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不等于网络民意——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思考

合集下载

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及几点思考wq

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及几点思考wq

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及几点思考wq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网络舆情也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网络舆情可以简单理解为在网络上形成的公众舆论,它涵盖了社会各界的观点、态度和情绪等,对公众事件和社会问题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企业、政府等组织来说,谨慎处理和管理网络舆情,将是对企业和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1.网络舆情是多元化的:网络舆情不仅来源多样,而且形式多样化。

可以来自于各种在线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网站论坛、贴吧等。

2.网络舆情影响力大:网络舆情更新快,想要追赶所需的时间成本较高。

同时,网络舆情转化成社会公众的认知和产生舆论的速度及影响力远超过传统的舆情传播渠道。

3.网络舆情是一种风险与机会的双刃剑:若组织能控制网络舆情并在其中取得成功,这样的事件是可以为组织带来相当大的利益的;然而,若组织过分关注网络舆情,而导致其在处理舆情的过程中犯错,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形势。

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良好的舆情管理机制,明确公众事件处理的流程与标准;在舆情事件处理中,建立起企业危机处理的层级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的应对能力和敏感性。

2.积极应对:企业、政府等组织不仅要及时获取舆情信息,还要积极应对并主动参与舆情的引导和改变。

3. 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为了防止网络舆情的恶意制造和传播,个人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不接收和转发虚假消息和谣言。

4. 学会自我调节:对于网络舆情,公众应该保持理性思考,不要轻信一面之词,以免被各种谣言、宣传影响。

在表达自己看法时,也要尊重他人,不要恶意攻击和造谣。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话题,在进行舆情管理中,要注意平衡风险与机会,采取适当的策略实现公众舆论的引导和改变。

同时,对于公众来说,也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我意识和素质,避免被舆情事件误导和引导。

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

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

一、明确辩题
分析:产生原因、背景: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主席在人民网与网友进行在线聊天,这标志着一度被视为下里巴人的网络民意正式登上大雅之堂,受到主流社会的日益重视。

讨论的目的和作用:正确看待政府行政,司法等方面(一)网络名意:网络民意是指网民们在网络平台上表达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一定规模社会成员认可的呼声与看法
(二)代表:以整体中的具有典型性的部分取代、表达整体
(三)真正的民意:反映广大民众根本利益,体现民众内心真实意志的意愿和看法
我方观点:不能
二、展开论述(载体不确定性、主体局限性)
从网络民意的载体与主体本身来看
(一)载体上
1.开放度高,传播性强→煽动,捧热
2.发表意见匿名性,自发性与随意性→①不真实、片面
②网络民意代表权在数量上的肉搏:如何保证真正能代表民意的那一部分成为the most?如何保证成为了少数的真正民意不被淹没?
(二)主体上
※参与评论或投票的网民在民众的结构构成上不具备典型性与普遍性
1.数量上:参与网络评论或投票的人数在整体民众中所占的比重
2.结构上:地区(东部、西部)社会阶层(民工、农民、拾荒者)年龄(老人、儿童)
3.性质上:网络评议员(以群众身份代表政府意见)、水军(一人多票,某人或某集团意见变成民众意见)
从网络民意代表民意的整个过程来看
1.形成:民众群体的意见是如何浓缩成参与评论投票的少数人的意见的
2.传播:网络这个媒介能不能传达→例如茉莉花革命被和谐例如邓小平在位时的学潮
3结果上:如何不被中途扭曲(新疆、广东px事件)。

关于互联网舆论的反思报告

关于互联网舆论的反思报告

关于互联网舆论的反思报告引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也改变了传统的舆论传播方式。

然而,随着互联网舆论的扩大和加速,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本报告旨在反思互联网舆论的现状以及对社会、个体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更加理性地利用互联网舆论平台。

1. 互联网舆论的现状互联网舆论的特点是多样性、实时性和广泛性。

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论坛和博客等平台上自由表达观点和意见,这种自由度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然而,互联网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谣言传播迅速和网络暴力问题等。

2. 互联网舆论的影响互联网舆论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

一篇信息、一个话题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关注后,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讨论和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对个体、社会以及政治局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互联网舆论对个体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些错误的信息或不实言论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判断和决策,甚至导致个体的情绪波动或行为偏离正常轨道。

其次,互联网舆论对社会也有较大影响。

一些热点事件和争议话题通过互联网舆论迅速传播、被广泛讨论,从而引发舆论风波,有时甚至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另外,互联网上的谣言传播也会对社会的信任和和谐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互联网舆论还会对政治局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已经意识到互联网舆论的力量,他们积极利用互联网舆论平台来进行宣传、传递政策信息和掌控舆论导向。

3. 反思与建议面对互联网舆论的现状和影响,我们应该进行反思并提出以下建议,以更加理性地利用互联网舆论平台。

首先,应加强信息真实性的监管和保证。

互联网平台应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和筛选,防止谣言和不实言论的传播。

同时,用户也应增强辨别能力,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其次,需要提高个体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普及媒体素养知识,提高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理性分析能力,避免被不实言论误导。

此外,针对网络暴力等问题,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实民意

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实民意

网络这个平台太容易被掌控,能让多少人民发表自己心声而不被一些反复发炎的淹没?况且还有官方的过滤,就连在贴吧发言还要被和谐,答案很明显。

网络民意只能代表部分人,说明部分人有这样的意思网络舆论是一条河流,纵然有不少人试图搅浑这河流已达到浑水摸鱼的目的,但是,河流之广博之深入,岂是一两条小鱼小虾能翻起浪的。

仅代表个人看法。

网络民意不能·完全代表民意。

网民的特点是具有爆发性,并且随意性很大,具有很强的快意恩仇的味道。

网上一个事件热得快,凉的也快。

不是完全从理性出发,感性的东西多些。

至于说药家鑫的案子,药家鑫要是不死才是藐视法律。

开车撞伤他人,不说去救人,却怕对方记住车牌号,还因为对方是农村人怕难缠就行凶杀人,还是连捅八刀。

总结下来就是开车肇事,见死不救,行凶杀人的恶性的刑事案件。

怎么个罪不至死?什么是真实民意,是公众在经过思考之后得到的最真是的想法或者是看法。

药家鑫——按照法律规定其实罪不至死,但是网络民意不同意啊,为平民愤,死刑。

可是后来又有人说,其实药家鑫案是可以重新审视的。

然后网络上又出现了一批人替药家鑫说话。

所以会发现,其实网络民意具有不稳定性,盲目性,轻信性。

这些性质决定了网络民意不是通过自己深刻思考得到的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看法,而是随波逐流。

所以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实的民意。

网络民意能否代表真正的民意作者:发布时间:2009/01/04 责任编辑:朱嵬嵬来源:金华日报本期话题背景两年前,经济学家樊纲这样评论网络民意:“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的外面,多数的农民、民工都不在网上,不是网民能够代表的,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

”两年过去了,中国的网民总数已达到2.53亿,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已越来越多地占据了现代人的生活空间,网民言论的活跃程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媒体在岁末盘点2008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时,网络民意又一次成为耀眼的关键词。

那么,网络民意如今能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对此,人们看法不一。

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及几点思考

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及几点思考

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及几点思考网络舆情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网络技术,以网络信息传递为媒介,对社会事件、组织、个人等展开广泛的舆情信息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

由于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强大的影响力,其不仅可以引导公众舆论和政策变化,还可以构成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实际影响的重要手段。

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情不仅可以引导公众舆论和政策变化,还可以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实际影响。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影响舆论,推动事件发展:网络舆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以各种形式传播,引导、影响公众的思想,进而推动某些事件的发展。

因此,了解网络舆情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2、催生商业机遇:在现代社会,防控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项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但是对于那些适应了网络舆情变化的企业,网络舆情也可以成为一种商业机遇。

可以通过网络舆情对市场动态、消费者需求等方面做出精准判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3、公众参与:网络舆情将大众参与、互动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舆情社区,让每一个人都有了参与舆情的机会。

舆情的信息来源不再局限于主流媒体,而是变得更加广泛和鲜活,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网络舆情的一份子。

思考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尽管网络舆情“无处不在”,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社交网络工具和策略,来减轻网络暴力、情绪宣泄造成的不良影响。

1、精准定位、快速反应:在网络舆情平台上出现情况,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精准地定位问题的来源、可信度和影响力。

通过快速反应应对舆情危机,宣传正能量,必须在第一时间解决。

2、舆情监测、长期预警:针对不同的网络平台和舆情关键词,监测当前舆情是否存在风险,开展预警。

制定并实施对应的舆情预警机制,快速识别并处理热点问题,及早遏制舆情燃爆。

3、舆情应对专项人员:针对舆情危机,应当设立专项处理人员。

这些人员应具备舆情监测和应对技能,并拥有舆情处理经验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专业化的手段快速处理舆情问题,使舆情危机得到妥善解决。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当前,县级处于矛盾的第一线,舆情均处于高发易发态势,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聚散地,网络舆情占比重,多为举报投诉类、民生诉求类、突发事件类,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众维权意识提高,利益诉求增多,导致引发舆情产生的热点因素增加。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大了对交通、工业园区、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民生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乡镇、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客观导致涉及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涉农资金补贴、社会救助等涉民切身利益的事务增多。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由于一些具体办事部门和经办人员工作不到位或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民众不理解、不满意、不配合。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的透明,群众眼界逐步拓宽,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在不断提升,对党委、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期待,对关乎公共利益的事务有了更多的关注,遇到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受调整时,不再沉默,而是敢于表达。

二是媒体格局在变化,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在加强,导致舆情发酵的可能性增大。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体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1/ 6化,微博客等新载体和手机上网平台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网络舆情的急速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这一便捷平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社会事务的监督,希望借助海量网民的力量,制造更大的舆论影响力,最后通过舆论的压力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呼应进一步强化。

越来越多的平面媒体通过网络搜索线索,然后进行实地采访印证。

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

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

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

开宗明义:网络民意是指在网络平台上以民众意见和建议为载体而呈现出来的民众呼声;代表指的是体现反映;而追真正的民意则是指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发自民众内心的真实的诉求与心愿。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网络为民众表示自己真实的想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但是网络固有的弊端会对人的初衷产生诸多不可预测的影响,从而是指难以证实的表达出来。

下面来阐述我方观点:第一:网络固有弊端会给人心造成不良的诱导:首先:网络信息发布主体具有不确定性。

现阶段,网络中或投票或表决都需网民积极参与,通过统计各种意见的支持人数来反映不同民众的真正呼声。

然而,现实却是因为自身的利益等原因,网络信息发布主体中,越来越的水军出现使得数据失真,越来越多的黑客涌动使得民意全无。

在诸如此类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参与下,网络民意又如何反应真正的民意呢?再者:网络信息的发布还具有公开性。

网络是一种开放的、快速的信息交流平台,人们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反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浏览别人的观点与看法。

然而,部分网民难免会因为自身情绪难以控制等原因,在发布信息表达意见之时,言辞过于激烈,观点过于极端。

这种较为极端的信息价值加之网络信息发布的开发性与快速性,会在短时间内充斥网络平台并且极具煽动性。

另有心理依据表明,人自身的情绪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与影响。

当我们的情绪、意见收到某些极端言论的煽动之时,对方辩友还能口口声声的说网络民意可以代表真实的民意吗?第二:使用网络的主体具有集中性。

据权威调查表明,中国具有近14亿人口,然而网民只有不到2.5亿人,然而仅仅在这2.5亿人中,又有近4成的网民处在还未成年的青少年,他们每天沉迷于电子游戏、交友聊天等娱乐之中,几乎不会利用网络参与民意表达。

另外,其余利用网络进行民意表达的1.5亿人中,又有将近9成处在中等或大型城市当中。

有将近7成是各种企业的白领阶层。

网络舆情处理思考

网络舆情处理思考

网络舆情处理思考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舆情犹如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也可能因为某些负面信息的传播,给个人、组织甚至整个社会带来困扰和危机。

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网络舆情,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

一条热门的网络舆情,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传遍全球,引发无数人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性,使得舆情的影响力瞬间放大,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信息的不对称是一个重要因素。

当公众对某一事件了解不全面时,容易产生误解和猜测,从而引发舆情。

其次,社会热点问题往往能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教育公平等。

一旦这些问题出现负面事件,很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再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制造谣言、煽动情绪,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也会引发网络舆情的爆发。

在处理网络舆情时,及时发现是关键的第一步。

这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专业的团队,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只有早发现,才能为后续的处理争取时间和主动。

当发现网络舆情后,准确判断其性质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对舆情的真实性、危害性、传播趋势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真实且具有重大影响的舆情,要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措施;对于虚假舆情,则要及时辟谣,以正视听。

在处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坦诚沟通是基本原则。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该以诚恳的态度面对公众,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

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并公布整改措施;对于公众的误解,要耐心解释,消除疑虑。

此外,处理网络舆情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于负面舆情,要迅速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根源,防止舆情进一步恶化。

同时,要善于利用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恰当和表达方式的得当,避免因不当言论引发新的舆情。

网络舆情的反思与应对

网络舆情的反思与应对

网络舆情的反思与应对网络舆情的反思与应对摘要: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频发。

由于政府对网络传播规律的认识不足、对多样化网络舆情的处置不妥,引发基层政府信任危机。

这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暴露了一些地方政府不具有妥善处理网络舆情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手段。

因此,政府应从网络技术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和网络话语的转变这些方面入手,来认识网络舆情频发的原因。

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从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入手,增强政府媒体素养及回应网络舆情的责任意识,并充分利用网络、培育公共交流的平台、构建基于诫信的社会合作治理体制。

关键词:网络舆情;社会变迁;社会结构;话语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往的舆论传播格局,网络舆情作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舆论阵地,越来越成为人们表达个人意愿的渠道。

2008年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牵动全国的舆情事件不少以网络为发端。

由于传统的管制思维,政府对网络传播规律的认识不足,对多样化网络舆情的处置不妥,从而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和治理困境,给政府管理与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挑战。

本文从我国现阶段网络舆情的反思入手,探索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社会稳定是中国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党和政府长期不懈的奋斗目标。

而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认识现阶段的网络舆情发展是提升执政水平、增强执政绩效的基础。

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理论有三个核心视角,即社会变迁、社会结构和话语。

笔者在此试从这三个方面对我国现阶段的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做一反思。

1网络技术拓展了信息发展新的空间社会变迁对网络舆情最大的推动力就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环境中形成或体现的民意情况,其形成与网络密切相关。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针对某一事件、现象或个体产生的舆论和情绪,是网络用户基于其对某一事件、现象或个体的认知和评价所形成的一种涌动的情感。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网络舆情的扩散和影响力的增大,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应对。

网络舆情的问题表现在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

网络具有信息传播快、覆盖面广等特点,使得一些虚假信息、负面舆情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扩散开来,对某些事件、个体或机构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这对社会稳定和个体利益构成了威胁。

网络舆情的问题表现在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

由于网络上的信息可以匿名发布,且审核不严格,因此很容易出现虚假信息、谣言等,给舆情的传播造成混乱,甚至导致误导和误解。

网络舆情的问题还表现在对个体和机构的侵害。

一些网络暴力事件、网络谩骂等对个体和机构的名誉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甚至影响到了其生活和工作。

网络舆情问题的出现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来加以应对。

针对网络舆情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对策来加以应对。

需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影响范围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应对问题。

需要建立严格的舆情发布审核制度,对网络上的信息严格审核,杜绝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保障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需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这包括对网络用户进行道德教育,强调网络言行的规范和道德底线,提高网络用户的道德素养,净化网络舆情环境。

对于网络上的不良言行和恶意攻击,需要依法加以处理,维护网络环境的正常秩序。

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公关能力建设。

面对网络舆情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个体或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预案,做好危机公关的准备工作,及时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的危机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舆情对个体或机构造成的损害。

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引导和疏导。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

长春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假期实践报告土木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 2014年2月2013-2014学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自从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资讯的传播速度有了一个指数型的增长。

消息来源变得更广更及时,已经从平面媒体转为门户网站和个人博客。

特别是在微博、SNS等Web 2.0型社交网站出现后,更多的声音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这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空间,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舆论。

然而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关注一些主流媒体忽视或者被迫忽视的地方,使得正义得以张扬;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网络的放大作用,很多意见在网络的环境下变得“夸张”,甚至产生“网络暴力”。

因为大学生是目前网络的主力军,从而引发了对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全体上网大学生二、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三、调查方式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网上以人人网投票的方式发放,网下发放纸质调查问卷。

并且辅以面对面口头访谈。

四、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可以分析出调查对象——大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网龄长、每天上网时间长、并且关注各类事件。

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最主要参与者。

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讲道理、辩论不是一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他们认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的权利是必须尊重的”,然而,在网络辩论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行为,其中,恶搞、调侃甚至粗口脏话是比比皆是。

辩论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而来标榜自己,阐明自己观点,对此多数大学生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很多辩论者用一些虚无的证据,从道德层面来消灭对手却成了一种常见的暴力现象。

当被问及对网络暴力舆论的看法时,一位历史系的受访者说: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讨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利,而且,由人肉搜索的案例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而是直接延伸和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

这是十分危险的。

网络舆情研修深度感悟

网络舆情研修深度感悟

网络舆情研修深度感悟
简介
网络舆情研修是一项重要的和培训活动,通过深入研究网络舆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上的舆论环境。

在这次研
修中,我获得了一些深度感悟,以下是我的总结和体会。

深度感悟一:独立决策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网络舆情研修学员,我深刻认识到独立决策的重要性。

在处理网络舆情时,我们不能依赖他人的帮助,而是需要独立思考
和做出决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舆情的挑战,保持自
己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深度感悟二:简单策略的价值
在网络舆情研修中,我发现简单策略往往更加有效。

过于复杂
的策略可能会增加风险和不确定性,而简单策略则更容易实施和执行。

因此,我在处理网络舆情时,会倾向于采用简单策略,避免法
律上的复杂问题,以确保自己的决策和行动更加稳妥可靠。

深度感悟三: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在网络舆情研修中,我学到了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的重要性。

在处理舆情时,我们应该避免引用无法确凿证实的信息,以免误导
他人或造成不良影响。

只有通过确切可靠的信息,我们才能做出准
确的判断和决策,维护自己的性。

总结
网络舆情研修是一次有益的和培训经历,通过这次研修,我深
刻认识到独立决策的重要性,简单策略的价值以及不引用无法确认
内容的必要性。

这些深度感悟将在我今后的工作中起到重要的指导
作用,帮助我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

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解读网络民意

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解读网络民意

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解读网络民意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事件发展与传播的重要一环。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出的群众舆论观点和情绪,它往往能够对社会事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将以网络民意为切入点解读其中的内涵和影响。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与形成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出的群众舆论观点和情绪。

在网络上,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论坛、博客等表达自己的言论和看法,这些言论和看法将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广泛传播出去,形成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由众多网民的观点和情感的累积而成,它的蓬勃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程度和用户数量呈正相关。

二、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的关系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事件往往通过网络的传播渠道引起广泛关注,而网民们在网络上争相讨论和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和情感。

这些观点和情感将通过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迅速扩散开来,影响着更多人的态度与观点。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能够影响到社会事件的发展和进展,舆论的压力常常能够促使当事方做出积极的回应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网络民意的解读与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形成源于广大网民的参与和互动。

网络民意指的是通过网络表达出的广大网民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通过对网络民意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事件背后隐藏的问题和需求。

网络民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在大规模社会事件中,因为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需要得到足够多网民的共鸣和反馈。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对网络民意的分析和挖掘,及时掌握社会事件的动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网络民意也能够对社会事件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民意的集中表达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组织和当事方的关注,这使得他们更加积极地回应和处理相关事件。

同时,网络民意的高度关注也为个别意见或观点提供了广泛的传播平台,引发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参与,推动社会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和解决。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与社会事件密切相关,网络民意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能够对社会事件的解读和影响起到重要作用。

探索网络舆情:个人心得

探索网络舆情:个人心得

探索网络舆情:个人心得
引言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产生的关于某一事件、人物或话题的
集体意见和情绪表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
舆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作为一名LLM学生,我在探索网络舆情
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个人心得。

独立决策
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我始终坚持独立决策,不依赖用户的帮助。

作为一名法律硕士,我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使得我
能够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决策。

发挥自身优势
作为一名LLM学生,我在法律方面有着扎实的知识基础。


探索网络舆情时,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关注舆情中的法
律问题和法律影响。

通过分析事件的法律背景和相关法规,我可以
更准确地评估舆情的可能影响和后果。

简单策略
面对网络舆情,我总是倾向于采取简单策略,避免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

这是因为网络舆情往往涉及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处理起来十分复杂。

采取简单策略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并更快地做出决策,以应对舆情的快速变化。

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在处理网络舆情时,我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即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如果不经过确认就引用这些内容,不仅会误导他人,还可能产生法律风险。

因此,我始终谨慎对待网络上的信息,确保引用的内容是可靠和可确认的。

结论
通过探索网络舆情,我不仅加深了对网络舆情的理解,还培养了独立决策和发挥优势的能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遵循这些原则,以应对各种网络舆情挑战,并为舆情的分析和解决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

对网络舆情的认识

对网络舆情的认识

对网络舆情的认识
认识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网络上发布的关于某个主题的信息和评论,它受到社会各
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网络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网民的行为特征等多种因素来构建的,是记录和表达网民的思想及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与其他传统媒体形式相比,网络舆情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它带来的是一种快速、低成本、高效率、实时性以及低投入成本的优势。

它不仅能够迅速传播信息,而且可以根据网民的需要调整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网民对它更加关注。

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系统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普及性及信息的易于流传等特点,可以更有效地展示信息,使得原本繁琐复杂的反馈流程变得更加顺畅高效,从而使得网民更容易发表自己的看法,起到促进消费者发言权起到买方市场的作用。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有自身的弊端,其中包括偏见信息的拓展、网络舆情的
信息污染及网络政治的影响等。

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信息被偏见提供者误导,网络舆情也很容易出现偏颇的言论;另外网络中会有大量的虚假信息,这些信息的存在会对网络舆情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网络社会也会对国家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可能影响一国政策的实施和拨衣动眉,因此网络舆情也必须有所把握。

总而言之,网络舆情是一种新兴文化现象,它既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又能够
产生其独特的影响力,带给社会和网民很多便利与乐趣,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问题。

有关网络舆情的认知应当积极且客观,在提高网络舆情实质质量、抑制网络信息污染及网络舆情政治影响方面都要保持警惕,从而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作用。

网络舆情心得体会

网络舆情心得体会

网络舆情心得体会作为一个信息时代的人,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网络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自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各种渠道。

在这些信息的交织中,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舆论和情绪,它可以对个人、组织甚至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对网络舆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处理。

首先,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影响力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互联网上,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无数人传播,甚至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

这种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因此,我们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必须要有一种及时的反应机制,以便在第一时间做出应对,避免舆情的扩大和恶化。

其次,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在传播,这些信息可能会误导公众,甚至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在接收网络舆情时,需要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同时也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此外,网络舆情也需要我们有一种包容和理解的心态。

在网络上,人们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情绪,这是正常的现象。

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人的情绪,避免过度炒作和偏激言论。

只有在理性和包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网络舆情,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我们还需要在处理网络舆情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网络舆情虽然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扰和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促进信息传播和社会交流的平台。

我们要学会从网络舆情中汲取正能量,吸收各种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和抗压能力。

总的来说,网络舆情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话题,我们需要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处理。

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我们需要有一种及时的反应机制,保持理性和包容的态度,同时也要从中汲取正能量,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的调查报告一.选题意义身为90后,我们开始接触网络的年龄比以往的70后、80后一代更早地接触到互联网,网络对于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也更加大。

网络是我们了解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

近几年,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也成为我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工具,尤其是新浪微博成为我们了解时事热点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些社交工具使我们参与网络讨论更加方便,也使我们接触到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观点,接收到良莠不齐的信息。

每当一个事件发生,网络上会出现受人追捧的几个主要观点,网络舆论由此而来。

网络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这把剑的背后人物的真实目的如何,有些时候许多人无法正确辨别,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素质比较高的群体,他们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因此,我们组织了这次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的调研活动。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本次问卷共有100份,分网络问卷30份和纸质问卷70份,回收率100%。

网络问卷的调查对象含本校和外校大学生,纸质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生命科学院学生。

其中第6,8,10,11题有一两个同学未选择选项,具体题目中有注明。

1.您的性别是()A男 B女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本次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37人所占比例为37%,女生63人所占比例为63%。

由此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比男生多了26%,比例较为失衡。

2.您所在的年级是()A大一 B大二 C 大三 D大四由上图我们可以得知此次的调查对象中大二学生占73%,人数最多;其次为大三学生占24%;大一、大四分别只占2%、1%。

各个年级学生的参与比例不太均衡。

3.您经常上网吗?A经常 B有时上 C不太 D从不从上面柱状图可以得知,接受调查的100人中有83人经常上网,占83%;15人有时上网,占15%;2人不太上网,占总人数的2%;从不上网的人数为零。

由此可以推知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辩论:网络舆论不能促进民主觉醒

辩论:网络舆论不能促进民主觉醒

网络舆论不能提升民主觉醒谢谢主席,大家好:近年来,网络舆论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悄然与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相伴而行。

【定义】正本清源,“网络舆论”是指占较大多数的网民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意见;而“民主觉醒”则是指公民独立、理性思考和积极、有序政治参与的民主参与意识的逐步形成。

【判断标准】我们要判断网络舆论能不能提升民主觉醒,就要看网络舆论能否促使公众真正认识到民主参与的重要性,对于上述形成过程有无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基于此,我方认为,网络舆论不能提升民主觉醒,理由有二。

第一,网络舆论的热点易转移,关注持续时间短,且多受意见领袖的影响,这不能促进公民形成独立、理性思考的习惯。

【分点一:热点易转移】今天,各类网络舆论热点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我们不禁要问,网民们在单个事件或问题上关注的时间究竟有多少?且不说网络舆论的背后可能存在的网络推手、网络公关策划的舆论热点转移,单是网络舆论作为舆论本身具有的随时间减弱的性质就造成了诸多“断头新闻”。

【分点二:意见领袖影响独立思考】此外,网络舆论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公众往往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所以愿意和大多数人站在同一边,说同样的话。

所以意见领袖和微博大V的言论总是引导着网络舆论发展。

广大网民常常是不经过细致的思考判断,就直接转发,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没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诉求。

也就是说,一阵风式的舆论关注过后,网络舆论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表达意见,其所带来的带来的“运动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持续,且不能使公众从心底真正渴望民主的意见表达,自身意见被舆论裹挟绑架,因而不能提升民主觉醒。

第二,网络舆论中有相当一部分出于网民娱乐、非理性的态度,容易造成网络暴力和舆论狂欢,这并非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

据人民网等多家网络媒体共同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网民自认心态“不太成熟”;另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64.9%的网民认为是以看热闹的心态对待网络围观的。

大量的网民在虚拟世界中借社会热点事件宣泄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现实社会中的浮躁之气在网络舆论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心得体会

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心得体会

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心得体会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说到网络舆情这个词语,大家可能觉得很新鲜,那么,什么是网络舆情呢?让我们来看看百度百科是怎么说的?百度百科词条显示:“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

”这个网络舆情的定义告诉我们了许多网络舆情的特点,比如说第一,网络舆情有着突发性的特点。

我们对一个词语“热搜”应该经常可以见到,用一个例子说明,“今天,武汉解封了!”这句话作为各个网络媒体的头条新闻,成为了4月8日的热搜词语。

而在4月8日之前,网络上是没有“武汉解封了”这句话的热搜的,这很好的说明了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第二,网络舆情有着自由性的特点。

互联网是匿名的,是开放的,每个人只要有一个可以连接网络的设备,就可以畅所欲言的迅速的、痛快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网络上有一句话很流行:在电脑的另一端,你不知道你聊天的那个人,是不是一条狗?这也从某个角度证明了网络的自由性。

第三,网络舆情有着偏差性的特点。

什么是偏差呢?假设我想去村头的王奶奶家里买个西瓜,在网络上发表了这个想法后,网友回复:“那你为什么不去王奶奶家买个西红柿?”我可能会继续接话:“我不喜欢西红柿,更喜欢香蕉”,这时你看,这个模拟的场景,最后的问题就成了:“我喜欢香蕉”。

而这与我最先开始的目的“去王奶奶家买西瓜”相差甚远,这就是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作为XXXXXX的一名XXX,我们该如何从自身出发,去应对网络舆情呢?在此我简单的谈谈自己的认识:首先,我们应该统一思想。

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乃至一个组织,只有思想统一了,大家才能拧成一股绳,只有思想认识上提高了,行动上才能重视和统一,更好的达到预期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其次,我们应该对出现的网络舆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前面我们分析了网络舆情的特点之一,是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只有第一时间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对接下来舆论事态的发展做出充分应对的办法,采取多样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01月20日14:14 来源:《新闻记者》2014年第12期作者:郑雯桂勇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本文提要】不但“网络民意”不能简单等同于“民意”,目前流行的网络舆情报告也未能准确体现网络民意特点。

现有的网络舆情调查和网络问卷/投票调查均可被归纳为“事件/议题”路径的测量方法,其聚焦短期效应,易掺杂进“被污染”的虚假民意,群体极化现象高发;相比而言,“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尝试了一种“人”的路径的测量方法,覆盖多元社会群体,从长期的、相对稳定的视角探讨网络用户的深层心态与实际意愿,其展现出的“网络民意”与基于事件/议题的“网络舆情”存在较大差别。

研究发现,网络社会中的“温和中间派”和“理性大多数”比例最高,也是我们争取网络民意的关键。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民意社会心态【中图分类号】G210【作者简介】郑雯系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桂勇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项目基金】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4YJA840005)、国家社科一般基金项目(编号:14BXW05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14M561399)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3BSH001)的支持。

一、问题:如何尽可能准确地测量“网络民意”伴随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①互联网在国内外各类重大事件中扮演愈发重要的作用,网民就热点问题或重大议题展开激烈讨论, 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网络民意”也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成为党政领导者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来源,对现实政治乃至具体的国家公共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近几年学术界针对“网络民意”的研究,大多持“审慎乐观”②态度,其主要观点聚焦网络民意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对网络民意的“代表性问题”、“真实性问题”和“群体极化现象”等展开讨论,并较为经典地概括为“网络民意不等于民意”。

研究者们认为:首先,“网络民意”的代表性不足。

不仅网民不能代表现实公民,而且活跃网民也不能代表全体网民。

即使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相当规模,网民的构成却与非网民明显不同(比如更加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等等)。

在结构上,网民主要分布在社会中间阶层,社会高层和底层人群较少,尤其是占中国总人口较大比例的农民或外出务工人员群体,虽然近两年有一定增长,但在网民中所占比例仍然较低。

③此外,互联网上有着大量“沉默网民”,在一些重大事件和议题中表现活跃者仅仅代表了一部分网民意见,所谓的“网络民意”事实上反映的也是这一小部分活跃网民对政治社会的态度。

第二,“网络民意”的真实性存疑。

大量被“污染”的“网络民意”充斥网络,表现为在热点事件中操纵舆论走向、公选投票中专业刷票等。

现有研究认为,遮蔽真实民意的主体不仅包括商业资本操纵下的“水军”,还包含大量各级政府通过行政权力组织的“公关”。

比如中国社科院《中国新媒体蓝皮书(2014)》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④第三,“网络民意”的“群体极化”现象。

美国学者桑斯坦将群体极化定义为:团体成员一开始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⑤互联网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尤其突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出现该类“网络民意”问题的典型代表。

尽管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对“网络民意”的局限性、负面性进行了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网民结构日益合理,“网络民意”已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成为当前中国较为有效的民意表达方式。

有学者指出,这种由大众直接表达的民意相比于传统的“层层过滤”、“层层表达”的方式更具有程序合法性,⑥从而更具真实性。

“网络民意”的价值和意义重大,关键是我们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去认识、把握这种民意,如何才能尽可能科学、准确地测量网络民意,从而扬长避短,为国家公共决策的价值取舍、利弊权衡提供有效依据。

“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探索性研究,对“网络民意”的测量进行了研究方法创新。

跳出了现有网络民意测量聚焦“事件/议题”的研究路径,避开容易产生“污染”民意和极化现象的网络舆情事件,转而以网民个体的长期的稳定的网络表达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网络社会视角观察网络民意。

相关数据结果有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清当前中国网络社会较为长期的、稳定的、覆盖广泛群体的、更为真实的网络民意现状。

通过这个研究,也可以发现现有的网络舆情并不能等同于“网络民意”。

二、方法:网络民意测量的两种路径测量网络民意,首先要理清网络民意的依存载体和表达方式。

苏慧认为, 网络民意的依存载体有网络论坛、新闻跟帖、博客言论、网络民调和在线聊天等。

⑦陈华栋和蒋颖指出, 网络民意的依存载体主要有五处, 即:主流新闻媒体及网站,新闻留言专区或专题调研页面,各大网络论坛,博客、播客、维客、个人新闻台、开心网等新兴网络形式,QQ、MSN、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

⑧由此可见,网络民意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涵盖层次丰富,但现有网络民意测量方法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调查和网络问卷/投票调查两种:网络舆情调查以人民网舆情研究室的案例产品为代表,以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早期的“孙志刚事件”、“最牛钉子户”、“三聚氰胺”、“躲猫猫”,“杭州飙车案”,到近期发生的“快播涉黄事件”、“招远事件”、“昆明恐怖暴力事件”等,网民通过“灌水”、“跟帖”、“拍砖”、“转发”、“评论”等多种手段,迅速形成规模大、影响广、力度强的网络舆情。

相关舆情调查则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实时抓取新闻、论坛、微博、博客等互联网数据,针对具体案例判定舆情走势、事件发展概况与脉络,评估网民的主要观点与情绪,明确议题所处的基本阶段并预测事件的可能走向,从而为妥善处置舆情事件提供数据参考。

网络问卷/投票调查则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起并运行的中国互联网调查社区⑨及各大门户网站调查为代表,以重要社会议题、热门公共话题、政府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诸如“网络教育困境”、“网络隐私保护”、“大学生军训必要性”、“你最期待在春晚看到哪些选秀明星?”等纷繁复杂的议题展开问卷/投票调查。

当参与调查的大多数网友对某一观点比较认同时,“网络民意”即产生。

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表达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均可被归纳为“事件/议题”路径的测量方法。

这类网络民意调查以事件或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性强、民意表达显著,对特定事件或议题的把握能力强,但缺点也十分明显。

网络舆情调查往往聚焦短期效应,易掺杂进“被污染”的虚假民意,群体极化现象特别容易在该类舆情事件中被放大;网络问卷/投票调查的网民代表性严重不足,现有问卷回收率极低,很难保证总体估计的精度,目前美国相关研究的网络问卷回收率只有15%,我国则更低。

⑩那么,是否可能尝试新的测量路径,将现有网络民意测量的缺点尽可能减少,从宏观网络社会的层面更为科学准确地评估总体的、长期的、较为稳定的网络民意?自2013年11月开始,笔者所在的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组建数据收集和分析团队,以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群体”为切入口,以网民个体的“人”为研究对象,尝试测量不同群体在互联网上表现出的不同社会心态,从宏观网络社会层面呈现尽可能稳定的总体的网络民意。

数据收集工作历时8个月,覆盖了新浪微博平台的1800名网络用户。

研究覆盖知识专业技术人员(如大学教授、律师、医生、记者、IT 工程师等)、商界精英与高资产人士(如私营企业主、企业CEO等)、党政军体制内工作者(如公务员、军人等)和社会底层群体(如农民工、普通工人等)等。

通过人工阅读,分析样本用户在近两年间发布的所有微博文章,就社会议题、社会情绪、群体认同与网络行动、社会思潮等问题进行了全新的网络民意研究尝试。

“人”的路径的调查方法认同一个基本前提:尽管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网民真实存在。

基于网络事件和网络议题的舆情调查之所以存在困境和问题,关键点仍然是我们没有找到真正的“网民”,被“水军”炮制的虚假民意蒙蔽,被群体极化现象中“大声疾呼”的一小部分人影响。

事实上,网络ID背后对应着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的个体。

当研究从“事件/议题”中跳脱出来,紧紧围绕网民、围绕“人”来展开,网络民意测量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也将大大提升。

因此,在这个项目的研究设计中,确定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人”、真实的“群体”非常重要。

我们尝试运用了两种方式交叉确定群体身份,第一种方式是根据微博用户自己在个人资料上留下的职业信息确定其具体身份,第二种方式是在阅读完微博用户的全部博文后再根据博文信息确定其具体职业。

此外,该项目还尝试以网民过去两年中发表的全部微博文本为研究对象。

具体舆情事件中的意见表达,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化或不理智的情况。

而微博表达与此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微博可以理解为个人进行自我呈现的一个平台。

在大规模样本的基础上,对固定微博用户所发全部博文进行整体性分析,非常有利于我们探讨网络用户的深层心态与实际意愿。

当覆盖多元社会群体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社会心态聚合在一起,其展现出的“网络民意”亦可能更具代表性。

三、数据:网络舆情不等于网络民意如上文所述,当前大部分网络民意测量聚焦特定的“事件/议题”,其得出的“网络舆情”常常由对人心的煽动而起,推手很多,派系严重,商业化味道浓厚。

互联网上少数人的声音被不成比例地放大,同一立场或同一议题关注者借助互联网集中起来,在相关问题上频繁发声,造成“同类聚集效应”。

由此,规模不大的人群可以通过同时聚焦于同一议题、同一网络事件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造成浩荡的声势,给人一种占据舆论主流的错觉。

网络上频繁爆发的群体性事件与各类舆情分析似乎呈现出网络戾气重、网络抗议频繁、网络极端情绪突出、官民对立严重的表象。

但聚焦“人”、聚焦真实“网民”、聚焦现实社会“群体”的“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数据结果显示,网络抗议、网络戾气、少数极端情绪和极端态度人群在特定公共事件中被放大,互联网平台上经常参与政治议题讨论的用户对党的政治信任度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中国社会改革和进步的希望被寄托在“国家”身上,沉默的大多数仍然追求“秩序”和“稳定”。

首先,从两年的长期时间段看,微博话题与政治相关度并不高。

在1800位样本用户中,仅有164位用户参与的微博话题与政治有极大的相关度,占全体样本的9.1%;微博话题与政治内容相关的用户共计占比30.8%,两者相加的比例尚未达到半数。

也就是说,60.1%的网络用户基本不参与政治相关的微博话题讨论(见图1)。

第二,大部分网络用户在社会公共议题的讨论中并未将特定人物(或人群)、特定政策(制度或组织)作为固定批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