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信
文言文典雅书信集览
![文言文典雅书信集览](https://img.taocdn.com/s3/m/38ec5f2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5.png)
吾实乃高逸一寒士,才浅识陋,幸横蒙高逸诸君发以错爱,荣宠并臻,使吾竟忝列宁波高职,然吾陋识鳏见,弱德少识,驽蹇凡品不称驱驰之辇,楶棁劣材难堪栋梁之柱。 虽戒慎兢业,实已身心俱疲,惟职之相关工作复杂难为,包袱日重,内心压力,有增无减,实难言喻,职虽尽心竭力,然疲乏之心满矣,虽承蒙各方包容,仍有诸多缺憾。尝闻扬雄公《法言R26;吾子》曰:"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今吾居斯位,有似于此。吾岂敢尸位素餐,致分公司不兴而祸延高逸光大事业以蹉跎欤?此吾请辞其一也。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3、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3.鸿雁传书
也称雁足系帛。故事源于《汉书·苏武传》。汉武帝晚年,汉与匈奴间在经历多年战争后,正在酝酿重归于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单于送还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者。同年,苏武奉武帝之命率副使张胜、随员常惠等百余人出使匈奴,除带去大量礼品外,还归还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完成任务准备返回时,意外发生了:汉降将、匈奴人卫律的部下虞常等策划,乘单于外出打猎的机会,射杀卫律,劫取单于的母亲归汉。由于虞常曾向张胜透过消息,及至虞常失败,单于下令扣留了苏武一行。
与此相联系的,是典故鱼腹丹书帛。说的是公元前209年,壮丁900人调往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因雨阻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于是爆发了大泽乡农民大起义。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为了“威众”,即让人信服,就找来一块帛,上述“陈胜王”3个字,装入鱼腹,偷偷放进渔人的鱼网中。待士卒买鱼烹食,得腹中书,大惊,以为天意。“陈胜王”四处传开。此事见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新古代书信格式范文(精选九篇)
![新古代书信格式范文(精选九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180e5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0.png)
古代书信格式范文(精选九篇)5古代书信格式范文(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是写在竹简上的,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
我们现在说“三缄其口”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
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
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文字学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书信有许多叫法,如书札、手札、书牍、尺牍、尺翰等。
对唐以前的名人书信,后人称之为帖,是重视它的书法。
故宫博物院曾为院庆80周年展出的镇院之宝《平复帖》,就是西晋陆机问候患病的朋友的书信,这9行84字的草书,是中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和名人手札。
古代书信的传递方式书信的传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书信的传送大体有以下方式:羽檄:就是插有羽毛的书信。
颜师古注解:“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急也。
”意思是古代战事紧急时,把羽毛插在书信上,称之为“羽檄”。
羽书: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
鸡毛信:古代羽书的一种,就是在书信上粘插鸡毛,因此又叫“鸡毛信”。
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在沿用。
中国西南地区的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这种方式传信。
信鸽传书: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
这样传递书信的方式历史悠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急脚递: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
始于宋代,元代称为“急脚铺”。
相传岳飞一日接连收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这就是金宇牌急脚递。
书信的礼仪和格式在中国古代的书信中,最著名的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从这些书信里可以看到比较规范的书信格式和用语,这些书信都成了书信礼仪的典范。
书信的成分有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六个部分。
古代写信的格式范文
![古代写信的格式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d0384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a.png)
古代写信的格式范文尊敬的先生(或女士):非常荣幸能够给您写信。
我是某某,我致力于探索古代写信的格式,以便更好地了解古人的交流方式。
以下是我根据一些古代文献和历史资料整理的古代写信格式范文,供您参考。
敬启者:(开头称呼)敬祈保重,永享康乐。
(表示祝福)谨遵:某某在某年某月某日谨致。
(表示写信起始日期)久疏问安,竟无忘记故友。
尊者安好否?某某到此福地,遥问近况。
尊者恩光普照之际,某某心怀感激,述此心意于纸上,恭候尊者御览。
(表示问候及写信目的)近闻尊者功勋日隆,声名远播,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令某某深感敬佩。
今愿借此机会,请尊者立我脚下,指点我前行之道。
近来某某遭遇艰难困厄,愿借此书信向尊者请教,如何度过眼下之艰辛。
(表示赞美、求教以及叙述问题)尊者临安:久安未闻。
我特来你那儿拜访你。
那我何时可以亲临你那儿,一起共度美好时光呢?(表示询问对方是否愿意见面)茫茫人海,时光荏苒。
盼望尊者的回信,犹如盼望春风融化寒冰,盼望阳光驱散阴霾。
愿尊者保重身体,表达感谢之情,敬请尊者批阅返信之际,请附上尊者珍贵得不可多得之披幢一发。
(表示期待回信)某某,顿首。
此致礼敬之意敬启者:某子某敬書。
(开头称呼)叩阳公之晓温:尋昔工委,幸垂義恩,臣子失時,於今屈愧。
形發無數,土木甚促。
旦夕有議,煩忙難度。
孤言無聲,其心如木。
仰望陛下玉德,乞賜同心。
臣聞:時者一動,彼一變。
我有忧道,懇與相戀。
我言在心,夏父所傳。
開山製器,應指我先。
限天下之壹分,能厚我膽。
追事無忘,返謙而興。
(表示自谦以及表达请求)仰望邃天,盼天垂露。
盼下通牒,听其企欲。
將以義恩,寄情在信。
俎豆之意,冠羽之字。
睿暢之屬,莫我能齊。
愿忍千金,無眷罪愧。
(表示希望得到回复及感激之情)拙者款上,伏祈容纳。
懇恳唯愿,答复之恩。
(表示结尾及期待回信)某子某敬著(署名)古代书信格式的范文大致如上。
虽然这只是书信格式的一种样式,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与我联系。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https://img.taocdn.com/s3/m/50aa936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3.png)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中国古代书信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更是反映社会风貌、文化传承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
在古代,书信的称谓和称呼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书信的重视和对文化的尊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
一、书信的别称1. 书札“书札”是中国古代书信的最常见的别称,它在《周礼》、《仪礼》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
据《说文解字》记载,“札”字的本义是“小木片”,后来扩义为“纸张”,因此,“书札”就是书写在纸张上的信件。
在古代,书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不仅用于私人之间的交流,还用于官方文书和外交信件。
2. 函“函”是古代书信的另一种别称,它的本义是“盒子、匣子”,后来扩义为“信封、信笺”。
古代的“函”通常是用木头或竹子制成的盒子,里面放着信件。
后来,随着纸张的普及,人们开始使用信封来装信,但称呼仍然沿用“函”的称谓。
在《尚书》、《书经》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函”的使用记录。
3. 简牍“简牍”是指古代的短信或简短的书信,通常写在竹简或木牍上。
在中国古代,由于纸张的昂贵和稀缺,人们通常使用竹简或木牍来记录重要信息。
简牍的使用非常广泛,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史记》、《汉书》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大量的简牍记录。
二、书信的雅称1. 书信的尊称中国古代的书信文化非常重视礼节和尊重,因此,在书信中使用尊称是非常普遍的。
例如,写给长辈或上级的信件,通常使用“臣”、“儿”等尊称;写给朋友或平辈的信件,通常使用“某”、“君”等称呼。
在古代,使用尊称是一种表达尊重和礼貌的方式,也是一种展示自己文化修养和教养的方式。
2. 书信的美称除了尊称之外,中国古代书信中还有很多美称,例如“芳札”、“佳音”、“妙笺”等。
这些美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书信的美好寄托和赞美,还反映了书信在文化传承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还传递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书信范文
![古代书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0f48a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d.png)
古代书信范文古代书信是古人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它承载着古人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古代书信范文,感受古人的文字之美。
范文一:致友人书亲爱的友人:久违了,不知你近来可好?我在这边一切还好,只是思念故乡,思念你。
日夜兼程,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愿你一切安好,期待着与你再次相见。
你的朋友敬上范文二:致长辈书敬爱的长辈:我在这里过得很好,学业有成,一切顺利。
感谢您对我的教导和关怀,正是您的支持和鼓励,才让我有今天的成就。
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希望您身体健康,一切安好。
您的晚辈敬上范文三:致师长书尊敬的老师:感谢您对我的教诲和指导,正是您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我会铭记在心,努力学习,不负您的期望。
希望老师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您的学生敬上范文四:致亲人书亲爱的家人:我在外地一切安好,不用担心我。
我会好好照顾自己,努力工作,争取更好的生活。
家里的一切都不要操心,我会尽快回家探望你们。
祝你们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你们的孩子敬上范文五:致爱人书亲爱的: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在这里日夜思念着你。
不管相隔多远,我的心永远与你相连。
我会努力工作,争取更好的生活,为我们的未来努力奋斗。
期待与你携手共度美好时光。
你的爱人敬上以上是一些古代书信范文,每一封书信都承载着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古代人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方式。
让我们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书信之美,用心书写每一封书信,传递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祝福。
愿书信之美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我们情感交流的永恒方式。
古代书信范文欣赏
![古代书信范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6b4687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7.png)
古代书信范文欣赏古代书信是人们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还反映了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几篇古代书信范文,感受古人的文字之美。
第一封信是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书》。
信中,韩愈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他写道:“自君之出矣,无所遗恨。
然闻君之在扬州,愿闻一音。
盖闻君之在扬州,心常结念。
”这封信简洁而深情,表达了韩愈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
第二封信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怀古》。
苏轼在信中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他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展现了对历史的追忆之情。
这封信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感慨。
第三封信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的《赤壁赋》。
信中,马致远对赤壁之战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写道:“烈焰千古,英魂永存。
壮哉!赤壁之战,英雄豪杰,气吞山河,一战成名。
”这封信雄辩慷慨,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赞美之情,展现了对英雄豪杰的崇敬之情。
第四封信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浮生六记》中的《石钟山记》。
冯梦龙在信中写道:“石钟山之奇险,令人叹为观止。
登山顶,俯视群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之情。
这封信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古代书信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承载了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风采。
通过欣赏古代书信范文,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文字之美,还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书信范文(优选11篇)
![中国古代书信范文(优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fe701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6d.png)
中国古代书信范文第1篇古代名句欣赏【读书、求学篇】1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小雅》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7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9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明代)董其昌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道德品行】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14.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格言联璧从政》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1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待人处世】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21.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生活哲理】2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2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2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29.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30.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31.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中国古代书信范文第2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代诗歌中存在不少的经典之作,也有不少的伟大诗人,李白便是其中一个,也是较为重要的文学家。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李白的诗歌固然有高度的艺术技巧,但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未必就比别人高明许多。
古代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f44dc0c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4.png)
古代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随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没有一种固定的格式。
但是,我们可以从史料中找到一些常见的古代书信格式。
在中国古代,常见的书信格式包括题跋、序言、正文和落款等部分。
题跋是指写在信封或信纸上的简短文句,用以概括书信内容或表示寄送人的意图。
序言是书信的引言,通常用于表示关心、问候或道歉等情感。
正文则是书信的主要内容,内容包括问候、谈论、请求、反映情况等。
落款是指写在信末的署名、日期、地址等信息,用以表示寄信人的身份和时间。
此外,书信的格式还有一些特别的要求,比如在正文的开头和结尾要写上称呼和祝福语,以及要注意文辞的雅俗。
在古代欧洲,书信的格式也有所不同。
罗马人在书信中常使用的格式包括称呼、问候、正文和祝福等部分。
在中世纪,欧洲人通常在书信中使用礼节性的言辞,比如在称呼中使用尊称或荣誉头衔,并在结尾处使用祝福语。
此外,书信中也常使
用缩写和符号,以减少纸张使用量和便于写作。
总之,古代书信格式的变化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有关,但通常包括称呼、问候、正文和落款等部分。
此外,书信格式还受到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有时还有一些特别的要求。
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十封书信,感情真挚,值得收藏
![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十封书信,感情真挚,值得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5d56e8e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a.png)
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十封书信,感情真挚,值得收藏编者按:我们生活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幸的,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就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转动,忙不目的,在滚滚的历史潮流之中被迫向前。
在这个时代,见字如面早已经是明日黄花,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写信,甚至读书,可能许多人的回答是很久了。
今天我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封书信,和大家一起拼读,感受墨香和那久远的真挚感情。
第一封:报任安书报任安书的作者是司马迁。
司马迁因为李陵之祸遭受了腐刑并来到了汉武帝身边。
汉武帝发现司马迁才华出众,所以很器重他。
司马迁的老朋友任安写信给司马迁让他照顾老朋友,但是司马迁内心无比委屈,所以两年都没给任安回信。
后来任安受到戾太子之祸牵连,将不久于人世,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流传千古的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司马迁不仅将自己的遭遇和盘托出,还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都写了下来。
报任安书每个字都是凝血自作,司马迁在书信中将自己的史记总结为三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第二封:乐毅报燕王书战国时期,燕昭王以乐毅为将伐齐,连续攻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
后来昭王去世,惠王继位,惠王中了齐国的反间计,逼迫乐毅逃到了赵国。
等惠王明白自己中计之后,便派遣人去游说乐毅回来。
乐毅随即写了这封书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乐毅在心中不仅表达了对燕昭王的知遇之恩,还称颂了燕昭王的英明,同时不忘说明自己对燕国的忠心。
信中他还对惠王进行了劝谏。
后人评价这封书信:无一语遮盖,一字粉饰,浑厚平直,昌明磊落,战国第一流人,第一等文。
第三封:李陵答苏武书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
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致使李陵带着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方的敌军。
苦战之后,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
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
苏武后来被释放回到大汉,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
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因为双方兵力悬殊以及后来武帝诛杀李陵全家,所以,他的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
古代书信格式范文
![古代书信格式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029a5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77.png)
古代书信格式范文古代书信格式范文在中国古代的书信中?最著名的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书信格式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古代的书信格式书信的成分有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六个部分。
书信中敬称称呼对方表明尊重。
可以用古代的爵称,君、公等,也可在称谓前加敬字,或者称字和号。
对于一些我们非常敬仰的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长者,比如社科院的庞朴先生,学术界一般都称他为庞公。
夫人这个词是专用来称对方或他人妻子的,绝对不能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我夫人。
称呼对方的儿子为令公子,也称令息,息就是子息的意思。
称对方为贤兄、仁兄、台甫、台鉴。
一般来说称对方的字号比称名字尊重。
他还举例说,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昀和纪晓岚混称是错的.。
书信中绝对不能出现我你他字样,如果非要用就需要用一些词代替。
比如“你”可以称为某某仁兄,某某砚兄或称阁下。
他举例说,他有一位同学是北大的博士,和女朋友第一次鱼雁传书,那女孩在信封上也称他为某某砚兄。
在信中称自己应该为在下、小弟。
信中的“他”应该用“渠”来代替。
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别人用敬称的同时自己用谦称。
比如古代皇帝都称孤道寡,这就是谦称。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子、内人、拙荆,绝对不能说夫人。
称自己给别人的东西应该用“菲”、“芹”、“寸”、“薄”。
比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献。
请人家吃饭叫做略具菲酌。
古代的书信格式——常用书信套语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同学:砚右、文几、台鉴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古代的书信格式——祝愿语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平辈:顺祝古代的书信格式——署名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字示白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d3d78c2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3.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一、书信格式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
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
《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
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
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
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
这套语言相当复杂,后文再略述。
二、敬称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
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 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
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
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https://img.taocdn.com/s3/m/e92ba47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0.png)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中国古代书信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价值。
在古代,书信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感情的工具,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因此,书信在古代的称谓和雅称也非常丰富。
一、书信的别称1. 书札书札是古代书信的通称,是指用笔墨写成的短文,用于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
在古代,书札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是私人信函、官方文书、商业合同等。
书札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是指官方文书。
2. 书状书状是指正式的公函或文书。
在古代,书状一般用于官方往来或商业合同,具有严肃性和正式性。
3. 书牍书牍是指写有文字的纸张,也可以指书信。
在古代,书牍一般用于官方文书或商业合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正式性。
4. 书函书函是书信的一种别称,与书札、书状、书牍等相似。
书函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5. 简牍简牍是指简短的书信,一般只有几十字或数百字。
在古代,简牍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简书是指简单的书信,内容简要扼要,不涉及复杂的问题。
在古代,简书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7. 策书策书是指官方文书或商业合同,具有严格的格式和规范。
在古代,策书一般用于官方往来或商业合同。
二、书信的雅称1. 书院书院是指古代的学校或书房,也可以指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
在古代,书院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书信往来的重要渠道。
2. 书斋书斋是指文人雅士的书房或阅读室,也可以指私人往来的书信。
在古代,书斋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书信往来的重要渠道。
3. 简斋简斋是指简洁的书房或阅读室,也可以指简短的书信。
在古代,简斋一般用于私人往来或亲友之间的书信。
4. 书信书信是指用笔墨写成的短文,用于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
在古代,书信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工具。
书札是古代书信的通称,是指用笔墨写成的短文,用于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
在古代,书札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工具。
古代书信格式范文
![古代书信格式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e2979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1e.png)
古代书信格式范文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
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那么,古代书信格式是怎么写呢?下面店铺整理了古代书信格式范文,供您参考! 【中国古代书信基本格式】一、书信要注意事项: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
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
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
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
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
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
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
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二、具体格式(一)提称语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
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其中比较常用的有: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用于师长: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中国古代书信名篇选读
![中国古代书信名篇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e3bf33b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8.png)
中国古代书信名篇选读中国古代书信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经典名篇,其中包含了书法、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精华。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几封经典书信名篇。
1.苏轼《赤壁怀古》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其故事被流传至今。
苏轼以赤壁之战为背景,写了一封美妙的《赤壁怀古》。
信中用情景描写、抒发思古之情,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苏轼在信中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人心灵相通的心理,这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王安石《癸卯岁九月初九日致韩文公书》王安石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而且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书信。
其中《癸卯岁九月初九日致韩文公书》尤为著名。
所写之事是自己遭遇官场打压的感受,颇有慨叹。
王安石对韩信的信任和仰慕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他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
3.王右丞《绝笔神仙》《绝笔神仙》是王右丞写给张爽的一封信,范阳张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此信是王右丞对张爽的褒扬和称颂。
王右丞写这封信一是为了表扬张爽,二是为了记录张爽的事迹,三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人生观念。
这封信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富有艺术性。
4.陈亮《陈状元捧心书》陈亮是明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文学家,他和唐伯虎、祝枝山并称“明代三大家”。
《陈状元捧心书》是他写给好友的一封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深沉的友情和祝愿。
这封信既有情感渲染,又有文学情趣,是一封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书信。
总之,中国古代书信名篇流传至今,除了记录了历史,还传递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学。
这些经典作品,是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精髓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书信名篇
![中国古代书信名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eaf89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6.png)
中国古代书信名篇中国古代有许多经典的书信名篇,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1.《陈情表》:杨炯写给刘备的信,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忠诚和愿意为国效力的决心。
2.《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书》: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信,表达了相思之情和对卓文君的思念。
3.《平原君书》:刘邦写给张良的信,表达了对张良聪明才智和对共同事业的期待。
4.《李广难尚书文》:李广写给尚书的信,表达了对自己被误解和迫害的不满和愤怒。
5.《寇恂书连文端公》:寇恂写给耶律文端的信,表达了对文端的钦佩和对友情的珍惜。
6.《杨修书箸文》:杨修写给曹操的信,表达了对曹操的敬意和对荆州事务的关注。
7.《项羽〈誓言书〉》:项羽写给刘邦的信,表达了对刘邦的不满和对西楚霸业的坚决追求。
8.《孟子与梁惠王书》:孟子写给梁惠王的信,探讨了君臣关系、为政之道和社会伦理等重要议题。
9.《岳飞家书》:岳飞写给家人的信,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坚定了自己为国家忠诚的决心。
10.《白居易与元稹书》: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草书往来,展现了两位著名文人的才情和友谊。
11.《曾巩与刘基书》:曾巩和刘基之间的信函,记录了两位文人的学术交流和观点对立。
12.《陆游和朱熹往来书信集》:陆游和朱熹之间的多封书信,涉及诗词创作、文学论述和政治问题等。
13.《韩愈呈梓州府失火救灾表》:韩愈向朝廷呈报梓州府失火的灾情,并提出了救灾和重建的建议。
14.《程颢与朱熹家书》:程颢和朱熹之间的书信往来,记录了两位宋代理学家的学术思想交流。
15.《秦观与苏轼书》:秦观和苏轼之间的信函,展现了两位文学家的交往和文学观点的碰撞。
这些书信名篇承载了历史时期的情感、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独特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它们展现了古代人物的思想、才情和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信叫什么
![中国古代书信叫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da67307f90f76c660371a62.png)
中国古代书信叫什么
尺牍,信礼。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扩展资料唐王驾《古意》诗:“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
冰心《晚晴集·空巢》:“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
”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家信、情书等等。
参考资料书信_百度百科
1。
古代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1c56f8a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8.png)
• 以散文为主要文体,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03
《与山巨源绝交书》
• 阮籍所作,表达了与山巨源绝交的决心和信念
• 以骈文为主要文体,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古代书信案例的分析与解读
《报任安书》
• 分析司马迁的忠诚和坚韧品质
• 解读司马迁的人生哲学和历史观
《诫子书》
• 分析诸葛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
• 使用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观点
• 如:蔽乡、贵体等
避讳用语
• 避免使用不吉、不雅的词汇
• 如:死亡、疾病等
03
古代书信的文体与技巧
古代书信的文体类型
骈文体
• 以对仗、排比为主要特点
• 如:骈文、赋等
散文体
• 以简练、明了的文字表达观点
• 如:骈文、散文等
诗歌体
• 以抒情、咏史为主要特点
• 如:唐诗、宋词等
• 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
典故
• 用以表达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 如:孟母三迁,颜回好学等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4
古代书信的传承与影响
古代书信对后世的影响
书信格式的传承
• 后世书信格式基本沿袭古代书信的规范
• 如:称谓、正文和结尾等部分
书信内容的传承
• 古代书信的内容和主题对后世书信产生深远影响
• 如: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书信的写作技巧
明晰结构
• 书信各部分层次分明,布局合理
• 文字工整,美观
表达得体
• 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地位和关系选择合适的称谓和用语
• 称谓礼貌,尊重
文字简练
• 文字简练,明了
古代书信的九种称谓
![古代书信的九种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6139310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f.png)
古代书信的九种称谓
函:如[便函]就是便信,[公函]就是公文。
书:如[家书]就是家信,[手书]就是亲笔信。
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
如[大札]、[惠札]、[便札]。
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
如[书简]、[小简]。
笺:供题诗、写信用的纸张,引申为书信,如[便笺]、[锦笺]、[华笺]。
尺牍:牍,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简,狭长型,长约一一尺,故称[尺牍]。
尺素:素,纸未发明前,富贵人家常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
尺素引申为书信。
鸿雁:典出自《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此后文学作品中常用[鸿雁]来代书信。
成语有“鸿雁传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书信
篇一:中国古代信息传递
中国古代信息的传递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
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
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
“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
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
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
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在历代长城修筑过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据险致塞”。
一是根据地型来构筑工程。
二是充分利用地理
天险防御敌人。
长城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城障、关隘、兵营、卫所、墩台、烽堠和观察、通讯等综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其中,设于长城内侧的烽火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
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
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
以烟示急,称为“燧suì”。
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
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
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过发掘获得了汉代木简三万余
枚,并发掘了烽燧遗址,对我们了解汉代烽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据木简可知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都有烽燧设置,而且规模很大,管理极严,号称“烽燧万里相望”,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举放烽火,昼夜不同,白天放烟,夜晚举火。
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敌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
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记载了当时朝廷制定的临敌报警和举放烽火的条例,即“联防公约”。
该条文规定了在匈奴侵扰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意图、变动以及天气异常等情况下,各塞举放烽火的类别、数量、传递方法以及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细则,就连燧长有病请假都要经上级批准。
这种信息传递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烽火传递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大军分路出击,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的信号,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一信号就从河西传到几千里外的辽东。
由于烽燧报警的迅速及时,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沿用不衰。
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传递军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达深刻复杂的军事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依靠畜
力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形成了传递官府文书的更为严密的驿传制度和烽燧报警配合使用。
西周时期,为了适应周王同诸侯之间联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设一个驿站,备良马周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官吏和运送货物等。
孔子曾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
可见当时的邮驿通信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已相当快了。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
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
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
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
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
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
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递官府文书。
除宋朝准许高官显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准附寄私人信件,私人书信只能托人捎带。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处秦代墓室中发掘出两件木牍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惊”联名写给一个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惊”写给“中”的,这是我国现知最早的家书实物。
据估计这两封信是由同在军中服役期满后返乡的同乡捎往家中的。
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难,由此可见。
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通信机构——民信局。
在明永乐年间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相约每年推选同乡代表回乡几次,来
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
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组织称“麻乡约”。
后来就形成了专业的民信局。
邮驿通信在边防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成为我国古代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岁月流转,那些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通讯方式所取代。
1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
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2手语的历史古代就有手语的存在,并非专为聋人所有,古人靠手势来传达沟通意见,而后才慢慢产生语言。
古人打猎耕种为主,社会上需要遵循的规则也少,因此聋人较能适应生活,但文化发达后社会进步,抽象的符号也多,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只好藉手语来表达沟通情意了。
3暗号——彼此约定的秘密信号(利用声音、动作等)《水浒传》第三十回:“武松又见这两个公人,与那两个提朴刀的挤眉弄眼,打些暗号。
旗语——旗语在古代是一种主要的通讯方式,现在是世界各国海军通用的语言。
4我国也是养鸽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广州等地,已开始用鸽子通信。
篇二: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神鬼信仰
在中国,当我们谈到宗教信仰的时候,儒、释、道三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主要思想信仰。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在《中国古代文化史》这本书中看到,这三个宗教是汉代以后中国人的主要宗教信仰,①那么中国人的原始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多神的国度,到处庙宇林立,供奉着各种神灵,我们在很多古代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的现象,这种神鬼信仰成为了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有人认为,只有理解了中国民间的神鬼信仰,才可能真正理解普遍意义的中国文化。
我国古代有很多志怪小说,神魔小说,比如《山海经》,《太平广记》,》《西游记》《封神演义》,《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描写神鬼灵怪的,可见中国民间神鬼信仰经过长期的传播,几乎成为了全民族普遍的信仰。
1天地诸神信仰
中国人相信“天命”,相信天上和地上的神灵,信奉最高的神灵和上帝,认为人的生命和吉凶全部都掌握在上帝和神灵的手中。
中国人诅咒人总是说“遭天遣,天打雷霹”,发誓也是“对天发誓”,有了喜事便是“天降鸿福”。
由此见来,中国人因为怕得罪上天而敬畏上天,而又把自己的现世幸福的希望寄托给上天。
这种天命的思想,又造就了中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