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初中课内外古诗文对比阅读49篇(精美排版带答案)优选全文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学者精心编制而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我们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1、【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乐在其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②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注释】:①肱:(gōng)胳膊②义:遵守道义。
【2015福建泉州】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解释加点词。
⑴古来共.谈:________ ⑵夕日欲颓.:________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4.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翻译:【乙】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
不遵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答案:1.B(A项前一个“见”意为“看见”,后一个“意为”了解;B项两个“之”意思均为“的”;C项前一个“于”意为“对于”,后一个“于”意为“比”;D项前一个“自”意为“自从”,后一个“自”意为“如果”。
)2.(1)共同,一起(2)坠落(3)欣赏3.(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彼此起伏地鸣叫。
(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乙文:(1)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2)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XXX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XXX,XXX不得进,XXX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XXX,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选自XXX 《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
④越:过。
信宿:连住两夜。
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
陇,通“垄”。
⑦联络:连接。
⑧牧竖:牧童。
征逐:追逐。
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⑨⑥⑦⑧④⑤①②③是()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语段【甲】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从XXX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XXX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练 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分)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2)安用重法邪?译句: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3分)(1)甲文表达了作者“,”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复习练习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含答案】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一、文言文对比阅读(44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或请重法以禁之(4)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问所从来,具答之B.民之所以为盗者C.上哂之曰D.或请重法以禁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4.桃花源是个美好的地方,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文中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地方的目的是什么?(4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15分)[甲]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7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一】【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鵮,子知之乎?夫鹓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①惠子相梁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③非梧桐不止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翻译句子。
(3分)“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第一则中哪两个字能够表现惠子看重功名利禄?(2分)4.第二则故事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4分)参考答案:(1)做宰相(2)国都(3)栖息(4)怎么,哪里2.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的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3分)3.恐搜(2分)4.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
庄子认为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的投射和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思想。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对比阅读期中21课《与朱元思书》(一)【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
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③梅花为寒所勒勒:④山岚设色之妙设: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A.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①猿则百叫无绝B.②月景尤为清绝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C.②皆在朝日始出①梅花为寒所勒D.②歌吹为风2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23、甲、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
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
3.(2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李缤纷,山花夹道(每空1分)
4.(4分)【甲】文通过对桃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乐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乙】文通过对土地岭美不胜收的桃源胜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表现了游览的乐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①缘溪行 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③可濯足于床下 濯:④见辄除去 辄: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②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译文:3、【甲】文第一段描写春季景物,从“忽逢桃花林”可以看出;【乙】文描写季景物,可以印证的句子是“”。 (第二空引用文中句子回答)
题干要求比较甲乙两段文字写作的季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从原文的字句去判断。甲文从“忽逢桃花林”可判断是春季;乙文从“山树为盖”可判断是夏季。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要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理解题干的要求,然后找到答题的区间,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归纳概括即可。
桃花源最大的特点是环境优美,人们的生活惬意滋润,正如文本中所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而乙文中的冷泉,风景宜人,“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即人们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尘,心舌之诟就可以摈弃,心灵变得澄澈空明。
译文:3、【甲】【乙】两个文段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其中,【甲】文中“鸡犬相闻”与【乙】文中“______”一句相照应;【乙】文中“有万物得所之意”与【甲】文中“_______”一句相照应。(请用原文回答)(4分)
4、【甲】【乙】两个文段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
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部编版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参考答案)(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阡陌交通_________②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③寺负紫芝山④率十问仅得二三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分)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3分)(二)【甲】《桃花源记》略【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 下学期 文言文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醉翁亭记(节选)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甲文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陶渊明,乙文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描写了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淳朴的社会风尚。
B.(乙)文交代了滁州地理环境后,由远及近,逐步推出主景醉翁亭。
C.(甲)文是作者被贬时的作品;(乙)文是作者被提拔担任滁州太守时的作品。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意外发现的美景,都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甲)(乙)两段选文都提到的“乐”,含义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
【答案】1.东晋欧阳修2.一眼望去,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3.B4.不一样。
甲文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宁静、幸福的生活感到快乐。
乙文是指作者寄情山水的快乐。
【分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马说》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4)患.其有小恶者患: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
(2分)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
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
②传:轮流。
③饴:同“饲”,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郗公值永嘉丧乱2.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所从来战则请从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及下船D.席苫于公灵床头行者休于树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最新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汇总(含答案)
漳州立人学校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汇总《桃源源记》第一篇:【甲】《桃源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并怡然自乐()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以刀劈狼首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一犬坐于前C.余顾而慕之结友而别D.盖江北之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4分)第二篇:【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部编版八年级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和译文)
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答案和译文)第一课《桃源源记》第一篇:【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并怡然自乐()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二(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新蔡县现代双语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二)一、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完成下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齐桓公夜半不①嗛(qiè),②易牙乃煎敖③燔(fán)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④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
”晋文公得⑤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注:①舒服②齐桓公的使臣③把肉放在火上烤④睡醒⑤春秋时的美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劳.其筋骨 (2)衡于虑,而后作.⑶所以..动心忍性⑷人恒过.2、用现代汉语把文段(甲)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孟子认为应该如何造就担当“大任”的人才?结合文段(甲)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4、“生于忧患”的道理在齐桓公、晋文公的身上是怎样体现的?5、文段(甲)划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二、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完成下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列子曰:“色①盛者骄,力盛者奋②,未可以语道也。
故不班白语道③,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8《醉翁亭记》对比阅读1(带答案)
28《醉翁亭记》对比阅读1(一)2011·福建省厦门市)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8分)[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6.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②饮少辄醉③心窃乐之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7.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林壑尤/美B.作亭/者谁C.饮少辄/醉D.昨/游江上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9.读懂山水(5分)(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
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
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3分)(二)(2011·辽宁省朝阳市)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7-11题。
(19分)[甲]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
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选自《秦时妇人》)【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
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
③权:权且,暂且。
④法朗:和尚法号。
⑤赍:携带。
⑥宁:难道。
⑦形骸:形体。
⑧事:侍奉,供奉。
⑨摈落:剃光头。
⑩自:本是。
⑪弊:压迫。
译文: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
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
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
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
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
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
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
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
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和尚说:"我侍奉佛,侍奉佛必须剃光头发,所以这样。
"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
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
"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
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
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
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
当初吃草根,得以不死。
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
"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
草根涩,根本不能吃。
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暂时告辞出去,到人间去寻找粮食。
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时,却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了。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2分)恬多使妇人/ 我等不胜其弊/ 逃窜至此。
(1处1分,共2分)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每个1分,共4分)(1)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2)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3)并衣.草叶:穿(衣)(4)僧具.言之:详细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分)A.乃.不知有汉/ 汝乃.何人B.寻.病终/ 遂寻.洞入C.皆出酒食./ 初食.草根D.悉.如外人/ 悉.逐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啊。
”(2分)(2)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译文: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
”(2分)5.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2分)(1)《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的原因各是什么?答:前者是“避秦时乱”,后者是“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
(2)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答:①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②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③无意间被外人发现;④结果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
(至少答出两点)(二)【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
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确实。
④浣:洗衣。
译文: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的样子,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在努力耕田劳作,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生产、四处游玩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女子从井里打了水又在浣洗衣。
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⑴阡陌..交通:田间小路⑵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⑶偶舍.骑步行:放弃,舍弃⑷方.担粪灌园:正,正在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洞口)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⑵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译文: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幼都在田间耕耘种作。
3.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2分)答: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答: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每项1分)二、《小石潭记》对比阅读(一)【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
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
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
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
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潭)水和(游)鱼;[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大概②以其境过清.清:凄清,冷清清③南.流数十步南:向南④不可名.状名:说出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因为“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乙文: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分)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记叙了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①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