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外环境设计原则
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析
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析住宅是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而建造的人为空间,这种人为空间从来就包含着住宅的室内空间和住宅的外部环境空间。
随着居民的精神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从业主,开发商,亦或设计方,都越来越关注外部环境空间的品质,并出现越来越多成功的设计作品。
本文将从空间组织、绿化设计及居民的需求三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实例来谈谈住宅区的环境空间设计。
一、外部环境的空间组织住区的建筑空间有其空间序列,而居住区的外部环境空间也有其秩序性,并与建筑空间序列相互制约,相互融合。
根据平面构成原理,平面构成中的要素是——点、线、面。
点是环境设计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点与空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区分。
通常由视觉决定点的视觉效果可以适用空间,同样空间的视觉效果也可适用于点。
在实际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居住区的绿化特殊性、用地环境秩序、平面构成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绿化空间的关键点、中心空间、过渡空间。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景观视觉焦点。
视觉焦点的选择应注意其在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运用对景作用、引导作用、吸引作用、影壁作用以及框景作用。
2.主体景观空间。
应为环境空间的功能中心与审美中心,根据不同的特点和用途特征进行重点设计,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不同特性,成为小区的主体景观。
3.过渡景观带。
过渡景观带在居住区环境空间中同样重要,它既要和视觉焦点相呼应,又要起到与主体景观空间过渡的作用。
设计中可充分利用植物因素,注意乔、灌木在树种、颜色、树型、体量上的动感特征,以取得与主体景观空间的呼应。
4.路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区域内既要有“节点”,又要有“路径”,才能形成“场所感”。
现有的一些住宅小区的绿地系统经常是组团绿地加上中心绿地,这种做法往往过份概念化,结果形成了一块块“邮票”式的方块绿地,景观不成系统,使用效益低。
因此我们还应重视步行景观路线的设置。
这种设置应着眼于“路径”的设计,它强调了人流路线和景观的结合,使得原有的自我中心式的绿地和人的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
居住区景观设计
居民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原则1。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速度加快,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住宅的外部空间环境,居住区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要,这是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居住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
下面针对当前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概念设计展开叙述,详细分析住居住区的景观的营造理念与方法。
2。
关键词:住宅区、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生态1.正文:3。
1居民住宅区的景观设计原则分析3。
1。
1住宅区景观设计意义:居住区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解决了住房问题后,人们开始关注人居环境问题来提高生活质量。
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满足居民对空间环境的不同需要,不仅仅是提供居民游憩活动设施和供居民参与的休憩场所,同时要满足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美观舒适、生态自然的目标。
3.1.2住宅区景观设计主要内容: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自然环境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对道路、水景、路面、照明、公共设施方而的处理等,这些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
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做好景观设计工作.3.1。
3住宅小区景观的现状及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居住区大量涌现,居住区规模无节制扩大,人们在经历了住宅“量”和“质”的苦恼后,依然要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区环境的质量。
目前的景观设计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常常忽略它的功能,甚至把功能简单理解为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
很多已建成的居住区景观不仅造价高昂,没有实用功能性,更别提人性化设计等较为深入的方面.住宅小区应以人的舒适要求为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思想,来建设生态型、人性化居住空间环境,创造一个富有人情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绿色生态的舒适方便的人性化居住环境.3。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_范例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1 总则1.1 本导则是为了促进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的实施让项目环境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
1.2 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1.3.1 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 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 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 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 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 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2.1 总体环境2.1.1 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 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2.1.3 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
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居住区外环境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153居住区外环境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于晶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摘 要:居住区环境是由居住区和居住区外环境组成的,人们在居住区内生活不仅仅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场所,居住区环境对居民产生深远的影响。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建设关键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的居住环境, 并且给住者提供一个舒畅的人性空间。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
居住区外环境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公共活动场所的设计公共活动场所顾名思义是公用公开的,不具有独占性并且适宜不同年龄的居民前来活动场所。
这种场所应该是免费切直接向居民开放,而不是需要费用和繁琐手续才可以进入的。
公共活动场所最好不要位于居住区的边缘,应照顾到所有居民到这里的距离是否相差不多。
安全性的问题也重点要考虑,保证各种防火通道的畅通和充足的消防器材。
露天的公共活动场所在使用的时候不应影响到室内居民的正常生活。
需要灯光照明的情况下不能打扰其他居民的睡眠。
公共活动场所虽然不能过于偏僻但应该和住宅楼过近,保持适当距离,不能干扰附近居民的生活。
2 休息设施设计休息设施的分布可以聚集在一处,可使居民大规模的聚在一起。
同时应该广泛分布在建筑物之间,人行路旁,高大的绿化树下,公共活动场所附近,小公园,小广场,凉亭,回廊等。
这样可以使需要休息的人不费吹灰之力的尽快找到休息的地方。
有些居民喜爱户外活动但不想被别人打扰,需要和其他人拉开适当的距离,居住区应该提供这样私密性比较强的空间。
所以设计时应该注意遮挡,运用绿化植物将空间分割成若干小空间努力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当然这些休息区不应设在相当吵闹的场所附近,人流不应过于密集,如居住区的大门旁。
也不能分布在居住区内主要繁华的道路两旁以及停车场附近。
另外考虑到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性休息区内应该有无障碍通道,有缓坡供轮椅和急救车通过。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46页)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1总则1.1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1.3.1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2.1总体环境2.1.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正式版)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正式版)1 总则1.1 本导则是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迅速提升我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尽及建造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 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1.3.1 坚持社会性原则。
通过美化居住生活环境,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住区创造条件。
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倡公共参与,调动社会资源,取得良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1.3.2 坚持经济性原则。
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水、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 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 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 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 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2.1 总体环境2.1.1 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八大原则
居住区环境设计八大原则居住区环境设计八大原则欢迎阅读了解居住区环境设计八大原则,环境设计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室内外墙柱面、地面、顶棚、门窗等)进行艺术处理(形态、色彩、质地等),运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饰物的布置、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
⒈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以建筑为主体:在住宅室外环境设计中,所有室外构筑的设计都应围绕主体建筑来考虑。
它们的尺度、比例、色彩、质感、形体、风格等都应与主体建筑相协调,发两者的物质构成形式与精神构成形式统一形成有机的统一状态时,住宅的室外环境设计才能达到环境的整体和谐。
2.环境设计以满足使用功能为本:室外环境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因此,首先考虑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实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
所有附属于建筑的设施必须具备相应的的齐全的使用功能,环境的布局要考虑人的方便与安全,只有这样的设计才是有价值、有实际意义的。
3.艺术设计是室外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现代住宅环境设计的目的除了营造一个舒适与方便的居住环境之外,必须在环境中体现美的旋律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把握意境创造的艺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的审美要求的迫切性与多样性将具备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4.绿化是优化室外空间的重要因素:住宅环境绿化是指在居住区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而形成绿地。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有两种:一种是构建户外生活空间,满足各种休闲环境的需要,包括游戏、运动、锻炼、散步、休息、娱乐等。
另一种是创造自然环境,各种环境设施,如树木、墓地、花卉、铺地、景观小品等手段创建优美的室外环境。
植物的色彩和造型是多种多样的,并随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象。
植物的自然造型经过人工处理能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鲜艳的花卉、大面积的草坪或单独布置、或结合在一起,灵活地点缀于住宅的周围环境中,创造一种恬静、优雅的视觉氛围。
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1.生态原则:绿化设计应当注重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功能。
例如,选择本地的植物物种,以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并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2.可持续性原则:绿化设计应当注重可持续性,强调植物的水源管理和土壤保护。
例如,使用雨水收集系统来提供浇水水源,并合理规划排水系统,以防止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土壤侵蚀。
3.功能性原则:绿化设计应当注重功能性,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活动。
例如,在居住区内设置休闲区、游憩区、运动区等,以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和户外活动的需求。
此外,还可以考虑在居住区内设置防护带,以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的影响。
4.美学原则:绿化设计应当注重美学效果,提升居住区的整体形象。
例如,在居住区内合理布局植物和景观元素,以增加视觉效果和景观层次感。
同时,考虑使用不同形状、颜色和纹理的植物,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5.安全性原则:绿化设计应当注重安全性,确保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例如,避免在居住区内种植有刺植物或有毒植物,以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此外,还应合理规划植物的高度和树冠的覆盖范围,以避免对居民的视线、通风或光照产生不利的影响。
6.社区参与原则:绿化设计应当注重居民的参与,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并鼓励居民参与绿化管理和维护。
例如,可以设立居民志愿者组织,共同参与植树、花草苗木的养护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7.可访问性原则:绿化设计应当注重可访问性,确保居民能够方便地使用绿化空间。
例如,在居住区内设置足够的步行道、自行车道和桥梁,以方便居民的行走和交通。
总之,居住区绿化设计应当综合考虑生态、可持续性、功能性、美学、安全性、社区参与和可访问性等多个因素,从而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生态友好的居住环境。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原则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原则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在融入大环境大生态的同时,利用合理的规划,适当地设置水景景观,根据小区内绿化植物的生长特性,适当搭配,可营造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感受。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促进生态平衡。
1.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和绿化等的软质景观相互协调。
首先,设计的一般规律比如空间的开合、视觉走廊、路径、节点、轴线、对景等,对于园林设计和城市设计来说是通用的。
而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因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而产生,具体来说,具有地方历史语言的和地方特色造园思路和手法,适用于地方风格的住宅的设计中,而现代景观造景的手法适用于现代化风格的住宅的设计中。
根据生态园林的原理,在实现人们对居住区绿地使用基础功能的满足的基础上,对丰富的景观效果的创造也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与和谐是生态园林的景观性所必须要体现的。
顺应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是景观的合理设计的源泉,一般来说包括不同气候、地形、土壤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想从整体上更好将植物群落的美体现出来,必须要对园林美学的融合有深层次的理解。
我们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我们才能以维护这种整体美为前提。
通过对造景的其他要素的综合运用,来丰富园林景观的内涵,这样使得园林设计既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园林景观设计,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是居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毕竟生态园林的景观要求人们必须把握和十分重视景观的动态性。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基地的自然特色和地方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地域和自然区域的特征差距很大,居住区景观设计要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要把握这些特点,如名人名家、历史事件、民族文化、当地的民风、南北方文化的`地域差异等。
同时,区域内的地形地貌特点也是居住区景观还要充分的加以利用的,从塑造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景观空间。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1总则1.1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1.3.1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2.1总体环境2.1.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室外环境分析和设计
建筑正对“川”形山冲口低洼处 可能发生劫难
在干旱旳河道上修建住宅招致水灾
建筑距离沙石构造旳山体太近面临 山体滑坡旳威胁
城乡聚落建在正对山口旳低洼处 将面临自然灾害
楼房距离江(河)岸太近存在塌陷隐患
台风影响下旳金帅饭店大楼倒塌
改善风环境
受来自西伯利亚冷空气旳影响,我国北方城市冬季寒流风向主要是西北风,所以,在建筑规划中为了节能,应采用封闭西北向旳周围式布局方式:
建筑旳几种避风方案
a
b
c
预防局地疾风
在建筑布局时,将高度相同,且长度是高度2-3倍旳建筑排列在街道两侧,并两排建筑物间旳过道中会形成风漏斗现象,如图2-8所示,会使风速提升30%左右,在建筑布局中应尽量预防。
3)酷暑天气日数增多,寒冷天气日数降低
炎热天气:35-40摄氏度 寒冷天气:低于-5摄氏度
3、利用较高反射率建筑材料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1)反射率物体表面反射太阳辐射热量旳能力叫做反射率
二、城市环境气候分析
根据地域旳气候条件来规划是城市规划最基本旳原则
第三节 绿色建筑选址与室外环境设计
选址与场地安全
建筑气候分区与节能设计
现实情况绿化与植被保护
一、选址与场地安全
1、绿色建筑旳选址与规划旳指导思想
绿色建筑旳场地选址与规划旳目旳是在利用场地旳自然特征来增长人类旳舒适和健康旳同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旳影响,并潜在旳提供建筑旳能源需求。保存场地旳资源,并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节省使用能源和材料是其重要成果。
大量旳污染物汇集于城市中心,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运送安全;同步高温旳硬化路面直接威胁交通工具旳安全性能。
加强城市绿化,构建“森林城市”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9外部空间环境
四、住宅外部活动场地的规划
(一)居民的行为活动类型 1.必要性活动 2.自发性活动 3.社会性活动 (二)活动场地的分类 (三)儿童及青少年活动场地的规划 1.年龄分组与行为特征 2.儿童游戏场地分布 3.儿童游戏场地类型及规划要点 4.儿童游戏场的主要设施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9)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第一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与特点 第二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规划设计
第一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与特点
一、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 空间:外部空间环境指的是实体围合的住宅室内空间之外 的一切活动领域。 环境:外部环境就是作用于有生命生物的外界影响力的综 合。也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体验和感知的外界 之总体。 人类需求层次—马洛斯– 需求层次论:生理需求、安全需 求、交往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华沙宣言:人类聚居地,必须设计得能提供一定的生活环 境,维护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一切,采用充分的手段保 证私密性,并且提供面对面地相互交往的可能。
2.平面空间组合方式 行列式:构图强烈、规律性强、空间呆板单调。 周边式:好街景、内部安静、节约用地、部分朝向差,日照 通风受影响。 点群式:地形布置灵活,外墙较多,在寒冷地区不利节能。 院落式:便于邻里交往和布置老年与儿童活动场地利于安全 防卫和物业管理,并能提高容积率。 混合式:内容丰富,适用强。
二、住宅外部交通系统的组织
(一)住宅外部交通组织的基本方式 1.人、车分行交通组织方式 2.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 3.综合式交通组织方式(平面、立体)
(二)道路类型、等级及停车场地设施 1.道路类型:车行道和步行道 2.道路分级: a. 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20--30m,山地城市不小于15m,车 行道9—14m,一块板、三块板。人行道2.5—5m. b.居住小区级道路:对外联系主要道路。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 度不小于14m(采暖区),10m(非采暖区)车行道宽6—9m,一块板, 人行道宽1.5—2.5m。 c.组团级道路:区内主要道路,建筑控制线之间宽度不小于 10m(采暖区)或8m(非采暖区),路面宽4—7m。 d.宅前小路:不小于2.5m 3.自行车停车:集中停放,分散停放 4.机动车停车:总量不小于总住户的20%。集中停放,分散停放。 布置地点。停车的基本形式
第六章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人工要素构成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次生 景观,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主要物质 构成要素。
空间要素:
空间要素:是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次生 环境,具有相应的功能和形态,如道路与开 放空间,绿化广场与节点(如入口)空间,滨 水空间等,
空间要素主要有空间的基面、界面、空间容 量与空间比例尺度等,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 环境的活动载体。
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可分为社会要素和居住行为要 素,构成居住区的软环境。意指人们在居 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活动特性和人文 内涵;
居住空间是人们生活的活动舞台,在这里 表现出居民特有的生活场景与风貌,如散 步、聊天、下棋、晨练(跑步、打太极拳、 练气功)等生活方式和习俗。
(2)表征功能
居住环境是居住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居民社会属性、生活方式与居住文 明程度的表征。居住环境应是居民生活和社区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它与人 们的生活理念、追求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它不仅为社区提供使用与服务 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地域文化。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人 们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需求创造理想的居住环境,而社区文化又积极 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所以,居民、社区与居住区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 依赖的,并使居住环境不断得到延续与发展。
(3)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 成要素包括
自然要素 人工要素、 空间要素 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指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 自然地形地貌、水系、树木、绿地等; 自然要素构成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的生态 环境而赋予其最基本的特征。
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
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1从结合地形,尊重场地的特征为前提过去居住区大都以空间形态为切入点开展相关规划设计,结构布局按照美学原则设计尺度、形式、轴线等形态。
目前在规划设计上要结合小区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对居住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利用模拟居住区域风环境确定最佳建筑布局,以使居住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对冬季寒风的有效阻挡、阻止生成强风带、使夏季凉风能够正常引入的效果。
结合建筑布局及不同组合方式,使建筑南、北立面上产生风压差而形成过堂风,解决住宅通风环境:在建筑立面上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确定最佳风压位置,设计建筑开窗合理位置与尺寸。
整个居住区域规划还要综合考虑场地内的生物因素,特别是要有利于动植物的正常生长,使自然原生生态系统保持平衡。
比如要尽可能降低对地表及次地表水文生态的破坏,对场地内原有林地保护好,建设自然排水系统以实现对植被层的保护,建设栖息地与活动走廊提供给野生动物使用,尽可能将小区开发成本降到最低程度。
结合各制约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最适宜的土地开发原则,使地下水位能得到建筑物保护层最大限度的补充。
2以“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文化理念动身,突出居住区的文化特点并尊重人类生活的习惯及居住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追求郊区小区的行为,反映了人类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
然而,小区作为人类聚居生活的一种载体,除了要具有优美的户外环境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能辅助人们生活的网络系统,以满足人们对教育、休闲、娱乐、工作、消费的需求。
在小区的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精心设置了一系列的辖区组件:每一个小区都应有一系列的消费娱乐设施,且居民步行或者开车都能顺利到达。
3强调从形态规划到生态规划的转变,尊重小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往居住区规划设计多从空间形态出发,结构布局也遵从形式、比例、尺度、轴线等形态设计的美学原则。
而现在我们在规划设计方面应优从小区的绿化环境,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对生态平衡与环境状况日趋重视,而小区的绿化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绿色植物的除尘、消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是人们所熟知的。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1 总则1.1 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 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1.3.1 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 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 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 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 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 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2.1 总体环境2.1.1 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 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1总则1.1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1.3.1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2.1总体环境2.1.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pdf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pdf1: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目的和目标:制定本文档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2. 环境分析2.1 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特点、植被分布等分析。
2.2 人文环境:社区文化、历史背景、居民需求等分析。
3. 设计原则3.1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
3.2 人性化原则:关注居民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3.3 美学原则:追求艺术性和美感。
4. 空间规划4.1 公共空间:划分主要公共区域(花园、广场、公园等)。
4.2 私人空间:私人花园、露台等规划。
5. 植被设计5.1 植物选择:根据气候、土壤和景观风格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5.2 植物布局:考虑景观层次和整体效果进行布局。
6. 水体设计6.1 水池和喷泉:设计水池和喷泉,增加视觉效果和触感。
6.2 水系规划:考虑自然条件,合理规划河流和湖泊。
7. 公共设施7.1 儿童设施:设置游乐设施、儿童乐园等。
7.2 健身设施:布置健身房、篮球场等。
8. 照明设计8.1 规划照明路线:照明沿街路灯、景观灯等布置规划。
8.2 照明效果:打造夜晚的独特景观效果。
9. 材料选择9.1 地面材料:选择耐磨、易清洁的地面材料。
9.2 建筑材料:选用环保、耐候性好的材料。
10. 规划实施10.1 施工方案:详细规划施工步骤和时间节点。
10.2 资金预算:估计项目所需资金和费用。
附件:设计效果图、施工图纸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法: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利益的法律法规。
2. 建筑法:指对建筑行为和建筑工程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
3. 规划法:指对城市和乡村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2: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目标。
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总则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二、术语、代号1、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外环境设计原则
欢迎阅读了解居住区外环境设计原则,环境的艺术就是创造良好场所的艺术,就是用艺术的手段来优化、完善我们的生存空间。
⒈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以建筑为主体:在住宅室外环境设计中,所有室外构筑的设计都应围绕主体建筑来考虑。
它们的尺度、比例、色彩、质感、形体、风格等都应与主体建筑相协调,发两者的物质构成形式与精神构成形式统一形成有机的统一状态时,住宅的室外环境设计才能达到环境的整体和谐。
2.环境设计以满足使用功能为本:室外环境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因此,首先考虑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实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
所有附属于建筑的设施必须具备相应的的齐全的使用功能,环境的布局要考虑人的方便与安全,只有这样的设计才是有价值、有实际意义的。
3.艺术设计是室外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现代住宅环境设计的目的除了营造一个舒适与方便的居住环境之外,必须在环境中体现美的旋律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把握意境创造的艺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的审美要求的迫切性与多样性将具备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4.绿化是优化室外空间的重要因素:住宅环境绿化是指在居住区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而形成绿地。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有两种:一种是构建户外生活空间,满足各种休闲环境的需要,包括游戏、运动、锻炼、散步、休息、娱乐等。
另一种是创造自然环境,各种环境设施,如树木、墓地、花卉、铺地、景观小品等手段创建优美的室外环境。
植物的色彩和造型是多种多样的,并随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