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端午节

合集下载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介绍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介绍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介绍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不同的地方的端午节也会有一些不同的习俗活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_端午节有什么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江苏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主要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挂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虎头鞋、戴香包等。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浙江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河北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山东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端午节吃粽子,是山西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子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

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陕西陕西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漳县,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针对端午节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你了解多少

针对端午节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你了解多少

在中国的不少地方,比如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端午节是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的。

五月初五是小端午,五月十五日是大端午。

这是为什么呢?就让老黄历带大家了解,端午节为什么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吧。

据说屈原故乡湖北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头端阳”农历五月初五,“大端阳”五月十五,“末端阳”五月二十五。

大湘西的辰溪、麻阳、泸溪、沅陵、溆浦一带,过去很少过五月初五,一般过五月半,辰溪人称为“五月十五”(称中秋节为“八月十五”、“八月半”)。

为什么那一带的湘西人过五月十五大端午?据说原因有二:其一:纪念屈原。

当年,屈原过鄂渚、入洞庭、溯沅水、经枉陼、至辰阳、入溆浦,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长沙附近的汨罗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噩耗传到湘西,已过十来天,所以湘西一带的端午节比别的地方迟10天。

其二:战争使然。

据传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武威将军刘尚带兵征湘西,全军覆没。

在朝廷无将可使之际,年逾六旬的伏波将军马援主动向汉光武帝刘秀请战(“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和“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都是马援的名言)。

马援举兵之时,正值农历五月初五,士兵面带难色,马援厉声说:“端午佳节,蛮酋必醉,进可成功。

今日乃小端阳也,后将与诸将过大端阳。

”当即进兵,果然守兵过端午喝得酩酊大醉,毫无防范,马援因此势如破竹,不几日便降服了湘西一带。

五月十五日这天,马援杀猪宰羊,犒劳将士。

自此,湘西一带就过五月十五大端午了。

农历五月十五那一天,湘西一带的出嫁之女都要携夫回娘家拜五月半,喝节日酒、吃粽子,还有龙船比赛可以观看。

辰溪、麻阳的辰河一带,龙舟文化独具特色,每逢农历五月十五日左右,江中龙舟飞梭,锣鼓震天,挠手汉子们赤着上身,只穿短裤,或仰卧船头,或侧坐船边两船并拢,相互配对,在众人呐喊助威声中相互拼搏——掐脖子、抓脯、脚蹬、脚挑、挽手臂等。

若将对方掐落水中,或对方自知不力而招手为止方为胜。

“非遗”视域下的端午保护与反思——以湖北省秭归县端午节为个案

“非遗”视域下的端午保护与反思——以湖北省秭归县端午节为个案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 中由湖北省秭归县 申报 县文化局已经正式 向湖北省文化厅请示 ,要求 申报 的 “ 屈原故里端午 习俗”即是其 中一支。申遗成功 秭归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岳阳市政
极大地激发了官方及 民众对端午的热情 ,使得这个 府则表示 ,目前论证和申报端午节的工作 已正式列 本 已有些没落的民俗节 日焕发了新的光彩 ,然而在 入岳 阳市政府工作 日 程。 ” 与此 同时 ,政府有关部
求 申报秭归端午节为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并且 ,
水域九畹溪漂流大赛 、骚坛端午诗会 、端午情焰火
该县还表示将首次举办全国 “ 屈原杯 ”龙舟锦标赛 晚会 、 民 间文 艺调 演 文化活 动周 、 经 贸洽谈会 及 “ 我 ( 第 1 2 届) 暨首届端午文化节。 ” 至此 ,当代官方 在屈 乡过端 午 ”为 主 的七 大主 题活 动 。从 这份 端 午
报 到 6月 1 8日九 畹溪 漂流 大赛 运动 队报 到 。 6月 1 9 拜仪式结束后 ,还开展了端午诗会 。1 2 名书童打扮 日0 9 :O 0 — 0 9 :3 0举行 第 四届 中 国秭归 端午 文化 旅 的学生朗诵屈原作品 《 橘颂 》 ,5 0名小学生合唱屈 游节暨 “ 屈原 故 里杯 ”龙 舟锦标 赛 开 幕式 ( 地点 :
真 正使 “ 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 ”这 个概 念 深入 人 心
2 0 0 5 年 国务院颁布了 《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 遗产保护的通知 》 , 昔日 不被人重视的一些草根文化
地是 2 0 0 5 年中韩关于端午 申遗之争 。 这一事件由于 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和 《 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 新闻媒体和网民的共同推动 ,曾经掀起轩然大波 , 引发国民高度关注 ,却最终 以中方败北告终。国人 迅速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成为各地文化部门

秭归祭屈原内容

秭归祭屈原内容

秭归祭屈原内容
秭归祭屈原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活动之一,起源于湖北省秭归县,被称为“中国屈原故里”。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尊称为楚国文化的象征。

以下是秭归祭屈原的内容:1.祭祀仪式:秭归祭屈原通常在端午节期间进行,人们会在当
地的屈原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仪式包括燃香、上香、奠酒、祝词等环节,以表达对屈原的敬意和纪念。

2.屈原文化展览:在祭祀期间,还会举办屈原文化展览,展示
与屈原有关的文物、书籍、绘画和民间艺术品等。

这些展品将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和影响,让人们更深入了解他的贡献和精神。

3.屈原文化论坛:祭屈原的同时,也会举办屈原文化论坛,邀
请学者、文化专家和爱好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论坛的主题可能包括屈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屈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屈原文化的当代意义等。

4.诗词歌舞表演:在祭祀仪式和相关庆祝活动中,人们会进行
吟诗、唱歌和跳舞,用艺术形式来展示屈原的文化艺术价值。

诗词歌舞表演常常紧密结合楚文化和屈原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屈原精神的美和力量。

5.龙舟竞渡:作为端午节的传统活动,龙舟竞渡也是秭归祭屈
原的一部分。

人们组织队伍划龙舟,在江河湖泊中进行划船比赛,以纪念屈原投江和捞救屈原的传说。

秭归祭屈原是湖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活动,通过对屈原的纪念和文化传承,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给人们参与各种庆祝活动,感受屈原的精神和楚文化的魅力。

屈原故里秭归简介

屈原故里秭归简介

屈原故里秭归简介屈原故里秭归简介秭归县是中国湖北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大洪山脉和汉江之间,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这里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而闻名于世。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秭归更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屈原故里的所在地。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在公元前278年出生于秭归县的丹阳乡。

屈原以其不凡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造诣而成为楚国楚怀王朝的重要官员和大臣。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等原因,屈原在楚国受到了排挤和贬谪,最终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秭归县作为屈原的诞生地和活动中心,保存有大量与他相关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秭归楚墓群,墓群内保存了楚怀王和屈原的陵墓以及陪葬品。

楚墓群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楚文化和屈原生平的重要基地。

每年的屈原祭以及龙舟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秭归的景区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壮丽。

这里有中国南方最长的天然湖泊——南海,湖水清澈见底,景色如画。

南海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条件而成为众多野生动物和植物的乐园,被誉为湖北的明珠。

秭归还有著名的太子港景区,太子港是一片手臂状的天然港湾,四周山势环绕,景色优美。

太子港一带还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是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秭归还有仙人洞、石门温泉、白帝城等景区,各具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

除了自然风光,秭归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

这里的屈原文化广为流传,许多老百姓都能够背诵屈原的名篇,如《离骚》等。

每年的屈原祭,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楚装,进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此外,秭归的美食也是令人垂涎欲滴,有熏鱼、白帝脍、鸭蛋等当地特色小吃,口味独特,风味可口。

秭归县作为屈原故里,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景观和美食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屈原的英勇和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秭归的骄傲。

我们相信,在屈原的故乡,秭归的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屈原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风俗习惯。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小编整理了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风俗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除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秭归

秭归

秭归作者:余鸠来源:《新城乡》2015年第06期又值榴花绽放、艾叶飘香。

端午未到,各式粽子早已竞相斗艳。

奇怪的是,在粽子和端午基本画上等号的时代,长江之滨的屈原故里——秭归县,人们在端午节基本不吃粽子,而是蒸粑粑(面粉制)。

农历五月,秭归乡下的小孩就守在灶台边,看着大人们抱柴、加柴、爨火、吹火,让粑粑出锅。

如果能带着粑粑去看龙船,更是高兴得不得了。

为什么不食粽子?从取材来说,秭归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县内地形以山区为主,荒地多而水田少,人们获取面粉比大米更为容易。

此外,吃粑粑也是纪念屈原的一种形式。

相传屈原小时候每天从香炉坪到读书洞去读书,来回很远,中午不能回家。

妈妈就给他准备了他最爱吃的粑粑。

而最初纪念屈原投江的食物也不是粽子而是粑粑。

“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在秭归,端午比年大,因而自然过得比春节隆重,而且还要过三次。

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在这天之前,秭归嫁出去的女儿们基本上都要回娘家过节,因为五月五为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而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另一说法是,屈原被放逐归乡后,其姊返乡劝慰屈原,因而同乡已婚女子纷纷效仿屈姊回到娘家,在堂屋里和兄弟姐妹话家常、做家务,喜庆端午。

到了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大端午”便在龙舟活动中拉开序幕。

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

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比赛,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

在龙舟下水前还要颂诗祭江,为“龙舟披红”,举行游江招魂。

舟至江心,便接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

”五月二十五的“末端午”,一般是在晚上搞娱乐活动庆祝。

“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牵头,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跳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

同时,末端午还有“送神船”活动。

至此,秭归的端午节才算正式结束。

端午申遗

端午申遗
秭归屈原故里——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 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尤为独特的是,秭归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于端午时吟诗唱和,四百余年 传承不息。
黄石——西塞神舟会以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活动为主,从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 之日举行龙舟开光,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 祀活动。
申遗内容
端午申遗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 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 三省联合“打包”。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 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4日,长江日报从湖 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证实,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 名录。
即便“申遗”之后,还有一种担心,那就是把申遗当做功利之举———抢救保护的兴趣远不如开发利用的兴 趣高,其文化载体纯被当做吸引客源、发财致富的金字招牌。与其申遗成功,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成了变 味的“摇钱树”?却没有在普通百姓心里扎下根,那这样的“遗”不“申”也罢。
感谢观看
端午申遗
向联合国申报的一个“规定
目录
02 历史背景 04 三省四地
05 中韩民俗
07 引发思考
目录
06 积极意义
继2005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2009年9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节日。

六年级音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母亲河教案

六年级音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母亲河教案

六年级音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母亲河教案教学内容: 《哦!黄河》《秭归端午节》《母亲河》《黄河边的尕娃娃》教学目标:《哦!黄河》1. 学唱《哦!黄河》,熟悉黄河在我国版图上的地理位置。

解决几个常识性的问题:黄河的源头在哪里?流经哪些地域?从哪里入海?2. 要求学生能独立唱准歌曲中不同形式的切分节拍,并用真挚的情感去体验音乐的内涵。

《秭归端午节》1. 通过对本曲的学习,使同窗们加倍酷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内容。

3.了解爱国诗人屈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母亲河》1.通过度析歌曲旋律、节拍特点在音乐表达上的作用,使同窗们明白: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永久比咱们表达的情感要多、要深的道理。

2.通过学习此歌曲,使同窗们加倍酷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黄河边的尕娃娃》1.聆听歌曲,感受陕北民歌的特点。

2.学习下滑音和维持音的唱法。

3.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教具预备:钢琴,多媒体课时分派: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进程:一.练声二.歌曲《哦!黄河》1. 让学生了解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并能说出2—3首表现黄河的歌名。

2. 让学生反复聆听歌曲后教师弹旋律,学生分组朗诵歌词。

3. 难点练习4.完整演唱全曲。

5. 引导学生讨论歌唱的力度及情绪处置,准确把握音乐形象。

6.解决书中问题。

教学内容: 《哦!黄河》《秭归端午节》《母亲河》《黄河边的尕娃娃》教学目标:《哦!黄河》1. 学唱《哦!黄河》,熟悉黄河在我国版图上的地理位置。

解决几个常识性的问题:黄河的源头在哪里?流经哪些地域?从哪里入海?2. 要求学生能独立唱准歌曲中不同形式的切分节拍,并用真挚的情感去体验音乐的内涵。

《秭归端午节》1. 通过对本曲的学习,使同窗们加倍酷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内容。

3.了解爱国诗人屈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母亲河》1.通过度析歌曲旋律、节拍特点在音乐表达上的作用,使同窗们明白: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永久比咱们表达的情感要多、要深的道理。

秭归的风俗

秭归的风俗

秭归的风俗
哎呀,这次去姥姥家玩儿,可真有意思!姥姥家在秭归,听说那儿的风俗可有趣儿了。

我一到,就看见家门口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飘着一股香喷喷的米酒味儿,哇塞,肚子都咕噜咕噜叫了!
姥姥说:“秭归的风俗,特别讲究端午节,咱们这儿可是屈原的故乡哟。

”她一边笑一边教我包粽子。

她让我拿粽叶,叠呀叠,再舀糯米,可是我手一滑,“啪嗒”一声,全撒了!姥姥乐得直拍腿:“小馋猫儿,慢点儿来!”
后来啊,我还看见村子里的叔叔伯伯们划龙舟,那船儿“哗啦啦”地划,水花四溅,大家喊着号子,“嘿咻嘿咻”地使劲儿!我一边拍手一边跳:“加油加油!”
最神奇的是晚上呢,姥姥还教我挂艾草,说是能赶走“坏东西”。

她还让我喝了一口黄黄的雄黄酒,呜呜呜,好辣呀!可姥姥说这叫“辟邪”,哈哈,真有趣儿。

秭归的风俗可真多,等下次我还要来!
—— 1 —1 —。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11、端午节的由来简介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有一次秦国来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被打败了,国家就快没有了,屈原更加伤心,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着一块大石头投江了自尽了。

人们知道后,非常悲伤,为了不让鱼吃了屈原,就把竹筒里面装着粽子,扔到河里,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这样来的。

端午节的由来2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尊重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饮食习俗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饮食习俗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饮食习俗全国各地的端午节饮食习俗1、福建福州端午节的家宴必在中午,餐席上必有粽子、雄黄酒、荷叶包、米粉肉等。

家宴后,幼儿穿新衣、红肚兜,佩戴用各色丝线织裹樟脑丸做成的诸如粽子、灯笼等形状别致、色泽鲜艳的香袋,还要洗菖蒲汤,有的孩子还要在口鼻之间贴一块雄黄烟熏的肥肉,然后由大人带着到江边看龙舟竞赛。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2、重庆重庆素有“巴渝大地”之称,所谓“巴”就是蛇,古时重庆人崇拜蛇,以蛇为图腾膜拜。

以前蛇是不能吃的,但20世纪80年代起,重庆人选择在一年之中的端午这天烹制蛇羹,吃下以求保佑自己。

重庆人吃蛇有很大原因是生育文化的影响,蛇作为图腾崇拜的象征,妇女相信在吃下蛇后便会繁殖后代,类似“有邰氏之女姜?,踩了巨人的脚印生了后稷”的传说。

其他人也相信在吃了蛇之后,祖宗进入到身体里便会与自己同在。

但蛇可不能肆意滥杀,也不能在自己家里烹煮,一般情况下是在打谷场上煮一锅蛇羹,全村人分享。

3、广西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叫做“灰水粽”。

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

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色的水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米。

经过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黄色或者棕黄色。

4、广东广东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个头较大,外形别致,状如锥形。

品种很多,有蛋黄粽子、什锦粽子、烧鸭粽等独具南国风味,久负盛名。

潮州的双拼粽,自成一派,一头用咸料,一头则用甜料,一粽两味,故称“双拼粽”。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秭归端午节的风俗

秭归端午节的风俗

秭归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是中国的法定假日。

在中国各地,人们都会庆祝这个节日,而秭归作为湖北省的一个县级市,也有着独特的端午节风俗。

一、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风俗之一,秭归也不例外。

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

粽子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里蒸煮而成的一种传统食物。

在秭归,人们喜欢用糯米、红豆沙、莲蓉等作为粽子的馅料。

包粽子的过程也是一项有趣的活动,家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包粽子,增进了亲情和友情。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也是秭归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之一。

在赛龙舟比赛中,人们手持扁担,站在龙舟上,有节奏地划桨,力争划得更快。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在秭归,赛龙舟比赛通常在汉江上进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本地居民观看和参与。

三、挂艾叶挂艾叶也是秭归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之一。

艾叶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的植物,人们相信挂艾叶可以驱除邪气和疫病。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口或屋内挂上一束新鲜的艾叶,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同时,人们还会将艾叶插在帽子上或系在腰间,以驱邪避灾。

四、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习俗,在秭归也很常见。

香囊是用绸缎、棉布等材料制成的小袋子,里面放有香料,如龙涎香、沉香等。

人们会将香囊挂在腰间或胸前,以驱邪避灾。

同时,香囊还有香气袭人的作用,能带来清新的气息。

五、踏青游玩端午节正值五月初夏,天气宜人,人们喜欢踏青游玩。

在秭归,有许多适合踏青的地方,如大别山、三峡等。

人们会结伴出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机。

六、品茶赏花端午节是品茶赏花的好时节。

在秭归,有许多传统的茶楼和花园,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味各种名茶,欣赏花卉的美丽。

品茶赏花不仅可以舒缓身心,还能增加人们的文化修养。

七、传统民俗表演在秭归的端午节庆祝活动中,还会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表演。

例如,秭归的花炮表演,表演者手持花炮,将火药点燃后,花炮喷出五彩斑斓的火花,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端午节,也被称作“五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有很多小故事,我们来了解一下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_山东端午习俗简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端午节的故事1、屈原投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端午节的来历和介绍有哪些

端午节的来历和介绍有哪些

端午节的来历和介绍有哪些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端午节的来历和介绍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端午节的来历和介绍,欢迎查阅!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屈子祠内新塑造的高达三米的屈原像(拍摄于1981年)。

湖南省东北部的汨罗江上,每年农历五初五“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纪念两千年前在这里怀沙自沉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新华社记者王平摄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介绍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屈原故乡端午节传统习俗

屈原故乡端午节传统习俗

屈原故乡端午节传统习俗伟大诗人屈原诞生于秭归乐平里,在端午节的时候,其故乡会有怎样的习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故乡端午节传统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屈原故乡端午节习俗:粽子飘香粽子是一种食品,在秭归却是一种文化。

屈乡人包粽子很是讲究,他们选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

最特别的是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

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那颗红枣既是屈原对楚国也是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

屈原故里还流传着《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

一身洁白,半世熬煎。

端午节里,人们扶老携幼早早来到江边,他们向江中抛撒包好煮熟的粽子,召唤屈原的魂魄回归故里。

屈原故乡端午节习俗:龙舟竞渡处处划龙舟,秭归特不同。

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乡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

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

颜色各异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屈原故乡端午节习俗:“骚坛”诗会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这里起于明清时期的农民诗社——“骚坛”延续至今。

“骚坛”诗社是一个民间诗歌组织,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

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

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

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屈原故乡端午节习俗:公祭屈原从南北朝开始秭归就有了由官府出面组织端午祭祀屈原的历史,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

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则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秭归的文化

秭归的文化

秭归的文化秭归文化底蕴丰富。

秭归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乡,王昭君就出生在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个美丽的传说。

是端午习俗及龙舟文化的发祥地。

千百年来,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即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秭归端午民俗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末魏晋、兴盛于唐,一直保持到当代。

所包含的礼俗及文化元素十分丰富。

主要有:祭奠屈原,在五月初五,众人聚集屈原庙或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游江招魂,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龙舟游江,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龙舟竞渡,各异龙舟争相前进,场面十分壮观,成为融民族性、竞争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骚坛诗会,自明代起,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由读过私塾的农民自发组织,每逢端午便聚于屈原庙吟诵楚辞、或相互诗词唱和,欢度端午并纪念屈原。

端午习俗还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菖蒲、扎香袋(包)、食盐蛋、稻场娱乐等。

秭归柑橘秭归地处长江西陵峡畔,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秭归培柑桔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就在故里写下了《桔颂》名篇,而今秭归因盛产脐橙于一九九五年四月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

秭归柑桔品质优良,风味独特,脐橙具有果大无核、皮薄、色鲜、肉脆汁多、香郁味甜的品质,桃叶橙具有果面光滑、皮泽橙红、皮薄易剥、味甜而浓、质脆化渣、富有香气的特点,而夏橙成熟于四月中下旬,是调节水果市场的最佳果品,具有多汁化渣、酸甜适度、富有香气的特点。

我县生产的纽荷尔脐橙、罗伯逊脐橙35号、桃叶橙从八十年代至今已多次获农业部部优产品称号,农业博览会多次金奖及全国名牌产品称号。

桔颂牌、长红、秭良三号等脐橙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颇受消费者青睐,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和香港地区。

秭归通过引进国家内外贸部投资及世界银行贷款已发展成为中国脐橙之乡,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使产柑区农民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

秭归端午节的风俗

秭归端午节的风俗

秭归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

秭归,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小城,也有着独特的端午节风俗。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秭归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

龙舟是一种长而窄的船,上面有许多人划桨。

比赛时,队伍们会在湖上划龙舟,争夺第一名。

这项活动既是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和丰收。

赛龙舟的活动在秭归非常盛行,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赛。

二、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不同的馅料包裹而成的食物,常常用竹叶包裹。

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

包粽子不仅是一项技艺,也是一种传统的亲情活动。

家人们会一起坐在一起,包粽子,互相帮助。

包好的粽子有许多不同的口味,有甜的也有咸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秭归的粽子因为选用了当地特产的优质糯米和各种新鲜的馅料,所以非常有口感,吃起来非常美味。

三、挂艾草在秭归,端午节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就是挂艾草。

艾草是一种草本植物,有着浓烈的香味。

人们会把艾草捆成一束,然后挂在门口或者窗户上。

艾草被认为具有驱邪、辟邪的作用,可以保护家庭免受邪恶的侵扰。

此外,人们还会用艾草拍打自己的身体,以驱赶疾病和邪恶的灵魂。

这个习俗在秭归非常普遍,人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带来好运和健康。

四、佩香囊佩香囊是秭归端午节的另一个风俗习惯。

香囊是一种小巧的布袋,里面装有香料。

人们会将香料装入布袋中,然后佩戴在身上,通常是挂在腰间。

佩香囊也被认为具有驱邪的作用,可以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平安。

此外,佩香囊还可以散发出芳香,使人感到清新和愉悦。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制作自己的香囊,选择自己喜欢的香料,然后佩戴在身上。

五、赛猜龙舟除了赛龙舟,秭归端午节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就是赛猜龙舟。

在这个活动中,人们会在龙舟比赛之前,猜测哪支队伍会获胜。

猜对的人有机会获得奖品。

这个活动既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也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

端午:两岸公祭屈原——首个国家级端午节在秭归开幕

端午:两岸公祭屈原——首个国家级端午节在秭归开幕

据 《 史记》 争 Fra bibliotek,楚 国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 作名录》 它们 是 : 。
中 国蚕 桑 丝 织 技 艺 、 建 南音 、 京 云 锦 、 福 南
苏苏州市的 “ 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
组成。
他主 张举贤任l
然 而 屈 原 的 主 官大夫 靳尚等1 在 楚怀王面 前j
而追 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 , 自照千峰。 应 ” 元明之际的贝琼 写有 《 巳酉端 午》 吊屈原
诗 :风 雨端 阳 生 晦冥 ,汨 罗 无处 吊英 灵 。 “ 海 榴 花 发 应 相 笑 , 无 酒 渊 明 亦 独 醒 。 表 ” 达 了诗人 们 对屈 原 的 同情 与悼 念 之情 。 在 我 国 江 苏 、 上 海 、 浙 江一 带, 一 般 认 为 端 午 节 是 纪 念 春 秋 时 期 的伍 子 胥。
不 一 , 其 中以 纪 念 屈 原 之 说 影 响 最 最
座 城 池 。又 派 t
屈原识 破 了秦 :
利害,楚怀 王;
节 ” 申报世界 非 遗程 序。2 0 0 9年 5月 2 6日,该项 目已由湖北省代表 中国 向联 合国递交申报表.申报 的遗 产名称为 “ 中
出楚 国都城 郢
位 ,立 志报仇 。吴军 士气高昂,百战百胜,
越 军大 败 ,勾 践 请 和 , 夫 差 许 之 。子 胥 建 议 , 应 彻 底 消 灭 越 国 , 夫 差 不 听 。 吴 太 宰 受 越 贿 赂 ,谗 言 陷 害 子 胥 , 夫差信之, 子胥 “ 赐 历
将从 彭咸 之所居。 《 ”(离骚 》 )屈 原以死 来 坚持 自己的理 想 ,用生命 谱 写了一 曲 壮丽的爱 国主义乐章。 到 宋 代, 朝廷 追 封屈 原 为忠烈 公, 并下诏将五月初五定 为 “ 午节” 端 ,谕令 各地官府 组 织纪念 诸如赛 龙舟之类 的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秭归启动端午节民俗活动展演
2010-06-23 10:19:34 作者:来源:网络文字大小:【大】【中】【小】中新网宜昌6月10日电 (记者郭晓莹)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十大民俗展演”活动今日进入第3天,当地独特祭祀习俗、饮食习俗、健康习俗等一一展现,有着千年历史的屈原故里端午民俗犹如一幅画卷,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据悉,此次十大民俗活动包括,清晨祭江;端午节姑娘回娘家;挂艾蒿、儿童艾水沐浴、老人艾水泡脚等端午节驱毒祛病习俗;屈原后裔祭拜屈原;乐平里灵牛耕田;包粽子、做咸蛋、蒸馍馍等饮食习俗;制作绣花鞋垫、虎头帽、虎头鞋等民间手工习俗和稻场娱乐习俗等。

展演活动自8日开始,将一直持续到13日。

作为“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活动的序幕,秭归官方首次正式邀请众多媒体记者亲身体验民间端午习俗。

8日,记者在屈原出生地——屈原镇乐平里体验了当地村民祭拜屈原、骚坛诗社农民诗人吟诵诗歌的习俗;9日,归州镇展示了长辈用艾蒿给孩子们沐浴,年轻人给老人用艾蒿洗脚,九畹溪镇展示了女儿端午回娘家探望父母等习俗。

10日,媒体记者赴凤凰山山水庙体验秭归民间包粽子、做咸蛋、蒸馍馍和制作雄黄酒等端午饮食习俗。

据了解,屈原故里秭归民间端午习俗神奇而独特,当地民众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筹备过端午节,而每年的五月,当地人要过三次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整个五月都飘满粽子和艾叶的清香,而“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也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

(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