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兴起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讲授的基本思路:讲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的发展阶段入手,大体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要讲清楚三个问题,即这个阶段产生的历史背景、管理上的主要内容、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讲授中国社会主义时期企业管理的发展演变过程,主要是讲授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阶段、回顾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哪些重要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企业管理上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革。
第一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的发展沿革一、传统管理阶段(早期的企业管理)1、背景: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工厂制的产生--自由竞争18世纪后期,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产业革命,即以机器大生产代替作坊手工业的革命,工厂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从而引起对工厂应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早期的管理思想是伴随着工厂制的出现而形成的。
1769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厂—英国的毛纺厂。
2、内容:生产管理(劳动分工)、工资管理(固定工资、分得的利润、奖励)和成本管理(固定成本、提高效益),呈现出明显的粗犷型特点。
3、特点:1)两权合一(所有权、经营权)企业由资本家直接管理,缺乏专职的经营者,由于资本家的知识和经验有限,这时企业的管理是粗放的、低水平的。
2)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要凭个人经验办事。
工人凭个人经验操作,没有科学的操作规程;管理人员凭个人经验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
3)工人的培养主要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靠传授个人经验培养工人,缺乏科学的教育与培训。
4、传统管理中的几个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管理思想:(1)英国的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曾著《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提出了实行刺激工资、工作方法研究、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分工等重要的管理思想;(2)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经济人”假设、管理控制和注意计算投资回收期当重要的管理思想;(3)英国的数学家查尔顿.巴比奇,1832年发表《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提出了专业分工、工具使用、时间研究、批量生产、均衡生产、成本记录、专业技能应是工资基础当重要的管理思想;(4)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是最早研究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比较注重劳动者的福利,认为重视人的因素和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他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5)德国军事战略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以便军事打仗为例,研究了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背景及形成原因
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班级:公共类1204姓名:马晨学号:20121611917 摘要: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与之密切关联且对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管理学理论同时发展。
在新政策、新技术、新理念及现代管理复杂性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现代管理理论产生。
随后,管理理论不断扩充,管理思潮不断踊跃,迎来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新环境,新理论,新思潮一、现代管理理论产生背景及形成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
进入七十年代后,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经济突然加速。
全球性市场逐步形成,国际竞争激烈,生产活动出现大生产的特点: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销已扩展到全球;②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③产品升级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发展速度加快;④劳动生产力由体力劳动变为由智力和工作积极性;⑤生产日益社会化,使得生产协作关系更加复杂;⑥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和密切,社会责任日益增大。
国家方面,由于经济的修复,固定汇率制度的形成、关税壁垒的拆除以及各国政府推行的有调控的自由经济政策。
同时,在这期间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蓬勃发展,从事管理研究和教育的队伍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专职的管理学教授和研究人员占据了主流。
由于管理理论的复杂性、管理学者知识背景的不同、管理实践发展的不同及理论发展规律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管理方面的理论大量出现,在70年代,管理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派别众多,理论繁杂的现象被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称为“管理学丛林”,并将众多管理学派划分为11个学派,即经验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数量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由于现代组织管理上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要求,企业界和理论界纷纷尝试与创新相应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
第2章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与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第2章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与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第⼆章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范式(paradigm)本源于技术范式,原意是指解决特定⼯程技术问题的模式。
范式⽤以识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决定解决问题的⽅法。
在既定的研究范式中,研究往往沿着既定的路径进⾏。
美国哲学兼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1962)在其代表作《科学⾰命的结构》⼀书中⾸先将范式这⼀概念作为取代“研究⽅法”⼀词的术语。
他认为,范式是“⼀个时代提供给社会参与的、在典型问题及解决⽅法⽅⾯被普遍认识的科学成就”。
这些成就⾜以“吸引⼀⼤批忠诚可靠的拥护者”,同时⼜“毫不隐蔽地把⼀切可能出现的问题留给后来的专门家去解决”。
管理学的研究范式(research paradigm)也可以称为研究的⽅法论或管理学哲学。
从科学哲学的⾓度看,它是属于科学哲学的⼀个专门化分⽀。
⽬前,科学哲学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哲学中的⼀个很有影响的学科。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已经跳出了纯粹的学术性解释学范围,⽽直接涉及到管理学的发展⽅向和管理实践者对管理概念及其变化的理解等⽅⾯。
⼀、管理学研究范式的⽬标布赖尔和摩根(Burrell and Morgan, 1979)将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分为职能主义(functionalist)范式、诠释型(interpretive)范式、激进的⼈道主义(radical humanist)范式和激进的结构主义(radical structuralist)范式。
(⼀)赖尔和摩根(Burrell and Morgan,1979)范式分类管理学其研究范式与其他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理学、⾏为科学、⼈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同⼩异,所采取的⾓度和所⾯对的问题极为相似,只是多⾓度分析的问题和层次有所不同。
职能主义的范式(functionalist)、诠释型的范式(interpretive)、激进的⼈道主义的范式(radical humanist)和激进的结构主义的范式(radical structuralist)(⼆)范式的概念1.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者往往把管理学研究的研究⽅法称为范式。
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的当代发展及后现代企业制度的生成_王妍
[1 ]
同样当以所有权与经营权融合为特征以公司有限责任和合伙税收优惠相结合为特点的非典型公司有学者称之为合伙型公司等一大批后现代企业大量出现时曾经在现代经济发展历史上起重要作用的现代企业及现代企业制度也不会因此而寿终正寝它们会同古典企业一样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上继续谱写辉司目的外的行为属无效的行为 , 没有补正的可能。 公司目的是股东意志的体现, 公司的 经营者超越公司目的实际上就是违背股东意愿 , 所以无效。但是, 该原则对公司经营者的这种限制被认为不
利于公司的发展。于是, 各国纷纷抛弃越权原则, 这无疑扩大了经营者的权力, 股东对经营者的限制或约束 进一步被弱化, 使两权分离进一步加剧。 ( 4 ) 多数投票权制度。在股东人数众多的情况下, 如何决定公司事务, 历史上有过两种不同的处理原 则, 一种为一致同意原则, 一种为少数服从多数原则。1880 年代美国法律规定, 凡公司业务重大事项的变动 均须取得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但是, 一致同意原则成本过高、 难度过大。1890 年, 在纽约州的带动下, 其他 [6 ] 一些州的公司法开始允许公司合并根据多数而不是一致同意的原则进行 。 从此,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几乎 。“这是股东权利傀儡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 适用于所有公司的所有事务 它的出现, 意味着某些 ( 少数 ) 股东的 [7 ] ” 毫无疑问, 良好意志或正常利益诉求, 可以被合法合规地忽略和回避了 。 该原则成全了两权分离。 上述制度无一例外都卓有成效地迎合和维系了两权分离的事实 , 巩固了经营者享有控制权的地位。 公 , “大家往往视为天经地义的 司法上的这些制度, 在两权分离的时代背景下, 无疑是识大体、 顾大局的。但是 ” 通过 这些制度, 它们实质上是经营者阶层为自己量身定造的、 越过所有者通向公司控制权的制度阶梯。 这些制度, 公司的经营权牢牢掌控在了经营者手中 。 第二, 为弥补两权分离而进行的制度救赎 。公司法虽然对两权分离进行了积极的配合和精心的维护 , 但 是对于两权分离而导致的股东利益受损等问题 , 也没有放弃, 并试图有所作为。 32
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
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摘要:后现代管理研究是国外管理研究领域三十多年来的核心之一。
来自管理咨询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此都进行了精深的究。
然而,国内研对后现代管理的研究却至于少数几人,未如对于其他管理理论的研究那样蔚为壮观。
本文从后现代管理研究的起源入手,对后现代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主要理论观点及争议进行回顾,并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后现代管理;后工业社会;非理性;反思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269-02后现代管理研究是国外管理研究领域三十多年来的核心之一。
来自管理咨询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此都进行了精深的究。
然而,国内研对后现代管理的研究却至于少数几人,未如对于其他管理理论的研究那样蔚为壮观。
本文将从后现代管理研究的起源入手,对后现代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主要理论观点及争议进行回顾,并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一、后现代管理的兴起的背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是后现代管理兴起的主要社会背景。
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贝尔提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我们将看到我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的出现……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将是21世纪美国、日本、苏联和西欧社会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
”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首先涉及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就是经济改造和职业体制改组的方式,而且也涉及理论与经验,特别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新型关系。
”“后现代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将是一个知识社会,其最主要特征就是知识管理将在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知识成了关键资源,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源,这一改变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后资本主义社会’。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是后现代管理兴起的主要哲学背景。
追溯理性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现代主义的启蒙哲学把人的理性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诸多的现代管理理论也是建立在对于管理者理性推崇的基础之上的。
浅析从管理理论演进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趋势
场 历 经 几 次 经 济 大 萧 条后 , 许 多专 家 学者 针 对 管理 理 论 进 行 了更 新 , 这 一 演 进 过 程 总 是 伴 随 着 市 场 结 构 变化 , 本 文 以 许 继 集 团 为研 究主 体 , 对 约瑟 夫 . 熊彼 特 的 创 新 理 论 展 开 了分 析 , 结 合 许 继 集 团 在 管 理 模 式创 新领 域 内 的造 就 , 为 我 国 企业 提 出 了相 关 建 议 。 关键词 : 管理 ; 理论; 创新 ; 演进
随 着 管 理 理 论 的演 进 , 我 国 企业 管 理 模 式 正 悄 然 发 生 变 化 , 创新尝试或市场开拓 , 尤 其 对 于 发展 速 度 快 的 工 业 来说 , 管 理 体 在 吸取 同外先进经验的同时 , 正不断摸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与商 系 会 直 接 影 响 到 企 业 生 存 , 我 们 可 以 去 寻 找 失 败 的T 业 案 例 , 或
一
多或少 , 这个企业都在管理 方面存在 问题 , 小 到人心涣散 , 犬到举 步维艰 , 直至企业倒闭或解 体。正因如此 , 约瑟夫 . 熊彼特所提出 的管理创 新概 念才会深 人人心 , 拥 有 数 量 庞 大 的 簇 拥 者 和 实 践 者, 虽 然 他 本 意 并 非 将 问题 统 统 指 向管 理 , 但 他 还 是 透 过 管 理 模 式分析 _ r 经 济 发展 的推 动 力 因 素有 哪 些 。 实 际上 , 我 们 从 创 新 角 度 来 思 索 企 业 发展 历 程 , 仅仅关注技术革新是远远 不够的 , 资 源 配 置 创 新 、 人 员职 能 创 新 、经 营 模 式 创 新 等 , 部 需 要 依 赖 丁管 理 渗 透 。将 这 一 问题 当 作 研 究 主 体 , 约瑟夫 . 熊 彼 特 确 立 了 经 济 发展理论 , 该 理 论 是 他 在 大 萧 条背 景 下对 资本 主 义 市 场 的 深 刻 反 西 方管理 理论的创新 推演 思, 他一再强调管理 的重要性 , 并推 测行业 中若 出 大的管理体 ( 一) 约瑟夫 ・ 熊彼特 的创新理论 系 重建 , 则证 明这 个 行 业 即将 迎 来 滞 缓期 。 约瑟夫 ・ 熊彼特是涉及管理创新概念的著名经济学 家 , 他提 ( 三) 约瑟夫 ・ 熊彼特创 新理论 的局 限性 出了 “ 资 本 主 义 的创 造 性 破 坏 ”( T h e c r e a t i v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o f 约瑟夫 . 熊彼特的创新思维尽管 已经触及到了企业管理的核 c a p i t a l i s m) , 这一想法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陷入谷底时 , 一些企 心 , 但他 的理论依 旧具有一 定局 限, 首先 , 他没有对资源配置创新 业 家被 迫寻 求在 管 理 上 取 得 突破 性 创 新 , 以 此避 免 企 业 被 市 场 彻 这 一 观 点进 行论 证 , 约 瑟 夫 仅仅 对 创 新 概 念 对 经 济 发 展 的 推 动 做 底淘汰 , 将 不 符 合 时 代 环 境 的管 理 思 维 与 经 营 模 式 剔 除 , 在 绝 境 出了 论述 , 所 他 并 没有 意识 到 资源 配 置 创 新 与 经 济 发 展 两 种 的 根 中思索 引领企业 走出困境的方式 。运用管理创新来保存 企业 自 本性联系 , 也就是说 , 他 还 是 没 有 抓 住 企 业 管 要 点 , 忽 略 了企 身资源 , 顺利闯过经济寒冬, 然 后 利用 企 业 带 动 市 场 , 促进经济 回 资 源 这 一 关键 因 素 , 只有 让 资 源 配 置 符 合 社 会 利 益 最 大 化 要 求 , 嗳 。管理创新 的演变 , 其作用 无外乎 是提 高生产效率 , 保 存企业 才 能 让 管 理 创 新 行 之有 效 ; 此外 , 约瑟 夫 . 熊 彼特 还 认 为 , 管 理 创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企业。
以下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1. 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1920年代)在这个阶段,弗雷德里克·泰勒和亨利·福特等人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
他们通过研究工作流程和工人动作,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包括分工、标准化、时间和运动研究等。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2.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1930年代-1950年代)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组织中的人的行为和动机。
埃尔顿·梅奥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工人的行为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了人的因素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激励、领导和人际关系等概念。
3. 管理科学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在这个阶段,管理学家开始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
线性规划、决策树和模拟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运营和决策管理中。
管理科学阶段强调了科学分析和决策的重要性,为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和方法。
4.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197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管理学家开始关注组织的整体性和环境的变化。
系统论、控制论和学习组织等概念被提出,强调了组织的开放性和适应性。
现代管理理论强调了组织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二、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化管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管理环境。
全球化管理强调了跨国合作、文化融合和全球资源的有效利用。
企业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协调能力,构建全球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2. 创新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创新管理强调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的培育。
企业需要鼓励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建立灵活的组织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历程
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历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历程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从最初的简单组织形式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这一进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对我们了解企业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指导意义。
在古代,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体经营和家族经营。
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活动主要依靠个人或家族的能力进行,企业的规模有限,同时管理和组织也相对简单。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单打独斗的个体经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行会制度开始兴盛起来。
行会是一种专门为某种特定行业服务的组织,它们起到了积极的组织和监管作用。
行会的成员不仅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还需要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和考核。
这种组织形式的出现,使得企业得以更好地规范和管理,为后来的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
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给企业制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随着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的兴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过程日益复杂,个体经营已经不再能胜任这一巨大的挑战。
于是,工厂制度开始兴起。
工厂制度通过规范化的生产流程、专业化的岗位分工和薪酬激励等手段,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20世纪的企业制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
大规模的公司组织开始出现,业务范围和组织结构日渐复杂。
这时,企业管理理论开始兴起,管理者们开始关注组织效能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
各种管理学理论和实践逐渐发展起来,企业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大大提升。
如今,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多样化的需求。
为了适应这一现实,企业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新的组织模式和运营方式。
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正重新定义和改变着企业制度的内涵。
总体来说,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个体经营到行会制度,再到工厂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此基础上,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背景 二、科学技术背景 三、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3个阶段 四、企业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条件
一、深层原因 二、方法论准备
何为现代管理理论?
所谓现代管理理论是指20世 纪60年代到现在的西方管理理论。 巴纳德是现代管理论的生父,西 蒙是巴纳德的直接继承人。所以, 现代管理理论又称为巴纳德-西 蒙理论。
•
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车轮, 历史需要它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因 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理论 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流 派。它们构成了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 大趋势。
一、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深层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管理理论呈现出 流派纷呈的局面。其深层次的原因,除了生 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外,以下几个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从 1973年末开始的,这 一时期爆发了世界性 的经济危机,从此资 本主义世界进入了滞 胀时期,或对经济结 构、经济政策进行重 新调整的时期。
四、企业结构发生变化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特别 是二战以后,第三产业的大发 展使得资本主义垄断资本的统 治和战前大不相同,主要有以 下一些特点:
1.垄断企业规模巨型化
垄断资本通过建 立跨国公司、对外投 资及在国外设立分公 司或子公司以此从事 跨国经营和销售,加 快了企业国际化进程。
• 战后国际形势的这些变化,给企业的 管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要求:
• 1、巨型的企业管理理论指导; • 2、跨国公司的跨国界、跨地区、跨文化的管理 问题; • 3、多样化了的人的管理。
新3论对于管理学上的意义:
1、将管理对象视为一个系统,而这个系 统是不断变化的,如何对这一系统加以认识 是进行管理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20世纪初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管理学的历史发展,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未来的趋势。
一、管理学的起源管理学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了诸多问题,人们迫切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
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优化生产过程,并通过分工和时间研究提高劳动生产力。
这一理论为管理学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二、经典管理理论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管理学开始从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规律和原则,形成了经典管理理论。
著名的管理学家亨利·福尔(Henry Fayol)提出了通用管理原则,包括分工、权威、纪律、统一指挥等,为管理学奠定了基本框架。
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则提出了官僚理论,阐述了组织结构和权威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经典理论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贡献在20世纪中期,行为科学的兴起推动了管理学的发展。
行为科学研究关注个体和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动机,重视人的因素对组织效果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的哈桑实验揭示了人性因素对工作动力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强调管理者应关注员工的情感和需求。
四、系统理论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兴起20世纪后半叶,随着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到来,管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系统理论被引入管理学领域,强调了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管理者需要全局思考,综合各种因素来进行决策和管理。
同时,现代管理思想也逐渐兴起。
经营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了管理者应以理解为基础进行决策,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需求。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科学和系统的管理方法。
五、管理学的影响和未来趋势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脉络
简述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脉络
管理理论的演进: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管理理论发展脉络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
“泰罗制”的产生。
管理科学正式产生,由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解决了技术先进,管理落后问题。
2、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20世纪20年代以后。
代表人物。
梅奥、马斯洛,等。
行为科学的产生。
由人是“经济人”转向人是“社会人”。
发展、丰富了管理的人本原理
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二战以后。
代表人物:麦格雷戈、西蒙、德鲁克。
等。
二战以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及计算机技术等应用,是管理理论更加完善。
4、文化管理、学习型组织理论阶段(新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代表人物:威廉.大卫、彼得圣吉。
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兴起。
对人的认识更加深刻,强调文化管理,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力。
后现代企业管理和谐观带来的反思--由西方两种管理模式的变迁谈起
人冶 寓人治于法 治 法治
主义和绝对非理性主义 。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及模式实际上继承
人们的行为方式 所以 理性管理是组织机构管理活动中最基本 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将更 多地充 满了艺术的色彩 . 它成功的秘诀 最重要 的手段。后者 是建立在别人类 情感的分析和 应用基础上 是宽容 民主与爱。除此之外 .后现代企业不仅是生产 的场所 ,
的 不以经济理性为直接目的。在组织管理活动 中.理性管理缺 也是交往 的场所 。后现代企业在完成教利 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企
商 现 化 2 6 月( 刊 总 4 期 0 场 代 0 年7 下旬 ) 第 7 6 0 4
/
维普资讯
经 营 管 理
例阐述了后现代 时期 的企业在组织、领导模式等 方面 的特点。 由 和理性管理与非理 性管理。 此后现代企 业管理理论迅速风靡西方 ,并 向全 世界 蔓延。 三 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中的和谐观
维普资讯
经 营 管 理
后现 代企业管理 和谐 观带来 的 反思
_郭 萍 暨南大学管理学 院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I 要】2 世纪 8 年代末 ,后现代 管理 思想在 西方*起 .井迅速向世界蔓延 .对 长期 以来一直 占据 主流地位的西方现代 管理 摘 0 0
理 论产生 了强有力的 中击和挑战 .它所 包含 的和 谐管理思想对 当今组织的管理 变革也 有着重要的启示作 用。 [ 关键词】后现代 企业
一
和谐 管理
理性 非理性 念 .但仍然缺乏一个准确统一 的定 义 概括地说 后现代企业 的 管理科 兴起使 得企业 在以下方面 发生了较以往革命性的转变 在组织形 伊莱恩 ・ 孟克豪斯 .2 0 ) 0 1 .更倾向于 由庞大
当代管理理论
当代管理理论1、比较管理理论比较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对现代管理理论反思后,首先盛行于西方的一种管理理论。
这是一种通过研究许多国家和企业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管理的历史经验和动态,采用科学的比较分析,以探索最佳的管理模式和普遍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管理基本原理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理查德·帕斯卡尔、托马斯·彼得斯、巴里·里奇曼、威廉·大内,日本的大岛国雄,英国的密勒和罗杰·福尔克等。
比较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是:(1)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研究为基础,把所研究的对象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考察。
通过两国或多国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便其能清楚看出不同国家企业管理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特点,这就提高了研究的立足点,扩大了研究的范围。
(2)在研究重点上,由注重理论转向注重管理实践比较。
如美国对日本的研究,发现日本和美国的根本差异不在于表面的一些具体做法,而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有所不同。
美国管理过分强调技术等"硬"因素,而日本则注重信念、宗旨、人等"软"因素。
(3)提出了一系列比较管理研究模式。
比较管理学派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比较模式,如法默—里奇曼模式,认为外部环境是影响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这个外部环境是指不同国家的环境还是指影响公司、企业的国内环境。
这是因为,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有时在同一个国家内,其文化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他们列出了被认为对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有特别影响的外部制约因素的四个变量:教育变量、社会变量、政治法律变量、经济变量。
而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决定了公司的效率,进而又决定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效率。
比较管理理论中最有代表性是日裔美国管理学者威廉·大内提出的Z理论。
他把美国企业组织形式称为A型组织,把日本企业组织称为J型组织。
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该理论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传统的集合,它影响着员工的行 为和态度,并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氛围和绩效。一个积极的组织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归属 感和忠诚度,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因此,组织应积极塑造和维护自己的文化,
以促进组织的长期发展。
03 现代的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
总结词
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由多个相互关联 的组成部分构成,需要从整体角度进行管理。
详细描述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 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组成部分包括员工、组织结构、技 术、文化等。管理者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 因素,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愿景。
总结词
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的开放性,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互 动和交流。
知识管理是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 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地识别、获取、 开发、共享和利用,以提升组织 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和竞争能
力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知识已经 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知 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 和利用知识资源,提高组织的效
率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的实施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知 识管理体系,包括知识库、知识 共享平台、知识管理制度等,同 时还需要培养员工的知识意识和
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方法和工具,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 调、控制和监督,以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
项目管理的特点
项目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跨部门协同、资源优化利用和风险管理等特点。
项目管理的实施
实施项目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论,包括项目计划制定、项目进度控制、项 目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同时还需要培养员工的项目管理意识和能力,提高组织的 项目管理水平。
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
目录
• 管理理论的形成 • 管理理论的发展 • 管理理论的现代演变 • 管理理论的未来趋势 • 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01 管理理论的形成
早期的管理思想
经验管理
依赖于管理者个人经验进行决策和组织活动,缺 乏科学依据。
家长制管理
以家长权威为基础,强调统一指挥和层级关系。
工业革命的影响
管理理论在政府机构中的应用
公共政策管理
政府机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以实现社会目标。这包括政策分析、 制定、实施和评估等过程。
公共服务管理
政府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管理理论在 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涉及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政府机构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和满意 度,促进公共服务的提供。
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战略管理
企业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以实现长期发展 目标。战略管理涉及市场分析、竞争环境、 资源和能力等方面的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招聘、培训、 绩效评估和激励措施等,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 意度。
项目管理
企业通过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进行计划、 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确保项目按时完 成并达到预期目标。
人才管理创新
在数字化时代,人才管理面临新 的挑战和机遇,管理理论将注重 人才的创新思维、数字化技能和 跨界整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挑战
跨文化沟通与合作
应对国际风险
全球化背景下,管理面临跨文化沟通 与合作的挑战,要求管理者具备跨文 化意识和沟通能力,以实现有效的跨 文化合作和协同发展。
销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THANKS FOR WATCHING
管理思想的演变与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思想的演变与现代企业管理从管理学科的形成之初到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管理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
考虑到管理学科可能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运营管理,全球营销和战略管理这些方面,因此本文主要从总体上来探讨管理思想的演变,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以及其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重要性。
一、管理思想的演变1. 传统管理思想传统管理思想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的一种通过经验和直观的方式来控制工作的一种方法。
这种管理模式多由专制主义的管理者发起,主要是通过集权式的管理来控制员工。
经典管理学家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学说是这种传统管理思想的代表之一。
科学管理学说的核心在于将工人的工作过程分解成小的单元,然后通过标准化和监控来控制工人的工艺和效率。
2. 人性管理思想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人性化管理思想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管理思想认为员工应该被视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应该获得同等的重视和待遇。
人性化管理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他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各种需求是一个层次结构,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为满足更高层次需求提供了基础。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员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性,通过鼓励、激励、赞扬和奖励来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并通过企业文化或团队建设来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 现代管理思想现代管理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认为企业是一个充满变化的生态系统,需要透过有效的沟通和组织全员的智慧,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和管理。
现代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彼得·圣吉(Peter Drucker)。
他认为管理应当是一项科学,而不是一项艺术;在经营企业时,无论是经济性、寻求最佳或社会承诺,管理者必须考虑到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各个因素。
二、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注重效率和环境建设,以达成企业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注重组织的可持续性,以创新、协作、可持续性等方面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和社会影响力。
管理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综述
管理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综述本文把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分为传统管理、理论形成、现代管理理论、后现代管理理论四个阶段,论述了管理学理论的历史溯源,并对管理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管理学在概念引进、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后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丛林管理学理论的传统管理阶段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
这个阶段突出特点是经验型管理。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是《国富论》。
他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有深远的影响。
管理学理论形成阶段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学者更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企业管理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化。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与标准化,其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
第6讲 20世纪50 60年代的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论概述文档可编辑修改
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 ? SWOT分析因素:综合评价,开拓思路。 ? SWOT矩阵:提供四种战略方案。
“管理理论丛林”: 营销管理学派
? 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经营观念的变化:生产,产品,推销, 营销。
? 一、特德·勒维特:营销的代名词《营销近视)(1960) ? 1、顾客导向 ? 2、营销 ? 3、营销与推销的区别 ? 二、菲利普·科特勒:现代学之父《营销管理》(1967) ? 1、营销管理:把管理学引入营销研究。 ? 2、营销战略与战术。 ? 3、营销创新(顾客导向,全方位营销,水平营销,4C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贡献: 管理思想现代化
(一)现代管理理论在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 1.在对人的看法上。从“科学管理”到后来的“管理 科学”,都将人看作是“经济人”;行为科学将人看作 是“社会人”;而现代管理论将人看作是“复杂人”, 认为人是怀着不同需要加入组织的,而且人们有不同的 需要类型;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2.在管理的范围和涉及的组织要素上。“管理科学” 主要是计划与控制方面,涉及的主要要素是技术、组织 机构和信息;行为科学的范围主要是组织活动中的人际 关系,包括了人和团体的,所涉及的组织要素主要是人、 组织机构和信息;现代管理理论适用的管理范围是组织 的整个投入 —— 产出过程,涉及到组织的所有要素。
“老三论”是指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新三论”是指耗散结 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理论。
“新三论”对于管理学上的意义,在于将管理对象视为一 个系统,而这个系统是不断变化的。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
变论很好地把握了管理对象这一演变过程。所以这些科学方法论是现代管理科学 的方法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企业治理理论的兴起一、西方后现代企业治理研究概述后现代治理思潮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尽管它迅速风靡西方,并向全世界蔓延,但后现代治理理论也同后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哲学、文化理论一样,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歧异性。
真正建立在后现代理论话语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治理文献迄今为止尚属凤毛麟角,后现代治理既没有统一的理论,更远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后现代治理理论研究依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依照罗珉对西方后现代治理研究的考察结果,后现代治理研究涉及治理哲学、人性假设、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的变革与进展、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跨文化治理等。
其中关于人性的假设和关于治理主体的看法,是后现代治理的要紧研究对象和基础。
后现代治理理论学者对人性问题是围绕着“文化人”这一命题(proposition)来展开的。
在他们看来,将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引入治理学之中,无疑推动了治理理论的进展。
也确实是讲,后现代治理不满于“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的社会人”等假设,而将人看作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
后现代治理与后现代哲学和文化学一样,将现代社会对人本质的异化为颠覆对象,试图在治理中还原人的本质。
后现代治理对人的看法无疑是源自后现代哲学的。
后现代治理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结构中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而是社会结构的附属品,其存在的方式是权利。
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还被工业化文明的成果所压迫,人成为治理制度的制造物,是被现代文明的产品所异化而存在的。
而在后现代社会,治理原则、治理艺术、治理制度的游戏规则差不多完全不同于从前,知识变成一种“权力话语”罗珉指出,后现代治理关于治理主体的观点和主张是多元的,它坚持认为理性的个人作为自治的治理主体并不存在。
在资本主社会里,由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导作用,治理主体是被治理理论制造出来的。
资本主义以治理为工具制造了一个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资本原始积存所使用的制服、奴役、掠夺、暴力等手段,通过治理而获得理性化。
……而后现代治理学则指出,治理权利正是现代人的陷阱。
……由于治理主体是被制造的,是被所谓的理性所塑造出来的,因此,西方治理传统中治理的主体不是“我们”或者“职工”,而是资本权力或者治理精英。
…………在专门多西方企业,治理是通过企业治理当局的解释来运用的,解释者不是企业的职工,而是企业治理当局。
在专门多情况下,企业治理当局确实是治理者个人,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个人,个人的倾向(Oriented)和偏好(Preference)可能会导致他在解读治理时搀杂个人情绪。
……泰罗制治理的普遍性理念掩盖了治理主体代表权力的本质,关于处在社会边缘的群体来讲,普遍性的治理专门可能是压迫性的,因此后现代治理学呼吁治理的多元化和对个不群体的容忍。
通过以上罗珉对西方后现代治理关于治理主体观点的阐述,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后现代治理对主体与理性的理解是与后现代哲学一脉相承的。
在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等人那儿,资本主义的主体是人本主义的产物。
而由于人本主义将人置于宇宙的中心,割裂了人与历史、以后以及与他人和神圣实体的关系,因此,人本主义导致现代社会虚假的理性体系,这种只承认“堂皇叙事”,不承认“边缘叙事”的理性实质上是一种癫狂。
这种理性的癫狂既是现代社会政治悲剧的根源,也是现代经济与治理悲剧的根源。
后现代治理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治理实践中颠覆绝对理性,构筑相对理性以及颠覆一元主体,构筑多元主体,已成为21世纪治理学进展的根基与必由之路。
二、世界后现代治理研究现状:言论汇合与评介彼得•德鲁克的后现代治理思想首开后现代治理研究之先河的是彼得•德鲁克,尽管他并没有使用后现代治理概念。
在他1957年出版的《以后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一书中,德鲁克不仅在治理学界,而且几乎在整个人类思想界都领先使用了“后现代”概念,使其不愧为20世纪不朽的思想大师。
由于德鲁克坚决对以后作出任何设计,因此他并没有将后现代这一概念理论化和系统化。
他把后现代世界称作“尚未命名的时代”。
在《以后的里程碑》一书中,德鲁克要紧分析了后现代世界的转向――即以后的四个里程碑。
他所指出的这四个里程碑直到今天仍然矗立着,同时奠定了后现代企业的社会基础。
因此,不管德鲁克是否使用了“后现代企业”概念,作为晚期现代治理学派的要紧代表,他的著作都为后现代企业理论铺就了道路。
德鲁克所指出的后现代世界的第一个里程碑,是基于生物学的世界观代替了基于机械学的笛卡尔世界观。
他认为,“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人类生物学而不是机械学的基础之上。
早在计算机革命到来之前,德鲁克就敏锐地看到了需要一种适应新技术的新模式。
他写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过渡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昨日的旧“现代”不再行之有效,……而新的“后现代”尚缺乏定义、表现方式和手段,然而它已有效地操纵了我们的行动和行动的后果。
德鲁克的第二个里程碑,是他所发觉的、从进步到创新的转变中所包含的对“秩序的新理解”。
进步是自启蒙理性以来的历史神话,这种观点已不能适应新的历史需要。
进步的理论过于玄虚――即历史像在骑着马飞奔,而人类却徒步而行。
德鲁克对进步的理解与大卫•格里芬关于现代性的第三个精神向度――“进步神话的描述恰恰是吻合的。
德鲁克屏弃“进步”,而推崇“创新”,他认为,创新却是因人发生的、有目的、有组织、但具有内在风险性的变化。
德鲁克所倡导的创新已成为今天那个后现代社会要紧活动模式。
社会如此,企业亦如此。
德鲁克的第三个里程碑是更加庞大的组织。
这意味着团队协作精神将更显重要。
德鲁克还十分关注大公司中越来越多的专业工作者。
关于知识工作者治理的问题,在其后来的著作中则有更多深入的分析。
这些都为后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本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德鲁克所指出的后现代世界的第四个里程碑是教育。
后现代是一个“教育大爆炸的时代”。
德鲁克认为,使受教育者具有更大生产力,这是时代所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为此,我们应该屏弃古希腊那种迂腐和自命不凡,而重视受教育者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德鲁克有关教育的观点,关于后现代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德鲁克呼吁,在后现代社会,应使人回归到精神价值上来。
在《以后的里程碑》末尾,德鲁克写道:“必须重申人不单是一种生物和心理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存在;他是一种造物主所制造的生灵,以造物主为其存在的目的,同时受造物主的支配。
”关于信仰的价值,德鲁克是在克尔恺郭尔的《恐惧与颤栗》中找到的。
德鲁克从未脱离尘世,也从未放弃信仰。
他倡导将信仰作为医治现代社会疾病的良方,倡导信仰在后现代世界的公司中的重要性。
在普遍向信仰回归的后现代社会,德鲁克的思想极为值得重视。
另外,德鲁克是领先提出“知识工人”这一概念的治理学家。
他有关“知识工人”治理的思想关于构筑后现代治理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汤姆•彼得斯的后现代治理思想汤姆•彼得斯是20世纪不朽的治理大师。
《经济学人》杂志称他为“治理大师中的大师”,《商业周刊》因他打破了传统的治理理念而称其为“商业的最佳伙伴和最恐惧的梦魇”,《洛杉矶时报》称其为“后现代企业之父”,《财宝》杂志则声称“我们生活在一个汤姆•彼得斯时代”。
在其历史上最畅销的治理类书籍《追求卓越》一书中,他向我们描述了在变动不居的后现代时期如何赢得成功的秘诀,并声称当代治理正面临着库恩所讲的“范式的革命”。
在随后出版的《追求卓越》的续篇――《追求卓越的激情》及《解放型治理》等著作中,汤姆•彼得斯通过大量的案例阐述了后现代时期的企业在组织、领导模式等方面的特点。
尽管彼得斯没有采纳后现代理论话语,而是采纳了深入浅出和充满激情的非理论话语,他的著作仍然是进行后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极为宝贵的参考文献,可视为后现代企业理论的源头。
因此,彼得斯无愧于“后现代企业之父”的称谓。
在《追求卓越》及其续篇《追求卓越的激情》中,汤姆•彼得斯并没有鼓吹什么魔法,而是让治理者回到“实践常识”――贴近客户、走动式治理。
这是一种“回归基础”(back of basics)的革新,是对现代治理的颠覆。
正如鲍勃•海斯、阿伯内西等人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治理的抨击:这种治理模式把重点放在了企业或公司的文件材料上。
现代治理所倡导的治理系统、治理规划、治理操纵以及治理结构都差不多无法适应后现代时期治理的现实。
后现代治理将把企业治理的重点放在职员身上。
彼得斯指出,“领导”概念对时下的企业革新至关重要,以至应该将“组织”、“治理”这些字眼摒弃不用了。
而领导的要素包括:关注、象征、戏剧、愿景与爱。
“商业确实是表演、领导确实是表演、治理确实是表演。
”(参阅《追求卓越的激情》中文版327页)彼得斯那个地点所讲的表演并不是建立在虚假的人格面具下的骗人的把戏,而是把治理作为一门艺术和象征符号行为来对待。
领导(治理)也是一种象征符号行为,不管是马丁•路德•金的精彩演讲,依旧杰克•韦尔奇专为采购员特设的专线电话,所要讲明的差不多上那个问题。
因此,彼得斯又讲:象征符号能够激发创业精神。
在深谙领导艺术的象征符号性质的企业,如麦当劳、迪斯尼等公司,都幸免使用“工人”、“雇员”等字眼,而喜爱使用“成员”、“合伙人”等字眼。
这讲明这些公司已将治理的艺术渗透到细微处。
这是后现代治理成功的秘诀,也是对“实践常识”的一种贯彻。
在《解放型治理》一书中,彼得斯阐述了后现代企业及治理的一些特点:推崇混乱、学习乐于冒险;四大短命――短命组织、短命组合、短命产品、短命市场;不要时钟,不要办公室,只要绩效;解放职员,鼓舞释放创业活力;组织解体,走向人人做项目之路;摒弃垂直整合,走向网络联盟。
彼得斯还将后现代企业比做嘉年华,认为企业组织不应设计得像由硬石头垒成的金字塔,而应该象一个嘉年华式的聚会场所。
因为,“当今经济舞台的旋律已不再是华尔滋,而是伴着街头急促脚步的霹雳舞曲。
……假如你不觉得疯狂,你确实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解放型治理》中文版22―23页)彼得斯十分推崇麦肯锡的治理模式。
他讲,“麦肯锡任何一个地点都象一个动物园。
事实上,我花了10年时刻才认识到这家组织惊奇的知识商团。
以传统标准来评判,那个地点治理十分‘差劲'。
例如,没有工作讲明书,没有组织图,没有年度目标,业绩评估制度也深奥难明白。
但在今天由知识制造附加值的时代,它几乎成为每家公司的楷模。
”(《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