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分后填写算式。
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的: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例如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老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根底。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考虑: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考虑、比拟、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考虑、比拟,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稳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1〕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展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9篇)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9篇〕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9篇〕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篇1“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
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构造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理解除法的含义。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理论才能和初步的语言表达才能。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根底,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
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这一层次安排两次理论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老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老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理论操作很感兴趣,通过理论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重的兴趣。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篇2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的根底。
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构造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局部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通过理论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反思(精选5篇)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反思篇1教材说明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教材安排了四个例题,先通过例4引入这种分法。
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另一种分法。
然后通过例5的图画说明具体分的过程,并说明这种分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再通过例6用圈一圈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分的方法。
最后通过例7过渡到“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计算”。
着重指出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有4个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
这里还注意用图表示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种分法的含义,在教科书的“做一做”和练习中加强了实际操作。
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例4~例7,完成练习十三中的第1~5题。
2、一般来讲,学生对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两种分法容易混淆。
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每一种分法,然后再进行对比和区分。
在开始教学新的分法时,要着重通过实例说明这种分法,不要急于与前一种分法对比,以免造成混乱。
3、第43页例4的教法与第40页例1的教法基本相同,只是要强调这种分法是已知每份是多少,求能分成几份。
4、教学例5时,可以把例题的插图制成教具或用实物演示(也可以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
教师先叙述题意,再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确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
教师边说边用一只手拿2个桃,另一只手拿1个盘子,把2个桃放在盘子里;然后再继续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9篇除法的初步认识 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教具:课件、纸条、磁铁学具:数字卡片、小棒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激趣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动手实践一: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③、学生汇报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8 8 8 817 2 6 3 5 4 4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
(教师板书:同样多)2、引入动手实践二: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
(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二>、探索新知1、学习例2(1)、创设情境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2)、动手实践三: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3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5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练习本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
(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
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例1、例2及第78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十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8个桃子(或其他水果、物品),8个盘子,24支铅笔。
学具: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除法。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二、自主探索,认识除法1.教学例1(课件出示一堆桃子)教师:小猴家有一些桃子,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个吗?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
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教师:你们能帮小猴分桃子吗?用小圆片代替小猴分一分,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什么?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
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
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
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
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教学例2可以装几盒?教师板书:246。
教师: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4。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2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2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2篇(除法的初步认识例2教案),以供参考。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除法的初步认识5篇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除法的初步认识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5篇(一)教案名称: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对象: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学生教学目标:1. 认识除法的概念和符号2. 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初步了解除法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学准备:1. 教材: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工具:小白板、彩色粉笔、物品模型(如小球、玩具等)3. 教具:教案、教具卡片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
2. 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和运算符号。
Step 2:概念解释(10分钟)1. 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来确定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的次数。
”2. 教师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除法的计算过程和符号(÷)的含义。
Step 3:数学游戏(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3-4人。
2. 教师发放物品模型(如小球或玩具),让学生用除法来分配这些物品。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分配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
Step 4:应用练习(15分钟)1. 教师发放教具卡片,上面印有除法算式和问题。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完成卡片上的题目,并交给教师批改。
3. 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和讲解。
Step 5:归纳总结(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2. 教师强调除法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Step 6:教学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2.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参观超市或商场,观察和体会除法的应用。
2. 学生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编制自己的除法应用题目。
3. 学生可通过课外阅读,了解除法的历史和发展。
除法的初步认识了解除法的定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了解除法的定义除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运算,它与加法、减法和乘法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学概念之一。
在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对除法的定义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除法运算。
一、除法的定义除法是一种用来求取两个数相除的商的运算。
在除法运算中,我们将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商,其中被除数是要被分割的数的总量,除数是用来分割被除数的份数,商则是表示被除数被除以除数后得到的结果。
除法的定义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如下所示:被除数 ÷除数 = 商其中,被除数表示需要被分割的数的总量,除数表示用来分割被除数的份数,商表示被除数被除以除数后得到的结果。
除法运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除数不能为0。
如果除数为0,那么这个除法运算就无法进行,因为任何数除以0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除法的运算过程除法的运算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下面几个步骤:1. 确定被除数和除数:首先要明确被除数和除数的值,这是进行除法运算的前提。
2. 确定商的整数部分:将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一个整数商。
这个整数商表示在整数部分的情况下,被除数可以被除尽的份数。
3. 确定商的小数部分:如果被除数无法完全被除数整除,那么就需要进行小数部分的运算。
将被除数与除数相乘,得到一个乘积。
然后用这个乘积减去被除数,再将差与除数相乘,依次循环,直到没有余数为止。
每次循环的结果都将成为商的小数部分的一位数。
4. 检验计算结果:最后,我们需要检验除法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将商乘以除数,得到一个乘积,再加上余数,如果最终的结果等于被除数,那么就证明计算正确。
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应对不同的除法运算问题,并得到相应的答案。
三、除法的性质除法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这些性质对于我们在计算中使用除法非常有帮助。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除法性质:1. 除数为1:任何数除以1都等于这个数本身。
2. 除数为被除数:任何数除以自身都等于1。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8篇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8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
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
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
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
”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
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除法的初步认识-ppt
在数学表达式的书写 中,应正确使用除法 符号,以避免混淆和 误解。
“÷”应写在数字之 间,表示除法运算, 而分数线则用于表示 分数。
02
除法的运算规则
整数除法
01
02
03
定义
整数除法是指将一个整数 除以另一个整数的运算。
运算规则
结果仍为整数,余数可能 存在。
例子
如10除以3等于3余1,表 示10被3除,商为3,余数 为1。
小数除法
定义
小数除法是指将一个数以 小数形式除以另一个数的 运算。
运算规则
结果可能为有限小数、无 限循环小数或无限不循环 小数。
例子
如0.5除以0.25等于2,表 示0.5除以0.25的结果是2。
分数除法
定义
例子
分数除法是指将一个分数除以另一个 分数的运算。
速度和距离
除法可以用于计算速度和距离,例 如计算汽车的速度或行驶的距离。
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分数运算
除法是分数运算中的基本运算之 一,可以用于计算分数的加减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除。
几何图形
除法可以用于计算几何图形的面 积、周长等,例如计算矩形的面
积或圆的周长。
代数方程
除法可以用于解代数方程,例如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
数学意义的对比
除法表示等分关系
除法表示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等份, 每份的大小相等,例如将蛋糕分成若 干等份。
乘法表示倍数关系
乘法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乘积, 例如计算面积、体积等场景。
05
除法的扩展知识
商的近似值
商的近似值
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有时我们并不需要得到精确的商,而是需要一个近似的值。 例如,当我们计算圆周率时,不可能得到精确的数值,只能得到一个近似值。
除法的初步认识与解题技巧帮助孩子理解除法运算的基本概念
除法的初步认识与解题技巧帮助孩子理解除法运算的基本概念除法的初步认识与解题技巧除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运算符号,用来表示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分的运算。
它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之一,对于孩子来说,理解除法运算的基本概念以及掌握解题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除法的初步认识以及帮助孩子理解除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
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分的运算,可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商。
其中,被除数是要进行分割的数,除数是要除以的数,商则表示分割后的每部分的结果。
除法运算可以理解为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个相等的部分。
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除数不能为0:除数为0是不能进行除法运算的,因为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
2. 商可以为整数或小数: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除法运算的商可以是整数或小数。
3. 余数的概念:当被除数不能被整除时,会产生余数。
余数是指在除法运算中剩下的部分,可以用余数来表示不能被整除的情况。
二、帮助孩子理解除法运算的基本概念除法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可视化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
以下是几种帮助孩子理解除法运算的基本概念的方法:1. 分享实际例子:通过与孩子分享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除法运算的概念。
例如,将一块巧克力分成几块给孩子,让他们用除法的方式计算每个人分到几块。
2. 使用图形工具:利用图形工具如棋盘格、矩形等来可视化除法运算。
可以让孩子画出相应的图形并进行分割,以帮助他们理解除法的运算过程。
3. 探索模式:通过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探索除法运算的规律和过程。
例如,给出一些数字,让孩子发现其中的关系并尝试进行除法运算。
三、解题技巧除了理解除法运算的基本概念,掌握解题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几种解题技巧,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除法运算:1. 找出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在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来找到解题思路。
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内容和遇到的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内容和遇到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计算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计算税收、分配物品等。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除法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内容和遇到的问题。
一、除法的基本概念1.1 除法的定义除法是一种算术运算,用来计算一个数被另一个数整除多少次。
例如,7除以3等于2,因为3可以整除7两次。
1.2 除法的基本符号在数学中,除号通常用“÷”表示。
例如,7÷3=2。
如果被除数是分数,那么除号可以用“/”表示。
例如,7/3=2.333(无限循环小数)。
二、除法的基本原则2.1 整除性整除性是指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完全整除,即余数为0。
例如,7÷3=2是一个整除的例子。
注意,只有当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时,整除性才成立。
2.2 不可逆性不可逆性是指一旦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尽,就无法再恢复原状。
例如,7÷3=2是一个不可逆的例子。
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一些信息(余数为1),无法再找回原来的数据。
2.3 唯一性唯一性是指每个非零整数都有且仅有一个倒数。
换句话说,没有两个不同的非零整数有相同的倒数。
例如,1的倒数是1,而2的倒数是1/2。
这个性质可以通过反证法证明。
假设存在两个不同的非零整数a和b,它们的倒数相同(即a/b=b/a)。
那么根据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a=b或a=-b。
但是根据题意,a和b是不同的非零整数,所以它们不能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因此,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
所以每个非零整数都有且仅有一个倒数。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几年级的数学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几年级的数学教学-除法的初步
认识(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通常是在小学三年级进行的数学教学内容。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先掌握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然后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初步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除法的概念:学生需要了解除法的含义,即将一个数平均地分成几等份的运算。
例如,当我们将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时,每人将获得2个苹果。
2. 除法的符号和表示:学生需要学习除法的符号(÷)和表示方法(如10 ÷ 5)。
3. 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学生需要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包括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概念。
被除数是被除的数,除数是除以的数,商是除法的结果,余数是除法计算中剩下的数。
4. 简单的除法计算: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例如,计算10 ÷ 5,学生将被除数10除以除数5,得到商2。
在初步认识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来理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并进行一些简单的除法计算。
这些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除法计算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内容和遇到的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内容和遇到的问题一、1.1 除法的初步认识哎呀,今天我们来聊聊除法这个神奇的数学概念。
你知道吗,除法就像是一个魔法师,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比如说,我们要想知道把一个蛋糕分成几块,就需要用到除法。
那么,除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了。
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发明分数和小数,所以他们只能用一种特别的方法来表示除法的结果。
这种方法就是用商和余数来表示。
比如说,我们要把12分成3个相等的部分,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12÷3=4...0。
这里的商是4,余数是0,意思就是12可以被3整除,而且没有剩余的部分。
二、1.2 除法的基本概念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简单的除法例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些基本的概念。
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除数。
除数就是用来除的数,比如上面的例子中,3就是除数。
然后,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被除数。
被除数就是要被除的数,比如上面的例子中,12就是被除数。
接下来,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商。
商就是除法的结果,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商就是4。
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余数。
余数就是除法后剩下的部分,比如上面的例子中,余数就是0。
三、2.1 除法的实际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除法的基本概念,那么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其实,除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说,我们要去超市买东西,但是我们只有一定的钱。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我们需要买多少东西。
比如说,我们有60元钱,想买5个苹果和3个香蕉。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60÷(5+3)=60÷8=7.5。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花7.5元钱买一个苹果和一个香蕉。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买到足够的食物了。
四、2.2 除法与时间的关系除了在购物方面,除法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
比如说,我们要计算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需要多长时间。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比如说,我们要从家里走到学校需要走3公里路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2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2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演讲稿、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教学总结、事迹材料、优秀作文、教学设计、合同范文、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summaries, deeds materials, excellent essays, teaching designs, contract sampl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2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 讲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讲义一、什么是除法在我们的数学世界里,除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算方式。
那到底什么是除法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想象一下,你有一堆苹果,要把它们平均分给几个小伙伴。
这个“平均分配”的过程,就是除法在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除法就是把一个总数分成若干个相等的部分,或者说,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比如说,有 12 个苹果,要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那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苹果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计算,12 ÷ 3 = 4,每个小朋友能得到 4 个苹果。
二、除法的符号在数学中,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除法。
它就像是一个小魔法棒,把总数和要分的份数连接起来,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平均分配。
例如:15 ÷ 5 ,读作“15 除以5” 。
三、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一个除法算式中,像 15 ÷ 5 = 3 ,15 叫做被除数,5 叫做除数,3 叫做商。
被除数就是要被分的总数,除数是表示分成的份数,商则是每份的数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被除数是一堆东西,除数决定要把这堆东西分成几份,而商就是最终每份的个数。
四、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平均分是除法的基础。
当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时,就会用到除法。
比如,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6 份,每份有几个?我们就用 18 ÷ 6 = 3 ,得出每份有 3 个橘子。
反过来,如果知道了每份的数量和份数,也可以用除法求出总数。
比如,每份有 5 个苹果,一共分了 4 份,那么总数就是 5 × 4 = 20 个苹果,用除法表示就是 20 ÷ 4 = 5 。
五、除法的实际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除法的应用无处不在。
去超市买东西,计算单价时会用到除法。
比如,买了 3 千克苹果,一共花了 15 元,那么每千克苹果的价格就是 15 ÷ 3 = 5 元。
还有,在做一些分配工作、安排座位等事情时,也常常需要用到除法。
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内容和遇到的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内容和遇到的问题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内容和遇到的问题。
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除法。
除法就是把一个数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的大小就是另一个数。
比如,我们要把12个苹果分给3个人,每个人可以得到4个苹果,因为12除以3等于4。
那么,为什么要学除法呢?因为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除法。
比如,我们要算一下我们有多少钱可以买一件衣服,就需要用到除法。
还有,我们在做饭的时候也要用到除法,比如要把面粉和水混合成面团,就需要知道它们的比例是多少,这时候就需要用到除法了。
那么,学习除法有什么难点呢?我觉得最大的难点就是记住不同的除法口诀。
比如,我们要知道2乘以6等于12,但是如果我们要计算12除以2等于几,就需要用到“二六
十二”这个口诀了。
还有,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除法很难,因为它需要我们动脑筋想一想。
但是只要我们多练习,就一定能够掌握好除法。
除了这些基本的知识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
比如,在进行除法运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被除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
如果被除数比除数大很多,那么商就会很大;反之则很小。
另外,在进行除法运算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小数点的处理。
比如,如果被除数是整数而除数是小数的话,那么我们需要把小数点去掉再进行运算。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
如果你遇到了困难或者不理解的地方,不要害羞或者放弃。
你可以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
只要你肯下功夫去学,相信你一定能够掌握好这门知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简介除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是将被除数等分为若干个等量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商。
除法运算可以用来求解整数商、余数、小数商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除法的基本概念、除法的运算规则及注意事项。
基本概念除法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表示为被除数 ÷ 除数 = 商。
其中,“被除数”指的是需要被分割的数,用来进行等分;“除数”是用来分割被除数的数;“商”表示被除数分割后得到的等分部分。
运算规则•除法中,如果被除数能够被除数整除,则商为整数,余数为0。
•除法中,如果被除数不能被除数整除,则商为小数,余数为被除数减去除数的剩余部分。
•除法运算中,除数不能为0,否则运算无意义。
举例说明整数商例如,计算15 ÷ 3的结果。
被除数15能够被除数3整除,商为5。
因此,15 ÷ 3 = 5。
余数存在的情况再举一个例子,计算16 ÷ 3的结果。
被除数16不能被除数3整除,商为小数,余数为被除数16减去除数3的剩余部分,即16 - 3 * 5 = 1。
因此,16 ÷ 3 = 5余1。
除数为0的错误情况若将除数设置为0,则除法运算无意义,是一种错误情况。
例如,计算10 ÷ 0的结果。
由于除数为0,除法运算无法进行,因此无法得到结果。
注意事项除法运算中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 当除数为1时,被除数除以1的结果等于被除数本身。
- 除数和被除数都是正数时,商为正数。
- 除数和被除数都是负数时,商为正数。
- 除数和被除数中有一个为负数时,商为负数。
结论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除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运算,可以用来求解整数商、余数、小数商等问题。
在进行除法运算时,需要注意除数不能为0,否则运算无意义。
除法运算还具有一些规则和注意事项,如除数为1时,商等于被除数本身;当被除数和除数的符号相同时,商为正数。
在实际应用中,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数学和实际问题中的除法运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法的初步认识
把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哪一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
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
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
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师:放的方法,我们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结果都应是怎样的呢?
从生活经验出发,指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而非教师的生活经验,更不是教师的“教学经验”。
要尊重学生的经验,让他们尽可能地把经验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开始教师就规定好了“前进的路线”,让学生的经验与学习相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