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l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输血不良事件分析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输血不良事件也随之增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输血不良事件的定义输血不良事件,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因为输血引起的各种意外情况,包括输血反应、输错血、输血过多或过快等。
输血不良事件的分类1.输血反应: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发热等症状。
2.输错血:输血时发生输错血型的情况。
3.输血过多或过快:过度输血或输血速度过快引起的不良后果。
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1.人为操作不当:涉及血型鉴定、输血前处理、输血现场操作等方面,人为因素是导致输血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2.贮存不当:由于血液的贮存时间过长,会导致血细胞的破坏,从而使输血不良事件的概率增加。
3.输血前未做好充分检查:医生在输血前未对患者进行充分检查,未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导致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输血不良事件的预防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规范化操作,从源头上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输血不良事件。
2.加强血液质量控制:提高血液质量检测的敏感性和精度,同时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对不合格的血液进行拦截。
3.完善输血记录:输血记录是判断患者输血不良事件的重要依据,记录应规范、详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进行全面体检:对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体检,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正常的输血提供客观基础,以预防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输血技术是常见的医疗技术之一,但是输血不良事件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输血不良事件的危害和严重性,并加强规范操作、质量控制和完善记录,从而降低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132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回顾性分析
132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回顾性分析HUANG Yanru;CHEN Zuyang;TANG Haoxi;LIU Hongwei;GAN Wenlue;XIE Yiming;ZHANG Jie;YE Yunjie;LUO Peifang;HE Langyu【摘要】目的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选取2016—2018年清远市人民医院输血患者共26698例(48723袋),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2例,分析其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近3年全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9%(132/26698),发热反应发生率最高,共83例(0.31%),其次是过敏反应47例(0.18%).在各种血液成分中,输注手工浓缩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5.99%),其次是单采血小板(1.27%)及悬浮红细胞(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BO血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液成分、性别、年龄、有无输血史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输注不同血液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女性患者、成年人、有输血史者更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加强输血知识培训,提高输血安全性.【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9(016)013【总页数】4页(P1840-1843)【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发热;过敏;影响因素【作者】HUANG Yanru;CHEN Zuyang;TANG Haoxi;LIU Hongwei;GAN Wenlue;XIE Yiming;ZHANG Jie;YE Yunjie;LUO Peifang;HE Langyu【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1+3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的症状和体征[1]。
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及预防措施(附187例报告)
血制品 由输 血科 发放 《 输血 记 录单》 输 血反 应 回报 卡》 输 和《 , 血情况记录于《 输血记 录单》 并在病 历 中保 存 , 输血反 应 回报 《
9 5例 , 态 反 应 9 变 2例 。
12 研究 方法 : . 建立输血不 良反应 回报制度 , 患者 每次输血或
22 输血不 良反应类型 : . 以变态反应 和发 热为主 , 中变态反 其
应9 2例 , 4 . % ; 热 9 占 92 发 5例 , 5 . % 。 占 08
3 讨 论
参 考 文 献
[ ] GenadP A rms ,ui m gP,t 1N nnaiet t o t— 1 re l , ba A r e ma e a. o ivs ss f h n J g v e a eoeeo cbre [ ] Cruao ,0 0 11 1 ) 1 .2 rsl t udn J . i lin2 0 ,0 (0 :62 . ri c t
【 关键词 】 输血反应 ; 成分输血 ; 分析 ; 防 预
输 血 可 引 起 多 种 不 良反 应 , 床 以 非 溶 血 性 发 热 反 应 和 变 临
见 表 1 。
态反应多见 。本 文 回顾性 分析 我 院 2 0 0 5年 1 至 20 0月 0 9年 2 月输注血液制品后出现 的不 良反应 17例 患者的 临床 资料 , 8 总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原因分析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原因分析目的:调查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输血的5095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类型,分析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
结果:本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94%(48/5095),过敏反应所占比例52.08%(25/48)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类型;输注全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1/3)明显高于其他成分,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无一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有输血史/妊娠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无输血史/妊娠史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输血中需严格掌握输血指证,按照相关规定规范用血,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标签: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在临床抢救治疗中,由于人体血液成分复杂、多态,因此在输血治疗时也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危及生命。
为进一步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原因,以为临床提供指导,特对我院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临床资料,共5095例,其中男性的2698例,女性2397例,年龄3~85岁,平均年龄(42.3±13.6)岁。
1.2 方法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将其从到输血科进行保存、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PEMS3.1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血液成分与不良反应类型本组5095例患者中共回报输血不良反应48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94%(48/5095);患者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及溶血反应,其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为52.08%(25/48),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类型(P<0.05);在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全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1/3),明显高于其他血液成分(P<0.05),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无一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其他血液成分(P<0.05),见表1.表1 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2 不良反应与患者类别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有输血史/妊娠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无输血史/妊娠史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输血不良反应与患者类别的关系[例(%)]3 讨论输血治疗作为人体救治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中可以发挥药物不可替代的疗效,但输血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可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据有关报道,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达0.24%~1.46%,我院本次调查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94%,不良反应稍高。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
扶 伤 的 重 要 措 施 。 由于 人 类 血 液 成 分 及 其他 科 室 2 9例 ( 血 3 但 4 全 5例 、 浮 红 染 反 应 等 … 悬 。本 组 资 料 中 输 血 不 良反应 的复 杂 性 和 多样 性 , 乎 不 存 在 完 全 同 细 胞 13例 、 冻 血 浆 7 例 ) 几 4 冰 1 。 型 的 血 液 成 分 , 使 受 血 者 可 能 发 生 多 1 方法 这 . 2 主 要集 中在 过敏 反 应 、 热反 应 、 血性 发 溶
反馈单随血袋到病房, 输血 输 血 反 应 等 , 有 发 现 并 证 实 为其 他 相 没
种 不 良反应 或 潜 在 的风 险 。 了提 高 医 后 由输 血 医 生 或 护 士 按 《 为 临床 输 血 技 术 关疾 病 , 发生 输血 反应 的 患者 症状 较 轻 ,
院 输 血服 务质 量 , 了解 临 床 输 血 不 良反 规 范》 的要求 填 写输 血 不 良反应 反馈 单 , 经 处 理 预 后 良好 , 没有 造 成 严 重 的不 良
( 血5 全 7例 、 浮 红 细 胞 4 8 悬 7 9例 、 冻 反应表现 类型 以发 热和过 敏为主 。 冰 见表 I 床 输血 技 术 规 范》 医 院输血 指 南 , 到 。 和 做
血浆 29 15例 、 采 血 小 板 4 ) 外 科 机 2例 ,
98 例 ( 血 4 01 全 5例 、 浮 红 细 胞 4 9 悬 04 0 0 6 0 9年 发 生 输 血不 良反 应 的病 例 ,对 输 血 不 良反应 进 行 统 计 和 分 析 。结 果
3年 共 输 血 及 制 品
3 25人 次 ,发 生 输 血不 良反 应 3 1 次 ,输 血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为 08 %。 其 中 发热 反 应 18人 次 ,占 55 1人 .8 3 4 . 以输 注 红细 胞 引起 多 见 ; 敏 反应 1 1 次 , 4 .%, 45 %, 过 5人 占 8 5 以输 注 新 鲜 ( 通 ) 普 冰冻 血 浆 和 机 采 血 小板 引起 多见 ; 闷 、 晕等 其 他 反 应 2 人 次 , 68 血 红 蛋 白尿 1 次 , 03 结论 胸 头 1 占 . %; 人 占 - %。 度 并严 格 执 行 , 用 输 血 新 技术 、 方法 有 助 于 降 低 输 血不 良反 应 。 应 新 【 键 词 】 输 血 : 液 成 分 输血 ; 良反应 关 血 不 【 中图 分类 号 】 R 5 . 3 4 71 【 献 标 志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7 .8 02 1)10 9 —2 文 6 100 (0 00 —0 60 建 立 规 范 化 的制
1280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1280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摘要】目的: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并分析原因,为临床输血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对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出现的1280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分析与调查,并采用调查问卷法、临床输血记录分析法等进行调查结果的评定。
结果:输血成分为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会增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输血次数越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患者自身不良行为也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结论:通过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原因,能够降低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在临床上,输血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包括能够挽救患者生命,抢救大出血,同时能够纠正患者的贫血情况,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较大的不良反应,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像感染、紫癜、过敏、发热等等,影响到临床输血的安全性[1]。
因此,需要对输血患者开展临床调查,了解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的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率,为患者提供最为优质的临床输血服务。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80例输血患者临床资料如下:男性患者680例,年龄16岁~59岁,平均年龄37.3岁。
女性患者600例,年龄15岁~60岁,平均年龄39.1岁。
有输血史340例,无输血史940例。
输血成分为血小板、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洗涤红细胞[2]。
1.2 方法对1280例输血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了解患者的疾病类型、基本资料、输血成分、不良反应类型等,并对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调查结果。
1.3 临床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输血成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输血次数与不良反应的关系,并分析不良操作、患者自身不良行为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7.0软件统计,设定计数资料最终值为t,并且对收集数据及资料进行X2检验。
100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100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它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虽然比较低,但是一旦发生就必须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我们对100例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了临床分析,以期提供更好的诊疗策略和预防措施。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10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他们在输血后出现了不良反应。
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范围在20-80岁之间。
患者疾病种类多样,包括手术后出血、贫血、白血病、肝病等。
二、不良反应的类型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我们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了以下几种类型:1. 无菌性发热:共有30例患者出现了输血后无菌性发热,表现为体温升高(37.5℃以上)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升高。
2. 过敏反应:有20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IgE水平升高。
3. 微小血栓栓塞:有15例患者出现了输血后微小血栓栓塞,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显示D-二聚体升高。
4. 血型不合:在5例患者中发现了输血后血型不合反应,表现为黄疸、溶血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发现了血钾升高、血红蛋白降低。
5. 其他:还有30例患者出现了其他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呕吐、药物相关反应等。
三、临床分析通过对100例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共性和规律性的内容:1. 与输血相关的因素:绝大多数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相关,包括输血前后的处理、输血品质、输血速度等因素相关。
2.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输血的反应差异很大,甚至在相同的环境下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不良反应。
3. 预防措施: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其中包括输血前的充分评估、血液制品的筛查与处理、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等。
四、临床处理对于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医护人员应该及时给予临床处理,包括停止输血、调整患者体位、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等。
100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100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在临床实践中,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100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总结了其相关特点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1.临床表现:患者输血后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皮肤红斑、荨麻疹、皮肤潮红、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头痛、背痛等症状。
少数严重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心脏衰竭、肺水肿等危重情况可能出现。
2.发生时间:输血不良反应可以在输血过程中发生,也可以在输血后的数小时内发生。
3.与输血成分相关:不同成分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特点不同。
红细胞输血引起的反应多与输血量和输血速度有关,而血小板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多与血小板储存时间和储存条件有关。
二、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1.输血不合格:输血前对供血者进行的血源检测不严格,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2.输血操作不当:包括输血血管感染、输血前无消毒操作等。
3.输血过程中的因素:输血过程中输血量过多或过快,或者输血设备不合适,均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4.个体因素:患者的免疫状态、遗传因素、基础疾病等个体差异可能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起到一定影响。
三、处理方法1.停止输血: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迅速对患者进行检查。
2.给予相应治疗: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的症状和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例如抗过敏药物、抗感染药物等。
3.监测患者病情:对于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
4.积极处理并预防并发症:及时处理因输血不良反应而引起的并发症,如肺水肿、休克等,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输血过程中,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要通过对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100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100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虽然输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是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本文对100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了临床分析。
一、患者基本信息根据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我们选取了100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在25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岁。
输血类型以红细胞悬液为主,占90%以上,其次是血小板和新鲜冷冻血浆。
患者中大多数患者有基础疾病,如贫血、白血病、尿毒症、胃溃疡等。
二、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我们总结了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比例。
在100例患者中,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是过敏反应,占40%以上,其次是输血后溶血反应,占20%左右,其他类型包括发热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输液反应等。
三、患者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表现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表现为皮肤瘙痒、全身瘙痒、皮疹、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
皮肤瘙痒和全身瘙痒为最常见的表现,约占过敏反应的60%。
2. 输血后溶血反应:输血后溶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黄疸、贫血等,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损害、周围神经病变等。
3. 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指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超过38℃,且在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
患者常伴有头痛、肌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4. 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肺损伤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5. 输血相关输液反应:输血相关输液反应主要表现为静脉局部疼痛、搏动性头痛、颈部和肩部疼痛等。
四、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及预防1. 过敏反应处理: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氨茶碱等。
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必要时给予呼吸支持和血管扩张剂。
2. 输血后溶血反应处理:输血后溶血反应需及时停止输血,给予大量液体、琥珀酸氨氯地平等抗凝血治疗,并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
122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122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122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发生原因,找寻减少输血反应的方法。
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46343例次临床成分输血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
结果46343例次输血中发生输血反应的122例,总的反应发生率为0.26%,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和过敏性输血反应(ATR)占97.54%。
结论输血反应主要以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和过敏性输血反应为主,明确输血反应的种类并探讨其发生原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输血反应的有效手段。
标签: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输血是临床治疗的一种特殊治疗,,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已成为临床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一种不可取代的手段[1]。
但输血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引起经血传播疾病以及输血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大力推广,成分输血率已达到100%,但输血反应仍有发生。
现对我院近3年共46343例次输血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为有效预防和处理输血反应提供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输血前所有受血者输血前常规采用长春博讯微柱凝胶技术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达亚美IgG-C3d微柱凝胶卡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红细胞均为相容性输注,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均为同型输注。
1.2 方法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的要求,,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病例,由医护人员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包括输血反应开始的时间、处理情况、结果、临床表现、生命体征的变化等),连同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血袋送回输血科,输血科将资料收集、分類、分析统计并储存;输血反应的诊断标准:按《临床输血学》【3】的标准。
二、结果2.1 各种不同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情况如下:46343例次临床输血发生输血反应共122例,总的反应率为0.26%,生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总计发生率达到97.54%,各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所占比例有一定区别,血小板(包括手工血小板)的输血反应比例占的最高,血浆次之,红细胞较低,见表1;三、讨论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病人发生了新的症状或体征,而又不能用原来的疾病来解释[4]。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发表时间:2019-05-28T10:37:03.823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2月作者:曹延忠王其春[导读] 调查分析莱芜钢铁集团公司医院近5年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反馈情况,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发生率及处理措施进行分析,为临床预防输血不良反应,保障安全有效输血提供参考依据。
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医院曹延忠王其春摘要:调查分析莱芜钢铁集团公司医院近5年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反馈情况,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发生率及处理措施进行分析,为临床预防输血不良反应,保障安全有效输血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统计2014.01—2018.12所有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对有输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率、血液制品种类及处理措施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5年共输血10098人次,发生不良反应病例48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7%,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0.46%( 10/2140)、0.87( 19/2169)、0.37( 8/2124)、0.32( 6/1899)、0.28(5/1766)。
发生26例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6例轻度过敏性输血反应,4例输血相关呼吸困难,1例迟发性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其他不良反应;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红细胞22例、血浆3例、血小板1例。
发生轻度过敏性输血反应的血液制品分别为红细胞7例、血浆8例、、血小板1例、冷沉淀0例;1例输注血浆、血小板和2例红细胞发生输血相关呼吸困难;1例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为输注红细胞制品;自体输血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结论:调查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并呈逐年下降趋势;推广自体输血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有反复输血史和孕产史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几率较大;发生不良反应类型与血液制品种类相关,临床应严格把握输血适应证,把握好成分输血和精准输血,做到安全有效用血。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血液制品类型;安全有效用血[中图分类号]R45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2-CR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我院2012—2013年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我院2012—2013年输血不良反应分析目的:通過对我院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有效预防或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1). 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生的输血反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两年62007次输血中,发生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18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9%,主要为发热及过敏反应.结论:规范合理用血及使用输血新技术,新方法可有效预防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标签: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新技术。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684-02输血是抢救病人及辅助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输血又是一把双刃剑,输血治疗同时可引起输血传染性疾病以及发生输血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的症状和体症.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过敏,发热,心率加快(2),为了解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对我院2012.1-----2013.12在我院发生的18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资料来源,所有输血者为2012.1--2013.1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主要以骨科,神经外科,消化科,呼吸科为主,所有患者均进行输血前四项检查,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
1.2方法: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所有受血者在输血前均进行输血正反定型,有输血及妊娠史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全血或红细胞输注进行凝聚胺交叉配血实验,血浆,血小板对供血者作反定,保证同型输注。
1.3试剂ABO正反定型试剂由上海血液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抗RH(D)试剂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凝聚胺介质由珠海贝索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抗筛卡由长春博迅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4资料收集方法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由临床主治医生按要求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表,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的血液类型,血型,血液制备日期,输注量,血液编码。
病情及诊断,病史,妊娠,用药史,输血前实验室检查,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情况。
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2014年输血不良事件上报处理分析砚山县中医医院2014年输血反应不良事件、分析处理为发现输血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的利益,医院按照卫生部《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细则》要求,及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以增强我院医护人员法律法规意识,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现将2014年输血反应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一、总体情况:2014年共收到各科室上报输血不良反应不良事件11例;其中内科输血不良事件7例,妇产科输血不良事件2例,外科一病区输血不良事件1例,骨伤外科输血不良事件1例。
二、输血反应不良事件分析:1、内科7例输血不良反应事件中,发热反应4例,过敏反应3例。
分析原因:有4例与整批输液皮管有关,根换输血皮管后,(来自: 写论文网: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没有出现输血反应。
输血皮管已报砚山县食药监局调查处理;同药商协商后退还后有检查出来输血皮管。
其中3例是护理人员因血液从冰箱内拿出,没有复温就给患者输注引起,后经过改进后,没有出现上输血过敏反应。
2、妇产科2例,1例是发热反应,另1例是过敏反应。
分析原因同内科。
年第一季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中采血事件、管路事件及信息传递错误事件占主要,经过医护人员积极的解释及积极处理后均得到缓解,未给病人造成严重损害。
3、外一病区、骨伤外科各发生1例输血不良反应事件。
分析原因同内科;以上输血不良事件经对症支持处理后,患者症状消失。
三、整改措施:1、由于输血反应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作为等级医院持续改进检查项目,上报例数在逐步上升,说明医护人员对输血反应不良事件主动报告意识在逐步增强,但输血反应不良事件主动报告意识还没有在医护人员心目中牢固树立,还需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外科系统医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外科系统及全院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率。
2、加强护理人员输血流程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
输血不良反应228例患者回顾性分析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0年4月第18卷第4期Clinical Education of General Practice Apr.2020,Dec18,No.4·经验交流·输血不良反应228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张颖李婉红黄海东王丽阳DOI :10.13558/ki.issn1672-3686.2020.004.025作者单位:318000浙江台州,台州市中心医院输血科输血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补充血容量、止血、预防出血,还可以提高血氧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输血技术的规范和成熟,输血治疗的安全性获得极大提高,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在临床还是时有发生,影响治疗效果,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输血不良反应一直是输血科重点监控的内容[1]。
本次研究对我院近5年的228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分析,旨在给未来输血工作提供一些经验和依据。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台州市中心医院各临床科室输血的患者共27792例,其中男性17055例、女性10737例;年龄3月~96岁。
每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均通过临床反馈,从科室获取完整的电子表格式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表。
本院所有血液制品均由台州市中心血站制备提供。
1.2方法统计研究期间各科室填报并提交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表,输血科进行调查跟踪,根据上报内容整理患者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输血史、患者既往有无过敏史、输注血液制品类型、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等。
1.3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前体温正常,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h 体温升高≥1℃,伴或不伴寒战,可排除溶血、细菌污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②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新发生的皮肤瘙痒、荨麻疹、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哮喘发作、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③溶血反应:由于免疫或非免疫原因,使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各种溶血反应[2]。
122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肺部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染 12例 ; 2 细菌培养 以 G一 杆菌 为主 , 真菌次之 , 感染发生 后抗生 素使用 19例 , 8 .4 。结论 0 占 9 3%
感染发生率 。
低下 ,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 消毒隔离不严 密是造成 医院感染 发生 的主要因素 , 应制定相应 的监控措施 , 降低
【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肺部感染; 细菌; 抗生素 【 中圈分 类号 】 R9 【 6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65 (00o— 1 —0 03-30 2 1)4 3 2 2
从多 方 面人手 , 建立 规范化 的用 血制 度并严 格执 行 ,
采 用新 的配 血技 术 、 白细胞 过 滤 技 术 和 血细 胞 单 采
技 术 , 格掌 握输 血适应 证 , 免 和减少 输血 不 良反 严 避
应的发生, 达到临床输血科学 、 安全、 有效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 ] 王培华. 1 输血技术学 [ . M] 北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9 8 19 人 19 :6 —
东 科 技 出 版社 , 0 :2—7 . 2 47 0 7 ( 稿 日期 :0 9— 9—2 ) 收 20 0 1
者在输血后发生过敏反应的, 静脉注射苯海拉 明 2 5
m 。对 于有 抗一 IA或 限定 特 异 性 抗一 IA抗 体 的 g g g
患者输血 时 , 选 用 洗 涤 红 细胞 或 缺 乏 I 鲜 血 者 应 g A
肾病 综 合 征 出血 热 病 情 危 重 , 生感 染 机 会 医院感 染监 控小组 制定 的医院感 染诊断标 准 :1 上 发 () 多, 病死率 高。笔 者 对 西 安市 第 八 医院 5年来 收 治 呼吸道 感染 临床表 现 : 热( 3 .  ̄ 发 > I 80C超过 2d有鼻 ; 的 83例 肾病综 合征 出血热 病例 进行 回顾 性 调查 分 咽 、 4 鼻旁 窦 和扁 桃 体 腺 等上 呼 吸道 急 性 炎 症 表 现 。 析 , 道如下 : 报
输血事故报告内容
输血事故报告1. 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的血液成分。
然而,由于人为错误、不当操作或系统故障等原因,输血事故偶尔会发生。
本报告旨在分析一起输血事故,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 事故描述事故发生在XX医院的输血室。
一名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时,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呼吸困难、心悸和发热等症状。
经过紧急处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但这起不良反应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3. 事故分析经过初步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该输血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操作失误。
以下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标本标签错误:输血前,患者的血样标本被错误地标记,导致输血时使用了错误的血液成分。
•输血记录不完整:输血室的医护人员未及时记录患者输血的具体信息,包括输血时间、血液成分和输血速度等。
•输血设备故障:输血过程中,输血设备出现故障,导致血液成分的输送中断,并可能造成不适反应。
4. 教训总结通过对事故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教训和改进措施:•强调标本标签的重要性:为避免输血前的标本标签错误,医护人员应加强培训,确保正确地识别和标记患者的血液样本。
•加强记录和沟通: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详细的输血信息,并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以避免信息丢失和混淆。
•定期维护和检查设备:输血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医护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以快速应对设备故障。
5. 改进措施为了减少类似的输血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引入自动化标本识别系统:使用自动化系统,将标本与患者信息关联,减少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建立严格的记录和审核流程:制定明确的记录和审核流程,确保输血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加强设备维护和培训:增加设备维护的频率,并为医护人员提供相关的设备操作培训,以提高对设备故障的应对能力。
6. 结论输血事故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通过对事故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得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旨在提高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122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麻醉维持中仍有一定的积蓄而延长苏醒时间,且不能减轻氯胺酮副作用,本组观察结果说明这一点。
丙泊酚在成人应用已相当广泛,在儿童应用方面报道不多,顾洪斌等[2]在全麻下儿童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中报告:和成人相比儿童单独应用丙泊酚宜适当增加药物剂量以防药效不足。
由于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镇静、镇痛、催眠方面有协同作用,能够减少丙泊酚和氯胺酮的用量,减轻各自的心血管反应的副作用,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麻醉平稳,深浅易控,并能使氯胺酮麻醉后精神症状减少,尤其利于手术后迅速苏醒,不需应用催醒剂,术后副作用小等,患儿在院时间短,节约医疗资源,是小儿手术麻醉的良好选择,也是全凭静脉麻醉中一种较理想的组合[3]。
值得注意的是两组患儿在诱导给药后均出现SpO2一过性下降,下降幅度相仿,数分钟即恢复正常,这与注药速度、剂量呈正相关。
采用微泵静脉给药,能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对呼吸影响小,且易于调节麻醉深度,使麻醉过程更加平稳。
但由于患儿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差,所以在麻醉期间应控制注药速度,常规面罩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呼吸功能监测,以确保患儿麻醉安全。
通过本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微泵静注丙泊酚-氯胺酮麻醉效果确切、副作用小、苏醒迅速、可控性强,是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1] 肖金仿,魏荣,古妙宁.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安全性探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8:491~493.[2] 顾洪斌,陈煜.全麻下儿童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6:463~465.[3] ErbTO,Hal lJM,IngR J,etal.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inchil2drenandadolescentsundergoing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arandom2i zedcomparisonofpropofolandisofl uranebasedanesthet ice.AnesthAnalg,2002,95:1577~1581.(收稿日期 2008-05-20)122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刘 惠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妇产科(457003) 【摘要】 目的 探讨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加强对产后出血的防治,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122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122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4年6月间接受输血治疗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22例,对其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随机选取122例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在临床输血中,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现象主要是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总不良反应比例的95%,而所输血液成分和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的长短是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
结论: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医护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所输注的血液成分。
另外要尽可能的缩短发血到开始输血之间的时间间隔,以确保血液的新鲜与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因素在当前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手段,尤其是在病人失血过多的情况下,更需要及时输血以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
但是血液本身是一种成分较为复杂的体液,并且具有一定的多态性。
不同类型的血液一般无法交叉使用,即使是采用同一类型的血液进行输注,也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给病人带来额外的痛苦;甚至出现血液疾病传染现象,给病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为此,医护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输血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成因以便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
本文为了更好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选取了我院近三年内的122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6月年间接受输血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122例。
该122例患者所输注的血液均是由同一家血站所提供,患者所输注的血液成分主要是红细胞、血浆、单采血小板三种。
患者资料分别是从内科、外科、ICU、骨科、血液科、肿瘤科、妇产科等多个科室获取。
将这122例患者资料作为研究组。
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内接受输血治疗且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122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无论性别、年龄,还是在输血史、过敏史上都无任何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输血护理不良事件总结报告
输血护理不良事件总结报告一、背景及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输血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为了提高输血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本报告对近期发生的输血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不良事件概述1. 事件发生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2. 事件发生地点:某三级甲等医院输血科3. 事件类型:包括输血过敏反应、输血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等4. 事件发生原因:包括护理人员操作不当、输血前评估不充分、输血过程中观察不足等5. 事件涉及患者:共计50例,年龄范围18-70岁,男女比例约为1:1.5三、不良事件分析1. 输血过敏反应:共发生10例,占不良事件总数的20%。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
原因分析:部分护理人员在输血前未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未进行充分的过敏试验。
改进措施:加强护理人员过敏史的询问,完善过敏试验,对阳性患者进行谨慎输血。
2. 输血发热反应:共发生20例,占不良事件总数的40%。
发热反应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恶心等。
原因分析:护理人员在输血前未进行充分的输血发热反应评估,输血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改进措施:加强输血前评估,严格无菌操作,及时处理发热反应。
3.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共发生15例,占不良事件总数的30%。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肺浸润等。
原因分析:护理人员对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改进措施:加强护理人员对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培训,提高早期识别和处理能力。
4. 输血后紫癜:共发生5例,占不良事件总数的10%。
患者出现皮肤、黏膜紫斑。
原因分析:护理人员在输血过程中未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导致输血错误。
改进措施:加强双人核对制度,确保输血正确无误。
四、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组织输血护理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输血不良事件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07T11:10:56.2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8期作者:由力杜孜·乌普尔[导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二楼输血科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医护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所输注的血液成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二楼输血科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4年6月间接受输血治疗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22例,对其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随机选取122例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在临床输血中,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现象主要是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总不良反应比例的95%,而所输血液成分和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的长短是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
结论: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医护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所输注的血液成分。
另外要尽可能的缩短发血到开始输血之间的时间间隔,以确保血液的新鲜与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因素
在当前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手段,尤其是在病人失血过多的情况下,更需要及时输血以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
但是血液本身是一种成分较为复杂的体液,并且具有一定的多态性。
不同类型的血液一般无法交叉使用,即使是采用同一类型的血液进行输注,也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给病人带来额外的痛苦;甚至出现血液疾病传染现象,给病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为此,医护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输血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成因以便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
本文为了更好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选取了我院近三年内的122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6月年间接受输血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122例。
该122例患者所输注的血液均是由同一家血站所提供,患者所输注的血液成分主要是红细胞、血浆、单采血小板三种。
患者资料分别是从内科、外科、ICU、骨科、血液科、肿瘤科、妇产科等多个科室获取。
将这122例患者资料作为研究组。
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内接受输血治疗且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122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无论性别、年龄,还是在输血史、过敏史上都无任何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资料
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在输血前都需要接受常规检验,主要是确定患者的血型。
输血前试验包括ABO血型查验、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选、交叉配血试验等四种,并且所有的输血都为同型输注。
另外,根据国家卫生部关于临床输血的相关规定,在医院进行临床输血治疗的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临床医生要及时中断输血,做相应的对症处理,并按照规定填写相应的回报单。
所填写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要在审核后送到输血科进行保存,以便于今后统计和查询[1]。
1.3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输血前体温正常,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 h体温升高1℃以上,伴或不伴寒颤,可排除溶血、细菌污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症状;(2)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新发生的皮肤瘙痒、荨麻疹、红斑、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哮喘发作、呼吸困难、紫绀、过敏性休克等症状[2]。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统计采用i2检验。
2、结果
2.1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与所输血液成分的关系 122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中,出现过敏反应的例数为69例,其中所输血液成分为红细胞的是30例(4
3.5%),血浆39例(56.5%),单采血小板0例(0%);出现FNHTR的例数为47例,其中所输血液成分为红细胞的有32例(468.0%),血浆15例(32.0%),单采血小板0例(0%);出现过敏反应合并FNHTR的例数为6例,其中所输血液成分为红细胞的有1例(16.7%),血浆5例(83.3%),单采血小板0例(0%)。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与患者所输血液成分的比较,i2=6.56,P <0.05。
2.2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与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的关系 122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中,出现过敏反应的例数为69例,其中从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30min有51例(7
3.9%),<30min有18例(26.1%);出现FNHTR的例数为47例,其中从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30min有33例(70.2%),<30min有14例(29.8%);出现过敏反应合并FNHTR的例数为6例,其中从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30min有6例(100%),<30min有0例(0%);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长短无关,i2=2.93,P>0.05。
2.3研究组与对照组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的比较
研究组的122例患者中,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30min有90例(73.8%),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30min有32例(26.2%);对照组的122例患者中这两种情况则分别为37例(30.3%)和85例(69.7%)。
研究组与对照组从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 30 min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比较,i2=15.27,P <0.05。
3、讨论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患者在临床输血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现象主要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两者合并反应,但所占比例较小、仅有5%。
而其中输注血液成分为红细胞和血浆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较大,可达95%;输注血液成分为单采血小板时,则几乎不会发生不良反应,可见,临床输血中所输血液成分会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3]。
另外,从2.2和2.3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输血过程中,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的间隔若超过30min,则会增大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可达73.8%。
对照组中这一时间间隔超过30min的患者所占比例仅有30.3%,而研究组则高达73.8%,这些数据证明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的长短会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产生直接影响。
基于此,在今后的临床输血管理工作中,医护人员一定加强对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患者的临床观察,密切关注其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提升医护人员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能力,以保证输血安全。
由于输血过敏反应中以输注血浆者多见,主要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衍生物的输入,或患者为过敏体质有关。
对血浆蛋白过敏者,建议临床医生对此类患者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时尽量申请洗涤红细胞,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输血FNHTR中以输注红细胞者多见,与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
基于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长短有关,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加强血液离库后的过程管理,以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在临床输血中,由于患者的自身个体存在差异,因此无法全面杜绝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只要在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能够做好预防和监测工作,采取一些有效的防范手段,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输血质量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赵晓姬,方华,李长琴,等.96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24);93-94.
[2]任艳丽,李春华,陈金美.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的临床意义.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2):65-67.
[3]阮红岩,65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