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性维度中的历史

合集下载

美的形状和历史的观念——读张曦《观念的形状

美的形状和历史的观念——读张曦《观念的形状

美的形状和历史的观念——读张曦《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冯庆张曦先生的大作《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版,以下简称《观念的形状》)是一部很美的书。

之所以给出这一审美判断,是因为我在阅读它的时候,也期待别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读到它,这似乎符合康德美学的基本原理。

当然,这同样也是张曦先生自己的期待。

在“尾声”中,他提到,未来中国文明要“超克”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关键所在”,是基于父子人伦的普遍天理和仁心,是阳明式的“良知”,是每一个平凡人自己的“尧舜时刻”①。

那该如何激发每个人心中良知的种子呢?显然需要跟随《观念的形状》去体味中国古典文物的风貌,获取审美的体验,从中进一步获得伦理的乃至知识的体验。

一、文物中的哲学书名“观念的形状”暗含着这样一层意思:美的形状下面有善的观念。

只要我们能够直面美的形状,就可以激发出对善的观念,亦即“良知”:“在每一个奔波劳作的人身上,都隐藏着通往伟大和崇高的东西。

”②但常识告诉我们,纵使文物的美的形状是直观的,其中可能包裹着的观念作者简介:冯庆,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末民初审美启蒙论研究”(21CZW009)。

072却未必那么明确。

《观念的形状》就是这样一本“说明书”:它试图帮助人们理解观念和文物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理解哲学思想或伦理态度与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

这显得像是黑格尔在《美学演讲录》中曾经从事过的工作:通过对艺术中形式和内容之关系的宏观分析,串起对世界历史之宏伟进程的解释;日耳曼人的现代文明,是这一世界历史进程的最后阶段。

无独有偶,在一百多年前,受到黑格尔式艺术哲学的影响,日本人冈仓天心用英语撰写了一本《理想之书》,基于对艺术和文物的历史描述,传达“亚洲一体”的观念。

在冈仓天心的视野里,中国文明和印度的文明观念最终在日本汇聚——从日本艺术和文物的“形状”中,可以分析出佛教和儒家观念的种种痕迹。

感性学的历史沿革2

感性学的历史沿革2

(一)“艺术终结”后美学何为摄影技术的诞生对古希腊以来对写实意象、视觉等级和审美体系的坚持产生了深刻冲击,引领人类图像创作进入"机械化复制"的新时代,也标志着本雅明所言的"灵韵"的消逝。

此后,西方世界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前卫艺术运动,它们共同挑战了传统的"美"的概念,孕育出众多艺术流派和思想潮流。

1917年,被誉为达达主义艺术之父的杜尚,在纽约策划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展览——《泉》。

他大胆地将一件工业化生产的男用尿壶作为展品,这一行为震惊了艺术界,使得艺术品与日常物品的界限变得模糊,宣告了艺术与美学长久以来的"热恋"结束。

美学家费舍尔曾评述:"杜尚的行为颠覆了视觉艺术诸多根本性预设:艺术必须是人工创造的;艺术应使人愉悦;艺术应承载思想;艺术应展现技艺。

1"杜尚将"艺术品"的所有传统元素抽离殆尽,他的这一颠覆性行为不仅推翻了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传统,还开启了潘多拉的盒子,释放出众多异端思想。

从此,激浪派、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后极简主义和视频艺术等流派纷纷涌现。

现代艺术的驱动力似乎在于对美的解构——通过完全否认艺术与美的关联。

2在卡斯比特的著作《艺术的终章》中,他深刻地剖析了杜尚与纽曼的艺术哲学,指出他们将艺术推向了超越传统美学的新领域,即所谓的"后审美"时代。

在这一时代,艺术的价值不再局限于美学范畴,而是更多地由社会结构、娱乐效应和商业运作共同塑造的精神现象。

3在此之前,美国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阿瑟·丹托在面对杜尚的《喷泉》和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时,也陷入了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

他从哲学剥夺艺术的角度出发,借鉴黑格尔的艺术衰亡论,提出了颇具争议的"艺术终结论"。

《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
作者:余秋雨
来源:《领导文萃》2020年第03期
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19年8月出版
中国文化一直是余秋雨先生研究、写作的主线,数十年来他独立完成了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等维度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

如果说成为几代人传统文化启蒙读本的《文化苦旅》是开端,那么《中国文化课》就是总结。

在书中,余秋雨先生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国文化的内涵,通过“以心带史”的感性方式激活遠去的历史,以中外对照的全球视野反思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突破了常识性和常规化。

在书中,他追索数千年文化史,确认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放眼四大古文明,反思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将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共享给读者。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美学》第四章第一节讲义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美学》第四章第一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美学》第四章第一节讲义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一)古希腊: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与之相应,古希腊美学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质问题。

a )柏拉图的“迷狂说”、“回忆说”。

柏拉图就曾经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

柏拉图认为,某些迷狂状态乃是“上苍的恩赐”,也就是神灵赐福的现象。

这类现象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预言的、宗教的、诗神凭附的和哲学的,其中第三种迷狂是指“缪斯凭附于一颗温柔、贞洁的灵魂,激励它上升到眉飞色舞的境界,尤其流露在各种抒情诗中,赞颂无数古代的丰功佳绩,为后世垂训。

”不难看出,柏拉图在此所描述的其实就是艺术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他的“回忆说”则显然涉及到了审美经验的一般规律。

他这样描述灵魂面对美时的感受和状态:“他凝神着美丽的形象,心里产生一种虔诚感,敬美如敬神,……其次,寒颤过去以后,他会奇怪地发高烧,浑身冒汗。

因为美发射出来的东西穿过他的眼睛在他体内产生热量,他的灵魂的羽翼也因此而得到养育。

受热以后,久经闭塞的羽翼又开始生长。

羽管胀大起来,从根部向外长,最后布满灵魂的胸脯,灵魂过去本来就是遍体长着羽毛的。

在这个过程中,灵魂周身沸腾跳动,正如婴儿出齿时牙根感到又痒又疼,灵魂初生羽翼时也是这样。

”表面上看来,这段文字充满了臆想的成分,似乎谈不上科学的审美经验理论,但实际上它深刻地揭示了审美经验的诸多特征:首先,它表明主体在审美经验中必然处于身心亢奋的状态,并且强调审美经验能够使人的灵魂从肉体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得到复苏和拯救,这显然已经触及到了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和超越性特征。

这实际上类似于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b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

在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又对悲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能够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并且通过这些情感的宣泄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快感。

美学的历史与含义及学习美学的方法教学要点辅导

美学的历史与含义及学习美学的方法教学要点辅导

美学的历史与含义及学习美学的方法本章要回答的是有关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一,美学的历史;第二,美学的含义;第三,学习美学的方法。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关于这一节在此主要谈三点:美学在西方、美学在中国和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美学在西方“美学”来源于西方,英文为Aesthetics,直译“埃斯特惕卡”。

美学的这一原名要记住。

确实,美学原是一门西学,而在中国,虽然有大量的丰富的审美活动,但不存在一门有关审美的专门学科。

而在西方,美学学科也不是在古希腊时期就诞生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是适应西方文化的内在需要而逐渐地产生的。

教材上提出了关于西方美学发展五阶段的看法。

这里就其中的认识论美学和语言论美学再作一点补充。

1.认识论美学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至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

它不再沿袭上帝创造美的神学美学思路,而是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

德国古典美学是同这些重要人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康德、席勒、黑格尔。

第一,康德。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1790)中首次明确地和系统地分析了审美的构成,提出了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命题。

其中尤其重要的有:一是审美“无功利”,二是美在“形式”,三是无目的的“目的”,四是艺术应是“想象”、“天才”和“自由”的艺术,五是对“崇高”范畴的分析。

这些对后世美学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席勒。

席勒的《美育书简》(1793-1794)在康德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融汇出发,提出了“游戏冲动”的新构想,主张通过审美“游戏”去建构一个特殊的“审美王国”。

席勒心中所仰慕的审美教育原型是古希腊文明,他把复活古希腊文明当作一个神圣的美学使命来做。

这部著作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论述“美育”(审美教育)及其文化功能,将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历史维度中的审美主体与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

历史维度中的审美主体与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
20 09年第 5 期
NO. . 0 9 52 0


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


20 - l 0 9 1 N V, 0 9 O 2 0
TH E oR Y A ND M o DER NI ZA TI N o
历史维度 中的审美主体 与康德美学 的四个契机
朱鲁子 马 欣

要 : 美 主 体 作 为 一 个 重 要 的 美 学 范 畴 , 的 生 成 是 一 个 历 史 的 、 实 的 过 程 。在 美 学 史 上 不 乏 审 它 现
历史 过程 。
本 的物质条件 作为支 撑 。 总 之 , 马 克 思 看 来 , 美 主 体 是 具 有 审 美 感 知 在 审 和 艺术 创 造 能力 的人 。在 与审 美 客体 发 生关 系 的时 候 , 不 以片面 的 、 体 的需要 为 尺度 去打量 物 , 是 他 肉 而
作 者 简 介 : 鲁 子 (9 1 ) 男 , 开 大 学 哲 学 系 副 教 授 、 士 。 邮 编 :0 0 1 朱 16 一 , 南 博 3 0 7
马 欣 (9 5 )女 , 开 大 学 哲 学 系西 方 美 学硕 士 研 究 生 。 邮 编 :0 0 1 18一 , 南 3 0 7
5 5
美 学 家对 审 美 主 体 作 出理 论 上 的诠 释 和 规 定 , 直 到 康 德 为 止 , 理 论 内 涵 才 被 真 正 确 立 下 来 。 文 试 通 但 其 本 过 对 康 德 美 学 的 四 个 契 机 进 行 具 体 分 析 , 中得 出 审 美 主 体 在 审 美 活 动 中所 必 须 恪 守 的 原 则 , 非 功 利 从 即 性 、 概 念 的 普 遍 性 、 目的 的 合 目的 性 、 概 念 的 必 然 性 , 些 原 则 为 审 美 主 体 的 确 立 以及 审 美 主 体 的 无 无 非 这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_1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_1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最近在熊猫书院看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很喜欢。

冯友兰说这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中国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

全书分为10个PART,于是我用十段文字记下了每段最核心的部分。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说艺术类的精简书像果汁饮料,那么原著就像水果。

喝完饮料,再啃啃水果,才知道这个水果真实的滋味。

”从远古图腾开始,龙蛇和凤鸟是原始人的审美。

演变到现在的几何条纹,可能与当时的蛇图腾有关。

有“审美积淀”之说,人的审美观因为有观念的想象,因此美的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

夏朝是野蛮而灿烂的青铜文化的开始,青铜在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并表现出一种狞厉美。

及至周朝和春秋战国,褪去宗教色彩,变得精进或是堕落。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是理性主义的思潮,儒道互补。

战国时期,北中国已被孔子理性化,而南中国依然弥漫在远古的图腾神话世界,屈原为代表。

汉代以汉赋与工艺品为代表,工艺品既有气势又古雅质朴。

魏晋时期产生了真正思辩理性的纯哲学,绘画气韵生动,书法飘逸绝伦。

以曹丕为代表的“文的自觉”,将__称为“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

魏晋风度,不可不提的阮籍和陶潜。

南北朝是佛教狂迷的时代,石窟壁画和雕塑,表达着寻求心灵的超脱,那是一个悲惨而非理性的时代。

及至唐朝,才变成乐观的态度。

盛唐的青春气息以唐诗为代表。

李白诗,张旭和怀素的狂草,是“冲破陈规,无拘无束”的代表。

而杜甫诗,韩愈文,颜真卿的楷书,是“严正规范,深沉厚重”的代表。

中晚唐亦有优秀的诗人,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

中晚唐的美学风格,潇洒风流中带有伤感忧郁。

到宋朝,风格变得冲淡含蓄。

宋朝是中国古代最文艺的时期,兴山水画,北宋风格旷远,乃无我之境;南宋讲求细节和诗意,乃有我之境。

到元代,文人画正式确立,画上题诗,突出文学趣味。

也为有我之境。

发展到明清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洪流,以戏曲小说为主。

明朝有《西游记》《牡丹亭》,到清朝,由于朝代更替,出现了禁欲主义,浪漫思潮变成伤感文学,代表有《桃花扇》《长生殿》。

文艺美学1

文艺美学1

文艺美学1.鲍姆嘉通美学思想的观点、历史意义和局限亚历山大·鲍姆嘉通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德国著名的美学家和哲学家。

在美学史上,他是采用“美学”这一术语的第一人,指出美学在哲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因而获得了“美学之父”的称号。

1.鲍姆加登隶属于理性主义的知识谱系,其美学依然建立在理性认识论的立场之上,将“美和艺术”理解为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完善。

但不容忽视的是,他通过美学学科的建立,松动了以理性压倒感性或蔑视感性的“理性独断”局面,校正了过分偏重理性的倾向。

鲍姆加登的意义在于,在强力张扬理性的启蒙现代性维度中加入了审美现代性的解毒剂。

同时,情感、想象、欲望等感性维度的提出也正是世俗幸福、个体欲望、感情欲求等现代性诉求的题中应有之义。

2.西方传统哲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和生存论哲学。

在生存论哲学方面,康德从主体方面,强调认识主体,比较抽象、理性的主体,而鲍姆嘉通的贡献在于他将这一主体发展为感性的主体他说,“如果情感被忽视,或者它完全遭到损毁……那么就到处都会充斥着情感的匮乏,这种匮乏会败坏一切能被想成美的东西”,“能激起最强烈的情感的就是最有诗意的”。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不仅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而且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条件和规律的科学。

这样,美学和艺术发生了关系,因为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

所以,鲍姆嘉通所理解的美学就有着两层含义:一是,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它是哲学认识论的一部分;二是,美学借助艺术研究感性认识,它不仅是一种认识论,而且是一种艺术哲学。

从存在的生存性视域看,美和艺术是人的生存境域的感性呈现,并不存在一个与人无关的美的实体或美的本体,也并不存在一个超然于人的世界之上的美的本质或美的规律。

属人的生存性存在,是一个充满意义追求,充满感性经验,充满情感体验,充满精神超越,充满生命关怀的丰富多样的世界,唯因如此,存在才有美与不美的分别和询问;唯因如此,人的存在才可能进入“诗意地栖居”的境界;唯因如此,人类才懂得审美的对待世界并创造了艺术。

美学知识点

美学知识点

知识点: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美的本质及规律、艺术及其规律、审美关系、审美经验。

(P12-13)周来祥先生明确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

(P13)李泽厚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

(P13)思考:请列举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P12-13)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人文学科。

(P22)体现了美学学科的人文学科性质的着名言论中,“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提出者是柳宗元。

(P24)1、美学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的萌芽,美学思想的诞生,直到18世纪中叶才建立了美学学科。

(P1-8)2、形式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P1)3、美学思想诞生的标志包括文字记载传播、理论形态的范畴、概念、观念和认识。

(P5)4、老子提出了“涤除玄鉴”的命题开启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P5)5、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美学思想有“里仁为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

(P6)5、《国语》中记载的“伍举论美”,代表着儒家美学论美的方向。

(P3)6、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的时间是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出版的美学专着《美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建立;“美学”(Aesthetica)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感觉学(感性学)。

(P7)名词解释提示1、伍举论美(P3)2、涤除玄鉴(P5)3、美学之父(P7-8)1、美的社会历史根源是什么?试用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给出解释。

(P19-22)社会实践活动是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自然的人化”:这是从作为客体的自然的角度理解的。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大自然便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上升为最高一级的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从作为主体的人的角度理解的。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的目的自由创造的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是人的主体性方面。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详情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详情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详情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情感的涵养、历史方法的应用以及历史意识的塑造。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和培养方法。

一、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在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事件、人物和时代,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们应该熟悉历史的时间框架,并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整合。

为了掌握历史知识,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进行系统学习。

此外,老师也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时所具备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历史思维包括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学生需要学会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

为了培养历史思维,学生可以通过进行历史案例分析、讨论历史问题、撰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进行训练。

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的不同维度。

三、历史情感的涵养历史学科不仅关注客观事实的掌握,也强调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

学生应该培养对历史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对历史人物的情感认同和尊重。

为了涵养历史情感,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故事、欣赏历史艺术品、观看历史电影等方式进行体验。

老师也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组织参观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

四、历史方法的应用历史方法是指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历史方法包括史料的搜集、史料的分析和史料的解释等。

学生需要学会查阅各种史料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为了应用历史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历史研究项目、进行历史文献阅读等方式进行实践。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方法意识,引导他们主动运用历史方法解决问题。

审美趣味的名词解释

审美趣味的名词解释

审美趣味的名词解释
审美趣味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和欣赏的偏好和倾向。

它受到文化、教育、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感性体验和情感需求。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这种差异也反映在对艺术、文学、音乐、时尚等领域的评价和喜好上。

审美趣味可以分为多个维度,其中之一是审美倾向的程度。

有些人对美的追求非常强烈,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注重穿着打扮、室内设计、音乐和电影等方面的质量和品位。

而另一些人则并不是很在意这些,他们可能更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便利性。

此外,审美趣味还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有些人喜欢现代主义的风格,追求简洁、抽象、几何化的形式和结构。

而另一些人则对传统的艺术和文化更感兴趣,他们喜欢复杂、细腻、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作品。

在时尚领域,有些人喜欢流行的潮流,而另一些人则更注重个性和独特性。

总的来说,审美趣味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概念。

每个人的审美趣味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反映了个体对美的感知和欣赏的偏好和倾向。

理解自己的审美趣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文学、音乐、时尚等领域的作品,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 1 -。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就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与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1)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谈到文学的本质,文学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与意志。

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就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就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就是一种促进。

对于我们的创作也就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就是自足,结构一旦独立存在就可以给我们造成一种内在的、不变的阅读效果。

我们在这里瞧到的就是文学的表层结构与文学的深层结构。

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就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瞧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与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2)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巴黎圣母院》(1831)就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与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

它以离奇与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在这部小说中给阅读者的视觉与感知上造成了一重陌生化的阅读期待。

(3)对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难点: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反映论、文学接受论与利用中外好的先进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的手头上能瞧到的作家、作品。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学和史学的观点”,这一命题不仅是一种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所谓美学观点是人们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

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

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

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

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而“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批评文艺现象、作家和作品的标准或者最高标准,也是文艺批评史上不能搁浅的标杆。

然而,如何解读“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具体含义,却一直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文论界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

因为即使是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恩格斯本人也始终未对这一“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1]作过明确的界定,所以长期以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一直被人们解读着,但也一直处于模糊的解读中。

众所周知,在西方“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而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除了“美在客体”说之外,“美在主体”、“美在主体客体的统一”、“美在关系”等说法均注意到了主体的感受,这与美学最初的含义是吻合的。

而“美在客体”则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及其规律。

这些论争的存在正显示出“美学”本身既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同时也涉及到主体人的感受和需要。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燕世超摘 要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摆脱蒙昧走向文明即产生理性,二是具备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三是情感的产生与发展。

只有进入文明社会,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真正的审美活动。

关键词审美活动;时间维度;理性;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情感作者简介燕世超,1954年生,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汕头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华文文学∀主编(广东汕头515063)。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8)04-0191-04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审美活动,是指以抒发审美情感为主要内容的感性活动,其中无疑有理性参与。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因为由此必然引发对一系列重大理论的重新审视。

我们无法也不必确定其发生的具体年月,但对其发生的历史时段的探讨则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不能否认劳动对于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所具有的不可取代的意义。

由于劳动,人类的大脑逐渐发达,四肢有了明确分工,意识和语言随之产生并复杂化,最终出现审美活动。

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许多人类学家那里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成为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前提条件。

但劳动的直接目的在于创造物质财富,劳动产品主要给人以物质满足,要达到的是一种功利目的;而且,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不能激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和深度情感,它与生活的原生态融为一体,只是人类为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劳动的派生物,因而,它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

我认为,由于以下几点,只有进入文明社会,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真正的审美活动。

一、审美活动的发生与理性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表现了某个事件或某种心理的发展过程,而作品的内容也总是表达了某种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这个过程或内容无疑是在理性的制约下形成的。

当然,它要遵循情感逻辑,但情感逻辑也要有理性的制约,否则就会是杂乱无章的情感堆砌。

而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互渗率,接近维柯所说的#诗性智慧∃)明显缺少理性的参与,让现代人感到荒诞不经。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_3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_3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贯穿《美的历程》全书的思想是“故意味的形式”。

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故意味的形式”的闻名观点上加以继续发展和美满的。

认为“故意味的形式”决定于可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情绪””而“审美情绪”又泉源于“故意味的形式”。

李泽厚先生认为他的这一观点“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克不及自拔””因此李泽厚先生在这一基础上将其发展美满为“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降服了这一实际限于自己的缺陷。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紧张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因此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接洽起来”点面联合”揭示出种种社会因素对付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阐发与说明。

如今”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付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英俊的图片”我花这个价格就完全值得。

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另外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东方的智慧》只有一个地球。

便是半价买的。

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

《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闻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俯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故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

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而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职位地方。

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准绳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此中最紧张的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根本线索。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秘密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墨客是它的的代表。

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新感性理论”

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新感性理论”

浅论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新感性理论”摘要:马尔库塞通过对弗洛伊德等理论的改造,建构了新感性理论,在其美学思想中独具特色。

本文从美学新感性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以及美学内涵阐释等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解读。

马尔库塞新感性论的提出在美学史上独树一帜,但是把新感性作为一种革命的新型形式,明显是带有很大的幻想性和不切实际性的。

关键词:马尔库塞;美学;新感性理论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50-02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其美学代表作《审美之维》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晚年思想的核心。

与一般的美学著作不同,它的美学思想完全融合于对资本主义及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理论中,在根本上是一种寻求人的现实解放的广义政治学。

因此,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建构,非常注重感性的形式。

他认为,“对感性的强调,正是达到更高层次上感性与理性统一(合题)之必然阶段(反题)”。

①而这一思想无疑是其之前新感性理论的延续和伸展。

因此我们要了解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真正深入他对审美维度的理解,就有必要分析和探讨其独具特色的新感性理论。

一、马尔库塞新感性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从思想背景看,西方传统哲学美学思想是孕育其新感性理论的丰厚土壤。

马尔库塞的思想除了受到席勒、海德格尔、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之外,弗洛伊德也对马尔库塞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元心理学理论对其影响很大。

弗洛伊德的晚期思想,强调在(艺术)想象中表现出的心理能量这个永恒的破坏和创造的源泉,是人的最根本和最本质的本性,这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十分不同,其对社会的改造尽管不可能通过具体的社会变革实现,但它却预示着对整个人性进行改造的可能性。

正是受此思想的影响,马尔库塞认为,人的心理功能所释放的创造性能量,是人性结构变革的动力。

美学导论讲义

美学导论讲义
•柏格森的直觉说
•精神分析的无意识理论
•格式塔的知觉完形
•现象学的意向性构成学说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
•庄禅的言不尽意论、言语道断
中国古典诗论的含蓄、比兴、言外意、象外象、景外景、直寻、滋味、兴趣、性灵、境界、意境等
第九讲:审美活动的存在论(非形而上学)内涵:美在体验
•内模仿
•移情:同情:恕道:仁:
•游戏与游于艺
•异质同构
•美在体验(狄尔泰)
•在-世界-之中:审美与时间性
•身心一体:体知、亲知、实践之知
•审美活动作为存在意义的生成实践
第十讲: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审美活动的超越内涵:美在否定中获得自由
•自由的否定与否定的自由:主体对万物敞开
•老庄虚静与逍遥无待
•孔门四毋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佛(觉)之去执无我与般若(不二\绝对)涅槃(彻悟\慈悲)
•“美”字的视觉语义场:上古音旁转相通:“美”“義”同义说。“義”:《说文》“義,己之威仪也。从我,羊。”从我得声,亦从我受义:“高大”“美盛”。山之高大,“嵯峨”。《洛神赋》“云髻峨峨”李善《文选注》“峨峨,高如云也。”张衡《西京赋》“神山峨峨”注“高大也”。娥,体态丰满的女子。《方言》“娥,好也。秦曰娥,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秦晋等地以女子高大丰满为美。“粉肥雪重,燕赵秦娥”“忆秦娥”,“娥”即美女的代称。杭世骏:“月为常儀”实为“嫦娥”。“儀”的初文“義”,从我得声,且从我受义。人的体态外表的丰满诉诸视觉感受,产生愉悦性的特点。神话人物,作为力量的象征的英雄,古人自我理想的外化,都是硕大无朋的体态。《山海经》中的夸父,《淮南子》里的夷羿,后羿。“夷”字从大从弓,取象于“大人”。“夸”从大于声,《方言》:“硕、于、巨,大也。”从于得声即有“大”义。崇尚壮大孔武的人,具有超人力量的“大者”。《楚辞天问》“平胁曼肤,何以肥之?”“平胁”即肋骨不显,状其丰满;“曼肤”,肌肤润泽。“肥”通“妃”,配也。殷人远祖王亥,带着牛羊游牧于有易,却被有易氏之女的体态之美所吸引。“平胁曼肤”的体态,就是肥硕丰腴之美。“艶”即“艳”,从“豊”得义,“豊”就是盛大。《淮南子》高诱注:“好色曰美,好体曰艳。”“艳”之好在其体态的“豊”即肥硕丰满。《诗经》中的“卫风硕人”“硕人敖敖,说于农郊”《方言音释》“硕、沈、巨、夏、于,大也。齐宋之间,曰巨曰硕。”“敖敖”身材高大之貌,语转为“窈窕”。“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肌丰肉满乃至“重颐”亦不为过。《楚辞大招》“丰肉微骨,调以娱只”“丰肉微骨,体便娟只”“曾颊倚耳。”王逸注“曾,重也。”殷周青铜器文饰的粗朴厚重,秦汉之际兵马俑的苍劲肥实,人俑造型的雄浑魁伟,直到唐女俑的丰满硕大。

审美学

审美学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18世纪的德国,鲍姆加登是“美学之父”,他最先将人的“感性”作为一门学科来探究,认为“感性”是理性的前提和基础。

美学诞生的直接原因是启蒙运动,它高扬理性,打破了宗教对世俗生活的绝对统治权,美学就诞生于为“理性”建立科学基础。

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发展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分化。

在分化中诞生了“美与丑”的划分,进而产生了美学。

美学即审美感性学,简称美学,美学就是研究审美现象、审美规律的人文学科。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首先,在研究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主观介入;其次,在研究对象上,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非实体性。

最后,在研究结果上,美学主要表现为基于一定主张和一定事实的主张判断,这种判断是无法在科学意义上进行反复验证而得。

美是什么:美是自然与人的分化,也是社会阶层的分化;美是一套由权力、意识形态推行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划分标准;美是人的拓展型、附加型需求;美是人为的社会知识体系;美是被动无意识体验。

审美心理结构(审美经验)的四个要素:1感知,它可分为感觉和知觉。

审美感知一方面来源于日常感知,另一方面又有其独特性。

审美感知是在人的情感的强烈渗透中展开的。

总之,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中对象的形式结构和主体感知结构相契合而形成的心理状态,审美感知是审美经验中最基础的机制。

2想象:是人脑将记忆中的表象间的暂时联系重新组合,并对之进行加工和改造来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活动可分为初级和高级形式。

前者即简单联想。

后者则包括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想象是审美经验中的一个核心因素,可打破时空的界限,超越日常思维和日常语言的制约,造成既出人意料又意料之中的惊颤效果。

3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不仅诱发其他的心理过程,而且驱动它们趋于深入。

它融贯在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中。

4理性:理性活动是感知表象活动的升华,是对客观事物内部关系的概括性反映。

审美经验是在理性参与下的一种感性直观行为。

审美体验含义:1它是个体的生命体验。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维度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维度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维度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维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阅读教育成为了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过去阅读教学仅将教育目的定在了知识传递和技能提升上,忽视了审美方面的培养。

然而,审美维度在阅读教学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将对于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维度进行浅谈。

一、什么是审美维度审美维度主要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和体验文学作品中的美。

美可以是对于形式上的美好,比如画面、形状、线条的美,这被称为形式美。

还可以是对于内容上的美好,比如思想、情感、价值观的美好,这被称为意义美。

审美维度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很明显,通过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阅读习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二、初中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能力,这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1. 文字韵律的感知和表达韵律可以让阅读变得生动有趣,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的美。

初中阶段,学生逐渐接触到了古代诗词,这就需要老师对于韵律的教学和培养,指导学生如何朗诵、吟诵。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些自己的诗词或歌曲,培养学生对于语言节奏和美感的感知能力。

2. 文字形象的表现与绘画在阅读中,文字表达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而言语的表达力和图像的表达力相比就显得弱小很多。

因此,通过让学生绘画描述中的形象,比如小说中的人物、场景、动物等,让学生通过绘画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这些形象。

在绘画中,学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心中的理想图景。

3. 透过黑白文字去肆意色彩透过黑白文字去肆意色彩,就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比喻、拟人、象征等表现方式,使学生从黑白文字中想象出丰富的色彩世界。

这一方面需要老师对于文学表达方式的指导和学习,另外更需要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对于情感世界的探究情感是美的核心,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

阅读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够唤醒学生情感世界的感知与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感性维度中的历史
依据感性与理性关系的变化,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各个历史阶段与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的艺术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紧密联系,一一呼应。

感性维度是黑格尔审美的重要维度,黑格尔眼中的历史,是审美感性维度中的历史。

标签:审美;感性;历史;艺术
“感性”是哲学各领域广泛使用的一个名词。

笛卡儿把它界定在认识论领域。

康德把它的使用范围扩展到历史领域。

黑格尔主要在历史、审美领域使用这个概念,他十分注重历史的感性形态。

自从1750年“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把美学定义为“感觉学”,感性就带有了美学的意味。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美学”,看似涉及不同的领域,实质上感性维度是黑格尔审美的重要维度,而黑格尔眼中的历史,是审美感性维度中的历史。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以感性理性的关系变化为主线,将世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合理的、有规律可循的,如同人的一生,是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

各个历史阶段与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的艺术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紧密联系,一一呼应。

世界历史各阶段同艺术阶段一样,此时“绝对精神”并没有直观自身,而是依赖感性事物存在。

四阶段的历史演进模式符合黑格尔艺术史发展原理。

《历史哲学》的总体结构体现了黑格尔审美的感性维度。


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叙利亚、巴比伦、犹太、埃及等在内的东方各国,被黑格尔称为“历史的幼年时期”,这一阶段的总体特点是:感性压倒理性,理性抽象存在,人的自由的精神本质淹没在对专制君主的绝对服从中。

这一特征在黑格尔的美学中,对应的是象征型艺术。

象征型艺术作为艺术的开始,还没有达到意义与形象的水乳交融,象征型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的抽象性、形象的物质性、形象对理念的象征性。

黑格尔认为真正的世界历史是在客观性、主观性双重因素的运动变化中实现的。

而中国因为缺乏“精神性”,并未真正走上世界历史舞台。

他把印度看作是在“精神的世界史”上迈出蹒跚的第一步的国家。

在印度,精神性虽然已取得抽象的存在,但却只是“在一种‘梦寐’状态里的‘精神’”[1]139,理性在感性压迫下呈现颠倒、错乱的状态。

这是黑格尔美学中“幻想的象征”的特点。

幻想的象征作为向真正的象征的过渡,意义与形象分裂开来,这样,就有了用幻想把它们重新结合起来的需要,这是艺术的需要。

此时人的精神还未觉醒,只有把自己的朦胧幻想任意加在感官对象上。

而在古老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是经过初步艺术加工的“真正的象征”。

绝对意义要摆脱自然的束缚,首先要否定自然事物,而对自然事物最普遍
的否定就是“死亡”。

所以生与死的辩证过程成为“真正的象征”的主题。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或神牛、神鹭之类神物的坟墓的外围,是埃及象征型艺术的代表。

死者的遗体被做成木乃伊,放入金字塔内,可以长久保存。

人们之所以对死者尸体十分尊重和敬畏,是因为他们相信,灵魂是永久存在的,金字塔表现了埃及人关于死和灵魂不朽的思想,它不仅是肉体的坟墓,还是个亡魂的世界。

金字塔这一形象通过人的艺术想象表现了内在的观念,“它们立在那里,是为着标志出一种已摆脱单纯自然性(物质性)的内在的东西。

”[2]72所以说金字塔是象征艺术的代表。

这时的形象虽然包含一些意义的内容,但还不能完善地表达意义,由于形象对意义表达的不确定性,造成理解的困难,所以,象征有暧昧、模糊的特点,造就了神秘难解的谜一样的埃及艺术。

总之,东方世界之所以被黑格尔称为“历史的幼年时期”,是因为在东方国家里,人类还没有发展出反省性的自我意识,人们并没有察觉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存在,可以独立自主地参与社会生活。

黑格尔认为,东方世界只有君主一个人拥有自由,其他的人毫无自由可言。

古代东方人没有摆脱对自然的依赖,精神还受到物质的压迫,未获得解。

所以,只能产生客体吞没主体,感性压倒理性的象征型艺术。


黑格尔特别偏爱希腊世界,认为在这里体现着精神的鲜活生命力,希腊是历史的青年时代。

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是理性统一于感性,二者完美结合,对应的艺术类型是古典型艺术。

在希腊,精神得到初步的发展,人不再单纯受制于自然力或听凭统治者的摆布,个体性、主体自由的观念初步形成。

黑格尔称希腊时期为“美的时代”。

希腊的地理条件,由一群互不相连的岛屿和千变万化的海湾组成,为希腊人的精神向自由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包含文化差异很大的诸多民族,他们的文化相互碰撞,以及外国殖民者的频繁入侵,为希腊人的精神向自由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以上种种,构成了希腊精神的元素。

“希腊民族创造了自身的人体美(主观的艺术品)、多神宗教与神话(客观的艺术品)、美的典章制度(自由的民主制度)”[3]62。

希腊世界各个领域都闪耀着“美”的光辉,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艺术本身。

古希腊的艺术在黑格尔艺术类型的划分中被称为“古典型艺术”。

象征性艺术只是“艺术前的艺术”,古典型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古典型艺术中的“理念”已不是抽象存在的,它成为具体的理念,使自己外现于形象,理念本身包含形象,形象又能恰如其分地表现理念。

古典型艺术的基本要素是内容与形式、意义与形象的完美统一,这符合黑格尔“美”的概念。

古典的希腊艺术的代表性门类是雕刻。

雕刻不再用勉强、晦涩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抽象地暗示精神意义,而是用完美、明朗的人体形象去表现精神。

因为古典型艺术中的精神还没有成为自觉的精神,还存在于具体形象里;而人,由于具有主体性,比其他形象更适合作为精神的居所,来表现精神意义。

所以,翻开古希腊艺术史,从三女神到青年女祭司、从雅典娜到维纳斯,处处都是单纯、静穆的人体形象。


希腊之后的罗马世界精神性继续发展,理性上升到感性世界之上,打破了感性理性统一的古典和谐状态,古典型艺术开始瓦解,产生了“讽刺”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它的过渡作用,古典型艺术逐渐发展为浪漫型艺术。

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世界失去了和谐统一,对现实世界的腐朽状况怀着敌对态度。

“以描绘这种有限的主体与腐化堕落的外在世界之间矛盾为任务的艺术形式就是讽刺”[2]267。

喜剧与讽刺的任务在于解决内心的理想与外在现实的矛盾。

通过描绘现实世界的腐朽,使人们在轻蔑的一笑当中,体会到真、善的力量。

黑格尔把罗马称为“讽刺的土壤”。

罗马世界的普遍原则是主观的内在性,精神已经开始超出感性自然。

自然、社会因为缺乏精神性,显出腐朽、残暴的特点。

因此,从贺拉斯到塔西陀,从波修思到莎路斯特,不论是文学家还是历史学家,他们的作品中都充斥著愤怒的情绪、辛辣的嘲讽。

这种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分裂,在黑格尔眼里,与真正的美和艺术不相容,代表真正美的古典型艺术随之走向解体。

由于抽象的理性超越感性世界,所以罗马社会的勉强统一中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尖锐矛盾,但是这比东方世界的僵化进步得多。

依照黑格尔的辩证法,矛盾斗争提供了发展向上的动力。

黑格尔认为,西方现代国家的先进的法律观念、主体自由思想、人权观念等,都是在罗马时期开始形成的。

所以黑格尔一面在《历史哲学》中描写罗马世界的冷酷、暴力,一面由于精神性的发展,又把它称为世界历史的“壮年时期”。


黑格尔以精神的发展作为世界历史的主线,精神在世界历史中经过了蒙昧的幼年时期、成长的青年时期和艰苦工作的壮年时期,到了日耳曼世界,进入了世界历史的老年时期,达到了完善成熟的最高境界。

日耳曼时代是精神在世界历史过程中发展的最高阶段,精神在日耳曼世界逐渐发展,逐步脱离感性世界,回到与自身的统一,达到了自由。

理性超越感性的特征在黑格尔的美学里,对应浪漫型艺术阶段。

浪漫型艺术由于理性的上升,溢出了感性形式,精神离开外在世界,退回到它本身。

在基督教的日耳曼国家,理性取得独立地位,是通过教会与国家的对峙与调和实现的。

宗教改革之后,人类经过理性思考,认识到世俗的国家应该把绝对精神或真理作为目标,自觉地努力在国家各种制度之中,实现基督教的平等、自由思想。

个人的意志符合各种合理性的法律要求。

“主观的自由”与“客观的自由”合二为一。

所以,在现代的德国社会,教会与国家实现了真正的调和,精神的自由也得以实现。

世界历史是精神的发展史,精神的曙光从东方起步,经过希腊罗马,在西方日耳曼世界走到了它的终点。

至此,精神结束了它在世界历史阶段的旅程,进入到了下一个发展阶段。

由世界历史演进范式和艺术史发展原理的关系可以看出,黑格尔依据感性理性的关系变化这一基本艺术史发展原理,规定了世界历史的演进阶段。

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认为,首先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摸索的东方世界,经历了感性理性统一的希腊世界、理性逐渐上升的罗马世界,直到理性发展成熟,超越感性存在,即到了日耳曼世界,世界历史走完了它的历程。

可见,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理论框架,描述的是在审美感性维度中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黑格尔.美学: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邱紫华.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