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眼中的贾平凹

合集下载

【莫言小说鉴赏】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

【莫言小说鉴赏】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

摘要:齐文化是一种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的文化,自古以来,深刻地影响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莫言作为古齐国属地上的现代子民,身上流淌着齐文化血脉,创作中自然烙有鲜明的齐文化印记。

关键词:齐文化;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288(2011)05-0020-04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王恒升(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莫不烙有作家文化人格的鲜明印记,而文化人格的形成又离不开长期耳濡目染的文化环境。

作为古齐国属地的现代子民,莫言的身上自然流淌着齐文化的血脉,张扬着齐文化秉赋的性格。

“齐文化以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为特征”,是一种“尊贤上功”、崇利善变的“实用主义的文化”。

[1]这种文化基因,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莫言,而且在他30多年的文学实践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广收博采与融会贯通新时期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路走来,历经数十个文学潮流,终发展成如今浩荡无疆的多元阶段。

然而,无论文学如何翻腾裂变,绝大多数的作家终能被各个潮流瓜分殆尽,成为它们的形象代言人。

如提到伤痕文学,必谈刘心武;提到反思文学,必谈王蒙;提到改革文学,必谈蒋子龙;提到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必谈刘索拉;提到先锋文学,必谈马原;提到寻根小说,必谈韩少功;提到女性文学,必谈王安忆;提到新写实,必谈池莉;提到现实主义回归,必谈河北“三驾马车”;提到新生代,必谈韩寒……当然,在每一个文学思潮中,并不仅仅只有上述几人,每一个潮流都会促生大批作家登上文学舞台。

笔者的意思是说,不论文学如何变化,活跃其中的作家绝大多数都只能各领风骚数几年,而风头一过,文学的宫墙上就会变幻出新的大王旗,拥有长久的且旺盛的文学创作生命力的作家是不多见的。

但莫言恰恰是一个拥有旺盛的创造力的作家。

熟悉莫言创作的人一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要想把莫言像其他作家那样归类,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他的身影从他出道那天起就始终活跃在新时期文坛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甩出一篇或几篇作品,震撼并冲击着人们或紧张或松弛的阅读神经,让人们知道莫言依旧是一个文学弄潮儿。

莫言、陈忠实、贾平凹,这三个人,谁的小说写得更好呢?

莫言、陈忠实、贾平凹,这三个人,谁的小说写得更好呢?

莫言、陈忠实、贾平凹,这三个人,谁的小说写得更好呢?莫言、陈忠实、贾平凹,这三个人,可以说当代文坛是为了杰出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很多作品,相信很多的朋友,那都是有读过,那么这三个人到底谁的小说写得更好呢?谁的文学成就更高呢?那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三位当代是为了杰出的作家,看看到底哪一个人的小说写得更好?先来说一说莫言,原本这三个人当中,他的名气可能是最低,但是自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名气,可以说是在一夜之间暴涨,关于他本人,以及他的作品,那都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说起莫言,可能大家对于他比较熟悉的作品,还是他的《红高粱》,这部小说,据说当年张艺谋读完了之后,便打算把它改编成电影,于是开启了他的电影之旅,也正是这一部电影,张艺谋不仅一炮而红,同时莫言也跟着沾了一点光。

但是这个时候的莫言,还只是仅限于在一些文艺青年之间流传,还远没有今天这么火爆。

很多人认为《红高粱》就是莫言最好的小说,其实个人却并不这么认为,这部小说有着太过于明显模仿的痕迹,尤其是那开头,便有着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子。

所以莫言真正的好作品,还是他后期的《生死疲劳》,这部小说,才是他最好的作品,这也是一部充满了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在这部作品里,莫言的想象力让人震惊。

再来说一说另外一位陈忠实,他一辈子只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这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厚重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陈忠实把一个时代都给装了进去,从清末一直到民国时期,那半个多世纪的一些重大事情,在这部《白鹿原》里,那都是有反映。

同样的有一些遗憾的是,陈忠实的这部《白鹿原》和莫言的《红高粱》一样,也是有着很明显的模仿痕迹,同样在这部小说里,人们依旧还是能够看到《百年孤独》的身影,尤其是开头也是照搬了过来。

当然陈忠实的这部《白鹿原》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小说,至少在当代众多的作家,还真没有几位能够写得出如此厚重的小说来。

最后来说一说贾平凹,他应当说是当代文坛里鼎鼎大名,别说是莫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文学成就上,还是无法超越贾平凹。

五十年代的人是纯洁的......90年代的人极其邪恶?莫言将各个年代人的思想一语道破

五十年代的人是纯洁的......90年代的人极其邪恶?莫言将各个年代人的思想一语道破

五十年代的人是纯洁的......90年代的人极其邪恶?莫言将各个年代人的思想一语道破来源:天涯论坛莫言是一个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从幼年的贫困到现在的誉满天下,可以说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

加之文学家独特的眼光和思想,使得他对社会的认知,有着令人震撼的描述。

所以在他的作品里,能见到对复杂人性的描写、时代世事的控诉。

今天就说一句莫言多年前在小说《生死疲劳》中对我国各个年代人的思想总结,作为“50后”的他自然是各种各样的人都见识过了,因此能说出这么透彻心扉的话不足为怪。

五十年代的人是比较纯洁的。

——莫言《生死疲劳》莫言说五十年代的人内心是比较纯洁的,当然作为五十年代的人,自然是很认可的,不仅是他们认可,就是今天的我们也很认可。

毕竟在那个时候,国家刚刚建设好。

人心都很单纯,大家都是力争上游,努力生产。

对于曾经的穷乏,那时生产资料依然缺乏,但是大家都愿意齐心协力,一同改善百废待兴的社会。

刚刚经历过战事,对于悲惨时代的洗礼,让五十年代的人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所以大家都命运一共,内心无比纯粹。

记得小时候常听祖辈们说,五十年代,那时候收割的粮食放在家里,大门不用上锁,就没有小偷。

看来五十年代人的纯洁是出了名的,不愧莫言这么说。

六十年代的人十分狂热。

——莫言说起六十年代,我们在初中的历史教科书里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火热的建设时期。

国家百废待兴,最需要实干家,当时的典型劳模自然是“铁人王进喜”。

1960年初,东北的石油大会战打响。

王进喜带领钻井队下了火车,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就这样狂热地投入到了生产,工业学大庆,逐步形成。

除了工人,大寨的农民也不落后,他们带动全国人民一起生产。

作为已经懂事的莫言,对那时期人们的干劲是深有体会的,六十年代末,莫言已经投入到生产,由于年龄尚小,就给生产队放牧,放牧对于莫言来说,一样有激情。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正如他说讲那样:“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柳青作《创业史》,在长安县一代蹲点十三年。

据说创业史的发生地就在我们学校旁的某一个村庄。

而书中梁生宝的原型,也可循迹。

想来这位前辈在写《创业史》时,也确实怀着一种崇高,一种理想。

不过,时代的翻云覆雨将他局限。

创业史的最后一卷出版于1978年,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么一来,柳青的地位,《创业史》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不是前边还信誓旦旦有理有据的说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才能发家致富么?怎么这会书还没写完,形势就沧海桑田了?这不是柳青的问题,但他也突破不了这个问题。

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

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

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一、语言文字应用1. (2013届山东青岛二中11月考)读下面的一段材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4分)2012年10月11日,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多年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作家万之认为,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

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

作家麦家、方方、主持人崔永元等人也力挺莫言获奖。

从媒体采访获悉,记者对莫言的获奖这样评述:莫言是贴地气的中国本土作家,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013届山东济南外国语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概括出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不超过35个字。

(4分)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中国掀起了“诺贝尔文学奖热”。

莫言作品乡土意识

莫言作品乡土意识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摘要在当代中国的小说创作中,莫言的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

在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意识”作为一个明显的存在已经被很多研究者所发现并讨论。

但本文试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意识”做进一步的剖析与解读。

在莫言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农村题材、农民形象和童年视角屡屡出现,并且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故乡景物、动物牲畜等描写都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征,这一切在莫言的笔下变成了具有生命感的鲜活存在。

这样独特的写作方式与审美追求与莫言的“乡土意识”紧密相连。

本文通过把握莫言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童年记忆”、“故乡情结”、“土地观念”和“天人合一”等重要元素,结合它们的特征与成因进行梳理与分析,试图论证莫言对于故乡、对于的情感与他对于母亲的情感体认是具有一致性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感对于莫言的价值观具有最根基、最核心的意义。

关键词:童年记忆;土地观念;乡土意识。

目录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 (4)(一)莫言的童年记忆 (4)(二)故乡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 (6)二、莫言小说中的“土地观念” (7)(一)人生与土地 (7)(二)“天人合一”与“之母” (8)三、“乡土意识”对于莫言小说的意义 (10)(一)“乡土意识”作为莫言小说素材的源泉 (10)(二)“乡土意识”作为构建莫言式民间历史的基石 (11)(三)“乡土意识”作为故乡、土地与母亲的情感统一体 (13)四、参考文献 (15)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一)莫言的童年记忆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人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对于世界与自身的感悟与认知。

西方精神分析学派尤其认定,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于他以后的成人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

奥地利的医生兼学者弗洛伊德常常用个体的童年经历来解释其成年以后的异常行为。

在他之后的荣格认为:祖先的记忆也存在于今天的我们的头脑中;法国的学者拉康则认为,人不过是在模仿人自身之外的“他者”。

一个人对于世界的最初的感受与记忆,以及童年生活的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对其往往具有异常深远的影响,这在人的一生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莫言获奖感言

莫言获奖感言

莫言获奖感言本文是关于人生感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莫言获奖感言(一)我是念文学出身,三十年前对文学创作曾有过关注,写过文章,出过书,有一点发言权。

近三十年一直致力于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对当代文学就没有发言权了。

当然认识一些作家,王蒙、王安忆、贾平凹等,有的保持了联系。

和莫言认识的很晚,见过,但真正认识,是他调来艺术研究院以后。

参加一些会,听他的发言。

三年前在湖南召开两岸经济文化论坛,我们都参加了,他对我多所照拂。

知道这是一位不威而重的超出凡品的人物。

莫言的作品触及到了乡土中国社会经络的痛阈,写出了人性的挣扎与坚韧。

他的文学是有力量的。

很多作家在生活面前、在现实面前采取的是妥协的态度。

但莫言的创作是不妥协的。

不妥协的文学就有力量。

包括他早期的创作,以及后来的《生死疲劳》和《蛙》,都是这样的作品。

因此莫言的获奖,毋宁说是顺理成章之事。

尽管对诺贝尔奖有各种说法,有多少潜台词,多少潜规则,钱锺书先生甚至说诺贝尔这个人,一生做的两件事都不怎么样,一是发明炸药,二是设立诺贝尔奖。

钱先生说,诺贝尔文学奖的危害比发明炸药的危害还大。

后来知道,这个话萧伯纳也说过。

但是这一次,这次莫言的获奖,我认为是给一个真正的中国作家的,是给纯粹的中国文学的。

当然一切荣誉都是外在的,也许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刚才莫言的发言,似乎有这样的意思。

祝贺莫言!为你高兴!莫言获奖感言(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处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有些事是始料不及的,有些人是能够大落大起的,就比如说莫言。

一夜之间,莫言火了,他火的有点过分,火的有点让人抓狂。

只因结缘诺奖,他的人生便得以改写,不,不是人生,应该说是他的生活。

在国际友人眼里,诺奖青睐于他,的确是慧眼识珠、顺理成章之举,不觉得有一点意外,可在国人看来,着实是太意外,也太突然了。

于是人们就觉得过分,觉得抓狂;于是在他所到之处,甚至连他家的土坯墙头上都挤满了好奇的人。

土匪的历史兼论莫言小说中的土匪形象

土匪的历史兼论莫言小说中的土匪形象

土匪的历史:兼论莫言小说中的土匪形象郭㊀娜摘要:土匪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类人,他们中既有行侠仗义之士,也不乏为非作歹之徒㊂土匪文化在作家笔下与传统文化中的侠士㊁游侠相结合,变成了文学作品中敢作敢当㊁身怀绝技㊁除暴安良㊁义薄云天的典型㊂此外文学作品中类型化的还有政治围剿型土匪形象,最为典型的当属‘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等㊂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性回归型土匪形象在文学创作中占据主流,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首开了中国土匪的人性化书写史㊂莫言笔下的余占鳌等众土匪形象,都是人性与匪性的结合体,其嫉恶如仇㊁行侠仗义,有着正常人的喜怒哀乐㊂这些文学长廊中极具代表性的形象,为后续写土匪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和创作经验㊂关键词:土匪;‘红高粱家族“;人性书写中图分类号:I207.4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2-0150-03㊀㊀土匪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类人,他们中既有行侠仗义之士,也不乏为非作歹之徒㊂土匪这类特殊群体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销声匿迹,但在文学长廊中却没有随之消逝㊂它和众多文学形象一起,丰富着作家的文学创作㊂一㊁土匪的历史土匪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凶狠残忍,杀烧抢掠;他们劫富济贫,侠肝义胆㊂在百姓眼中,他们是绑票勒索,坏事做尽的恶人,同时也是有胆有识,不畏强权的勇士㊂在统治者眼中,他们是造成社会动荡的隐患,是一群野蛮的乌合之众,是被坚决围剿的对象㊂土匪在中国社会由来已久㊂ 匪 在汉代之前是作为否定词来使用的,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㊂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㊂到唐代有歹人,不义之徒的概念,至明清时期,才有较为明确的定义㊂ 土匪 专用词的出现和使用约近两百年左右㊂明末清初,关东开禁,中原人闯入关东,朝廷压榨,列强侵入,特别是庚子之变㊁日俄战争以来,关东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走投无路的人便揭竿而起,成局建绺,占山报号,成为土匪㊂于是便有了 土匪 这个名词[1]㊂但并非在土匪这个专有名词出现之前就没有土匪性质的群体的存在㊂古代社会中的游侠,草寇,倭寇等已然具备了土匪的特性,并且,土匪只是一个较为官方的称谓,除此之外还有地区称土匪为 响马 胡子 等㊂随着时代的演变,土匪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大抵分为积匪㊁侠匪㊁外来匪,政治匪㊁兵匪㊁农匪㊁海匪㊁湖匪㊁农匪等㊂在某种意义上土匪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写照, 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政治没落了,土匪变蠢蠢欲动㊂ [2]一般来说,以为匪当作人生终极目标的极少,人们大都是被迫为匪㊂尤其是在兵荒马乱㊁民不聊生㊁政治黑暗的年代㊂例如,‘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大都是被形势所逼才上的梁山,落草为寇㊂土匪之于正统思想,一直被视为乌合之众㊂事实则不然,他们有自己强大的武装力量,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法则㊂每个小匪在入伙之时都会带上自己的 局底 ,从重要信息至枪炮㊁肉票不等㊂每一股土匪在成立之时都会占山报号,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曲波‘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㊁许大马棒㊁蝴蝶迷㊂土匪的名号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类:以某种动物为名,如座山雕㊁花蝴蝶;以自己的外貌特征为名,如老洋人㊁独眼龙;以自身特长为名,如马快腿㊁双枪驼龙㊂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规律,有自己特殊的言语表达,甚至于还创造出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习俗,如婚丧㊁入局㊁退伙等,每个步骤都在匪界有固定的被匪众普遍认可和遵守的 绿林规范 ㊂再者,土匪内部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严厉的奖惩制度,如黄建远㊁孙先伟,刘培昌所著的‘土匪的历史“中写道:土匪的内部成员等级划分主要有 大当家 (大当家㊁大哥)㊁ 里四梁 外四梁 崽子 四类;绝大多数土匪的都要求遵守 四盟约㊁八赏规㊁八斩条㊁十不抢 ㊂这种独属于匪界的 金科玉律 一直在历代土匪中不断被发展㊁革新㊁继承㊂在研究土匪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对土匪做类型化的单一定性㊂土匪虽然与正统思想㊁与道德规范㊁与法规吏律相违背,他们绑票㊁砸窑㊁抢劫㊁贩毒㊁敲诈勒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除暴安良,劫富济贫㊂正如外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所言 他们不是被公众舆论当作单纯的犯罪分子 而是作为英雄㊁战士㊁复仇者㊁保卫正义的斗士,也许甚至是解放运动的领袖,总之,他们受人赞美,值得帮助和支持 [3]㊂历史051中的土匪就是这样一群生活在社会正常生活的边缘,亦正亦邪,亦盗亦狭的人㊂他们是中国时代发展中难以泯灭的真实存在㊂二㊁文学史中的土匪文学来源于生活,土匪是中国社会中真真切切存在的一类群体,他们被视为造成众多社会问题的因素之一,他们是真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不少作家都将写作关注点转向了土匪㊂再者,在社会大环境中, 他们又以身份的边缘性,生活的独特性和常人无法揭晓的奇幻性,为作家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 作家对土匪的理解也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各自形诸笔端,汇成 土匪百态图 ㊂ [4]以写匪为主的小说历来不缺,作家笔下的土匪形象更是千姿百态㊂土匪较之于常人凸显的是他们身上的匪性,在法制道德之外,在团队条约之内,随着性子有所作为㊂土匪文化在作家笔下与传统文化中的侠士㊁游侠相结合,变成了文学作品中敢作敢当㊁身怀绝技㊁除暴安良㊁义薄云天的典型㊂如塑造狭义英雄型土匪形象的作品,这类作品创作从时间上主要集中与 文革 前,萧军的‘第三代“‘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遥远的风沙“‘大江“,冯德英的‘苦菜花“等,此类小说中的土匪大都身怀绝技,蔑视儿女私情,遇到困难永不退缩,他们有自己的人生信念,不畏强权,并愿意为之奋斗,必要时刻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保全心中的道义和信念㊂当代作家冯德英的‘苦菜花“中塑造的柳八爷是这类土匪形象的代表㊂柳八爷是胶东的土匪司令之一,以典型的土匪装扮亮相:蓬乱须髯,山羊胡子,头戴的是大黄毛狗皮帽子,一把黑鞘的大片刀斜挂在身后㊂就是这样一个满身匪气柳八爷,枪法如神,在被八路军改编后的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投身革命事业㊂抗战时,他英勇无畏,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做饵,抽出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㊂这类土匪,在斗争中都可以以一敌十,具有勇不退缩的英雄气概且一般都没有男女情感及日常琐事的牵绊㊂再如,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遥远的风沙“,作品中的主人公土匪煤黑子,为匪时极具野性,绑票勒索,欺凌妇女,无恶不作㊂在被抗日队伍收编后,英勇无比,在一次突围日军阻击的行动中,甘愿牺牲自己,来保全队员的安全㊂他奋不顾身地冲向日军,最终壮烈牺牲㊂这类作品中的土匪形象去掉了人本身的生活化气息,升华了理想化人的英雄气质,使人物逐渐走上英雄化道路㊂此外文学作品中类型化的还有政治围剿型土匪形象,此类作品与时代的贴合甚为密切,且创作基本符合当时的主流话语㊂作品中的土匪形象开始向单一化发展,即突出了土匪为恶的一面,而扼杀了其狭义的一面㊂因此作品中的土匪就成了被当局围剿的对象㊂政治围剿型土匪创作最为典型的莫属曲波的‘林海雪原“㊂这部小说中的土匪形象均呈现出类型化特征,占山为王㊁无恶不作㊁与当局为敌,书中集中描写的以座山雕为首的恶匪团伙,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土匪属性进行政治界定的形象演绎[5]㊂‘林海雪原“中作家成功地塑造了座山雕㊁许大马棒㊁蝴蝶迷三位极具代表性的土匪的形象㊂座山雕的名号源于他尖到鼻尖快要触到上嘴唇鹰嘴鼻子,与球胆似的光秃脑袋结合,活像一只雕㊂作为匪首,他狡诈多疑,手段残忍,经常指派匪众下山抢劫附近的村庄,抢掠掳劫,无恶不作㊂共产党派剿匪小队前来围剿,最后克服各种困难,一举抓获座山雕㊂此类小说中的土匪不在是作者的创作核心,而是退而居其次,作为主要人物或精神团体围剿消灭的对象㊂在作品的创作中,作者又加入了主流意识下的大背景,使得剿匪行动有了政治色彩㊂因而就出现了这类政治围剿型的土匪形象㊂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作家的思想和笔触也变得大胆起来,人性回归型土匪形象在文学创作中占据主流,作家不过分受限于文学大环境和革命主流意识㊂此时以土匪为题材的小说内容也不再单一,人物形象变得丰富且饱满㊂上世纪80年代莫言在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原始生命力且极具人性光辉的土匪形象 余占鳌㊂此种类型的土匪从庙堂重回市井,也越发贴近生活㊂余占鳌的灵魂无所束缚地飘荡在高密东北乡的高粱地里,他是英雄与土匪的混合体㊂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美好情欲的自然释放,看到了人性狂放不羁的演绎㊂余占鳌糅合了传统价值观下的善与恶,模糊了非好即坏的二元对立界限㊂贾平凹在他的作品中也极力描写出了这类充满人性的真实的土匪形象,如小说‘美穴地“‘五魁“‘晚雨“‘白朗“等㊂在李晓的‘民谣“中,作者没有将土匪按传统方式塑造成一贯的恶人形象,而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描写出了土匪 冲天炮 英勇无畏和无奈的苦情历程㊂揭示出恶的施行者土匪在某种情况下也是恶的承受者,土匪也像社会里的其他群体一样有好有坏,有善有恶㊂同属于人性回归类小说的还有陈启文的‘流逝人生“㊁孙见喜的‘土匪“等㊂在表现人性回归的作品中 历史虽然是重要的,是他们所表现的文化㊁道德与人性内容的存在过程与载体,但也仅仅是载体或依托容器而已㊂在叙述中, 过去时 的时间标出,与 土匪 角色作为历史过程的象征符号,实际上已经不具有本体意味,作者所真正探求的,是隐藏在情节与故事背后的人性与道德151的冲突 [6]㊂三㊁莫言笔下的土匪形象莫言以一部‘红高粱家族“首开了1980年代土匪的人性化书写史㊂他塑造的土匪形象余占鳌成为同时代土匪题材叙事小说的楷模㊂除此之外,他在‘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小说中,也刻画出了属于莫式风格的土匪形象㊂在莫言塑造的众匪形象中,最具艺术特色的非‘红高粱家族“中的余占鳌莫属㊂小说中的余占鳌是一个充满民族大义,有勇有谋,敢爱敢恨,不拘小节,同时又带些泼皮气的土匪形象㊂余占鳌出身贫寒,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㊂在十三四岁时,母亲上吊自杀,余占鳌做了那一带的轿夫㊂在抬新娘戴凤莲去单家的途中,遇到土匪,他临危不惧,扭转了形势㊂戴凤莲回门的日子里他蒙面把她劫进了高粱地里,在高粱地里他们抛开一切礼义廉耻的约束相亲相爱㊂当家乡受到日本人侵略,他率先组织民众英勇抗日㊂后来又苦练 七点梅花枪 ,杀了与戴凤莲有染的土匪花脖子;当自己的亲叔叔强占玲子姑娘以后能大义灭亲,杀了有恩于自己的叔叔而维护自己定下的军纪;在伏击日本人的车队时他体现的是一个司令该有的冷静与机智,做事果断毫不含糊㊂余占鳌是高密东北乡土匪的代表,是在十四岁时就能亲手杀了和母亲有染的和尚的斗士,也是在戴凤莲被日军打死时,跪在她身边流泪的普通男儿㊂他有着高粱般鲜明的性格,他杀人越货,也精忠报国,他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他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㊂莫言以 不肖子孙 之姿奉其为 英魂 ㊂莫言在‘丰乳肥臀“一书中也塑造了一位土匪形象,即沙月亮㊂沙月亮抗战时期是黑驴鸟枪队队长,在火龙桥和司马库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㊂沙月亮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他的 黑驴鸟枪队要以自己的独特风貌压住别的游击队,最终占住高密东北乡这块地盘[7]㊂他在上官家驻扎时喜欢上了上官家的大女儿上官来弟,但上官鲁氏以一只野兔的嫁妆把女儿许给了孙哑巴,沙月亮联合上官来弟的妹妹们,夜里与上官来弟私奔,并赌气似的在上官家的树上挂满了几十只野兔,后来与上官来弟做着贩卖大烟土的生意㊂最后在出任 皇协军 旅长期间,为了救上官来弟和女儿沙枣花,被爆炸大队击败后自杀㊂沙月亮秉承了莫言式土匪的一贯风格,半英雄半土匪,敢爱敢恨,无所畏惧㊂‘檀香刑“中的孙丙也极具这种土匪特性㊂在莫言笔下,土匪是被赞扬,被歌颂的对象,他们是半英雄半土匪的人,他们粗放刚健,他们自由狂放,他们驰骋于高密东北乡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这里, 在这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里,杀人越货的土匪和精忠报国的英雄纵横驰骋,生机盎然的爱欲尽情释放,久被压抑的生命欲望得到极度的宣扬,潜在的生命力得到无限的张扬㊂ [8]土匪世界得以在新时期以来重见天日,得益于一个时代的结束,却也要归功于另一个时代作家们的勇气与开创精神㊂没有一颗坚强的心灵,没有无畏的叛逆勇气,没有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很难想象涉匪小说会有如此斑斓的景观,如此的厚重与深广㊂ [9]土匪是真实的存在,这些特殊的群体由现实生活进入到作家视野,活跃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莫言笔下的众匪形象,都是人性与匪性的结合体,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丰富着匪性叙事小说㊂这些土匪嫉恶如仇但也行侠仗义,有着正常人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㊂这些文学长廊中极具代表性的形象,为后续写土匪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和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㊂参考文献:[1]曹保明.东北土匪[M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10.[2]南雁.小事化大的安徽匪乱[J ].东方杂志,1924(14).[3]E.J.霍布斯鲍姆.匪徒[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1:1.[4]黄艳文.20世纪80㊁90年代小说中的土匪想象[D ].广州:暨南大学,2008.[5]徐浪.英雄㊃恶魔㊃双面人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土匪形象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6]张清华.境外谈文: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M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64.[7]莫言.丰乳肥臀[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65.[8]赵思雨.论新时期匪性小说的文学叙事[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9]周建华.新时期以来涉匪小说匪性叙事的异质化[J ].当代文坛,2013(6).作者简介:郭娜(1993 ),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单位为西安思源学院,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㊂(责任编辑:董惠安)251。

《生死疲劳》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生死疲劳》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生死疲劳》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生死疲劳》读后感范文一适逢春节。

带着这本砖头一样重的书到乡下奶奶家过节,闲来无事便上阁楼读上一时半会,或是早上伴着鸭子下塘的嘈杂,或是在乡村冬夜特有的寂静之下,七日之后最终读完了这本大书。

《生死疲劳》从1950的高密县讲起,以千禧年为终点,莫言郑重地将土地放在记忆的丰碑前,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

书中最吸引我的不是别的,却是高密县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那些在如今中国大地上以极快的速度褪去的别样景色总是最容易唤起我怀旧的情绪。

堆得老高的稻草,曲折蜿蜒的田埂,村边斑驳的老树,家门前的沟渠…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我对这些怀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感,而今却道时过境迁。

我也曾回到我生长的小镇上,可是找不到一条走过的路,住过的庭院,爬过的老墙,认识的坟墓,更看不到一丛似曾相识的野菊花。

以前总是抱怨社会发展太慢,这个时候才觉得它的脚步太快了,现代城市的各种因素春风化雨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我的村庄改造得面目全非。

那是一样中规中矩的楼房,一样“灰不溜秋”的马路,一样高耸的路灯,一样的“千城一面”。

每一座村庄都是一个卢浮宫,里面都有珍奇异宝,需要保留。

请不要说这是我个人不切实际怀旧的毛病,你为什么至今还保存着年少时夹在书页里的银杏树叶?多年后的某一天,当枯干的树叶不经意地落下的哪一刻,难道你没有对人生有什么新的感悟?一片银杏树叶就像一座村庄,一座村庄承载着无数份魂牵梦绕的乡愁。

以至于每次经过以往生活过而如今盖头换面的小镇的时候,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虽然我也期望牵着幼儿的手走下一阶又一阶的青石板,带他去我以往嬉戏过得田野里拾起遗落的稻穗,虽然我也渴望老得走不动的时候依旧能闻见池塘边飘过来的淡雅的金银花香气。

蓝脸的碑文是这样写的: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

生命就是这样充满着厚重感地轮回,而我们对乡村的记忆最终也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埋入黄土之中。

我所能做的只是祈求这个过程越慢越好,越慢越好。

《生死疲劳》读后感范文二看莫言的书一向是件很过瘾的事情,同样的感觉在贾平凹那也能找到,读老贾的小说,让人忍不住想大口抽烟大口吐痰,而莫言的小说,则使人大口吞口水,并目瞪口呆到汗流浃背,这个小胖老头太能侃了,简直就是天生的倾诉狂,他要是不写小说,去讲评书也绝对会是个好手。

莫言和贾平凹笔下农民形象的比提纲加文献版

莫言和贾平凹笔下农民形象的比提纲加文献版

莫言和贾平凹笔下农民形象的比较摘要:从传统社会发展伊始到至如今,农民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阶级,无论是从文化发展层面还是社会发展层面来进行分析,农民始终都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农民阶级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一部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农民的进化史。

农民的生存状态与时代变迁的脚步息息相关,吸引了诸多对农村社会变迁感兴趣的作家的竞相描摹,对我国农民精神状态的分析是我国文学界与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

莫言与贾平凹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两颗交相辉映的璀璨明珠,这二人同属乡土文学派的代表,他们对农民形象的描摹均异彩纷呈。

本篇论文将莫言与贾平凹笔下的农民形象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莫言贾平凹农民形象比较分析绪论一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恢弘的农业发展史,淳朴憨厚的农民是我国底层社会发展的苦难见证者。

农民这一劳苦大众的代表既有别于自恃清高的知识分子同时又与工人阶级等存在显著差异。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中国农民几千年不变的生存状态,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凌冽寒冬,他们孜孜不倦的匍匐在脚下这一方土地里艰难的求生存。

依靠天地恩赐吃饭的农民将自己生存的强烈愿望与对未来的美好希冀连同手中捧着的种子一起播撒到了脚下的每一寸泥土里,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血雨共同点缀生存的漫漫长径。

掬一把清新的泥土,嘬一口强劲的闷烟,啜一口浓郁的老茶,哼一支高亢的老曲,农业社会发展荡气回肠侵蚀了农民的每一寸肌理。

黝黑的面庞、皲裂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嘶哑的嗓音、伛偻的身影,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农民的代名词。

且看莫言与贾平凹笔下的农民有怎样的人生轨迹,希望从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寻些许启示。

一、莫言笔下的农民形象概述(一)莫言小说的乡土情怀1.莫言的农耕生活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

1981年莫言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2011年莫言的小说《蛙》荣获素有“中国文学诺奖之称”的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又一举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这打破了中国文学作品不够资格入选诺贝尔奖的传言。

贾平凹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贾平凹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贾平凹散文》1、《丑石》:我家门前的丑石是一颗陨石,被天文学家发现,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

2、《天上的星星》:孩子们在晚上悄悄溜到门外,将脸盆儿、碗盘儿拿出来,是为了让更多的星星藏在里面。

3、《落叶》:文中写的落叶是梧桐树的叶子,作者先是哀叹叶子的凋落,后来醒悟出了一道哲学命题: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有。

文章结尾作者敬仰,祝福它:凋落,新生,成材。

4、《静》:作者描写了去年秋季和妻子在兴庆宫公园划船,湖心的安静,作者想作诗未成,妻子花了一幅垂柳画。

5、《静虚村》:作者住在一家农家民房,村子里民风淳朴,作者写了村里的槐树、井水、蛐蛐儿鸣声,夜晚村人听作者读文,醉后沉睡,特别静谧,作者村子为“静虚村”。

6、《“卧虎”说》:文中的“卧虎”,其实是一块石头,被雕琢了,守在霍去病的墓侧。

由卧虎“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的精神气韵,领悟到艺术创作必须遵循真实、自然的风格。

7、《五味巷》:五味巷命名由来:巷北口有四间门面,分别卖醋、椒、盐、碱,巷南口卖甘蔗。

借得巷头巷尾酸辣苦咸甜,“五味巷”得名。

《五味巷》分别写了四季的那些景致:春之柳、夏之夜、秋之声、冬之雪8、《一位作家》:作家有两大嗜好:吸烟、看书。

他文章的第一位读者是妻子。

9、《入川小记》:作者入四川的季节是冬季,火车过隧洞时,他吟了《蜀道难》这首诗,下火车买的水果是橘子,进茶馆喝的茶是茉莉花茶,在竹林里看到海棠花绽放极艳丽。

10、《秦腔》:秦腔是陕西省的一种戏剧,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成为平原上生命五大要素。

作者在文中写道: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夺目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秦腔的艺术的享受,适合拥挤而存有的,是有力气而获得的。

观众中,蹲在戏台两侧墙根,吸着草烟品尝秦腔的是老一辈的秦腔迷;占领戏场周围所有高空的观众是孩子。

贾平凹与莫言小说中的女性诗化叙事比较

贾平凹与莫言小说中的女性诗化叙事比较

贾平凹与莫言小说中的女性诗化叙事比较作者:张笛声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2期摘要:贾平凹和莫言的小说中女性诗叙事特征很明显,本文以贾平凹与莫言的两部反映乡村女干部的小说《带灯》、《蛙》进行文本比较与细读,对二人在女性诗化叙事层面呈现的特质进行研究,主要从故事情节结构的传奇性叙事策略、女性形象的现世世俗生活与精神世界诗意追求、独具个性的小说意象空间的建构三个方面界定了两者的小说中女性诗化叙事的不同。

关键词:贾平凹;莫言;《带灯》;《蛙》;女性诗化叙事贾平凹与莫言在他们的小说中以男性的视角对女性进行了诗意想象,通过不同的叙事策略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带灯》与《蛙》是两位作家关注女性,并对女性进行诗化想象的典型小说文本,尤其是对农村基层女干部的书写,带着各自乡村的记忆,通过历史的传奇化、诗意化、生活化的叙事策略,传达出作者对女人的人性、神性的思考,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现代化进程历史背景下生存的荒诞处境,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政治权利话语下人性的失落与回归。

本文试图通过二者在其小说《带灯》与《蛙》中故事情节结构的传奇性叙事策略、人物精神世界的世俗与诗意的碰撞、独具个性的意象空间的建构三个方面对贾平凹和莫言在小说文本中的女性诗化叙事进行比较解读。

一、故事情节结构的传奇性叙事策略来自农村的贾平凹和莫言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洛与高密东北乡是他们的“血地”,也是他们生活、逃离与最终皈依的文学与精神家园。

两位作家在其小说文本里呈现了来自他们的“血地”上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

那些在乡村野蓬勃生长着的女人们,她们参与了商洛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的建构,在乡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有着不可缺席的地位。

其中不可忽视的是直接参与到乡村建设中的乡村女干部,她们是乡村现代化进程中一抹靓丽的色彩。

《带灯》与《蛙》是贾平凹与莫言塑造乡村女干部的典型文本。

在塑造小说中女主人公带灯和万心两位乡村女干部时,分别用不同的叙事策略呈现了乡村女性在历史与现实、外在变革与女性命运的碰撞与胶着。

贾平凹与莫言小说关于人的本性的描述对比

贾平凹与莫言小说关于人的本性的描述对比

贾平凹和莫言对人的本性的描写有一定的共同点 ,也有不同的地方 。共 同点是通过文学描写 ,将人 的
本 性 中 的 自私 、善 良 、淳朴 的 一 面展示 给读 者 。不 同 的地 方 是 贾平 凹侧重 对人 性 自私 的描 写 ,而莫 言 侧 重 对 人 的善 良一 面的本 性 的描 写 。莫 言 的文 学 作 品除 了排 斥传 统 的伦 理 与理 性 教条 的制约 外 ,更 能 够 给读 者
【 收 稿 日期】 2 0 1 2 一 l 1 一 l 3
【 作者简介】 蔚
琼( 1 9 8 2 一 ) ,女 ,山西汾 阳人 ,吕梁学院汾 阳师 范分校助教 ,从事汉语言文学研 究。

81 ・
( 二)贾 平 凹和 莫言关 于人 的本 性 的描写 中 的农 民生活 背景分 析 贾 平 凹 的小 说往 往 侧重 于 社会 经 济生 活 背影 之 下 的人 的本 性 描 写 。这 作 品 中 的农 民或处 于 茫 然之 中 , 或 背井 离 乡 、四处 闯 荡 ,他 们 试着 从 内心 去寻求 一 片新 的天地 。然 而 这样一 种 冲 出乡村 的探 索 ,往 往 不 能 将 农 民 的所有 问题 进 一步 地揭 露 。作 品在 深沉 的 吟哦 、冥 顽 的求索 中 ,披 露 出父 老乡 亲永 不窒 息 的人 生性 情 ,进 发 出新 旧农 民世袭相 因的追求 和念 盼 。
经历转化 为今后 的文学作 品中的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莫言 的小说创作 是从 “ 红高粱 ”家族 系列小说开始 的 ,对 于新 时期 的军旅 文学 的发 展产 生 过深 刻而 积极 的影 响 。
二 、贾平 凹和 莫言 小说 中关于本 性 的描 述对 比分 析 ( 一)贾 平 凹 和莫言 关 于本性 描 写 的角度 分析

也谈贾平凹的“凹”

也谈贾平凹的“凹”

也谈贾平凹的“凹”我和贾平凹交往已30年。

去年春,我计划编著一本《人生如歌》的报告文学特写集,一天被誉为文学界“基辛格”的周明老兄从京来西安,与我一同见了平凹,我请他为此书写序并题写书名。

他说,现在一般不为人的书写序了,但你出书我要写书名,又笑着说,可不收费用哟!可不是,贾平凹的名气越来越大了,求他的一幅四尺的字,据说要花数万元!听说今年又涨价了。

最近,我这本书即将交华夏出版社出版。

去年7月22日,平凹得知后,他在西安永松路的书房中等我。

我赶到,屋里坐着好几位等他在新书上签字的朋友。

他把我请到阁楼上的书房,顺手拿了一张四尺斗方的宣纸,写了“人生如歌”四字,上注“西安兄正”,接着盖了印章闲章,同时在他签名上方摁了手印。

接着他又应邀为我珍存的赵朴初先生30年前为草堂寺所作的佛诗原作(前我写了序,后附草堂寺方丈释谛性写的证词和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赵朴初的学生雷珍民写的千字文跋)中的空白处,挥笔写了“珍品久藏”四个字。

其实,我向他求字,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还我一桩心愿,借机采访他想写篇文章。

我们虽交往这么多年,我却没有专门写过他、宣传过他,一是写他宣传他的人太多,二是他太忙,我也忙,没考虑好采取什么角度去写,加上其他的因素,包括挚友、著名作家陈忠实等在内,我一直想写,也未能动笔,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于是,我趁他写字之机,询问了他近些年文学创作和获奖的一些情况,他简单地作了回答。

接着他又送给我一本他新出版的小说《带灯》,并签名:“孟西安先生正”。

我还要进一步细谈,这时他的手机又响了,朋友催他赴约吃饭。

我只得说改日再谈吧,起身告辞。

过了两天,我给他发信息:“抽空再聊聊,想写篇介绍你的稿子。

”他回信息:“有事回老家,不写我了,谢谢老兄!”我又回信息:“你谦虚,我内疚。

任务还得完成……”回家后,我从网上下载了些资料,又翻看他的新著《带灯》。

我被这篇长篇小说反映的当前农村的实情、乡镇干部的甘苦以及生动朴实的情节和语言所打动。

贾平凹与莫言小说中的女性诗化叙事比较——以《带灯》与《蛙》为例

贾平凹与莫言小说中的女性诗化叙事比较——以《带灯》与《蛙》为例

鉴赏贾平凹与莫言小说中的女性诗化叙事比较——以《带灯》与《蛙》为例张笛声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摘要:贾平凹和莫言的小说中女性诗叙事特征很明显,本文以贾平凹与莫言的两部反映乡村女干部的小说《带灯》、《蛙》进行文本比较与细读,对二人在女性诗化叙事层面呈现的特质进行研究,主要从故事情节结构的传奇性叙事策略、女性形象的现世世俗生活与精神世界诗意追求、独具个性的小说意象空间的建构三个方面界定了两者的小说中女性诗化叙事的不同。

关键词:贾平凹;莫言;《带灯》;《蛙》;女性诗化叙事贾平凹与莫言在他们的小说中以男性的视角对女性进行了诗意想象,通过不同的叙事策略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带灯》与《蛙》是两位作家关注女性,并对女性进行诗化想象的典型小说文本,尤其是对农村基层女干部的书写,带着各自乡村的记忆,通过历史的传奇化、诗意化、生活化的叙事策略,传达出作者对女人的人性、神性的思考,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现代化进程历史背景下生存的荒诞处境,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政治权利话语下人性的失落与回归。

本文试图通过二者在其小说《带灯》与《蛙》中故事情节结构的传奇性叙事策略、人物精神世界的世俗与诗意的碰撞、独具个性的意象空间的建构三个方面对贾平凹和莫言在小说文本中的女性诗化叙事进行比较解读。

一、故事情节结构的传奇性叙事策略来自农村的贾平凹和莫言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洛与高密东北乡是他们的“血地”,也是他们生活、逃离与最终皈依的文学与精神家园。

两位作家在其小说文本里呈现了来自他们的“血地”上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

那些在乡村野蓬勃生长着的女人们,她们参与了商洛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的建构,在乡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有着不可缺席的地位。

其中不可忽视的是直接参与到乡村建设中的乡村女干部,她们是乡村现代化进程中一抹靓丽的色彩。

《带灯》与《蛙》是贾平凹与莫言塑造乡村女干部的典型文本。

在塑造小说中女主人公带灯和万心两位乡村女干部时,分别用不同的叙事策略呈现了乡村女性在历史与现实、外在变革与女性命运的碰撞与胶着。

莫言与贾平凹

莫言与贾平凹


天,你认为我有罪吗?你认为我跟一个麻风病 人同枕交颈,生出一窝癞皮烂肉的魔鬼,使这 个美丽的世界污秽不堪是对还是错?天,什么
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
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
的想法去办,我爱幸辐,我爱力量,我爱美,
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 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 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不怕。
酒神精神
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贾平凹
一、生平与创作(1952-)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1.“商州系列” 2.农民知识分子视角下 的城市,包括《废都》、 《秦腔》、《怀念狼》 等。


二、“商州系列”
包括《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 月· 正月》、《浮躁》等。 主要写不甘心当农民的农民,他们大多是善 良朴实的贫寒农民。他们致富的主要障碍来 自于旧观念旧习惯,最后走出困境依赖的是 县乡干部的意外支持。小说着重描写笼罩在 乡亲、邻里、夫妻、爱人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之下的人性摩擦和伦理冲突。
三、《红高粱》
1.主题:民族心理的原生态
《红高粱》写的是历史,但它却是对整个民 族的文化心理进行了原生态的描述。他们 善良又残忍、机智又愚昧,这既是一种足 以使民族强盛的气概,同时也是使民族停 滞落后的传统意识。

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 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 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庄之蝶就一下子把妇人按在皮椅上,掀起双 腿,便在下边亲起来,口口口口口口(作者删去 三百三十三字)庄之蝶站起来着着她笑,不想哎 哟一声人竟倒在了唐宛儿身上。妇人间:怎么啦? 庄之蝶说:伤脚疼了一下。妇人便说:你不该用 力的。庄之蝶说:没事。又要重来。妇人就说; 那让我出些力好了。站起来让庄之蝶坐了椅子, 口口口口口口(作者删去二十五字)庄之蝶忙说: 不敢叫的,老太太在那边! 妇人说:我不管! 还是叫。庄之蝶便拿手帕塞在她口里,妇人咬了, 口口口口口口(作者删去十八字)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品,诠释的是六道轮回!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品,诠释的是六道轮回!

莫言的代表作品,诠释的是六道轮回!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奇怪的是本博主前天就有预感),让世界开始关注中国文学,无疑会给中国文学注入一剂强行针,可能会在不长时间内催生出具有超越时空影响的名著型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都没有产生过世界性名著。

十多年前,本博主做记者时曾经电话采访过莫言,其耿直爽快的山东汉子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在现实社会,许多有成就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都会向佛法吸取营养(很多本来就是佛菩萨的化身,其应机教化世人,比如孔子就是红文殊的化身,后来还转世为司马迁,二者为构筑博大的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作家们也不例外,很多作家试图用文学的形式诠释六道轮回和佛法精髓,其中就包括莫言。

莫言在接受诺贝尔奖组委会采访时特别推荐了他的长篇作品《生死疲劳》,莫言说:“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而这本书诠释的正是生命的六道轮回。

下文综合转发自网络媒体。

中国本土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引言:《生死疲劳》既是一部关于人生本苦的书,又是一部关于“六道轮回”的书——莫言专访:《生死疲劳》从佛教思想出发(节选)莫言透露,《生死疲劳》从“六道轮回”的佛教思想出发,主人公之一“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驴……”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

(南方日报记者蒲荔子 2005年12月22日)向佛经求源泉,莫言创作《生死疲劳》(节选)东方早报记者陈佳据东方早报报道:莫言的每一部长篇似乎都有着某种突破性意义。

3年前,一部《檀香刑》把莫言式的残忍和血腥发挥到了极至,而他下月即将推出的新长篇《生死疲劳》则以“轮回”的构架描画了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2月12日,在接受早报专访时,莫言首次向媒体透露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历程与细节。

沉痛的血泪,不至血腥不出意料,莫言的新作仍是农村题材,与以往的作品相比,甚至更具备某种史诗性。

反常合道·流水行云:小议当代作家的“晚期风格”——以莫言、贾平凹为中心

反常合道·流水行云:小议当代作家的“晚期风格”——以莫言、贾平凹为中心
平凹对天地、人神、物我,皆有自家理解。他对
“山水三层次说”别有所见,将之解作贾平凹感通天
地、人神、物理的独特法门也未为不可。其“大实
大虚”且相“圆融”
,它是“作为‘道’的形象的生活
本身,是自然万物万象的天意运行”。如一朵花“由
种子,由根由茎由叶而自然开花到散发芳香”⑥。如
是说明或嫌不够,他参之以 《心经》,王阳明的学
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走渐熟,乃造
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
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
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
此,只书字亦然,善思吾言。①
少年血气方刚,规矩、法度尚未习得,或得而
不精,故下笔为文,多活泼生机,如春如夏,万物
竞萌,花开阔绰,气象峥嵘;老年血气渐衰,规
来,别人用斗去盛可以是方的,用盆去盛可以是圆
的”④。其要在去规矩,破法度,得行云流水,任意
所之之妙。或进而言之,规矩、法度也无需去
“破”。文章作法多样,究其本源却并无一定之规。
有多少眼光,见多少世界,便有多少文章。明清文
可以法唐宋,唐宋文可以法两汉,两汉文可以法先
秦 , 先 秦 文 所 法 者 何 ?! 文 章 法 度 , 源 出 于 “ 六
熟”得让人心惊,让人胆寒,让人为之纠结、为之
慨叹,也为之齿冷。
何为“晚熟”?“晚熟”究竟能否对应于“晚
期”——一种为阿多诺、萨义德所阐发的生命进入
老境的观念与风格。通观全书,可知莫言“晚熟”
的寓意,重心当不在此。蒋二或蒋天下对“晚熟”
二字,自有明确定义:“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
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
动乱与灾难”。如古人论“慎独”的难度时所示,缺

说话 贾平凹

说话 贾平凹

说话作者/贾平凹我出门不大说话,是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

人一稠,只有安静着听,能笑的也笑,能恼的也恼,或者不动声色。

口舌的功能失去了重要的一面,吸烟就特别多,更好吃辣子,吃醋。

我曾经努力学过普通话,最早是我过一次金牙的时候,再是我恋爱的时候,再是我有些名声,常常被人邀请。

但我一学说,舌头就发硬,像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溜过的味儿。

自己都恶心自己的声调,也便羞于出口让别人听,所以终没有学成。

后来想,毛主席都不说普通话,我也不说了。

而我的家乡话外人听不懂,常要一边说一边用笔写些字眼,说话的思维便要隔断,越发说话没了激情,也没了情趣,于是就干脆不说了。

数年前同一个朋友上京,他会普通话,一切应酬由他说,遗憾的是他口吃,话虽说得很慢,仍结结巴巴,常让人有没气儿了,要过去了的危险感觉。

偏有一日在长安街上有人问路,这人竟也是口吃,我的朋友就一语不发,过后我问怎么不说,他说,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所以他是封了口的。

受朋友的启示,以后我更不愿说话。

有一年夏天,北京的作家叫莫言的去新疆,突然给我发了电报,让我去西安火车站接他,那时我还未见过莫言,就在一个纸牌上写了“莫言”二字在车站转来转去等他,一个上午我没有说一句话,好多人直瞅着我也不说话。

那日莫言因故未能到西安,直到快下午了,我迫不得已问一个人X 次列车到站了没有,那人先把我手中的纸牌翻了过儿,说:“现在我可以对你说话了,我不知道。

”我才猛然醒悟到纸牌上写着莫言二字。

这两个字真好,可惜让别人用了笔名。

我现在常提一个提包,是一家聋哑学校送我的,我每每把有“聋哑学校”的字样亮出来,出门在外觉得很自在。

不会说普通话,有口难言,我就不去见领导,见女人,见生人,慢慢乏于社交,越发瓜呆。

但我会骂人,用家乡的土话骂,很觉畅美。

我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心里很悲哀,恨自己太不行,自己就又给自己鼓劲,所以在许多文章中,我写我的出生地绝不写是贫困的山地,而写“出生的地方如同韶山”,写不会说普通话时偏写道: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嘛!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眼中的贾平凹
我跟平凹先生年龄差不多,出身也很相似,都是从小生活在农村,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70年代以及以后的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社会的动乱,人和人之间的互相猜忌、斗争,以及在社会变革这种大浪潮当中,各种道德、价值观的碰撞、混乱、发展、进步、沉渣泛起以及光彩照人等各个方面。

所以,我想我们这一批人的作品,实际上是跟我们的时代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时代,也就没有我们这样一批作家,当然也就没有我们写出来的这样的作品了。

尽管我们有很多的共同点,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各自的特点。

比如平凹先生的故乡在南北会合地,这种南方的灵秀、北方的粗犷,对一个作家的创作心理的影响,以及西北地区的文化跟中原、南方的文化之间非常微妙的一种结合,我觉得这形成了贾平凹先生的很多深层创作心得。

这跟我们老家山东高密这个地方不太一样,他是听着秦腔、喝着秦岭的水长大的,我是听着猫腔——流传在高密一带的地方戏长大的;他吃着稻米或者吃着小麦长大,我吃着红薯或者玉米长大,所以研究这些很具体很物质化的东西,也许是可以展开创作秘密的一把很有效的钥匙。

平凹先生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已经很有名气了,改革开放后他是最早冒出来的一批作家,但是,我们现在想一下,跟贾平凹先生同时出道的很多作家已经不写作了,很少看到他们的新作,即便偶尔有新作也很难有新的气象,而能够一直坚持不懈地写下来的作家屈指可数,平凹兄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而平凹先生的这种低调、谦和、厚道,我也是很有发言权的。

几年前,我曾经在日本读过一篇给日本人做教材的散文,就是贾平凹先生写的,他写的是关于名字的问题。

1986年的夏天,他突然接到了一个叫莫言的人从新疆拍来的电报,让去迎接他。

当时我跟他素不相识,没有任何交往,但是,我们被困在兰州,要在西安落一下,找不到一个熟人。

后来我说试一下,给贾平凹拍封电报,写陕西省作家协会贾平凹收。

火车晚点四个多小时,到广场一看已经没有人了,我们几个同学在广场上转了一圈,喊贾平凹的名字也喊不到人,后来他们说你别在那儿自作多情了,你也不认识人家、也没有任何交往,人家凭什么接了莫名其妙的电报就跑这么远来接你呢?后来我觉得大家说得对。

但是过了许多年之后,我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平凹真去接我了,他骑自行车去接我,举了一个皮包,皮包上写了两个字——“莫言”,到处问,却没人回答他。

这真是一段佳话。

我知道后也在想,换到我身上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干吗要接他?而且在广场转了很长时间。

所以,我觉得欠了平凹一顿饭。

平凹先生在陕西作家、甚至在中国作家里,在他这个级别的、这个年龄段的作家里,是出国最少的一个,他出了寥寥无几的几次国,而我们前几年经常一年出去五六次,最多的时候一年出去八九次。

平凹兄在陕西作家里面是出省最少的,他来北京的大学都是屈指可数。

而我
们这几年,可能全国起码1/3的大学都到过了。

平凹先生出国少、出省少、应酬少,但是一直在闷头写作,所以,他的作品最多,作品的质量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准,而且在不断地否定自己。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近40年的时间里,他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在各个方面、各种文体都有创造性的贡献。

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如果把贾平凹漏掉,那是不可想象的。

实际上,作为他的朋友兼他的读者,我出道要比他晚好几年,当年读他的《满月儿》《商州》那些大散文就感到受益匪浅。

我的名字叫莫言,但实际上讲话很多,废话更多;平凹先生不叫莫言,他的讲话真少,但是名言很多。

我记住他两段名言,一段是关于男人的装饰问题,他说男人不要穿新衣服,男人关键在两个地方,一个是脚、一个是头,把皮鞋擦亮、把头发梳光就可以出门了,这让我们当年这些买不起衣服的人很受益,先买双新皮鞋,然后买一盒发蜡,出门把头发抹光、把皮鞋擦亮,就感觉到上下光彩照人了。

另外,平凹也讲过关于他的普通话的问题,平凹先生曾说,普通人才讲普通话。

毛泽东讲普通话吗?周恩来讲普通话吗?他们都不讲普通话。

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也可以证明贾平凹先生是伟大的作家,因为他也不讲普通话。

他的方言跟他的创作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

(文/莫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