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 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厉害了!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部启动国家级滨湖新区争取尽早获批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中央商务区将成合肥“陆家嘴”……未来的合肥燃爆了!我爱铺网讯合肥到底是几线城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有人说合肥是二线城市,也有人说合肥是准一线城市……可是爱铺君看完合肥各区的规划,管它是一线还是二线,反正未来合肥发展要燃爆了!瑶海区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如今的瑶海区再也不是那个机器轰鸣的老工业区,伴随着合肥东部新中心的起航,地铁等交通路网的全面完善,城中村、危旧房的改造,瑶海区正在实现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城区的全面复兴。
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于2016年1月正式提出,合肥将再添地标级区域。
合肥东部新中心核心区9.4平方公里位于瑶海。
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东部桥头堡,它将是沪宁合发展轴和合巢芜杭发展轴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
该设计方案以“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活网络”为总体框架。
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是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横跨瑶海、包河、肥东“两区一县”,总规划区域总面积34.1平方公里,包括瑶海区内17.7平方公里,包河区内10.1平方公里,肥东县6.3平方公里。
合肥东部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建成后将与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高铁南站区、滨湖新区等构成合肥市主城区“钻石形”主中心体系。
2017年,瑶海区继续配合完善交通网络,打通南北主动脉,畅通支路微循环,保障市级重点工程,推动贯穿马合钢区域的轨道交通6号线建设,与1、2、3、4号线形成轨道交通网络。
未来五年,瑶海将拥有1、2、3、4、6共五条地铁,是全市地铁线数量最多的城区。
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肥西县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年)》基本敲定,围绕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区,打造合肥主城区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辐射整个西南组团。
肥西本次规划范围为合肥主城肥西片区,包括肥西县上派镇、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丰乐镇、严店镇等地区,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
合肥最有发展的行业排名
合肥最有发展的行业排名近年来,随着合肥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合肥市最有发展的行业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以下是根据最新的数据和市场预测,对合肥市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进行排名。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合肥市作为中国科技创新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下,合肥市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合肥市有着良好的基础与资源优势。
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合肥市在这一领域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 先进装备制造业合肥市作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先进装备制造业一直是合肥市的支柱产业。
合肥市在核电装备、铁路机车车辆、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合肥市在智能制造、机器人、高端装备等领域将有更多发展机会。
3.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合肥市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该市的重点发展领域。
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风能等领域,合肥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基础。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合肥市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4. 现代服务业随着合肥市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合肥市的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尤其是旅游业,合肥市作为黄山、九华山等旅游胜地的门户,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合肥市的现代服务业有更多的发展潜力。
5. 生物医药产业合肥市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也有着较好的基础与潜力。
合肥市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合肥市已经形成了以制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链。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在医疗保健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市场需求将日益扩大,合肥市的生物医药产业有望迎来更多机遇。
综上所述,合肥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合肥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的机制路径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4期策论园地合肥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的机制路径程惠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1)[摘要P‘十三五”时期,加快构建产业结构协调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拓展双向化、产业发展集群 化、产业技术低碳化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是合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合肥在经济基础、创新能力、区位交通和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此,合犯应建立思想理念转变机制、产业体系重塑 机制、产业集群发展机制、供给质量提升机制,实现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合肥现代产业体系路径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产 业体系更新速率加快是世界产业的共同发展趋 势。
“十三五”时期,如何紧抓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 新机遇,加快构建产业结构协调化、产业布局合理 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拓展双向化、产业技术 低碳化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是合肥经济发展 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合肥应主动对接“中国制造 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创新转型 升级”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 化、绿色化转变,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生 产工艺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等全方 位创新,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 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 产业新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一、建立思想理念转变机制,着力强化“三大思维”—是强化全局思维。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 催生新理念、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创造着巨 大需求。
合肥要置身于全球创新的大格局中,解放 思想,更新观念,破除一切阻碍创新发展的思维惯 性和路径依赖。
紧盯新一轮技术创新趋势,明确创 新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抢占创新浪潮制高点。
聚焦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中国制造2025”试 点示范城市等目标,培育创新意识,搭建创新平台,丰富创新形式,拓展创新范围,提升产业层次,实现由模仿、追随向领跑迈进,把合肥打造成新技 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高地。
合肥新材料项目实施方案
合肥新材料项目实施方案泓域咨询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摘要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核心任务主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亟需和产业发展瓶颈,提升关键战略材料的保障能力。
推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提高先进基础材料国际竞争力。
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抢占全球新材料产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推动稀土、钨相、钒铁、理、石品等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
新材料的发现、发明和应用推广与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密不可分。
加快发展新材料,对推动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
新材料的发现、发明和应用推广与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密不可分。
加快发展新材料,对推动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该新材料项目计划总投资6098.2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878.1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99%;流动资金1220.1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01%。
达产年营业收入9393.00万元,总成本费用7512.72万元,税金及附加104.92万元,利润总额1880.28万元,利税总额2244.55万元,税后净利润1410.21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834.34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0.83%,投资利税率36.81%,投资回报率23.12%,全部投资回收期5.82年,提供就业职位162个。
报告根据项目产品市场分析并结合项目承办单位资金、技术和经济实力确定项目的生产纲领和建设规模;分析选择项目的技术工艺并配置生产设备,同时,分析原辅材料消耗及供应情况是否合理。
合肥新材料项目目录第一章新材料项目绪论第二章新材料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第三章建设规模分析第四章新材料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第五章总图布置第六章工程设计总体方案第七章风险防范措施第八章职业安全与劳动卫生第九章实施安排方案第十章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第一章新材料项目绪论一、项目名称及承办企业(一)项目名称合肥新材料项目(二)项目承办单位xxx有限责任公司二、项目提出的理由我国新材料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发展形势良好。
合肥十三五规划
合肥十三五规划
根据合肥市的十三五规划,合肥将致力于实现人民富裕、城市宜居、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治理有效的目标。
以下是合肥市在十三五期间的规划重点:
一、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合肥的经济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产业集群。
二、城市建设:推进合肥城市功能提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注重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质量发展。
三、人民生活: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推动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四、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行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生态修复工作,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五、文化与教育:推动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丰富文化活动供给,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
六、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能力,构建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合肥市的十三五规划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
通过此规划的实施,合肥将实现人民富裕、城市宜居、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治理有效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合肥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作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奋力跨越赶超、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驱动,突出改革开放,着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顺利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展示崭新形象。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预计“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达到5600亿元以上,占全省比重提升至25%左右;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1.2万美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到9300亿元,增加值2255.7亿元、年均增长15.6%。
财政收入达到1000.5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1.5亿元,年均增长15.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6万亿元,年均增长19.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83亿元,年均增长16.9%。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5.5:40。
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实现增加值14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约64%。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产值突破2700亿元,增加2.6倍,新型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保持国领先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分别完成1280亿元、2260亿元,金融、物流、文化、旅游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3.23•【字号】合政〔2015〕36号•【施行日期】2015.03.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的通知合政〔2015〕3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政府第46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合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合肥市财政资金“借转补”管理办法》、《2015年合肥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2015年合肥市促进自主创新政策》、《2015年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2015年合肥市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2015年合肥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即1个若干规定、3个管理办法和5项具体政策,简称“1+3+5”政策体系)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要强化配套联动。
市各政策执行部门要认真落实牵头责任,抓紧细化各政策具体实施细则,增强政策的导向性和操作性。
各县(市)区、开发区要结合各自产业发展特点和区域发展战略,对照市政策承接建议清单,因地制宜,有效承接,形成联动。
二、要强化宣传引导。
市财政局、市政府新闻办、市各政策执行部门以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大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扩大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努力让市场主体及时、全面地了解政策内容,更加有效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三、要强化政策兑现。
市各政策执行部门和县(市)区、开发区要增强时效观念,本着简便、快捷、高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兑现流程,加快兑现进度,进一步提高政策资金的时效性。
2015年11月底,要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盘点,对不能执行的政策资金,合理调整安排使用。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
的重大 战略选择 。 自国 际金融危机爆 发以 来,战略性新 兴产业 已经成 为世界多国应 对金融危机 、实现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 选择 。 小布什政府开始 , 就把 目光锁定在以 新能源为核心 的新兴产业上。 白2 0 年 以 05 来先后 出台了  ̄ 0 5国家能源政 策法》和 20 美 国能 源 独 立 及 安 全 法 》 ,提 出 厂对 光 伏 系统投资和使 用的激励政策 。2 0 年 2 , 09 月 美国总统奥 巴马签署 了  ̄ 0 9年美国复苏 20 和再 投资法案》 推 出了总额为 77 4 美元 , 80 L 的经济刺激方案 ;欧盟将低碳 经济列为新 兴产业 的重点 , 金融危机之爆发之后 , 欧盟 委 员会制定了一项 发展 “ 环保型经济” 的中 期规划,将筹措总金额为 15 亿欧元的款 00 项 ,在 2 0 年至 2 1 年的5 09 03 年时间中,全 力打造具有 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 “ 绿 色产业” ,初步形成 “ 绿色能源” 绿色电 、“ 器” 绿色建筑 ” 绿色交通”和 “ 、“ 、“ 绿色城 市”( 包括废品回收和垃圾处理 )等产业的 系统化和集约化 ;2 0 年 ,日本政府在颁 09 布的 新国家能源战略 中提 出了8 个能源 战略重点: 节能领先计划 、 新一代运输能源 计划 、 新能源创新计划、核能立国计划 、 综 合资源确保战略、亚洲能源环境合 作战略、 强化能源 紧急应对 和制定能源技术战略 。 从 历 史上 看 ,产 业 革命 往往 是 走 出经 济危机的主要推动力 ,经济危机孕育 着产 业革命的 “ 嫩芽” ,伴随着每次产业革命的 是能源的变化 ,现阶段爆发的经济危机 也 将遵循这一历 史规律 。 石油、 天然气和煤炭 等化石燃料的储量枯竭 ,以及这些燃料引 起的环境 问题 , 节能环保 、 新能源及新能源 汽车 、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新 “ 宠儿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竞赛 中, 。 我国 和 世界发达 国基本是在 同一起跑线上 、从 国家发力建设新兴 战略产业开始 ,全国省 市 也是基 本处在 同 一 起跑线 ,谁抓住了先
中国安徽十大新兴产业是哪些
中国安徽十大新兴产业是哪些安徽十大新兴产业是哪些据介绍,在发展目标方面,到2025 年产业规模要迈上新台阶,全省十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翻一番以上,培育形成10 个以上千亿级、若干万亿级的新兴产业,在全国产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集群发展要形成新优势,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等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30个左右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此外,创新能力要取得新突破。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00家左右,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260家,攻克一批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到2035 年,我省将全面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全面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措施保障方面,我省将通过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机制保障,推动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设立由省领导担任组长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执行小组,组建10个新兴产业推进工作专班,常态化开展“双招双引”,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等具体事项。
同时,健全政策协同机制,定期开展产业支撑政策的绩效评估,对实施效果不明显的及时废止。
成立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重点任务、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意见。
十大新兴产业是哪些一、网络网络经济产业不仅是指京东商城、阿里巴巴这样的网络商城营销模式。
未来的网络经济将会以其无边境、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参与的方式,更迅捷地冲向经济的各个领域。
现在兼职网上开店的人群,正在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将改变传统的商品买卖方式和生活方式。
网络经济产业将促进有关网络传输的相关的电脑、手机、仓储、新型金融等产业的变革和创新。
网络经济还将带动未来高端网络经济产业形态的发展。
比如云计算工程不仅能促进每年几十万亿网络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大大促进了云计算高端科技工程的进程。
二、物流因为类似义乌小商品城(600415,股吧)和网络商城的大规模扩张,千万支与网络商城构成血脉关系的物流公司队伍迅速扩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9.13•【字号】皖政办〔2016〕53号•【施行日期】2016.09.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皖政办〔2016〕5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第八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9月13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通知》(皖发〔2015〕13号)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考虑(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是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2010年的250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921.5亿元,年均增长2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3.6%提高到22.4%,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产值超千亿元。
二是一批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新型显示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以面板为核心,集聚了液晶玻璃、光学膜、偏光片、驱动芯片等上下游企业30多家,合芜蚌地区正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区。
机器人产业在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龙头企业埃夫特公司已进入国产机器人整机企业第一梯队,四自由度以上机器人销量占国产机器人的1/3,位居全国第一。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国重要的发展历史时期,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时期。
为此,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编制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该规划以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深化供给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推进农村振兴为主线,在科技、创新、金融、教育4个重点领域提出了总体要求,将重点倾斜到9支重要支柱性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领域,形成了39条应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兴和传统技术深度融合的绿色智能制造及其产业、信息服务和金融科技、智慧农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技术与装备、通信与信息安全等9大支柱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该规划旨在统筹推进“十三五”时期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实施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形成核心竞争力;加快完善“促进有效需求、改善供给结构”的供给侧改革政策,完善一批有助于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成熟的培育政策;改进完善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强人才支持,促进人才发展;推动政府法制环境的优化,加强市场监管;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新技术转移和示范应用;完善市场营销机制,支持企业覆盖海内外市场;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市场开放;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激发投资活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统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改革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友好性的能力。
以上就是“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总的来说,本规划以实现“双一流”和绿色发展目标为导向,主要围绕科技创新、完善政策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强化人才支持、统筹推动和国际合作这几个方面打造了一系列支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合肥市重点产业招商指南pdf
合肥市重点产业招商指南pdf合肥市重点产业招商指南PDF一、引言合肥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城市,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示范城市。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合肥市各级政府重视科技创新、鼓励创业、推动产业升级,特别是注重招商引资。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企业家、投资者,合肥市政府提供了一份重点产业招商指南。
本文将围绕这份指南,详细介绍合肥市的重点产业和招商优势。
二、重点产业合肥市的重点产业包括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五个领域。
这些领域是合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1. 先进装备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是合肥市的传统优势。
合肥市政府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先进装备制造已经从传统机械制造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转型。
合肥市的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在于高端数控机床、智能装备、特种加工机械、光电机器人、新材料制备设备等领域,并已形成齐全的产业链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2. 新材料新材料是我们常说的“后发先至”产业。
合肥市的新材料产业链已经初步建成,现已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优势产业包括半导体材料、特种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特色产业包括光学玻璃、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3. 新能源新能源是全国发展的热门领域。
合肥市政府在新能源领域加大投资,全力推进“绿色合肥”建设,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快新能源技术研究和开发。
合肥市的新能源产业以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重点,发展较为迅速,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4. 生命健康生命健康产业是政府加大支持的领域。
合肥市的生命健康产业链已有了初步的形成,形成了药品开发、新药研发、医药制造、药品研究和转化的完整链条,并拥有优势的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实力。
5.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合肥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合肥市政府加大重点支持的“万亿级新兴产业”之一。
信息技术领域主要包括软件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发展迅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招商优势1.“服务+政策”扶持合肥市各级政府为吸引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政策扶持,比如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企业等都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企业服务,帮助解决招商、融资、人才、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万亿之后,合肥进军国家中心城市
22 JUECE |决策 | 2021. 2·3S特别策划“未来十年是合肥实现新一轮跨越赶超的绝佳机会。
”万亿之后,合肥进军国家中心城市?本刊记者 吴明华经济总量过万亿,是一座城市的“成人礼”。
成功破万亿的合肥,大城气象初露峥嵘。
然而,当香槟还未开启时,一场新的城市竞争已经山雨欲来。
“两会”期间,新一轮国家中心城市争夺战受到媒体和舆论的高度关注。
就在此前不久,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支持合肥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发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也让合肥卷入了“战团”。
尽管合肥官方对此颇为低调,但万亿之后,人们对这座“黑马”城市又多了一份期待和想象。
“合肥迈上万亿台阶,是数字,更是标志;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迫切需要我们展现更大作为。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
万亿之后,合肥将如何“展现更大作为”?在进军国家中心城市的漫漫征途上,合肥能否再次刮起“黑马”旋风?“终局之战”国家中心城市位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也被称为“塔尖”城市。
由于集中了全国城市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国家中心城市之争也被称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终局之战”。
目前,已经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9个。
而综合专家的预测,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将会在12~16个之间。
从2020年全国城市经济总量排名来看,合肥排在第20位。
但是排名前20的城市中至少有6个城市等级不高,或者距离现有国家中心城市太近等原因,并不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客观条件。
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肥有机会争夺国家中心城市。
“万亿之后合肥的发展方向,高度概括就是省委提出的迈向国家中心城市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
未来,合肥发展要以这个标杆来进行衡量和判断。
省里在这时候恰当提出了发展方向,意义重大。
”安徽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告诉《决策》。
目前,沈阳、南京、杭州、济南、福州等12个城市已经明确提2021. 2·3 | 决策| JUECE 23出培育或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合肥市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doc
《合肥市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稿)根据《合肥市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合政〔2018〕30号)要求,特制定以下实施细则。
一、申报主体本政策在合肥市范围内有效,除具有有效期内失信行为信息的企业、单位、个人等不享受该政策外,其他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主体均能享受本政策支持。
申报企业、申报项目等应均已列入《合肥市重点产业企业(单位)库》《合肥市重点产业项目库》等。
二、申报条件和材料(一)支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1.申报条件:申报类别1:新认定的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申报类别2:已认定的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申报类别3:已认定的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2.申报材料:申报类别1:感谢你的观看认定事宜与资金申报同步进行,具体认定方案另行通知。
申报类别2:(1)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上报的文件。
(2)市政府认定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的文件或批复。
(3)基地依照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另行制定)编制的自评报告及相应证明材料。
(4)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对自评报告材料的真实性承诺。
(5)第三方机构评估需要的其他材料(评估时提供)。
申报类别3:省级“三重一创”政策年度奖励资金下达计划文件。
3.支持方式:申报类别1:每个新认定的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给予不少于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每年总资金不超过2亿元。
申报类别2:评估得分85分及以上的,奖励3000万元;评估得分75分及以上、85分以下的,奖励2000万元;评估得分65分及以上、75分以下的,奖励1000万元;评估得分65分以下的,不予奖励;连续2年评估得分60分以下的,予以摘牌。
经推荐认定为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不再享受市级重大新感谢你的观看兴产业基地相关奖励政策。
申报类别3:根据省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基地评估成绩和奖励资金进行补助。
(二)支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1.申报条件:(1)已经市政府认定的重大新兴产业工程。
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总体规划20172030简介
《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总体规划(2017-2030)》简介一、规划范围东至105国道,南至南艳湖路,西至经一路,北至岱山湖路(颍十三路),面积30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规划将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以家电及电子、装备和汽车制造、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产业,三生融合发展的综合功能型开发区。
三、发展目标园区将秉承“区域、生态、低碳、智慧”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引领,坚持三生融合发展导向,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均衡配置。
促进城镇空间组织的核心由物质环境建造转向空间场所氛围营造,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加快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全面完善城镇功能,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推动园区向创新型产业新城转型,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景育产,产、城、景多维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四、重点产业发展引导1、主导产业抓住先发地区转型发展和产业转移历史机遇,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家电及电子、装备和汽车制造、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2、其他产业依托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加快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增强技术领先优势,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加快形成未来先导性产业。
同时,积极引进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以及环保装备、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和药剂等节能环保产品。
3、生产性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物流业。
发挥阜阳高速公路、铁路枢纽和机场航空优势,完善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综合运输网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发展专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打造高效、立体联动的物流体系。
合肥市高新产业布局规划
合肥市高新产业布局规划
以下为合肥市高新产业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智能制造
合肥市将以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等高端智能制造为重点,打破传统制造生产模式,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制造,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新兴信息技术
合肥市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
三、生物医药
合肥市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培育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养老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合肥医学城。
四、新材料
合肥市将加强新材料技术创新,发展先进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性陶瓷材料等新型材料,推动新材料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五、节能环保
合肥市将着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强环保技术和设备创新,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环保水平。
六、高端装备
合肥市将加强高端装备制造,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建设高品质智能装备制造基地。
七、现代服务业
合肥市将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推动数字经济、文化创意、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造国际化服务业中心城市。
八、其他重点产业
合肥市还将重点发展数字农业、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产业,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合肥市高新产业发展新格局。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附全文)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附全文)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
在示范园区等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节能技术系统集成试点,整合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压、余气资源,鼓励利用余热采暖、利用余能和低温余热发电。
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及耗能设备配备智能能源计量和远程诊断设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加强系统自动监控和智能分析能力,促进提高综合能效。
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推动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在低温加热段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实现生产工艺和能源供应的综合优化。
推进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技术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门窗、绿色节能建材等产品。
鼓励风电、太阳能发电与企业能源供管系统综合集成,推动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
做大做强节能服务产业。
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业态快速发展,推动节能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节能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搭建绿色融资平台,推动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节能服务公司融资。
制定相关标准,提高节能服务规范化水平。
制定节能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节能第三方评估机制。
搭建节能服务公司、重点用能单位、第三方评估机构履约登记和服务平台,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专栏16节能技术装备发展工程组织实施节能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工程、节能装备制造工程。
鼓励研发高性能建筑保温材料、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紧凑型户用空气源热泵装置、大功率半导体照明芯片与器件、先进高效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装备、浅层地热能利用装置、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装置等一批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
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供热管网系统能效综合提升工程、电机拖动系统能效提升工程,推进燃煤电厂节能与超低排放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重大关键节能技术与产品规模化应用示范。
组织实施城市、园区和企业节能示范工程,推广高效节能技术集成示范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
“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9.9%。
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
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
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
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军。
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两化深入融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
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机遇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
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准。
机器人、智能控制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深度推动传统工业体系分化变革,将重塑制造业分工格局。
全球气候变化助推绿色发展大潮,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变现有资源能源版图。
基因重组、精准医疗等新模式加快演进推广,生物新经济将引领生产生活迈入新天地。
数字创意产业逐渐成为软实力角逐的重要舞台,引领消费新风尚。
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全球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总体而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形成一定规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但仍然存在产业规模不大、领军企业缺乏、整体创新水平不高、某些领域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等问题。
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不断开创“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新局面。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全球配置,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与世界接轨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布局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和模式。
(二)基本原则全面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
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坚持全面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加快集聚各类创新人才和要素。
重视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强前瞻布局,抢占竞争制高点。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重。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定完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协调推进,细化对各县(市)区、开发区重点产业的引导,形成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规模增长与生态环境并重。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序推动产业规模增长和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发展。
支持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鼓励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动绿色清洁生产。
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建立低碳发展产业体系。
内部挖潜与引资引智并重。
巩固提升现有优势,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
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薄弱环节,积极有效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化新兴产业国际合作。
经济发展与民生服务并重。
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和放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作用,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实现双跨越,产值达到7000亿元,支撑合肥市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
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初步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引领,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在增材制造、太赫兹装备、智慧医疗、燃气轮机等领域建成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在量子通信及下一代通信技术、智能汽车、下一代信息器件、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技术等领域建成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
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建成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等4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积极培育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光伏新能源、机器人、燃气轮机、高档数控机床、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10个以上国内一流的省级集聚发展基地。
三、发展重点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突出优势特色,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大产业。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建成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目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化发展。
做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传感器等电子核心基础产业;优先发展智能语音、人工智能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创新;做大软件产业,积极推动软件外包业务发展,开发推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的软件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未来网络、5G等核心技术攻关。
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200亿元,力争培育5户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
1.新型显示以新站高新区为核心,做好新型显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建设工作,打造创新能力行业领先、产业链相对完备的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建设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形成以骨干面板企业为核心,涵盖上游玻璃基板、光学膜、偏光片、电子化学品、特种气体等原材料—中游面板和模组—下游终端整机在内的较完整产业链,加速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
到2020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
突破下一代显示技术。
加强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鼓励企业牵头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方面提前布局。
尽快掌握低温多晶硅(LTPS)、氧化物(Oxide)背板工艺大规模生产技术,突破OLED、3D显示、激光显示、VR/AR显示等量产技术瓶颈,积极开展量子点、全息投影、柔性显示等新兴技术研究。
做强显示面板产业。
推动完善京东方“6代+8.5代+10.5代”面板生产线布局,高水平建设10.5代TFT-LCD生产线;进一步提升8.5代TFT-LCD生产线运营能力;加快8.5代线AMOLED(EL先导线)建设,开展新产品研发;继续实施6代线柔性化技术改造,扩大产品小型化、高端化比重。
到2020年,面板年产能达2700万平方米,规模位居国内第一。
完善配套产业链。
结合面板生产线需求以及现有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玻璃基板、偏光片、机器人等重点配套材料和设备。
鼓励有条件单位积极开发AMOLED背板制备、有机成膜、器件封装及相应材料和装备,支持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粒子、印刷浆料等材料的试验应用。
专栏1新型显示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化1.重点推进合肥京东方显示10.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建设,建成全球最高水平高世代生产线,力争2018年投产。
2.完成鑫晟光电8.5代线AMOLED(EL先导线)建设,启动OLED产品量产;完成合肥京东方光电6代面板生产线完成柔性化改造。
3.鼓励康宁10.5代液晶玻璃基板、彩虹8.5代液晶玻璃基板、乐凯光学膜、三利谱偏光片、江丰电子溅射靶材、京东方整机制造及OGS触摸屏、欣奕华机器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推进关键材料、元器件等产业链各环节关键企业的引进和重点项目建设。
4.鼓励广达合肥制造城、联想合肥基地研发中心、惠科3000万台液晶电视机及配套生产、京东方整机智能制造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推进下游高水平消费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
5.开展激光显示关键技术研发,鼓励极光科技激光显示及激光照明光源产业化等项目建设。
重大平台依托京东方合肥研究院、合肥现代显示研究院、安徽新型显示创新中心等单位,建立完善新技术研发和试验平台、材料验证平台、合肥国家级新型显示创新中心,着力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加强知识产权和专利布局。
积极推进彩虹平板显示玻璃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乐凯高性能薄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关键核心配套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京东方打印OLED研发平台、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
2.集成电路完善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发挥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