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而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差异,提高翻译质量。
一、语言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通常是固定的,而在汉语中,句子的成分排列却是比较灵活的。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也存在着词性、词义和用法的差异,这就需要译者对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巧妙的选择。
二、文化差异中英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习惯和信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崇尚“和谐”和“忍让”,而英国人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翻译中,就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以便传达准确的意义和情感。
在翻译文学作品或口译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中的习惯、节日和信仰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的贴切和生动。
三、表达习惯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文表达通常更加直接和简洁,而中文表达则更加留白和含蓄。
翻译中需要注意到这种差异,确保在传达意义的不失去原文的风格和气质。
在翻译商务文件或法律文件时,还需要考虑到中西方在用语和表达上的差异,以避免出现理解上的歧义和误解。
四、解决方法针对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确保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并在译文中巧妙地处理语言和表达的差异。
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和研究,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尊重,以确保翻译的文化适切和通达。
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比如机器翻译和语料库检索,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理解并处理好这些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和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引起人们对中英文化差异的重视,并为跨文化翻译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
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
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
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 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意思,而译文则是“当东风吹香……”。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关系。
在翻译时,认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文字信息与文化因素。
标签:文化差异;翻译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人类的共性决定各民族语言文化间的共性,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这里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地理环境的差异与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
英国虽然是一个岛国,但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
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很清楚地表现出来。
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
由于我国西依高山、东临大海的地理环境,故素有“东风送暖”、“ 西风凛冽” 之辞。
与此相反,在英国,east wind 是指从欧洲大陆北部袭来的寒冷的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感觉。
英国西临大西洋,在春天,凉爽惬意,西风从海上徐徐吹来,带来万物复苏,恰似我国的东风使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西风是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东方文化中的东风。
此外,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而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等等。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英汉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英汉文化
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同样的表达方式在两种语言中可能会产生不同
的含义。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了解并适应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
准确地传达原意。
例如,在西方社会中,“时间就是金钱”这个成语广为流传。
这句话
强调时间的宝贵和珍贵,意味着每一分钟都应该被充分利用。
而在中
国文化中,“时间就是生命”更为常见。
这句话则更强调时间对人生
的重要性,暗示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利用它。
在翻译这些成语时,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选
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含义。
此外,在英汉翻译中还需要注意到礼仪和习俗方面的差异。
例如,在
西方国家,握手通常是表示欢迎和尊重对方的方式。
而在中国文化中,鞠躬则更为普遍。
如果一个西方人在中国向他人伸出手臂握手,可能
会被视为失礼或不尊重。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调整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论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不断实践与反思
实践: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积累经验,提高翻译水平
反思: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找出存在 的问题和不足
学习:通过学习翻译理论和技巧,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交流:与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共同提高翻译水 平
Part 07
结论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Part 05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语义理解与表达
英汉词汇差异:英汉词汇在语义、词性、搭配等方面存在差异,影响翻译 准确性 英汉语法差异:英汉语法结构不同,影响翻译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英汉文化差异:英汉文化背景不同,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的传递
英汉思维差异:英汉思维方式不同,影响翻译的逻辑性和表达效果
结论:正确处理文化差异是翻译的核心任务,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实现翻 译的目的。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翻译的重要目标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递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 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
感谢您的观看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
Part 01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02
英汉文化差异概述
文化背景的差异
历史背景:英国和汉语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价值观念:英国和汉语国家在价值观念上有所不同,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语言特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特点上有所不同,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文学传统:英国和汉语国家在文学传统上有所不同,如英国文学注重现实主义,汉语文学注重 浪漫主义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牵涉着一个文化的背景、文化思维、文化价值及本土社会文化等。
大量的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让学习者很难理解,也使得这些习语的互译极具挑战性。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1.历史背景英汉习语的诞生都依托于母语的历史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习语“oncein a blue moon”中,“blue moon”一说源自古老的英国历史,意思是满月二次出现;而中文习语“千载难逢”却指的是罕见而难能可贵的事情。
2.思维方式从文化角度看,汉语习语是理性的,具有哲学的内涵,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本质;而英语习语,其说话方式经常依赖于比较和外界信息,为向外扩展和传播而构建的短句更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
例如“one apple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暗示了一件好事可以把大不了的问题远远避开,而“人无完人”却暗示优秀是不存在的。
3.文化价值英汉习语在文化价值上也有差异,汉语习语崇尚朴实无华,重视能够磨练心智的思考和行为;而英语习语则崇尚高尚的文明,强调坚持原则,如“no pain no gain(不努力没有收获)”。
二、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仅通过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这就导致英汉习语的互译很容易出现问题。
1.词义辨析单纯以词义辨析为准,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如,英语中的“apple”既指苹果又指英国的“苹果公司”,而中文中的“苹果”则只指吃的水果,并不能翻译成“Apple”。
2.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原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很容易丢失,也影响了英汉习语的可操作性。
例如,英语中的“red tape”指的是政府官僚作风,表现在中文中就变成了“繁文缛节”;另外,英语习语“pig in a poke”源自旧时西洋猪拳,中文则变成“买老虎铁笼”,并多带着贬义。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语言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习语是一种充满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反映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习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共同思考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习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了解文化差异是进行习语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 天气习语2. 社交习语英语中的社交习语非常多,如“How do you do?”(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等。
这些习语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礼仪用语,但在中国,这些习语的使用频率比较少,中国人普遍更多地使用谦虚、客气的表达方式,如“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
3. 食品习语英语中也有很多与食品有关的习语,如“the icing on the cake”(锦上添花)、“to have a sweet tooth”(爱吃甜的)等。
这些习语反映出英国人对食品非常重视,而且很多情况下会使用食品作为比喻。
而在中国,食品的比喻习语也不少,如“一餐打发”、“一碗水端平”等,但与英语不同的是,这些习语中的食品往往是具体的中式菜肴,比如面条、米饭等。
二、翻译探讨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持习语意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 动态等效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应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即尽量使目标语习语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意义相同或相似。
因为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结合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确定习语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2. 语境翻译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注意语境的含义和使用。
习语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使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在语境上相似。
3. 保留原汁原味的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尽量保留习语的原味,即保持原习语的形式和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本文围绕英汉文化差异在各自语言中的体现, 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
由此说明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容低估。
本文对中英的文化、社会风俗与礼仪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在翻译中弥补这一差异的例子,以及在翻译英语里面的习惯词汇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字] 文化差异一般风俗翻译、影响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语境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
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我们平时能更好的使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会有助于翻译的准确性,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训练,才能在翻译中做到游刃有余。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
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
“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
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
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
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
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drakeyes”; 英语的“black eyes”,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 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 - eyed”。
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 英文句子You can not be too careful in the exam.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
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
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
再如, The plastic container isfive times lighter thanthat glass one. 其正确译法为: 这个塑料容器比那个玻璃容器轻五分之四。
如果直译,这个塑料容器的重量比那个玻璃容器要轻四倍, 在汉语中是说不通的。
英语习惯上说“减少n 倍”, 即是汉语说的减少了n - 1/ n ,如英语说减少3 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2/ 3。
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
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如,英语中的“the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
类似的例子如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最新发现) ,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最新发展) 等。
再看下面的例句“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
“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the story”, 英文不这么说, 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的地道说法是视角相反的“aheadof the story”(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 。
因此, 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th e story. ”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就会导致错误或误译。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认为上帝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的说法。
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再如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
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
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
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
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One boy’ s boy;two boys are halfa boy; threeboys are no boy. 再看下面实例: Being a teacher is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
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 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 或clay 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
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
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英汉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一个表现是习语的运用。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由于地理方面的差异, 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道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例如, 形容花钱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eone’ 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 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to be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
另外,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中国人心目中的东风是温暖的, 是春天的风, 只有西北风才是寒冷的。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看下面的例子: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 - 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在许多冬日里我总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 。
不同的文化氛围造成的表达差异同样表现在: 在中国人心目中, 夏天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的夏季显得温暖明媚,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象中国的春天一样,给人一种美丽、温馨、可爱的感觉。
这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表现出来,他将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你更可爱又更温柔) 。
可见, 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 他们观察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并不一致。
所以翻译切忌照词典上的词义逐词逐句对译, 不合习惯的词使会使信息出差错或觉得美中不足。
五、比喻和联想意义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比喻。
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
因此,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词语, 由于社会习俗, 文化传统、劳动方式的不同, 其比喻及联想意义也有差异。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大家知道, 英美人都喜欢养狗, 视狗为知己、伴侣; 立有狗户口, 供应狗粮食, 并且还辟有葬狗的墓地; 他们认为“狗”是man’ s best friend 。
因此,就有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day. (凡人皆有得意之日) 但对中国人来说,一方面认为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它有用但并不可爱,狗忠实、可靠,勇敢。
另一方面, 狗又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它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
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不过要注意到,西方人并非总是说狗的好话,如“That cur !”(那个狗东西) , 这些都是常说的骂人话。
不过这些骂人话并不影响狗的地位, 在英国和美国,狗仍然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再就是英语中的“dragon”在英汉两个民族所赋予它们的不同联想,也颇具代表意义。
在西方,dragon 所引起的联想与“龙”给中国人的联想大相径庭。
他们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 是一种恐怖的动物(英语词典的释义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 应予消灭。
然而在汉语言文化中,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代表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
中国人历来把它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所以,在互译中英作品时, 一定要把握好词语的文化内涵, 否则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
在中英文里, 比喻和联想意义差异的情况还有很多。
比如, 中国人用鼠, 英国人用chicken 比喻人胆小, 中国人用泥鳅,英国人用eel 表示人滑头; 中国人用牛,英国人用fiddle 比喻一个人强壮等等, 另外,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所以,翻译有关比喻词语时, 要透彻理解其在源语中的文化涵义, 然后可根据情况进行套译、直译加解释或者是意译。
六、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语言本身是表达思想的手段, 而所表达的思想则又必然归属于某种专门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教育、文学乃至风土人情等。
英汉两个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政治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 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例如: Those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many an E ast End home. 不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大多数人会误译为“那些日子里, 太阳从未在英国国旗上落下, 也未在东方家庭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