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及作用
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及作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下面将从方法和作用两个方面来探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法1. 教师示范教师是学生身边最为重要的榜样和引导者,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可以从中获得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2. 课文选择语文教学中的课文选择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如经典诗文、优秀文学作品等,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人文情怀。
3. 话题讨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道德的内涵,增强道德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4. 案例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真实的或虚构的案例,对其中涉及的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从中学习道德规范、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5. 作文写作作文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作文写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反映道德情感,增强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二、作用1. 增强道德意识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培养良好品德通过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习惯,如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俭节约、尊敬长辈等。
3. 塑造正确价值观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4. 培养审美情感通过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和提高审美情感,感受到美好的道德情感,从而提高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语文学科的德育教学
语文学科的德育教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学德育为先,德育为本,德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绝对的地位。
所谓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其作用是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整体工作起着导向保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地提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并使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很多,除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劳动、社会实践,环境的优化以及课内外活动外,各个学科的教学更要渗透德育思想。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而达到学科德育在学科中完成德育和智育的统一。
在学科教学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思想和道德情操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起到推动作用。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有浅显的认识。
一、提高语文教师基本功的修炼。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还需要磨练内功。
语文的特性是工具性,它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精髓运用文字记录并传承下来,大部分经典如四书五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中德育思想性非常强,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学习并进一步传承下来。
语文教师则是传承者,唐代韩愈已经在《师说》中明确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其中的传道放在首位,那就是要求师者应以传道作为根本。
而大多数语文教师却将授业作为主旋律,单纯去传授知识,强调语法,苛求释解,实际上这样就大错特错了。
当我们读到经典《大学》开篇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目的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的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德育功能
物 。文 中却用 “ 笑 ”来为他做 背景 ,可见封建制 度对人们 毒害之深 ,当时的人们又是多么麻木。这样 以笑写悲更见其 悲。这样从 “ 文眼”人手挖掘 出社会根 源 ,使学生认识到社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而更加热爱祖 国。
意课 题 、有些课题点明或暗含 了文章所表达 的中心。7 .学
讲 什么?2 .对 自己不理解的词和挑 出的重点词联 系上下 文 或查字典 写 出词 义 ,说说对 重点词 的理 解 。 ( 从 这个词你 体 会到什么?表现 了人物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等 )3 . 画出
重 点 句 或 课 文 后 要 求 体 会 含 义或 表 达 思 想 感 情 的句 子 ,联
总之 ,语 文 课 堂教 学 中 的德育 渗 透方 法是 多 种多 样 的 ,它需要教 师把教 书和育人 当作 自己的高尚职责 ,把 握
在语文课堂教学 中,通过剖析、点拨可 以帮助学生掌握
课文的德育教育 。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 途径 。如在讲 《 孔 乙己》时 ,就要抓住 “ 笑”一词 引导学生分析 。 “ 笑”
三 、走 出文本 ,深入 生活 ,陶冶情操 通 过课 外 活动 ,可 以让学 生走 进 生 活 ,课 外 活 动要 “ 寓教于乐 ” ,让 学生走人生 活 ,走人 大 自然 。课外 教学
自清那种 反对帝 国主义侵华政 策 ,宁可饿死也不 领 “ 救济 粮” 的坚贞 民族气节 和炽烈 的爱 国之 情讲授 出来 。作者 的
如 何 指 导 小 学 生预 习语 文 课
■ 大 安 市大 岗子 镇 中心校 周 春 紫
预 习本身就 是一种 自学 ,是课 堂学习 的准 备 ,学生 在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初级阶段,对学生以后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能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好德育工作,就是要将德育和所有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只是单单的思想品德课才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除了教授字词和语言的运用,很多文章中都能反映出一定的道理,向学生渗透德育。
一、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对德育渗透的促进作用1.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思想内容广泛,角度不一,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工作。
语文教材选择的文章有的蕴含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道理,比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的文章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有的文章教会了学生要坚强、团结。
可以说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的文章体裁广泛,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逐步加强学生的德育,在精神上给予孩子一片净土的乐园。
2.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就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提高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为指导思想。
因此,小学教材的人文性很强,同时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在教学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语文教学通过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保证学生受到中国优良文化的熏陶,为他们以后成为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语文教材富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将所要表达的道理和思想感情蕴藏于故事中。
课文多以记叙文为主,使德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渗透,让学生在优美的文字中享受的同时,更受到了教育和激励。
文章浅显易懂,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干巴巴地讲道理,索然无味不说,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更难以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的措施1.将德育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可以称之为经典之作,每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真挚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同时,将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更能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就领悟到文章的真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品德教育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品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一、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课文等文本,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品质。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强调作文时的诚实原则,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和观点,避免抄袭、作假等不诚实的行为。
二、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教导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培养他们的礼仪修养。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注意言谈和举止的得体,如尊重他人、有礼貌地提问等。
同时,在课内外都可以组织一些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礼仪规范,如参观博物馆、举办演讲比赛等。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合作阅读、合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在集体阅读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正义与公平观念语文教学应该教育学生要关心他人,具备正义和公平的观念。
在选取教材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揭示社会现象、反映人际关系的文本,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同时,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对公正的认同感。
五、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关爱精神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关爱精神。
通过感恩教育、助人为乐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关心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品德。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示范关心学生、体贴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温暖和关怀。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礼仪修养、团队合作精神、正义与公平观念以及责任心与关爱精神。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并成为有德有才的新时代人才。
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及作用
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及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及其作用:一、课文分析法: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蕴含的道德、人生哲理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通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物的优点和缺点,体会到人物的成长与变化,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情感体验法:通过学生对课文中情感的投入和体验,激发他们对美和善的感受,培养情感的丰富和自觉,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讲述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情绪共鸣,使他们产生敬畏自然、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
三、情景营造法: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情景和氛围,通过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互动中体验道德的力量。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如小组讨论、情景演绎、情感交流等,使学生在互动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四、思辨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究,通过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和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道德伦理问题或生活难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一、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景营造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培养他们对美、善、真的情感体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课文分析和思辨探究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课文分析和情景营造的方法,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引导他们做一个遵纪守法、有责任心的公民。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之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之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摘要:坚持“五育”并举,是实现立德树人、健全学生人格培养的具体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材中中的文本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内涵上更加深刻。
深入挖掘语文文本的教育价值,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立德树人五德并举学校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
因此,语文教学在目标上要进行新的定位,要让学生在掌握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深入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受优秀的思想道德对于自身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文本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德育故事、感受优秀道德,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才。
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1.阅读德育故事,获得深刻感悟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文本,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有效的提升,同时,很多德育文本中的德育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能够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文本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融入到相关情景中进行深入的感受,不断提升道德意识。
例如,在学习《落花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阅读文本,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结构划分。
学生能够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家人种花生的过程。
第二自然段开始是对花生品质的讨论。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和家人能够吃到花生取决于什么呢?”学生能够借助“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等段落体会到辛勤的劳动对于收获花生的重要性,从而具备劳动意识。
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一家人为什么能够在一起有序地谈论花生呢?”学生能够发现作者和兄弟姐妹对于父亲十分尊敬,能够耐心地听取父亲的教诲,从而养成尊师敬长的品格。
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方法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文化修养,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
一、注重师生情感沟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德育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亲和的语言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交心,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教育修养,树立正直诚信的榜样形象,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注重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选择、课堂氛围的营造、话题的设置等方式进行德育渗透。
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蕴含丰富道德情感的篇章,通过课堂讲解,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道德启示,学会关爱、宽容、感恩等。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关于人生哲理、道德情感的话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人情世故等,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
三、注重写作中的德育引导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进行德育引导的最佳时机之一。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道德情感相关的作文题目,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中感悟人生的道理,培养出学生的感恩之情、责任担当等美好品质。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建设性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更能培养出健康向上的人生情感。
四、注重课外活动中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可以开展朗诵比赛、语文文化节、德育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社会的温暖与艰辛,增强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情。
五、注重家校合作,共同育人家庭是学生德育的重要渠道,家校合作是进行德育的关键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及途径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及途径分析意义:1.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公民。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语文教学的渗透,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正确的价值观,明确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2.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不仅是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过程。
通过语文教学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品味。
3.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选取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途径:1. 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
通过选取具有道德、人文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学作品,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老师可以选取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作品中的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接受道德和人文的教育。
2. 课堂讨论和互动。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道德和人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3. 组织相关的德育活动。
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德育活动,通过参观社会机构、开展社区服务、参与义务劳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通过德育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道德和人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辨别优秀作品和劣质作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审美能力。
坚持核心素养引领,强化语文德育功能
Teachingseafaring 教海探航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21坚持核心素养引领,强化语文德育功能文/凌彩霞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进步,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也是愈发的重视。
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提,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核心素养最为前提,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发展中的一部分。
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也是较为贴切的。
因此教师要在核心素养引领下不断强化语文德育教育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就坚持坚持核心素养引领,强化语文德育功能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德育陶行知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除了学科当中的知识,对学生德育教育同样的重要。
作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当中的每一处,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知识的同时加强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从而更好的全面发展。
1 提高文化基础,奠定学生底蕴。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随着语文学科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积累了个人语文的文化基础。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个人文化基础的积累。
就像是语文学习当中的阶段,只有先认识了字,才能够读懂文章,只有读更多的文章,才能提高个人写作的能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如此。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奠定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能力以及认识能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够更好的开展。
例如在语文九年级上册的学习当中,我们会在第22课学习到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经典情节《范进中举》。
在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这篇文章,对于《儒林外史》写作背景同样要向学生进行普及,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时代以及社会背景。
作者以讽刺的手法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汉字、词语、语法知识,同时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以
下是几个方面可以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
1. 注重阅读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帮
助学生感悟人生、传承文化,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写作能力。
2. 强化表达能力: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重视语言准确、连贯、
通顺,以及尊重他人的语言习惯,避免恶意诋毁、侮辱和歧视等不
良行为。
3. 重视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诚实守恒、自尊自信等正面品质,同时也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时反馈信息,促进班级和谐。
4.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
和思考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提高对公德
和个人行为的认识。
5. 关注语言环境:教育学生爱护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尊
重语言文化,保持良好的语言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通过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
素养和语言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好人好事的意识。
浅谈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教
・ 皂 描绘具体形象或活动环境来传递某种道理 ,暗示 ., ’ 某个结论 。 就要求教师要借助课文的语文文字 _. = 这
的 蒿尝 墓蔫
德 啊 酹
情 生 群
-
语 教 中选 大 内 ,都通 具 文 材 入 的 量 容 大 是 过
体 生 动 的 人物 形 象 或 自然形 象来 反 映 社 会 生 活 , 教育 更 感 人, 更 能深 入 学 生心 田 。 要 重 视情 感 教 育 。 教师 应 认 真 进行 思 想 感情
学校最基本 的活 是 通 过语 文 课 堂 教学 活 动 来完 成 的 。 如何 利 用 好课 堂
成链 ,使 其 由 点到 面 ,前 后 呼应 。 同是 一个 德 育 内容 ,可 以 结合 多 篇 课 文进 行 讲 解 。 当然 ,一 篇课 文 也 往 往 兼 有 多个 德
的 结合 点 ,把 德育 渗 透 贯 穿 于整 个 教 学过 程 。 在 教学 中, 针 对 学生 的知 识 水平 、生 活经 验 和 思 想情 况 ,补 充 简单 而 必 要 的材 料 ,紧 紧抓 住 字 、 词 、句 、段讲 解 ,让 学 生深 入 理 解课
能 筌
黧 毒
情操 ,净 化 心 灵 ,丰 富 精神 世 界 。
1 . 教 育 方 式 的 渗 透 性 , 要 求 能 “ 机 行 事 ” “ 水 穿 2 见 、 滴
石” 。教材往往以语言文字的听、说 、读、写等训练为主线 ,
所 以在 进 行 思想 教 育 时 必 须在 语 言 文字 的训 练 中 深入 挖 掘 教 材 本身 的爱 国主义 、理 想 、道德及 科学 的世 界观等 教育 因素 。 语 文 学 科 德 育 功 能 的随 机 渗 透 , 并不 是没 有 整 体 目标 , 应 像 水 滴 一 样 , 日积 月 累 ,最 终 达 到育 人 的 目的 。 教师 应 把 课 文 的思 想 教育 内容 按 照 不 同 的主 题分 类 ,巧 妙撮 合 ,穿 珠
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价值观传递的载体。
在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中更为重要。
首先,语文教育应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要谦虚、尊重和关爱他人,在课堂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引导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其次,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品德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素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实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具备健康、积极的品德素养。
最后,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教师应该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思维品质。
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是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品德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品德、有思维能力的人才。
浅议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起 来 , 调 语 文 教 师 也 是 德 育 T 作 者 . 自 己 的 语 文 教 学 岗 位 上 担 负 强 在
美 , 中 蕴 含 着 非 常 丰 富 的 德 育 因素 。这 个 观 点 是 无 可 非 议 的 。但 是 . 其 语 文 教 育 的作 用 在 社 会 物 质 文 明不 断 发 展 的 今 天 . 其 基 础 地 位 在 动 摇 . 人
们 对 语 文 教 育 的 社 会 期 望 也 越 来 越 局 限 于 能 朗读 、 识 字 以及 可 以 写 一 能 篇 好 的 文 章 , 而 忽 视 了 语 文 的德 育 塑 造 效 能 。原 因 不 仅 仅 是 语 文 教 育 从 的 社 会 认 同和 需 要 在 降 低 , 是 人 们 对 语 文 教 育 功 能 社 会 期 望 下 降 的 直 更 接 反 映 。 这 是 一 个 危 险 的 信 号 , 该引 起 我 们 的警 觉 和 足 够 的 重 视 。 应
210 004
教 学 理 论 与 实 践
浅议语 文教 学 的德育功 能
赵 广 发
( 康市 岚 皋 县 城 关小 学 ,陕西 安 安康 7 50 2 4 0)
摘
要 :长期 以 来 , 校 教 育 教 学 中普 遍 存 在 着 重 智 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轻 德 育 的 现 象 . 文教 育 在 教 育 体 系 中担 负 的德 育 教 育 价 值 长 期 被 人 们 漠 视 , 社 会 不 断 学 语 在
一
、
充 分 认 识 语 文教 学 的德 育 功 能
江 泽 民 同 志 在 《 于 教 育 问 题 的谈 话 》 强 调 “ 想 政 治 素 质 是 最 重 关 中 思 要 的素 质 ”“ 素 质 教 育 的 灵 魂 ” ,是 。从 中 可 以看 出 . 强 对 青 少 年 学 生 的 加 思 想 、 治 、 制 和 道 德 教 育 . 学 校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强 学 校 德 政 法 是 加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及途径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及途径分析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意义及途径进行分析。
一、德育渗透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社会价值观念,通过阅读文章、讨论话题、撰写作文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2. 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内容和话题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的去认识社会、人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善、美,懂得感悟文学、历史、哲学中的道德规范,培养出正确的生活态度、处事方法和价值取向。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德育渗透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部门在制定和编写语文教材时,会将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的内容融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尊重劳动。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国家兴衰等,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成为有担当的国家栋梁之才。
1. 选材精心,融入道德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的选材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挑选具有深刻道德意义的文学作品和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养分。
通过课文内容的精心设计和辅助材料的选择,使语文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容易引发他们内心对道德的共鸣,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 引导学生审辩,提升思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另一个途径是引导学生审辩,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和讨论,让学生明辨事理,提升自己的道德理性和思辨能力。
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伦理学或道德教育的原理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和思考,激发学生内心对道德的认知和反思。
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及作用
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及作用语文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方法和作用两个方面来探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法1. 利用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悟到美好的品德和人生态度。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人物的不同品德,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和信服这些品德,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品格。
2. 导入生活案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道德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什么是善良的品格,什么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3. 运用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故事情节或者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善良的行为和态度。
通过这种情境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加生动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德育教育的内容。
二、作用1. 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通过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生活案例,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品德的力量和美好,从而建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善良和勇敢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品德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2. 塑造学生的人生态度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德育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及途径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及途径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以德育为导向,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素养和情感态度。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高度人文化素质的公民。
意义:1、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许多内容,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本都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良好来源,可以帮助学生增加道德认识和思考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2、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语文是情感和文学表达的载体,学生通过接触语文文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的情感和生活,并在情感上得到有效的滋养和品味,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具备高度的人文精神,乃至成为堂堂正正的公民。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德育要贯穿学科,使其成为学生学习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途径:1、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教材内容选取等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文文本中的社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2、教材选择。
教师要注重选取具有德育裨益的文本作为教学材料,例如在教学小说时,新儒家思想的小说性情节材料比较多,这些小说具有很高的道德性和文学性价值。
3、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它是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爱国情怀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4、大量阅读。
说到德育渗透,不能不提大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认识不同领域的道德事例、真相,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德育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能量。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所以,在教育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理解形成自己的精神内核。
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及作用
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及作用一、简述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语文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而且,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出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1. 以经典导读为主要方式经典作品是德育教育的宝库,通过对经典作品进行导读,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进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思考和价值选择。
在导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启发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理解伟大作品的精髓和思想内涵,并引导学生能从中汲取道德力量和人文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进行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德育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讨论、辩论、演讲、写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渗透道德情感,达到德育目的。
组织学生进行德育主题讨论,让学生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层面去探讨道德问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品质。
也可以开展德育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道德的思考和感悟,增强对道德的理解和感知。
3. 运用互动讲解法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互动讲解法,即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参与到文本中,体验其中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思考、分析,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表达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让学生深入思考,感受并体验其中蕴含的道德信息。
1. 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此塑造学生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勤奋好学、自律自强等优秀品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一些德育渗透的方式:
1.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选取富有正能量和积极价值的课文,引导学生通过
阅读和讨论来培养品德,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勇敢坚强等。
2.利用诗词歌赋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和现代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其中
的情感和情绪,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
3.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通过朗读、演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
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
4.在语文课堂上注重语言礼貌和文明交往。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
言表达和交往礼仪,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建立良好的交往习惯。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 ,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摘要:小学语文的德育功能非常的丰富,教师需要意识到这一学科的教学作用及育人优势,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大胆想象,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及水平的稳步提升。
确保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师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深化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及认知,明确后期的教学改革方向,确保语文教学工作与德育教育工作的齐头并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策略;德育功能;引言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灵活利用现代化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
其中德育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配置非常关键,语文教师需要着眼于学科教学改革的现实条件,关注对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策略。
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及发展。
1.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功能的价值1.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小学语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着眼于教育功能的具体内容,针对性的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思路,那么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以及发展将会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得到了重视。
新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变动较为明显,教材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及多元,这些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内在素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创造。
不再直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机械地评判学生,而是将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明确学生的德育素养并将其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这一点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也能够逐步重拾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动性。
1.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备受诟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违背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的现实需要。
教师则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元素的有效利用及分析,明确这一育人目标的实践要求,指导学生自由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文学可以塑造人,改造人,象通过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样,通过文学教育,可以把庸人变成知名之士。
《论衡》记载:孔子有个弟子名叫子路,未入孔门时,是“勇猛无礼”的,经过孔子的教育,“卒能政事”。
针对文学的教育功用和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大纲还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到文道的最佳结合,已有众多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悉心钻研并有诸多的专论散见于报端。
笔者做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的话时刻不敢忘:“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就有关文道结合的方式方法等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予阐述,见笑于方家。
一、掌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树立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谋求文道结合的最佳方式。
1.语文教学中有两种倾向必须禁止:一是单纯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字课,只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而不顾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目的。
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不是强加给语文的一个政治任务,它应该是同听、说、读、写等同起来的一项语文内容。
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
从宏观来讲,为了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材总是系统的选择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是非善恶正义感的教育、献身精神的教育、勤奋求学的教育、尊老敬师的教育等内容;就每篇课文来说,都有其侧重点,而且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已经融在课文的主题中,不能孤立的把它列出来,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把握这一点,领会教材的德育体系,并制订学期德育计划。
具体的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则要求尽其自然,贯彻德育教育应不存有斧凿痕迹痕迹,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语文老师要上政治课的感觉。
教师中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
如导课时渗透,了解背景时渗透,辨词析句时渗透,把握情节时渗透,分析人物时渗透,探讨主题时渗透等等,环节很多,手法也因人而异。
但在哪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的时机最好,重要的衡量手段就是看你是在“渗透”,还是在“硬套”。
领会大纲精神,重点也在“渗透”上。
《辞海》解释“渗透”时说:渗透是指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
理解词义,似有一种“暗渡陈仓”的意味。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时所要贯彻的也正是这一点。
比如我在上《驿路梨花》一文时,完全没有向学生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等问题。
只在导课时,概括出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解放军、梨花姐妹、瑶族老人、老余和我都为小茅屋着想的动机是什么?带着问题,导入正课,层层剥笋,水落石出,终使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他们都是在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授业又要传道,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学具有形象性,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之一。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去探求真理的欲望”。
语文教学过程中分析文学内容时容易上得生动,学生乐听易懂,而贯彻德育教育时就往往形成一种平板的模式,单纯的说教,用老腔老调去吓唬学生,招引学生的反感。
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孤立德育内容,不向学生提出应该怎样而不能这样等问题,而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形象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茹志鹃的《百合花》这篇小说曾看过多遍,也多少体会到新媳妇的美好心灵,而一节文学概论课留下的印象更是难忘。
执教老师对文章的内容只字未提,充分蕴藏酿好感情后便开始专注的朗读,当读到最后一段:“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时,声音停住了。
我们抬起头,只见老师的脸上已泪流满面,教室里,静默一片,但我的心却久久地被那拖毛竹的青年撞击着,被新媳妇那晶亮的眼神震撼着,学生时代的这一节课告诉了我,要传输给学生某种情感或精神,唯有自己要投入,以情激情,换得学生的共鸣,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熏陶。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贯彻文道结合的精神。
初中低年级学生好模仿,在家学家长,在校仿老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而不能因自己的随意成为学生反面学习的榜样。
比如教师要求学生不玩电脑游戏、不上网吧聊天,而自己在课堂上却大讲特讲网络上的事,逗引学生的兴趣;再如给学生上《俭以养德》,边板书边扔粉笔,象这些教师在语文教师中还是存在的。
这里暂且不谈这对自己形象的损害,单是给学生间接的形成一个模仿的机会,对学生的危害也够大了,学生会认为:老师也爱玩电脑游戏,老师也爱浪费公物,老师也说谎,老师也爱抽烟,老师也爱骂脏话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所有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将会使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变成零甚至负号。
所以说,要贯彻文道结合,首要的就是教师以身作则,严以律已,用自己无声的语言带给学生有形的教育。
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严厉尖刻的批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这方面,语文学科相对其它学科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利用得好,往往能事半功倍。
如在上《最后一课》时,当讲到小弗兰士因迟到而产生懊悔心情时,对几个经常迟到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发觉他们都有愧疚之态,而且此后也准时多了。
有一次在路上发现班上有两个同学因撞车而吵而斗,等见到我时,已跑得无影无踪,第二天当他们怯生生到校时,我并未批评他们,只是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复习起记叙文的六要素。
当谈完《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的起因后,便说到:“我的背被车碰了一下而且剐破了一点皮,所以我怒火万丈,砸开车门,拉出里面的人就骂就打对吗?学生听后摇头大笑,争相着把他们知道的内容喊出来。
课后,这两个男生自觉地默默的跟在我的后面,这是他们交来的最好的检查书。
我笑问:课听懂了,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让他们走了。
三、加强语文的综合透视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开展多种多样灵活的语文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道德情操都有好处。
1、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
意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的每篇稿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每节课由一个学生上台讲演三分钟,然后短评两分钟,学生评姿态、语音、音量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则针对其思想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用时虽少,但它重在日积月累。
每日三言两语的思想教育,积累起来,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不无好处。
2、加强日记的沟通效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求写周三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通过日记,你可以看到一扇扇敞开的心灵窗口之内的喜怒哀乐。
有一女生在日记中写道:“弟弟考上了一中,妈妈把他捧上了天,而对我,左右都不顺眼,不是喊来就是骂……”了解这种情况后,我首先帮她认识到妈妈的辛劳和伟大,给她解释妈妈的偏见是有原因的,并且告诉她,只要勤奋学习,妈妈是会一样疼她的,而且三年后照样可以去一中。
过了几周,她又在日记中写道:“妈妈果真对我好多了,而且还经常表扬我读书很努力……真得谢谢老师”。
还有一位男生在日记中写道:“真讨厌,又要轮到我做卫生了,大家扔的纸要我一个人扫”。
我在他的日记本中写到:你愿意自己的班级像牛栏一样脏吗?你能早上四点起床去看看街上的清洁吗?《人民勤务员》中的雷锋为什么要帮助列车员扫地板?向他提了三个问题,最后他用三篇的日记向我做了回答。
我钟情于日记,把它当作是一条联结师生情感的金色桥梁。
寒假要学生写日记,军训要学生写日记,并进行评比,择优展览。
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极其显赫,它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德育水平。
设计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启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装的想象力,并能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思想教育。
例如习作《变化就在我的身边》,要求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给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学生可以以小见大,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来反映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
再如《功到自然成》、《“为学”读后感》、《清流与活源》等作文题,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情感及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感性、理性材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对此作出具体体验、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及其结合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能更加贴近学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效果也就越明显。
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语文学科由于其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而具备了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独特功能。
“文道统一”,学文与悟道应同步进行,教育不仅是为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爱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觉得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溶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课堂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场所,而语文课本中所选进的课文,除传授有关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外,都渗透着对学生各方面的思想教育,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
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1、品读讲析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如《落花生》一课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
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
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认识的形成做了准备。
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同喜同悲,同爱同憎,震撼心灵。
2、情感熏陶法课本中描述的情景可以利用艺术手段再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更真实而深刻的体会,激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