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典故
关于书信的典故
![关于书信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5d17e9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6e.png)
书信的典故古代书信传递的方式有非常多,除了传说中的飞鸽传书,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书信传递方式。
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书信的典故,供参考阅读!关于书信的典故一:青鸟传书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关于书信的典故二:鱼传尺素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鸿雁传书_10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鸿雁传书_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944d5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5.png)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鸿雁传书_1000字鸿雁传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它源自中国古代传信的故事,被后人用来比喻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和迅速性。
相传古代,有一次,一位将军在远征途中,收到了家乡的紧急书信,书信内容才几百字,但却道出了敌人的计划和兵力等情况。
于是,将军就把书信系在了一只鸿雁的脚上,让鸿雁飞回家乡传递消息。
鸿雁飞越数千里,终于将书信带到了将军的家乡,没有耽误时间。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传递信息的迅速和准确是多么的重要,就像古人将书信系在鸿雁的脚上,让它迅速传递给将军一样,现代社会也需要高效率的传输渠道,让信息迅速准确地传达到目的地。
而且,鸿雁传书的典故也告诉了我们,在关键时刻,可能出现壮烈牺牲,但也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是为了家园和亲人。
鸿雁传书的典故带给我们启示,鸿雁传书只不过是一种比喻,但比喻了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和迅速性。
在信息传递中,有时候信息的传递要比宝贵的生命更加重要。
传递信息的效率高低,往往决定了某个信息的命运和胜败的成败。
正因如此,我们更是要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现在的科技时代,信息传递已经有了新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把信息传递得更加快速、更加准确。
比如说,在现在,通信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已经变得非常快捷和便捷。
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的信息传递可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我们应该注重信息传递技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除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外,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也至关重要。
就像古代的将军收到的那封紧急书信一样,信息必须准确无误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要做到信息的准确传递,首先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不能出现错误的信息被传递出去,这将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和渠道,确保信息得以准确传递。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包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以确保信息能够最准确地传递给目标对象。
关于书信的历史故事
![关于书信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7a4054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c.png)
关于书信的历史故事
书信作为一种书面交流方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古代人们使用书信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和进行交流。
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它承载了人们的思念和情感,也
记录了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
在古代中国,书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时代,那时
人们用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来进行交流。
随着文字的发展,书
写材料逐渐演变为竹简、丝帛等。
在古代中国,书信被视为一种重
要的交流方式,许多文人墨客通过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书信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古希腊哲
学家和政治家们经常通过书信来交流思想和观点,例如柏拉图和亚
里士多德之间的书信就留存至今。
古罗马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也经
常利用书信来传递命令和交流情报。
在中世纪欧洲,书信在基督教传教士和修道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修道院中的僧侣们经常通过书信来交流学术和宗教上的观点,
也通过书信来维系彼此的情感和友谊。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书信的地位逐渐被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所取代。
然而,书信作为一种传统的交流方式,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人们通过书信来表达深情,记录生活,传递信息,甚至是进行外交交涉。
因此,书信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仍然被人们所珍视和传承。
文言文典雅书信集览
![文言文典雅书信集览](https://img.taocdn.com/s3/m/38ec5f2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5.png)
吾实乃高逸一寒士,才浅识陋,幸横蒙高逸诸君发以错爱,荣宠并臻,使吾竟忝列宁波高职,然吾陋识鳏见,弱德少识,驽蹇凡品不称驱驰之辇,楶棁劣材难堪栋梁之柱。 虽戒慎兢业,实已身心俱疲,惟职之相关工作复杂难为,包袱日重,内心压力,有增无减,实难言喻,职虽尽心竭力,然疲乏之心满矣,虽承蒙各方包容,仍有诸多缺憾。尝闻扬雄公《法言R26;吾子》曰:"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今吾居斯位,有似于此。吾岂敢尸位素餐,致分公司不兴而祸延高逸光大事业以蹉跎欤?此吾请辞其一也。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3、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3.鸿雁传书
也称雁足系帛。故事源于《汉书·苏武传》。汉武帝晚年,汉与匈奴间在经历多年战争后,正在酝酿重归于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单于送还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者。同年,苏武奉武帝之命率副使张胜、随员常惠等百余人出使匈奴,除带去大量礼品外,还归还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完成任务准备返回时,意外发生了:汉降将、匈奴人卫律的部下虞常等策划,乘单于外出打猎的机会,射杀卫律,劫取单于的母亲归汉。由于虞常曾向张胜透过消息,及至虞常失败,单于下令扣留了苏武一行。
与此相联系的,是典故鱼腹丹书帛。说的是公元前209年,壮丁900人调往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因雨阻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于是爆发了大泽乡农民大起义。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为了“威众”,即让人信服,就找来一块帛,上述“陈胜王”3个字,装入鱼腹,偷偷放进渔人的鱼网中。待士卒买鱼烹食,得腹中书,大惊,以为天意。“陈胜王”四处传开。此事见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沟通的古文
![沟通的古文](https://img.taocdn.com/s3/m/91dd983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0.png)
在中国古代,沟通的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但沟通的基本原则和目的相似,即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建立联系。
以下是一些古代沟通的例子,以及它们在文言文中的表达方式:
1. 书信:古代人通过书信进行远距离沟通。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里的“锦书”指的是精美的书信,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来信的期待和思念。
2. 使者:在古代,使者被派往他国传递信息或进行外交活动。
如《史记》中记载:“秦使者至赵,赵王悉起精兵,以备秦。
”这里的“使者”就是指派去的官方代表。
3. 口信:在没有书面文字的情况下,人们会通过口头信息进行沟通。
如《左传》中“吾闻之矣,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这里的“闻之”就是指听到或得知的信息。
4. 信号:在战争中,信号用来传达战术和命令。
如《三国演义》中“孔明灯”的典故,诸葛亮通过放灯来传递信息,迷惑敌军。
5. 诗歌:在古代,诗歌也作为一种沟通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6. 礼仪:在古代,礼仪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当的礼仪可以表达尊重和友好。
如《周礼》中详细记载了各种礼仪制度。
古代的沟通方式和现代相比可能显得更为间接和含蓄,但它们在维系人际关系、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古代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和人际交往的复杂性。
信的历史
![信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aaca25a7960590c69fc37607.png)
讲中国文学史,是从远古神话讲起;讲西方文学,是从希腊神话讲起。
文学无论怎样发展,都能从中找出受远古神话影响的影子。
这就是靠口耳相传的书信。
涉及到书信起源,大概比这还早。
先人靠结绳记数,比如怕日子过混了,怕忘了,于是远古人想出了法子,过一天就用绳子打一个结,来计算已经过了几天,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
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概念。
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画上几群牲口,告知同族这里可以狩猎。
这是形象的书信。
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
人们在占卜之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不但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今天是否是黄道吉日,能不能做什么?”的书信。
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颂扬、或警醒,或传于后代,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留下的书信。
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现在有个成语叫“三缄其口”,谁来猜猜看什么意思?那时可能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现在是说话谨慎,不肯开口或者不敢开口。
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
大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七国纷争,战乱频仍,书信的防伪保密就显得极为重要。
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了便利条件。
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布衣百姓,都把书信作为相互沟通,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从有了文字,有了纸张,书信变成了通信联络的重要手段。
我们刚才说,春秋时期书信的内容不想让人知道就用绳子把竹简捆起来,封泥上盖章,但是后来不写在竹简上了写在素帛或者纸张上了,怎么办呢?我们来看这个典故传说古代有人要给大人送书一封,可能又不想中有尺素让他人知道或另有隐情。
于是有人就想了一个妙法。
把信装在鱼肚子里,送给了他人。
既达到了送礼的目的,达到了沟通信息的目的。
鱼书雁信典故
![鱼书雁信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89562f1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4.png)
鱼书雁信典故
“鱼书雁信”是一个典故,通常用来形容书信或传递信息的方式。
这个典故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说。
根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时期,苏武作为使者出使匈奴,被匈奴囚禁在北海(即今天的贝加尔湖)牧羊。
在被囚禁期间,苏武始终保持着对汉朝的忠诚,没有投降。
后来,汉朝通过外交手段与匈奴达成和解,苏武得以返回汉朝。
在苏武被囚禁期间,汉朝的使节来到匈奴,要求释放苏武。
匈奴单于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
后来,汉朝的使节再次来到匈奴,通过巧妙的方式得知苏武并没有死,而是被囚禁在某泽中。
原来,苏武在牧羊时发现一只大雁的脚上绑着一封帛书,上面写着他的家人和汉朝的情况。
苏武通过这封帛书和使者传递信息,表达了他的情况并最终得以获救。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作比喻,将书信和信息传递比喻为“鱼书雁信”,形容信息的珍贵和传递的重要性。
因此,“鱼书雁信”这个典故的含义是形容书信或信息的珍贵和传递的重要性,也用来比喻家国情怀、思念亲人之情以及忠诚和坚定的信念。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83a669b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a.png)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可谓千奇百怪,每一段故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讲述三个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首先,我们来讲述一个寓教于乐的故事——《焚书坑儒》。
故事中,秦始皇想统一文字,但却遇到了来自儒家学派的强烈抵抗。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秦始皇下令焚烧儒家经典,甚至将反对派置于坑中活埋。
然而,伴随着焚书坑儒的举措,秦始皇却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这一事件反而激发了更多人对儒家学说的兴趣,也促进了书信传递的发展。
儒家学者为了传承经典,纷纷将经书隐藏于民间,通过书信与同道之士进行秘密传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便面临困境,我们也要坚守信念,借助书信传递的力量与他人交流,传播正能量。
接下来,我们来讲述一个勇于拓展视野的故事——《诗经三百篇》。
早在西周时期,孔子将《诗经》分为三百篇,并通过书信传递给学生和弟子。
这样的做法给了他的学生更多了解古代文学、了解历史的机会。
他们通过与孔子的书信往来,不断讨论、交流,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
正是这些书信传递,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过书信传递,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让我们的视野得到拓展,让我们的知识得以不断积累。
最后,我们来讲述一个跨越国界的故事——《敦煌文献》。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了丰富的敦煌文献,通过这些古代书信的传递,我们得以了解古代中国与西域等地的交流情况,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状况。
这些书信上记录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无形中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信传递不仅仅是交流思想,更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这些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无疑是人类智慧的珍贵遗产。
在今天,虽然科技发展迅猛,书信传递的方式已经转变,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经验与智慧。
无论是在面对困境时的信念坚守,还是在追求知识与智慧时的勇气拓展,抑或是在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时的宽容与包容,书信传递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重要工具。
古代的书信例子
![古代的书信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37f37db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c.png)
古代的书信例子
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重要的通讯方式。
以下是一些古代书信的例子:
1. 《越人歌》:据《夜读拾得·画中词》一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鄂君子皙在游船上听到一个越人在拥楫而唱越语歌,即《越人歌》。
这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也是古代书信的先驱。
2. 《与妻书》:这是清朝曾国藩写给妻子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爱意和对家庭的责任。
这封信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被誉为中国书信史上的经典之作。
3. 《长恨歌》:这是唐朝白居易写给友人元稹的一首长诗。
在这首诗中,他描述了自己对一位名叫杨玉环的女子的深深爱恋和思念。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古代书信的一些例子,这些书信展现了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深度和丰富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途径。
古代关于信的典故
![古代关于信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58c092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6.png)
古代关于信的典故
1. 周公谢益:相传周公是西周时期的贤臣,他因为有才能和忠诚受到了周王和百姓的深深敬佩。
周公在临终之前,留下了一封信给他的儿子,信中告诉儿子要永远保持诚信和忠诚的品质,并且告诉他如何处理政务和维持社会秩序。
这封信被称为《周公谢益》。
2. 司马光与晁错:在中国历史上,司马光是宋朝时期的忠臣,晁错是战国时期的忠臣。
据说司马光在追求政治理想的过程中犯下了一些错误,给他的前途带来了困扰。
晁错就写信给司马光,告诉他要坚持信念,勇敢面对挑战,并鼓励他重新奋发,最终司马光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
3. 范蠡与西施: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贤臣,西施是越王的妃子。
根据传说,范蠡靠着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赢得了西施的爱情,并且为越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被称为范蠡与西施之信,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爱情典故。
4. 郑国渠:郑国渠是中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人工运河。
相传在修筑郑国渠的过程中,有一天工人们发现了一封信,信中写着"不修城郭,只修水渠,
以维国家安宁"。
人们相信这封信是上天派来告诉他们修建水
渠的重要性的,于是他们更加努力修筑郑国渠,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些古代典故中都包含了关于信的重要性和信念的力量,对于
后世人们来说,它们是激励人们保持信心,坚持自己追求的事业的积极例子。
鱼传尺素 雁寄鸿书的典故
![鱼传尺素 雁寄鸿书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dbf0f5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4.png)
鱼传尺素雁寄鸿书的典故古代的典故常常以动物作为象征和比喻,传递出深刻的寓意和哲理。
其中,鱼传尺素和雁寄鸿书就是两个富有意义的典故。
这两个典故都出现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庄子》和《左传》等,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和思想。
首先,我们来讲述鱼传尺素的典故。
鱼传尺素的典故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一章中。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想要给一条鱼画上鳞片的故事。
这个人首先将鱼的轮廓画好,然后拿出了尺子,准备测量鱼的大小。
但是,鱼的身体太滑了,他无法测量出准确的尺寸。
于是,他只能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鱼的样子,画上了一些虚构的鳞片。
结果,鱼的形象和真实的鱼相去甚远,完全失去了真实的本质。
鱼传尺素的典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人们常常将自己的观念和想象加诸于事物之上,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真实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主观的想象来判断事物,而应该以客观的事实和真实性为依据。
只有真实的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接下来,我们来讲述雁寄鸿书的典故。
雁寄鸿书的典故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写信给朋友,希望借助鸿雁传递消息的故事。
他将信装在箭上,然后射向远方。
鸿雁接过箭上的信件,传递给了信的收信人。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在没有现代通信工具的情况下,成功地传递了信息。
雁寄鸿书的典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我们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通过书信、口述还是现代的电子通信工具,我们都能够传递和接收信息,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便捷。
总结起来,鱼传尺素和雁寄鸿书这两个典故分别代表了对事物真实性的思考和人际交流的重要性。
鱼传尺素告诉我们不能只凭主观的想象来判断事物,而要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
而雁寄鸿书则告诉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我们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人际交流。
这两个典故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珍贵财富,通过这些富有哲理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明智地作出判断和决策。
古代人对书信的雅称
![古代人对书信的雅称](https://img.taocdn.com/s3/m/4b08e6d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69.png)
古代人对书信的雅称
“除了青鸟书,古代人对书信的雅称还有鸿雁、鲤鱼、素、笺、函、八行书等等。
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书。
在没有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年代,人们没有各种即时通讯软件,也没有手机和电话,大多数就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
书信的内容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等部分组成,书写的时候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大家上小学的时候应该都会学习一二。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远距离沟通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大家日常生活中写信的机会越来越少。
不过书信并没有完全被遗弃,而是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以礼仪、文化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例如柬贴、启事等,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书信是古人最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文人墨客传递思想、交流情感有特殊的意义,于是书信就有了许多雅称。
蚂蚁庄园今日题目:猜一猜:以下哪个是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
选项:A、青鸟书,B、麻雀书。
青鸟书就是古人对书信的雅称,这个典故出自《山海经·山经》卷二〈西山经〉。
在神话传说中,青鸟是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所以古人会用“青鸟”来代指信使,用“青鸟书”来代指书信。
除了青鸟书,书信的雅称还有鸿雁、鲤鱼、素、笺、函、八行书等等。
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鸿雁,与青鸟类似,传说鸿雁是古代传书的一种鸟类,《汉书·苏武传》就有相关记载,因此古人会用它来指
代书信。
而鲤鱼之所以可以成为书信的雅称,是因为古代曾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的木盒来放书信(类似于封套),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就有相关记载。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75afa8f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5.png)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篇一: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听老人说,当年秦始皇修的长城,并不是现在这副样子,它只是一个高高的、厚厚的墙垛子,上边有几个了望台,是供哨兵放哨用的。
根本没有烽火台。
那么烽火台是怎么来的呢?传说长城修好后,像一条大龙横在中国的土地上。
那些经常侵犯中原的胡人都被挡在城墙外边儿,再也不敢来侵犯了。
就这样儿,边境上平安了几年。
其实敌人并没有停止进犯中原的阴谋。
这一年的一个黑夜,天阴得像口大黑锅,伸手不见五指,不一会儿,电闪雷鸣,哗哗地下起了大雨。
匈奴几万精兵在大将单兀的率领下摸到了长城边上。
他们树起云梯,悄悄爬上城来。
城上放哨的人,因为雨大没听见动静。
后来一道闪电把大地照得雪亮,哨兵才发现有人偷袭。
哨兵赶快敲起梆子报警,下一站的哨兵听见以后又敲梆子往下传。
可是这天夜里大雨哗哗地下着,又是雷又是闪的,哪听得见什么敲梆子的声音呀!后来,站岗的哨兵被匈奴杀了。
匈奴摸过了长城,打开城门把几万精兵放了进来,这一下子北边边境就告急了。
消息传进皇宫,秦始皇一见急报赶紧派兵前去抵挡。
领兵的人是大将袁牧。
袁牧领着兵日夜赶路,在山东一带,遇到了侵犯中原的匈奴兵。
双方开战后,相持不下,袁牧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便用了一个计策。
他先让一部分人在道路上挖了些大坑,然后把它们伪装好,又准备了许多干柴,架在一个地势险峻的地带。
过了几天,两军对垒,袁牧假装被打败了,领着兵扭头就跑,单兀一看以为汉人抵挡不住了,催马就追,一鼓作气打进京城。
匈奴的兵马跑地飞快,眼瞅着就快追上袁牧的队伍了,忽然一阵嚎叫,前边儿的骠骑掉进了陷阱,一下子乱了套,有拉马的,有救人的。
袁牧一见,立即杀了个回马枪。
他按照计划把单兀的队伍全都轰到地势险要的地带,一把火烧得匈奴兵马,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匈奴的残兵败将只好举手投降。
后来,袁牧总结了长城失守的教训。
便对秦始皇说:“长城虽然坚固,但每隔半里一个哨兵,敲梆报警,速度之慢且不提,一遇风雨天梆声淹没其中,万里长城等于形同虚设。
古代传递书信的三个典故
![古代传递书信的三个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934c5d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7b.png)
古代传递书信的三个典故古代传递书信的三个典故我们在阅读古文和古诗词时,常会遇到一些有关书信传递的典故,平时见得最多的是“鸿雁传书”,其次是“鲤鱼传书”,另外有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至少是我自己不熟悉的“黄耳狗寄信”。
这些典故你知道怎么样来的吗?(一)鸿雁传书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使他投降,苏武不肯。
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
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
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
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真情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
单于听后,知道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
鸿雁是大型的侯鸟,勇猛,每年秋季南迁。
看到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
“鸿雁传书”一词也由此而来。
(二)鲤鱼传书古代写书信,写完后,用两个木板夹住,两个木板都雕刻成鲤鱼的`形状,这就是“鲤鱼传书”的来历之一。
另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内有尺素书。
”这可能就是“鲤鱼燕传书”的来历之二吧!"鲤鱼"的"鱼"与"余"谐音,有剩有余,是非常吉利的!因此这个典故也被广东泛的运用!(三)黄耳狗寄信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
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头,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
其后因以为常。
”这就是“黄耳狗寄信”的典故!不过这个典故在诗词中用得很少,因为狗这种动物太俗,不雅观,没有“鸿雁”、“鲤鱼”那么吉祥。
书信的历史典故
![书信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4b677de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6c.png)
书信的历史典故书信是一种早期的通信方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代,书信往往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尤其是在政治、商业和个人关系等方面。
书信记录了我们文化、历史和个人感情的重要节点。
最早的书信,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应该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二千年的埃及文明。
埃及的皇家文献中保留了许多重要的书信和信函,包括关于政治和外交事宜的消息和个人关系的私人信件。
可以从这些信件中了解古埃及人的演变、政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在古希腊时期,书信已经成为一种正式的伦理道德的表达方式,并开始进入文化领域。
著名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阿里斯多德,他们的大部分著作都是以书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这种方式也成为后来的学术传统。
在古罗马文明中,书信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和行政官员以书信进行政治和军事交流,但同时也有很多私人书信,记录着古罗马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个人感情,其中最著名的是凯瑟琳的情书,为古代爱情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世纪,书信成为了传统的贵族文化。
贵族们会艺术地装饰自己的信封、用毛笔书写,甚至加入个人印章,这些书信彰显着他们社会地位高贵的身份,展现出华丽的修养。
现代文明中,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许多人在书写书信的方面失去了热情和耐心。
虽然书信的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在书写和沟通的过程中,仍然反映出个人文化传承和历史的传承。
总之,书信作为一种古老而且经典的交流方式,记录着历史和人们的文化传统。
我们可以从书信中了解到人们的思想、信仰、情感等方面的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古代的信封
![古代的信封](https://img.taocdn.com/s3/m/8b6d0b8476a20029bc642d47.png)
龙源期刊网
古代的信封
作者:谭汝为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0年第05期
在古代诗词作品中,“书信”往往和“鲤鱼”、“双鲤”、“双鱼”连在一起。
例如:“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赵令《蝶恋花》)。
”
“鱼传尺素”这个典故出自汉代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所谓“尺素”,一尺见方的本色丝绢,就是信纸。
“双鲤鱼”则指信封,就是雕成
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
木板上刻三道线槽。
把写在绢帛上的信放在两板中间,合拢齐缝后,用细绳在线槽处捆绕三圈,然后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
在绳端或交叉处,封以胶泥黏土,盖印章以防私拆——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信封。
收信人开启后,鱼形信函则分为两块,为“双鲤鱼”。
至于“呼儿烹鲤鱼”,系用艺术表述手法,形象生动。
旧时灯谜“呼儿烹鲤鱼——打一城市名”,谜底就是“开封”。
在战国、秦汉时期,人们使
用这种木制信封。
魏晋之后,流行用纸帛作书写材料,信封就由木板改为厚茧纸制的两片,两面仍绘有鲤鱼形。
直至唐代,还仿制鲤鱼形信封。
因而,古代一直以“双鲤”代称书信。
古代与通信有关的典故集锦
![古代与通信有关的典故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6a153f9869dc5022abea0012.png)
古代与通信有关的典故集锦作者:付祥东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1年第11期青鸟传书据《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派青鸟给汉武帝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烽火戏诸侯我国自商周起在边防军事要塞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狼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
西周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褒姒看了果然开怀大笑。
幽王很高兴,又多次点燃烽火。
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
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
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这些诸侯又当是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
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
结果周幽王被西戎杀了,褒姒被掳走。
风筝通信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鱼传尺素典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从此“鱼传尺素”就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鱼传尺素并不是说在活鱼的肚子里塞入书信,而是说将信放入鱼形的盛信匣中。
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鸿雁传书典出《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古代信件的七种叫法
![古代信件的七种叫法](https://img.taocdn.com/s3/m/acab1a9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f.png)
古代信件的七种叫法
书信的别称一共有七种,分别是:鸿雁,札,鲤鱼,素,笺,函,八行书。
1.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
典故:《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言武等在某泽中。
”
2.札: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典故:《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
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
3.鲤鱼: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
封套。
典故: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
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4.素:古代称白绢为素。
用白绢( 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
“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典故:无。
5.笺:书信的包装。
典故:无。
6.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典故:《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
一夜数十至耳。
”
7.八行书:古时信笺每页多为八行。
典故:无。
双鱼书信典故
![双鱼书信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83705c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6.png)
在一次贾府中的宴会上,贾宝玉和林黛玉偶然发现了一对双鱼,它们形状相似,一左一右 ,象征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于是,贾宝玉将其中一条鱼送给了林黛玉,而自己则保留 了另一条。从此以后,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就被称为"双鱼书信"。
双鱼书信典故
"双鱼书信"成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书信互诉衷肠,表 达彼此的思念和爱意。这些书信中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细腻的文字,成为了《红楼梦》中一 段美丽的描写。
双鱼书信典故
"双鱼书信"是一个古代的典故,它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在《红楼梦》中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位主要角色,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
故事发生在贾府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贾府中的表兄妹,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情感十分深 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不能成为夫妻。在故事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感常常 通过书信来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书信典故篇一:古代书信常用语古代书信常用语(一)启始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宁望白云之信。
(三)饮佩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谒。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
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四)问病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
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五)时令问候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万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
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古代书信常用词语大全(中)(六)祝贺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
喜闻??,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1、贺新婚忽鸣燕贺,且祝新禧。
欣闻足下花烛筵开,奉呈薄礼,聊卺之仪。
附呈微物,聊佐喜仪,忽弃是幸。
喜闻你们有缘终成眷属,至为欣慰。
欣闻你们喜结良缘,无限欣慰。
近闻足下燕尔新婚,特此祝贺。
顷悉你不日西厢叙情,蓝田得玉,天成佳偶,谨祝秦晋和欢,白头偕老。
顷闻吉音,欣逢嘉礼,遥祝如鱼得水,并蒂花开,嘉贺嘉祝。
2、祝寿×日为先生××大寿,遥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恭祝延年寿千秋。
谨颂受寿家多,长命百岁。
喜贺福寿双全,恭贺全家安好,寿星永照。
3、贺生儿女闻育祥麟,谨此恭贺。
闻尊夫妇喜添千金,热忱致贺。
(贺生女)弄璋之喜,可庆可贺。
(贺生子)弄瓦之庆,遥以致贺。
(贺生女)(七)致谢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应接不遑,切谢切谢。
奉报先生殷殷之谊,当俟异日耳。
感荷高情,非只语片言所能鸣谢。
承蒙谆谆忠告,铭感五衷。
承蒙见教,获益甚多,特上寸笺,以申谢忱。
承蒙惠赠各物,衷心感谢,不胜荣幸。
承蒙存问,且赠佳品,感恩不尽。
如此厚赠,实深惶悚,但来从远道,却之不恭,因即拜领。
(八)致歉惠书敬悉,甚感盛情,迟复为歉。
奉读惠书,久未作复,罪甚罪甚。
惠书已悉,近因琐务,未即奉答为歉。
数奉台函,未暇修复,抱歉良深。
所询之事,目前尚难奉复,敬请宽裕为怀。
前事有逆尊意,不胜惭愧,万望海涵。
前事有负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见有睽异之处,幸在知己,尚希见宽降恕。
(九)拜托冒味唐突干请,惟望幸许。
拜托之处,乞费神代办,不胜感荷。
谨布区区,尚希鉴明,费神相助。
所恳之事,若蒙慨允,将不胜感激之至。
特沥寸函布达,祈忽他言推诿。
为书请之,便中还请一询为荷。
乞赐??,以志厚谊。
鉴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尽力相助。
人生友谊,唯君多谊,切望惠泽大诿,鼎力为之。
岁月悠悠,与君多谊,还望滋润再三,泽被延绵古代书信常用词语大全(下)(十)致哀惊闻××作古,家失栋材,悲痛万分。
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顺变。
前闻令×逝去,为之惨然,人死不能复生,尚望节哀。
闻悉××仙逝,不胜伤悼,足下遭此不幸,伤感必甚,恳请宽辟哀情,善自珍爱。
死者已矣,生者恳请多多保重。
希高年珍摄,勉抑哀思。
谨函驰陈,藉申慰问。
惊承讣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无不同深惋惜。
(十一)赠物奉呈薄资,尚望笑纳为幸。
区区小物两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晒纳。
所奉礼品虽微不足道,但物轻情意重,望勿嫌弃。
千里鹅毛,聊表寸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纳。
寄奉百元,聊佐薪水,为数甚微,将意而已。
(十二)请教风雨同舟,愿闻明教。
倘蒙见教,没齿不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倘承不吝赐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时赐物,匡我不逮。
得暇望时赐教言为祷。
一切恳请详示,万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随时赐示为盼。
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为盼。
(十三)商讨愚直之言,尚祈嘉纳。
蒙雅爱,沥胆直谏。
叨称至好,故敢缄阻,草沥数行,请鉴纳。
相见以诚,请恕不谦。
微开之言,幸无见阔,不胜大愿。
叨在契末,斗胆直陈,伏维朗照,不尽缕衷。
吾敬先生,尤爱真理,故秉笔直陈,希原谅之为祷。
缘承下询,草复寸笺,种种尚须斟酌之处,尊意如何?此等事本不累述,惟既屡承下问,慨然如感,遂略布鄙怀,万乞曲矛谅察为幸。
(十四)结束匆此先复,余容后禀。
铁此布臆,余容续陈。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
日来事冗,恕不多叙。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驰函寓意,亻宁望示复。
匆此草就,不成文进,原宥是幸。
忙中即书,言不由衷,不足之处,恕见谅。
羽檄:就是插有羽毛的书信。
古代战事紧急时,把羽毛插在书信上,称之为“羽檄”。
羽书: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
古人认为鸟能飞翔,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快莫过于飞,所以在书信上插或粘上鸟的羽毛,表示此乃急件,必须飞快递送。
在战争年代,在信上贴着鸡毛的鸡毛信,就和这个有些类似。
信鸽传书: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
这种方式历史悠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
据说,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为了和朋友联络,就把写好的诗稿装入竹筒中互相寄送,这种竹筒又叫“邮筒”,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急脚递: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
急脚递传递过程中中途落脚的地方称为“急脚铺”。
相传岳飞一日接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这就是金字牌急脚递。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
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
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
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其他别称如下: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
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
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文言书信格式举要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篇二:书信寄托类典故探究书信寄托类典故探究摘要:由于古代山高路远、路途艰难,亲朋好友离别之后很难相见,所以书信作为最重要的联络方式,是古人联系、报平安的重要手段。
因此与书信有关的典故也常出现在诗歌中用以表达相思,尤其是寄托类的典故更是表达了古人的相思之情和浪漫情怀,这类典故以鲤鱼传书、鸿雁传书、黄耳狗寄信最具代表性,它们都有各自的故事,很好地表达了古人的寄托愿望,为后世广泛运用。
关键词:书信;典故;寄托中图分类号:h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 (20XX)12-0000-01众所周知,由于古代山高路远、道路艰难,故人一去不返、杳无音信是很正常的,所以古人非常重视离别之情。
这种分别让人心情惆怅,最终也难免天各一方,而这时传情达意的最好方式就是书信了。
传递书信的联络方式历史悠久,是人际交往的最重要手段,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