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教案.docx

合集下载

【实用文档】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实用文档】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活动目的: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穿插的历史小品表演,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而设的小活动。

活动准备: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宜。

2.教师在课前把预习提纲打印若干份,分发给各活动小组。

3.各小组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的辅助资料。

4.在班中民主推选若干人,组成评分小组。

5.各小组自定一个本次探究活动要讨论的中心议题。

要求所选议题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小组成员要对所选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陈述,以利于所有小组参与讨论和学习。

活动步骤:1.按活动小组抽顺序签,每组四人同时上台。

2.向台下同学及评分小组出示本小组的中心议题。

四人小组按课前准备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围绕中心议题分别进行陈述、表演或演讲,同时配合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

3.在各小组上讲台的同时,推选出的评分小组成员各自独立按下表评分。

4.在每个活动小组陈述结束后,评分小组当即亮出所评综合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由主持人宣布总得分。

5.有关说明(1)在分小组活动时,尽量考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弱的搭配。

(2)评分标准除参照上表外,评分小组可灵活操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活动过程:以下是一个活动小组按上面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的精彩过程。

(四人小组上台,幻灯投影出他们的中心议题,并开始陈述)甲同学: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小组和大家一起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亲”政策?我们四人小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

昭君出塞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昭君出塞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昭君出塞一、教材分析课文《昭君出塞》是一篇文包诗课文,课文主要经过表达王昭君出塞前的故事来引出本文的教课要点王思廉的《昭君出塞图》一诗,课文整体故事性强,结构完好,文中有诗、诗中有文。

教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色,采纳行之有效的教课方法和教课手段,让学生自主查阅昭君出塞后的故事,领会诗人的矛盾感情,加深学生的感情情绪体验,培育学生的创新思想,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的整体感悟和赏识水平。

二、教课目标1.认识昭君出塞前后的故事,并能简单表达,掌握课文生字词。

2.经过对昭君出塞故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采集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学习。

3.使学生掌握诗人的写作感情,领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课要点1.认识昭君出塞对国家平定、民族友善的重要意义。

2.能领会诗人讽刺哀思因为国家民族的衰灭,以致妇女成为牺牲品的写作企图,意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课难点1. 领会诗歌哀思的氛围与现实王昭君出塞带来的好处的矛盾之处,领会诗人的别出心裁之处。

五、教课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六、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课课时两课时八、教课过程(一)、人物激趣,走近故事1.同学们,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在中国可谓无人不晓。

今日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汉代美女,她在四大美女之中,获得的谈论最高,大多是怜悯与赞美,历代诗人诵咏不停。

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大家有谁知道她的吗?她是谁?有什么故事?(同学回答,教师总结并增补)2.同学们初步认识了王昭君这位佳人,今日我们要学的课文也是关于王昭君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写了些什么?(二)、导入新课,揭露课题1.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清生字词,教师板书课题《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简要教案

昭君出塞简要教案

课题第一节匈奴统一课型新授授课人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节授课时间初一23-30 班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统一发展的概况通过引导学生对匈奴扩张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匈奴的起源匈奴的发展统一教学难点匈奴的统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影像资料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学情分析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大都是00后左右出生,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融合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他们崇拜的是影视明星,热衷的是国外节日,追求的是时尚,而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习,增强作为内蒙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树立起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板书设计第一节、匈奴的统一一、北方少数民族二、匈奴的起源三、冒顿时期的匈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回忆历史课上关于匈奴的有关知识问题:秦朝时,蒙恬北击匈奴【教学过程】一、匈奴建国示意图:秦统一中国之前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布匈奴建国概况: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游牧部落割据着。

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

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今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

此外还有其他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

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二、历史上的与中原各国:1、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粤剧《昭君出塞》选段教案 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粤剧《昭君出塞》选段教案 花城版

粤剧《昭君出塞》选段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 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特色与悠久的历史, 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更加热爱戏曲艺术, 热爱民族文化。

22. 通过欣赏体验粤剧的风格特点, 初步了解他的发展概况。

3.通过听辨练习判断出戏曲的剧种。

教学重点: 欣赏《昭君出塞》唱段。

教学难点: 体会并辨别地方戏曲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 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国粹京剧, 今天要学习第六单元《梨园百花》进一步体会我国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

(幻灯片展示课题)首先我们看几段视频资料。

2、请学生模仿矮子功, 学演员蹲着走路。

以积极参与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1.同学们模仿得很像, 我看很有学习戏曲的天分哦。

其实戏曲的魅力还不止于此, 凄美的故事中蕴含美丽, 质朴的音调中显现悲壮, 爱的情感冉冉升腾, 美的乐波潺潺流淌。

听, 犹如山泉正静静地流进我们耳朵的是昆剧《牡丹亭游园》选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播放《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视频资料。

简介《牡丹亭》故事概要并介绍昆曲的发展和特点。

2.如果说昆剧犹如静静的山泉, 那么越剧就像是竹林间优美的小溪, 极富江南地区的诗情画意, 接下来我们欣赏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一起体会一下它优美抒情的风格。

播放《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视频资料, 重点介绍越剧的发展和特点。

3.山泉小溪汇进了河流, 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呢?应该是一条涛涛流淌的河流吧。

这就是评剧给我的印象, 请听评剧《花为媒》选段《报花名》。

播放《报花名》视频资料, 介绍剧情, 重点介绍评剧的发展和特点。

24、接下来我要带大家去湖北黄梅县, 听到这个地名, 大家肯定猜到我们要欣赏的戏曲了吧?对, 就是黄梅戏。

黄梅县有将近30个湖泊, 然而黄梅戏就像这些家门口的湖泊一样亲切朴实, 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播放黄梅戏《夫妻观灯》选段《闹花灯》, 介绍此选段的情景, 重点讲解黄梅戏的发展和特点。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教学方法:1、想象法2、以诗解诗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教时:一课时教程: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5、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

《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āo。

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

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

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

(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走进舞剧《昭君出塞》 教学设计

走进舞剧《昭君出塞》 教学设计

走进舞剧《昭君出塞》教学目标:1.了解舞剧的概念,了解舞剧是怎么样通过舞蹈、音乐、舞台设计等艺术方式来呈现剧情。

并能认真欣赏本课所呈现的舞蹈片段,从舞蹈语汇中感受其中的舞蹈美,音乐美以及舞台设计的艺术美。

2.通过学习本课,扩展了对艺术的欣赏视野,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热爱。

3.学生通过参与课堂的互动及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与同学分工合作,能编排自己生活中的舞蹈语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受舞蹈、音乐、文学、舞台艺术等综合艺术对舞剧的艺术的呈现。

难点:通过对剧情了解和对舞蹈、音乐的把握,并表达自己对舞剧人物形象塑造意图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

今天彭老师好开心,想表达自己的心情,想起一句话《礼记.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比音而乐之,谓之乐。

音质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欣赏老师表演一段古典舞。

(我的昭君)二、作品舞剧《昭君出塞》片段鉴赏1、舞剧总编导介绍:孔德明,女,中国歌舞剧院青年舞蹈编导家,她善于挖掘中国古典文化的典型人物作为创编题材,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历史的一种个性解读。

代表舞剧《孔子》、《关公》、《昭君出塞》。

其中,她认为“昭君”二字承载着大众对中国古代女性最美好的幻想,成为了人们向往和平的情感寄寓;战争到和平的沿变,不仅仅是时代政治与文化的历史运筹,更是女性英雄史诗的壮阔书写。

2、舞剧《昭君出塞》的人物关系分析及故事结构展示人物关系直观图。

本舞剧分为六个部分四幕,序、和亲、出塞、贺婚、宁边、尾声。

介绍本剧主要故事情节:在西汉时期,为了维护汉和匈奴的和平,汉宣帝把王昭君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被称为“宁胡阙氏”。

3、舞剧《昭君出塞》片段鉴赏⑴、序:烽烟陈尸遍野,哀鸿遍野,边怨遍野……遍野的陈尸似乎回到那倒下的瞬间——他们在痛苦地挪动着自己的躯体,颤抖的双手绝望地晃动,好像在唤回那将要飘逝的魂灵……遥居宫中的昭君,仿佛聆听着边塞的哀怨;一阵微风掠过,昭君抬头放目,似乎感悟着自己的使命……提问:此片段中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汉宫与匈奴“和亲”势在必行?谈谈你的看法。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活动目的: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穿插的历史小品表演,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而设的小活动。

活动准备: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宜。

2.教师在课前把预习提纲打印若干份,分发给各活动小组。

3.各小组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的辅助资料。

4.在班中民主推选若干人,组成评分小组。

5.各小组自定一个本次探究活动要讨论的中心议题。

要求所选议题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小组成员要对所选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陈述,以利于所有小组参与讨论和学习。

活动步骤:1.按活动小组抽顺序签,每组四人同时上台。

2.向台下同学及评分小组出示本小组的中心议题。

四人小组按课前准备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围绕中心议题分别进行陈述、表演或演讲,同时配合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

3.在各小组上讲台的同时,推选出的评分小组成员各自独立按下表评分。

4.在每个活动小组陈述结束后,评分小组当即亮出所评综合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由主持人宣布总得分。

5.有关说明(1)在分小组活动时,尽量考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弱的搭配。

(2)评分标准除参照上表外,评分小组可灵活操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活动过程:以下是一个活动小组按上面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的精彩过程。

(四人小组上台,幻灯投影出他们的中心议题,并开始陈述)甲同学: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小组和大家一起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亲”政策?我们四人小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

粤剧《昭君出塞》选段-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粤剧《昭君出塞》选段-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粤剧《昭君出塞》选段-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

课时安排与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粤剧表演技巧及唱腔要素
–学习选段《昭君出塞》的剧情和粤剧表演技巧
–听懂、欣赏和评价粤剧《昭君出塞》选段
教学准备和前置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响设备,播放选段《昭君出塞》音频
–准备PPT或白板,展示粤剧表演技巧和唱腔要素
•前置知识:
–学生们应该了解传统音乐剧种的基本表演和唱腔要素
教学内容和过程
1. 粤剧表演技巧介绍
•展示PPT或白板,介绍粤剧表演技巧要素
•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或实地观察粤剧演员表演,了解表演要素,如泥头、扭步、做法等
•老师也可以通过示范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粤剧唱腔要素介绍
•展示PPT或白板,介绍粤剧唱腔要素,如酬和、分明、咬字等
•学生们通过听取音频或实地观察演员唱腔,了解唱腔要素的表达方式
•老师可通过基本唱腔的示范、训练,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选段《昭君出塞》剧情介绍
•展示PPT或白板,介绍选段《昭君出塞》的基本情节
•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或实地观察演员表演,了解剧情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4. 欣赏和评价粤剧《昭君出塞》选段
•播放选段《昭君出塞》音频,引导学生欣赏粤剧唱腔和表演技巧
•引导学生进一步评价选段,如表演技巧、唱腔的表达、情感的传达等
作业与反思
•作业:让学生回家朗读基本唱腔或自己创作唱腔。

让学生完善评价表格,将欣赏和评价的内容写下来。

•反思: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给予鼓励和肯定。

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评价和创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昭君出塞故事教案中班

昭君出塞故事教案中班

昭君出塞故事教案中班教案标题:昭君出塞故事教案(中班)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角色扮演和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资源:1. 图书:包含昭君出塞故事的图书。

2. 角色扮演道具:头饰、服装等。

3. 艺术材料:彩纸、颜料、画笔等。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昭君出塞的故事,并简要解释故事背景。

2. 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场景。

主体(15分钟):1. 阅读故事:选择一本适合中班学生的昭君出塞故事图书,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故事。

2. 讨论故事:帮助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提问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角色扮演。

鼓励学生使用简单的对话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想法。

活动(20分钟):1. 绘画活动:给学生提供艺术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进行绘画。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创作。

2. 制作头饰:为学生准备一些彩纸、颜料和画笔,让他们制作昭君或其他故事人物的头饰。

鼓励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来设计头饰。

总结(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绘画作品和头饰设计。

2. 回顾故事情节和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强调故事中的重要价值观和人物特点。

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用简单的句子或故事梗概来复述昭君出塞的故事。

2. 学生可以在家中与家人分享他们的绘画作品和头饰设计,讲述故事情节。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头饰设计,看是否能够反映出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力。

教案扩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舞蹈或表演,以展示昭君出塞的故事情节。

2.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手工制作,例如制作昭君的风筝等。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资源和活动安排符合中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大班体肓游戏:昭君出塞

大班体肓游戏:昭君出塞

大班体肓游戏:昭君出塞
教学目标:发展幼儿平衡、钻爬、跳跃能力及肢体动作的协调性。

教学准备:平衡木、纸棒、山洞、小凳子、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动物模仿操
二、情景导入:勇敢的昭君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苦终于到达了匈奴国。

让我们沿着昭君走过的路走一遍吧。

1、爬高山一—走鈄坡
2、过小河一一手拿纸棒作划船状
3、钻山洞一一钻爬山洞玩具
4、过沼泽一一踩跳圆片
5、穿荆棘一一绕凳子跑
三、幼儿分组玩“昭君出塞”游戏,教师纠正动作的规范性。

四、全体完成一遍后,幼儿分组进行竞赛活动,看哪组又守规则又快速。

五、总结游戏情况,并进行奖励活动。

六、集合,列队回教室。

昭君出塞声乐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昭君出塞声乐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昭君出塞声乐教学设计引言:昭君出塞,是中国民族史上的一个传世佳话。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声乐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个经典故事。

通过声乐的表演和演唱,学生能够融入角色,感受古代历史的氛围,提高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一、故事背景和分析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也是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说之一。

故事主要讲述了昭君与秦瑟临别前的感人故事。

昭君是中国汉代的一个公主,她嫁给了匈奴的君主,为了维护两族的和平,在离开时她选择了把她能唱的男人的音色的曲子倾君下马送将出塞。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个声乐教学设计,我们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背景和意义;2. 学习并掌握合适的声乐技巧,展现角色的情感;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1)昭君出塞的故事背景和意义;(2)昭君出塞的曲谱和歌词;(3)声乐技巧的训练;(4)情感表达的演唱。

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昭君出塞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个传世佳话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曲谱和歌词:分发昭君出塞的曲谱和歌词给学生,并教授每一个音符和发音的技巧;(3)技巧训练:通过声乐技巧的练习,如音域的拓展、发音的准确性等,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4)情感表达: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声音的变化、音调的上升和下降等手法,表达出昭君对秦瑟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视频或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昭君出塞的故事。

2. 录音配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节奏和情感表达,可以使用录音配乐来辅助他们的演唱。

3. 分组演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音乐表演,让他们展示自己对昭君出塞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及对昭君出塞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小组表演评估:根据学生的小组表演,评价他们对昭君出塞故事和声乐技巧的掌握程度。

昭君出塞教案

昭君出塞教案

《昭君出塞》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元帝时汉和匈奴关系的基本掌握概况,昭君出塞的基本史实能力目标:通过对汉初和汉元帝时和亲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和比较能力;通过对后人诗歌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昭君生平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昭君出塞难点:昭君对汉代民族关系的历史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古诗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教师讲解这一首诗,由此导入。

教学过程:一、昭君生平:(展示幻灯片,教师讲解)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的宫女。

二、出宫侍御(提问学生)请问有谁听过一个历史典故“画工弃市”的吗?(教师概括,并展示幻灯片)王昭君出生于蜀郡秭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一户平民之家,汉元帝时,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看图召见宠幸。

宫人都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不得见汉元帝。

后来匈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杀掉了画工。

三、出塞和亲(师设问,学生分组讨论)汉初的和亲和汉元帝时的和亲有什么不同?(师根据学生情况总结)1、关于汉初和亲的提出原因2、汉初和亲的都是宗室公主3、从汉初到汉元帝时汉与匈奴国力的改变4、昭君的出塞之路,引出昭君“落雁”称呼的由来5、总结: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

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二)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补充)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昭君出塞 声乐教学设计

昭君出塞 声乐教学设计

昭君出塞声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昭君出塞》这首民族声乐作品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昭君出塞》的曲调和词曲;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音乐表演技巧;4. 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昭君出塞》的背景介绍和歌词解析;2. 学习《昭君出塞》的曲调和唱法;3. 组织学生进行声乐表演。

三、教学过程1. 呈现音乐作品教师播放《昭君出塞》的原唱音乐,让学生倾听并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氛围。

2. 背景介绍和歌词解析教师简要介绍《昭君出塞》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包括昭君和王昭君的故事背景。

然后,教师分析歌词的含义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涵。

3. 学习曲调和唱法教师带领学生跟随原唱进行自然吟唱,熟悉曲调,强调唱法上要注意抑扬顿挫的表达,以及歌曲中的情感转折。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编排一段《昭君出塞》的表演,包括唱歌和表情动作,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才艺。

5. 小组表演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演。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表演中展示才艺和创意。

6. 全班合唱整个班级齐唱《昭君出塞》,强调合唱的整齐和和谐,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声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合唱当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演水平;2. 学生对《昭君出塞》歌曲的理解和感受;3. 学生对音乐作品背景和歌词的理解程度;4. 学生在小组表演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拓展1. 给学生介绍更多相关的民族声乐作品,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和鉴赏能力;2. 引导学生了解戏曲中的民族声乐,如粤剧、川剧等,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3.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声乐比赛和演出,锻炼和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艺。

第9课 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

第9课    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

第9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昭君出塞等基本史实;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路线图”,以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文字、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描述,使学生体验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和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的精神;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二、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三、教学难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五、教学过程:导入(课前)大屏幕打出图片“丝绸商队”配乐《丝路驼铃》由丝绸之路导入新课看图片聆听回味乐曲想象图中场景图、乐结合为导入创设情境一、张骞通西域屏幕打出《西域位置图》回顾西域地理位置指图识读长安、黄河、以及西域地理位置史地结合,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能力,为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路线图》奠基提问: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回顾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回忆汉和匈奴的关系)交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西域,夹击匈奴学生依据所知回答,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问:大家想象一下西行使者一路上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引导学生想象最大的困难是未知的艰险)结合《西域位置图》想象西行途中种种困难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想象力,为张骞不畏艰险,主动出使西域作铺垫。

先后出示《张骞西行图》、《张骞通西域路线图》,生动叙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昭君出塞人教版教案

昭君出塞人教版教案

昭君出塞人教版教案教案标题:昭君出塞(人教版)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昭君出塞》这篇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

3.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

2. 分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昭君出塞》2. 课堂展示素材:图片、音频等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一幅描绘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于古代丝绸之路有什么了解?它对于中国古代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昭君出塞》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她为什么要出塞?b. 故事中的男主角是谁?他对昭君有什么样的感情?c. 故事中的塞外风光和生活条件是怎样的?d. 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主题?三、词汇与句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并解释其含义。

2.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造句,运用关键词汇。

四、文学鉴赏(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昭君出塞》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学生观看相关音频或视频,欣赏课文的朗读和音乐表演。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艺术形式,如修辞手法、意象和对比等。

五、合作学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进行朗读和表演。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并分享给同学。

2. 布置练习册相关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昭君出塞课时教学设计

昭君出塞课时教学设计

昭君出塞课时教学设计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美丽叙事长诗,描述了北方少女昭君嫁给匈奴单于后的一系列奇遇和艰辛。

在教授这首诗歌时,我会将课时设计分为引入诗歌背景、阅读诗歌文本、理解诗歌意义和创作小组活动等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内涵。

一、引入诗歌背景(20分钟)首先,我会通过图片、视频或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介绍昭君出塞的背景。

我会提到昭君是汉朝时期的一位美丽少女,她被选为汉朝与匈奴和亲的使者,后来嫁给了匈奴的单于。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昭君要嫁给匈奴的单于?她在出塞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冒险?二、阅读诗歌文本(30分钟)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将诗歌文本分段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跟随文本一起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我会提前选取一些关键词,并将其解释给学生听。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会不断地鼓励和引导他们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尽可能让他们沉浸在诗歌的美感中。

三、理解诗歌意义(40分钟)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诗歌中描述的出塞是指什么?昭君为什么要出塞?她在出塞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品质和勇气?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我会逐步引导他们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思想和历史意义。

四、创作小组活动(30分钟)为了巩固学生对昭君出塞的理解,我会组织他们进行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将被分配一个诗句或诗段,并要求他们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对话、表演或画面呈现来展示诗歌中的情景和意义。

在小组活动中,我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他们合作和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帮助学生总结他们对昭君出塞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分享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同时,我也会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一些建议以便他们进一步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昭君出塞美术教案中班

昭君出塞美术教案中班

昭君出塞美术教案中班教案标题:昭君出塞美术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昭君出塞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性,提高他们对细节的注意力。

二、教学准备:1. 昭君出塞的故事图片或绘本。

2. 纸张、彩色铅笔、水彩笔、刷子等绘画工具。

3. 教学板书工具。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昭君出塞的故事,简要讲述昭君的传说和她的美丽形象。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故事讲解(10分钟):使用图片或绘本,向学生详细讲解昭君出塞的故事情节。

强调昭君的美丽和她为国家作出的牺牲。

3. 绘画活动(3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昭君出塞的场景或昭君的形象。

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彩色铅笔或水彩笔进行绘画,并鼓励他们添加细节和背景。

4. 分享和讨论(10分钟):让学生互相展示并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

鼓励他们讲述自己绘画的灵感和想法。

引导学生讨论昭君的形象和故事中的情节。

5. 总结(5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昭君出塞的故事和学生们的绘画作品。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绘画昭君出塞的场景,或者创作自己的昭君故事。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绘画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创作表现。

评估学生是否能够表达对昭君出塞故事的理解和想象力。

六、教学资源:1. 昭君出塞的故事图片或绘本。

2. 绘画工具:纸张、彩色铅笔、水彩笔、刷子等。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活动,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君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元帝时汉和匈奴关系的基本掌握概况,昭君出塞的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汉初和汉元帝时和亲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和比较能
力;通过对后人诗歌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昭君生平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昭君出塞
难点:昭君对汉代民族关系的历史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古诗
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教师讲解这一首诗,由此导入。

教学过程:
一、昭君生平:(展示幻灯片,教师讲解)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中
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的宫女。

二、出宫侍御
(提问学生)请问有谁听过一个历史典故“画工弃市”的吗?
(教师概括,并展示幻灯片)王昭君出生于蜀郡秭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一
户平民之家,汉元帝时,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


《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看图召见宠幸。

宫人都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不得见汉元帝。

后来匈
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容貌最美,
悔之不及,杀掉了画工。

三、出塞和亲
(师设问,学生分组讨论)汉初的和亲和汉元帝时的和亲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情况总结) 1、关于汉初和亲的提出原因
2、汉初和亲的都是宗室公主
3、从汉初到汉元帝时汉与匈奴国力的改变
4、昭君的出塞之路,引出昭君“落雁”称呼的由来
5、总结: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
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

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
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
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四、匈
奴生涯
(由学生讲述)公元前 33 年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 yān zh ī)。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公元前 31 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照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后母,于是昭君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

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有二女,长女名
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她的第二个丈夫也去世了。

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
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
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
了服毒自尽。

五、历史功绩:
1、教师介绍: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把中原的文化传
授给匈奴人。

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

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
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 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
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 年,加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
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2、展示古诗词:
“塞上香风暗度村 ,琵琶声急马蹄迟 .
美人一曲安天下 ,愧煞貔貅百万兵 .”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忘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引出问题:诗人是如何评价昭君出塞的?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对昭君出塞持肯定态度,起到协调匈奴与中原民族的关系,确保了稳定和发展.称之为“和平使者”,为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六、后世纪念
教师展示幻灯片,给学生介绍昭君的故里,墓葬。

课堂小结: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像王昭君、霍去病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的称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