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的演变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的演变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的演变2006年03月31日 15:10 长城战略咨询我国现行开发区管理体制基本上保持了以行政干预为主导的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政府行政管理为主的开发区管理体制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从开发区管理及运营机制的演变方向看,我国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总体上是在朝着政府干预逐渐弱化,市场机制逐渐起主要作用的方向发展。
1.政府主导下的“超自主”体制安排在开发区成立初期,中央就对开发区的职能定位及管理原则做了明确的规定: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建设是努力方向,企业主体的运行不介入。
因此,开发区管理体制行政化虽然没有在法律上得到确认,但却实际运行中,却通过赋予开发区超高级的审批职权、干部配置、特别是高度集中的权利安排以及对体制创新的默许等方式保证了开发区得以高效的运作。
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是针对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化的条块管理模式、法制环境薄弱、市场意识缺乏、基础设施较差等具体情况而设计的。
具体表现在:(1)“三位一体”保证权力高度集中。
开发区中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开发总公司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领导实行交叉兼任。
(2)高级别的行政安排。
如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由北京市副市长兼任,苏州工业园开发公司董事长由苏州市委书记兼任等。
(3)高层次财税制度安排。
例如高比例的税收留成、高级别的审批权限(包括对投资额的审批、大额土地出让审批权限等)。
(4)对开发区体制改革与创新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
2.政府和市场并存的“双轨”管理制开发区管理体制逐步进行了改革,从单纯的政府权力支配过渡到政府与资本相制衡。
具体表现在开发区运营模式上,从最初的管委会到在管委会下建立开发公司,再到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并行。
但其管理权限的赋予、考核和监控的主导力量和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依然是在政府行政框架内,以行政权力为主体对开发区实施管理。
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近年来,我国的开发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色,成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开发区地域范围广、经济类型多样,以及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开发区面临着一系列管理难题和发展挑战。
因此,对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强开发区管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必要手段。
一、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行政管理粗放化,效率低下。
大量的行政人员被占用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上,导致管理粗放而效率低下。
2、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多头管理。
由于开发区管理职责涉及多个部门,常常出现各自为政、互相纠缠,导致管理混乱。
3、对外沟通协调不足。
开发区与各级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迟迟不能形成良性互动模式,影响开发区发展和企业招商吸引力。
4、行政服务不便民。
很多开发区的行政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时间短、服务流程复杂,导致企业在开发区经营不尽人意。
二、改革方向1、精简行政管理体制。
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行政管理团队能力的建设,减少冗余人员,实行信息化,实现精细化管理。
2、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经过分析、统筹和协调,缩减冗余机构,将职能性机构转变为服务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完善管理体制。
3、加强区域协同。
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和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协作互助,增加开放程度,提升开发区的政策吸引力。
4、提升行政服务水平。
建设简易化的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质量和简单的服务,解决日常问题和手续办理,提高开发区的管理水平。
提高行政效率,缩短办理时间。
三、改革措施1、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现行政效率提高(1)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协同、集成和创新,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2、改善行政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1)服务设施健全,满足企业的服务需求。
(2)简化办事流程,缩短服务时间。
3、优化区域协作机制,提高开放程度(1)提高开发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加政策吸引力。
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
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摘要:开发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为了更好地推动开发区的发展,我国不断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总结了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一、引言我国开发区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的重要载体,已在过去几十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开发区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保持开发区的竞争优势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我国开发区需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
二、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现状目前,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我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开发区行政管理机构,比如国家级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地方级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这些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开发区的各项事务,并提供支持和保障。
其次,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已建立了科学和规范的决策制度和工作流程,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一系列创新试点,如自贸试验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
三、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经验和成果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经验和成果。
首先,我国开发区积极引进和推广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借鉴和融合。
其次,我国开发区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
此外,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还采取了多元化的方式,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等。
四、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对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缺乏足够重视和支持。
其次,由于开发区行政管理权限分散,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开发区管理效率低下。
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与创新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存在 以下问题:一是行政层级过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二是管理职能不明确,造成 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三是缺乏灵活的市场应对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 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精简行政层级,提高决策效率; 二是明确管理职能,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加强与市场对接,提升开发区竞争力。
3、创新阶段:为了进一步推动无锡新区的发展,政府开始探索更加灵活和 高效的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无锡新区开始实施“总部+基地”的管理模式, 即总部负责重大决策、规划引导、服务协调等职能,而基地则负责具体的招商引 资、企业服务等事务。此外,无锡新区还积极推动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等措施,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具体来说,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开发区的地位和作用, 规范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2、调整组织结构。针对现有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3、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降低企业入园门槛,提高政府服务 效率。
一、理解关键词
开发区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而设立的特殊区域。行政 管理体制则是指开发区内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机构的组织制度、 职能配置、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和形式。演变是指随着时间推移,开发区行政 管理体制所经历的发展变化过程。创新则是指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促进经济发 展而进行的制度、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尝试和革新。
一、无锡新区的发展历程
无锡新区前身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创建于1992年,是江苏省首家中外合作 园区。2002年,无锡新区启动开发建设,并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无锡新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制造 业基地和国际商务中心。
我国主要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与可借鉴的经验
我国主要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与可借鉴的经验(一)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
1.开发区定位与管理体制。
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是与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区划相互关联的。
从开发区的区划布局来看,我国的开发区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开辟一个新区,只有很少居民,开发区的功能主要是吸引产业投资,经济开发。
这种模式通常是老城市的延伸和扩展。
如苏州、天津。
二是在老城区划出一块地方设立开发区,开发区管理部门不仅具有新区经济开发功能,还有管理原有老城区的功能。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开发区直接带动所在区的城市化,或为开发区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如上海浦东、青岛的黄岛开发区和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三是在老城区设立无边界的开发区,开发区和老城区合为一体。
如北京的中关村海淀试验园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区块等。
这种模式通常是为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特别是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兴办高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个区域孵化器。
除了产业布局和经济开发的功能以外,我国相当一部分开发区还承担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试点功能。
我们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要逐步转换政府职能,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再在大范围内推广。
我国的深圳特区在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用人机制方面进行了试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企业分配制度,知识产权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创新方面带了头。
目前,国内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
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主要适用于人口较少的相对独立的中小型新开区。
管委会本身就是政府职能改革的产物:开发区管理职能与行政区管理职能相分离;政府职能转变,机构精简,办事程序简化,效率高;实行用人机制改革,普遍采取竞争上岗等等。
大部分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管理体制。
关于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及其改革的思考(精选五篇)
关于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及其改革的思考(精选五篇)第一篇:关于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及其改革的思考关于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及其改革的思考发表日期:2008-05-08 00:00:00 阅读次数: 538摘要: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演变,形成了三种比较稳定的类型: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企混合型,这三种类型的管理体制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
应该从增强独立性、理顺开发区管委会与企业的关系、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
关键词: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开发区在中国(尤其是沿海城市)迅速勃兴,这为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提速注入了巨大活力,极大地支撑并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健增长。
20多年来,我国的开发区已从最初封闭式的试验基地,逐步转变为开放式的发展社区;开发区的功能也从过去单一性(经济)功能扩展成为现在的综合性(产学研)功能;开发区自身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成型的管理体制和模式。
随着我国进入WTO并与国际相关规范接轨以后,根据公平、公开、无歧视的原则,以往开发区建设中的特殊优惠政策的优势减弱,开发区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如何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健全体制、提高效益和增强竞争力,将是我们各级各类开发区建设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一中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演变可谓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同步进行。
根据开发区发展的历史进程,其管理体制的演变进程大致可分三个时期:1984-1994年是中国开发区建设的起步期。
这期间是我国开发区的创建和探索阶段,因此,有人把这一阶段称为前开发区期,或称为第一次创业期。
在此阶段,大批开发区相继成立并在探索中起步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引言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新开发区的作用,不断推动创新和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本文将探讨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和效果。
1. 背景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根据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在经济相对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地区设立的创新型经济发展区域。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但在行政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 问题与挑战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行政管理体制过于僵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环境;•行政管理部门与高新企业之间缺乏互动和协作的机制,导致信息不畅通,资源难以共享;•部分高新技术开发区在行政管理中存在腐败和权力过度集中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和挑战,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需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3. 创新举措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可以采取以下举措:3.1 建立创新的行政管理机制•设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机构,负责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和规划;•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部门与高新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行政服务的高效和便捷。
3.2 优化行政管理流程•简化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注册和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制定透明的行政管理规则和标准,减少不确定性,提高企业创新的信心和积极性;•推行“互联网+行政管理”,提供在线办事服务,方便企业和群众办理相关手续。
3.3 加强监督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监督机构,加强对行政管理的监督和约束,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推行行政审批结果公示制度,及时公布审批结果,使行政管理透明化,提高公信力;•鼓励和保护举报行政不正之风的举报人,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我国重点开发区管理模式优化探究【第一章】我国经济开发区管理机制探析绪论【2.1】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2】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第三章】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现行管理制度分析【第四章】创新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系的建议【结语/参考文献】国家级开发区管理形式创新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第二节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自全国各地国家级开发区创建以来,各个开发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地区发展环境,对管理体制进行了丰富的创新实践,使得开发区的体制始终保持活力,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成为开发区取得巨大成绩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通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各个模式各具优势,也面临不同的挑战。
同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不同,不同类型的开发区管理体制均保持了开发区体制机制的精髓,即精简高效。
这不仅符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发展趋势,也凸显了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的作用。
各开发区在体制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没有最优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
本节将通过对目前我国开发区现有模式和成功经验的梳理,探寻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上可创新发展的途径。
一、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结合不同开发区的功能及地区背景环境,地方政府对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丰富的制度创新实践,目前开发区管理体制已走向多元化。
在实践中,大致形成了管委会、区政统筹、企业管理三种基本管理模式。
管委会模式是我国开发区最初体制创新的产物,也是目前我国开发区最普遍采用的体制模式。
经过10到15年的发展,开发区一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发展后,管委会模式出现分化,部分开发区仍坚持管委会模式并取得骄人的成绩;部分开发区在管委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出区政统筹的一种新模式;另外,企业管理模式也在第一批14个开发区中出现。
(一)管委会模式管委会模式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在总体组织框架上,管理委员会是所在地政府的派出机关,而非一级人民政府,主要行使当地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职能;管委会模式与一般行政区的管理体制的区别是所在市委派出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不设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
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模式-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网站
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模式-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网站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模式发布时间:2008-10-23 9:16:00 来源:国家商务部网站作者:管理员字体:【大】【中】【小】1、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
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还拥有一定的行政审批权。
因此,其机构和人员编制比行政区管理体制要精简得多。
大部分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模式。
二是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的管理体制。
其特点是开发区和行政区的管理职能合一,或者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内设机构基本保持行政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和职能。
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体制。
在这种模式中,开发主体不是一级行政组织或政府派出机构,而是由开发商来规划、投资开发和管理一个开发区。
开发公司不仅要开发工业用地,还要进行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但不能像大部分行政管理机构那样直接从税收收入中获得必要的投资补偿,公共基础设施成本靠工业和商业用地开发收入来补偿。
开发区的开发模式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政企分离的开发模式。
开发区管委会只负责行政审批、管理和制定政策,而开发经营由独立的开发公司承担。
如,苏州工业园区实行完全的政企分开,开发区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不直接从事开发区的开发经营,中新合资开发公司负责开发经营。
开发区管委会将获准开发的土地转让给开发公司,开发公司开发后进行招商转让或出租。
这种体制的机构精干、权责明确,在进行大规模成片开发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另一种是政企合一的开发模式。
这一体制的特点是开发区管委会具有管理者与开发商的双重功能,管委会与开发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或交叉兼职。
由于这种模式办事效率较高,管理者的能动作用较大,不少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开发模式。
但是,由于存在容易导致政企不分、机构膨胀、内部职责不清的弊端,一些开发区逐步实行政企分离,将开发功能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开发公司。
浅论经济开发区管理机构依法行政
经济开发区依法行政问题探析闫芳谢珲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政府所普遍遵循的一项法治原则,这在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及法律、法规授权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中得到共识。
经济开发区虽然本质上不属于政府序列范围,但作为一种以发展经济为主要功能的社会组织,多数地方均通过地分性法规授权开发区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于是依法治区也就成为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的当然之义。
开发区在建区伊始就明确提出“依法治区”的指导思想。
围绕依法治区的基本要求,开发区按照关于促进所在省、市依法行政的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参照依据,结合开发区经济功能的属性,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促进开发区管委会及其内设机构依法行政的制度体系。
这些制度对开发区营造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开发区作为各地发展经济、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域,其依法行政应该需要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作为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功能的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国内法上的依法行政,另一方面是作为先行对接国际社会、外向型特点浓厚的实行特别政策的经济功能区所具有的国际法、国际惯例上的“依法行政”。
第一方面的依法行政,人们比较容易理解,也是目前各地所普遍倡导的做法。
但对开发区来说,恰恰是第二方面的依法行政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首先,开发区设立之初,在国内、省、市法治环境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开发区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管理,甚至一定范围的民生管理都参照了国际规则、国际惯例,这种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的主动对接是开发区发展初期的最大特色,也是促使开发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次,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域,对其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的主动对接,又反过来促进了国内法意义上的依法行政。
一、经济开发区依法行政的依据剖析(一)经济开发区的本质特征1、在空间上具有特定区域性,即划定明确的区域范围,,有效地控制管理好特殊经济区与其他区域的分界线。
2、在活动领域上具有经济限制性,即严格地将自己的活动限制在经济领域,以便获得国内、省、市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开发区管理体制
开发区管理体制是指为了有效管理和运营开发区而建立的一套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通常包括以下要素:
政府主导:开发区管理通常由政府部门主导,例如国家级、地方级或特定行业部门。
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划和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发区管理机构:通常会设立专门的开发区管理机构或行政机构,负责具体的开发区管理工作。
这些机构通常负责开发区的规划、建设、运营、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等。
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政府会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支持开发区的运营和发展。
这些法规和政策可能涉及土地使用、税收优惠、外贸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以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
企业管理:开发区管理体制通常也涉及对进驻企业的管理。
这包括企业注册、审批、监管、扶持政策等方面。
管理机构可能负责对企业进行服务和指导,帮助解决经营中的问题,并促进企业的发展。
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区管理体制通常需要确保开发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如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处理等。
管理机构可能负责协调和提供这些公共服务,以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需求。
监督和评估机制:开发区管理体制通常需要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这可能涉及对开发区运营情况的监测、评估和报告,以及对管理机构的监督和考核。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一、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通常由政府设立,由政府牵头推动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政府在开发区的治理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包括提供土地和基础设施、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投资和财务支持等。
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保证了各项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以及对开发区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掌控。
二、企业参与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这些企业在开发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参与的治理模式强调市场经济和企业运作的有效性,通过吸引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来推动开发区的发展。
企业在开发区的治理中享有较高的决策权和自主权,政府则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
三、规划管理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通常会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规划管理在开发区的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规划管理的治理模式强调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确保开发区内的各项建设和发展都按照规划进行。
规划管理包括土地使用、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旨在调整和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整体效益。
四、法制建设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也在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以规范和指导开发区的行为。
法制建设的治理模式强调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开发区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服务机构等,保障了开发区的各项权益和利益得到合理保护和维护。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体系可以分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个层面。
中央与地方政府负责整体战略的决策和调控,包括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等;开发区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开发区建设和运营,包括土地管理、企业注册、环境保护等;企业和社会组织作为开发区的主体,参与到开发区的运作和发展中。
开发区的治理体系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实现了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了开发区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综合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规划管理和法制建设等多种要素,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和协调,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治理框架。
应用文-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我国技术开发区行政体制创新研究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开发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这一概念,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国家及旅游度假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等特定各级各类经济区域的总称。
(二)经开区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国家的政体及其管理制度的集中反映,它的运行着手于将各种形式的采用某种适当的规则组成一个完整且协调的有机系统,并通过协调内部环节之间的和科学设置各自的职权来发挥整体作用。
(三)行政托管所谓行政托管,是指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由上一级政府委托开发区管委会履行对原属不同行政区的乡镇或特定区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从而推动开发区经济增长分配模式。
简言之,行政托管是一种介于法律授权和行政委托模式之间的一种特定行政权力配置方式,是探索政府治理市场化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过程中的一种新路径。
二、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一)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是解释开发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理论强调投资在推动性产业(极)中,通过与其有投入产业协作的相关经济项目而带动全面的产业增长与发展,形成以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区域不均衡增长的经济综合体。
(二)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国外开发区产业组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当产业的集聚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过临界数量时,由于马太效应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产业群呈现自组织运行状态,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集聚循环。
(三)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已经为当今观点广泛接受。
产业通过引进技术、刺激创新,通过吸纳科学和技术产业,增加高科技人才储备,打造技术交流与科技创造的良好。
三、我国开发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开发区管委会行政主体资格认定不明确首先,从中央层面来看,缺乏一个明确的法制界定将开发区的行政管理职能赋予特定的行政主体,另外,我国目前并没有出台一部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开发区法》等类似相关法律法规,在对开发区本身及其管理机构的定位尚未明确立法。
国家级开发区“属地兼管”模式的利弊
国家级开发区“属地兼管”模式的利弊本文阐述了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和模式,在分析国家级开发区“属地兼管”管理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属地兼管”管理模式存废的思考及对策,即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区实施“属地兼管”模式是弊大于利,应该采取“专管”领导模式。
标签:开发区;属地管理;兼管模式一、开发区管理体制和模式据商务部统计,当前全国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9家,开发区行政隶属关系类别多,管理模式层次多,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事业管理和公司管理三种。
(1)行政管理模式是开发区管委会代行地方政府所有事务决策权、审批权和执法权,是上级行政部门派出机构,主要承担规划建设管理、产业发展、投资促进、企业服务、社会稳定等任务,管委会主任是专职专任。
在开发区设立初期,大部分开发区都采取这种管理模式,但职能范围大小有别。
(2)事业管理模式是开发区管委会部分地承担地方政府决策权和独立经营权,主要适用于产城融合度较高的开发区经营建设,管委会主任是由开发区所属地行政一把手兼任。
这种开发区基本进入成熟期,如中关村管理模式。
(3)公司管理模式是开发区管委会是地方政府部门的职能部门,独立承担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任务,在决策、规划、执法等方面受地方政府领导,管委会主任是专职聘任,如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公司制模式。
在开发区机构设置上,地方更倾向于单独设置,以便实现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
国家级开发区的管理模式是向多样化演进的,主要有“专管”和“兼管”两种。
在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初期,专设产业开发建设任务明显,由于产业规模小、人口散、公共设施不完备,大部分开发区采取准政府的模式,实行放权经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具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和话事权,即“专管”模式。
当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到“家大业大”的产业规模,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新城区,就要求开发区在产业发展、就业稳定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协调和统筹管理,升级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
浅议开发区管理模式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
浅议开发区管理模式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行政体制改革介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
近几年,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上作出了很多尝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行行政体制的弊端。
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开发区,在行政管理模式上同样作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本文试图总结开发区的行政管理的成功经验,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作出建议。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1、效率困境。
效率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
西方学者库夫曼指出,传统行政体制的目标价值可以概括为效率、代议制度、政治中立能力和(科层组织的)行政领导四个方面,其中效率是行政体制的核心目标或终极价值,其它目标只是维持和保证行政效率的充分实现。
由于政府具有权力和规模上的自我扩张倾向,庞大的政府体系不仅会越出自身的行政职权边界,侵犯社会私人领域,而且会导致官僚主义和官员腐败等行政危害,造成了行政低效。
因此,如何克服上述不良现象,提高政府效率就成为行政改革的首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正式围绕着提高效率这一核心目标而展开的,直接目标就是在管理职能、管理领域、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对传统低效的“大政府”进行改造,建设一个适度规模的高效政府,从而有效地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调节矛盾、整合利益差异,顺应并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然而现状表明,在几经改革和尝试后,我国政府依然没有摆脱低效率,依然没有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
2、膨胀困境。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即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以及2003年。
可以说,几乎每一届政府都要进行一次行政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精简政府机构和裁减人员。
然而事实表明,历次政府机构精简和人员裁减,都没有取得持续性的理想效果,跳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循环往复的“怪圈”。
开发区法定机构管理模式
开发区法定机构管理模式一、引言开发区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特殊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经济特殊功能和优惠政策的地区。
为了有效管理开发区,法定机构的设立和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探讨开发区法定机构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其更加富有情感。
二、法定机构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法定机构是开发区管理中的核心组织,负责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规划,监督和协调开发区的各项工作。
其重要性在于:1. 统一决策:法定机构能够对开发区内的各项事务进行统一决策,确保各项政策和规划的执行。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法定机构的管理,可以合理配置开发区内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
3. 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法定机构能够制定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4. 保障企业权益:法定机构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开发区。
三、开发区法定机构管理模式的创新为了使开发区法定机构管理更富有情感,以下是一些建议:1. 强化沟通与合作:法定机构应积极与开发区内的企业、居民等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与合作,充分听取各方需求和意见,形成共识。
2. 营造和谐氛围:法定机构应注重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3. 制定人性化政策:法定机构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人们需求的政策,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4. 加强培训与提升:法定机构应注重员工的培训与提升,提高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结论开发区法定机构的管理模式对于开发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强化沟通合作、营造和谐氛围、制定人性化政策以及加强培训与提升等措施,可以使开发区法定机构管理更富有情感,更符合人类的需求。
只有在人类视角下进行管理,才能使开发区成为一个真正宜居、宜业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
——关于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践报告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一步步逐渐成长壮大。
开发区特有的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策、地缘优势,使他成为一方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他为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也是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体制改革的浪潮密切适应的。
笔者通过自己在广州市花都区经济开发区的工作实践,加上对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了解,分析了开发区现行体制中的困境和问题,对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希望能为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我国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开发区;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模式;实践
目录
一、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环境概况 (1)
二、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构设置的情况分析 (1)
三、我国开发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
四、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的成功经验 (2)
(一)“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模式 (3)
(二)借鉴西方先进国家政府服务理念,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3)
五、对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模式改进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3)
(一)加强开发区法制建设,有效保障开发区发展 (3)
(二)明确开发区管理职能和权限 (3)
(三)加强开发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 (4)
(四)赋予开发区管理的创新试验权 (4)
六、实践总结 (4)
参考文献 (4)
浅析我国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
——关于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报告
一、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环境概况
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 年4月,规划面积12.49平方公里,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随着形势的发展,广州市花都区市委、市政府先后对该区的区划进行了调整,对周边26个行政村实行托管。
2009年8月,广州市花都区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将新规划的国际物流园区统一交由经开区开发建设,至此经开区规划控制面积达到 137 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产业工人及从业人员 10 万余人。
近年来,广州市花都区经开区深入实施“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五大支柱产业,紧紧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大发展。
遵循“整体开发、版块经营、资本运作、整体开发”的发展思路,按照广州市花都区市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和郑东新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建设、出口加工区和各产业功能园区建设,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着眼新世纪,开发区立志建成广东第一、全国知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构设置的情况分析
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设有公安、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银行、电信、邮政、会计、职介等服务体系;学校、幼儿园、职业教育、医院、体育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生活配套设施。
开发区管委会致力于建设“务实、高效、廉洁、亲商”的行政服务体系,对区内企业全部实行行政事业“零收费”。
行政服务中心 32 个审批窗口对区内企业和进区项目集中审批、办理有关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全程代理代办服务;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生产经营、合资合作、信息交流提供协调服务。
具体说来,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辖:党政办公室、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规划建设环保局、社区管理服务局、教育文化体育局、行政综合执法局、国土资源分局、纪委监察审计局、行政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工会、计生办、招商一局、招商二局、汽车产业管理服务中心(安彩工业园服务中心)、创业中心、科技创业园(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科技局(信息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明湖办事处、京航办事处、广州市花都区出口加工区、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投资(集团)篇首注释:本文作者伍春晓。
本文主要通过本人在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实践以及对开发区了了解,分析开发区现行体制中的困境和问题,对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希望能为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我国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公司、广州市花都区正和热力有限公司、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分局、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分局、广州市花都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质监分局、广州市花都区高新区检察院、广州市花都区高新区法院。
三、我国开发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和功能转化,开发区管委会的功能开始多元化,并从准政府向行政区体制转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有些开发区的规划用地已经基本布满,需要扩大规模;一些独立的新开发区已由原来单纯的制造加工生产区转向工业、生活和商贸结合的综合区,开发区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功能转向城市功能。
因此,原有的准政府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功能多元化的需要,一些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开始向行政区管理体制转变,如上海浦东开发区管委会就转变为浦东区政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先也是实行的管委会行政管理模式。
但无论是开发区的任何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其运作都是按照大系统管理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按行业、按“条条”对应设置机构的模式,以职能整合和机构功能创新为指导思想,按职能模块设置大系统综合管理机构,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向。
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开发区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从整体上看,成熟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尚未形成,而且各地的实际现行操作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从公共行政的原则来看,仍然是以传统的集权性的韦伯式官僚体制为基础的,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大环境,小气候”的特色比较浓郁。
开发区外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个大环境影响和制约了开发区内的小气候的形成,开发区外的旧体制对开发区内的新体制形成了一种压力和包围,不断地侵蚀和冲刷着刚刚建立起来的区内新体制。
传统观念,传统做法的现实存在,部门利益的驱动和上下级领导体制模糊造成的扯皮等等不良现象使开发区新体制遍体鳞伤,发生了严重的体制倒退现象。
“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在传统行政体制的压力下,机构不断膨胀,人员越来越多,职能越分越细。
有的开发区管委会已经回归到旧体制机构庞杂的状况,政府机构设置齐全,职能复归,效率下降。
开发区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上述一些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颁布全国性《开发区法》,各开发区的运行仅仅靠各地《开发区运行和管理暂行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和管理条例,法律效力低;其二是开发区外部功能主体管理缺位,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弱化问题严重,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未尽到责任,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管委会被迫承担了太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其三是开发区在“路径依赖”的引力下,渐渐向传统管理体制复归。
开发区管理体制迫于开发区功能扩张的压力、传统行政体制“内聚”的干扰以及经济利益和观念等因素,其管理体制经常变动,极其不稳定。
因此开发区管理体制最大优势和标志的“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目标便无法实现。
四、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