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十三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十三课义利相依
教学目标:1、理解“义利相依”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义利相依”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义利相依”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义利相依”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孟认为,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生存权利,是符合“义”的利,是需要保护的。孔子肯定民生,主张对人民“富之”“教之”,主张“养民也惠”,把维护老百姓的生存权作为为政之本,重视“民、食、丧、祭”。孟子则更明确地主张人民应当有稳定的财产,这是生存最基本的保障,也是道德存在的前提。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义和利是统一的。《大学》中说“以义为利”,《左传》中说“义以生利”。在义利统一的情况下,“利”指的是公众利益、整体利益和符合正义标准的私人利益。
“义”所的来和反对的是不当的利益,是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一己私利是损人利己所得之利,是靠钻法律的空子、靠不道德的手段所获得的利益。
二、新课教学
1、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荀子・大略》语译:正义与利益,是人的共同需要。即使尧、舜再世,也不能断除人民的欲望和利益,然而他们却能使人民的欲望和利益不会战胜自己的爱好正义之心。
2、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注释:①与:给予。②居:处,占有。
语译:古人给予人利益,但不以功劳自居,所以道义光明……既然没有功利,那么,道义就是无用的空话了。
3、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
(明)李贽《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注释:①苟:假如。(②毕:完成。
语译:要有正义,就是有利于他人;如果不谋取利益,就谈不上什么正义。我的道理如果显明,那么,我的功劳就相应完成了。如果不计教功劳,道理又何时可以显明?
4、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
注释:①出:离开。
语译:人的立身之道是正义,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是利益。高开正义,进入利益之
中,人就不能立身;离开利益,进入危害之中,人就不能满足生活需要。
5、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清〕颜元《四书正误》注释:①道:通“义
语译:遵循正义来课取利益,倡行正道并且要建功立业。
三、思考讨论
1.《荀子》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调之行。”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面对“利”和“义”的矛盾,应该如何选择,开展一次班级讨论,谈谈你的理解。
2.贵州的出租车司机余太湖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向乘客“讨”废旧闲置的图书,捐给山里的孩子阅读。请查找资料了解这个故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怎样看待余太湖的做法?
四、延伸阅读
子贡:中华儒商鼻祖
孔子弟子中最有名的当属“七十二贤人”,而子贡可称为“七十二贤人”中最优秀而独特的人オ之一。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间的开支全靠子贡支援。我们今天常提到“儒商”一词,其实,论起来,子贡才是儒商的祖师爷。
子贡是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子贡的一些经历中,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
鲁哀公十一年,吴王夫差率军讨伐齐国。许多人都抱着旁观者的心理看热闹,而子贡却从中发现了商机。由于这次战争爆发在冬天,为确保众将士在战争中粮饷充足,吴王夫差必然会在全国范围内征收棉花。如此一来,棉花紧缺,棉价走高将成必然之势。于是,子贡立即派人从其他国家收购大量的棉花,并迅速卖到吴国,这中间的“价格差”让子贡获利颇丰。
不仅如此,子贡还是第一个经营“跨国公司”的人。那时,为了生意,子贡不断奔走于各国之间。在此过程中,子贡发现各国权贵皆以佩藏珠宝为时尚,于是,就着手大量制造珠宝首饰“跨国”经营,其中盈利可想而知。
子贡不仅富甲天下,更为可贵的是,他曾出资拯救沦为奴隶的鲁国同胞,可谓富而不骄,富而有仁。
五、积累与感悟
1.自古以来,“重义轻利”“义利相依”的美德一直被人们推崇,留下了胡雪岩经商“戒欺”“良心油条”“一元理发师”等故事,请查阅相关资料,积累一则小故事,在班级活动中讲给大家听。
2.查阅“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为什么孔子对他们的行为有不同的评价?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