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1-2内能和热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1.以生动的语言、简洁的板书,系统地阐述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内能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体验热传递过程,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3.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比热容,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4.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内能和热量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节能减排、热机效率等。
3.提醒学生做好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生活实例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本节课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如烧水、烧菜等,引导学生关注热量与内能的变化关系。这种结合使得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而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与观察的互动体验:通过设计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热传递过程,理解热传递的原理。这种互动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如“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的比热容是否大于砂石的比热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节能方案、评估热效率等。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反思,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是内能?”,“内能与热量有什么关系?”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如“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的比热容是否大于砂石的比热容”,激发学生的思考。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节能方案、评估热效率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说课稿

4.知识点整合:将上述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填空题和选择题:设计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对内能和热量基本概念的理解。
(3)将内能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4-1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物理概念。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未知领域,但可能对抽象的物理概念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模式,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建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物理现象,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于,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情境教学法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而实验法能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的内容,位于整个课程体系的起始阶段,是热学部分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变化以及内能与热量的关系展开。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教学设计

-提交一份观察报告,描述温度变化对物体内能的具体影响。
-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3.分小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与内能和热量相关的主题,如“太阳能的利用与转化”、“家用电器中的能量转化”等,进行深入探究。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巩固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重点练习内能的计算题,以及热量传递的案例分析题。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
c.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教学拓展:
a.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热能发电站、研究太阳能利用等,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b.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学生针对内能和热量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c.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将热水倒入透明玻璃杯中,观察杯中水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热量是如何传递的。
2.教学策略:
a.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b.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c.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注重知识的应用,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教学评价:
a.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测验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内能和热量

第2节内能和热量【仪器材料】蓝墨水、冷、热清水和烧杯一.教学目标要求1.知道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了解热量的概念;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演示实验或自主实验探究,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类比已经认识到的宏观能量(机械能),认识物体内的微观能量---内能---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
3.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内能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形式。
4.用能量的观点认识燃料这一人类目前利用得最广泛、最重要的能源。
从能的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燃烧过程。
5.通过实例认识做功过程、热传递过程都是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
三.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到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认识到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的难点是:温度、内能、热量三个基本热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过程本节包括三个教学板块。
(1)温度与热运动。
突出温度的微观实质----反映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2)物体的内能。
强调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改变和得用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3)燃烧:放出热量。
从能量观点认识燃料和燃烧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1)温度与热运动为了使学生感悟温度这一宏观可测量与微观世界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关系,应着意做好温度对扩散的影响这一对比演示实验。
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需要冷热水的温差大一些。
要使学生首先明确:观察的是两杯水各滴入一滴蓝(红)墨水后两杯水呈现均匀蓝(红)色的过程。
哪杯水先变得均匀,说明哪杯水扩散得快。
这个实验一般在2~3min内即可完成,实验中要适时组织讨论交流。
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说明扩散的快慢跟温度有关。
既然扩散现象是分子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那么扩散进行得快,则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则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
实验中,热水温度高,扩散进行得快,说明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冷水温度低,扩散进行得慢,说明温度低时分子运动得慢。
教科版九年级《1-2内能和热量》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教案)

第 1 章:(课)第 2 节第 1、2 课时本期总第 2、3 课时课题内能和热量新课标学习要求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了解热量概念、符号、单位知道燃料热值的概念及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掌握使用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信息处理认识燃料热值的含义,了解常用燃料的热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探索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实验名称摩擦盛有乙醚的铁管的实验气体压缩做功电锯锯木头拖拉机打火、行驶难点:教学过程请思考:往暖水瓶倒开水,盖上瓶塞,有时瓶塞会弹起,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分子的不停的无规则运动是否也具有动能?拉伸和压缩的弹簧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势能,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也具有势能?一、温度与热运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表明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温度反映了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
物体内部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单位焦耳(J).内能是存储在物体内部的能量分子动能温度是分子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动能都增大,个别分子动能还有可能减小.分子势能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一种能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整体上表现出与物体体积有关.例1:相同质量的0℃水与0℃的冰相比较A、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B、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大C、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小D、水的内能比冰的内能多答案:ABD(评析:质量相同的水和冰,它们的分子个数相等;温度相等,所以分子平均动能相等,因此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由水结成冰,需要释放能量,所以相同质量、温度的水比冰内能多,由于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所以水比冰的分子势能大.本题很容易误认为水结成冰,体积增大,所以内能增大.)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例2:下面有关机械能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九年级物理上册 1.2内能和热量教案 (新版)教科版-(新版)教科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热传递停止。
②产生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③实质:内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一。
④方向:内能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无外界影响的情况下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情况。
(2)纠正:热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是过程量。
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学点 1 温度与热运动观察如图1-2-1所示的实验。
图1-2-1思考:问题1:温度表示物体的__冷热__程度。
物体的温度越高,扩散越__快__,说明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__剧烈__。
问题2: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__热运动__。
学点 2 物体的内能阅读教材P8第1、2、3段。
思考:问题1:物体内所有分子的__动能__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__势能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问题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__内能__。
问题3: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__越大__。
内能还和物体内部__分子的多少__、分子的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
问题4:根据内能的知识,分析比较各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
①__d__杯中水的内能最大,因为__水的质量最大、温度最高__。
②__a、b__两杯中水的内能不好比较,因为__a杯中水的温度高,b杯中水的质量大__。
学点 3 改变内能的方式(1)阅读教材P9第1段。
思考:问题1: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__热传递__和__做功__。
内能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直接传递叫__热传递__;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内能或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叫__做功__。
问题2: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__等效的__,但它们的本质不同。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能量的__转化__;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内能的__转移__。
问题3:冬天,双手反复摩擦,手会感到暖和;用嘴对着双手“呵气”,手也会感到暖和。
前者是利用__做功__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__热传递__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பைடு நூலக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的第二个知识点“内能和热量”。具体内容包括:
5.学生可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内能与热量的科普文章或研究报告。
6.学生可利用课后时间,参与内能与热量相关的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数学计算等方法分析内能和热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内能和热量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科学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1.内能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计算:引导学生利用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物体的内能。
3.热量的传递:介绍热量在物体间的传递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热量传递的条件。
4.热量公式:讲解热量公式Q=cmΔt,使学生掌握热量计算的方法。
2.讨论法:在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和热量公式的应用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在讲解分子动理论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分子运动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内能的关系。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1.2 内能和热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分享一次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内能和热量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理解内能和热量的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杯子、温度计、热源(如热水壶)、热量转化器(如风扇)。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我将准备两杯不同温度的水,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然后让幼儿观察两杯水的温度差异,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温度差异。
2. 互动讨论:我将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内能和热量的理解,引导他们通过交流互动,共同探讨内能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操作:我将指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如将热水倒入冷水中,观察热量的传递过程,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理解热量的转化过程。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内能和热量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理解内能和热量的转化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效果,观察幼儿对内能和热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还将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内能和热量的问题,拓展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帮助幼儿掌握内能和热量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次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幼儿理解内能和热量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点。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内能和热量

(二)物体的内能
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出去温度外,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
[讨论交流]南极的冰山有内能吗?
[总结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1.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即是内能的转移)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一.复习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中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改变内能的方法。
三.进行新课
课题
2.内能和热量(3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影响内能多少的因素。
4.了解热量的概念、符号、单位,知道燃料热值的概念和单位,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教学设计】1.2 内能和热量【新版】

4.热量的单位:焦(J)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5.小结:
(1)通过师生共同议 论,总结热传递现象。
课题
2.内能和热量
教学
目
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4.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5.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6.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7.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一.复习引入新课:复习内能的概念,复习中强调物体的内能是能够改变的。通常物体温度的升降,反映出内能的改变。那么一个物体温度的升高除了上节课讲的摩擦生热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新课教学
1.热传递: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1)演示实验,
(2)实验表明什么(教师作适当启发)。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启发诱导)
①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内能和热量内能》。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改变方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玻璃球、铁块。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内能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关注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单位:焦耳(J)。
(3)阐述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改变方式,如物体受热膨胀、物体被压缩等。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内能的改变现象,如热水降温、冰块融化等。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外部能量。
6. 作业布置:(1)请解释内能的概念及其单位。
(2)举例说明内能的改变方式。
(3)阐述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
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能量,机械能是物体外部能量。
七、作业设计:1. 解释内能的概念及其单位。
答案: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单位是焦耳(J)。
2. 举例说明内能的改变方式。
答案:内能的改变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例如,物体受热膨胀、物体被压缩等。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 内能和热量 教案2

请勾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热值的符号,单位。
燃烧放热计算方法Q=mq
各符号的介绍
例1: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温度为0摄氏度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
例4:30千克的焦炭〔q=3*107Kg/J〕,当燃烧一半后,剩余焦炭的热值是
,完全燃烧剩下的一半焦炭能释放J的热量。
通过本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
冷水和热水中墨水的分布不一样
属于扩散现象
说明温度会影响扩散现象的快慢
分子在做无规那么运动
温度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
学生勾画
学生思考
热量单位的介绍:J
生活中常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如:生活做饭,取暖等。
生活中的热量主要从何而来?
燃料燃烧过程实际上是能量的转化,是什么能向什么能转化?
你的身边都有哪些燃料?
根据你的经历,一样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是够一样?
即:不同燃料的成分不同,储存的化学能也不一样,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也不一样。为了描述燃料的这种性质,引入了热值。
授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讲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了解热量的概念。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及燃烧问题简单计算。
〔4〕、知道改变内能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分析实例,用推理的方法认识内能。让学生在动手实验探究改变内能的方式。利用生活经历了解不同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内能和热量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内能?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内能的因素。
3.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结果展开讨论,探讨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具体关系。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设计热传递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量传递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影响内能的因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综合运用讲授法、提问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内能和热量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提出问题:“热量是如何传递的?有哪些传递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热量传递的原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实例,探讨内能和热量的相关知识。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讨论任务。
3.组织小组汇报,让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实例,探讨内能和热量的相关知识。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教案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二节内能和热量》教案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2. 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
3. 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热量Q=mcΔT。
4. 热量的单位:焦耳(J)。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能够解释物体温度变化与内能的关系。
2. 掌握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和定量关系,能够运用公式Q=mcΔT解决简单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和定量关系。
难点: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热水瓶、温度计、金属棒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变化与物体内部能量的关系。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之和,并说明内能与物体温度之间的关系。
3. 讲解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并通过实验演示这两种方式。
4. 讲解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热量Q=mcΔT,解释各符号的含义和公式的应用。
5. 课堂练习:运用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
2. 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
3. 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公式Q=mcΔT。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铜块的温度从20℃升高到100℃,铜的比热容为0.39×10^3 J/(kg·℃),铜块的质量为2kg,求铜块吸收的热量。
答案:Q=mcΔT=0.39×10^3J/(kg·℃)×2kg×(100℃20℃)=6.24×10^4 J。
2. 题目:一个水壶中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100℃,水的比热容为4.18×10^3 J/(kg·℃),水壶中水的质量为2kg,求水壶中的水吸收的热量。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教科版

1.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内能是什么?它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为什么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内能和热量的本质,如“影响内能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内能?”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中认识内能,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内能的影响因素,进而理解热量传递的实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敏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实验探究内能的变化规律。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本节课通过展示烧水、做饭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果。
3.讲解热量传递的机理,引导学生掌握热量传递的三个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4.结合实例,讲解内能的变化规律,如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影响内能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内能?”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如“内能和温度的关系”、“生活中的热量传递现象”等,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提问、解答,共同提高。
1.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体现。
2.学习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影响内能和热量传递的因素,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热量传递的概念,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内能的微观机制。
3.针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实验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热量传递的原理。
4.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2.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影响内பைடு நூலகம்和热量传递的因素。
4.理解热值的概念,能够运用热值计算热量。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冬天烤火、热茶散热等,让学生感受到内能和热量传递的普遍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017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 内能和热量 教案

2017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 内能和热量教案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热量的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量。
4. 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5.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2. 掌握热量的概念,了解热传递的条件。
3. 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单位和影响因素;热量的概念和热传递的条件。
难点:内能与热量之间的联系;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内能和热量的实际例子,如烧水时水温升高,询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单位:焦耳(J)。
(3)热量的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量。
(4)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5)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例题讲解:举例解释内能和热量的概念,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加;把热水倒进冷水中,热量从热水传递到冷水中。
4. 随堂练习:(1)填空题: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____。
(2)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内能单位?A. 千瓦时(kW·h)B. 焦耳(J)C. 牛顿(N)5. 知识巩固: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内能:概念、单位、影响因素。
2. 热量:概念、热传递条件。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热传递。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____。
1.2内能和热量(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材(教科版)

教案:1.2 内能和热量学年:20232024学年学期:九年级上学期教材:物理(教科版)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内能与物体分子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
2. 热量的概念:解释热量的含义,热量是能量的一种传递方式,表示能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
3.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增加和减少,包括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4. 热量传递的规律:介绍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规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5. 热量计算公式:学习热量计算公式Q=cmΔt,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能够解释内能的含义及其与物体分子运动的关系。
2. 掌握热量的定义,了解热量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3. 学会计算热量,能够运用热量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4. 能够分析热量传递的规律,解释热量如何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热量传递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量计算公式的运用,热量传递规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热量传递的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瓶、热水、冰块、温度计、实验器材一套。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热水瓶,让学生观察热水瓶内水的温度变化,引发学生对内能和热量的思考。
2. 内能的概念:讲解内能的定义,用具体例子解释内能与物体分子运动的关系。
3. 热量的概念:解释热量的含义,通过实验观察热量传递的现象,让学生理解热量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4.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增加和减少,通过实验演示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对内能的影响。
5. 热量传递的规律:介绍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规律,通过实验观察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6. 热量计算公式:学习热量计算公式Q=cmΔt,通过例题讲解公式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
实验名称
摩擦盛有乙醚的铁管的实验
气体压缩做功
电锯锯木头
拖拉机打火、行驶
难点:
教学Βιβλιοθήκη 过程请思考:
往暖水瓶倒开水,盖上瓶塞,有时瓶塞会弹起,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分子的不停的无规则运动是否也具有动能?
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
例2:下面有关机械能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也大。
B、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其运动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内分子平均动能必增大。
B、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大
C、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小
D、水的内能比冰的内能多
答案:ABD
(评析:质量相同的水和冰,它们的分子个数相等;温度相等,所以分子平均动能相等,因此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由水结成冰,需要释放能量,所以相同质量、温度的水比冰内能多,由于它们总的分子动能相等,所以水比冰的分子势能大.本题很容易误认为水结成冰,体积增大,所以内能增大.)
实质: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而内能的形式没有改变。)
做功: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过来。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热量: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焦耳(J)。
注意:
(1)物体本身没有热量,只有发生了热传递时,才讨论热量问题。
(2)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它是一个过程量。
(3)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暖程度的物理量。表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2)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温度增高是,内能增大。
(3)热量是在热传递时,传递能量的多少。
联系:温度的变化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传递热量的多少可以量度物体内能转移的多少。物体吸收或防出热量,它的内能将发生改变,但温度不一定改变。
拉伸和压缩的弹簧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势能,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也具有势能?
一、温度与热运动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表明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温度反映了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
物体内部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单位焦耳(J).
例3
小结:
作
业
必作
媒体
运用
摩擦盛有乙醚的铁管的实验
气体压缩做功
电锯锯木头
拖拉机打火、行驶
选作
后
记
第1章:(课)第2节第1、2课时本期总第2、3课时
课
题
内能和热量
新课标学习要求
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了解热量概念、符号、单位知道燃料热值的概念及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掌握使用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信息处理认识燃料热值的含义,了解常用燃料的热值。
内能是存储在物体内部的能量
分子动能
温度是分子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动能都增大,个别分子动能还有可能减小.
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一种能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整体上表现出与物体体积有关.
例1:相同质量的0℃水与0℃的冰相比较
A、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
三、燃烧:放出热量:(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燃料热值:我们把1㎏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用q表示单位J/㎏
Q放= mq
Q放单位焦耳m单位千克q单位J/kg
燃料热值的意义:表示一定质量的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的多少,同种燃料的热值相同,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
C、物体降温时,其机械能必减少。
D、摩擦生热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
答案:D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演示实验:摩擦盛有乙醚的铁管的实验
气体压缩做功
电锯锯木头
拖拉机打火、行驶
热传递:内能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直接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转移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条件:物体之间或者物体的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递,直到等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