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江花月夜》以“月”为线索的三层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春江花月夜》以“月”为线索的三层结构

作者:董紫云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1期

内容摘要:文章就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重要意象“月”入手,结合文章的结构进行解读,品味其景、理、情三层结构的艺术奥秘。同时对各联诗句逐一进行品读,进一步体会文本的内蕴,阐明该诗艺术魅力的精妙所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全诗的意境。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结构

张若虚,初唐诗人,他留下来的《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人称赞,清末王闿运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来评价它。闻一多先生赞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1]。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也拟《春江花月夜》之格,并名诗曰《秋窗风雨夕》,可见其具艺术魅力。《春江花月夜》属于宫体诗,在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此题下存诗还有四首。另外这首诗所抒发的游子思妇的情感也算不上新颖,何以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其究竟有何艺术奥秘?本文将尝试从景、理、情三个角度入手,逐一揭示其景、理、情的连贯性,并理解以“月”为线索的巧妙安排,从而寻找其艺术魅力。

全诗共三十六句,在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写景、说理以及抒情。第一部分通过远景与近景的描绘,描写出一幅波澜壮阔且幽美的春江月夜美景图;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到哲理之思,发出了深刻的宇宙意识之问;在第三部分,全诗的意脉再一次发生转折,从对宇宙的思考转为抒发游子思妇的相思别离之愁情。全诗以“月”为线索,把写景、说理、抒情融为一体,营造了整体和谐的意境之美,全诗结构安排巧妙,读来令人心驰神往。

一.春江月夜,壮阔幽美之景

1.视野阔大,壮美之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2]开篇即把读者带入了一片广阔的视野之中。满月之际,江潮水涨,满月与江潮共生,仿佛江与海已然连成一片。明月倒映在江海,艳丽的月光洒满江面,并随着水波的流动而绵延千万里,此时春江处处有月明。在这幅图中,先描绘一幅平面二维的江海图,再描绘一幅三维的海月图,接着“千万里”、“何处无”写出了一望无际的春江月夜的大视角。诗一开始,“春”、“江”、“月”、“夜”这四个意象便共同构成春江月夜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色。

2.朦胧幽美,空灵之月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3]在写完大视角后,诗人笔锋一转,转到了眼前的近景。江水一边承载着明月的光辉一边弯弯曲曲地绕着芳甸缓缓流动,同时,明月也与花发生了互动,静谧的月光照下来,花林中好似有一层飘动的雪霰,似是而非,朦朦胧胧。皎洁的空中明月与绵延千万里的江月两两呼应,给诗人目之所及皆披上空灵幽美的色彩,使得诗人既看不清空中是否有霜飞,也看不见汀上的白沙。在这里,宛转的江流与移动的月光为动景,花为静景,花在江、月的陪衬下缓缓出场,动静结合,营造出由花来点缀的意境幽美的美景。

二.由景发思,宇宙意识之理

1.宇宙意识,哲思之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4]“江天一色无纤尘”是前面八句詩所营造画面的高度概括,正是因为春江与天空都披上了月光的皎洁,江天一色,所见皆一片洁白且视野开阔,这才使得天上的那一轮明月更加吸引人的眼球。很自然地,诗人的目光就紧紧地被那一轮孤月所吸引。诗人此时站在苍茫的春江花月夜的大背景下,突然发出了极具宇宙意识的生命本质之问:“我”如今在望月,那在“我”之前,谁是第一个在江畔见到月亮的人呢?月光是在何年最初照人?在自然景物的大背景下,“人”这一意象随着深刻的宇宙意识而出现,并由此转为人生与江月的咏叹。

2.人生无穷,永恒之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5]唐人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6]的同样具有关于人生本质意识的诗句,但是张若虚在这里并不满足于“人不同”的感慨,而是用“代代无穷”来咏叹。当代学者周啸天说“虽然同样是对有限无限的思考,‘岁岁年年人不同’着眼于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人生代代无穷已’着眼于生命现象的永恒,前者纯属感伤,而后者则是惊喜了”[7]。闻一多更是评价其为“更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层、更廖阔、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恐惧;只有憧憬,没有悲伤”[8]。江月年年照临,每年都是一样,没有什么变化。不知道江月的出现是为了等待何人,只见滚滚长江奔腾不息。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长江水”奔腾不息,也代表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在这里,张若虚也许开始在感叹自己离开家的时间太久了,面对如此美好的春江花月夜,并由此突然尤为思念在远方的良人了。

三.因景触情,相思别离之情

1.游子思妇,相思之月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9]在发出深刻的宇宙之问后,诗人没有继续感叹时间的有限与无限的话题,而是转到了游子思妇的情意。在

青枫浦口处,与人送别本就使人伤感,抬头看到悠悠飘动的白云,这岂不是更加使人生愁吗?在这里,游子在思念良人,而那良人应该也在思念游子吧,思妇这一角色随着诗人的猜想出场。

2.愁情徘徊,缠绵之月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10]曹植的《七哀诗》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11]明月洒下的月光,照着有不尽忧伤的愁思妇。张若虚化用这几句,并把愁思妇不尽的忧伤通过思妇的动作以及所处的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月光有着相思的意味,当她在梳妆打扮时,月光照着镜子;当她卷起帘子睡觉时,月光“卷不去”,依然照着她;当她拂拭捣衣砧时,月光却“拂还来”,依然围绕着她。这徘徊的月光,一直跟随着思妇,也像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一样,缠缠绵绵,既“卷不去”,也“拂还来”。

3.不能相闻,寄情于月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2]游子与思妇相隔遥远,即使有鸿雁、鱼儿相助,也很难把彼此的情思送给对方。那么,既然无法相互倾诉,就寄希望于月亮,愿它能给你带去一丝慰藉!此时,游子头上那轮明月也正是思妇楼上的那轮明月,既然相隔万里,游子无法相伴良人,就由月亮代表“我”的心,让月光把“我”对你的思念给你带过去吧,月亮一直徘徊在你的楼台,围绕着你,就如同我的心,一直在思念着你啊。

4.花落春去,江潭斜月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13]昨天夜里梦见花落到幽静的水潭里,春光过半,时间流逝,可惜自己还不能归家。在这里,闲谭落花又是一幅画面,不过这里“花”的意象所营造出来的画面与开始出现时的朦胧幽美的意境完全相反,这里已然是一幅令人忧伤的闲谭落花图了。自此,各意象逐一落幕。

5.落月摇情,愁情未了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4]江水不息,春天将尽,时光流逝,江潭上的月亮又将西落。月亮斜着慢慢下沉,藏在雾气浓浓的江海上,碣石与潇湘距离相隔无限遥远,不知有多少人趁着斜月的光辉乘月归去。落月西斜,照着江边的树,树的倒影映在江面上,风儿轻轻吹着江面,水面上余月的光辉照得江面上树的影子摇摇晃晃,好似诗人的满腔愁情铺满江面一样,相思之情难以自控,月虽然已经落下,但詩人心中的满腔愁情却丝毫不减,无法排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