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 大纲
土地资源学 大纲
《土地资源学》考试大纲《土地资源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最重要的基础课,属学位课程。
《土地资源学》以“土地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全面、综合、系统地研究土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评价、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学科。
它至少回答下列问题:1.地表各种各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形成特点、区域分异和组合结构特征;2.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3.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今后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的方向、途径和对策;4.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治理、改造措施以及改造的方法、途径;5.为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而对土地资源采取的科学保护和管理的方法、途径和措施。
这五个问题构成了《土地资源学》的五大基本任务。
此外,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土地资源学》还需要积极参与相关领域与方向的专题研究。
整门课程共分为十章。
本课程按“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重点)”三个层次对硕士生的学习进行要求,考试试题分布与教学要求相一致。
第一章绪论一、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包括古代土地资源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萌芽、近几十年来国外土地资源研究的状况与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资源学的发展与研究成就、未来土地资源学科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态势。
二、理解:土地资源学在整个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土地资源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掌握和运用: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土地与土地组成要素的关系,土地的特性(属性),土地资源的主要功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任务。
第二章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本章主要围绕土地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利用问题,全面了解和学习人口经济、土地报酬、地租与地价、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优化等基本理论。
一、了解:主要人口经济理论,包括马尔萨斯《人口论》、“适度人口”理论和马寅初《新人口论》;西方古典地租理论;土地价格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19 土地资源学 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地资源学》考试大纲一、试卷结构1、名词解释、多项选择或判断、计算或绘图等客观题占总分值40%2、简答、论述等主观题占总分值60%二、考试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2、土地资源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要求掌握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特点及其结构特征具体要求:1)了解土地资源的气候、地学、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及其结构特征,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掌握大气圈层结构及太阳辐射的概念;掌握主要的光照指标;理解主要气候带的分布特征;掌握常用农业热量指标的应用;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特点。
掌握主要岩石类型的特点、转化关系。
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概念、类型,理解主要的水质评价指标。
掌握土壤结构与土壤改良技术与方法;理解土壤圈的概念和功能;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剖面构型特点。
2)掌握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产权类型;理解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关系;理解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类型的概念、土地类型的划分、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时空演化规律;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及其与土地类型的对应关系;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其划分体系。
具体要求:1)掌握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2)了解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3)掌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4)掌握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5)掌握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
4、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调查方法、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方法等。
具体要求:1)掌握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步骤;2)掌握土地资源调查方法;掌握精度分析、误差分析的技术与方法。
3)掌握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技术和条件限制;掌握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的技术与方法;掌握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特点;了解主流的GPS系统的精度与应用限制;掌握地图制图的知识与技术方法;了解3S技术的应用领域。
土地资源学
2001年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2002年1月1日试行,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71个 三级类
《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的整体框架与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相同,采用三级分类, 但是对其中的建设用地部分进行了归并。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 分强烈的影响,它们对土地资源演化速度的作 用甚至大大超过自然演化过程。例如平整土地, 可以改变原来的地形地貌;施用化肥改变土地 系统的物质和能力的循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引起土地质量的下降等。
第三章 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
基本概念 1.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一般是指土地自然类型。由于土 地个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 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 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 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土地质量调查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主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 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
土地质量性状指标是指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 测定的属性。分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自然要 素如地形、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社会经济 属性如地理交通条件、农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技 术条件等。
土地类型调查
土地类型调查的主要内容,一是分析土地构成 要素与土地类型形成和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 区域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 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二是分析区域土地类型的分 异规律,揭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征、组合结构和动 态演替规律。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1.继承性原则 确保现势性和准确性 2.综合性原则 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3.主导因素原则 突出主导因子的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5.实用性原则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
谢谢
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1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地理学、 土壤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形成、分 布、数量、质量、评价、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 面。
3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室内实验、 遥感监测、数学模拟等多种方法。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地、牧业用地、城市和工业用地等类型。
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地域性
土地资源的分布受到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分 布特点不同。
集中性
土地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集中 性,某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 和资源丰富,成为土地资源密集 区。
动态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 环境的变迁,土地资源的分布也 在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这些挑战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取更加 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土地利用。
对策
为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广节约 集约用地、促进科技创新、完善法律法规等。这些对策旨在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03
土地资源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土地资源的形成是自然和人文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地资
源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逐渐
形成。
土地资源的演变过程
土地资源的演变受到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运动等,人文因素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这些因素都会导 致土地资源的变化。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
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室内试验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
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教材: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推荐使用教参: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期刊:1.《中国土地科学》2.《资源科学》3. 《自然资源学报》4. 《 Land Use Policy》。
土地资源管理资料-土地资源学整合板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1.土地、土壤、国土、景观、环境内涵辨析;2.土地的属性有哪些,并分别举例说明;3.土地最重要的属性、土地资源最本质的特性;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要素构成1.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有哪些?分别用哪些指标描述;2.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有哪些?分别用哪些指标描述。
第三章:类型1.土地类型、土地分级、土地分类、土地类型结构的概念;2.土地分级与分类的关系;3.土地类型结构定量描述指标有哪些?分别说明土地类型结构什么特征?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一级类和二级类的名称和编码。
第四章:调查1.土地调查的内容;2.土地调查的一般程序;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工作的内容和步骤;4.调查路线确定的原则:5.外业调绘工作的一般程序;6.土地资源调查报告的内容;7.今年7月20日在对铜山区汉王镇(H88099)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时(1:10000底图),发现南旺村有一块图斑号为35的旱地发生了二起变化,一是架设蔬菜大棚一处(30m*50m),二是建房屋一间(4m*5m)。
请按规定在调查表中填写。
第五章 土地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类型 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生产潜力的概念3.土宜、比配的内涵4.土地资源评价的程序和各步骤主要工作?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6.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7.土宜评价的步骤和内容? 8.土地生产潜力的评价思路和方法。
9.土地经济评价的步骤 10.土地利用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毛利分析、现金流贴现分析) 1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和区别 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步骤13.了解土地资源核算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 人口承载力1.AEZ 研究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思路和步骤2.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内涵3.为什么要进行人口承载力按行政区统计4.介绍一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计算方法的思路和步骤第七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1.土地利用内涵;2.土地利用系统及系统分析方法;3.土地持续利用概念、内涵、原则;4.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思路?5.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中要注意的突出问题是?长度:米面积:亩No:93001变更前变更后马甸村42集体/21.0马甸村42—1集体/17.01421 4.01420.21416.2630.8630.8马甸村42—2集体21 4.0变更后图斑号地类代码量算面积平差后面积42—221 4.0备注填表人:李平调查人:李平审核人:王良长度:米面积:亩No:93002变更前变更后马甸村21集体148.4马甸村21—1集体52 2.01452 2.0马甸村21—2集体14 4.21453 2.2县福利厂21—3国有53 2.2变更后图斑号地类代码量算面积平差后面积21—152 2.0 2.021—214 4.2 4.221—353 2.2 2.2备注填表人:李平调查人:李平审核人:王良面积调查日期:1993年11月3日权属单位名称图斑号 权属性质地类代码面积权属单位名称图斑号 权属性质地类代码面积量算量算方法或计算公式网格法(同上)(同上)图斑21--1:县局(93)某某号文件批准农民个人建房占用2.0亩图斑21--3:县府(93)某某号文件批准征用2.3亩,用于建县变更前图斑变更后图斑地类变更部分地类代码调查日期:1993年11月2日附表一 土地变更调查登记表土地座落:徐家堡乡(镇)马甸村所在图幅号:J--50--139--(34)地类代码面积量算量算方法或计算公式A=长*宽马甸村于1993年3月1日将一块旱地改种果树;报乡批准面积附表一 土地变更调查登记表土地座落:徐家堡乡(镇)马甸村所在图幅号:J--50--139--(34)变更前图斑变更后图斑地类变更部分第八章土地保护1.土地退化与土地保护的内涵;2.如何正确理解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3.土地保护的前沿课题1、土地: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或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考虑这些属性和结果的原则是,它们对于人类对土地目前和未来利用施加重要的影响。
土地资源学考试大纲
土地资源学考试大纲
学院(盖章):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负责人(签字):
专业代码:120405 专业名称:土地资源管理
考试科目代码:840 考试科目名称:土地资源学
一、考试内容
试题以王秋兵主编的《土地资源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为蓝本,重点考察学生对土地资源学以下内容的掌握程度:
(一)土地资源学概述、
1、土地资源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2、土地资源学的发展趋势;
(二)土地资源学构成要素分析及土地类型划分
1、研究不同构成要素的特点,特别是在土地资源中的地位与作用
2、分析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作用,不主要研究某个要素内部问题
3、研究每个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对土地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规律
(三)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
1、土地类型的概念、土地类型的划分、土地类型的形成结构与地域分异;
2、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土地利用分类。
(四)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调查方法;
2、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3、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土地承载力评价、土地资源经济评价等。
(五)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
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与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功能
2、土地资源退化及防治对策;
3、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土地资源学LandResource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总学时:48(实验学时:0授课学时:48上机学时: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土地资源学是为公共管理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土地相关概念及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类型划分,理解掌握并能实际运用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以及工作方法和步骤;熟悉土地调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理解土地人口承载力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应用领域。
了解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整理,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等相关内容。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1.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和土地资源概念、特性以及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土地特性及土地资源学研究方法。
2.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分析(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自然构成的几大要素:气候、地学、水文、植被、土壤。
重点与难点:理解各自然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分析(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理解土地价值和价格内涵及土地产权制度,掌握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理解土地价值和价格内涵。
4.土地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类型及其划分、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土地类型的演替,根据实际情况能够识别土地类型。
重点与难点:掌握土地类型的划分及其地带性分布规律。
5.土地资源调查(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土地资源条件调查和现状调查的内容和工作程序,掌握现代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利用,能够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实际调查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学教学大纲
5、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背景
n流转形式:
n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应具备的条件
n流转原则:因地制宜、自愿、平等、有偿
n流转管理
6、土地征用
n土地征用的概念
n征用程序
n征地补偿与安置标准
n征地与农地转用审批权限
7、土地权属纠纷调处
n土地纠纷的概念
调处原则:
u政府对地价上涨可采取象征手段进行干预
u征收土地增值税
u土地价格评估制度
u土地登记与土地交易价格申报制度
u土地估价师资格认证与估价机构备案制度
n土地价格的监测系统—地价指数
u地价指数的定义
u地价指数的分类
综合地价指数
t分类地价指数
u地价指数的编制
•资料调查
t样点资料的整理、修正和检验
•平均地价的求取
u未利用地开发利用
u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特点
u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原则
u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管理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n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作用
n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与内容
t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u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u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u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u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u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u城市土地市场的结构体系
t城市土地市场结构体系
t城市土地市场结构层次
•城市土地一级市场:
•城市土地二级市场:
t城市土地市场组织结构
•城市土地市场主体组织
•城市土地市场中介组织
u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源自t城市土地市场的市场机制—市场调节
t城市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机制—计划调节
土地资源学复习提纲 (凌静)
第一章1、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2、土壤与土地的区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二者在形态结构上相差甚远。
3、土地的基本特性(资源、资产特性)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个方面)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包括:自然要素-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生物等;社会经济因素-人类活动、社会经济等。
各要素以不同方式,从不同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地影响着土地资源的综合特征。
气候要素:气候从宏观尺度影响土地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分区,即光、温、水条件的差异,或热量区的划分,决定了我国东西南北的土地资源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全国的土地利用分区。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体系较多,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主要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等。
积温:是指日平均温的累积,农业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温度总和。
一个地区的积温数表明某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
水: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光、热、水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降水不仅决定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同时直接影响地下水的成分、数量与分布等。
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降水量空间变化400mm等降水线以北、西——我国主要牧区以南、东——我国主要农区800mm等雨量线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降水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A:影响土壤肥力补充土壤水分,供植物吸收利用B:影响地貌形成造成地表径流改变地貌从而影响土地类型C:影响土地质量降水分布不均或强度过大影响土地利用和土地质量降水形式影响土地利用地学要素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资源学》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土地资源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模块课程的一门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要求: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土地资源学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2.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区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数量方法以及“3S”等技术方法研究土地资源学课题;3.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做到理论实际,帮助学生掌握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承载潜力分析及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土地管理活动中。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课程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类型及其演替,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土地承载潜力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区域土地资源概括四大部分的内容。
在教学中,应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充分运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实例,并适当结合其他国家的实践,重点介绍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土地承载潜力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两大部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际运用。
2.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适当安排一定的专业调研、考察,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取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讨论为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考试,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占课程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讨论、课程实践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二、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1.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2.土地的属性3.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概况说明和要求:(1)使学生了解该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发展简史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清楚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重点与难点:土地资源有关概念,属性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 课程编码:Z301255总学时/总学分:24/1.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24/1.5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土地资源学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土地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技术性等特点。
是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技能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国、内外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等相关知识;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组成要素等基本知识,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区域分析以及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保护与整治等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的基本知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技能。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1.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 2.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第二节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1.国外土地资源的发展及特点2.中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特点3.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理解土地、土壤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2学时)第一节土地资源的自然组成要素特征分析:1.气候 2.地学 3.水文4.土壤5.生物第二节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1.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 2.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3.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教学要求:理解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土地报酬递减律;重点掌握土地的区位特征。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所谓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具有一定范围的地段包含垂直于它的所有生物属性,是由近地表气候地貌表层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相互作用形成的物质系统。
2.土地资源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的土地。
3:土地的特性:
(1):自然特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2):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
用途的多样性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的增值性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4:土地资源的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土地资源学考点提纲
土地资源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①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业也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②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二、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具体见课本8-10页)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①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②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三、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答: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两个:1)、土地的资源特性:(1)生产性(2)区域型(3)动态性(4)可更新性(5)多功能性(6)有限性(7)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1)商品特性(2)产权特性(3)增值特性(4)不动产特性四、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和方向A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1)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2)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4)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B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1)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3)学科规范化问题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特征应考虑哪些因素?应从哪些指标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分析)包含以下六个部分:(1)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光——太阳辐射(衡量指标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温——热量(衡量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水——降水(2)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地形、地貌、地质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规律;地质条件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1版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1版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课程目标1.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制度;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土地资源管理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资源管理基础:包括土地资源类型、特点、利用状况等;2.土地调查与评价:包括土地调查的方法、技术、成果及应用;3.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4.土地开发与整治:包括土地开发的方式、方法、效益评估和保护;5.土地利用变化与保护: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6.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包括土地管理制度的演变、改革和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能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土地资源管理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将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土地资源管理》XXX出版社XXX 本课程推荐使用以下教材:主编,同时也可参考其他相关教材和文献。
七、教学课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X学时,其中课堂讲授X学时,案例分析X学时,小组讨论X学时,实地调查X学时。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考研复习大纲《土地资源学》需要从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两个方面掌握、熟悉和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问题的方法。
根据本课程特点,掌握各章重点复习内容的知识要点,熟悉相关学科知识与的内容,并了解当前土地政策和热点研究问题,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第1章绪论一、掌握土地与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土地资源)的资源特性与资产特性、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二、熟悉土地概念的多种表述、土地的生态特性、社会特性与工程特性、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三、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学科地位及研究对象、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
第2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一、掌握影响土地的各个要素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土地资源的各项要素。
三、熟悉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地学要素、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土壤要素、生物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了解土地资源各个要素所在学科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第3章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一、掌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土地类型结构的概念、土地利用类型个概念、土地类型划分的逻辑体系、土地类型的命名方法、现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系统。
二、熟悉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与依据、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过程、土地利用各种类型的认定方法。
三、了解国外的土地类型分类简介、中国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国外主要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第4章土地资源调查一、掌握土地资源调查的概念、类型及基本内容、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第二次土地调查规程中的基本概念、调查内容与方法。
二、熟悉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土地资源调查制图的一般方法与计算机制图方法。
三、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调查报告的编写、土地变更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第5章土地资源评价一、掌握土地评价的概念和特点、土地评价的作用、土地评价的类别、土地评价的原则、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土地自然适宜性与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土地潜力与土地潜力评价的概念、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与评价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学》考试大纲《土地资源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最重要的基础课,属学位课程。
《土地资源学》以“土地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全面、综合、系统地研究土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评价、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学科。
它至少回答下列问题:1.地表各种各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形成特点、区域分异和组合结构特征;2.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3.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今后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的方向、途径和对策;4.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治理、改造措施以及改造的方法、途径;5.为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而对土地资源采取的科学保护和管理的方法、途径和措施。
这五个问题构成了《土地资源学》的五大基本任务。
此外,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土地资源学》还需要积极参与相关领域与方向的专题研究。
整门课程共分为十章。
本课程按“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重点)”三个层次对硕士生的学习进行要求,考试试题分布与教学要求相一致。
第一章绪论一、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包括古代土地资源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萌芽、近几十年来国外土地资源研究的状况与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资源学的发展与研究成就、未来土地资源学科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态势。
二、理解:土地资源学在整个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土地资源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掌握和运用: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土地与土地组成要素的关系,土地的特性(属性),土地资源的主要功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任务。
第二章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本章主要围绕土地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利用问题,全面了解和学习人口经济、土地报酬、地租与地价、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优化等基本理论。
一、了解:主要人口经济理论,包括马尔萨斯《人口论》、“适度人口”理论和马寅初《新人口论》;西方古典地租理论;土地价格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二、理解:人口经济理论对解决当今人地矛盾的重要意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的三阶段分析及其重要意义;地租的概念和地租的基本原理;土地价格的内涵和基本原理;生态经济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最优化的概念和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三、掌握和运用:土地报酬递增递减规律对土地集约经营与利用的制约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与地价理论对我国当今土地利用的重要意义;生态经济效益基本原理在土地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土地分类(土地类型)一、了解:土地分类的概念;土地分类的基本体系;国内外土地基础分类和应用分类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态势;土地主要组成要素的分类,包括地貌分类、气候分类、土壤分类、植被分类等;国外代表性土地利用分类。
二、理解:从综合自然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土地视为自然综合体所进行的土地类型划分;将土地视为自然-经济综合体所进行的土地资源类型划分(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为例)。
三、掌握和运用:我国1984年至2007年先后出台的三套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基本含义,包括: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国土资源部制定、2002年1月开始试行的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即《土地分类(试行)》(过渡性分类);2007年8月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一、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土地资源调查的简要历史和发展过程。
二、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调查程序和技术方法;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编制,包括调查成果图件的制作、土地资源调查成果数据库的建设和调查报告的编写。
三、掌握和运用:第一次全国土地资源详查及历年变更调查情况及成果应用,尤其是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据库的应用;2004-2005年土地更新调查内容、方法及调查成果的应用;2007-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内容、方法、技术和成果要求。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一、了解: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土地资源评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二、理解: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土地资源评价的一般程序和技术方法;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土地资源评价成果的编制,包括评价成果图件的制作、土地资源评价成果数据库的建设和评价报告的编写。
三、掌握和运用:重点掌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内容、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和评价图件编制方法;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专项规划、以及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土地资源利用一、了解:土地资源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的简要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经验教训。
二、理解:土地资源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研究的主要内容;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尤其是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五大准则。
三、掌握和运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的内容、技术方法和成果应用;国内外代表性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和评价技术方法;土地利用区划(协调区域土地利用研究)概念、原理和方法;各类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途径和措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
第七章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一、了解:新时期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土地资源质量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国内外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的简要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经验教训。
二、理解: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的概念;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的主要做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掌握和运用: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潜力的调查与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项目的详细规划设计;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项目的申报、投资、施工与验收标准以及效益评价。
第八章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一、了解: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土地资源退化的严峻性、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土地资源综合整治的紧迫性;国内外土地资源保护和整治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教训。
二、理解:土地资源保护和整治的基本概念;土地资源保护和整治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家在土地资源保护和整治领域的主要政策和法律法规;各类土地资源保护的途径、对策和措施体系;退化土地资源整治规划和整治效益评价。
三、掌握和运用: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概念,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资源退化的概念和类别体系;各类退化土地资源整治的途径、对策和措施体系。
第九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一、了解: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简要历史、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
二、理解: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基本概念;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展中世界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的基本内容框架和测算方法;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的基本内容框架、测算方法和研究结论。
三、掌握和运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测算模式;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的主要指标;提高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协调国家(或区域)“土地-食物-人口”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体系。
第十章土地资源热点专题分析研究本章主要根据国内外土地资源研究中的热点和敏感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目前暂定为三个专题,今后随着研究进展状况再增补。
专题一: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一、了解:国家制定18亿亩耕地“红线”战略目标的背景和过程;我国近10年来耕地与人口的变化态势。
二、理解:着重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定量分析和理解我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必要性,弄清我国为什么要死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同时,还要从解决“三农”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生态安全等诸多角度分析和论证我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性。
三、掌握和运用:基于国家或区域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以及各项影响因子(指标)分析方法;我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对策与措施体系。
专题二: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一、了解:我国保护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与保障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矛盾的尖锐性、长期性和解决这一重大矛盾的艰难性;从解决这一重大矛盾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出发,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上实行节约与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现状。
二、理解: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基本概念;节约用地与集约用地的区别与联系;我国当前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
三、掌握和运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实施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对策与措施体系。
专题三:土地资源与新农村建设一、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以及土地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理解:从土地资源的基本功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生产发展、村镇用地规划与村镇建设、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解决“三农”问题等角度理解土地资源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土地资源研究的战略需求。
三、掌握和运用:从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特点、作用、内容和资金投入五个方面综合分析阐明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农村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体系。
主要参考教材和文献[1] 杨子生编著. 土地资源学.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2009-2010年修订版)[2] 倪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刘黎明. 土地资源学(第四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4] 王秋兵. 土地资源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5] FAO. A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 FAO, 1976[6] FAO.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AO,1993[7] 倪绍祥、刘彦随、杨子生主编.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8] 刘彦随主编,胡宝清、杨子生、董玉祥副主编.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气象出版社,2006[9] 刘彦随主编,廖和平、杨子生、龙花楼副主编.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PIXTEL_MMI_EBOOK_2005>8 </PIXTEL_MMI_EBOOK_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