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名篇整理复习
战国策下位 汇总稿
靖郭君将城薛靖郭君将城(n →v ,筑城墙)薛,客多以(?)谏(劝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为了)客通(通报)。
”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三个字)而已矣(语气词,罢了)。
益(增加)一言,臣请烹。
” 靖郭君因(于是,就)见之。
客趋(跑,疾走)而进(奉上)曰:“海大鱼。
”因反(翻转过来,转身)走。
靖郭君曰:“客,有(无意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把……当作)戏。
” 靖郭君曰:“亡(通“毋”,这里指别这么说),更(再)言之。
”答曰:“君不闻大鱼乎?网(n →状,用鱼网网?)不能止(使动,使……止),钩(n →状,用钩子钩)不能牵(使动,使……牵?),荡(同“当”)而(如果?)失水,则蝼蚁得意(满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阴(荫庇),奚以薛为(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君失齐,虽隆(使动,使……高)薛之城到于天,有之无益(好处)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一、一词多义二、通假字1、亡.,更言之(通“毋”,这里指别这么说)2、荡.而失水(同“当”) 三、词性活用1、靖郭君将城.薛(n →v ,筑城墙)2、网.不能止.(n →状,用鱼网网)(使动,使……止)3、钩.不能牵.(n →状,用钩子钩)4、虽隆.薛之城到于天(使动,使……高) 四、古今异义1、臣请三言.而已矣(字)2、则蝼蚁得意..焉(满意) 五、句法1、判断句标志a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亦…也b )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也靖郭君因见之.(代词,代客)亦君之.水也(的) 有之无益.也(好处)益.一言(增加)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当作)无为.客通(为了) 奚以薛为.(语气词,表反问语气)2、介词后置a )客有于此:于此,“于”加地点方位词表介词后置b )虽隆薛之城到于天:有“于”? 3、宾语前置奚以薛为: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六、文学常识1、于:“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战国策》复习专题
《战国策》题解: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不是一人所作,刘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命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编者:西汉末刘向编订为33篇。
内容: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地位及影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其文学成就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1)《战国策》是(朝代)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体史书,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战国策》长于说事,善于铺陈人物语言,其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借自己与(人名)比美来讽谏齐王除弊兴利的故事。
2011年西城一模2)《》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录了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其中,《》一文,讲述了主人公以的小事设喻,委婉进谏,使齐国强大的故事。
2011 丰台一模3)我们学习了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领略了邹忌善于进谏、唐雎勇于抗争的风采;我们还学习了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中的《》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了人应该舍生取义和的道理。
2011昌平一模4)《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史书。
考生必读-名著考点之《战国策》
考生必读-名著考点之《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
全册145 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相互倾轧的阴谋诡计。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二百多年中,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昏庸腐朽,以及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这些都为研究战国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社会影响《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
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战国策文学常识
战国策文学常识1.战国策简介,文学常识《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其中的《鹬蚌相争》被录入小学课本中,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善于描写人物,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诗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专题 《战国策》第八-八年级寒假新名著《经典常谈》阅读+练习
《战国策》第八原文阅读(限时30分钟)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
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
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
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
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齐国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
这些,周天子只得承认了。
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
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
这两位君王早已失去春秋时代“共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
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
秦、楚两国也经过内乱,可是站住了。
它们本是边远的国家,却渐渐伸张势力到中原来。
内乱平后,大加整顿,努力图强,声威便更广了。
还有极北的燕国,向来和中原国家少来往;这时候也有力量向南参加国际政治了。
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的大国,称为“七雄”。
那些小国呢,从前可以仰仗霸主的保护,作大国的附庸;现在可不成了,只好让人家吞的吞,并的并,算只留下宋、鲁等两三国,给七雄当缓冲地带。
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
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
列国都在自己边界上修起长城来。
这时候军器进步了,从前的兵器都用铜打成,现在有用铁打成的了。
战术也进步了。
攻守的方法都比从前精明,从前只用兵车和步卒,现在却发展了骑兵了。
这时候还有以帮人家作战为职业的人。
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
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1]可见那凶惨的情形。
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
在长期混乱之后,贵族有的作了国君,有的渐渐衰灭。
这个阶级算是随着封建制度崩坏了。
那时候的国君,没有了世袭的大臣,便集权专制起来。
辅助他们的是一些出身贵贱不同的士人。
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楚策一》-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楚策一》一、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
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
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若此,则鄢、郢动矣。
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
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必实于外厩。
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
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
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
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
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
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
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B.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C.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D.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为赵合从”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经典常谈》第八章《战国策》专项训练
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第8章《战国策》专项训练【内容要点梳理】发展由来: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
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艺术特色:①文辞妙绝。
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
读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
②所记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
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同步训练】一、填空。
1.战国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变法以后,日渐强盛。
2.秦国和其他六国对峙时期,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这叫“”派,代表是;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这叫“”派,代表是。
3.战国的名称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4.《战国策》是汉代编定的,书中所记的事,从时代至兴起,共二百零二年。
5.《战国策》常用比喻或寓言故事来增强说理性,著名的寓言故事“”“”等都出自《战国策》。
答案:1.商鞅2.合纵苏秦连横张仪3. 《战国策》4. 刘向春秋楚汉5. 画蛇添足亡羊补牢二、根据《<战国策>第八》的内容判断对错,如有错误请更正。
6战国策士的心思是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
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
正确。
7.汉代刘向在战国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错误。
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三、简答。
8.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语文命题研究公众号)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
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本文篇幅不长,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二.重点字词解释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接受。
谏( 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 yì)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窥(ku ī)镜:照镜子。
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甚:极了。
及:赶得上,比得上。
复:又。
旦日:明日,第二天。
若:如。
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通“熟”(shú),仔细。
之,指城北徐公。
私:动词,偏爱畏:害怕欲:想要寝:躺在床上。
朝:朝廷见:拜见。
诚:确实。
知:知道。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方:方圆。
莫:没有人,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之内( 的人 ) 。
蔽,受蒙蔽甚:厉害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受:通“授”。
给予,付予。
谤讥:指责、议论。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让⋯⋯听到。
间(ji 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
时时:不时,有时候。
期( j ī)年:满一年诚:确实三.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 服:名词作动词,穿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四.一字多义(一)之a.齐国之美丽者也 ( 的) b.问之 ( 代词 , 他 ) c.吾妻之美我者 ( 取消句子独立性 ) d.孰视之(代词,指俆公)e.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f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g .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h .王之蔽甚矣(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i .数月之后(无意义)j .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二)朝a.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b.朝服衣冠(早晨(zhāo))c.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三)孰a.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战国策》作品选自考复习要点
《战国策》作品选自考复习要点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
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
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
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
悬梁刺股苏秦形象:本篇成功地塑造了纵横家苏秦的形象。
他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合纵连横的游说,不过是获得“金玉锦犭,取聊相之尊”的一种手段,苏秦学识渊博,能言善辨,长于出谋划策,这是游说诸侯的本钱;同时他刻苦学习,反复揣摩,不仅通晓学问,还要把握游说技巧,苏秦的形象概括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前倨而后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侧面烘托苏秦形象,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不惜一切求取功名利禄,这也反映那个时代祟尚富贵,亲情淡漠的炎凉世态。
《鲁仲连义不帝秦》在秦国邯郸,赵国求救于魏时,鲁仲连挺身而出,批驳辛垣衍尊秦为帝,向秦屈服的投降主义主张,使辛垣衍惭愧而退。
鲁仲连是如何批驳辛垣的投降主义主张的?鲁仲连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反受其害。
其中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
最后归结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耀富贵的美梦。
鲁仲连的性格特征: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是足智多谋,能言善辨,但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求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已任。
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冯谖客孟尝君》1.冯谖:孟尝君的门客。
孟尝君为齐国贵族。
战国策名篇一(最新整理)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编辑锁定《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
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
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6]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4]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
“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
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
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本文篇幅不长,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二.重点字词解释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昳yì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窥kuī镜:照镜子;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甚:极了; 及:赶得上,比得上;复:又; 旦日:明日,第二天; 若:如; 明日:又过了一天;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私:动词,偏爱畏:害怕欲:想要寝,躺在床上; 朝:朝廷见:拜见; 诚:确实;知:知道;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方:方圆; 莫:没有人,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人; 蔽,受蒙蔽甚:厉害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受:同“授”;给予,付予; 谤讥,指责、议论;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让……听到;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进:进言劝谏; 时时,不时,有时候; 期jī年:满一年诚:确实三.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四.一字多义一之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d.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e.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g.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h.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i.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j.臣之妻私臣的 k.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l.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m.数月之后无意义n.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二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三孰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四于a.欲有求于我也向……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五修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六诚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五.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规劝今:讽刺2.窥镜窥:古:照,看今:偷看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4.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地土方圆今:地点5.能面刺寡人之过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6.谤讥于市朝谤讥: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7.臣之妻私臣私:古:偏爱今:自私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莫:古:没有一个今:不,不要;左右:古:身边大臣,今:方位名词9.虽欲言,无可进者虽:古:即使今:虽然六.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七.通假字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八.特殊句式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倒装句:1、忌不自信即“信自”宾语前置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状语后置被动句:1、王之蔽甚矣省略句1、与坐谈九.内容理解1、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答: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语句是:答: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3、邹忌以设谕类比的方法进谏的好处是:答: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益于接受;4、邹忌为什么时候么会劝谏成功答: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他是一位责任感强,远见卓识,能言善辩的贤臣,可见邹忌大胆含蓄的进谏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另外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位头脑清醒的明君,这是成功的次要因素;5、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细致求实,精于思考,能言善辩,巧于讽谏,远见卓识,尽忠尽职,关心国家大事,是个贤臣;6、你认为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英明果断,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7、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答: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含蓄地指出了国家问题所在——建筑君主售受蒙蔽;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势强大,使四方畏服;这样就做到了战胜于朝廷;8、揣摩妻、妾、客回答邹忌时不同的感情色彩;答: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用的是反问句,表达一种十分肯定,不容怀疑的口气;妾:口气比妻稍微冷淡点,但彡的仍是反问句,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用的是陈述句,语气更加平淡,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9、就本文最后一段的内容或写法,写出一段译注的文字:答:本段文字先写纳谏的政策,然后写纳谏的盛况;最后写纳谏的结果;作用:突出了邹忌的善谏;突出了齐王的从谏如流;突出了纳谏的重要意义,提示了文章中心;10、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答: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意味着齐王虚心纳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有振兴国家的决心;11、文中三写进谏的效果,告别是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答:通过列举人数的变化,暗示弊端已经彻底根除,齐国政治日益清明;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出齐王纳谏除弊的深远意义;12、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积极意义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与别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如果都能像邹忌那样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13、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答:历史意义:邹忌敢于善于进谏,使齐王能够从谏如流,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大,齐国大治;现实意义: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以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3提出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的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的效果;4作为领导者应该介质清醒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杀菌剂和缺点;14、文章开头用了哪些语句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表现他什么特点答:“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说明邹忌外形魁梧美丽,“朝服衣冠,窥镜”说明邹忌自觉自美,流露出自我欣赏的心理;15、原来邹忌认为自己是齐国最美的人,事实上他并不如徐公美,那么他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答:是因为他的妻子偏爱他,他的妾惧怕他,他的客人有求于他,所以都告诉我他比徐公美;16、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类比的手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复杂变简明,把逆耳变顺耳,委婉、含蓄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1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中的“之“指代什么事答:齐王纳谏使齐国政治修明;18、邹忌巧妙地进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答:齐王欣然纳谏,并采取了有效措施;群臣争相进谏,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不通过武力即可战胜他国;19、从文中可见“妻”“妾”“客”判断美的原则是什么邹忌判断美的原则是什么由此你在生活中应该如何看待别人对你的赞美答:妻、妾、客:利益;邹忌:实际情况;启示:要辩证地、理智地、客观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万不可被赞美声冲昏了头脑,迷失了自己;20、创作与本文有关的对联;答: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练习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
秦下甲而攻赵。
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
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
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
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
愿卿之更计。
”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
”赵王不能将.。
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
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
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
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
其为人疾贤妒功臣。
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
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
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
”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
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
”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栶,缠之以布。
“愿公入明之。
”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
臣不敢言。
”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
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
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嗞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B.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C.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D.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教/则从事可成/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战国策》专练
B.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C.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D.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辕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11.对文中下列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是国家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与成语“一言九鼎”中“九鼎”意义相同。
B. “从事于易”中“易”指容易,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易”的意义不同。
C. “故拔一国”中“拔”指攻克、攻取,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义相同。
D. “韩自知亡三川”中“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 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进而逼迫周天子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
C. 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 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知已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②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14. 针对张仪伐韩的主张,司马错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10. C11. C A.“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燕策》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燕策)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
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鞫武谏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愿太傅更虑之。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
今田先生以死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屏左右而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
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B .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C .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D .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亡秦之燕”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字含义不相同。
战国策名篇
战国策名篇【序言】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丰富,而且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形成了以“谋略”为核心的“战国文化”。
《战国策》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遗产之一。
本篇文章将按照不同的类型,介绍一些《战国策》中的名篇。
【军事篇】《孙子兵法》是《战国策》中最著名的一篇军事篇,也是中国古代兵学的代表之一。
《孙子兵法》将战争比作一场游戏,提出了“奇正并用、虚实相生、无穷尽变”的战术思想,以及“兵不厌诈,以诈立功”的策略思想。
这些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兵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政治篇】《吕氏春秋》是一部具有深刻政治思想的著作。
其中,关于“教化”与“佞说”的论述尤为重要。
《吕氏春秋·玄黄篇》提出了“百姓之教習,先得其志”、“民之自有所好,故为之制度”,强调君主的教化作用。
而另一章《谏议篇》中,吕不韦驳斥了“佞臣”、“谄谀”等污名化政治现象,提出了“诤谏”、“直谕”的政治理念,成为后世为政者所推崇。
【经济篇】《管子》是一部以经济管理为主题的著作。
其中,论述最为重要的便是关于“节约”的思想。
管仲认为,节约是避免贪污浪费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管子·宋人说下》作为这方面的代表,提出了“如不信民,四方动摇”的观点。
它通过“做两张木牌,一有耳朵一无耳朵”,以及“买鱼,不见鱼,见鱼器”等鲜明的比喻,强调了政府财务的透明化和财富的正确使用。
【文化篇】《墨子》是一部思想内容较为深刻,文化内涵较为广泛的书籍。
书中最著名的论述便是“非攻”。
《墨子·非攻上》对战争采用了“非攻”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在古代战争思想中,攻击、陷阵,是人们最常使用的战术,而《墨子》提出了避免战争,培养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
这一思想影响了佛家、道家等教派,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成分。
【结语】以上仅是从几种类型中选取了一篇作品作为代表,而《战国策》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著名文章。
这些文章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思想内涵深厚,而且在语言上也凝练优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遗产。
邹忌复习
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 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 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 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 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答: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 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②善于思 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 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 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11、善: 12、面刺: 13、谤讥 14、谤: 15、讥: 16、市朝: 17、时时: 18、间: 19、期年之后
20、以: 21、朝: 22、及: 23、窥镜: 20、美我者: 21、寝:
五、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 点,处所 2、宫妇左右 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 私 左右:身边的人,身边的亲信(古);表 示方位(今)。 私:偏爱(古);私人,私自(今)。 3、明日,徐公来 明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 一天
十三、文章主旨 十三、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 才能富强。
十四:问答题 十四 问答题 1、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答: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 自视,又弗如远甚。 2、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语句 是: 答: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8、于:欲有求于我也 / 臣之客欲有求 、 于臣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对) 能谤讥于市朝 / 战胜于朝廷(在) 皆朝于齐(到) 皆以美于徐公(比) 9、而:而形貌昳丽(表并列) 而复问其妾曰(表承接) 窥镜而自视 / 时时而间进(表修饰)
八、通假字
1、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2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 数
《经典常谈》核心知识点三《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
人物篇《战国策》1.连横派的代表是苏秦,合纵派的代表是张仪。
2.《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编定的。
《史记》《汉书》3.司马迁实现了父亲司马谈的遗愿,写成了《史记》。
4.司马迁因为给投降匈奴的李陵说好话,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5.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司马迁是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
6.司马迁窃比孔子,他的书《史记》则窃比《春秋》。
7.班固生在河西;那时父亲班彪避乱在那里。
班固有弟班超,妹班昭,后来都有功于《汉书》。
8.窦宪在出塞三千多里外的燕然山上刻石纪功,教班固作铭。
这是著名的大手笔。
窦宪谋杀皇帝失败,班固受牵连入狱,最后死在狱中。
9.班固死后,《汉书》的稿子很散乱。
他的妹子班昭也是高才博学,嫁给曹世叔,世叔早死,她的节行并为人所重。
当时称为曹大家。
这时候她奉诏整理哥哥的书;并有高才郎官十人,从她研究这部书——经学大师扶风马融,就在这十人里。
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还未完成,她和马融的哥哥马续参考皇家藏书,将这些篇写定,这也是奉诏办的。
(注意:曹大家指的是班昭,不是曹世叔)《诸子》10.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
11.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12.孔子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
13.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
孟子说人性是善的,荀子说人性是恶的。
孟子反对功利,荀子却注重功利。
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荀子注重圣王的威权。
14.墨家的创始者墨翟,出于武士。
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
15.杨朱(一毛不拔)是道家的先锋,主张避世。
但世事变化无穷,避世未必就能避害,杨朱的教义到这里却穷了。
老子、庄子的学说似乎便是从这里出发,加以扩充的。
16.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
楚人是南方新兴的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很少;他们往往有极新的思想。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8.战国策《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
《经典常谈》解读+练习08.战国策·第八一.全文思路本文作者先对春秋末年到战国时代诸国关系的大背景做了介绍,其后自然引出了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策士、游说之士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而后作者以苏秦、张仪两人的故事作为例子,告诉了读者两点:其一,游说之士只要立谈就可以取卿相;只要有计谋,会辩说就成,出身贵贱并不重要。
其二,谋士之说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最后,作者自然就引出了《战国策》的由来,并借各代对这本书之评价,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
二. 知识梳理1.《战国策》诞生的时代背景: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
2.《战国策》由来:战国时期,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乎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各国策士的这些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3. “战国时代”的得名: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战国策》的序里定出的。
4.《战国策》艺术特色:(1)文辞妙绝,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
读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
(2)所记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
三.内容概括缘起于战国时代,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春秋末年列国纷争的盛况。
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硝烟弥漫的局面。
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
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
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四.思维导图五.《战国策•第八》解读这本书就介绍到经、史、子、集中的“史”了,连同下篇《〈史记〉〈汉书〉第九》,一共是两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艳萍
《战国策》简介
•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 不明,最后有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 名为《战国策》,共33篇,记载了继《春 秋》后,到楚汉相争起,共245年的历史。 •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对独立 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 出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情状。
展示交流
• • • • • • • • 一组(通假字) 二组(重点实词) 三组(重点虚词) 四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五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六组(触龙、唐雎的性格) 七组(邹忌的性格) 八组(三位能成功的方法)
点拨升华象 注意说话的场合 注意说话的方法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复习目标
• 1、归纳3篇文章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 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特殊句式 • 2、把握3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说服方法 • 3、归纳《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预习检测
• 《战国策》由 (朝代)时期的 编校
而成。全书共
篇,它是
体史书。
抢答题
• • • • • • 1、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其如土石何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6、约车百乘,质于齐
说服别人的六种妙法
• • • • • • 1、调节气氛,以退为进 2、争取同情,以弱克强 3、善意威胁,以刚制刚 4、消除防范,以情感化 5、投其所好,以心换心 6、寻求一致,以短补长
拓展延伸晏子谏杀烛邹
•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看管)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 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 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 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 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 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晏子用了什么办法成功劝说了齐景公?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 1、善于叙事,运用语言、动作来塑造生动 的人物形象 • 2、语言明快,富于文采。汪洋恣肆,说理 性强。 • 3、《战国策》中策士的说辞,大多喜欢引 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达标检测:
• • • • • • 一、解释红色的字(一个1分) (1)吾妻美我者 (2)秦王色挠 (3)少益耆食 二、翻译下列句子(一句2分)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