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
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
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
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 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意思,而译文则是“当东风吹香……”。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摘要: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表达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扩大,不同语言之间互译的增多,不同文化的差异、交流及相互影响也必然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文化差异的存在,对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即翻译的过程必将产生很大的影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这里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差异与翻译在此先举一例以作说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而英国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
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很清楚地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体现出来。
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翻译的差异在此可见一斑。
二、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东方人和西方人思想方式有基本不同,我国人民注重综合,注重归纳,注重暗示。
而西方人注重分析、细微、曲折。
在哲学上,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悟性”,对事物不讲究分析,重视个人分析,重视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而西方哲学则主张“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和逻辑推理。
例如:January 8, 1976 saw the death of Zhou Enlai,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 R. C,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于1976年1月8日不幸逝世。
浅谈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浅谈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标签:英汉翻译,中西文化差异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知识要素方面,西方更加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基于实验的实验知识的运用;东方则偏重于伦理和传统的知识。
在概念要素方面,东西方有不同的价值评估体系和世界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有很大差异。
英语句子的特点是以谓词动词为中心的句型,它基于形式逻辑的系统。
中文句子的特点是句子短,形式松散,结构和谐,上下连贯。
如:“I passed you 0n the road?”“Monseigneur,it is true.I had the honor of being passed 0n the road.”“在路上我打你面前过了吗?”“是的,爵爷。
你打我面前过,我很荣幸。
”英语句子以谓词动词为中心,并且在一个句子中只允许一个谓语动词(或平行谓词动词)。
重复动词则将动词名词化,如上例所示,而中文则更灵活。
上面的斜体部分若是翻译为“我有幸被传递到路上”,便是陷入了西方的思维方式。
二、文化心理上的差异根据Stroop的干扰实验,精通母语的人在使用特定单词时,会激发他们心中的单词的语义代码。
例如,当中国人看到或使用“红色(颜色)”这个词时,它们往往与庆祝,欢乐,好运,荣耀和革命等意义联系在一起。
而西方人对于“红色”一词却有“暴力”、“流血”的含义。
对于这样一种文化心理,英国翻译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回避了“红色”这个词,并将这部杰作的标题翻译成了“The Story ofthe Stone”取其原名“石头”而不是现在的名字“红楼梦”。
一个国家的语言结构和国家语言的使用与其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
例如: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Fan Chin went out t0 welcome the visitor,who was one of the local gentry.and Mr.Chang alighted from the chair and came in.He was wearing anofficial’s gauze cap,sun-flower-colored gown(杨宪益、戴乃迭译)“纱帽”并不仅仅意味着用纱线编织的帽子。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中英文化之间的十大差异

中英文化之间的十大差异导语: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
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Yes,I am. "("No, I am not. ")2、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4、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考方向。
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
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 isn't it?5、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陶进益摘要: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
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
从英汉习语的文化的表现, 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文化差异; 习语; 文化含义; 翻译Abstract : Idiom is a specific and structurally fixed expression in a certain language. It is formed while the language is being used.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show a nation’s culture. Translation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hich is reflected in idioms. It also brings up the principles and ways to translat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Key words : cultural difference ; idiom; cultural meaning ; translation什么叫文化? 根据《辞海》的解释,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有“现代文化之父”之称的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 既包括显形式样又包括隐形式样, 它具有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 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的”。
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论 英
.
汉 翻 译 中 的 文 化 差 异
胡 立
( 南 涉 外经 济 学 院 , 湖 湖南 长 沙 40 0 ) 1 2 5
一一
摘 要 :语 言 和 文 化 关 系 十 分 密 切 . 言 是 文 化 的 一 部 .语 分 , 言反 映 一个 民族 的 特 征 , 同 民族 的 文化 差 异 性 在 一 定 语 不 程 度 上影 响 翻 译 中词 义 的选 择 。 如 果 不 充分 理 解 两 种语 言之 间的 文化 差 异 . 能 造 成 交 际 困难 , 可 甚至 引起 文 化 的 中突 。 只 有 正 确 处理 源语 文化 与 目的 语 文化 之 间 的关 系 .才 能 更好 地 达 到跨 文 化 交 际 的 目的 。本 文通 过 英 汉 两种 语 言 的文 化 差 异 . 从 词 汇、 交 际 用语 等 角度 来谈 翻译 中词 义 的 选择 与文 化 差 异 的 处理 . 及 如何 避 免 文 化 差异 而 造 成 的文 化 冲 突 . 以 . 关 键 词 :英 汉翻 译 文化 差 异 源 语 文 化 目的语 文化
一
1前言 . 语 言与 文化 的关 系 十 分 密 切 ,而 翻 译 的 根 本任 务是 传 递 ( ) 用预 设 的 单 向性 二 语 语 用 预设 是 发 话 人 在谈 话 【 自 己单 方 面 做 出 的 ,受 话 人 f l 未 接到 信 息之 前 . 用 预 没只相 对 于发 话 人 而 存 在 。 话 人 接 语 受 到信 息 之后 , 以推 断 说话 人 的预 没 。 可 只有 在 不 断 的交 流 中双 方 才建 立起 共 同的 知识 , 以 补充 、 正 。 下例 是 火 车 上初 次 予 修
( ) 形 方 面 的语 用预 设 三 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宗教 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译文的文化意义。
3
生活习俗的差异
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如:英语 民族的人见面总喜欢谈天气,说:“Loverly weather,isn't it?” 之类的话,汉 译时,可译成“你好”。而在我国,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 “吃饭 了吗?” 这其实只是一种招呼,并不是真正关心别人是不是吃了饭。因此,这种 文句可译成:“How do you do?” 而千万不要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 要不要人家老外还以为你是邀请他吃饭呢!
汉语和英语中有不少以动物为内容或做比喻的习语,虽然这些习语的中英译文的最终价值是相同的,但用词 中,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语言当中的含义是不相同的。这就是要求我们翻译的时候必须做出适当的转换。
例: ① a black sheep ② as thin as a shadow
害群之马
瘦的像猴 穷的像乞丐
③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④ fishing in the air ⑤ to shed crocodile tears 水中捞月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By William Shen
2014-9-29
1
文化起源的差异
2
宗教信仰的差异
目录
生活习俗的差异
价值观的差异
3
4
1
文化起源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占领土94%的大不列颠岛是欧洲的第一大岛,环岛的海岸线 接近8000公里,曲折、幽深的海岸线,深水的海港为航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条件。自1942年哥伦布发现北美洲,1522年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后,欧 洲的殖民主义者便开始了海上贸易和殖民活动。因此,英语的语言产生了大量 与航海有关的习语。
也形成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意识。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还表现在称谓上。中国人重辈分尊卑,所以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复 杂,而英国的亲属 称谓比较笼统。按英美认得习惯,“外祖母”与“祖母”在英文中 都是“grandmother”,舅舅叔叔都是“uncle”,“姨妈、姑姑”都是译成“aunt” 。因此,很遗憾,这会造成一些“文化遗失”,即无法将原句中的信息完整准确地表达 出来,在这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着实是一个难点,这很需要译者对原亲属关系的正确理解 及一些适当的翻译技巧。
如:get into deep water 陷于深水之中 现意为:陷入困境 raise the wind 找风 引伸义:筹钱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在魔鬼与深海之间选择 现比喻为进退维谷的意思。
而中国人的祖先居住在亚洲东部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和,较少收飓风和海啸的 袭击,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位置是汉族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英汉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有可能造成成语义上的偏差,翻译时应熟练掌握 他们之间的差别,正确加以区分。
4
价值观的差异
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人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儒家 思想的影响。“以儒家为代表的贤者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 是出于对现实政治的伦理道德的关注。” 儒家思想“关心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非自然之性。”
英汉习俗差异较典型的还表现在对动物的态度及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上。中国人一般 都鄙视狗,如走狗、看门狗、落水狗、狗地主、狐朋狗友,一看就知道是令人厌恶 的家伙;可是英语中的狗且要幸运得多。
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a top dog 重要的人 a sea dog 有经验的水手 a jolly dog 快活的人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然而,中国一般把牛看作是人类的朋友,是最勤劳的动物,常常受到人们 的称赞。而英语中的bull成了粗心的人(a bull in a china shop)或凶猛 的家伙(like a bull at a gate)。
如:“听天由命”在英文翻译中是 Be at the mercy of nature “顺其自然”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natural tendency 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语民族却是对天文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他们
如:drink like fish 像鱼儿那样能喝 相当于汉语中的“牛饮”。 比喻花钱浪费spee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a big fish in a small pool 此习语并非是小池塘容不下大鱼,而是 小池塘的大鱼。相当于汉语谚语中的“林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2
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信仰产生了特地的词语。中西方的宗教信 仰不同,也影响着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在西方,人们信仰基督教,基督教产生时,欧洲 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世俗的王权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们的 “野性”,于是基督教应运而生,人们的语言也深深的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 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由人提议,上帝决断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 天佑自救者 Go to hell 下地狱去 在中国,佛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因此汉语中有许多词语来源 于佛教、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