以滋养和修复身体,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药食同源的理念不仅仅是滋补身体,还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养生观念,如快乐、幸福、思考和修行等。
7. 医理养生:道家的医理养生认为,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和生活的质量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先天质量、后天环境、饮食习惯和修行养生。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身体和修行强化个人的内部心态,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生命延续。
8. 按摩推拿:指用手的力量,按摩、揉捏、推拿、瘦脸等手法配合如针灸、耳穴按压、拔罐、火罐等方式对人体的经络、穴位以及软组织等进行按摩,来达到平衡人体气血,调整人体器官机能的保健方法。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道家养精气神的方法

道家养精气神的方法道家养精气神的方法是一种重视修身养性、增强人体精气神力量的修行方式。
道家强调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注重头脑清静、身体健康,以保持活力和充沛的能量。
下面将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修行和养生保健等方面详细介绍道家养精气神的方法。
首先,道家养精气神的方法在饮食起居方面注重节制。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营养,在选择食物时尽量选择天然食材,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蛋白质和脂肪,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此外,养生中也强调定时定量地进餐,并充分咀嚼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在休息方面,道家强调养精养气,要有足够的睡眠,调整好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其次,道家养精气神的方法注重修行。
道家强调修炼内丹,通过静心冥想、呼吸调息等修行方法来培养自身的精气神力量。
首先,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冷静,不被外界所干扰,避免情绪波动和负面情绪的困扰,保持心态的平和与宽广。
其次,道家还强调修练气功,通过调整呼吸,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增强精气神的流动。
例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道家十分重视的养生养精修行方式。
此外,在养生保健方面,道家养精气神的方法也非常重要。
首先,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活动量,适当进行运动,有助于增加阳气的活力和运动性精神。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游泳、打球等,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强健。
其次,道家还注重养生保健,譬如养身按摩、推拿等手法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和身体的松弛,增强精气神的活力。
同时,道家也强调接触大自然,亲近自然环境,去感受宇宙的宏大与自然的美妙,以充盈心灵,增强精气神的力量。
最后,道家养精气神的方法还包括修身养性。
道家认为修身养性是提高个人性情和道德修养的关键,需要注重培养品德和修养。
首先,要注重自我反省,审视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修养习惯,调整不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其次,要注重培养内心的宽容和仁爱之心,以善待他人,传承友善、宽容和谦逊的美德。
道家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与外界和谐相处的境地。
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

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导读:本文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
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形成了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下面就随留学网一起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去学习道教的养生之道吧!【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一、养神之道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
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白然”。
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
《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魏晋时在上层社会中颇具影响的上清派,创建了较为系统的存思“丹田”之道。
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把在《灭惑论》中将“清静无为”列为道教养生的最上乘等。
但最为系统地论述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还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庄子·大宗师》中记载的颜回“坐忘观”而撰写的《坐忘论》一书。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1)“信敬”。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
“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
强调欲养生则须心诚德正。
(2)“断缘”。
此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3)“收心”。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法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法道家养生一直以来都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旨在通过修炼身心,达到延年益寿、保持健康的目的。
在道教的养生观念中,将身体视为宇宙的一部分,追求无为而治,追求自然的道。
下面将依次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道教的养生理念强调道与生活的结合,追求心身的和谐平衡。
道家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规律一脉相承,通过修身养性,顺应自然之道,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养生要注重身体、心灵和精神的护理,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二、道教的养生方法1. 静坐养神静坐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静坐养神,可以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静坐时,保持背部挺直,呼吸自然,专心致志,静观呼吸,放松身体各个部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每天早晨或晚上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几分钟的静坐练习,提升身心的平衡与自我调节能力。
2. 饮食养生道家注重饮食的选择和养生的方法,认为食物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养生饮食应以自然、清淡、卫生为原则,忌辛辣、油腻食品,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此外,道家还提倡养成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饮水适量等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促进消化吸收,保持身体健康。
3. 锻炼养身道教养生强调修炼身心,锻炼养身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家主张锻炼方式以柔和为主,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方式注重呼吸、姿势和意念的调节,可以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在选择锻炼方式时,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避免操之过急,以防身体受损。
4. 保持情绪平衡情绪的起伏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在修行养生的过程中,道家强调保持情绪平衡和内心的安宁。
可以通过冥想、读书、听音乐等方式,调节心情,舒缓压力。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保持情绪平衡的重要方法。
三、道教养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道教的养生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以下是一些实际操作建议:1.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等。
道教养生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道教养生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武汉长春观道教养生有三大法宝,那就是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健康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
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向三大法宝迈进。
1.日常保精方法什么叫精?“精”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遗传物质,是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起到了“生命之根”的作用;另一个是食物化生的营养物质,属于后天精。
先天之精需要营养物质补充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此外,还有呼吸大自然的精气,与营养物质共同组成了后天之精。
养精的方法1、节欲保精。
养精首先要节欲,这是最关键的一种做法。
太多泄精,会泄掉人的精气。
作为生命的基石,就像水库有水才能源源不断地滋养农田一样。
这个精藏在肾里,肾有“生髓主骨”的作用,主管养育大脑、骨髓,肾精丧失了,骨头、大脑也就受到损伤。
2、进行经络按摩,促进精的养。
保精养精要养经常按摩下丹田。
下丹田的准确位置是肚脐下1.5寸,肚脐下面3寸(4横指)有一个穴位叫关元穴,在关元穴和肚脐连线的中点就是下丹田。
我们可以两手交叠,用手掌心的劳宫穴按揉下腹,按揉下丹田的位置,顺时针按摩60次,逆时针按摩60次,一般按120次,就会感到下丹田温暖、热。
同时,还要按揉命门穴。
命门穴和肚脐相对应,在人体的后背上与肚脐相对的正后方,方法同按揉丹田一样。
命门就是生命的大门,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门给它守住了。
3、均衡营养,注意补精。
“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尤其是体弱之人全要依据饮食营养来充实气血,所以全面均衡营养的饮食,是保精的重要手段。
在饮食中,要多吃养精的东西,如动物肾脏、黑芝麻、黑豆、山药、核桃、芡实、莲子,还有地黄,地黄熬汤很好喝。
2.日常养气方法什么是气?气既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力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
既是物质,又是功能,是能量也是一种信息。
人体的气有四种第一种气叫元气。
道家养生原则

道家养生原则道家养生原则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关于养生保健的一种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顺应自然: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养生方面,这意味着要遵循人体的生理节律,如饮食、作息等方面要适应四季变化,以达到身心的健康。
2. 内省养神:道家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精神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通过内省、冥想等方式,使心神宁静,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 节制欲望:道家认为,欲望是人体健康的大敌。
过度的欲望会导致气血失调,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养生要节制欲望,保持内心的平和。
4. 动静结合:道家养生主张动静结合,既要注重身体的锻炼,也要注重精神的修养。
通过适当的运动和休息,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5. 饮食调养:道家养生非常重视饮食调养,认为饮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道家提倡食疗,主张食物的搭配要合理,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6. 呼吸调息:道家养生认为,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调整呼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家提倡深呼吸、慢呼吸,使呼吸与心跳相协调。
7. 导引按摩:道家养生还强调导引按摩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手法和技巧,对身体的经络、穴位进行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8. 睡眠养生:道家养生认为,睡眠是人体恢复精力的重要途径。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使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9. 心理调适:道家养生强调心理调适的重要性,认为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是养生的关键。
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0. 人际关系:道家养生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要学会与人相处,处理好人际关系,避免因人际纷争而影响身心健康。
总之,道家养生原则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养生理念,旨在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等方面,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道家养生原则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道家思想的特点

道家思想的特点道家思想的特点是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样的思想内容,也反映在道家的长生养生之道中,对后世的养生学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道家思想的一个特征——长生与养生之道。
道家思想的一个特征,是道家和道教影响深远的长生与养生之道。
自古以来,人们探讨养生之道的极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价值的长生养生之道,还是出自道家和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的道教。
道教的养生之法,起源于黄老,历史久远,并且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之教徒在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的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着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
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重视精神修炼,渴望人生的自由。
其养生理念主要有:1、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而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2、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而庄子则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3、以气养生《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道家养生十四字诀

道家养生十四字诀一、引言道家养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从道家的角度来看,养生是一种修行,是追求健康长寿和身心平衡的过程。
道家养生十四字诀是一种精妙的养生方法,通过这十四个字诀,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养生。
二、十四字诀的含义道家养生十四字诀由“敬天爱人,修身养性,节食守精,静心养神”四句组成,每句诀字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智慧和养生要点。
2.1 敬天爱人敬天爱人是道家重要的价值观之一,也是道家养生的基础。
敬天意味着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违背天道。
爱人则是指与他人和睦相处,关心他人,互相帮助。
这样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消除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身心健康。
2.2 修身养性修身是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做一个善良、宽容、谦逊的人。
养性是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身心调适能力。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受外界的干扰,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2.3 节食守精节食是指合理膳食,克制暴饮暴食,尽量避免摄入过量的能量和营养。
守精则是指保护精气神,避免过度消耗精力和情绪。
适当的饮食结构和节制,可以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防止疾病的发生。
2.4 静心养神静心是指修炼内功,通过冥想、打坐等方法,保持心境平静。
养神是指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管理能力。
静心养神可以让我们远离外界纷扰,提高集中力和抗压能力,增强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三、具体实施方法道家养生十四字诀指导我们进行养生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十四个字诀的实施方法。
3.1 敬天爱人•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保护环境,不滥伐森林,不乱扔垃圾。
•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2 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习惯,保持定期作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培养兴趣爱好,进行适量的运动和体育锻炼。
3.3 节食守精•合理膳食,注意摄入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饭量适中,避免暴饮暴食,控制饮食总能量。
道家的三大养生文化精髓

*养生导读:几千年来,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所建立的道家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学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受人们推崇。
秉承了道家最本真的养生思想,沿袭道家养生文化之精髓,铸就出全方位的养生体系。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发展的基本规律,或基本法则。
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
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才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一、神形兼养--内外皆美才是真美。
庄子在养生方面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
《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
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由此可见,道家养生文化,不仅仅是要养心、养神,还要注重养形,毕竟身体是生命的承载之物。
正是从这点出发,金科中华养生城才设立了动步养身区、度假养生区等配套养生体系,篮球场、
羽毛球场、保龄球场、林荫慢跑道、温泉SPA等各种设施,让业主的身体活力常驻。
道家养精气神的方法

道家养精气神的方法道家强调修炼养生,注重养精气神。
养精气神是指调养人体的精神和能量,使人保持身心健康、精力充沛、气血旺盛。
下面将介绍一些道家养精气神的方法。
一、修养心态道家认为心态的平和与安宁是养精气神的关键。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放松自己,摆脱烦恼和压力。
可以通过冥想、静坐、打坐等方式,让思绪平静下来,保持内心的宁静。
此外,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不争不抗,遇事淡然处之,不给自己增添过多的负担和烦恼。
二、调节饮食道家注重饮食的调节,认为养生之道在于饮食节制。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
饮食应符合自然规律,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避免过度加工和添加剂的食物。
道家还认为,饮食应有节制,不过饱、不过饥,保持适度的饥饱感,避免过度负担消化系统,影响精气神的调养。
三、适度运动道家主张“行气养生”,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加体内能量的流动。
道家推崇太极拳、气功等柔和的运动方式,通过舒展身体、调整呼吸,达到调和阴阳、养精气神的效果。
此外,道家还主张与自然界的亲近,可以选择户外散步、登山、打太极等活动,享受大自然的气息,增加身心的愉悦感。
四、保持良好的作息道家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节律,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调整身体的生物钟。
早睡早起、有规律的作息可以调整身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增加精气神的储备和稳定。
此外,道家还主张午睡,午睡可以帮助身体恢复疲劳,提高精力和注意力。
五、修炼内功道家修炼内功是养精气神的核心方法。
道家内功修炼主要包括炼丹、炼精、炼神等修炼方法。
炼丹是指通过呼吸调节、运动锻炼等方式,将自身的能量转化为精华,提高身体的能量水平。
炼精是指通过戒欲、戒烟酒等方式,保护和积累精华,增强身体的活力和抵抗力。
炼神是指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意识和境界,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升华。
养精气神是道家养生的核心理念,通过修养心态、调节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和修炼内功等方法,可以达到养精气神的目的。
道家养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共振的“养神”之法!

道家养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共振的“养神”之法!所谓养神,是让人身内的小宇宙之“人神”和主宰天地自然的“天神”,达到和谐统一、和谐共振。
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
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使心安神静,胸怀开阔,从容温和,乐观积极,即是养神。
事实证明,善养神者往往可享高寿。
现代人如何理解“养神”?神,是先天赋予你的,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是人的意志,也就是出生以后培养出来的理解力、觉知力是可以调设自己的神。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养神”。
“心”是先天赋予你的那个本心,是本能,是不以后天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叫本心;“意”是出生以后,被灌输、教育、培养出来的。
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这种训练,使得自己的心和意达到一种沟通,从而调节先天的本能以达乎与宇宙的和谐。
调神的最方便法:调呼吸那么,我们如何沟通心和意?进而又该如何养神呢?生活中,人们经常感到“称心的不如意,如意的不称心”。
道家或者中医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怎么办?在心和意中间要架一个桥梁,让心和意沟通起来。
那么,有没有一个办法让我们的意识能影响到我们的心呢?道家说:有。
同时受心和意两个这个指挥官控制的一个器官是肺。
比如说,心情很紧张的时候,你通过调节呼吸就可以控制自己的紧张心情。
所以肺是我们心和意的中间的一个桥梁,调自己的呼吸是沟通自己的心和意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通过调整自己的呼吸,你的意识就会慢慢地影响到你的内心,就会达到一种心和意的沟通。
“人神”与“天神”的调和古代中国人把“指挥人的内心,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套系统背后的事物称为“神”。
又把指挥宇宙万物变化的背后的事物也叫“神”。
分别称两者为“人神和天神”,而两者是合而为一的。
所以,调神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让人身内的小宇宙之“人神”和主宰天地自然的“天神”变成和谐统一、和谐共振。
所以这里的“调神”就是说你怎么调整自己跟天地的那个神变得同步,或者说“和谐共振”,这个共振的力量是匪夷所思的。
道家养生决「形体保神」

道家养生决「形体保神」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恬淡无为、颐养天年,其思想中的“精、气、神”等与中医养生关系密切。
下面从衣、食、住、行、劳、逸、喜、怒、名、利等几个方面,为你揭秘道家流传千年的养生术。
衣不过暖道家讲究衣着简朴、得体和舒适,根据不同时节、不同气候和不同的修炼境界选择最适宜的服饰。
人体经脉气血畅通,就不会有寒冷的感觉。
“衣不过暖”指的是不能过度依赖多穿衣来实现保暖作用,而是要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
对于“捂”和“冻”的问题,道家更多地是选择“冻”。
“穿到七分暖,神敛心也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食不过饱道家修行绝非“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是要放下世间的喧嚣与嘈杂,寻求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
“食不过饱”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经常让身体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多食不利于养生,正所谓“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
“辟谷”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道家养生方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甚至长期不食果蔬米面和烟火熟食。
推荐少吃是对的,但“辟谷”要有专业指导,一般人切莫随意、盲目去做。
住不过奢居住环境要简单、接地气。
道家养生中的“九守”,就是要人们守住奢侈之风,与道沉浮,自可长生不衰。
九守即:守和—阴阳调和;守信—内守精神;守气—内守血气;守仁—遵仁义之道而行之;守简—俭以养生而不贪;守易—不为外感而保全性命;守清—清虚而顺应自然;守盈—知足常乐;守弱—和乐其气而平夷其形。
其中守简、守易、守清就是提倡要简易清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行不过富道家并非排斥财富,“行不过富”是说不能过度追逐金钱或为金钱所困。
行:指出行、行为、行事、行动,意思是出行不能依靠豪华舟车、行为不能一掷千金、行事不能重财轻德、行动不能以金钱来开道。
道家认为“财能破气”,过度追逐金钱就会影响修炼,甚至造成“精气离散”。
劳不过累道家养生十分注重形体修炼和体力劳动,但也强调“劳作有度,不使伤身”,“五劳七伤”为道家养生之大忌。
“五劳”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形劳意损伤神、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道家养生: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神形兼养

道家养生: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神形兼养
几千年来,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所建立的道家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学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道家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关键词之中,此为下篇。
清静无为
清静,主要指人的心神宁静;无为,主要指人不要轻举妄动。
清净无为,如《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
这种清静无为、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个方面。
返朴归真
道家主张,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回到原始、单纯、淳朴、本真的状态,称之为返朴归真。
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要淳厚,要俭朴,与道相合。
在生命修炼过程中,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气通过修炼进行修复,使身体健康。
进而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内炼功夫,使生命回归到真道的状态,“成仙得道”。
神形兼养
庄子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
《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
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用于健身、治病、防病之所。
道家养生思想,虽被历代继承者所发挥、补充,但“贵生”、“贵柔”、“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神形兼养”等养生之精髓,仍占其主导地位。
【道家养生讲座】第十七讲庄子“恬淡无为”的养神之道

【道家养生讲座】第十七讲庄子“恬淡无为”的养神之道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的漆园吏,为惠施挚友,因家贫,曾借栗于监河侯,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
庄子平生不愿做官从政,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以明老子之术”。
现存《庄子》33篇,反映了庄子及其后学的思想,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多采寓言故事的形式来阐发深奥的哲理。
无论在哲学还是文学上,都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
基于本讲座的内容,这里仅就《庄子》的炼养学说而展开评论。
在《庄子》中,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方法,提出了“养形之人”与“养神之道”的区别,并通过对养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养神之说。
从形、神也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认识人体健康与长寿的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便产生了。
《黄帝内经》认为,上古之人能“终其天年,渡百岁乃去”,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形与神俱”。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管子·内业》指出:“精也者,气之精也。
”这些论述中的精、气,是指一些精微的物质,是形成人体——“形”的基本原素;神则代表人体精神方面的因素,如感知、意识、思维等。
神是形(精、气)所生,而形靠神而立——即呈现生命的状态。
古代养生家正是以这种形、神对立统一的朴素辨证的观点来作为其养生内炼的理论根据,他们的目的正是希望永远保持形神的不离。
但依照对形神关系的不同认识,或重养形,或重养神,这就形成了养形派(方仙道)与养神派(老庄派)的对立。
两派兴衰相替,反映了我们的先人在人体科学方面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
庄子的内炼思想,主要见载于《养生主》、《刻意》、《在宥》、《达生》等篇。
尤其是《达生》篇集中论述了养生问题。
在他看来,养形派最大的缺陷在于有为,而这是违背清净自然之旨的。
他说:“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养生之养神之道
*导读: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
《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道家养神之功夫,基于练精化气,
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
《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道家养神之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基础之上。
《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
所以,养神先要养心,使身心合一,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此乃道家养生之法的至高境界。
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生命的活力则旺;神衰生命的活力则弱;神健生命的能力则强;神失生命的能力则败。
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
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
乃:保全精力,养神之本。
和顺气息,养神之基。
修养性情,养神之源。
端正心地,养神之根。
节制七情,养神之道。
强健体魄,养神之法。
玄中子言:道家养生之道,求之于清静无为。
乃清其心,寡其欲,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
善于养神,应习气凝神,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
道家养生延寿之法,在于修行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之道,而达到此一境界,心与性,心与神,神与精气,神与身形,则须务实于修身心而养性,习练于精气神而合一。
互为其根,互为其养,方生成于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