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学生在第3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
本节课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还可以用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学生易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解决方法: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第3章对生物膜的成分和功能有所了解,又安排了学生预习这节内容,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不难,但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感觉有难度。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学生讨论回答(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设问1: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第4章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1.内容和地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2.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3.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课程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四、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三维目标。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格教学设计
学生分组制作模型,并派代表上台进行演示讲解。
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和提问强化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课后练习
老师安排相应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并上交
加深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以课后习题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获得做一个评价
1、科学史教学策略:
通过展示历代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结构的一步步完善,引导学生学会领悟科学家敢于大胆猜测和严谨推理、实验和完善的科学态度。
2、情景创设教学策略:
教师通过展示细胞膜成分组成,通过游戏让学生尝试使双分子磷脂排列的步骤,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双分子层的排列情况;以图片、视频等展示各个实验的探究过程。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谁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家所接受?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桑格和尼克森
ppt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PPT展示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思考和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认同技术进步推动了假说的发展,并且假说不断被修正和完善。
实验三: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邀请学生到讲台电脑前进行小游戏flash:磷脂双分子是如何排列的?它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这两层是怎么组合一起的?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子必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我们知道脂质里面磷脂最多,以一个磷脂分子为例。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请运用相关的化学学问,说明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空气水A B C D选择D。
因为磷脂分子头部具有亲水性,尾部疏水性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为什么会排列成连续的两层呢?如何排列?(与细胞的生活环境亲密相关,内有细胞质,外有细胞外液,都是以水为根底的液体环境:D)除了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细胞膜的成分。
那么,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20世纪40年头,曾有学者推想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
采纳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步步深化,培育学生思维实力和但直到50年头,电子显微镜诞生,科学家用它来视察细胞膜。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楚的暗-亮-暗的三层构造,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地提诞生物膜的模型:全部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构造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他把生物膜描绘为静态的统一构造。
这模型有两大特点:全部膜构造一样、静态。
20世纪60年头以后,人们对这一模型的异议增加了。
不少科学家对于生物膜是静态的观点提出质疑:假如是这样,细胞膜的困难功能将难以实现,就连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这样的现象都不好说明。
播放变形虫的摄食视频。
激励学生从学过的学问中找寻实例(植物细胞的质壁分别和质壁分别的复原、动物细胞的吸水、失水,形态构造发生变更)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讨论,科学家发觉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外表,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外表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外表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交融。
这两种细胞刚交融时,交融试验探究实力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实力,让学生认同科学理论的可修正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找学生修正细胞膜的流淌镶嵌模型人类对自然界的相识是无止境的,随着试验技术的创新和改良,对膜的讨论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构造的进一步的相识将更好的说明生物膜的各种功能,因此“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也须要接着完善和开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教学设计教师:同学们,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我们想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在选择细胞膜的材料时我们遇到了难题,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我们该选择哪种呢?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有些物质能通过,有些物质不能通过,所以塑料袋不合适。
普通布没有弹性,而我们在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我们发现生物膜是有弹性的,所以我们选择弹力布。
教师组织学生用手指触摸卵黄膜,亲身感受细胞膜的存在和弹性。
教师:细胞膜究竟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能具有选择透过性,能有弹性呢?引出课题: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师生互动】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为什么生物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呢?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科学家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资料一:时间: 19世纪末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教师:如果你是欧文顿看到这样的现象能帮助我们提炼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学生:细胞膜的成分中有脂质成分。
教师: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正好与欧文顿的结论一样。
那么,你们的这个结论是根据现象的推理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学生:是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推理分析得出的。
教师:那么在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学生:有必要。
只有通过鉴定才更准确。
教师:那么为什么欧文顿一开始不对膜的成分进行鉴定呢?学生:当时的技术条件不能实现。
教师:确实如此。
由此可见技术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将膜分离出来。
多媒体展示材料二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教师: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学生:说明细胞膜的成分除有脂质还有蛋白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1。
地位与作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通过“成分——-结构———功能”这条主线与其前后2 节以及第3 章第1 节紧密联系,并在这4节内容中居于枢纽地位。
学生在学完“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等知识后,大多数的学生对“生物膜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产生了兴趣,可以说之前的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学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结构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
其中“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点睛之笔,为教学的重点;而“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想象,是教学的难点。
对细胞膜结构的研究是从生理功能——膜的通透性开始的,而与此相关的细胞膜的成分、功能及其选择透过性,学生已学习过,这为本课教学做好了铺垫。
3。
教材重点难点(1)重点:①生物膜的的探究历程;②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2)难点: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适应功能的观点。
4.学时安排:45分钟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②理解并识记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2、能力目标:①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②培养的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①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作用.三、教学策略与设计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目的。
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大成目标] (目标解读及课堂组织2分钟)1.通过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了解的生物膜结构;2.通过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难点)4.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使用说明] 1.依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案,完成以下内容。
2.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以备讨论。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糖类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桑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⑴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在外侧,疏水性的尾部在内侧⑵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
⑷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5) 特殊结构——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由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与细胞间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6) 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合成的糖脂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时间科学家科学实验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细胞膜中脂质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结构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基础案课前5分钟,课堂5分钟展示点评疑点升华案(20分钟)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展示点评学法指导: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2. 右图表示细胞某一部分的亚显微结构,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图示为 细胞膜 的亚显微结构;(2)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化学物质分别是磷脂 、 蛋白质 、 糖蛋白和 糖类 ;(3)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流动性其生理特性是 选择透过性 ;(4)②、③在①上的排布方式是: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生物学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及生物学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机制和调控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PPT、实验材料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显微镜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的发现历史,引发学生对生物膜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生物膜的概念与组成:讲解生物膜的定义,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及结构。
3. 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包括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蛋白质的分布与功能等。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介绍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物质的运输、信号传递等。
5. 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活动名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演示活动时间:40分钟活动目标:通过模型演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活动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分发模型材料,包括磷脂双分子层模型、蛋白质模型等。
2. 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指导,组装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学生通过模型演示,观察和描述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和蛋白质的分布与功能。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对细胞生理过程的意义。
5. 学生进行模型展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发现。
活动评价:观察学生在模型组装过程中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实验与探究实验名称:观察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时间:60分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加深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图片、师生交流,能够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通过资料分析,能够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的流动性);(2)基本技能(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想象力);(3)基本思想(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4)基本活动经验(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的教育理念,采用“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究史资料分析辅助物理模型的构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断的去思考、构建和修正,进而获得成功。
这样不仅使学生发散了思维,锻炼了动手、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并且让学生从以往的“学会”转变为以后的“会学、乐学、终生学”。
由于过程中作为科学家的小助手感同身受探究历程,因此,学生能更加深刻的去感受科学技术对科学研究的作用,体谅科学探究的艰辛。
本课教学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学生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感受颇深,其获取的不只是知识,而是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尤其是探究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度点拨。
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材、教参、课程标准、考纲和学情,教学中各环节的衔接要紧密,尤其在学生分组探究中,教师要巡查审视,有效调控,及时组织评定,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损耗,否则,教学任务难以完美实现。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成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成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如何表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大体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成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如何表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式讲述法、探讨法四、课时安排2五、教学进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试探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表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必然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
固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2.有条件的话,利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能够作为模型的细胞膜。
利用透析袋也能够。
若是制作临时利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加倍理想的材料。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已起学生的试探、注意。
〖板书〗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讨历程〖问题〗1.细胞膜的组成成份是什么呢?欧文顿的推论是不是正确呢?〖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讲义,并完成“试探与讨论1”,教师提示。
〖提示〗1.最初熟悉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2.有必要。
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必然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查验和修正。
3.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
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持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问题(边问边讲述)〗2.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无其他成份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3.脂质和蛋白质是如何形成膜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该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格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格教课方案事例名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称科目生物科学教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设计者课时1课时所用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一、教材内容剖析本节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2节内容。
本节内容有两大点:一为历代科学家对细胞膜构造的研究过程,二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高中课标上详细要修业生经过学习本节内容,能够简述细胞膜的构造及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能试试建构真核细胞模型。
学生一定睁开想象力,经过制作模型等,建立细胞膜的空间立体构造,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重点。
而认识细胞膜的成分构成和构造模型,不单对学生此后学习细胞跨膜运输方式打下了坚固的构造认知基础,也是为生物科学界研究细胞膜的复杂功能如细胞生长过程中变型和细胞之间联系的方式以及为解决各样膜病变产生的疾病供给了基础的生物学基础,此外,经过本节内容学习,让学生经过剖析科学家成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成立起对生活中未知事物进行踊跃研究的一种态度以及擅长发问擅长发现问题重点和抓住重点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谨慎的价值观。
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1/8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格教课方案高中课标上详细要修业生经过学习本节内容,能够简述细胞膜的构造及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能试试建构真核细胞模型。
知识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构造及成分构成;2、举例说明生物膜拥有的流动性特色3、认识生物膜构造的研究历程4、认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交融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能力目标:试试成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经过对资料的选用和对构造的剖析建立提升着手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1、经过认识科学家对生物膜构造的研究历程,培育一种在合理范围内勇敢推断、谨慎推理,再进一步考证和完美的科学研究态度。
2、建立生物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看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优质教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复习设问导入教师设问: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生物膜表现出这样的特性?教师阐述:依据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物膜在功能上的选择性与生物膜的结构有着一定的关系。
学生回答:(略)问题探讨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活动中,某同学分别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应选哪种好?教师提示:选择合适的材料,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
那么选择哪种材料制作细胞膜模型,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呢?教师设问:弹力布有弹力性,那它能完全具有生物膜的特点吗?教师引述:显然弹力布不具有生物膜的选择透过功能,那么生物膜究竟具有怎样的结构呢?科学家也是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探索。
下学生回答:(略)面让我们体验一下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历程。
问题探讨1.提示: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
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2.提示: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模型的细胞膜。
使用透析袋也可以。
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
体验对生物膜⑴19世纪末“欧文顿实验”教师设问:对“欧文顿实验”──实验得到什么现象?教师设问:最初实验得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坚定?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学生回答:学生交流、讨论:结构的探索历程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教师讲述: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要进行鉴定,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3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
细胞膜的问题。
本节课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还可以用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学生易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解决方法:
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
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第3章对生物膜的成分和功能有所了解,又安排了学生预习这节内容,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不难,但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感觉有难度。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
学生讨论回答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设问1: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
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
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
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
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
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
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设问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师呈现P68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
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双分子层。
③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
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有关。
④具一定的流动性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重点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检测题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①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 ________________ 组成的。
②20世纪初,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
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____________ 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界面上铺展成单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是红细胞的______________ 倍。
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三层结构。
④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细胞膜是静态的观点提出质疑。
⑤1970年,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
⑥1972年,由________ 和___________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 _____________ 性)
生物膜的结构: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可以运动)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对膜化学分析: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
3、1925年荷兰科学家提出: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膜的静态结构。
5、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膜的成分
2、膜的基本支架
3、膜的结构特点
4、膜的功能特性
十、教学反思:用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实验方法,补充一些材料,便于训练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