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合集下载

论语里写小人的句子

论语里写小人的句子

论语里写小人的句子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小人反是。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9.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0.君子不器。

11.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2.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选读之八《周而不比》

《论语》选读之八《周而不比》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 仁矣。” 【注释】 (1)以:为。 (2)由:经由,经历。 (3)安:习惯兴趣。 (4)廋:音sōu,隐藏、隐瞒。 (5)党:类。
探究思考三:如何观察一个人是否可交?
• 【读解一】观其言,听其行。 •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 别人(“不患人 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所 以,圣人有一套了解别人的方法,这 就是他观察 人的三个要点:既要看现实表现,也要查一查履 历档案, 即便不用查三代,那起码也要看一看他 本人是否有“前科”啊!同 时,还要观察他的兴 趣爱好所在,是安于平淡还是热中于追名逐利 呢?”如此等等。有了这三个方面的考查,谁还 能隐瞒什么 呢?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 人废言。”
• 【读解】

因为“有言者不必有德。” (《宪问》)话说得好的人不 一定品德高尚,所以要听其言 而观其行,不能够只听他说得 好便以为一 切都好,轻易地去 推举他。另一方面,一个人虽 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只要 他说的话有道理就应当采纳接 受,而不应该以 “狗嘴里吐不 出象牙”来断然否定。
围绕“交友”这一话题,每人 写几条思想火花。
你 我 共 勉
1. 朋友就像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2. 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些东西是无法选择 的。但朋友是可以选择的。 3. 好的朋友会提升人生的境界。 4.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板 书
周 而 不 比 交友准则 察 择 处 友 友 友
交友作用
• 【读解三】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
• 观过知仁,实际上也就是从一个人所犯的 过错中识别人。这种方法蕴含着从反 面看问题 的辩证思想,说它有“一分为二”的观点也无 不可。因为,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错,但过错 的性质有所不同。有的过错 是“十恶不赦”的, 有的过错却有种种复杂的原因,比如说动机没 错,但结果造成错误。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 作细致的观察、分 析,找出他之所以犯错误的 原因,从他的过错中进一步认识他的 品质,发 现他的优点和长处。 《后汉书· 吴祐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 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父亲 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 做错了,便拿着 衣服去向吴拓自首。吴拓问明缘由后,不仅没有 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 父亲。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教师在工作中的启发理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教师在工作中的启发理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教师在工作中的启发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教师在工作中的启发理解引言: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传道者和育人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能力。

而在教师的工作中,对于《论语》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启发和理解。

本文将以中括号为主题,分步骤解析这句话对于教师工作中的启示。

一、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意味着君子应当在自身的修养中体现出深度和广度,不去追求与他人的比较。

在教师的工作中,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成就和名誉。

1. 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扎实地教好课程,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师应该通过自我学习和专业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使其成为学生所尊重和仰慕的知识储备者。

2. 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是社会风尚和学生榜样的代表,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道德操守。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诚信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准则,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3. 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外,还应该注重自己的人文素养。

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未来教育时代的教师才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指导。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人文教育,提高对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理解和研究。

二、小人比而不周小人比而不周,意味着小人只关注与他人的比较,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教师的工作中,这意味着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课堂教学的表面成果,而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1.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在学术方面的成绩。

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项目导向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的人。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到底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到底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名家,其儒家思想、著作等,至今依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语录文集之一,较为集中、精炼、浅显易懂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思想原则。

在其众多语录中,有这么一句言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它表达的是什么思想呢?“周”、“比”有何含义?“周”现代释义为周围、环绕、周密、周全等,从此字的演变过程看,它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以没有“口”的“周”字为表现形式,形似“田”字,只不过跟“田”字不同,在“田”字的四个方格里面,还有密密麻麻的“点”,寓意田地上种满密密麻麻的庄稼,可表达“封田分地”的含义,体现了周王朝所建立的“分封制度”。

(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侵删)到了西周金文时期,其“田”字形下面开始出现“口”,虽可继续表达庄稼茂密,但是含义可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

因此,此时的“周”可作“周密”。

后据时代演变,又延伸出多种含义,包括紧密、亲密、完备、周到等。

“比”字跟“周”字一样,同样始于甲骨文。

《象形字典》中的比是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像两个人、并肩而立。

造字本义为两人并肩挨着,再加上《说文解字》中“二人为从,反从为比”的记录,“比”字可理解为“两个人步调一致,比肩而立”,表达的是一种亲密关系,而并非现今释义中所暗含的竞争关系。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提倡礼乐,倡导仁义,只有君子才符合这样的道德标准。

因此,从孔子的角度理解“周”与“比”二字,前者可认为是在一个以君子为圆心的圆周范围内,前来与他结交的人,君子并无丝毫偏袒,并与所有人保持相同距离,不远不近,不亲不疏。

而后者在孔子眼中却成了一种带有贬义的代名词,也就是跟小人划上等号,可暗指因“共同利益”走到一起而干坏事的蝇营狗苟之辈。

因此,按照上述两种意思去理解孔子所表达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真正含义,可简要概括为,君子与人结交,不会刻意亲近或疏远任何一个人,而小人与人结交,往往会与一两个人走的很近,故意疏远他人。

君子周而不比

君子周而不比

君子周而不比今天讲君子之道的第四项:君子周而不比。

原文见《论语·为政》。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和“比”的意思,与现代语文有较大的距离了,因此需要做一些解释。

这两个字,到朱熹时代就已经不容易解释。

朱熹注释道:“周,普遍也。

比,偏党也。

”当代哲学家李泽厚根据朱熹的注解,在《论语今读》中做了这样的翻译:“君子普遍厚待人们,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普遍厚待。

”这样的翻译,虽然准确却有点儿累,李泽厚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因此他在翻译之后立即感慨孔子原句的“言简意赅”、“便于传诵”。

其实,我倒是倾向于一种更简单、更顺口的翻译: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两个“结”字,很好记,也大致合乎原意。

因为征用了现代常用语,听起来还有一点儿幽默。

不管怎么翻译,一看就知道,这是在说君子应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了。

其实,前面几项都已涉及人际关系。

但是,无论是“怀德”、“德风”,还是“成人之美”,讲的都是大原则。

明白了大原则,却不见得能具体处理。

有很多君子,心地善良,却怎么也不能安顿身边人事。

因此,君子之道要对人际关系另做深论。

“周而不比”的“周”,是指周全、平衡、完整;而作为对立面的“比”,是指粘连、勾搭、偏仄。

对很多人来说,后者比前者更有吸引力,这是为什么?这事说来话长。

人们进入群体,常常因生疏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自然会着急地物色几个朋友,这很正常。

但是,接下来就有鸿沟了:有些人会把这个过程当作过渡,朋友的队伍渐渐扩大,自己的思路也愈加周全,这就在人际关系上成了君子;但也会有不少人把自己的朋友圈当作小小的“利益共同体”,与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地比较、对峙。

时间一长,必然延伸成一系列窥探、算计和防范。

显然,这就成了小人行迹。

这么说来,“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之间的差别,开始并不是大善大恶、大是大非的分野。

但是,这种差别一旦加固和发展,就会变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系统。

在人际关系中的小人行迹,最明显地表现为争夺和争吵。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

”【注释】(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解释翻译】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这一章是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

在《论语》里面,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来说,有许多的章节。

这里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周和比两个字。

什么叫周,什么叫比?古注里面有不同的说法,都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合起来看,这样去体会君子之德。

首先一个,周和比当作公和私来讲,这是第一种讲法,周是公,比是私。

也有的讲是义和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义和利来讲。

那么也有的说普遍与偏党,周是普遍,比是偏党。

雪公老人主张依公私这种讲法,就是周是讲公,比是讲私。

君子大公无私,这就是「周而不比」,那么小人是反过来。

所以君子办事,存心都是为公,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

平常修养,也是致力于去其私心,存其公心,这就是周而不比的意思。

那么小人办事,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他不是第一念为公。

在公与私有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私而废弃公。

那么没事的时候,小人心里所想的,所盘算的都是自私自利的这些打算,没有为社会大众,为天下人考虑过,这叫「比而不周」。

为什么小人会这样?他心量太小了,为什么叫小人?小心量,只想到自己。

顶多想到自己一家,再大的他就想不到了,他不同意去想。

君子心量大,起心动念为天下。

他不是为一身、一家、一国,他是为天下。

那么圣人,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所想的都不止一个天下,这一天下就一个地球,还是小。

那地球以外的,其它的星球,其它的世界?所以这心量还不够大。

圣人心量是涵盖整个宇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周而不比,这周到极处了。

雪公又引古注,孔安国他的说法,这是西汉的经学家,孔老夫子的十一世后裔,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论语连载(30)《为政篇》第14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连载(30)《为政篇》第14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连载(30)《为政篇》第14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
而不周。

祝福新年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原文朗读】
【注释】
周:亲和,调和,周全,周到,指以道义亲和与团结周围的人。

比:勾结,指因利害关系而相互利用勾结。

“比”与“周”相对应,“周”普遍周全为公,“比”偏党为私。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是和多数人团结而不与少数人勾结,小人是和少数人勾结而不与多数人团结”。

为政之道更要如此,为政者要团结大多数人,而不能结党营私。

【解读】
《周易》第8卦叫“比卦”,比卦的卦形是上“水”下“地”,呈现的自然现象是水土交融,人文寓意是人们像水土那样亲密交融团结在一起。

“比”在远古本来是中性偏褒义词,而到了近古和现代偏于贬义词,大概可能因为孔子说了这段话。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德行高尚之人以正道广泛交友,品德低下之人互相勾结而不顾道义,个人行为造成的损害还比较小。

上一章:论语连载(29)《为政篇》第13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古人关于君子的名言(释义)

古人关于君子的名言(释义)

古人关于君子的名言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论语第四十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四十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四十章原文与解析《论语》第四十章原文与解析本文将对《论语》第四十章进行原文分析和解析。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其中第四十章是《论语》中的一篇篇章,以下是该章节的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是孔子的格言之一,对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进行了明确的描述。

接下来我们对这句话进行详细的解析:首先,我们来看君子和小人两个概念。

在孔子的眼中,君子是指有德行和道德修养的人;而小人则相反,指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接着,我们来解析“周”和“比”这两个词。

在这里,“周”指的是广泛、宽泛,即君子对待事物时要全面考虑,从多个角度思考,做到全面、宽广;而“比”则指的是狭隘,即小人只看重表面的个人利益,没有全面的思考。

整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君子在看待问题时会全面思考,不仅仅从某个局部出发,而小人则只注重个人的利益,无法从全局角度来审视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差异的存在。

君子通常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修养,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会考虑到更多的因素,而且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而小人则相反,他们常常只顾自己的一己私利,缺乏对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关怀。

他们的思维比较狭隘,只着眼于个人得失,往往无法看到问题的全貌。

这句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习君子的为人之道,要做到全面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且真正做到符合道德规范。

通过对《论语》第四十章的原文分析和解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做人处世的方向。

我们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总结起来,《论语》第四十章通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一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并对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提出了深远的启示。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孔子的教导,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以成为一个有品德和操守的人。

论语中有关“君子”类的名句及翻译

论语中有关“君子”类的名句及翻译

《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名句及其翻译一、“君子”风范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论语》求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求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求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1)周:合群。

杨伯峻:“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

“比”旧读去声bi (必)。

陈晓芬:周:因忠信而亲密的样子。

钱穆:忠信义。

(2)比(音bì):陈晓芬:勾结,即以私利相亲。

钱穆:比,阿党义。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钱穆先生试译:先生说:“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

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

”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孔子说:“君子天下为公,泛爱众人,而不结小群营私利;小人结党营私而不能兼利天下。

"【评析】钱穆先生说:《论语》每以君子小人对举,或指位言,或指德言。

如谓在上位,居心宜公,细民在下,则惟顾己私,此亦通。

然本章言君子以忠信待人,其道公。

小人以阿党相亲,其情私则本章之君子小人,乃以德别,不以位分。

周,有周遍、周普的意义。

应当是指君子泛爱众人,能与众人能和睦相亲。

比,有结小群、结朋党,营私利的意义。

我认为这段文字也讲这样的意义:君子泛爱众人,以利天下为公为原则,不结党群,不营私利。

而小人营私利,结小群,缺乏兼利天下的公心。

所谓,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1)罔:陈晓芬译:迷惘。

一说诬罔,即不辨真义,诬罔所学之道。

今从前说。

杨伯峻先生译:诬罔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受欺,似乎是《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

钱穆先生译:此字有两解。

一、迷惘义。

只向外面学,不反之己心,自加精思,则必迷惘无所得。

一、诬罔义。

不经精思,不深辨其真义所在,以非为是,是诬罔其所学。

后解由前解引申而来,当从前解。

(2)殆:陈晓芬译:疑惑。

一说疲殆。

今取前说。

杨伯峻先生译:《论语》的“殆”字有两个意义,下文第十八章“多见阙殆”的“殆”当“疑惑”解。

周而不比的典故

周而不比的典故

周而不比的典故
“周而不比”出自《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对于君子人格的一种描述。

其典故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成为了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公正无私,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不会因为个人喜好或者关系亲疏而有所偏袒;而小人则相反,他们只会在乎自己的小圈子,对于圈外的人则漠不关心,甚至加以排斥。

“周而不比”的典故中,孔子以“周”和“比”两个字形象地阐述了君子与小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同表现。

其中,“周”字意为普遍、周全,表示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顾及到所有人,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比”字则意为勾结、偏袒,表示小人在人际交往中只会顾及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公正无私的品质,不因为个人关系而偏袒某一方,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感受,顾及到所有人的利益。

这种品质不仅是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比如在工作中不偏袒某个员工,在家庭中不偏袒某个孩子等等。

同时,“周而不比”也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小圈子,而应该放宽眼界,去了解和关心更多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周”,也就是全面、普遍地顾及到所有人的利益。

总之,“周而不比”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价值观,它提醒我们要公正无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要放宽眼界,去了解和关心更多的人。

这种品质和价值观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处】《论语为政第二》【注释】周:合群;比(音bì):勾结。

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

这里“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君子和小人是以德行来划分的,在这里孔子对君子和小人做了更具体的划分,提出了“周”和“比”这样一对反义词:“周”是周至,指对人开放和包容;“比“是比附,指对人封闭和排斥。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

与人交往,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之一,它决定一个人生活世界的宽窄。

然而,人类又是个体差异最丰富最悬殊的群体,与自己熟悉了解的人相处,自然要容易一些,所以,党同伐异几乎是人类难以消除的天性。

孔子却把这称之为小人行径。

孔子是不是太不通人情了?当然不是。

人和人的差异有两种,一种是性情兴趣的差异,另一种是人品人格的差异。

前一种差异只是性格差异,不存在是非对错,只能说各具特色;后一种差异却是道德差异,有明显的是非对错。

兴趣相投,结为好友,这不但没错,反而应该提倡,孔子不也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吗?所以孔子这里所说的“周”和“比”主要是针对道德差异。

在兴趣上,每个人都应该各投所好,但在是非善恶上,人则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以自己的私心好恶为标准来衡量人、选择人。

这才是孔子这句话的本意。

这句话对于球员来说尤其重要。

球员的成功来自于与队友的精诚合作,而且球员需要不断选择高级别的新球队来提高自己。

这就要求球员必须拥有很强的人际环境适应能力。

这种适应力来自于哪里?正来自于“周而不比”的待人原则。

“周而不比”其实是一种不断拓展自我胸怀、跳出自我牢笼的过程。

无论到哪个国家哪支球队,踢好球是始终不变的目标,而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则是最基本的生存原则。

当一个球员能够始终谨守这个原则,而不是狭隘地以自己的标准来选择队友、要求环境,即便在性情、兴趣、习惯、语言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他也能够随处落地生根、顺利融入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

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

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楼主好!前面朋友们的回复很好,再补充几点,供参考。

因解析角度不同,对此话会有不同的理解,略说七种:【解读方法】(1)对“君子、小人、周、比”的解释应符合孔子在典籍中的直接义,不能是引申再引申之类的发挥义,否则不准确。

(2)解释“君子和小人、周和比”的对立义时要标准一致,否则不准确。

(3)应从浅入深的解释,把孔子的教育思想立体展现出来,否则看不懂圣人讲话的真实意图。

1、从“人心”角度解义。

“君子”指有仁心者,“小人”指无仁心者;“周”指容人之心,“比”指对立(不容人)之心。

此时该话为“君子常有仁心,故有容人之心,无对立之心;小人常无仁心,故有对立之心,无容人之心”。

2、从“人行”角度解义。

“君子”指有义行者,“小人”指无义行者;“周”指亲和之行,“比”指敌对之行。

此时该话为“君子常在义行,故亲和而不敌对一切人;小人常无义行,故敌对而不亲和一切人”。

3、从“心与行”关联角度解义。

“君子和小人”指仁心的有无者,“周和比”指与之对应的行为。

此时该话为“君子常有仁心,故有容人之行,无对立之行;小人常无仁心,故有对立之行,无容人之行”。

4、从教育理想角度解义。

“君子”是教育的理想目标,“小人”是教育的对象受体,“周”是教育所提倡的标准,“比”是教育所反对的标准。

此时该话为“教人作君子,应教他有容人之心之行,无对立之心之行;教人不作小人,应教他无对立之心之行,有容人之心之行”。

5、从人性判定角度解义。

需反着理解,即“有容人之心之行、无对立之心之行者,为君子;有对立之心之行、无容人之心之行者,为小人”。

6、从该话语境角度解义。

因《论语,为政第二》全篇都在讲“人的正行”,故此话也是孔子在侧重讲“自我修行”的要领,“君子、小人、周、比”都针对修行人自己而言,即“欲作君子者,需内有容人之心而无对立之心,外有亲和之行而不敌对一切人;欲省小人者,需内察有无容人之心与对立之心,外察有无亲和之行与敌对之行”。

君子周而不比一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

君子周而不比一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

君子周而不比一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
君子周而不比,是指一个正直、有道德的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而不是去和别人攀比,争取虚名和外在的表现。

因为君子注重内在的自我完善和提高,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攀比心去和他人比较。

相反,小人则总是喜欢比较,总是以别人为标准去衡量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修养和自我提高。

小人往往注重表面上的表现和虚荣心满足,而不是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品德提高。

因此,小人比起君子来更加浅薄和肤浅,缺乏真正的内在品质和道德修养。

- 1 -。

《论语》中关于“友谊”的语句

《论语》中关于“友谊”的语句

论语》中关于“友谊”的语句论语中关于“友谊”的语句
友谊在《论语》中被广泛讨论和赞美。

以下是一些有关友谊的语句: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 ·八佾)
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而不是互相比较或评判。

2.子曰:“友善,___,友谅。

”(论语 · ___)
这句话强调了友谊中的关键要素,即友好、亲密和宽容。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 · ___)
这句话表明真正的友谊应该不分善恶,能够欣赏和接纳朋友的优点和缺点。

4.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行而有义。

”(论语 ·八佾)
这句话讲述了友谊中信任和诚实的重要性,真正的朋友应该言
行一致并遵守诺言。

5.子曰:“唯志与学,曰虚则虚,曰吾道长矣夫。

”(论语 ·宪问)
这句话强调了友谊中的共同追求和学习,只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互相支持和成长。

6.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 · ___)
这句话表明友谊中的互相学习和启发,优秀的朋友可以帮助我
们不断提升自己。

7.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也。

”(论语·八佾)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友谊中要坚守原则和诚实,真正的朋友应该
避免欺诈和虚伪。

友谊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通过《论语》对友谊的探讨,我们
可以学到许多关于友谊的哲理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解释翻译】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这个章是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就品德来说,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

在《论语》里面,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来说,有很多的章节。

这里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周和比两个字。

什么叫周,什么叫比?古注里面有不同的说法,都说得很好,我们能够合起来看,这样去体会君子之德。

首先一个,周和比当作公和私来讲,这是第一种讲法,周是公,比是私。

也有的讲是义和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义和利来讲。

那么也有的说普遍与偏党,周是普遍,比是偏党。

雪公老人主张依公私这种讲法,就是周是讲公,比是讲私。

君子大公无私,这就是「周而不比」,那么小人是反过来。

所以君子办事,存心都是为公,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

平时修养,也是致力于去其私心,存其公心,这就是周而不比的意思。

那么小人办事,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他不
是第一念为公。

在公与私有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私而废弃公。

那么没
事的时候,小人心里所想的,所盘算的都是自私自利的这些打算,没
有为社会大众,为天下人考虑过,这叫「比而不周」。

为什么小人会
这样?他心量太小了,为什么叫小人?小心量,只想到自己。

顶多想到
自己一家,再大的他就想不到了,他不愿意去想。

君子心量大,起心
动念为天下。

他不是为一身、一家、一国,他是为天下。

那么圣人,
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所想的都不止一个天下,这个天下就一个地球,还是小。

那地球以外的,其它的星球,其它的世界?所以这心量还
不够大。

圣人心量是涵盖整个宇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周而
不比,这周到极处了。

雪公又引古注,孔安国他的说法,这是西汉的经学家,孔老夫子
的十一世后裔,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君子忠信,主忠信,这
讲他的内心公正、正直,言而有信,这是周的意思。

这阿党的阿是曲媚,阿谀奉承,喜欢攀缘巴结,党是结党,这是小人的行为。

又引《皇疏》,皇侃的《注疏》说「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

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这是解释孔安国的意思。

为什么能够
有忠信?因为他心量广博周遍,心量很大。

他为公,不是为私,他就有
忠信。

如果心中有偏私,这心就不正了。

不正了,就不能忠。

你看,
心上面有一个中字,这讲到心是摆在中正的位置上,那叫做忠心。


什么会不忠?就是因为心有私。

心不忠,言就不信了。

这个阿党就是讲
亲狎之法。

我们看到小人喜欢跟人巴结,讨好,见到达官贵人,立刻
就起阿谀奉承的心,跟他亲近。

这个亲狎,狎也是亲近,亲近里头没
有庄重,外表不庄重,内心没有忠信,完全是为了依附这些权贵,得
到自己的利益,不外乎为名闻利养,那这种人,孔子谓为小人,不齿。

皇侃又引古注讲的,「理备故称周,无私故不比」,这都是解释
周和比的意思,我们多种批注合起来看,去体会里头的意思。

理备就
是得到天理,能够得到天理,心就正。

天理是什么?知道天下与我本为
一体。

再广博的来说,宇宙万物与我一体,所以谈这个私没有意义,
根本就没有私。

我们讲无私,「无私故不比」,无私,本来就是无私的,本来是一体,哪有私可言?有你我才有私,有自他分别,那才有私。

本来宇宙是一体,根本分不出自他和你我。

所以本来是无私,仅仅我
们现在迷了,迷了之后,产生一个妄想,把这个一体的境界一分为二,这是我,那是他。

产生这种分别,然后再执着自己,自私自利的心就
产生了,这叫我执。

执着我就肯定有执着人,没有我执了,哪有人?人
我本来不二。

所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自然就大公无私,不是说勉
强而为之。

只要觉悟,立刻就能放下私心,立刻你就成君子,你就周
而不比了。

所以转凡成圣在你一念之间,总在觉与迷之不同。

圣凡哪有什么
不一样?圣人和凡夫,都是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吃饭、睡觉、工作,的
不同就是圣人觉了,凡夫迷了。

觉什么?觉悟了天理、真理,原来宇宙
与我不二,所以自然就有周而不比,这是性德流露。

小人迷了,以为
是有我、有他,然后执我排他,这就比而不周,所以这就苦了。

迷了
之后他就造业,造了业之后,结果是苦。

正如《论语》讲的「君子坦
荡荡,小人长戚戚」,长戚戚是种苦。

君子坦然,胸怀坦荡,没有忧虑,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真正不惑、不忧、不惧,坦荡荡,君子的受用。

小人长戚戚,心中充满了患得患失,所以他是常存
着疑惑,常存着忧虑,常存着恐惧,这叫做「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
冤枉做小人」。

你看觉和迷,这就把圣凡分出来,他的受用天渊之别,所以小人可怜。

一定要懂得道理。

不学圣教,不懂这些道理,把它忘了,忘了之后,那君子的受用立刻失掉,立刻就堕到小人里头去了。

雪公又引刘氏,刘宝楠的话讲,「阿党与忠信相反,正君子小人
性情之异」。

这个阿党和忠信,是讲他存心不同。

小人存的心是谄媚、巴结、阿党的心,阿谀奉承,结党营私,这叫阿党。

忠信是君子的存心,存心不同,性情就不同。

君子的性情坦荡荡,温良恭俭让。

待人
温和,存心善良,持身节俭,待人恭敬,遇事礼让,温良恭俭让。


人反之,性情暴戾,性格不温和,急躁,容易冲动,心里不善,充满
了私心。

因为有私心,又急于获得成果,所以性情就急躁了,对人就
不恭敬,没有礼貌,他忘了这个礼貌,为什么忘了?因为心里存有私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