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原文及翻译(11)
礼记原文及翻译(2)
礼记原文及翻译(2)【原文】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①,冠②。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③,服④官政。
六十曰耆⑤,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⑥。
八十、九十曰耄⑦,七年曰悼。
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⑧。
【注释】①弱:身体还未完全成熟。
②冠:古人中,二十岁的男子要行加冠之礼,从这时起,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
③艾:指艾草,形容人年纪大了,头发发白的颜色如艾草。
④服:担任,掌管之意。
⑤耆:与"齐"同音,年老之意。
⑥传:分配家产,交代家事。
⑦耄:与"茂"同音,视力、听觉明显下降,活动能力也明显减退。
⑧颐:赡养老人之意。
【译文】人从出生至十岁,可称为"幼",开始外出就做学。
到二十岁,学识经验虽还不够,但体力已近于成人,故可行加冠之礼,从此把他当做成人看待。
三十岁,体力已壮,可以结婚成家室。
到了四十岁,才称得上是强,可以入仕,服务于社会。
五十岁,才能已够老练,可以治理大众的事。
六十岁,体力开始衰弱,不宜从事体力劳动,但能凭经验指导别人。
七十岁已到告老的年龄,应将工作责任交付后人。
到了八九十岁,视力听力心力皆衰耗,可称为"耄"。
到了耄年的人和七岁天真可爱的儿童一样,即使犯了什么过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不施以刑罚。
若到了百岁,那是人生之极,只待人供养了。
【原文】大夫七十而致事①,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②;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
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于长者,必操③几杖④以从之。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注释】①致事:退离自己的职位。
②安车:古代一种单匹马牵着走的车。
③操:配备之意。
④几杖:坐着时所靠之物和走路时所扶之物。
【译文】作为大夫到七十岁就退休,如果君主挽留就会赐予他凭几和拐杖。
有公务外出就会派妇人相陪伴,到四方出巡就乘坐小型车辆。
这样的大夫可以自称"老夫",在自己的国家还要称自己的名姓。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周礼》和《仪礼》的总称,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典籍之一。
下面将为您呈现两则礼记原文及翻译。
一、《周礼·天官冢宰·大宗伯》《周礼·天官冢宰·大宗伯》是《周礼》中的一篇章节,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原文:宗伯,所以尊长宗子曰宾,以其兄弟之状也。
其服北面衮衣,以麟襜,以狐裘,玄纁东园、北园、衮衣。
礼服韫黄、韫白。
尊命父祖¥贤人君,舍大宗室外属之,以尊其贤。
<br>善人齐女,大夫贡女:贡大夫贤女,其兄为贤人君.为大宗子.其弟为贡士.大夫嗣死则为父祖,其子弟嗣则为尊.父在,子为大宗,如其父弟兄之反.贡大夫嗣死,则为舅肆.其子弟嗣则为父祖.父在,子为舅肆,如其弟兄之反.舍外舍内贤人君之父弟不受宗子之表.翻译:大宗伯是对长辈宗子的尊称,是因为其为兄长。
他的服饰是朝北穿上袍衫,加上麟襜和狐裘,衮衣颜色是玄纁,东园和北园的衮衣颜色也是如此。
礼服则是黄色和白色的刺绣。
尊敬命令先贤君,让外属于大宗室的尊者去尊崇其贤。
善良的女子可以嫁给齐国人,大夫的女子可供贡献。
贡献大夫的贤女子,他的兄弟则成为尊敬的先贤君,成为大宗子,其弟则为贡士。
大夫继承而去世,他的儿子弟则成为父祖,子弟继承则成为尊敬的人。
父亲在世时,儿子则为大宗,如同他父亲的弟兄的转变。
贡献大夫继承而去世,则成为舅肆;他的子弟继承则为父祖。
父亲在世时,儿子则为舅肆,如同他的弟兄的转变。
外属于内属的贤人君的父弟不接受宗子的尊称。
二、《仪礼·月令》《仪礼·月令》是《仪礼》中的一篇章节,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原文:仲夏:时长不短,日乃长,草木炽,禾稼秀。
聚言:暑气微炽,朝出郊,降坛加餐,享餐完,泄是月肺虚清庙,乃坛见群神。
暮则退坛,帝先后出。
积水不饮。
去车不御,去斧不乘,洗不行,衣中亵靡,始110心为之自致行,欲告成也。
不晕也,不幽也,虽有孔子在,此仲夏之行也。
《礼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所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
所谓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庭,是因为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好而能管好别人的事是没有的。
所以,如果每个君子都管好了自己的家人,那就等于管好了全体国民。
家庭中的“孝”,可以移来服侍君主;家庭中的“悌”,可以移来服侍官长;家庭中的“慈”,可以移来爱护百娃。
《康诰》上说:“如同爱护婴儿那样。
”只要诚心诚意去追求,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但也差不多。
没有先学会了养儿育女然后才出嫁的。
君王一家讲究仁爱,整个国家就会讲究仁爱;君王一家讲究谦让,整个国家就会讲究谦让;君王一人贪暴,全国百姓就会作乱。
事情的关键就是这样。
这就叫作:一句话能让事情败坏,一个人能让国家安定。
尧舜给天下做出仁爱的表率,天下的百姓也就跟着仁爱;桀纣给天下做出残暴的表率,天下的百姓也就跟着残暴。
如果君主说的是一套,而做的是又一套,百姓们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自己能做到才能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没有这种缺点才能批评别人。
在自己身上看不出有什么仁爱的影子,却要教训别人做到仁爱,这是从来没有的事。
所以说,治理好国家的前提是管理好家庭。
《诗经》上说:“桃花多么好看,枝叶多么茂盛。
这个姑娘出嫁,定会使全家和顺。
”能够使全家和顺,然后才能教育国人。
《诗经》上说:“兄弟和睦相
处。
”兄弟能够和睦相处,然后才能教育国人。
《诗经》上说:“自己的言行如一不走样,才是四方各国的好榜样。
”君王自己是个好的父亲、好的儿子、好的哥哥、好的弟弟,做出了榜样,然后百姓们才会效法他。
这就叫作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庭。
详细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 ǎo )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 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 3虽有佳(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遂)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4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 áng),术(su ì)有序,国有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 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 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 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经解》(礼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礼记》经解关于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经解原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
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
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
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此之谓也。
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
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
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
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敬让之道也。
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此之谓也。
礼记大同篇原文及翻译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記大同篇原文繁體字昔者仲尼與於蠟賓②,事畢,出遊於觀之上③,喟然而歎④。
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與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8)。
男有分,女有歸(10)。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11),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12)。
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13),天下為家。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14),城郭溝池以為固(15)。
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18),以功為己(19)。
故謀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22)。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23),以考其信(24),著有過,刑仁講讓(25),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26),眾以為殃。
是謂小康。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记大同篇原文简体字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②,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③,喟然而叹④。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与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
男有分,女有归(10)。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11),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2)。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13),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翻译及原文
礼记翻译及原文礼记翻译及原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所以小编今天为大家精挑细选几篇供大家欣赏,请看看吧。
《礼记》仲尼燕居原文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
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子曰:「给夺慈仁。
」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
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
」「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
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
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
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
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
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
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
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选自:《礼记》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由学乎~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尚书?兑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谈的这个道理啊~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3虽有佳(嘉)肴,弗食不知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促进的。
《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学半”。
其此之谓乎~理啊~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4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术”(遂)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学。
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5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原文及翻译礼记原文及翻译导语:《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
下面小编整理了礼记的原文以及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礼记》礼记·曲礼【原文】《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
安民哉!【注释】①敬:尊敬,严肃。
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
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
迁:改变之意。
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
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
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
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
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
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
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
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
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礼记。中庸》翻译!
《礼记。
中庸》翻译!【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原文及译文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2章)【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原文及译文3:最高的道德标准【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原文及翻译《大学》原文及翻译《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经)【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下面是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礼记乐记原文和翻译
《礼记.乐记》选段译文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①以下为《礼记·乐记》文。
《正义》引皇甫侃的话说:此章“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
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lè),乐(yuè)声从心而生;一是乐(yuè)感人心,心随乐(yuè)声而变也。
”②比:随着、顺着。
《xx·比卦》彖辞说:“比,辅也。
下顺从也。
”xx:乐读如yuè,做动词用,全句的意思是,顺着音调的变化,而将它音乐化,或说是将它变成为乐。
怎样变?《乐记》孔颖达疏说是“言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
”用白话说就是随音调的变化,用乐器演奏之。
③干戚羽旄:按《乐记》郑玄的解释,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
这两种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鸡尾,旄指旄牛尾。
这两种是文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
④由:因缘、缘故。
此句硬译应是:由于乐的缘故,音才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乐西。
或者说,以乐为目的,音产生了新的东西。
意译就是:乐是音产生的。
译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
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
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
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
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
礼记原文及翻译(11)
礼记原文及翻译(11)【原文】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①。
执天子之器,则上衡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③。
【注释】①带:古人系在衣服外面的长带子,离地大约四尺半的样子。
②上衡:高于心脏的位置。
③提之:手放松提上就可以。
【译文】凡捧着东西时要捧到胸前,提着东西时,要提到腰带。
拿着天子的器用时要高举过胸,拿着国君的器用时要平于胸口,拿着大夫的器用时要低于胸口,拿着士的器用时手放松提上就可以。
【原文】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
执主器,操币①圭璧,则尚左手。
行不举足,车轮曳踵②。
立则磬折③,垂佩。
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④。
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⑤。
【注释】①币:指的是行礼时所用的束帛,大约有二十丈。
②车轮曳踵:像车轮滚动一样不张扬。
③磬折:弯腰的样子。
④佩委:指的是腰佩要垂到地上。
⑤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古人行聘礼时用圭、璋、璧、琮之类的玉器。
其中聘时献圭、璋,礼物没有衬托物,献礼者要掩好正服的前襟,端庄敬献。
享时献璧、琮,礼物有衬托物,献礼者可以解开正服的前襟露出褐衣。
藉,是衬托物的意思。
【译文】凡手里拿着主人的器物,要小心,如同拿不动的样子。
拿着主人的器物,或束帛之类,左手在上;走路时如同车轮滚过一样不张扬,拖着脚跟走。
站立的姿势,要如同磬一样向前俯,腰佩悬垂。
主人直立,腰佩倚附在身,那么臣的腰佩要悬垂;主人的腰佩悬垂,那么臣的腰佩要垂到地上。
拿的是璧琮之类垫着束帛的玉器,袒衣相授受。
拿的是圭璋之类没有垫的玉器,则披外衣相授受。
【原文】国君小名卿老①世妇②;大夫不名世臣③侄娣④;士不名家相⑤长妾⑥。
君大夫⑦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⑧";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⑨某"。
不敢与世子⑩同名。
【注释】①卿老:是上卿之意。
②世妇:指的是在夫人之下、众妾之上的随嫁者。
一般指侄女或是妹妹。
③世臣:父辈时的老臣。
④侄娣:即夫人陪嫁来的侄女或是妹妹。
《礼记 大学》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礼记大学》原文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礼记原文及翻译(12)
礼记原文及翻译(12)【原文】君子将营①宫室,宗庙为先,厩库②为次,居室为后。
凡家造③,祭器为先,牺赋④为次,养器⑤为后。
【注释】①营:营造,修建之意。
②厩库:马厩,仓库。
③家造:制备家中所用的器具。
④牺赋:祭祀时用的牲口的棚圈。
⑤养器:供生活之用的器具。
【译文】君子有准备营造宫室时,首先要建造宗庙祠堂,其次是马厩仓库,最后才是自己的居室。
凡大夫在准备制造器具时,首先是祭祀用的器皿,其次是取赋敛做祭牲的棚圈,最后是自己用的饮食器具。
【原文】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
君子虽贫,不粥①祭器;虽寒,不衣祭服。
为宫室,不斩于丘木②。
大夫、士去国③,祭器不逾竟。
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
【注释】①粥:变卖之意。
②丘木:祖坟上的树木。
③大夫、士去国:在这里指的是向国君进谏三次都以失败告终的大夫和士一级的官员。
【译文】无田产俸禄的人,不设置祭器;有田产俸禄的人,先制作祭服。
君子即使贫穷,也不卖祭器;即使寒冷,也不穿祭服。
建造宫室,不敢砍伐祖坟上的树木。
大夫或士人离开国家,不可携带祭器过境。
大夫和士人将祭器寄存在同一官阶的人那里。
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①,素幂②;乘髦马,不蚤鬋③,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④;妇人不当御⑤,三月而复服⑥。
【注释】①鞮屦:是革屦之意。
鞮,与"低"同音。
②素幂:用白色的狗皮盖在车上。
③蚤鬋:与"爪剪"通假,是剪指甲、理头发之意。
④不说人以无罪:大夫、士等人由于进谏不从才离开自己的国家,如果声称自己没有罪过的话,显然有冒犯国君之意,所以不能说自己是没有罪过的。
⑤当御:接近,服侍之意。
⑥复服: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译文】大夫、士离开国门之时,不可将祭器带出境外,可以把祭器寄存在大夫、士那里。
在大夫、士离开本国时,一过国境,就要在地上堆起土坛,设置庙位,望着祖国而哭泣,要穿着素衣、素裳,戴上素冠,去掉衣边,拖着没鼻子的草鞋,坐着白兽皮包栏的车子,驾着没有剪剃鬃毛的马,指甲不剪,头发不理,吃饭时不再行祭食礼,见到人不敢说自己没有罪过,不用妇人服侍,三个月后恢复原来的装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原文及翻译(11)【原文】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①。
执天子之器,则上衡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③。
【注释】①带:古人系在衣服外面的长带子,离地大约四尺半的样子。
②上衡:高于心脏的位置。
③提之:手放松提上就可以。
【译文】凡捧着东西时要捧到胸前,提着东西时,要提到腰带。
拿着天子的器用时要高举过胸,拿着国君的器用时要平于胸口,拿着大夫的器用时要低于胸口,拿着士的器用时手放松提上就可以。
【原文】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
执主器,操币①圭璧,则尚左手。
行不举足,车轮曳踵②。
立则磬折③,垂佩。
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④。
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⑤。
【注释】①币:指的是行礼时所用的束帛,大约有二十丈。
②车轮曳踵:像车轮滚动一样不张扬。
③磬折:弯腰的样子。
④佩委:指的是腰佩要垂到地上。
⑤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古人行聘礼时用圭、璋、璧、琮之类的玉器。
其中聘时献圭、璋,礼物没有衬托物,献礼者要掩好正服的前襟,端庄敬献。
享时献璧、琮,礼物有衬托物,献礼者可以解开正服的前襟露出褐衣。
藉,是衬托物的意思。
【译文】凡手里拿着主人的器物,要小心,如同拿不动的样子。
拿着主人的器物,或束帛之类,左手在上;走路时如同车轮滚过一样不张扬,拖着脚跟走。
站立的姿势,要如同磬一样向前俯,腰佩悬垂。
主人直立,腰佩倚附在身,那么臣的腰佩要悬垂;主人的腰佩悬垂,那么臣的腰佩要垂到地上。
拿的是璧琮之类垫着束帛的玉器,袒衣相授受。
拿的是圭璋之类没有垫的玉器,则披外衣相授受。
【原文】国君小名卿老①世妇②;大夫不名世臣③侄娣④;士不名家相⑤长妾⑥。
君大夫⑦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⑧";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⑨某"。
不敢与世子⑩同名。
【注释】①卿老:是上卿之意。
②世妇:指的是在夫人之下、众妾之上的随嫁者。
一般指侄女或是妹妹。
③世臣:父辈时的老臣。
④侄娣:即夫人陪嫁来的侄女或是妹妹。
⑤家相:家臣中最年长的。
⑥长妾:生有儿子的妾。
⑦君大夫:指的是在天子处得到分地的大夫。
⑧余小子:指的是天子在丧的自称。
⑨嗣子:指的是诸侯在丧的自称。
⑩世子:在这里指天子。
【译文】国君对上卿、世妇,大夫对世臣、侄娣,士人对家相、长妾,不称其名字。
国君或大夫的孩子不可自称"余小子"。
大夫、士的孩子不可自称"嗣子某",不能和天子同名。
【原文】君使士射①,不能,则辞以疾②。
言曰:"某仃负薪之忧③。
"侍于君子,不顾望④而对,非礼也。
【注释】①君使士射:古代射箭之时,两两配对称为射耦。
②疾:生病。
③负薪之忧:背柴累病了。
④顾望:看看四周是否有比自己强的人选。
【译文】国君让士陪贵宾比箭,如果不能射,士就借口有病,说:"某有负薪之病。
"侍奉君子,若不观察有无比自己更强的人选就回答,就要失礼。
【原文】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①,谨脩其法而审行之。
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②。
【注释】①皆如其国之故:都还和在自己国家一样。
②宗后:指的是家族的后裔。
【译文】君子在国之外不要改变原来的礼俗。
祭祀的礼仪,居丧的服制,哭泣的位置,都如同在自己国内的原样,小心遵从法度而谨慎去做。
离开国家已有三代,家中还有在朝廷做官的,或有来往的,以及兄弟宗族还有在国内的,就要回去告诉族长的后裔。
【原文】去国三巨,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①之日,从新国之法。
君子已孤②不更名;已孤暴贵③,不为父作④谥。
【注释】①兴:指做了卿大夫。
②孤:指去世父亲的儿子。
③暴贵:大富大贵的意思。
④作:定、起之意。
【译文】离开国家已有三代时间的人,宗族中没有官位俸禄在朝廷设列,与祖国没有赴告往来的,自充任新国卿大夫之日起就要遵从新国的法度。
君子在父亲亡故之后就不要再改名字。
父亲已故,即使一下成为显贵,也不要为亡父定美谥。
【原文】居丧未葬,读①丧礼;即葬,读祭礼;丧复常②,读乐章。
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振书③,端书④于君前,有诛。
倒⑤策侧龟于君前,有诛。
【注释】①读:研究之意。
②复常:回到正常的生活。
③振书:弹掉书上的灰尘。
④端书:整理书。
⑤倒:把……打翻。
【译文】居丧之礼,没有出葬时要研究丧礼;已经埋葬,要研究祭礼;丧礼完毕恢复正常,可以读诗歌。
居丧不谈乐事,祭祀不谈凶事,在厅堂不谈论妇女。
在国君面前,用手指掸簿书上的灰尘或整理簿书,要处罚。
在国君面前,把占卜用的龟颠倒,要处罚。
【原文】龟策、几杖、席盖①、重素②、袗絺绤③,不入公门。
苞屦④、扱衽⑤、厌冠⑥,不入公门。
书方⑦、衰⑧、凶器⑨,不以告,不入公门。
公事不私议。
【注释】①席盖:专指丧车上用的伞盖和席子。
②重素:穿一身白色的衣服。
③袗絺绤:穿细葛布和粗葛布的衣服。
④苞屦:草制的丧鞋。
⑤扱衽:指的是把上衣的衣边塞到裤子中。
扱,与"插"同音。
⑥厌冠:头上戴着服丧期间的帽子。
⑦书方:办丧事时,记录客人们赠送礼物的桌板。
⑧衰:穿丧服之意。
⑨凶器:指的是办丧事时所用的器物。
【译文】龟是卜问吉凶用的,几杖是老者扶持用的,席盖是丧车用的东西,衣裳皆素像丧服,穿细葛布和粗葛布的衣服,不可进入公宫之门。
穿丧鞋,上衣边塞入裤子中,戴丧冠,丧事打扮,不能进入公宫之门。
记录送死者物件数目的桌板,粗麻布丧服,丧葬用的器物,不通报经过许可,不能进入公宫之门。
公家的事不可私下议论。
上一篇:下一篇:[古籍]相关推荐相关推荐•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
2018-05-17•••••••NaN【原文】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①。
执天子之器,则上衡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③。
【注释】①带:古人系在衣服外面的长带子,离地大约四尺半的样子。
②上衡:高于心脏的位置。
③提之:手放松提上就可以。
【译文】凡捧着东西时要捧到胸前,提着东西时,要提到腰带。
拿着天子的器用时要高举过胸,拿着国君的器用时要平于胸口,拿着大夫的器用时要低于胸口,拿着士的器用时手放松提上就可以。
【原文】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
执主器,操币①圭璧,则尚左手。
行不举足,车轮曳踵②。
立则磬折③,垂佩。
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④。
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⑤。
【注释】①币:指的是行礼时所用的束帛,大约有二十丈。
②车轮曳踵:像车轮滚动一样不张扬。
③磬折:弯腰的样子。
④佩委:指的是腰佩要垂到地上。
⑤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古人行聘礼时用圭、璋、璧、琮之类的玉器。
其中聘时献圭、璋,礼物没有衬托物,献礼者要掩好正服的前襟,端庄敬献。
享时献璧、琮,礼物有衬托物,献礼者可以解开正服的前襟露出褐衣。
藉,是衬托物的意思。
【译文】凡手里拿着主人的器物,要小心,如同拿不动的样子。
拿着主人的器物,或束帛之类,左手在上;走路时如同车轮滚过一样不张扬,拖着脚跟走。
站立的姿势,要如同磬一样向前俯,腰佩悬垂。
主人直立,腰佩倚附在身,那么臣的腰佩要悬垂;主人的腰佩悬垂,那么臣的腰佩要垂到地上。
拿的是璧琮之类垫着束帛的玉器,袒衣相授受。
拿的是圭璋之类没有垫的玉器,则披外衣相授受。
【原文】国君小名卿老①世妇②;大夫不名世臣③侄娣④;士不名家相⑤长妾⑥。
君大夫⑦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⑧";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⑨某"。
不敢与世子⑩同名。
【注释】①卿老:是上卿之意。
②世妇:指的是在夫人之下、众妾之上的随嫁者。
一般指侄女或是妹妹。
③世臣:父辈时的老臣。
④侄娣:即夫人陪嫁来的侄女或是妹妹。
⑤家相:家臣中最年长的。
⑥长妾:生有儿子的妾。
⑦君大夫:指的是在天子处得到分地的大夫。
⑧余小子:指的是天子在丧的自称。
⑨嗣子:指的是诸侯在丧的自称。
⑩世子:在这里指天子。
【译文】国君对上卿、世妇,大夫对世臣、侄娣,士人对家相、长妾,不称其名字。
国君或大夫的孩子不可自称"余小子"。
大夫、士的孩子不可自称"嗣子某",不能和天子同名。
【原文】君使士射①,不能,则辞以疾②。
言曰:"某仃负薪之忧③。
"侍于君子,不顾望④而对,非礼也。
【注释】①君使士射:古代射箭之时,两两配对称为射耦。
②疾:生病。
③负薪之忧:背柴累病了。
④顾望:看看四周是否有比自己强的人选。
【译文】国君让士陪贵宾比箭,如果不能射,士就借口有病,说:"某有负薪之病。
"侍奉君子,若不观察有无比自己更强的人选就回答,就要失礼。
【原文】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①,谨脩其法而审行之。
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②。
【注释】①皆如其国之故:都还和在自己国家一样。
②宗后:指的是家族的后裔。
【译文】君子在国之外不要改变原来的礼俗。
祭祀的礼仪,居丧的服制,哭泣的位置,都如同在自己国内的原样,小心遵从法度而谨慎去做。
离开国家已有三代,家中还有在朝廷做官的,或有来往的,以及兄弟宗族还有在国内的,就要回去告诉族长的后裔。
【原文】去国三巨,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①之日,从新国之法。
君子已孤②不更名;已孤暴贵③,不为父作④谥。
【注释】①兴:指做了卿大夫。
②孤:指去世父亲的儿子。
③暴贵:大富大贵的意思。
④作:定、起之意。
【译文】离开国家已有三代时间的人,宗族中没有官位俸禄在朝廷设列,与祖国没有赴告往来的,自充任新国卿大夫之日起就要遵从新国的法度。
君子在父亲亡故之后就不要再改名字。
父亲已故,即使一下成为显贵,也不要为亡父定美谥。
【原文】居丧未葬,读①丧礼;即葬,读祭礼;丧复常②,读乐章。
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振书③,端书④于君前,有诛。
倒⑤策侧龟于君前,有诛。
【注释】①读:研究之意。
②复常:回到正常的生活。
③振书:弹掉书上的灰尘。
④端书:整理书。
⑤倒:把……打翻。
【译文】居丧之礼,没有出葬时要研究丧礼;已经埋葬,要研究祭礼;丧礼完毕恢复正常,可以读诗歌。
居丧不谈乐事,祭祀不谈凶事,在厅堂不谈论妇女。
在国君面前,用手指掸簿书上的灰尘或整理簿书,要处罚。
在国君面前,把占卜用的龟颠倒,要处罚。
【原文】龟策、几杖、席盖①、重素②、袗絺绤③,不入公门。
苞屦④、扱衽⑤、厌冠⑥,不入公门。
书方⑦、衰⑧、凶器⑨,不以告,不入公门。
公事不私议。
【注释】①席盖:专指丧车上用的伞盖和席子。
②重素:穿一身白色的衣服。
③袗絺绤:穿细葛布和粗葛布的衣服。
④苞屦:草制的丧鞋。
⑤扱衽:指的是把上衣的衣边塞到裤子中。
扱,与"插"同音。
⑥厌冠:头上戴着服丧期间的帽子。
⑦书方:办丧事时,记录客人们赠送礼物的桌板。
⑧衰:穿丧服之意。
⑨凶器:指的是办丧事时所用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