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A、汉密尔顿(注意广度实验)空间上分布的刺激物的广度
B、注意广度的另一种形式是感知在时间上分布的刺激物的广
度。陶布曼(实验):一般来说,刺激物数量越多,呈现速度
越快,判断的错误就越多,而且越趋向于低估。
注意广度的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排
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广度就越大)、
维持功能
信息只有加以注意才能保持在意识中或进
行进一步地加工,转换成更持久的形式储
存在记忆中。
只有在注意状态下,我们才能对自己的行
为和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对于自我的注
调节和监督功能 意,才使人有可能对自己的行为与特定的
目标相比较,注意反馈信息,并相应的调
节、监督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特定的目标相
一致。
人在注意时行为上会出现各种定向反应,
第八章 注意
1、 注意概述 (P238)
①定义
②功能★
③表现 与指标
★ ④神经机制
注意是一种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
向,其功能主要是选择并将意识集中于某一对象,并对该活动
进行调节和监督。
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刺激有选择地集中,这些刺激就被我们
清晰的意识到,而同时存在的其他刺激,或者被模糊的意识
中有两类:外周过滤器和中枢过滤器。强调中枢过滤
器的作用。
代表人物 多伊齐和多伊齐(提出)、诺曼(修订)
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
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以知觉的强度和
观点 意义为转移。强调了中枢控制过程,选择注意就是加
工系统中这个控制的一部分。通过它,某些信息的编
C、晚期选择模型
观点 没有注意到的内容则模糊。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八章 知觉
第八章知觉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当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美丽的街心花园,那是汽车在行驶,人群川流不息,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花园、汽车、人群的整体形象。
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孤立的感觉,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的。
例如,听觉刺激是一个复杂的序列,被我们知觉为言语,或流水声,或汽车声,即组织成有意义的声音。
对于其他感觉信息,我们也是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
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我们的过去经验。
刚果的俾格米(Pygmi)人居住在枝叶茂密的热带森林中。
人类学家特恩布尔(Turnbull,1961)曾描述过这些人及其生活方式。
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
当特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
尽管他不相信,但还是仔细凝视着,说“这是些什么水牛会这样小。
”当越走越近,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大时,他感到不可理解,说这些不是真正的水牛。
(引自C.M.Turnbull,The Forest People,Simon&Schuster,Inc.1961)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黄希庭心理学笔记之课后名词解释完整版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10个)心理学(psychology)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
或:把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的事实、规律、机制、本性。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是动态的,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是个体对待他所认知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will process)是趋向目标追求时的意识活动。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有时,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即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mental qualities)是稳态的,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意识(consciousness)是我们现时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潜意识(unconscious)指潜伏在意识之下难以被觉知的心理现象。
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是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第二章人格与学校教育(11个)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人格的整体性(unity of personality)是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等等,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stability of personality)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是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人格的独特性(uniqueness of personality)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4、分类: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境、灵感)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1.基础: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人格、发展、比较、社会、变态、教育、咨询、管理、工业或组织、消费、医学、司法、运动、军事、健康心理学)第三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时期一度被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20世纪20-60年代曾又改变成“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这一界说维持了40年之久;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再度改变为“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一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三 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 冯特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历史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5、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7、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描述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并用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而各种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组合的结果。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生理现象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理特征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构造主义创建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的第一个心理学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应用严格的实验法研究心理,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意识的四个基本特征:(1)主观性: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
(我们在想什么只有自己知道)(2)统一性: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3)流动性: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4)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刚到高原会觉得不适,过段时间就好了)2、意识把我们过去记忆与现在感知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从而认识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知觉到的信息,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以达到未来的预期目标。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分类:(1)焦点意识: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2)下意识、边缘意识边缘意识是未被注意到的意识,属于下意识。
(有时候会脱口而出某些话)(3)前意识:既可以储存,也可以拿出来进行意识层面的加工的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一种意识层面,作用是去除不被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精神分析理论);前意识是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认知心理学)。
(4)潜意识: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有部分永远不能成为前意识。
三、意识状态正常意识状态————异常意识状态主动意识状态————被动意识状态(催眠)觉醒的意识状态————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睡眠、梦、白日梦)四、注意与意识注意:一种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本质和性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
对注意的研究的两种研究取向:集中注意和分配注意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与机制一、注意的种类: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注意与编码密切相关。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一、个体心理现象概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因此,可以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等。
一般来说,凡是符合并满足自身需要的,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体验,反之,则使人产生消极否定的体验。
意志过程是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倾向是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人对世界的态度以及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与选择,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表现是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
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心理活动背景。
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等二、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应答、反应、运动等含义很广的术语,指有机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内隐行为其实就是心理活动。
心理与行为是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心理支配着行为,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对行为进行支配和调节。
三、心理学的科学性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与《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两份笔记(综合+对比)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与《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综合对比版说明:现在的心理学考研基础课中,这两本书是重点,很多研友苦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比二者的异同。
本资料先分别详细总结了两本书的知识点和脉络,资料的最后把两本书中不一样的地方总结了出来。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著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心理学导论 第8讲 人格
约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Galen)
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气 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和 抑郁质。
希波克拉底
体液说
体液说
希波克里特的
体液说虽然没 有经受住科学 检验的考验, 但流行了几个 世纪。
体型说
1942年,威廉· 赛尔顿(William Sheldon)提出体型说。认为体型与
场依存和场独立人格
场依存和场独立人格的评量方法
倾斜小屋倾斜椅子测验(tilting-
room-tilting-chair test)
棒框测验(rod and frame test)
特质论
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由多种特质(trait)组成的复合体。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于1937
出生顺序说
弗兰克· 沙洛威(Frank Sulloway,1996)提出基
于出生顺序的现代人格类型理论。
该理论的重要假设:后出生的孩子喜爱创新而
头生儿安于现状。
原因: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头生儿的位置是现成
的,他们直接要求父母的爱和关注,通过认同和 遵从服从来寻求保持最初的依恋。而后出生的孩 子就要在先前出生的孩子还没有占到主导地位的 领域里占有优势,所以后出生的孩子通常对经验 持有开放性的态度。
马斯洛的的人格自我实现理论
2.需求层次理论 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 。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 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 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这样 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 马斯洛还认为: 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 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 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 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 ,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 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 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 如痴、销魂的感觉。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8章 意识与注意)【圣才出品】
第8章意识与注意一、概念题1.意识答: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人们的觉知状态,即对人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具有主观性、统一性、流动性和能动性的特点。
从对象被觉知到的不同水平,分为:①焦点意识,即全神贯注于某些刺激得到的明确意识经验;②下意识,即在边缘意识下未加觉知而被登记和评估的经验;③前意识,即当前不在意识中的记忆和思维,必要时能被召唤到意识中的经验;④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概念。
依据精神分析理论,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2.觉知答:觉知是意识过程中的一种意境。
直接意识到周围世界,觉察到事物的具体存在,但未集中注意或细加分析,是指个体对自我核心的主观方面的认识。
在生物学意义上,类似于动物受到威胁或攻击时的警惕性和焦虑状态。
在心理治疗中,是一种愿望或感觉的体验和身体欲望、需要的体验,在人类,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
R.R.梅认为,个体试图否认其有身体需要,或将其身体需要仅限于爱欲,是错误地忽略或压抑了自己存在于世界上的全部意识,心理治疗应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存在。
3.焦点意识答:焦点意识(focal conscious)是指人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
任何时候,人们总是忽略一些刺激,选择一些刺激并拒斥一些刺激。
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的意识,即为焦点意识。
个人处于焦点意识水平时,需要投入较多的心理资源。
4.边缘意识答:边缘意识亦称“并存意识”,指处于注意焦点的边缘、个体并未觉察到的意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M普林斯术语。
如从事很熟练的操作活动时,已处于自动化状态,即使不分配注意,活动也能顺利进行。
不过,这种意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即由注意的边缘转化为注意的焦点。
在精神分析术语中,与“前意识”同义,前意识即当前不在意识中的记忆和思维,必要时能被召唤到意识中的经验。
5.下意识答:下意识即潜意识,是指在边缘意识下未加觉知而被登记和评估的经验。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表象和想象【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2)第一节表象 (4)一、表象及其特征 (4)二、表象的种类 (5)第二节表象理论 (7)一、表象理论及其研究 (7)第三节想象 (8)一、想象概述 (8)二、想象的种类 (9)第四节想象规律的应用 (11)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性想象 (11)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11)【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表象、表象特征、想象、想象种类的基本概念和表象理论、想象的基本规律,了解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能够运用表象的基本原理和想象的心理品质,分析和解决有关表象和想象的实际问题。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表象和想象的定义、表象的分类、想象的种类、表象的表征过程、想象的基本特征,以及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和想象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1.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是人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操作和加工的过程。
2.表象是感知决痕迹经信息加工后再作用的产物,它既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也是知识表征的形式之一;既可以存储,也可以被加工和编码。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
3.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表象分为不同种类。
根据表象形成时占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把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根据表象形成的概括程度,把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表象的创造性分,把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4.表象是信息编码和表征的主要形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独特作用。
主要的表象理论有基本表象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
基本表象理论通过心理旋转来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在人脑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信息编码和存储系统。
5.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
想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新颖性,其功能有预见、补充和代替。
黄希庭版本普通心理学笔记
黄希庭版本普通心理学笔记第4 章测验的常模和分数的说明1 、导出分数:原始分数的意义需有参照意义标准才能表达出来,在心理测验中,这种标准是由原始分数构成的分布转换而来的分数,就叫导出分数。
导出分数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
2 、常见的导出分数分:常模参照分数、内容参照分数、结果参照分数。
3 、常模团体:做心理测验,得到的测验分数需要做出有意义的说明,因而参考标准不可缺少。
导出分数是由原始分数转换而来,而原始分数由被试完成测验后得到,因此,许多被试构成的人群确实是构成参照标准的被试团体,也叫参照团体,或叫常模团体。
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4 、常模样本:找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来代表目标总体,也代表常模总体。
那个用来代表常模总体的样本,确实是常模样本。
常模样本必须具备常模总体的差不多特点。
5 、常模样本的容量:总体的数目。
一样情形,最小样本为30 ~ 100 个。
要是全国性的常模,一样地要求有2000 ~ 3000 人为宜。
6 、取样确实是:从目标总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一样地有两类取样方法: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具体说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组抽样、分层抽样。
7 、常模分数:确实是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那么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8 、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是:通常所说的常模。
它是说明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
人们常常会忽略常模的时刻性。
常模分数和常模均会随时刻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常模必须经常修订。
9 、常模的表示方法:表格法和图示法。
〔1 〕表格法确实是转换表法。
这种表示常模分数分布的方法是最常见的。
它有三个要素:原始分数、导出分数、常模样本的特点描述。
〔2 〕图示法确实是剖面图法。
10 、参照常模的说明分数是:将被试的分数直截了当或间接地以常模样本中的相对等级或相对位置来表示。
另一种常见法是以常模性质分,可分为:进展常模〔反映心理进展程〕、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常模。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探讨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心情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②人的心情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
③人的心情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心情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心情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限制、调整自己的心情。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常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视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肯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探讨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探讨基本方法:描述探讨、相关探讨和试验探讨。
10.描述探讨又分为:①自然视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视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视察者没有觉察到探讨者在视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视察者偏差 c.在视察时想要视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试验探讨:试验法是在限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更,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探讨方法。
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限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限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 b.试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探讨的总体 c.试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高校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意识的四个基本特征:(1)主观性: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
(我们在想什么只有自己知道)(2)统一性: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3)流动性: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4)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刚到高原会觉得不适,过段时间就好了)2、意识把我们过去记忆与现在感知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从而认识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知觉到的信息,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以达到未来的预期目标。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分类:(1)焦点意识: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2)下意识、边缘意识边缘意识是未被注意到的意识,属于下意识。
(有时候会脱口而出某些话)(3)前意识:既可以储存,也可以拿出来进行意识层面的加工的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一种意识层面,作用是去除不被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精神分析理论);前意识是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认知心理学)。
(4)潜意识: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有部分永远不能成为前意识。
三、意识状态正常意识状态————异常意识状态主动意识状态————被动意识状态(催眠)觉醒的意识状态————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睡眠、梦、白日梦)四、注意与意识注意:一种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本质和性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
对注意的研究的两种研究取向:集中注意和分配注意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与机制一、注意的种类: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注意与编码密切相关。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解读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为反应,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外显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可公开检验原则,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人文关怀原则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
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描述研究,实验研究,相关研究三大类。
二、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BC)A.选题和提出假说B.设计研究方案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
A.描述心理事件B.揭示心理规律C.探明心理结构D.确定心理机能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ABC)。
A.自然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法D.实验法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ACD)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B.中介变量C.反应变量D.机体变量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C )。
A.变量的因果关系B.负相关C.相关的强度D.正相关三、名词解释1.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通常是时有发生的因而合称感知,2.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标,按计划不断地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心理状态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
4.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如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且牢,有的人记得慢且易忘;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呆板;有的人情绪稳定,有的人却易波动;有的人意志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人的认识、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
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构成,也就是认知过程。
情绪和动机: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长于想象,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
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
总之,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
这三个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
2. 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映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映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3. 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心理结构:分析各种心理现象间的联系和关系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心理与环境间的联系与关系◆ 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关是有重要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 没有注意到的内容则模糊。
但是,该理论没有对视觉集中性注意的加工机制给出解释。
③资源限制模型(资源分配理论)
代表人物 卡内曼(提出)、诺曼和博布罗
卡内曼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
观点 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
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
也称目标指向控制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 被试可以忽略
的注意。
内源性提示。
内源性注意 根据观察者的行为目标或意图来分配注意。
但无法忽视外
内源性注意的发展是渐进的,一开始是宽泛的注意,然后是 源性提示。
狭窄的集中。
外源性注意加
工快于内源性
外源性注意
注意加工,而
也称刺激驱动注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与当 且两种注意是
动中发展起来的,其中言语(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调控起
着重要作用。
也称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 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这件工作熟悉了,产生兴趣了,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或
不要求有明显的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
③根据注意指向与集中的加工方向可以分为:内源性注意、外源性注意
时就关闭其他通道。
评价 这个模型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分
配性注意等现象。
代表人物 特雷斯曼
有机体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
B、 衰减模型
着某种过滤器。但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原则工
(中期选择模型) 观点 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
能对信息做不同程度的加工。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
物的强度、新颖性等特点,同时也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兴 意,也需要有
趣、情绪等内部状态。
意注意。
也称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 不随意注意和
意。
随意注意在活
当我们决定做某件事之后,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有意的把 动中是可以相
随意注意 注意集中在我们认为要干的事情上。
互转化的。
有意注意是人类独具的高级的注意形式,是在人的实践活
第八章 注意
1、 注意概述 (P238)
①定义
②功能★
③表现 与指标
★ ④神经机制
注意是一种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
向,其功能主要是选择并将意识集中于某一对象,并对该活动
进行调节和监督。
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刺激有选择地集中,这些刺激就被我们
清晰的意识到,而同时存在的其他刺激,或者被模糊的意识
中有两类:外周过滤器和中枢过滤器。强调中枢过滤
器的作用。
代表人物 多伊齐和多伊齐(提出)、诺曼(修订)
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
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以知觉的强度和
观点 意义为转移。强调了中枢控制过程,选择注意就是加
工系统中这个控制的一部分。通过它,某些信息的编
C、晚期选择模型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使我们把注意指向与一项或一些工作和事件上而不是许多工作
和事件。
是指我们的意识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包括警觉和搜索。
集中性注意 警觉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个体对某种或某些试图检测到的特定刺激保
持注意,警觉是个体被动地等待特定刺激的出现;而搜索则是主动、积极地
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注
意品质最为重要的体现
经过一段时间后,人的注意会不随意的离开客观事物,产生一
定周期性起伏的现象,称为注意起伏。
注意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目的任务、
人的积极性。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
4
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 诺曼和博布罗通过对资源限制的区分,进一步明确了心理资源的概念,提 出了“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的划分。材料限制,是指作业收到任务 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不 能改善其作业水平。而资源限制,是指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 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时进行的作业, 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发生干扰。 强调了我们对注意的控制,即可以用来描述几个刺激之间的资源分配,又 评价 可以描述几个任务间的资源分配,还可以解释某些特定的不需要有限注意 资源的任务。 但是,该理论并未达到可证伪的标准。 ④双加工调节模型 代表人物 奈塞尔(将早期选择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加以综合) 认为人的信息加工是自动化加工和受意志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 观点 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参与,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加工是快 速的,以平行方式进行,但缺少弹性;而受意志控制的加工是需要注意参 与的,受认知资源限制的,但在大量练习之后可以转变成自动加工。 该模型可以可以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注意现象。后来,不少学者以 评价 此为基础,集中探讨注意的有意识控制层面,发现注意的控制加工受兴趣、 期望、目标和定势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是指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 注意分配和注意转
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上。
移的区别:前者是在
注意分配的影响因素:活动的熟练程 需要注意稳定的时
度、活动的复杂程度、活动的自动化程 候,不随意的改变了
度
注意的对象,后者是
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把注意从一 有意为之。
顶叶损伤的患者会有偏侧疏忽的现象,偏侧疏忽是一种注意
的缺损,而不是感觉障碍;
大脑额叶在人们选择性主义和发展计划的能力中也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
波斯纳和雷切尔(视觉注意的三个脑系统模型),实验
1
2、注意的种类(P243)★
①根据注意的功能分为: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是指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予注意而忽视其他信息。
维持功能
信息只有加以注意才能保持在意识中或进
行进一步地加工,转换成更持久的形式储
存在记忆中。
只有在注意状态下,我们才能对自己的行
为和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对于自我的注
调节和监督功能 意,才使人有可能对自己的行为与特定的
目标相比较,注意反馈信息,并应的调
节、监督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特定的目标相
一致。
人在注意时行为上会出现各种定向反应,
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 同 时 完 成 的 两 种 活
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动所需要的注意很
普拉托诺夫(注意转移实验)
可能既有注意转移,
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影响因素:原来 又有注意分配,是注
注意的强度、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人 意 转 移 和 注 意 分 配
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已有的习惯
5
A、汉密尔顿(注意广度实验)空间上分布的刺激物的广度
B、注意广度的另一种形式是感知在时间上分布的刺激物的广
度。陶布曼(实验):一般来说,刺激物数量越多,呈现速度
越快,判断的错误就越多,而且越趋向于低估。
注意广度的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排
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广度就越大)、
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
代表了两种注
是观察者的视野外部的信息所引起的注意定向。
意系统,并以
外源性注意更少受负荷的影响,能够引起立即的、快速的、 不同的方式影
狭窄的集中。
响着脑内的信
息加工。
2
3、 注意 的特征 (P248)
★
① 注意范围
② 注意稳定性
③ 注意分配
④ 注意转移
也称为注意广度,是指同时能清楚观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码被选择出来做进一步的系列加工。
这个模型能很好解释注意分配现象,也能很好解释特
别有意义的信息易能引起人的注意。
评价 但是,这个模型看起来并不经济,因为他假设所有的
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这就不能很好地解释早期选
择现象。
②注意集中的可变焦距模型
认为视觉注意可以被引导到特定的区域,只有注意到的部分内容很清晰,
与此相应,是无关运动的停止。而且,人在
外部表现
注意时,呼吸会变的轻微而缓慢,在紧张时
出现“屏息”。
但是,注意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内心状态
也有不一致的情况。
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瞳孔直径越来越大;
生理指标
诱发电位的变化(关联负变化 CNV 就是一
种与注意活动密切相关的脑诱发电位;
p300 被认为是分心的一个指标)
到,或者没有被意识到。
对于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种种刺激只有加
以注意,才能选出那些有意义的、重要的、
选择功能
符合需要的刺激。由于注意的作用,进入我
们意识中的感知、动作和记忆范围便大大
缩小了,其中一些(强的、重要的或新的)
占据优势,另一些(弱的、无关的或很熟悉
的)则受到抑制。
从外界获得的感知信息、从记忆中提取的
进行加工。但人的高级认知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于是
A、 早期选择模型 观点 在信息加工的某个阶段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
(单通道模型)
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
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
被识别或储存,而其余信息则迅速消退。这种加工机
制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一个通道通过信息的同
寻找目标。
分配性注意 是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关注或能操作几项任务。
②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也称无意注意,是实现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 人的每项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