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行政方法【圣才出品】
第10章行政方法10.1 复习笔记一、基本的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贯彻行政管理思想,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措施和技巧的总和。
1.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凭借政权力量,依靠从上到下的行政组织制定、颁布政策、指令、计划来实现国家对行政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目的,具有控制、制约、调整、协调社会各地区、各部门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向,保证行政执行的集中统一,实现国家、社会所期望达到的管理目标的功能。
行政手段是上级行政机关或上级领导对下级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发出的强制性要求,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它要求通过权威的手段将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准确无误、坚决有力地推行和落实。
(1)行政手段的基本特点①权威性行政手段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行政命令接受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主体的权威大小。
提高领导者的权威有助于提高行政手段的有效性。
②强制性行政强制要求人们在行动目标上必须服从统一的意志,上级发出的命令、指示、决定等,下级必须坚决服从和执行。
③垂直性行政指示、命令按行政组织系统的层级纵向直线传达,强调上下级的垂直隶属关系,横向结构之间一般无约束力。
(2)行政手段的内容①行政命令行政命令是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和权力,主要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由上级按纵向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直接调节和控制下级的行政活动,带有强制性。
②行政引导行政引导是指上级对下级行政活动的控制,不采用命令的方式,而是采用指明方向、加以引导,进行说服规劝。
这种引导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将取代行政命令手段,并日益显示出其在行政手段中的重要性。
③行政信息行政信息是指上级行政部门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和工具,提示下级在行政活动中应按照上级意图自行抉择,从而起到宏观调控的某种目标,这种方式将突破行政手段纵向联系的典型运用方式,向横向联系方面发展。
④行政咨询行政咨询是指行政系统的上下级之间或地方政府之间,就行政活动的某些疑难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从而提高某些行政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完善程度,这也是值得提倡与发展的行政手段。
张良《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章~第三章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一、重要概念1.公共事务答:公共事务是相对于私人事务而言的,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公共事务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公益性,是指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②非营利性,是指提供与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③规模性;④阶级性。
2.公共物品答:(1)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2)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3.公共行政答:公共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
具体来说就是即以正式的政府组织机构的活动过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效率标准作为最高准则,探索公共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
这一定义的含义包括:①公共行政是一种活动,这一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即通常所说的政府或者行政当局,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机构。
②这一活动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相应的必然是具有社会公共权威的机构,而这一机构在现代社会中非政府莫属。
③作为一种活动,它必须依法举行,而且必须是有效的。
有效包含两层含义,即有效性和效率。
4.公共管理答:公共管理是指社会公共组织以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公共管理的特征有: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两大类。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导 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1.1 复习笔记一、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1.公共管理的概念(1)公共管理概念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①公共管理概念的三重含义a.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b.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c.公共管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
②对公共管理的概念进行的分析a.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b.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表现则是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保证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c.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d.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
(2)公共管理的特征①公共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
②公共管理由公共管理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和外向的社会管理两个部分构成。
公共管理则要求把公共管理组织自身的行政管理与对外部的社会管理区分开来,把社会管理放在中心位置上,让组织自身的管理从属于社会管理的要求。
③公共管理担负着健全社会的责任,这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管理的最为根本的区别,也是它与以往任何一种社会治理方式的不同之处。
私人组织的管理(如企业管理等)只求组织自身的完善,即通过组织自身的完善去提高与其他组织相比的竞争力。
2.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1)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是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总的历史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政府的社会治理适应性不足引起了一场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危机事件的频发更说明,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今天的社会问题。
②由于后工业化和全球化,公共管理突出地反映出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公共管理学测试题(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测试题(附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 公共管理2. 政府治理3. 非营利组织4. 公共服务5. 政策分析6. 行政伦理7. 公共政策8. 公共利益9. 政府与企业10. 公共事务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公共管理的核心目标。
2. 论述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3. 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及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
2. 针对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20分)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某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区,导致城市公共服务压力增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增加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二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引入竞争机制;三是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市民对公共服务的认识和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市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问题:1. 请分析市政府在解决公共服务压力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2. 结合案例,论述公共管理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问题的意义。
五、政策设计题(每题30分,共30分)假设你是某市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你们市近期计划开展一项旨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
请你结合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设计一项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政策,并说明政策实施的可能效果。
答案:一、名词解释1.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指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其他公共机构在公共领域内,为公共利益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2. 政府治理:政府治理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制定政策、实施监管、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3. 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以非营利为目的,由志愿者组织或者非志愿者组织举办的社会组织。
4. 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其他公共机构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的具有公共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资源管理)【圣才出品】第六章公共部门⼈⼒资源管理1.什么是公共部门⼈⼒资源?答:⼈⼒资源是指在⼀个国家、地区乃⾄⼀个组织内,能够作为⽣产性要素投⼊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活动中的全部劳动⼈⼝的总和。
公共部门的⼈⼒资源是指在公共部门中⼯作的具有劳动能⼒的各类⼈员的总和,是整个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公共部门⼈⼒资源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度作了具体的限定:(1)公共部门⼈⼒资源管理是指,公共部门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其管辖内的⼈⼒资源所进⾏的规划、获取、维持和开发等⼀系列管理⾏为。
它由纯粹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资源管理和准公共部门即第三部门⼈⼒资源管理两部分构成。
(2)公共部门⼈⼒资源管理,是以国家⾏政机关和国有事业机构公共部门⼈⼒资源为主要对象,依法对其所属的公共部门⼈⼒资源进⾏预测、规划、考录、使⽤及其⼯资、保障等项⽬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3)本书认为,公共部门⼈⼒资源管理就是指,对从事公共事务的⼈员进⾏规划、录⽤、使⽤、培训、保障等管理活动的总和。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权威性公共部门⼈⼒资源管理的主体却是拥有⼀定国家权⼒的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凭借国家权⼒和公共资源对公共部门⼈⼒资源进⾏管理的。
②公益性公共部门⼈⼒资源管理的⽬的是:提⾼公共部门⼈⼒资源的素质,提升公共部门⼈⼒资源的价值,其⽬的不是为公共部门⾃⾝谋求利益,⽽是为全体⼈民谋求公共利益。
③复杂性公共部门特别是纯粹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是⼀个纵横交错、层层节制的组织结构体系,这样的组织体系是按照完整统⼀原则建⽴起来的,要求⽬标统⼀、事权统⼀和功能配置统⼀。
建⽴完整统⼀的⼈事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范围是遵循统⼀原则、⾼效管理公共部门⼈⼒资源的基础。
公共部门⼈⼒资源管理权的划分是⼀项复杂的系统⼯程,这种复杂性是任何其他组织⽆法⽐拟的。
④法制性公共部门依法对⼈⼒资源进⾏管理,具有很强的法制性,这也是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资源管理的鲜明特点。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1.公共治理的价值取向。
[北师大2019年研]答:(1)公共治理概述“公共治理”这一概念出现于公共治理理论中,是指对合作网络的管理,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管理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公共治理理论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且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中的合理内核。
具体来说,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①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
公共管理主体不仅包括几乎长期垄断公共管理主体地位的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诸如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非政府部门的参与者。
公共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非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除此之外,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介于市场经济与公共部门之间的“社会经济”领域内积极活动并且依靠自身资源参与管理共同关切的社会事务。
治理的主体可以是公共部门,可以是私营部门,可以是第三部门,还可以是三者多种形式的合作。
②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
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依赖的关系。
公共管理主体间的权力依赖,是指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各个组织,无论其是公共组织还是私人组织,它们都不拥有独立解决一切问题所需的充足知识和资源;它们必须相互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
③多元化公共管理主体进行自主自治的合作。
与传统公共管理单一等级制下的协调方式和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进行操纵的市场机制不同,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下,多元化公共管理主体及其相互间的权力依赖和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其中的协商、谈判和交易机制,最终必然会推动公共管理朝着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化方向发展。
这种网络化公共管理的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自主合作;不再是集权,而是权力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同时分散;不再是追求一致性和普遍性,而是追求多元化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共同利益。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1.政策主体[人大2019年研]答: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或者政策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政治党派、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政策主体有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之分。
官方决策者是指政治体制内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行动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
非官方参与者相对于官方决策者而言,他们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较为间接,但同样是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因素。
非官方参与者不仅包括政治党派和利益群体的成员,而且包括代表个人的普通公民。
2.治理工具[人大2019年研]答:治理工具又称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途和机制。
治理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
当代各国的政府治理工具主要包括:①政府部门直接提供;②委托政府其他部门;③契约外包;④经营特许权;⑤补助;⑥抵用券;⑦市场供给;⑧志愿服务;⑨自我协助;⑩政府贩售特定服务。
运用何种治理工具,政府干预市场到何种程度,完全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与选择性、对市场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而定。
3.绩效预算[人大2019年研]答:绩效预算是基于政府的职能、业务与计划进行预算编制的制度,以便于政府在会计年度内,完成各项工作计划与列举的具体建议。
它包括决定适当的计划种类、将计划分割成数个子计划、针对每个子计划的细节活动进行评估并确定所需经费以及汇总所有经费资料编制预算等步骤。
绩效预算的特征包括:注重最后产出而非投入;强调各种产出或计划所需投入间的关系;使计划更加全面,并关注于活动所具有的全部贡献及其发生的全部成本。
绩效预算的优点在于:有助于衡量单位计划成本;有助于考核计划的成本变动情况;有助于考核行政管理效率;有助于政府机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绩效预算的缺点在于:忽视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尤其是政治回应性;未能建立成本会计制度与成本意识;对于无形成本和抽象成本难以确立工作衡量的标准;对组织的未来目标政策设计无法连贯;对国家资源的整体规划比较忽略。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人事行政【圣才出品】
第5章人事行政5.1 复习笔记一、人事行政概述人事行政的核心内容,是负责对政府公务员的录用、考核、任用、培训、交流、回避、薪酬、纪律、责任、辞退、退休等具体环节的管理,涉及公务员的“进”、“管”、“出”,决定了政府自身对公务人员管理的成败,也决定了整个行政管理工作的成败。
1.人事行政含义(1)广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人事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所进行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各类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机构编制工作进行管理。
(2)狭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措施对政府公务员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管理。
2.人事行政地位与作用人事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关键,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中的首要职能。
人事行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1)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人事行政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
(3)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3.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1)公平竞争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主要表现在:①公开;②平等;③竞争;④择优。
(2)功绩制原则功绩制原则强调对公务员的管理要注重实绩,按照功绩实施晋升。
它要求根据客观的标准来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才能以及其他素质,决定是否录用、升降、奖惩等,并以此作为激励公务员勤奋而又创造性地工作的重要手段。
(3)依法管理原则依法管理原则要求把人事行政的目的、要求、内容、步骤和方法等,通过立法程序规范起来,用法律手段确保人事行政管理的有效实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对公务员的管理必须有法律依据,做到依法管理;②公务员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行政。
二、人事行政历史沿革1.中国古代人事行政演变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经历了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一、概念题1.官僚制(中山大学2005年研;复旦大学2003年研)答:官僚制是指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是执行决策者命令、经任命产生的官员所组成的大型组织。
它必须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权责自上而下传递。
“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的核心概念。
“官僚制”具有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特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
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2.公共管理者答:公共管理者是指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共管理者是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公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
从广义上讲,公共管理者包括民选的与任命的两大类,而任命的公共管理者又可区分为政治性任命人员以及经文官考试录取的常任文官或公务员。
按照其职务等级可以分为高级公共管理者、中级公共管理者和基层公共管理者。
由于公共管理活动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等特质,公共管理者除扮演一般管理者的角色外,在民主政治中尚扮演着特殊角色,主要包括: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人民信托者的角色;贤明少数的角色;平衡轮的角色,即平衡治理过程中的一种势力;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3.前瞻性管理答:前瞻性管理是指依据未来外界的变化和组织自身的发展,对组织可能面临的机遇和问题进行预期,并利用各种方法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推动组织前进的活动。
“前瞻思考”和“由内而外”的管理能力是前瞻性管理的基本态度和技能。
前瞻思考是指向前看;确认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途径,促使负面向正面转化,开创新的管理道路;掌握、形成、寻找机会,以便不失时机的特性。
由内而外的管理是指保持与组织环境的关系,强化面对挑战和掌握机会的能力。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部门管理)【圣才出品】
第五章第三部门管理1.根据你对第三部门的理解,定义第三部门及第三部门的特点。
答:(1)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是各种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公民的自愿性社团与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基金会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的统称。
(2)第三部门的特征是:①组织性。
第三部门必须是具有一定制度化的正式组织,须有常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并经常性地开展活动;、②民间性。
第三部门必须与政府组织分离,它不是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不承担政府的职能,其决策层也不是由政府官员控制的董事会领导;、③非营利公益性、。
第三部门的目标是公益性的,其成员的活动同样也是为公共利益而服务的④自治性。
第三部门实行自我管理,自己监控自己的活动。
和⑤志愿性。
第三部门的活动以志愿为基础,在组织的管理和其他的一些活动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志愿参与。
2.选择一个你熟悉或感兴趣的第三部门组织,并解释你选择这个组织的原因。
答: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
中国红十字会以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
中国红十字会1904年成立。
建会以后从事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活动,为减轻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侵袭的民众的痛苦积极工作,并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人类在许多灾难面前依然显得很脆弱和弱小,红十字会在人们遇到不可预知的困境时给人以生存的希望,救人于水火,此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人道主义的救助活动是人类应有的举止,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团结一致,因此,红十字会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去拥护和支持的第三部门。
3.结合第三部门管理的内容,谈谈你对第三部门管理的认识。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圣才出品】
第九章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湖南农大2013年研;武大2012年研;中财2011年研)答: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政策主体尤其是执政党和政府总是试图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3)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是与谋略、法令、措施、办法、规定等密切相关的政治行为。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政策系统(对外经贸大学2008年研)答: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3.公共政策问题(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
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
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
(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
即便存在上述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倘若它并没有被社会大多数人所察觉,它也只能是一种潜在的社会问题。
(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这种冲突除了表现于个体之间,更多地表现于个体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以至于个体、团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 行政决策【圣才出品】
第8章行政决策8.1 复习笔记一、行政决策概述行政决策是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是政府解决公共事务的主要手段,了解行政决策的体制构建,掌握行政决策的程序与方法,寻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对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行政决策的含义及特点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根据一定的情况和条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握大量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做出决定的行为和过程。
行政决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行政决策主体的特定性行政决策的主体是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以及一些依照宪法、法律规定或授权之后具备一定行政权的行政机关之外的某些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
(2)行政决策客体的宽泛性由于行政管理的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因此决定了行政决策的内容涵盖了行政事务的方方面面,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之外的一切社会公共事务都需要通过政府的行政决策来进行策划和管理。
(3)行政决策制定的和谐性行政决策具有与时俱进,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国际和国内环境相联系的和谐性。
(4)行政决策的权威性旦某项行政决策生效,除特殊的情况外,决策所涉及的目标团体都要无条件地服从,表现出行政决策独有的权威性。
(5)行政决策的政治性行政决策过程是权力运用的政治过程,有交易、妥协,有针锋相对的冲突,甚至有战争。
因此,行政决策属于政治决策的范畴,是政治系统中的一类决策。
2.行政决策要素(1)决策主体决策主体即依据法定程序授予而拥有行政决策权的行政决策者。
行政决策主体同其他社会活动主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具有国家赋予的行政权,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
行政决策的主体包括行政决策机构和参与行政决策机构的各类人员。
(2)决策客体决策客体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其职能,依法处理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事务。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机关管理【圣才出品】
第7章机关管理7.1 复习笔记一、机关管理概述机关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府对机关内部具体事务的管理,普遍存在于国家机构、政党团体、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运转过程中,为这些部门的职能活动提供基本支持方式,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机关管理的含义及特点(1)机关管理的含义①机关的含义a.广义的机关:通常被称为行政机关,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而组建的指挥、控制机构,具有中心枢纽的作用。
b.狭义的机关:主要指各级各类行政组织为处理综合性事务而设置的办事机构和行政后勤管理机构。
②机关管理的含义a.广义的机关管理:对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和外部事务的管理。
b.狭义的机关管理:机关本身,即办公地点的管理,这包括合理安排机关的办公处所,配置合适的设备,保持优美的工作环境,以及系统地处理公文和案卷。
(2)机关管理的特点机关管理具有一切行政管理的共同特征,并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管理活动的特点,主要包括:①服务性。
服务性是行政管理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以及最显著的特点。
a.在本质上看,各级政府组织内部设立的综合性办事机构,其基本职能就是搞好服务。
b.具体地说,包括为领导服务,为各专业部门和职能机构服务,为全体工作人员服务,为基层、为社会团体、为公民服务。
②广泛性。
广泛性是机关管理的基本特征之一。
a.机关管理的普遍性:在不同层级和同级的行政管理中都普遍存在。
b.内容的广泛性。
③综合性。
经常有大量临时性、突发性事务,需要综合协调、处理。
④具体性。
机关内部事务绝大部分都是非常具体的。
⑤群众性a.行政机关管理活动与本政府部门的全体成员都有密切联系。
b.行政机关管理活动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获取群众的支持。
⑥时间性。
行政机关工作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办事准确、及时,讲求时效。
2.机关管理的原则(1)依法管理原则机关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制度规范,要依照相关的法律、制度依法办事,依法管理。
(2)勤政廉政原则机关工作人员要具有勤政意识,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积极做好服务。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1-7章)【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1-7章)【圣才出品】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一、概念题1.公共管理答: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公共管理的特征包括:①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②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③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④强调多元价值;⑤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⑥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⑦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⑧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公共管理者则是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新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较为模糊,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2.公共管理学答:公共管理学是指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
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科学。
这一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策略。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或研究途径,其特征包括:(1)公共管理学是整合性概念,是介于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的之间的研究领域。
(2)强调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
(3)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借用了许多理论与方法。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
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2.1 复习笔记一、官僚制组织1.官僚制组织理论(1)“官僚制”是指一种建立在合理—合法型权威基础上的、体现了工具理性的等级控制组织系统,它拥有一整套严密的程序化命令—服从关系和职务等级系列,每一职位上的工作人员都按照组织规则而不是按照个人偏好办事,因而能够使组织的管理技术效能最大化,实现高效率。
(2)三种典型的权威及其统治类型,即魅力型、传统型和合理—合法型。
①传统型权威是一种最古老的权威形式,来自习俗、惯例、经验、祖训等等;②魅力型权威又可称为超人权威,是建立在非凡人格、英雄气概、创业奇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它来自对领袖个人魅力的崇拜;③合理—合法型权威又称为法定权威,是建立在相信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的合法性基础之上的。
这三种权威构成了三种不同的统治基础,官僚制组织是拥有合理—合法权威的现代组织类型。
(3)在韦伯看来,官僚制组织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是一种“理想类型”的高度理性化组织。
①它是正式建立的持久统一的规则系统,其规则表现为法律、法规、章程和制度;②它是具有明确的职权范围限定的行政机构;③它的机构与职位都按照等级原则进行管理;④通过技术性的或法律性的规则来控制官员,有专业培训;⑤行政人员同行政管理物资和生产物资完全分开;⑥任职人员不能有任何把职务占为己有的行为;⑦行政管理实行文书和档案管理。
2.官僚制组织在20世纪的发展(1)官僚制组织在20世纪的崛起的原因①官僚制组织的理性主义思路符合工业社会的要求近代社会是一个高扬理性和科学的社会,官僚制组织与这个社会是一致的。
官僚制体系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体系,它所体现的是与近代资本主义一道成长起来的工具理性原则,它只考虑活动的效率和技术可行性。
②官僚制组织满足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任何其他组织形式都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这种需要,只有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专门化训练的人员和管理的官僚制组织才能满足这种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官僚制组织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管理流程)【圣才出品】
第三章公共部门管理流程1.公共部门计划的类型有哪些?为什么在组织管理活动中首先要做计划?答:计划是指为了实现政府组织的一定目标,制定全局战略规划和实施政策,以实现目标的整个行动方案。
(1)公共部门计划的类型目标确定之后,公共部门的管理者就可以选择一个最适合的制定计划的方法。
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对环境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可供选择的制定计划的方法中,比较重要的有理性计划、城市和地区计划、应急计划、战略计划。
①理性计划a.明示管理者要把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避免空谈;b.提出了计划的优先次序,要求集中力量完成优先目标,避免把资金浪费在低效率项目上;c.指出了计划和行动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当目标确定之后,要根据目标要求设计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这就是所谓“结构跟随战略”的具体表现;d.提醒了管理者在大规模的计划正式实施之前,永远都要先进行分析、试验和局部实验的评估,以了解计划的可行性、局限性等各种问题;e.强调了在计划过程中反馈的重要性和持续性,组织只有通过反馈,才能提高绩效;f.扩展了公共部门的实际管理者的时间范围,即要求他们审时度势,在一个更大的动态框架内考虑工作。
②城市和地区计划a.综合性计划是城市规划过程的产物,是预测和促进有效经济增长及发展模式的方法。
它通过社会各界的充分协商,产生一个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共同看法,描绘出交通系统、公用事业、公共设施、土地利用的模式,还包括经济发展战略、社区稳定、环境保护、开放空间的保护和市民场所的设计纲要。
b.地区计划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计划。
三项开发土地的简单原则:在公共管理中确立“地区”的概念,它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尽可能地“集中发展”,密集地建设城市中心;“最大化地使用现有土地”以建造融合了住宅、商店和办公楼的“城市村”。
c.应急计划它是一个组织为了应付特殊情况(例如意外事故、市场风险、公共卫生问题等突发事件)而制定的行动方案。
d.战略计划包括确定组织的任务、设立目标和制定使组织能够在环境中成功运行的战略。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详解【圣才出品】第二部分历年真题及详解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00分,包括公共基础部分和专业知识部分。
公共基础部分满分30分,每位考生必答;专业知识部分含行政管理学、社会保障学、教育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学五部分,各部分满分均为70分,考生可根据自己拟申请硕士学位的专业选择其中一部分作答,多选者只按前选部分计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和考号填写在本页方框内。
3.必答题部分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一律用2B铅笔填涂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凡做在试卷或答题纸上的答案一律无效;其它题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在答题卡上正确的填涂方法为:在代表答案的字母上划线,如[A][B][C][D]。
5.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第一部分公共基础部分(共30分,每位考生必答)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一般认为城市街道的路灯属于公共物品,其理由之一是()。
A.消费的排他性B.消费的非排他性C.生产的公共性D.生产的非公共性【答案】B【解析】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性:①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该物品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该物品;②非排他性,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2.某地一农民在自己的承包山地发现了一种贵金属矿产资源,其产权属于()。
A.农民个人所有B.村集体所有C.乡镇所有D.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公共物质资源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由国家或者公共机构拥有的土地、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其他一切属于非私人所有的物质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除农民集体所有的之外,其余则归国家所有,而地下埋藏的所有矿物资源则都归国家所有,属于物质性的公共资源。
张军涛《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0-12章)【圣才出品】
第10章行政方法10.1复习笔记一、基本的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贯彻行政管理思想,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措施和技巧的总和。
1.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凭借政权力量,依靠从上到下的行政组织制定、颁布政策、指令、计划来实现国家对行政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目的,具有控制、制约、调整、协调社会各地区、各部门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向,保证行政执行的集中统一,实现国家、社会所期望达到的管理目标的功能。
行政手段是上级行政机关或上级领导对下级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发出的强制性要求,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它要求通过权威的手段将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准确无误、坚决有力地推行和落实。
(1)行政手段的基本特点①权威性行政手段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行政命令接受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主体的权威大小。
提高领导者的权威有助于提高行政手段的有效性。
②强制性行政强制要求人们在行动目标上必须服从统一的意志,上级发出的命令、指示、决定等,下级必须坚决服从和执行。
③垂直性行政指示、命令按行政组织系统的层级纵向直线传达,强调上下级的垂直隶属关系,横向结构之间一般无约束力。
(2)行政手段的内容①行政命令行政命令是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和权力,主要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由上级按纵向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直接调节和控制下级的行政活动,带有强制性。
②行政引导行政引导是指上级对下级行政活动的控制,不采用命令的方式,而是采用指明方向、加以引导,进行说服规劝。
这种引导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将取代行政命令手段,并日益显示出其在行政手段中的重要性。
③行政信息行政信息是指上级行政部门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和工具,提示下级在行政活动中应按照上级意图自行抉择,从而起到宏观调控的某种目标,这种方式将突破行政手段纵向联系的典型运用方式,向横向联系方面发展。
④行政咨询行政咨询是指行政系统的上下级之间或地方政府之间,就行政活动的某些疑难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从而提高某些行政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完善程度,这也是值得提倡与发展的行政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张军涛《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概念题(每题3分,共30分)
1.公共管理
答: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公共管理的性质包括:
①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②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③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④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⑤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⑥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⑦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2.渐进式变革
答:渐进式变革往往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和部分开始,以按部就班、稳中求变、积小变为大变的原则进行,其优点是易于对整个变革过程进行控制,不易引起组织内的混乱和动荡;缺点是花费时间长,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公共组织提出的急迫要求。
3.决策民主化
答:决策民主化,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按照民主程序进行决策。
决策民主化是行政决策的发展趋势之一,表现在:
①行政决策权的分散趋势;
②专家参与行政决策的趋势;
③行政决策的复合趋势。
决策的民主化既是保证决策正确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又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关键在于扩大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实行依法决策。
4.领导体制
答:领导体制,是指行政组织系统进行决策、指挥、监督等领导活动的具体制度或体系,它用严格的制度保证行政领导活动的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和连贯性。
其核心内容是,用制度化的形式规定行政组织系统内的领导权限、领导机构、领导关系及领导活动方式,任何组织系统内的领导活动都不是个人随意进行的,而是一种遵循明确的管理层次、等级序列、指挥链条、权责关系等进行的规范化、制度化或非人格化的活动。
其中,行政领导的权责关系以及行政首脑制度是行政领导体制的两个重要方面。
5.职位分类
答:职位分类制度,即以职位为对象,按照每个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等标准因素,分为不同类别和等级,为国家公务员各项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人事分类制度。
这种分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①分类的对象是职位,而不是职位上的人,
遵循“因事择人”原则;②分类的基本依据是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及所需资格条件,而不是人的身份、地位和资历;③分类的目的是为公务员的各项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以实现科学的人事管理。
6.政府间关系
答: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由于社会结构的嬗变,使得政府间关系更趋复杂化,并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网络化。
在80年代以来所兴起的世界性行政改革的潮流中,政府间关系的网络化调整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实质就是实现各级政府之间的平等、相互依赖与合作。
7.新自由主义政府论
答:新自由主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强调市场导向、主张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产权私有化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全球化的理论和思想体系。
新自由主义政府论强调减少政府的规模和职能,对公共部门实行民营化战略,力求使公共部门的效率和资源达到最优化,它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强调必要的干预和宏观管理。
其主要政策主张有:①经济理论。
新自由主义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济的思想,并推向极端,强烈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
②政治理论。
新自由主义坚持否定公有制、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
③国际关系理论。
新自由主义主张以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在他们看来,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8.复式预算
答:复式预算是指把公共预算的全部收支按预算收入的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分别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列所形成的预算计划。
复式预算是在单式预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经济分析预算,其基本原理是,将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对应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平衡表。
复式预算的共同特征是,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和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
9.战略规划
答:战略规划是指组织在分析和解读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过程。
战略规划的目的在于识别环境对组织的挑战,并指导组织对此作出反应,以获取更长期的竞争优势。
战略规划的主要活动包括:①展现愿景和确认、陈述任务;②确认重要的环境变化及趋势的议题;③决定机关要强调的主要价值;④选择重大的关切性议题领域;⑤设定基本的、明确的策略方向;⑥选择恰当的策略;⑦创设执行这些策略方向的行动议程。
一般而言,战略规划所处理的议题和一般政策规划的议题是存在差异的。
10.绩效评估
答:绩效评估是指一个组织试图达成某种目标,如何达成以及是否达成目标的系统化过程。
绩效评估可以是组织的绩效、计划的绩效和个人的绩效。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微观层面是对个人工作业绩、贡献的认定;②中观层面是政府分支的各部门如何履行其被授权的职能;③宏观层面是整个公共部门或狭义上指政府的绩效的测评,政府为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所履行的职能。
组织绩效的评
估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重点。
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如何追踪与评估组织绩效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网络治理有哪些新特征?
答:(1)网络治理
网络治理是指国家、私营企业和公民社会各自按照自己的角色制定和应用互联网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的原则、标准、规范、决策步骤和共同规划。
该定义既包含了互联网的“技术治理”(网络的发展),也包含了对于网络的治理(网络的使用)。
网络治理打破了基于市场发展逻辑和公共行政传统理论之间权威性的分界线,为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第三种解决方案,从而开辟了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变迁的新路径,政府的角色定位从管理人民和规划转变到协调资源上来,政府从传统的“掌舵+划桨”的角色转变为主要是“掌舵”。
(2)网络治理的新特征
从这一概念的发生机制、内在要素与深层模式等维度来看,网络治理又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机制区别:逃离市场失灵与科层式刚性惰性
在国家与私人部门相互依赖性增强的情况下,市场或科层都不被认为是治理的恰当形式。
科层建立在系统的剥削基础之上,结果造成了系统的不稳定。
市场缺乏协调,不能克服和防止市场失灵。
相比之下,网络结构位于市场和科层的治理结构之间,是处于自愿与强制之间的一种中间体或糅合体。
a.网络通过水平的、谈判的自我协调,可以避免其他治理形式产生的问题。
通过经常的互动、共享的价值和信任,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者不再只是狭隘地关注自我利
益。
b.网络提供了有效协调市场失灵的方式。
在网络中,公共行动者和私人行动者由于资源相互依赖,以一种非科层的形式连接起来,协调利益和行动。
c.网络模型提供了一种更为现实的、可行的民主选择。
网络治理主要通过确立和认同共同的目标,建立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解决公共议题。
合同承包、特许经营、政府补贴、凭单制、自由市场、志愿服务等公私合作方法与手段都可以有机地加以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治理方法的丰富化。
总之,网络存在于市场和科层之间,或者是市场与科层的重叠,而其作为一种治理模式而言,经常是在与科层和市场相比较的过程中展现其特征的
②要素弥补:应对传统治理的主体性缺失
作为当代治理发展的最新制度形态,网络治理实质上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是一种强调治理主体间相互合作、共享权力、共同管理的治理新形式。
a.网络治理认为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除了政府外,还可以是市场主体、第三部门等其他社会公共行动者。
各种公共的和非公共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都可以成为各个不同层面的权力中心。
公、私行动者形成网络来交换彼此拥有的资源,以实现共同的利益。
他们强调的是,网络是一种制度架构,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架构。
b.在网络中,行动者之间形成的关系是非正式的、非科层的、互惠的、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和形式,以此实现共同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遵循共同的规则来对网络成员的行为进行制约,以产生有利于共同目标实现的结果。
这就可以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加相互的信任,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
③模式塑造:从“社会之上的政府”到“社会之中的政府”
a.政府的角色是嵌入公共治理之中的,公共管理发生在由不同行动者组成的组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