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文言文翻译
![雁门太守行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903c94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02.png)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城,城池将要被摧毁,我军铠甲闪耀着太阳般的光辉,像金色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号角声响彻秋色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
半卷红旗逼近易水,霜冻很重,鼓声清冷,不再响起。
为了报答君主的赏赐,手握宝剑甘愿为国捐躯。
《雁门太守行》原文分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战争中的紧张气氛和英勇壮烈的场面。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壮美。
诗的开头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了敌军来犯的情景,敌军如同黑云压城,城池即将被摧毁,而我军则如同金鳞般的铠甲闪耀着太阳般的光辉,英勇迎战。
接下来的两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战争中的紧张气氛,号角声震天,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诗的结尾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为了国家、为了君主,甘愿牺牲自己的决心,充满了豪情壮志。
《雁门太守行》译文赏析:这首诗的译文生动形象,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译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壮美。
译文中的语言简洁明了,节奏感强,如“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表达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令人感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古典诗词翻译的佳作。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6ce20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b.png)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雁门太守行唐朝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雁门太守行》赏析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72016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d.png)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注释:(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2)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3)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5)向:向着,对着。
(6)开:打开,铺开。
(7)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8)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9)塞土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10)塞上:亦有版本写作“塞土”。
(11)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一作“胭脂”。
(12)临:逼近,到,临近。
(13)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4)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5)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6)报:报答。
(17)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18)意:信任,重用。
(19)玉龙:宝剑的代称。
(20)君:君王。
翻译: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9127fc0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6.png)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翻译」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注释」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
“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
《上古郡国图经》“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姬平)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2)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3)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5)向:向着,对着。
(6)开:打开,铺开。
(7)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8)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9)塞土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10)塞上:亦有版本写作“塞土”。
(11)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一作“胭脂”。
(12)临:逼近,到,临近。
(13)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4)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中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中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c9b277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a.png)
中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
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原文:雁门太守行中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角〕军中号角。
〔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燕脂,胭脂,色深红。
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09a06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0.png)
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词,下面一起来赏析一下!《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前言】《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3463e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2.png)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雁门太守行》原文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241e3a52ea551810a6876a.png)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表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07f64a551810a6f52486af.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角”,古代军用乐器。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及主旨
![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及主旨](https://img.taocdn.com/s3/m/c721b80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f.png)
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及主旨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及主旨《雁门太守行》是南朝梁诗人褚翔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一首充满豪气、勃发向上的边塞诗歌,前六句为一个层次,写整装从军;次八句为一个层次,写行军、战斗,及敌人投降的整个战争过程;最后两句是主人公的寄语。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及主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雁门太守行》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4dd1a3767f5acfa0c7cd4c.png)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2)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3)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5)向:向着,对着。
(6)开:打开,铺开。
(7)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8)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9)塞土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10)塞土:亦有版本写作“塞上”。
(11)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一作“胭脂”。
(12)临:逼近,到,临近。
(13)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4)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5)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6)报:报答。
(17)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18)意:信任,重用。
(19)玉龙:宝剑的代称。
(20)君:君王。
【古诗词】李贺雁门太守行翻译
![【古诗词】李贺雁门太守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0dd6ee216fc700aba68fccd.png)
【古诗词】李贺雁门太守行翻译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
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接下来分享李贺雁门太守行原
文翻译。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
亮(大郑王)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
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
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十二年(817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5a3fac6bec0975f465e257.png)
雁门太守行赏析你是怎么样赏析《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恩?下面是网络整理的《雁门太守行》赏析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雁门太守行》原文欣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雁门太守行》赏析一“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9a121906294dd88d0d26beb.png)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和翻译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bada31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f.png)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和翻译《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和翻译》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和翻译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和翻译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塞上”一作“塞土”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2、《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原文及翻译译文《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
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日:“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
”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
”客曰:“足下但因伛②为恭,而不能答。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5c21c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e.png)
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赏析,供大家参阅!雁门太守行原文: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译文及注释: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意思-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意思-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0d274d48d7c1c708a14590.png)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意思|赏析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赏析《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押i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后称乐府诗。
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
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 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 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 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 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使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 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 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 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 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 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 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 个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来说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 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 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 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 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 好的感受。
赏析
李贺的很多诗向称难解,这个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 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相关。
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 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所以,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 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 “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 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 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 人才。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 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 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 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 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 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
《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体现敌退我 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 “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 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 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 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Fra bibliotek士鲜血凝成暗紫。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 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 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 成。凝夜紫,在暮色中表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 暗指战场血迹。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 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 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 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 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 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 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 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
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
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
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
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 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 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 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