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公开课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这一节内容主要涉及降水的定义、类型、形成原因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可能存在理解难度,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定义、类型及形成原因;掌握降水分布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和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定义、类型、形成原因及降水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案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相关知识。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制作PPT。
2.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的降水现象,如雨、雪、雾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降水?降水的类型有哪些?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降水形成的原因,如水汽凝结、冷暖空气相遇等,同时展示世界各地的降水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结合PPT中的降水分布图,分析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巩固(5分钟)出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分布规律对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如何应对降水不足或过多的情况?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定义、类型、形成原因及降水分布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气候及其影响》的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本节主要内容有: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计算、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理解各种降水的类型,掌握降水量的计算方法,了解世界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天气、气候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气温、气压、风向等基本气象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对于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类型的理解,以及降水量的计算还比较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掌握各种降水的类型,学会计算降水量,了解世界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类型,降水量的计算,世界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教学难点: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类型的理解,降水量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降水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掌握降水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降水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案例和实例,制作PPT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准备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降水是怎么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教案:降水和降水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的概念和降水的形成原因。
(2)掌握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
(3)了解降水在全球的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解、图片展示、班级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2)通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降水的概念(2)降水的形成原因:空气上升和冷却、水汽凝结和云滴形成等。
2.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1)降水的分类:大气水汽降落到地面的形式,如雨、雪、冰雹等。
(2)降水的测量单位:毫米、厘米等。
3.降水在全球的分布特点(1)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近赤道高、远赤道低。
(2)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同。
(3)世界降水的主要带状分布:热带雨林带、沙漠带、大陆性季风带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降水在全球分布是否均匀?有些地方降水多还是少?2.探究(15分钟)(1)降水的概念:通过图例和示意图向学生解释降水的概念。
(2)降水的形成原因:通过示意图和动画资料,向学生讲解降水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降水是由水汽凝结形成的。
(3)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通过展示不同形式的降水和测量单位的转换,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
3.梳理(10分钟)(1)降水量的分布特点:通过图片和数据表格展示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引导学生总结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2)降水的季节分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特点。
(3)世界降水的主要带状分布:通过地理图谱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世界降水的主要带状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带状分布的原因和特点。
4.拓展(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降水特点,了解降水对当地的影响,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初中地理七年级《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优秀教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阅读降水柱状图,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课前准备】1.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3.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4.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
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讲授新课:一、降水与生活1.降水的概念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幺回事?(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教师: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接着讨论另一种现象。
活动2:冬天的清晨,当你的父亲开车送你去上学的路上,车厢内必须开暖风,否则过一会儿,玻璃就模糊而看不清窗外了,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玻璃为什么会模糊了,这是怎幺回事呢?(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车厢内的水汽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就会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
)教师:如果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会凝结成小水滴吗?那就是雨吗?(学生讨论)活动3: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气温降低也会凝结产生降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资料,找出降水的概念及其降水的各种形式。
学生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4.课后思考题:布置一些关于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例如:
a.降水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要类型?
2.强调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注重作业的反馈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精神。
4.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5.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展示等形式,深入理解降水知识。
6.强化数据分析能力:提供降水数据,指导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降水特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环境,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降水相关的自然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降水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8.情感教育:结合降水知识,引导学生关爱环境,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播放一段关于世界各地降水的视频,展示雨、雪、雾等不同降水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降水的多样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 ,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筹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 ,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 ,有效促进学生的开展。
因此 ,在本教案设计中 ,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 ,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
征 ,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 ,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
升 ,教什么 ,怎样教 ,更多的取决于教师 ,而不是教材 ,作为教师 ,我
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开展的动态过程 ,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 ,而“施工图〞式的教案 ,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 ,学生作答 ,从指导
思想上就无视学生的问题发现 ,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 ,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 ,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 ,我采用“预案〞的方式 ,引导学生提问 ,师生共同随问而动 ,在争论质疑中 ,最后做到“拨云见日〞 ,解惑释疑 ,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 ,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 ,好的教学设计
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1 / 1。
七年级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识就会变得抽象起来。
很多人地理学不走,就是这一关过不去。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七年级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地理教案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为适应今年秋季全面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本人试写这一教案,帮助自己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教材教法。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 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1. 知识背景与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变化和分布。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以及降水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分类与概念•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及其影响2. 教学步骤2.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新知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窗,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表呈现、影像展示等。
此次,为了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了解什么是降水(先让学生找证据,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区别(以雪花、雨滴为例),让学生对降水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实践在导入新知识后,教师需要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温度和降水数据,图表、气象数据来让学生自行画出中国年平均降水分布示意图、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年轮分布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的降水量变化,通过年均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从中了解降水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3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方向。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分类和概念•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的演练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环节中,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类型及降水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不均衡性,认识我国降水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理解还需通过形象生动的实例和图像来引导。
此外,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降水现象可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主要的降水类型;了解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不均衡性,认识我国降水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我国降水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为例,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降水现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地理课件。
3.分组讨论的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这一自然现象。
提问:你们对降水有什么印象?降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及主要降水类型,如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等。
通过课件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对降水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以我国为例,让学生了解我国降水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降水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分布规律,特别是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等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机制。
2.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降水分布图,解释降水现象。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探究降水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4.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利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分布图,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要求:短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建议具有可行性。
-目的:加深学生对降水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请学生观察并记录家中一周的用水量,结合本节课学习的降水知识,思考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要求:记录详细,思考深入,能够提出具体的节水措施。
-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降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学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降水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介绍降水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降水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强调降水资料的处理方法,如降水分布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5.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降水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从课题引入降水,降水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下雨是不是同一概念呢?
〔讲解〕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活动〕完成教材P54活动第1题和第2题。
〔学生回答〕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过渡〕在生活和生产当中,我们有必要知道降水量的多少。
如果让你来测量降水量,你会采用什么方法呢?
〔阅读〕阅读教材P54的阅读材料:降水量的测量。
〔课件图片〕测量降水量的图片。
〔讲解〕降水量的测量过程,单位。
〔提问〕如何测量降雪天气的降水量呢?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否有差别?(学生回答)如何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呢?
〔讲解〕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气温的变化可以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然而,降水的季节变化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讲解〕通常,从两个方面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
其一,全年各季节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其二,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活动〕完成教材P55活动第1题。
〔活动〕完成教材P55活动第2题。
〔练习〕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补充练习〕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老师讲解。
〔板书设计〕一、1、降水:降雨、降雪、降冰雹2、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
3、降雨的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二、降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三、降水的季节分配
四、降水量柱状图的画法。
七年级公开课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年级公开课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1.学习目标描述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知识与技能①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学习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根底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①合作商量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③个别探究的过程──依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感情态度价值观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②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③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2.学习任务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泼,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媒体阐述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学习情境类型①真实情境②问题性情境③师生交互情境〔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常州地区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①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商量: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②学生小组商量: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③学生小组商量: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④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⑤学生小组商量: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2.学习的拓展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雨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探究地理中降水和分布:初中地理教学反思与教案
探究地理中降水和分布:初中地理教学反思与教案初中地理教学反思与教案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各地气候变化的趋势,地理知识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其中,降水和分布是地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涉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水资源和自然环境。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探究降水和分布、教授学生这些知识成为教师们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初中地理降水和分布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基于此,提出一份高质量、完整、独具特色的教案。
1.降水和分布的概念及重要性我们需要了解降水和分布的概念。
降水是指地球大气中从云层中沉降到地面或海洋表面的水,主要包括雨水、雪水、冰雹等;而分布则是地球表面不同地区或不同地形环境下水分的分配情况。
这些概念的学习是地理教育的基础,是学生理解城市化进程和天气变化的关键。
学生需要了解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降水和分布,还需要探究它们与自然环境和城市化有哪些联系。
例如,雨水与城市排水系统的关系、高山地区降雪导致的洪水,等等。
此外,掌握降水和分布也是生存必备知识。
水是生命的基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因此,通过初中地理的降水和分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爱护和生活自理的意识。
2.存在的问题及反思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发现降水和分布的教育存在不少的问题。
降水和分布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一定的实际场景支撑才能更好地学习。
然而,在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是简单地讲解相关知识点,而缺乏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的机会。
学生困扰着老师。
在地理教学中,老师难免会遇到一些学生并不了解的概念。
这时,老师往往会用专业术语简单讲解,而且思路不严谨。
不仅让学生难以理解,也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
降水和分布的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比如实验装置、模拟软件等。
然而,这些工具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整合较难。
难以将相关教辅材料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3.优化降水和分布教学的措施为了更好地教授初中地理的降水和分布,我们提出以下措施: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初中地理_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单位:东营市一、教学总体设计主题: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降水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知道降水量的测量仪器和表示单位。
2、能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季节变化差异。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学法指导:通过读图、观看动画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学情分析三、说学情与学法1、说学情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
7年级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节课在自学导学案上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6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1本教学片断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中的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这部分知识属于初一地理《世界的气候》中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如果纯讲的话不利于学生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践出发,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归纳起来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这节课,我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雨、雪、冰雹作为切入点,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从而得出降水的概念,启发学生同样是降水,夏季午后的降水和入冬以来的降水类型一样吗?导入降水的类型。
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我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
上课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看视频、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自主学习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
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标志着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将图像、图形、符号、声音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降水的形成和降水的类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认识到降水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后,让小组组内分工把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演示、画出来。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及降水分布规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降水的概念,知道降水的形成原因;(2)掌握降水类型及降水分布规律;(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查询降水数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形成原因,降水类型及降水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运用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降水知识。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查询和分析降水数据。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图、图片、PPT、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2.实例:选取一些典型的降水实例,如暴雨、雪灾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降水现象的图片,如暴雨、雪灾等,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降水有什么认识?降水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及降水类型。
初一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初一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定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明白得及明白得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阻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看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预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雨量器量杯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依旧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专门正确。
(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讲授新课:(提问)依照我们的生活体会,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能够同桌讨论一下)师:同学们明白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刻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气后变成了水汽发进入大气中)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耀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确实是大气中水汽的要紧来源。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1.降水:(1)什么是降水?(2)降水是如何样形成的?(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阻碍?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如何样明白降水的多少呢?板书:三、降水量的测定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公开课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方案
江苏常州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蒋志强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知识与技能
①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习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①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②认识降水的复杂性。
③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2.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
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媒体阐述
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学习情境类型
①真实情境②问题性情境③师生交互情境
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常州地区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
①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②学生小组讨论: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③学生小组讨论: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④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
⑤学生小组讨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学习的拓展
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雨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1.合作讨论:分成小组,对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进行协作学习;
2.个别探究:利用媒体提供的数据资料,绘制降水的柱状图;
3.小组探究:根据地图,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测试形式:①课堂上提问
②媒体展示习题
③学生自带的地理填充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