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合集下载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摘要: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最重要的杰出音乐家之一,在他短暂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

肖邦音乐中所表现出的刚强,豪迈而又赋有细腻,柔美的诗一般的意境,在19世纪浪漫主义最繁荣时期的钢琴音乐中是独树一帜的。

肖邦的一生只创作了4首叙事曲,《F大调叙事曲》是他第二首叙事曲。

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为了适应标题构思而超出了传统的框框,创造出独特的、非常有机匀称的形式。

关键词:肖邦; 性格特点; 浪漫乐派; 叙事曲; 作品分析肖邦的叙事曲在世界的音乐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叙事曲的产生到肖邦创作叙事曲,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但是肖邦的叙事曲给人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是一种新的体裁。

肖邦叙事曲是钢琴叙事曲,这是前所未有的,同时肖邦讲叙事曲提高到了具有戏剧性和交响性的体裁,创造性的发展了叙事曲这一体裁,提高了它的表现力并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具有更宏伟广阔的史诗性的内容。

一.肖邦的生平简介肖邦Chopin, Frederic Francois(原Fryderyk Franciszek),1810.3.1--1849.10.17,波兰钢琴家,作曲家。

出生在华沙郊区的热拉佐瓦沃拉,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

他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六岁时就跟随阿达尔贝瑞夫尼学习钢琴;七岁时创作了第一首舞曲;八岁时登台公演;十岁时歌唱家卡拉尼拉因肖邦的出色演奏而赠送给他一只怀表;十五岁时他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演奏获赠一枚钻戒;十六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师从约瑟夫.埃尔斯纳学习作曲;十九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于1831年定居巴黎,时年21岁,期间主要从事教学和创作;1837年至1847年与女作家乔治.桑邂逅并交往,由于爱情的滋润和乔治.桑的悉心照料,这十年是肖邦创作的鼎盛时期,他的才华淋漓尽致的展露了出来,其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与乔治.桑分手后,1848年肖邦的肺结核病情恶化,但仍坚持教学和举行私人音乐会,在繁重的工作下翌年死于巴黎,享年39岁。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摘要】肖邦的《夜曲》作品15是一首广受欢迎的钢琴作品,展现了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这首作品,并概述了文章内容。

接着从旋律构成、和声处理、节奏运用等方面对其创作手法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技巧性演奏要点探讨部分,探讨了演奏这首曲目时需要注意的技巧和细节。

最后对表现力要求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如何在演奏中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通过对肖邦《夜曲》作品15的剖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演绎这一经典之作。

【关键词】肖邦,夜曲,作品15,创作手法,旋律构成分析,和声处理分析,节奏运用分析,技巧性演奏要点,表现力要求,总结。

1. 引言1.1 介绍肖邦《夜曲》作品15克赛丽亚·肖邦,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

他的钢琴作品《夜曲》作品15是他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广泛被演奏和研究的钢琴曲之一。

《夜曲》作品15共有三首曲目,分别为E小调、F#大调和G大调。

这三首曲目中以E小调的《夜曲》最为著名,被誉为是肖邦最具代表性和极具感染力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曾被称为“圆舞曲”或“夜曲”,给人一种华丽而优雅的感觉。

肖邦在这首夜曲中巧妙地运用了琶音、走音、装饰音等技巧,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旋律优美婉转,和声丰富多变,节奏轻快流畅,展示了肖邦作为钢琴曲作家的非凡才华和独特风格。

通过对《夜曲》作品15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肖邦的创作手法和音乐语言,同时也能感受到他的音乐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首夜曲成为了肖邦音乐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1.2 概述文章内容本文将对肖邦《夜曲》作品15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创作手法。

在我们将介绍这首著名作品,并概述文章内容。

肖邦作品15的夜曲是一首具有深情和浪漫氛围的钢琴曲,备受钢琴演奏者和听众喜爱。

通过对其旋律构成、和声处理、节奏运用、技巧性演奏要点以及表现力要求进行分析,我们将揭示肖邦在这首作品中的独特音乐语言和艺术手法。

从两首夜曲分析肖邦的和声特色

从两首夜曲分析肖邦的和声特色

从两首夜曲分析肖邦的和声特色肖邦(Frédéric Chopin) 是浪漫主义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以其优美的钢琴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夜曲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作品类型。

夜曲具有幽静、寂寥、柔和的特点,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

在两首夜曲中,我们可以发现肖邦的和声特色。

第一首夜曲是《夜曲第15号,降B大调》,也被称为“雨滴夜曲”。

这首夜曲以降B 大调为调性,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现了雨滴般的连绵琴音,第二部分则是充满激情的高潮部分。

在和声方面,肖邦运用了许多特色的和弦进行。

曲开头的两个小节中,他运用了大量的间6和弦,如B大调和弦中的Gb-Cb-Eb,创造出了一种悲伤而且缓缓往下的感觉。

这种和弦进行使得整个曲子有一种哀怨的感觉,与夜曲的主题相得益彰。

肖邦在曲中还使用了许多模糊的和弦进行,如降B大调和弦中的Ab-Eb-Cb,以及第二部分中的Eb-Fb-Cb-Cb和弦等。

这些模糊的和弦进行常常给人一种模糊而迷离的感觉,与夜曲的幽静氛围相呼应。

在和声方面,肖邦运用了一些充满激情的和弦进行。

在主题部分中,他不断使用降到音符的升A大调和弦,如C#m到Amaj7到Bmaj7,营造出一种激情四溢的氛围。

在副歌部分中,他运用了降B大调和弦的变种,如Dmaj7到F#7到Bmaj7,营造出一种旋律优美而且和谐的感觉。

肖邦在这首夜曲中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旋律线的和声。

副歌部分的旋律线与主题部分形成了一种对位关系,相互映衬,使得整首曲子更加丰满而富有层次感。

肖邦的夜曲具有一些独特的和声特色。

他常常使用一些悲伤而缓慢的和弦进行,以及一些模糊而迷离的和弦进行,营造出幽静而柔和的氛围。

他也使用了一些充满激情和旋律优美的和弦进行,增添了曲子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肖邦的和声运用使得他的夜曲独树一帜,成为了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如下: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F 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 ( 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

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

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 (Friedrich Kalkbrenner ,1788-1849)学习钢琴。

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

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 )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

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A【a(4+4)+a '(4+4+4+补充4) 】+B【b「(2+2)+ ( 1+1+2+2+2) 」+b'「(2+2)+(2+2+4) 」】+A' 【a''(4+4)+a '''(4+4+4+ 补充3+终止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 '(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F大调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1——W 6- VH 6——W 6- VH 6——I——II 34- V 7——I 34- IV - W —— VH 34 皿-V 34——V 72. a '(4+4+4+补4)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 有停顿感,但18—21 还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感,进而引出B段。

浅谈肖邦《夜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

浅谈肖邦《夜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

形态。以《夜曲》为例,肖邦在创作时,既对和声的表 三点显著特征:第一是浪漫性。在乐曲中,右手的线条
现形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又能够恰到好处地凸显出和声 从高音区辗转下行,力度由弱转变为强弱不断变化,从
93
音乐表演
而给予听众身处迷离夜色、朦胧梦境的浪漫体验。浪 一时期,肖邦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是
结构形式,并且都会包含一个具有对比性的中段旋律。 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青年时期的肖邦,非常欣
以《F 大调夜曲》op15-1 为例。乐曲首段为带有浓郁抒 赏林费尔德的音乐创作风格,从肖邦精湛的技艺以及透
情色彩以及歌唱性特征的乐句;中段旋律则可以清晰地 明、温柔的触键就能够深刻体会到林费尔德对其影响之
[3] 孟凡淇 , 黄诗雨 . 肖邦夜曲的艺术风格与演奏
琴加上弱音器一样宁静,随后突然加强的力度,与前奏 技巧分析 [J]. 黄河之声 ,2020,(02):59-60.
的大胆使用,都显著增强了这首乐曲的表现力和抒情性。 美。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精致的装饰音和颤音,轻盈
肖邦在传统夜曲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了戏剧元素,使 的过度旋律,都能够被运用的天衣无缝,整部音乐作品
得《降 B 小调夜曲》形成了戏剧化抒情的独特艺术风格, 仿佛是音符自己组合出来的。
兼具优雅和梦幻的格调,使得乐曲能够自然地抒发出作
最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世人诉说着自己童年时的快
(二)复杂的结构
乐、少年时的迷茫以及青年时的热血,他用与其性格一
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具有浪漫主义、个人主义色彩 样忧郁的曲风,表达出他诗人般温柔、细腻的真挚情感。
浓郁的鲜明风格。纵观肖邦所创作的 21 首《夜曲》,虽
四、肖邦《夜曲》的风格特征
然风格各有不同,但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以

论肖邦《F大调叙事曲》演奏提示

论肖邦《F大调叙事曲》演奏提示

论肖邦《F大调叙事曲》演奏提示论肖邦《F大调叙事曲》演奏提示摘要:肖邦是波兰的钢琴家,作曲家。

虽然后来身处法国巴黎,但作为一个波兰人,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家。

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体现了强烈的波兰民族精神,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通过对《F大调叙事曲》的全曲分析,以及弹奏方法,进一步的了解其音乐内涵以及他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民族性悲情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87-01一、曲式结构分析整个曲式结构图如下:A段(1—46小节)——B段(47-82小节)——A1段(83-140小节)——B1段(141-168小节)——尾声(169—204小节)(一)A段(1-46小节)这是全曲的第一主题是一种田园风格质朴、流畅。

而且以6/8拍开始的并且贯穿了整体,这样的节拍非常的具有叙事性。

(二)B段(47-82小节)该段为第二主题如暴风雨般激烈,具有强烈的斗性。

在平静舒缓的第一主题之后第二主题来势凶猛的出现了。

第一主题是大调而第二主题是小调在色彩上形成了明暗对比。

(三)A1段(83-140小节)在第二主题以后在现了第一主题再现段,虽然为在现段,但是与A段相比这段有所缩减也有展开运用了变奏和复调变形的手法。

(四)B1段(141-168)紧接着第二主题B’再次到来(141-168)小节,但是最终不在回到第一主题,而是走向惊心动魄的尾声。

167,168小节采用了下行颤音,将音乐悲剧性色彩推向了高潮。

(五)尾声(169-204)小节这部分一共有36个小节,结构比较方整,169-184小节为副动机的模进进行。

之后第二主题又狂风暴雨般如最后一次出现。

二、关于《F大调叙事曲演奏》的演奏分析(一)第一主题这部分非常舒缓有歌唱性,在弹奏时一定要精致细腻。

在第10-18小节重复了2-9小节,这两句在弹奏时力度上要有些变化,所以10-18小节可以在弹得更积极一些,音色更加明亮些。

科尔托对肖邦24首前奏曲的诠释

科尔托对肖邦24首前奏曲的诠释

科尔托对肖邦24首前奏曲的诠释前奏曲是一种短小的乐曲,通常是一首较长作品的前奏。

但肖邦的前奏曲并不是这种前奏的概念,他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或印象。

肖邦自幼体弱多病,他27岁时,由于肺病缠身,朋友们陪伴他去地中海的梅杰凯岛上去疗养。

在那里,肖邦获得灵感,创作了这24首前奏曲。

肖邦的24首前奏曲,出版于1839年,是按十二平均律的律制方法,从C大调开始到b小调,以不同的24个调写成的,其排列方法为五度循环,即第一首为C大调,第二首为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第三首为C大调的上方五度的G大调,第四首为其关系小调e小调……依此类推,最后有24首乐曲。

由于这24首前奏曲关系紧密,因此应把它看作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做连续演奏。

这24首前奏曲一般以一个短小的乐思为中心而构成,但是乐思并不是只做单纯的反复,也不做技巧的展0开,而是按肖邦的感情做惊人的发展,其中有些曲子有着超凡的演奏技巧,绝不是容易演奏的作品。

活跃于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法国钢琴家阿尔佛雷特·科尔托(1877-1962)是以极高素养而闻名的艺术家,而且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特别是关于浪漫派的作品所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敏锐力和洞察力,在钢琴演奏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在诠释肖邦24首前奏曲上有着其独到的见解,他对这24首前奏曲的每首都加了标题,把它们看做是标题音乐,并作了如下解释。

作品分析:第一首《等待着思念的恋人》,C大调激情地Op.28-1。

乐曲是2/8拍子,以相当快的速度演奏,开始的8小节大体上维持在主调上,接着的16小节做了各种转调,并逐渐加强力度和速度,从25小节进入尾声回到主调,最后在最弱的琶音上安静地结束。

第二首《悲伤的冥想,远远望到寂静的海》,a小调缓慢地,Op.28-2。

2/2拍子。

在忧郁重重的和弦上,短小的主题反复了四次,但每次反复都有不同的处理。

乐曲的调性转换非常频繁,最后回到主调。

第三首《溪流的声音》,G大调最快板,Op.28-3。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肖邦《夜曲》作品15之一,是肖邦创作的一首著名钢琴独奏曲。

这首曲子是在1830年代中期创作的,是肖邦的成熟期作品之一。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曲家,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夜曲》的创作背景源于肖邦的玛波尔卡舞曲。

这首曲子采用了陶格音乐形式,即短小曲子的形式,节奏明快,旋律朗朗上口。

肖邦在这首曲子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抒情元素,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如梦如幻的色彩。

通过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一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肖邦作为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音乐风格。

这首曲子不仅展示了肖邦对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的运用,还表达了他独特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首美妙的音乐之作,感受肖邦独特的音乐魅力。

2. 正文2.1 旋律运用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中,旋律运用是其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肖邦善于运用优美动听的旋律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展现出他对旋律构思的高超技巧。

在《夜曲》中,肖邦通过运用各种旋律手法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绪。

肖邦在《夜曲》中巧妙运用了变化多样的旋律主题。

通过不同的旋律主题的变化和组合,肖邦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使整个曲子有了起伏跌宕的韵律和情感。

旋律主题在不同段落的重复和转变,使整个曲子更加紧凑和有机。

肖邦在《夜曲》中还运用了旋律的变化和发展来展现情感的丰富性。

他通过旋律的起伏和变幻,表达了从柔情似水到豪情万丈的各种情感,使整个曲子呈现出深沉而动人的魅力。

肖邦在旋律的处理上注重表达内心真情,使音乐更加抒情动人。

肖邦在《夜曲》中的旋律运用非常出色,通过巧妙的旋律构思和处理,他展现了对音乐创作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巧。

这也使得《夜曲》成为了一首令人难忘的经典之作,深受听众喜爱。

2.2 和声运用肖邦《夜曲》作品15之一在和声运用上展现了肖邦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在这首作品中,肖邦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语言,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情感和戏剧性。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

Northern Music 93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许 洋(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要】费德列克·法兰西斯·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在所有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作曲家中都是最令人欣赏的作曲家,同时也是十九世纪初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键盘作品,音乐地位之高可谓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

首先以“夜曲”之名进行创作的是英国作曲家约翰·菲尔德,肖邦吸取了他的夜曲创作的思路与经验,并将夜曲这一风格带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肖邦共创作二十一首夜曲,运用了多种技巧与音乐元素,结合作曲的曲式、和声及主题旋律,针对肖邦的创作手法进行剖析与探索。

本文通过研究肖邦的创作背景与时期特征,对肖邦夜曲十五之一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着重对乐曲的节奏、装饰音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更好的演奏该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肖邦;夜曲;震音;弱起拍;装饰音【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肖邦自1827年至1846年间,共创作了二十一首夜曲,涵盖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他所创作的这部《夜曲》,作品十五之一,写于1830年,并在1833年正式出版。

在这部作品中,他在《夜曲》所创作的深邃诗意之下,更令人感觉与《夜曲》作品九号的三首作品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

除了显现出肖邦的独创性与微妙音乐艺术的美,更融入了深挚的情绪。

笔者试从一名作曲指挥者的角度针对这部作品的几种主要特有的创作手法进行剖析。

一、“弱起拍”节奏的使用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当中共有九首是从“弱起拍”开始的,而其他没有“弱起拍”或“弱起小节”的夜曲作品在乐句的旋律中,也有相当多的地方运用到“弱起拍”的乐句来展现柔美的旋律。

弱起节奏在实际演奏中,对于演奏者手腕力量的控制,以及指尖接触琴键的反映灵敏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肖邦的《f大调夜曲》no4--op15-1是一首著名的独奏钢琴曲,属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该曲创作于1830年代,是肖邦夜曲的代表作之一。

曲式分析:该曲采用的是复合三部曲式,即A—B—A1的结构。

其中,A部分是主题,也是最常出现的部分,包含了两个主要主题及副主题,总共26个小节。

B部分是中间乐段,它比较简单,主要是以右手为主,包含了两个主题,总共14个小节。

A1部分是主题的再现,比A部分略短,可称为变奏版,由于在最后几个小节中有一个又问号又感叹号的”到这里了,真的结束了吗?”所以A1部分有一种“并未真正结束,是又扬帆起航”的意味。

全曲演奏时间约为6分钟左右。

A部分:在整个曲子中,A部分是最为突出的,也是情感最丰富的部分。

A部分划分为A1、A2和A3,其中A1是整个曲子的主要主题,即那个著名的哀怨旋律,第1—5小节是A1主题的主要部分。

A2是A1的副主题,出现在第5小节,表现出了稍稍放松的情感。

A3由第7—26小节组成,可以看作是全曲情感的最高潮。

这部分中,肖邦采用了慢板,并逐渐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在高潮部分,肖邦用大量的三连音来表现出一种节奏明快的感觉,让听众感到节拍加快了,情感也变得更加强烈。

B部分出现在第27—40小节,它是全曲的中间乐段,主要是用来展示其他的旋律和节奏动机。

这一部分采用了抒情的主题,可以看作是A部分情感的准备部分,也是A部分后面情感的平息部分。

B部分的两个主题表现出了一种跳跃的情感,而相应的伴奏部分则相对简单。

A1部分包含了A1、A2和A3三个小部分,它们的旋律类似于A部分的这三个小节。

但是,相比A部分的主要旋律,A1部分对旋律的再现更具有变化性。

在A1的最后两个小节中,肖邦在左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和声和旋律,这种新颖的变化增加了曲子的层次和深度,让听众兴味更盎然。

总体而言,肖邦的《f大调夜曲》no4--op15-1是一首充满感情的钢琴曲,采用了复合三部曲式,其中的A部分最为突出,包含了哀怨的主题、微妙的副主题和激情澎湃的高潮部分,引人入胜,令人难以忘怀。

浅析肖邦《夜曲》第四首Op.15 No.1

浅析肖邦《夜曲》第四首Op.15 No.1

浅析肖邦《夜曲》第四首Op.15 No.1作者:张谊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7期摘要:肖邦是欧洲音乐史上唯一的专写钢琴作品的大作曲家,21首夜曲是其最让人感到亲切的重要作品集。

第四首Op.15 No.1,是肖邦本人的强烈独创性的开始,肖邦作品中个人色彩的创作风格大量涌现,其中的悲情性与戏剧性在钢琴夜曲这种沙龙气息的特性小品体裁中也是罕见的。

和声手段、调性色彩、材料发展手法、织体音型、句法结构、节奏表情等方面的多样化是全曲的重要特性,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结构;材料;创作特性;戏剧化风格众所周知,肖邦是欧洲音乐史上唯一的专写钢琴作品的大作曲家,21首夜曲是其最让人感到亲切的重要作品集。

钢琴夜曲这种体裁创自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肖邦早期夜曲也有明显模仿痕迹,但其中第四首Op.15 No.1,是肖邦本人的强烈独创性的开始,肖邦作品中个人色彩的创作风格大量涌现,其中的悲情性与戏剧性在钢琴夜曲这种沙龙气息的特性小品体裁中也是罕见的。

这首乐曲结构为并置型三段式,F大调,其结构图示如下乐曲A段为五句乐段,第五句为第四句通过和声意外进行扩充的重复乐句,五个乐句的终止分别是:全终止、半终止、全终止、阻碍终止、全终止,再加4小节的补充,停在F大调属和弦上。

这个乐段还可以看做一个复乐段结构,一乐段在a小调半终止,二乐段扩充了一个乐句后在主调全终止。

材料上,A段旋律富于歌唱性、以四度上跳的弱起因素为主题头,三句是一句的装饰反复,伴奏织体以内声部三连音音型为主要特性,和声上大量运用七和弦,在功能的清晰连接基础上有丰富的半音变化,第二、五句有七和弦连锁进行。

整个A段涉及F大调、a小调、d小调三个调性。

中段为复乐段结构,一乐段为对比非对称二乐句,速度加快、表情热烈激动,双手手以十六分音符律动为基础,右手伴奏双音齿型分解音型,左手旋律在重低音区快速流动,一乐句由两个乐节以模进关系组成。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曲式分析复习过程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曲式分析复习过程

肖邦《F大调夜曲》N o.4,O p.15-1曲式分析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曲式分析如下: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

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

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

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

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

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A【a(4+4)+a’(4+4+4+补充4)】+B【b「(2+2)+(1+1+2+2+2)」+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2)】二附谱例分析说明:A段(1-25小节)分析如下:A【a(4+4)+a’(4+4+4+补4)】, 1. a 句分为:4+4的结构,F大调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 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感,进而引出B段。

肖邦《夜曲》中的和声手法分析

肖邦《夜曲》中的和声手法分析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肖邦《夜曲》中的和声手法分析廉 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摘要】本文试图分析肖邦《夜曲》所运用的和声语汇,归纳肖邦在和声手法运用上的特征。

通过谱例分析,将肖邦《夜曲》中的和声手法归纳为以下四类:辅助与经过和弦的运用、变和弦的运用、连锁进行和远关系转调,并对肖邦夜曲中和声手法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梳理。

【关键词】肖邦;夜曲;和声【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引言通过笔者对肖邦夜曲集的分析,渐渐发觉肖邦在创作夜曲中所偏爱的和声织体,最终将特征概括为四点:辅助与经过和弦的运用、变和弦的运用、连锁进行、远关系转调。

首先让我们了解夜曲这一题材。

19世纪初,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首创了小型抒情钢琴夜曲,使之成为浪漫主义时期器乐作品的一种体裁。

肖邦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并在其基础上更加具有民俗性、趣味性,在和声上更加大胆地运用和弦外音、变音以及半音级进的和声语汇来抒发情感。

尽管肖邦的每首夜曲都给人以焕然一新的听觉盛宴,但这些作品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共性,例如大部分作品标有相对慢速的速度术语,这样的速度更加展现了肖邦夜曲的抒情性与幻想性。

在音乐织体上运用丰富多彩的半音阶音乐线条,流动、连贯的节奏以及典雅、忧郁、极具色彩的和声语汇,并将下属变格功能运用得淋漓尽致,同时还增加了许多键盘的炫技因素。

现根据乐谱及和声分析对肖邦的和声进行创作特征加以分析与论述:一、辅助与经过和弦的运用肖邦作品中常常运用辅助与经过和弦作为一种推动乐曲发展的音乐进行,隐蔽和声的功能特性。

笔者选取肖邦夜曲的片段进行举例。

根据肖邦《夜曲集》op.15no.1 a乐段第二句(第5-8小节),此处调性为F大调,和声进行由D34/D—b5SII34—D7—T,此处由D34/D—b5SII34各音之间的进行为级进或保留,所以,在听觉上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反而在此处的b5SII34像D34/D与D7之间的经过和弦,同时,利用SII级和弦的下属色彩性和声创作出此处的和声进行,此处低音线条由“D—b D—C”给人非常舒适的听觉感受,并将D34/D的三音和五音向下方级进了半音至b5SII34。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研究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研究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作者:————————————————————————————————日期: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曲式分析如下: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

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

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

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

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

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A【a(4+4)+a’(4+4+4+补充4)】+B【b「(2+2)+(1+1+2+2+2)」+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2)】二附谱例分析说明:A段(1-25小节)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F大调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出B段。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曲式分析如下: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

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

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

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

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

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A【a(4+4)+a’(4+4+4+补充4)】+B【b「(2+2)+(1+1+2+2+2)」+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2)】二附谱例分析说明:A段(1-25小节)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F大调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感,进而引出B段。

肖邦F大调玛祖卡分析

肖邦F大调玛祖卡分析

肖邦F大调玛祖卡分析复三部曲式首部是个小快板,为再现单三部,共分为aba三个部分。

a部分(1-16)即为主题,共分成两个部分,是平行复乐段。

终止式分别是属大调的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以及完满的完全终止。

其结构比较单一,但是很精巧。

基本是三、六度为主。

其主要节奏是。

小附点的节奏增加舞曲的风格,更加有动感。

一开始便以F的力度出现。

其前两个小节为动机,两小节一组进行下三度模进,其旋律音正好构成F大调的主三和弦。

模进三次后,便做收尾。

这一部分的和声较为稳定,有一些色彩性的点缀,我认为有必要单独拿出来说。

例1中,圈出来的两个地方都是属于小附点的后一拍,通常都被认为是外音,其和声Ⅶ/ⅴ、Ⅶ/Ⅲ,在弱拍上用色彩性的和弦,这是肖邦典型的手法。

例1b部分(17-24)变成了d小调的平行双乐句乐段,这一部分还是承接了上一部分的动机,对比性不大。

和声基本以主属为主。

第一句以ff的力度出来,比第一段的f更加热情洋溢了,第二句则变成了P,形成两句的对比。

最后一小节突强,做半终止,并用延长记号延长,预示着再现部分要出现了。

第三部分是基本再现第一部分,但是却是P的力度出现,与前两个部分形成对比。

以完满的正格终止结束。

首部基本用柱式和弦发展,显得明亮光辉。

中部速度变成了稍微快一点,是降B利第亚调式,平行两乐句乐段。

左手一直保持着主和弦74的音程,一直到结束,前四小节都是左手先出现。

第三小节的第二拍,以及第四小节的第一拍和第三拍出现了重音记号,表现了玛祖卡节奏的强弱多变。

右手旋律音出现还原3,具有利第亚调式风格。

旋律线条呈波浪型,具有流动性。

与首部的柱式和弦成明显对比。

最后一小节,终止时的最后一小节渐慢了,和声为DD7同时也是F大调的D7,终止式为开放的半终止。

这一段带有很强的民间色彩,让人有种置身舞会的感觉。

例2再现部只再现了首部的a部分,基本完全再现,终止式为完满的正格终止。

整首曲子十分明亮,其和声、曲式上并不复杂,主要用的手法就是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
曲式分析如下:
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

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

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

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

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

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
+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
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
F大调
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
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
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
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
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出B段。

B段(26-49)分析如下:
B【b「(2+2)+(1+1+2+2+2)」+b’「(2+2)+(2+2+4) 」】,调式变化为:f-降D
整个B段是整首夜曲的高潮,变化起伏较大,与A段和A’段相比,较为激扬,音
1.b句(2+2)+(1+1+2+2+2),分为两个小名,前面四小节为2+2的结构,为f小调
开始着手转调。

高声部为六度和弦组成的十六分音符,起烘托作用,低声部(左
高低起伏,音乐开始激荡起来。

后面的乐句,转为降D(30—小节开始,以D大为转调后的乐句,转调非常明确,30,31,33的和声编配,都采用了D大调的主彩,32小节则采用四级和弦)降G,是这句音乐转为降D大调最明显的音符,1+1+2+2+2,先综合,后开始的两小节主旋律都在左手部分,右手伴奏,烘托气
接着开就综合:2+2+2
左手部分开始综合起来,2小节为一个乐节,主旋律变化到右手的高声部,中声和烘托主旋律,强调主音。

2.b’句的结构为(2+2)+(2+2+4) ,可分为两个部分。

前面一部分和b句的前部分一样,只是后部分不一样,从42-49 小
节,呈现2+2+4的综合结构,前面4小节的主旋律在左手,后四小
节主旋律则转到右手的高声部,和声又向F大调倾向,最后主旋律
引出A’段的主音,确定F大调。

A’段(50-75)分析如下:A’【a’’ (4+4)+a’’’(4+4+4+补充3+终止2)】,
F大调
从B段的激扬、快速中,又回到A段的沉静,曲调又开始幽静起
来。

1. a’’句分为:4+4的结构
a’’和a句只有一点不一样,如图片:
a句(第7小节)a’’句(55小节)
a’’音乐从B段中,又慢慢的回到了A段的沉静,主旋律又形如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则没有多大的变化。

3.a’’’(4+4+4+补充3+终止2)
a’’’是4+4+4+补充3+终止2的结构,与a’4+4+4+补充4不同的是
另外加了2小节的终止,结束了 A ’,但没有采用完满的终止,
在最后的两小节(74-75),用琶音的形式,从二级到一级的终止,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