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原文:有子问於曾子曰:“问丧於夫子乎?”曰:“闻之矣。
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
”有子曰:“然。
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
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於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
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
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有子曰:‘然。
’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
’”译文:有子问曾子说:“向老师请教过守孝的事吗?”曾子回答:“听老师讲过。
父母死后心里不安宁,想赶快贫穷;死了想赶快腐烂。
”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是从老师那儿听来的。
”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是和你说过这话的。
”有子承认:“确实是我说的。
那么老师一定有他自己的原话。
”曾子把这话告诉了子游。
子游说:“有子的话多么像老师的话啊!以前孔子居住在宋国,见桓司马为自己造石椁,三年没有造成。
孔子说:‘像他这样奢侈无度,死了不如快点烂掉好。
’希望死了快点烂掉,是针对桓司马说的。
南宫敬叔被罢官以后回国时,一定要带上宝玉去朝见国君。
孔子说:‘像他这样贪财,不如快点贫穷好。
’希望快点贫穷,是针对敬叔说的。
有子说:‘确实如此。
’又说:‘孔子在中都制定礼仪规定:有四寸厚的棺材,五寸厚的椁,由此表明他不想死后快速腐烂。
’”。
《礼记》全文及译文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敖不可长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曾子寝疾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
子柳之母死
成子高寝疾
晋献公之丧
吴侵陈
知悼子卒
陈子车死于卫 战于郎
孔子过泰山侧 鲁人有周丰也者 齐大饥
晋献文之成室 季孙之母死
阳门之介夫死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发虑宪
玉不琢 不成器
虽有嘉肴
古之教者
大学始教
大学之教也
今之教者
大学之法
学者有四失
善歌者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凡学之道
善学者
记问之学
良冶之子
古之学者
大德不官
凡音之起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礼以道其志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
天地之道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土敝则草木不长
德者,性之端也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夫乐者乐也
卫献公出奔。
钟声铿,铿以立号—《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
钟声铿,铿以立号—《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钟声铿,铿以立号①--君子听音与众不同原文: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③,横以立武。
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
石声磬④,磬以立辨⑤,辨以致死⑥。
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⑦。
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
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
竹声滥⑧,滥以立会⑨,会以聚众。
君于听竿、笙、萧、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⑩。
鼓鼙之声讙⑪,讙以立动,动以进众。
君子听鼓磬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⑫,彼亦有所合之也。
注释:①本节选自《乐记·魏文侯》。
②铿(keng):钟的声响。
③横:指气势充沛。
④磬:同“硁”(keng),击石的声音。
⑤辨:指节义分明。
⑥致死:献身。
⑦封疆:边疆。
⑧滥:聚合。
⑨会:汇集。
⑩畜聚:聚集。
⑪鼙(pi):小鼓。
讙(huan):喧闹。
⑫铿锵:这里指乐器的声音。
译文:钟声响起声铿铿,铿铿声可以表示号令,对令产可以使人气势勃发,气势可以激起勇气。
君子听到钟声,会想起武将。
石磬响起声硁硁,硁硁声可以表示节义分明,节义分明可以使人献身君子听到琴瑟声音,会想起为保卫疆土献身的臣下。
丝弦声响起声悲哀,悲哀之声可以使人正直,正直可以使人充满志气。
君子听到琴瑟的声音,会想起有志气的巨下。
竹管乐可以发出多种声音多种声音可以表示聚合,聚合则能使众人集聚、君子听到竿、笙、萧、管的声音,会想起能集聚民众的下臣。
鼓鼙声响起很喧腾,喧鼙的声音年可以使人激动,激动可以促使民众前进。
君子听到鼓钦的;会想起统率民众的臣下。
君子听音乐,不止是听音乐的铿锵之声,而是要从其中生发出联想和共鸣。
题解:看来君子大人和小民百姓听音乐也会有所不同。
小民百姓心里想着的是油盐柴米,听音乐就是听个高兴,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乐声停止也就停止了。
君子大人就不同了,他们心里装着国家大事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时时刻刻想着做一个高尚的人,所以听到音乐就会与统治、政治、道德联系起来,从中体会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礼记》原文与译文
《礼记》礼记·曲礼【原文】《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
安民哉!【注释】①敬:尊敬,严肃。
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
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
迁:改变之意。
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
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
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
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
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
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
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
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
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②齐:与"斋"通假,有斋戒之意。
【译文】如果进入成年,坐着就要像祭礼中的代为受祭的人一样端正,站着就要像斋戒一样肃穆恭敬。
礼要合乎事理,如同作为使者要入乡随俗一样。
礼记学记-原文译文对照版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解析: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析: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礼记原文及翻译(3)
礼记原⽂及翻译(3) 【原⽂】 为⼈⼦者,居不主奥①,坐不中席,⾏不中道,⽴不中门。
⾷飨不为概②,祭祀不为⼫。
听于⽆声③,视于⽆形④。
不登⾼,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注释】 ①奥:⼀间屋⼦的西南⾓,是长者或尊者所坐的位置。
②⾷飨:⾷与"四"同⾳,本词是指让⽗母享⽤的⾷物。
概:是限量的意思。
③听于⽆声:在⽗母没有说话之前,对⽗母的意图要有所领悟和知晓。
④视于⽆形:⽗母不在⾝边的时候,也要时刻想起⽗母的样⼦。
【译⽂】 作为⼦⼥,平常家居,不要占住尊长位置,不要坐当中的席位,不要⾛当中的过道,不要站当中的门⼝。
遇有饭⾷的宴会,要多要少,不可⾃作主张。
举⾏祭祀的时候,不可充任神主受⼈祭拜。
在⽗母没有说话之前,对⽗母的意图要有所领悟和知晓,⽗母不在⾝边的时候,也要时刻想起⽗母的样⼦。
不要爬⾼,不要临深,也不要随便讥评,随便嬉笑。
【原⽂】 孝⼦不服暗①,不登危,惧辱亲②也。
⽗母存,不许友以死③,不有私财。
为⼈⼦者,⽗母存,冠⾐不纯④素;孤⼦⑤当室,冠⾐不纯采。
【注释】 ①不服暗:指不做隐瞒⽗母的事情。
②惧辱亲:对⽗母隐瞒和登⾼到危险的地⽅,这些⾏为都是辱亲的。
③不许友以死:指的是不做替朋友卖命的事情。
④纯:与"准"同⾳,指的是⾐服上的花边。
⑤孤⼦:指年轻时丧⽗的⼈。
【译⽂】 孝顺之⼦,不隐瞒⽗母,亦不得⾏险以图侥幸,对⽗母隐瞒和登⾼到危险的地⽅,这些⾏为都是辱亲的。
⽗母活着不可以替朋友卖命,也不可以有⾃⼰的私蓄。
作为⼦⼥,当⽗母活着时,戴的帽,穿的⾐,不能⽤素⾊镶边,因为那样很像居丧。
不过,没有⽗亲的孤⼦,如果是他当家,则他的冠⾐,可以带素⽽不⽤采缋镶边,因为那是显⽰他持久的哀思。
【原⽂】 幼⼦常视①⽏诳。
童⼦不⾐裘裳,⽴必正⽅,不倾听。
长者与之提携,则两⼿奉②长者之⼿。
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对③。
【注释】 ①视:与"⽰"通假,教育之意。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君子知至学之难易①--选择师长必须慎重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②,而知其美恶③,然后能博喻④。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
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⑤。
”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记》。
②至学:求学。
③美恶;这里指天资的高下。
④博喻:广泛晓喻。
⑤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四代:指虞、夏、商、周四个朝代。
译文:君子懂得求学有难有易,并懂得人的天资有高有低,然后能够因材施教,广泛地晓喻。
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能当老师。
能当老师,然后才能当长官。
能当长官,然后才能当国君。
所以,当老师,也就是学习当国君。
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
古书上说:“虞、夏、商、周四代三王,选择老师都很慎重。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题解:按照这一节所讲的逻辑推演下去,最高和最好的老师是国君。
这种看法似乎荒诞离奇。
我们知道,商、周以来,历代国君都是世袭的,几乎没有过教书匠当上过国君的事情。
即使不是世袭,多半也是凭借武力或阴谋诡计当上了国君的。
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教师与长官、国君都相去甚远。
官员和国君的人品、学识、眼光、修养、胸怀等等,未必能赶上教师。
教师要为人师表,官员和国君大概并不太在乎这一点,关心的主要是权力和利益。
说选择老师要慎重固然不错,但千万别把老师同官员、国君扯到一起,他们到底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啊!为官有为官之道,为师有为师之道,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礼记》原文与译文
WORD 格式可编辑《礼记》礼记·曲礼【原文】《曲礼》曰:毋不敬① , 俨②若思 , 安定辞③。
安民哉!【注释】①敬:尊敬 , 严肃。
②俨:与 " 严 " 同 , 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 , 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 ; 言辞要详审而确定。
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敖①不可长 , 欲不可从② , 志不可满 , 乐不可极。
【注释】①敖:与 " 傲 " 同 , 骄傲之意。
②从:与 " 纵 " 同 , 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傲慢不可以滋长, 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 意志不可以自满 , 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贤者狎①而敬之 , 畏②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 , 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 , 安安而能迁③。
临财毋苟得 , 临难毋苟免。
很④毋求胜 , 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⑤ , 直而勿有。
【注释】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 " 安 " 是动词 , 满足之意 ; 后一 " 安 " 是名词 , 指感到满足的事物。
迁:改变之意。
④很:与 " 狠 " 同 , 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 , 承认而又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 , 要能分辨出其短处 ; 对于厌恶的人 , 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
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
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 , 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
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 , 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
意见相反的 , 不要凶残压服人家 ; 分派东西 , 不可要求多得。
自己也不肯定的事 , 不要乱作证明。
已经明白的事理 , 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专业技术分享WORD 格式可编辑【原文】若夫坐如尸① , 立如齐②。
礼从宜, 使从俗。
【注释】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
《礼记》原文与译文
《礼记》礼记·曲礼【原文】《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
安民哉!【注释】①敬:尊敬,严肃。
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
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
迁:改变之意。
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
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
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
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
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
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
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
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
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②齐:与"斋"通假,有斋戒之意。
【译文】如果进入成年,坐着就要像祭礼中的代为受祭的人一样端正,站着就要像斋戒一样肃穆恭敬。
礼要合乎事理,如同作为使者要入乡随俗一样。
礼记翻译及原文
礼记翻译及原文礼记翻译及原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所以小编今天为大家精挑细选几篇供大家欣赏,请看看吧。
《礼记》仲尼燕居原文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
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子曰:「给夺慈仁。
」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
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
」「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
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
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
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
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
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
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
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
礼记十则
1、【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在丑夷不争。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译文】做儿女之礼,要让父母冬天温暖,夏天清凉,晚上替他们铺床安枕,清早向他们问候请安。
而且要与平辈共处,绝无争执。
作为子女,看到和父亲有相同志趣之人,他若不叫进前,就不敢擅自进前;不叫后退,亦不敢擅自后退;他若不问,亦不敢随便开口。
这是尊敬父辈应有的行为。
(这是孝敬父母的礼仪)2、【原文】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恒言不称老。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
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译文】作为子女,出门时要当面禀告父母,回家时也要如此。
出游必须有一定的地方,所练习的要有作业簿,这样才使得关心你的父母有所查考。
平时讲话不要自称"老"字,遇到年龄大上一倍的人,要当做父辈看待;大上十岁的人,当做兄辈;如果只大上五岁,虽属平辈,仍须屈居其下。
五个人同在一处,应让年长者另坐一席。
(这是尊敬长辈的礼仪)3、【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译文】作为子女,平常家居,不要占住尊长位置:不要坐当中的席位,不要走当中的过道,不要站当中的门口。
遇有饭食的宴会,要多要少,不可自作主张。
在父母没有说话之前,善解父母的意图,要有所领悟和知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要时刻想起父母的样子。
不要爬高,不要临深,也不要随便讥评,随便嬉笑。
(这是尊敬长辈的礼仪)4、【原文】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
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
【译文】儿童不必穿皮衣或华丽的衣裳。
年幼的孩子平常看东西不要瞟眼,站立一定要端正,不要做偏头听说话的样子。
若长辈们要牵手走,就要用双手接捧长辈的手。
(这是个人仪表礼仪)5、【原文】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 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古之学者—《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
古之学者—《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古之学者①--于平易中见深刻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②。
鼓无当于无声③,五声弗得不知;水无当于五色④,五声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⑤,五声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⑥,五服弗得不亲。
注释:①本节选自《学记》。
②丑:比。
比物丑类:比较同类事物,以做到触类旁通。
③当:比得上。
声:指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微、羽五大音阶。
④五色:青、黄、赤、白、黑五中颜色。
⑤五官:指人体的耳、目、鼻、口、心五种器官。
⑥五服:斩衰(cui)、齐(zi)衰、大功、小功、缌(si)麻五种丧服。
它们分别用以表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译文:古代的学者,能够比较同类事物,从而触类旁通。
比如,鼓的声音虽然比不上五声,但是五声没有鼓声的配合,就不会和谐;水的颜色虽然不上五色,但是五色没有水来调和,就无法显现出来;学习虽然比不上五官,但是五官不经过训练,就发挥不了作用;教师虽然比不上五服之内的亲属,但是没有教师的教诲,五服内的亲属就不会亲密起来。
题解:儒家学者们很善于用浅显明白的事例来说明较为抽象的大道理,比如这一节的事例被用来说明通过对比而触类旁通的道理。
这种看法,很有点接近现代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两个部分相加的和大于这两个部分。
通过比较得到的结果,可以成为一种具有激发力的诱因,使人把似乎不相关联的事物和知识联系起来,把分散的各个点,全部网络其俩。
从这一点来看,儒家学者中的确不乏充满智慧的聪明者,能够通过实践把一些深奥的道理想个透彻,用平易的语言表达得滴水不漏,还能具有现代意识。
这真的很不容易。
礼记内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内则原文及翻译《礼记·内则》为《礼记》的第12篇。
《礼记·内则》等篇可以作为反映周代历史的文献资料来研究周代的妇女地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礼记内则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礼记》内则【原文】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
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拂髦冠緌缨,端韠绅,搢笏。
左右佩用,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逼,屦着綦。
妇事舅姑,如事父母。
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衣绅。
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线、纩,施縏帙,大觿、木燧、衿缨,綦屦。
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
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
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饘酏、酒醴、芼羹、菽麦、蕡稻、黍粱、秫唯所欲,枣、栗、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槁薧滫以滑之,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尝之而后退。
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
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
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从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
父母舅姑将坐,奉席请何乡;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
少者执床与坐,御者举几,敛席与簟,县衾箧枕,敛簟而襡之。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杖屦只敬之,勿敢近。
敦牟卮匜,非馂莫敢用;与恒食饮,非馂,莫之敢饮食。
父母在,朝夕恒食,子妇佐馂,既食恒馂,父没母存,冢子御食,群子妇佐馂如初,旨甘柔滑,孺子馂。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
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涕;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亵衣衾不见里。
父母唾涕不见,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灰请浣;衣裳绽裂,纫箴请补缀。
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原文及翻译礼记原文及翻译导语:《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
下面小编整理了礼记的原文以及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礼记》礼记·曲礼【原文】《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
安民哉!【注释】①敬:尊敬,严肃。
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
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
迁:改变之意。
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
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
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
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
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
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
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
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
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今之教者—《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
今之教者—《礼记》原文、译文及评析今之教者①--对症下药治弊端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②,多其讯言③,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④。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⑤,其求之也佛⑥。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⑦,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⑧。
教之不刑⑨,其此之由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记》。
②呻: 诵读。
占:同“苫”,竹简。
毕:竹简。
占毕:这里指课本。
③讯;告知。
多其讯言:一味灌输知识。
④及:急于,追求。
数:同“速”。
安;适应。
⑤悖:违背。
⑥佛:同“拂”,违背。
⑦隐;感到沈苦。
疾:怨恨。
⑧去;忘记,忘掉。
⑨刑:成,成功。
译文:如今教书的人,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进行知识灌输,急于追求快速进步,不顾学生能否适应。
结果使学生学习没有诚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教育违背了规律,达不到教育的要求。
像这样,学生便对学习感到痛苦,并厌恶老师,对学习的困难感到畏惧,不懂得学习的好处。
他们虽然勉强完成了学业担学到的东西很快就忘了。
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这里吧!题解:古人也有“厚古薄今”的毛病,总觉得过去怎么怎么好,现在怎么怎么不好,时常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
也许,这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心理吧。
过去了的事情,不好的方面随着时间消逝而越来越淡化,好的方面却随着时间消逝而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被美化。
每个时代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时代毛病百出、千疮百孔,过去的时代是理想的社会。
当然也有不变的。
比如这里说到的教学当中的急于求成,照本宣科,不论对象情况一律“填鸭”,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等情形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好或者变坏。
作为专搞教育的人,当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改进教育方法。
不过,任何时代都有高明的教师和平庸的教师,有聪明学生和愚笨学生。
十个指头不一般长,这大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果这样来看问题,现实的态度是:对症下药。
【国学典籍】《礼记》原文 译文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内容涵
盖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宗教等。
下面是一些《礼记》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就
以此为美。
但是,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办,有时候就行
不通。
为了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礼者,既视而远听,皆有法式。
以不可胜者求之,
以似不肖者求之。
译文:礼仪的实行,既要看它们的形式,又要听它们的声音,都是有一定规范的。
揣摩那些不可能达到的事去寻求礼仪,或者把不像礼仪的事当作礼仪,这都是不正确的。
原文: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译文:《曲礼》说:始终恭敬谨慎,如有所思,说话稳重,百姓就安定啦!
原文:凡为人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译文:凡侍奉父母的礼节:冬天要使他们温暖,夏天要使
他们清爽凉快;晚上要替他们铺好床铺,早晨要向他们请安。
原文:父召子,不在,侧声呼之;子命之,分坐。
译文:父亲招呼儿子,不在时可用声音呼唤;儿子召唤父
亲时则要声音高昂一些;父亲召唤儿子时,左右侍奉的人代
为应答;儿子召唤父亲时也须如此。
原文:君将适他,臣如致金玉货贝于君,则曰致马资于有司;若不欲受则曰:难备。
译文:君主将要出使他国时,臣子如要把金玉宝物呈献给
君主,就应说:向有关部门准备出使的用具;若不想献出宝
物就应说:难以准备齐全。
《礼记》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礼记》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一、曲礼上原文: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白话文:曲礼说:“不要不恭敬,要严肃思考,言辞要稳定,这样就能安定民心。
”二、曲礼下原文:曲礼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白话文:曲礼说:“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谨慎思考,明确辨别,坚定实践。
”三、檀弓上原文:子曰:“夫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白话文:孔子说:“礼仪是用来确定亲疏关系、解决疑惑、区分同异、明确是非的。
”四、檀弓下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白话文:孔子说:“礼仪的运用,以和谐为贵。
先王之道,以此为美,大小事情都要遵循。
如果有所不行,知道和谐而追求和谐,不以礼仪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五、王制原文:子曰:“王者,以礼乐治天下。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白话文:孔子说:“王者,用礼乐来治理天下。
音乐达到极致,人们就没有怨恨;礼仪达到极致,人们就不会争斗。
”六、月令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白话文:孟春正月,太阳位于营室,傍晚参星在南方,早晨尾星在南方。
这个月的干支是甲乙,天帝是太皞,天神是句芒,对应的动物是鳞类,对应的音是角,音律对应太蔟,对应的数字是八,对应的味道是酸,对应的气味是膻,祭祀的是户,祭祀时先祭脾。
东风开始融化冰冻,冬眠的虫子开始活动,鱼开始上浮,水獭开始捕鱼,鸿雁开始迁徙。
天子住在青阳左边的房间,乘坐鸾车,驾驭青龙,车上插着青色的旗帜,穿着青色的衣服,佩戴着青色的玉器,吃的是麦子和羊肉,使用的器物是疏而通的。
《礼记》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续)七、礼运原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原文及译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童仆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乐正子春说:“住口!”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啊!”童仆又说到:“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曾子说:“你爱我不如爱那童仆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译文】
晋献公想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诉申生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对父亲说呢?”太子说:“不行。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我说出来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父亲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国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只有去死。我不敢贪生怕死。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君年纪老了,爱子年纪又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得到了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再拜叩头行礼,接着自尽身亡。因此,人们送他溢号称“恭世子”。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引咎自责的敬业精神
【原文】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译文】
鲁庄公和宋国人在乘丘交战,县贲父为鲁庄公驾车,卜国在车右边护驾。拉车的马受惊,将车翻倒。庄公摔下车来。副车上的人递下绳子,拉庄公上了副车。庄公说:“卜国啊,没有勇力呀!”县贲父说:“以前没有翻过车,今天却车翻人坠,这是我们没有勇气!”于是两人殉职而死。事后马夫洗马时,发现马大腿内侧中了飞箭。庄公说:“原来翻车不是他们的罪过。”于是庄公作文追述他们的功德。为士作文悼念的风习,就是从这开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原文及译文
前言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讲述礼仪制度、礼仪范畴的重要典籍。
它是由前700多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多个晋、鲁、齐、楚、秦、赵等诸侯国籍的文人所编纂的。
《礼记》一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道德思想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礼记》原文及译文,并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析。
原文及译文
《礼记·大学》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译文: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解析: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句话强调大学的根本在于明德,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大学之道的核心是追求至善,以达到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礼记·中庸》
原文:
中庸之道,天下皆知,美而不伐,功成而弗居,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以,不可以长久处。
译文:
中庸之道,天下人都知道,但不自夸;功成却不炫耀,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不贯彻其中,也无法一直成功。
解析:
《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这句话强调中庸之道是天下皆知的,但却不能自夸;追求成功,但不能炫耀。
不仁的人无
法长久处于其中,因为中庸之道是包容与和谐的,只有和善、仁爱的人才能一直贯彻这条道路。
《礼记·礼运》
原文:
宜乎众矣,则不易于成也。
备乎众矣,则不易于毁也。
治乎众矣,则不易于乱也。
是故政莫大于得民心。
民莫重于食。
食非其饱,无以遂行其力;饮非其香,无以乐其性。
译文:
如果符合民众的意愿,就不容易被推翻;如果广泛准备,就不容易被毁;如果
治理得法,就不容易被搞乱。
因此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众最关心的是食物。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人民就无法释放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美味的饮食,人民也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解析:
《礼运》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治理国家。
这句话强
调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以食为天”,食物供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
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
只有让人民的生活得到妥善保障,才能够稳定国家局面,实现“天下太平”。
以上是《礼记》中的三句经典名言,并进行了逐一解析。
《礼记》作为中国古
代经典之一,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礼记》中的精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