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初中古诗词典故

合集下载

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

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

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一些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还能够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

一、白马非马白马非马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一个学者看到一匹白马,却说它不是马。

他的理由是:白马是有色的,而马是无色的,所以白马不是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观察和判断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客观的分析和思考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黄粱一梦黄粱一梦是《列子》中的一个典故。

故事中,一个人梦见自己成了一个国王,过上了富贵的生活,但当他醒来后才发现这只是一个梦境而已。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三、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史记》中的一个典故。

故事中,勾践被吴国囚禁,他卧在薪上,尝过苦胆,发誓要报仇雪恨。

后来,勾践成功解放吴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只有经历了磨难和苦难,才能够取得成功。

四、桃李满天下桃李满天下是《诗经》中的一句诗。

这句诗形容了学问的广泛传播和人才的辈出。

桃李是植物的名字,用来比喻学问的传播,满天下则表示遍布全国。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学问应该广泛传播,人才应该辈出,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飞黄腾达飞黄腾达是《左传》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形容一个人一夜之间变得富有和权势,就像坐在飞黄之上一样。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机遇会让一个人一夜之间改变命运,但是成功并不是偶然的,需要有足够的准备和努力。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常见典故,中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人物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人物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人物典故.txt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人物典故
古代的诗词中经常出现一些人物典故,这些典故往往具有深厚
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

以下是一些在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古诗词中
的人物典故。

1. 杜甫的《登高》中出现了关羽的典故。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历
史人物,他勇猛威武,被尊称为关云长。

诗中描述了作者登上高山,眺望远方,感慨万千,引用关羽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壮志豪情。

2.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出现了项羽的典故。

项羽是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
的统治。

诗中描绘了作者送别草原的情景,引用项羽的典故来表达
对英雄壮举的赞叹和缅怀之情。

3. 李白的《将进酒》中出现了曹操的典故。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
历史人物,是蜀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诗中表达了作者豪情万丈的
心境,引用曹操的典故来赞美英雄的气概和战功。

这些人物典故在古代诗词中的使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也帮助读者了解历史和文化。

初中语文教育中,对这些古诗词中的人物典故进行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

古诗文中的这27个典故

古诗文中的这27个典故

100条历史典故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gǔn)、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三过家门而不入"。

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 chà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ó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作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顾况《露青竹杖歌》:“玉润犹沾玉垒雪,碧鲜似染苌弘血。

”温庭筠《马嵬诗》:“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历史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历史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历史典故
古代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使
诗词更加丰富多彩,还让读者能够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
是一些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的历史典故。

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作品,通
过描写登临鹳雀楼,回望故乡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典故指的就是黄河与山脉的关系,意味着黄河经过山脉奔流入海。

2. 《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作品,通过描写夜
晚的宁静和自己思念的对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典故来自《史记·孟母三迁》中的故事,指的是孟母在晚上看到孟子前额的霜迹,意味着孩子将来会出人头地。

3. 《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通过描
述夜晚在牛渚的船上的情景,表达了对旧时辉煌的怀恋之情。

其中,"戍楼西顾,百尺竿头,更催射楔销金锁"的典故来自魏晋时期的诗
人佚名《登岳阳楼》中,指的是楚怀王在登岳阳楼时望见的楚汉相
争的景象。

4. 《登高》: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作品,通过描写
登山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其中,"昔日龙舟向东流"的典故来自《左传·宣公十一年》中的故事,指的是楚国为了对抗齐桓公发起的龙舟战役。

这些古诗词中的历史典故不仅让作品具有了更深的内涵,还能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战争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战争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战争典故引言古代诗词作品中常常出现战争典故,这些典故通过表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丽来传达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观点。

本文将从一些知名的古代诗词中选取几个描写战争的典故进行分析和解读。

节选一:《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这是唐代王之涣所作《出塞》中的描写战争的典故。

诗中通过描述边塞的冷清和长征的艰辛,表达了忧战之情。

同时,"龙城飞将"象征着坚强的将士,"胡马度阴山"则暗示了战争的难度。

节选二:《木兰诗》"五马弯弯弯似月,十八楼高高高不见。

" 这是北朝民间传唱的民谣《木兰诗》中描写战争的典故。

诗中通过描绘战场上奔驰的战马和威高多层楼,展示了战争的惊险和残酷。

这些形象的描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艰辛和可怕。

节选三:《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是唐代柳宗元所作《江雪》中描写战争的典故。

通过描绘孤舟、蓑笠翁和独钓的景象,诗人表达了战争带来的孤寂和艰难。

这种孤寂与寒冷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奈。

结论通过对古代诗词中的战争典故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对战争的思考和观点。

这些描写战争的典故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丽,同时也让人们反思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痛楚。

古代诗词中的战争典故,启示我们要珍惜和平,共同努力构建美好的世界。

(完整版)古诗词背后的故事

(完整版)古诗词背后的故事

古诗词背后的故事1.白住长安当时白居易住在长安。

11岁时,拿着个名片(当时有名片的)去请宰相指教。

当时宰相看到白居易这三个字就笑着说:“长安米很贵的,而你是白白居住在长安很容易。

”宰相继续往下看(名片下面一般都会有自己作的诗,用来显示自己的文采)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之后拍案叫道:“有这等文采,可以很容易的在长安白白居住。

”2.墓上题诗李白死后遗体葬在采石江头,往来诗人都在他墓上题诗。

有人写了一首绝句:采石江边一坯土,李白诗名耀千古。

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3.横槊赋诗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

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

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

”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

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

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

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们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

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

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

接着,他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绝命之词李后主(李煜)被赵匡胤囚禁之后被封为“违命侯”,在七夕之夜,李煜写了这首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神话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神话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神话典故古代的中国文学中,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常常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典故和神话故事。

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我们经常研究和欣赏各种古诗词,其中许多作品中都能找到与神话相关的典故。

以下是一些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的神话典故。

1. 《白日依山尽》- 杜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杜甫的《登高》中的一句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

其中,“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这两句,分别描绘了太阳落山和黄河奔流的景象。

这里的典故来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神话山河。

传说太阳每天西往,到傍晚时会消失在西山之后,所以有了“白日依山尽”的描写。

而黄河源头高山之间流淌,最终汇入大海,所以有了“黄河入海流”的形象。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

其中的“更上一层楼”典故,来自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阐教经典《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位叫做借蓬莱的公子,登上高楼后,怀着欣赏早晨日出的心情,却发现楼台继续向上更高,形成无穷无尽的楼阁。

这里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登高望远、追求更高境界的意境。

3. 《登高》- 杜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牧的《登高》,描绘了思乡之情。

其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典故,来自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话巨蛇。

传说中,一条巨蛇居住在长江之中,常常发出巨大的声响。

杜牧在诗中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他思乡、积郁之情难以释放的内心状态。

以上是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的几个神话典故。

通过研究和欣赏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中丰富的神话传说,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人物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人物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人物典故
古代的诗词作品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往往是通过作品中的典故来表达特定的意境或传递作者的思想。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诗词中的人物典故:
1. 孟母三迁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次迁居。

这个典故常被引用来表达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付出。

2. 阿房宫
《离骚》中所描绘的阿房宫是战国时期秦始皇的宫殿,作为一种象征,它通常用来描写壮丽的建筑和豪华的场景。

3. 杨贵妃
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宠妃,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

她的美貌和不凡的才艺使得她成为了文人们吟咏的对象,表达了对美的赞美和追求。

4. 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诗仙”。

他的作品以婉约清新、深情浪漫为特点,他的人物形象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成为人们推崇的文化符号。

5. 李白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奔放豪迈的浪漫情怀。

李白本人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以上列举的只是一部分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典故,通过对这些典故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80个文化典故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80个文化典故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80个文化典故如果说,诗文是一匹锦缎,那么典故就是华美的刺绣,一道水波,一片禽羽,都有很深的“讲究”。

精致的文笔,可寻诗文的来路;恰到好处的典故,可寻诗文的归处。

今天为大家介绍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80个文化典故,全都记住之后,纵使不能赌书泼茶,也可更深层次地了解诗书中华!1、斑竹湘妃竹。

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上生了斑痕。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连理枝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如恩爱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破镜重圆乐昌公主与丈夫失散后凭借每人一半的镜子重聚,比喻夫妻失散后重新相会。

唐罗虬《比红儿诗》之五十八:“红儿若向隋朝见,破镜无因更重寻。

”4、烂柯任昉《述异记》讲述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

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

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长城南朝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6、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8、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初中古诗典故

初中古诗典故

初中古诗典故初中古诗典故是指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所学习的古代诗歌中所体现的典故。

这些典故通常是指古代文化、历史、传说、人物等方面的故事或引用,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出来。

初中阶段是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形式开始接触和学习的时期,通过学习古诗典故,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几个常见的初中古诗典故。

一、《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苏轼的《将进酒》中的典故。

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白天的结束和太阳的西沉,以及黄河水流入海的景象。

这个典故常用来表示事物顺理成章、按常规发展的情景。

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作品。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典故同样出现在这首诗中。

这首诗以登高俯瞰的视角,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景色和伟大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三、《月下独酌》《月下独酌》是李白的作品。

诗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诗人独自饮酒,与月亮和自己的影子成为酒伴的意境。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独立、自在地享受自己的时光。

这首诗还通过咏酒来表达诗人豪情壮志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四、《游子吟》《游子吟》是白居易的作品。

诗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表达了儿子漂泊在外,思念母亲的感受。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儿子离家在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五、《静夜思》《静夜思》是李白的作品。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因思念而难以入眠的情感。

这首诗被广泛传诵和赏析,作为初中古诗典故中的经典之作,常用来表达对美好景色和思念之情的描绘。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初中古诗典故。

通过学习这些典故,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掌握这些典故,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取得好成绩,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初中古诗词典故归纳

初中古诗词典故归纳

初中古诗词典故归纳
哎呀呀,咱来说说初中古诗词里那些有意思的典故吧!
就说“庄生晓梦迷蝴蝶”这句诗,这里面就有个超有趣的典故呢!庄
生梦蝶啊,那可是把梦境和现实都给搞混啦!你想想看,咱有时候做
梦是不是也感觉特别真实呀?就好像自己真的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似的。

这不就跟庄生一样嘛!(就像有时候我做梦自己会飞,醒来还觉得好
神奇呢!)
还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里面提到了赤壁之战
和周瑜呢!周郎多厉害呀,凭借东风就打了大胜仗。

这就好像咱在困
难面前,突然有了个好机会,一下子就把难题给解决了!(就好比考
试的时候突然灵感爆发,难题都迎刃而解啦!)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也有典故哦!烂柯人的故
事多神奇呀,一个人去砍柴,结果回来世上都过了好多年了。

这时间
过得可真是快得吓人呀!(就像有时候我们觉得没过多长时间,结果
一看日历,哎呀,都过去好久啦!)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可是传说中传递消息的
神鸟呢!就像我们现在有手机可以随时联系朋友一样,青鸟就是那时
候的“通讯工具”呀!(比如说我想给好朋友带个话,要是有青鸟就方
便多啦!)
初中古诗词里的典故真的是好多好多呀,每一个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这些典故让古诗词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读这些古诗词,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和那些诗人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真的是太有意思啦!所以呀,我们一定要好好去了解这些典故,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美呀!。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1. 《关雎》中提到的“大夫”指的是周朝的贵族,而“余姚之浦”是指浙江余姚的神仙山。

古代诗词常常提到这些地名或人物,富含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2. 孟子哭墓的故事出自《孟子》,传说孟子曾经远行,路过一片墓地,突然听到墓中有声音哭泣,原来是那里的鬼魂在哭泣,孟子于是惆怅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该尊重祖先,珍视生命。

3. 苏武牧羊的故事出自汉代,传说边塞将军派苏武去往匈奴,苏武忍受风吹雪打的考验,十年后被释放回到汉朝。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忠诚的人如何经受种种困难和苦难,仍然保持了他的坚定信仰和信仰。

4. 《离骚》中提到的“穹庐”是指天庭,神仙之所在的地方。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叙事性的长篇诗歌,它生动地描绘了屈原流亡期间的困境和感情痛苦。

5. 楚辞《离骚》的“断肠人在天涯”是形容离别之苦,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和痛苦之情。

6. “画饼充饥”是形容虚幻和不切实际的愿望和想象,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贪心和自欺欺人。

7. 屈原在《离骚》中描绘了巫山之夜的壮观景象,以及他落魄的身世和心情。

8.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是形容千里之堤不容忽视,即使很小的蚂蚁也可能给它带来破坏,而巨大的九层之台也是由一点点沙土垒积而成。

9. 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对自己军队节俭有序的管理方法的赞扬,其中的“兵贵胜不贵多”更是关于战争策略的智慧。

10. 《己亥杂诗》中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一句话,形容文章创作需要有宿命论和灵性幻想的辅助,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生命困境中的矛盾冲突的感慨。

11.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形容远离故乡的思念,作者刘禹锡在《陌上桑》中表达了内心深处感伤的情感。

12.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出自清代名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青山遮不住,毕竟风雨来”,这表达了对风雨欲来时的警醒和对生命过程中最终必然无法避免的命运的思考与哲学。

13.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他在乡村垒草为墙、茅草为顶的小屋里的感受,歌中透露出平凡人与自然堪比的奋斗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态度。

初中古诗词用典

初中古诗词用典

初中古诗词用典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1)怀旧空吟闻笛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到乡翻似烂柯人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古诗词中14个常用的典故

古诗词中14个常用的典故

古诗词中14个常用的典故在考试中,随处可见一些古诗词中典故,若自身无深厚积累,很难选出正确答案。

今天小编就为各位考生带来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十四个典故。

14个常用的诗词典故1.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寒食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5.采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7.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

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①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

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②飞快,弓如霹雳③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古诗词中的部分典故喻意

古诗词中的部分典故喻意

古诗词中的部分典故喻意第一篇:古诗词中的部分典故喻意古诗词中的部分典故喻意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春山,指眉。

问鼎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杜康少康,杜康也。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谢家(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

指居家的幽美。

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作壁上观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豆蔻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鸡口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花中四君子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泰斗”泰山北斗“的简称。

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玉成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壁还敬词,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方家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掣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青鸟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梨园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抱柱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 问鼎喻谋求夺得。

请缨喻杀敌报国。

岳飞:”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

何日请缨提锐旅,......钓鳌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典故初中古诗词中的典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高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如果能了解这些典故,就能比较容易地领悟这类诗词的内涵与意蕴,把握主题。

一、典故的含义及特点《现代汉语词典》将典故定义为:“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其特点有二:一是有来历,它是历史或传说中的故事或是典籍中的名言名句;二是有喻义,作者借助这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哲理名言等来表达诗人的感情或心志。

二、典故的来源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

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

如“嫦娥奔月”;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

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

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的情形。

“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三、典故的分类根据其含义,可分为两类:一是用事,就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比如王绩的《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就是用了“采薇”这一历史故事;二是引言,就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开拓加深诗词的意境或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比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就是化用杜甫《登高》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典故的作用在诗词中,作者有时为了表达复杂或不便直言的情感,囿于诗词语言的凝练性,不可能长篇大论地来倾诉。

而典故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炼,含义深厚隽永,表达情感丰富,便赢得了诗人的青睐,他们便有意识地在诗作中采用典故,使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得到加强。

但在不同题材的诗词中,典故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具体说来,古诗词中的典故有如下作用:下面举例分述之。

1、在写景抒情类题材的诗词中,典故的作用主要是拓宽意境,使文章起到高雅含蓄的效果。

例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东篱”,出自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来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东篱”与后面的三句来搭配,“黄花”又与“东篱”呼应,一明一暗,既点出赏菊主题,又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使整个词作高雅,含蓄,浑然一体。

2、在咏物言志题材诗中,运用典故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例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陋室铭》)“诸葛庐”,遗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时所住的草庐。

“子云亭”,遗址在今成都少城西南,指西汉文学家、哲学家兼语言学家扬雄住过的“扬子宅”,也称草玄堂。

文章为了押韵,所以不说扬子宅或草玄堂,而说“子云亭”。

子云是扬雄的字。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由于它们的主人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有了这一层意思,便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了,也加重了主题的分量,使作品更多了一层波澜。

像这样的典故还有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作者借姜太公和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唐明皇所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在即事感怀诗题材中,作者采用典故是为了加深怀亲、思乡、念友等的感情,或抒发自己遭遇情感等等。

例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子规”,即杜鹃。

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李白是一个重情重义、至真至诚的诗人,他的许多送别友人,咏怀相思的诗作见证了自己和朋友之间那种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灵犀相通、心心相印的友谊。

这首诗就是谱写纯真友谊,抒发忧思愤慨的代表作。

他得知王昌龄落难的消息后,便写下这首牵肠挂肚、满怀忧愤、杜鹃泣血般的诗篇,从远方寄给王昌龄,展示了两位朋友患难中的真情和世俗中的高洁。

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合时合景,切情切境,未写悲痛而悲痛自见,不着凄凉而凄凉自显。

思乡念友的典故还有王湾《次北固山下》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在怀古咏史题材诗中,作者借历史典故来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海桑田世事多变的感慨。

例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折戟”:折断了的戟,指战争留下来的残旧兵器,暗指赤壁之战。

“周郞”:指指挥赤壁之战的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周瑜。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铜雀”:台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曹操所建,供歌舞宴游的场所。

上有楼,曹操置妻妾于其上。

楼顶立有高丈五的铜雀,故名。

“二乔”:指东吴美女大乔和小乔,大乔嫁给孙策为妻,小乔嫁与周瑜为妻。

作者用这个典故有点诙谐,近于说俏皮话,又似乎在贬低周瑜,说他只是侥幸成功。

其实不然,杜牧是在感叹建立一番事业,非得有一定的条件不可。

如果这样的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无能为力。

这是婉转曲折地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悲哀。

杜牧是唐代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在政治上有抱负,善于谈兵,希望做一番事业。

可是一辈子受着顽固保守的大官僚的压抑,不得有所作为。

所以,借周瑜的往事,以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表达对唐王朝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不用人才的愤懑之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泊秦淮》)同样,《后庭花》也是借古讽今、感伤时代、批判统治者的有名典故。

5、在边塞征战题材诗,作者借典故抒发将士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例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是燕然勒功的反用。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那么“燕然未勒”的意思就是自己还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作者借这典故来说自己守边任务还未完成,没有打算回乡的计划,在思乡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已擦干思乡之泪,不建功勋于边陲,决不回家。

表达了对国家的耿耿丹心。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亲射虎,看孙郞;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仍是作者借典故抒写自己高亢豪迈的气概、报效国家的坚定决心。

五、小结:在诗歌赏析中,遇到运用典故时,首先要弄明白典故的出处,指的是什么意思。

对典故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就要结合作者的经历,以意逆志,透过典故本意来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含义。

进而来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主旨,最后才能品出作者的味道。

六、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典故集锦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①洛阳边。

【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①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

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4、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①。

【典故】①燕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后汉书·窦宪传》:“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曾大破匈奴北单于,并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赏析】末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用燕然山这个典故,是虚指,既符合河西节度崔希逸的身份,又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5、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①。

【典故】①《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歌词极其绮艳轻荡。

当年隋兵陈师江北,可一江之隔的南唐陈皇帝陈叔宝依旧沉溺声色,终于被俘亡国。

因此,《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赏析】诗人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运用曲笔的方式抨击只顾个人肆情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6、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①,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②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典故】①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

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