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三课

合集下载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八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进行设计的。

通过本课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教案分为三个部分:导入活动、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学生练。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 了解《利国为民》这篇传统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文章中表现的爱国情感和主题;- 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意识到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教学重点- 分析《利国为民》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让学生明白公民责任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导入活动:通过图片、视频和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爱国主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利国为民》这篇文章,并回答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

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表达的爱国情感和主题,并展示他们的结论。

4. 分析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包括修辞手法和隐喻的使用。

5. 讨论公民责任: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学生练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与爱国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并与同学分享他们对爱国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教师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课堂参与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展示对爱国主题的理解;- 课后作业评分:评估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课教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参考资料-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 其他爱国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教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教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教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利国为民的重要性,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利国为民》的内容和主旨。

2. 研究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利国为民”、“奉献”、“忠诚”等。

3.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4. 讨论研究利国为民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利国为民的兴趣。

2. 阅读:分组阅读课文《利国为民》,让学生理解文中情节以及作者的意图。

3. 讲解:重点解释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拓宽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4. 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帮助他们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利国为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

6. 总结:概括本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利国为民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作为作业,评价学生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书籍,加深对利国为民的理解和认识。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惯。

3.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项目,探究具体案例中利国为民的具体实践和应用。

六、教学资源1. 课文《利国为民》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 讲义和练题4. 社区服务活动安排5. 相关书籍和阅读材料。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替引起的社会动荡。

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史料分析问题等方式,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目标一:掌握东汉建立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

掌握黄巾起义的史实。

目标二:通过让学生对史料、历史年表研读,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目标三:通过对光武中兴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只有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才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毛泽东认为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那么刘秀是如何实现“光武中兴”的盛世的?而东汉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衰亡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就带领大家去看看——题目。

二.讲授新课,自主学习时空观念一:光武中兴问:西汉经历了汉武帝大一统鼎盛时期之后,就逐渐走向了灭亡。

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下列的问题:谁灭了西汉?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问:光武帝在位期间,东汉达到了了鼎盛时期,你知道原因?让学生阅读找到答案。

(意图: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过渡:东汉中期以后,有一种职业很危险,那就是——皇帝。

我们就进入下一个模块看看这个危险的职业皇帝。

时空观念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这样的后果是什么?过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导致东汉灭亡时空观念三:黄巾起义根据提示,让学生找出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原因,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影响)让学生知道黄巾起义只是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总结的能力。

三.知识总结,感情升华教师:自古以来,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民安则国安!。

八上13《人琴俱亡》课案

八上13《人琴俱亡》课案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人琴俱亡》设计人:徐严兰所在单位:海安县雅周初中课案(教师用)第十三课人琴俱亡(新授课)【理论支持】从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理念出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挖掘每个学生自身潜力,唤醒学生内在自觉,以课堂为主阵地,向课前、课后两端延伸;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巩固”的教学原则,追求有效预习、高效教学、强效练习、优效辅导的“四效”境界,构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课堂,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标准规定:“学习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文言文教学对于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识记文学常识及生字的读音。

2.理解并识记主要的文言虚实词。

3.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重难点】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人物的手足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答案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 (人名)的《世说新语》。

2. 给加点字注音。

弦既不调()掷()地恸()绝3.翻译下列句子。

(1)弦既不调。

(2)因恸绝良久。

【参考答案】1.南朝宋刘义庆2.tiáo zhì tòng3.(1)琴弦已经不协调了。

(2)(子猷)于是就痛哭了好长时间。

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4.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5.你读《人琴俱亡》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参考答案】4.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化第十三课弘扬国家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化第十三课弘扬国家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化第十三课弘扬国家为民教案本教案旨在通过泰山出版社八年级教材中的第十三课,弘扬国家为民的理念,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国家为民的概念和内涵。

-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为民的贡献。

- 培养学生对国家为民理念的认同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国家为民的概念解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解读国家为民的概念。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国家为民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为民的贡献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为民的贡献,包括儒家思想、孝道文化、礼仪文化等。

通过故事、传统节日、经典文献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培养学生对国家为民理念的认同和责任感通过情感教育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对国家为民的理念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民众福祉的责任感。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行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介绍国家为民的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运用丰富的案例和故事进行讲解。

-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观点。

- 观摩展示:鼓励学生通过展示、演讲、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国家为民理念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评价- 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积极程度、主动参与度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

-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写作、演讲等作品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准确表达对于国家为民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环节安排- 引入:激发学生对国家为民的思考和兴趣。

- 知识传授:介绍国家为民的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为民的贡献。

-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观点。

- 研究任务:完成相关作业和实践任务。

- 总结反思: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让我们通过本教案,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为民的理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对国家为民的认同和责任感,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全)八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带教学反思)

(全)八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带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教案初三第1课人格品位授课内容:以《论语·庸也》《孔子家语》为例,如何修炼高尚品德。

教学目标: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何做一个品味高尚的人。

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入境生趣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

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

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

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

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①损:损害。

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

④善二次备课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注释】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佚:同“逸”。

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三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三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三课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三课义利相依教学目标:1、理解“义利相依”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义利相依”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义利相依”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义利相依”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孟认为,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生存权利,是符合“义”的利,是需要保护的。

孔子肯定民生,主张对人民“富之”“教之”,主张“养民也惠”,把维护老百姓的生存权作为为政之本,重视“民、食、丧、祭”。

孟子则更明确地主张人民应当有稳定的财产,这是生存最基本的保障,也是道德存在的前提。

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义和利是统一的。

《大学》中说“以义为利”,《左传》中说“义以生利”。

在义利统一的情况下,“利”指的是公众利益、整体利益和符合正义标准的私人利益。

“义”所的来和反对的是不当的利益,是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一己私利是损人利己所得之利,是靠钻法律的空子、靠不道德的手段所获得的利益。

二、新课教学1、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荀子?大略》语译:正义与利益,是人的共同需要。

即使尧、舜再世,也不能断除人民的欲望和利益,然而他们却能使人民的欲望和利益不会战胜自己的爱好正义之心。

2、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注释:①与:给予。

②居:处,占有。

语译:古人给予人利益,但不以功劳自居,所以道义光明……既然没有功利,那么,道义就是无用的空话了。

3、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

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明)李贽《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注释:①苟:假如。

(②毕:完成。

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述1.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1.2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程1.3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2.1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价值观念2.2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诚、友情等道德观念2.3 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包容、创新等精神品质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3.1 学习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贡献3.2 了解文学巨匠如李白、杜甫、苏轼等的作品和影响3.3 掌握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如张衡、毕昇、祖冲之等的成就第四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4.1 学习《论语》、《道德经》、《庄子》等古代哲学著作的基本思想4.2 掌握《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的特色和魅力4.3 了解《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的理论和价值第五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5.1 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技巧5.2 掌握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的历史和流派5.3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第六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6.1 分析中国各地的文化特色,如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6.2 探讨地域文化与历史、地理、民俗的关系6.3 了解各地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故宫、秦始皇陵、丽江古城等第七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7.1 学习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方式,如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术传承等7.2 掌握近年来我国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和措施,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等7.3 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国学教育、传统文化课程等第八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8.1 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如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8.2 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冲突,如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等8.3 了解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产业的兴起等第九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9.1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历程,如丝绸之路、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战略等9.2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设立、中华美食、武术等的国际传播等9.3 探讨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如国际文化节、文化交流团组等第十章: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1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文化自信10.2 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如学习书法、绘画、传统乐器等10.3 探讨青少年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方式,如加入国学社团、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第十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与习俗11.1 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11.2 探讨中国传统习俗的内涵和作用,如拜年、吃团圆饭、赛龙舟等11.3 了解中国传统节气和农事活动的关系,如立春、夏至、冬至等第十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12.1 研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如饮食的五味、烹饪技艺、餐桌礼仪等12.2 探讨中国传统食材的选用和搭配,如中药食材、素食文化等12.3 分析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对现代健康生活的启示,如早餐的重要性、饮食的均衡等第十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服饰与审美13.1 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如汉服、旗袍、戏服等13.2 探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内涵,如对称美、意境美、曲线美等13.3 分析中国传统审美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如传统图案的现代设计、传统美学的创新等第十四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筑与空间艺术14.1 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分类,如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等14.2 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和设计理念,如天人合一、借景生情等14.3 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和应用,如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融合等第十五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展望15.1 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机遇,如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等15.2 探讨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等15.3 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述、核心价值、代表人物、经典著作、艺术表现形式、地域特色、传承与弘扬、当代社会、国际传播以及青少年传承等方面展开。

第13课时,辉煌的中华文化 教案

第13课时,辉煌的中华文化 教案

句名言分
——摘自《》中华世纪坛序》 别表达了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什么思想
——《管子 牧民》 内容? 五、当堂检测 (1)夫人云“欲灭一国,必先除其文化”这主要表 明: ( ) A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B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C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物质财富。 D 文化从根本上决定一国经济与政治的发展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下列中 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正确的是( ) 2 会随着时代 ○
有团结才
(2)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深深地融入中国 能更好地 人的血脉中,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 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认识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代 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广博、影响深远,是中 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我呢和的优秀基因, 让学生讨 生生不息,世代传承。
生存。
论如何传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后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承中华民 衍生出许多具有时代精神的内容。
族传统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5) 、青少年即使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有时道 德?。 德规范的践行者。 四、感悟名言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凤凰。 引导学生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 回答这俩 月同光。 求实、创新、和谐、进取
教学 重点 难点 疑点 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如何认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后反思
求实、创新、和谐、进取
多动一下心思,就能取得更大的收获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一、导入新课 视频: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 师:看完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 1、中华文化之根 (1) 、阅读 P90 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渔阳村的相关资料, 回答相关问题; (2) 、欣赏 P91 中国汉字的演变,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3) 、查阅相关资料,回答 P92、P93 的问题。 2、传统美德之花

第十三课古建筑的保护(教案)

第十三课古建筑的保护(教案)
(3)古建筑保护实例分析:分析古建筑保护实例时,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保护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保护实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具体举例:
1.教学重点举例
(1)古建筑价值:如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同时,故宫的建筑艺术、园林设计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古建筑的保护措施:介绍我国古建筑保护的政策法规,探讨具体的保护方法和措施,如现状保护、修复、加固等。
4.古建筑保护的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古建筑保护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保护古建筑的方法和技巧。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建筑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培养其历史责任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这说明学生们在理解古建筑保护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关于教学总结环节,我觉得可以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进来。例如,让一些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样既能巩固他们的记忆,也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第十三课古建筑的保护(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十三课古建筑的保护》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二章第三节“身边的遗产”。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古建筑的定义及价值:介绍古建筑的概念,强调其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
2.古建筑的保护意义:阐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古建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建筑的价值和保护措施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古建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教材的方法,归纳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

3.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师:(展示图片,情景导入)2017年5月4日,全国各地青年组织各种活动,纪念五四青年节。

中央电视台还举办了主题为“激扬青春梦——五月的鲜花”五四晚会。

我们知道每年的5月4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为什么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件有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五四运动》。

一、爆发1.原因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

(展示图片,并提问)思考: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带着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教师:(继续引导)一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学生:日本。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化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化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孟子说:“那时是那时,现在是现在。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以下原典。
原典1
程工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译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考察他们的功劳和事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使他们得到重用;儒者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只是为了合乎君主的意志,只要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富贵。其推举和提拔贤能之士就是这样的。
原典2
我们要把爱国主义这把精神火炬传承下去,爱我中华,兴我中华。
第13课利国为民
教学目标
1、在熟读古代典籍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利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通过《礼记》、《孟子》、《墨子》等关于利国为民的记述,让学生具有尽忠报国的精神理念。
教学重点
理解利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生具有尽忠报国的精神理念。
译文
砍断手指和砍断手腕,如果对天下的利益是相似的,那就没有选择。即便是生与死,只要有利于天下,一样没有选择。杀一个人以保存天下,并不是杀一个人以利天下;杀死自己以保存天下,这是杀死自己以利天下。
三、小组讨论:
“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说说这种精神可贵在什么地方。四、阅读课本97页《古代科举制度》
大禹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世人千古传诵。
课堂小结
杀死自己以保存天下,这是杀死自己以利天下。我们要具有爱国之一精神,学好本领,报效我们的国家。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包括了东汉统治初年的安定和繁荣,以及后期的内忧外患以及黄巾起义等事件的发生。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帮助,也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状况和背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1、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1、理解东汉时期的人文思潮及文化成就。

2、对于东汉的内忧外患和黄巾起义等事件的正确评价。

教学方法:1、讲授法:结合教材,通过讲解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梳理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和政治制度等相关知识点。

2、阅读法:请学生带着问题读史料,如读《三国志》等相关文献,以提高学生对于史料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

3、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东汉时期的相关历史人物和文化背景等,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2. 引发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思考和兴趣。

1. 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讲授。

四、课堂练习(10分钟)选择题:1. 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A. 大一统制B. 封建制C. 等级制D. 家族制2. 下列哪个事件不是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A. 黄巾起义B. 建安十三年之乱C. 安帝时期的繁荣和安定D. 王莽篡位3. 下列哪一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化人物?A. 关羽B. 曹操C. 曹植D. 安帝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继续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对于东汉时期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5分钟)总结本课的教学效果和问题,以便下次教学的改进。

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是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讲授和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于东汉时期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等能力。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习俗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习俗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习俗第十三课利国
为民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中国传统俗中的利国为民思想
- 掌握对相关传统俗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提高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 理解中国传统俗中的利国为民思想
- 掌握相关传统俗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传统俗中的利国为民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教学准备
- PowerPoint演示文稿
- 教学视频或图片素材
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通过观看一段视频或图片素材,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中国传统俗中的一些特点和内容。

2.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为中国传统俗中的利国为民思想,引发学生对此的兴趣。

3. 概念解释:对利国为民思想进行简单解释,强调其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4. 举例讲解:结合具体的传统俗,如春节、端午节等,讲解其与利国为民思想的关联。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种传统俗,讨论其与利国为民思想的联系,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

6. 深化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利国为民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7.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强调中国传统俗的重要性和价值。

8. 板书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板书总结,让学生进行拍照记录以备复。

课堂作业
写一篇短文,探讨利国为民思想在你生活中的体现,并附上相关照片或图片。

实施效果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检查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参考资料
- 《中国传统俗鉴赏辞典》
-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价值观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价值观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价值观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利国为民的传统价值观2. 掌握利国为民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法3. 培养学生对利国为民的认同感和实践意识教学准备1. 教材《传统价值观》第十三课2. 多媒体设备3. 教案和课件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你了解什么是利国为民吗?- 你觉得利国为民对社会有什么意义?概念解释(10分钟)- 在黑板上或PPT上列出"利国为民"四个字,让学生猜测字义,并进行讨论。

- 给出正确的解释:利国为民是指个人、组织、国家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工作、服务和奉献的理念和行动。

案例分析(15分钟)- 选取几个与利国为民相关的历史或现实案例,例如李时中医生在疫情期间的奋战,让学生分析其中体现的利国为民精神。

探讨与总结(1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利国为民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利国为民的精神。

- 结合案例和学生的实际经验,让学生总结利国为民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法。

拓展延伸(10分钟)- 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实践活动,来体验利国为民的理念。

- 让每个小组报告他们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评议和优化。

作业布置(5分钟)-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利国为民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该价值观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利国为民的传统价值观,并启发他们思考和实践该价值观的意义和方法。

通过小组活动的设计,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力。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学生对该价值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历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历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___传统历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解利国为民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实践。

通过学习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为民服务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利国为民的概念和内涵;2.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利国为民的典型案例;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民服务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利国为民的意义和价值;2.利国为民的典型案例。

四、教学准备1.课本《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历史》第十三课;2.PowerPoint课件;3.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和简介。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简介,激发学生对利国为民的兴趣和好奇心;2.讲解:利用PowerPoint课件,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利国为民的概念和内涵;3.案例分析:选择若干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利国为民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4.总结归纳: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析,总结归纳利国为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利国为民的精神,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6.小结: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利国为民的理解和记忆;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利国为民的短文,思考如何以小我利国为民。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对问题的回答和讨论质量进行评价;2.作业评价:根据学生书面作业的内容和表达进行评价;3.学习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以上为八年级___传统历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安排,希望对您有帮助。

第13课 汉字意象表现-辽海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3课 汉字意象表现-辽海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咚吧锵-冀少版一年级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模仿咚吧锵音乐节目的节奏,感受音乐的快乐。

2.能够熟练掌握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汉字、词语和句子,能准确地朗读和书写。

3.能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增加对社会和自然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咚吧锵的节奏感受和模仿。

2.小故事教材的朗读、理解和表述。

难点当学生们开始接触咚吧锵音乐时,可能会感到困惑,无法从节奏中感受音乐的意义。

此时,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文化、情感等方面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教师在教室里放音乐,然后让学生尝试听这首歌并感受音乐的节奏,以此为启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咚吧锵的节奏感受。

2. 学习汉字(1)生字:鱼、长、直。

(2)学习以上生字的笔画、结构以及常见字词。

(3)操作训练:板书生字,学生自己练习书写、描红。

3. 课文学习(1)咚吧锵乐队登场① 朗读教材第二篇,并在朗读过程中适当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咚吧锵的节奏。

② 教师模仿咚吧锵的节奏,引导学生跟着模仿。

(2)小故事的阅读和理解① 讲解生词:鱼、长、直。

② 向学生介绍故事背景,缩短语言表述,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③ 要求学生自读故事,在读完后向同桌说一说读后感。

4. 课后拓展(1)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视频,介绍咚吧锵乐队的故事,在此基础上了解音乐文化。

(2)版面设计课后练习,安排学生制作关于咚吧锵的版面。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等综合训练法。

2.以情感为引导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教师分析教材并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先通览教材,理解课文及所含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然后,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程,确保教学效果。

2. 课堂导入播放音乐,让学生尝试听取音乐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之情感。

3. 学习汉字介绍生字的笔画和构造,使学生明白学习汉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且,让学生在板书后自行练习书写、描红,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13课 汉字意象表现》教学设计1-八年级美术上册辽海版

《第13课 汉字意象表现》教学设计1-八年级美术上册辽海版

汉字的意象表现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学习汉字的形象转化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了解汉字的创意方法和表现方法,表现汉字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崇敬和热爱。

教学重点:运用夸张,变形,笔画的俭省,增删等方法来改变字的形象结构,进行意向表达,
教学难点:突出汉字象形和会意的特点
关键:要充分的表现出汉字的形式美,意境美。

教法:综合学法:研讨,实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你认识他吗?【展示书中图例】师生互动
导入本课《汉字的意象表现》
二.自主探究展示汇报:
请同学们欣赏书中图例,分析这些汉字字形具有什么特征?怎样才能打破他原有的形象,使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形象和韵味。

比如木,云,水,容,门,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并汇报:
三.实践创新:
学生作业尝试运用夸张,变形,笔画的俭省,增删等方法来改变字的形象结构,进行意向表达,要充分的表现出汉字的形式美,意境美。

四.作业展示交流评价:
请学生学生自评,解读创意思路,小组相互评价各组的汉字意象表达的形式美感五,总结拓展:
在本课中,我们共同了解了汉字的创意方法和表现方法,体验到了创意汉字的乐趣,更使我们对中国汉字的认识又有了一个新的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十三课义利相依
教学目标:1、理解“义利相依”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义利相依”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义利相依”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义利相依”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孟认为,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生存权利,是符合“义”的利,是需要保护的。

孔子肯定民生,主张对人民“富之”“教之”,主张“养民也惠”,把维护老百姓的生存权作为为政之本,重视“民、食、丧、祭”。

孟子则更明确地主张人民应当有稳定的财产,这是生存最基本的保障,也是道德存在的前提。

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义和利是统一的。

《大学》中说“以义为利”,《左传》中说“义以生利”。

在义利统一的情况下,“利”指的是公众利益、整体利益和符合正义标准的私人利益。

“义”所的来和反对的是不当的利益,是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一己私利是损人利己所得之利,是靠钻法律的空子、靠不道德的手段所获得的利益。

二、新课教学
1、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荀子・大略》语译:正义与利益,是人的共同需要。

即使尧、舜再世,也不能断除人民的欲望和利益,然而他们却能使人民的欲望和利益不会战胜自己的爱好正义之心。

2、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注释:①与:给予。

②居:处,占有。

语译:古人给予人利益,但不以功劳自居,所以道义光明……既然没有功利,那么,道义就是无用的空话了。

3、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

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
(明)李贽《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注释:①苟:假如。

(②毕:完成。

语译:要有正义,就是有利于他人;如果不谋取利益,就谈不上什么正义。

我的道理如果显明,那么,我的功劳就相应完成了。

如果不计教功劳,道理又何时可以显明?
4、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

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
注释:①出:离开。

语译:人的立身之道是正义,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是利益。

高开正义,进入利益之
中,人就不能立身;离开利益,进入危害之中,人就不能满足生活需要。

5、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清〕颜元《四书正误》注释:①道:通“义
语译:遵循正义来课取利益,倡行正道并且要建功立业。

三、思考讨论
1.《荀子》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调之行。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面对“利”和“义”的矛盾,应该如何选择,开展一次班级讨论,谈谈你的理解。

2.贵州的出租车司机余太湖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向乘客“讨”废旧闲置的图书,捐给山里的孩子阅读。

请查找资料了解这个故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怎样看待余太湖的做法?
四、延伸阅读
子贡:中华儒商鼻祖
孔子弟子中最有名的当属“七十二贤人”,而子贡可称为“七十二贤人”中最优秀而独特的人オ之一。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间的开支全靠子贡支援。

我们今天常提到“儒商”一词,其实,论起来,子贡才是儒商的祖师爷。

子贡是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子贡的一些经历中,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

鲁哀公十一年,吴王夫差率军讨伐齐国。

许多人都抱着旁观者的心理看热闹,而子贡却从中发现了商机。

由于这次战争爆发在冬天,为确保众将士在战争中粮饷充足,吴王夫差必然会在全国范围内征收棉花。

如此一来,棉花紧缺,棉价走高将成必然之势。

于是,子贡立即派人从其他国家收购大量的棉花,并迅速卖到吴国,这中间的“价格差”让子贡获利颇丰。

不仅如此,子贡还是第一个经营“跨国公司”的人。

那时,为了生意,子贡不断奔走于各国之间。

在此过程中,子贡发现各国权贵皆以佩藏珠宝为时尚,于是,就着手大量制造珠宝首饰“跨国”经营,其中盈利可想而知。

子贡不仅富甲天下,更为可贵的是,他曾出资拯救沦为奴隶的鲁国同胞,可谓富而不骄,富而有仁。

五、积累与感悟
1.自古以来,“重义轻利”“义利相依”的美德一直被人们推崇,留下了胡雪岩经商“戒欺”“良心油条”“一元理发师”等故事,请查阅相关资料,积累一则小故事,在班级活动中讲给大家听。

2.查阅“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为什么孔子对他们的行为有不同的评价?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