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29.9%。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两化深入融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机遇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准。机器人、智能控制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深度推动传统工业体系分化变革,将重塑制造业分工格局。全球气候变化助推绿色发展大潮,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变现有资源能源版图。基因重组、精准医疗等新模式加快演进推广,生物新经济将引领生产生活迈入新天地。数字创意产业逐渐成为软实力角逐的重要舞台,引领消费新风尚。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全球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总体而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形成一定规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但仍然存在产业规模不大、领军企业缺乏、整体创新水平不高、某些领域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等问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不断开创“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新局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全球配置,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与世界接轨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布局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和模式。
(二)基本原则
全面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坚持全面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加快集聚各类创新人才和要素。重视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强前瞻布局,抢占竞争制高点。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定完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协调推进,细化对各县(市)区、开发区重点产业的引导,形成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规模增长与生态环境并重。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序推动产业规模增长和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发展。支持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鼓励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动绿色清洁生产。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建立低碳发展产业体系。
内部挖潜与引资引智并重。巩固提升现有优势,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薄弱环节,积极有效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化新兴产业国际合作。
经济发展与民生服务并重。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和放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作用,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实现双跨越,产值达到7000亿元,支撑合肥市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
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初步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引领,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在增材制造、太赫兹装备、智慧医疗、燃气轮机等领域建成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在量子通信及下一代通信技术、智能汽车、下一代信息器件、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技术等领域建成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