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姆雷特的爱情悲剧看其人文光坏
浅析哈姆雷特情感中蕴含的多重性意义
![浅析哈姆雷特情感中蕴含的多重性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ccebd3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e.png)
浅析哈姆雷特情感中蕴含的多重性意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大文学家、戏剧家。
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作品关于“人的文学”内蕴是文艺复兴后期对于“人”的刻画较为全面的典型代表。
莎士比亚的“人”突出了人的多面的复杂性,在文学史上刻画了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
他的戏剧创作也在文学史上具有长久的意义。
一、恋母情结哈姆雷特作为王子,面临着父亲的去世与母亲的改嫁问题上,有一幕哈姆雷特开始疯狂的痛恨母亲,他不能原谅母亲的改嫁,他由对母亲的爱转向对母亲的“恨”,所以他用很多刺激性的话语来伤害她,例如“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
”“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要上我叔父的床,即使您已经失节,也得勉力学做一个贞节妇人的样子。
您要是今天晚上自加抑制一下,下一次就会觉得这种自制的工夫并不怎么为难,慢慢地就可以习以为常。
”从这些话语中都能多少看出他的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上可以看出一些理论源头。
“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一种“杀父娶母”的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一种潜在的“杀父娶母”的情结,俄狄浦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命运带有强烈的西方悲剧意识中的命运的悲剧。
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俄狄浦斯那样强烈的宿命的悲剧。
二、敏感矛盾哈姆雷特性格上的敏感与优柔寡断尤其体现在他的复仇行动中。
这种复杂性同时也赋予了他无穷的艺术魅力。
哈姆雷特在得到父亲去世并准备复仇的时候,他却一直没有实际上的行动,错过了几次可以杀死叔父的机会。
有学者分析其社会意义,是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哈姆雷特的对现状的无力的妥协,因为他个人力量的弱小,所以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能够扭转乾坤。
与此同时,他的敏感复杂也有一定的哲学意味。
他有着对于人类生命的哲学思考,里面涉及了很多关于生存、死亡与灵魂的思考,他不仅看到了别人灵魂罪恶的一面,他也同样看到了自己的,“我的罪恶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就可以看出他对人的灵魂的深入的思考。
良知与悲悯——《哈姆雷特》人文主题解读
![良知与悲悯——《哈姆雷特》人文主题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a44763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a.png)
良知与悲悯——《哈姆雷特》人文主题解读《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戏剧,它描绘了丹麦王国发生的一系列悲剧故事。
在这部戏剧中,良知和悲悯成为了突出的人文主题。
首先,良知在《哈姆雷特》中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哈姆雷特在得知父亲被谋杀后,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困惑中。
他的内心在斗争,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动。
他最终决定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良知和正义感。
他破坏了奥菲利亚的心理,背弃了自己的朋友,并最终在自己的壮烈死亡中证明了自己的良知和正义感。
另一方面,悲悯也是《哈姆雷特》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整部戏剧都是围绕着丹麦王国的悲剧展开的,每个角色都面临着自己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和他人的悲伤和痛苦,他在思考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时表现出了深深的悲悯。
他的悲悯体现在他对奥菲利亚的关怀和对拉耶提兹的悲惜中。
综上所述,良知和悲悯是《哈姆雷特》中两个非常重要的人文主题。
通过这些主题,莎士比亚成功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使得这部戏剧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 1 -。
浅析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
![浅析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3304078a84868762caaed57a.png)
三、作为存在主义的人文主义生存还是死亡(To be or not to be),最后哈姆雷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感到自己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
剧本一开始,三道打击就同时落到了主人翁哈姆雷特身上: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
一下子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
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由于现实的打击,哈姆雷特一下想到了死亡,但是在那个中世纪的欧洲,这是与基督教的信仰相背的,所以在他死亡的念头一逝而过后开始诅咒这个不公的世界。
本来美好的世界现在在他看来一切都是这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继而觉得这世界是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就从这里开始,他的世界观开始有了变化,对他原本成长的童话般的地方他说出了“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监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牢房”这样的话。
仅仅在几天之内,他冥冥中感到了一种悲剧的命运,而这种悲剧的命运将伴随其一生,直至其死亡。
“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一再困扰着哈姆雷特,当然这里所述不仅仅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连带着每件事的价值评判,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虑就会延误时机,多虑的人内心往往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导致其不愿作出重大决定。
《哈姆雷特》中的人文爱情观
![《哈姆雷特》中的人文爱情观](https://img.taocdn.com/s3/m/9f872df9941ea76e58fa047a.png)
《哈姆雷特》中的人文爱情观◎王晓晴(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蝴雷特》倾注了莎士比亚对伊丽莎白时期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文主义本质困惑的不懈探索.本文将从具体人物分析入手.有所侧重地从爱情现发掘和寻思这部剧作的人文蕴涵,试图将人文精神从政治历史观的讨论引向更广泛的领域.关键词人文主义独立爱情异化爱情爱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人性的美好与丑恶、人生的追求与迷惘、人对社会的抗争与屈服,都在爱情中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瓦西列夫说:“爱情将种种人的体验融为一体”爱情这个永恒的人文主题,带着独立的自然气息蓬勃待发.奥菲利娅和乔特鲁都是‘哈姆雷特》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她们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男性主宰的社会中脆弱女人的无奈和驯服.一、独立的爱情古希腊人有一个动人的假想:男女之所以相爱,是因为他们渴望找回原本就与自己连在一起的另一半并重新合为一体。
然而讽刺的是,无数的爱情悲剧证明,一旦相爱的男女完全合二为一,丧失了各自的精神独立和人格独立,他们从合走向分的过程就开始了。
柯勒律治曾说过:“完美的女人没有独特的性格.每一个男人都希望有一个苔丝狄蒙娜或奥菲利娅做妻子—这样的人,虽然不会永远理解你,但会永远同情你,永远爱你.”如此登峰造极的盛赞,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不太光彩的男权企图.长期地受到这种男权意识潜移默化的熏陶,女性“次等性别意识”与“附庸情结”可见根深蒂固。
人文主义者试图在天下有情人的心上地刻上一句忠告:爱情必须与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同在。
雷欧提斯称奥菲利娅为“五月的玫瑰”,“把她放下泥土里去;愿她的娇美无暇的肉体上,生出芬芳馥郁的紫罗兰来!”年轻、单纯、不谙世事的奥菲利娅就像鲜花一样,美丽却脆弱.她爱哈姆雷特,但却无法触及他的内心深处.对克劳狄斯和波洛涅斯的利用。
又毫无主见.惟命是从,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波洛涅斯和哈姆雷特,生命中同等敬爱的两个人,却是现实世界中不可调和的敌对方,父亲之死使奥菲利娅的精神崩溃成为必然。
失落的爱与背叛:《哈姆雷特》的悲剧
![失落的爱与背叛:《哈姆雷特》的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b2a7370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1.png)
失落的爱与背叛:《哈姆雷特》的悲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为著名的一部作品之一,它以其深刻的悲剧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该剧中关于失落的爱与背叛的主题,以及这些主题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失落的爱。
整个剧中,可以看到不同角色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爱情。
然而,在《哈姆雷特》中,爱情的不幸和失败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最明显的例子是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的爱。
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的深情厚意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最终这段爱情却以悲剧的结局告终。
哈姆雷特的痛苦和绝望源于他对奥菲利亚的失落爱情,这种失落感不仅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加重了他剧中其他决定的复杂性。
除了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之外,其他角色的爱情也被揭示出来,但多半以痛苦和背叛来收场。
例如,莎士比亚通过克劳迪斯和杰洛丁之间的背叛,展示了夫妻之间的信任破裂以及爱情的堕落。
这种背叛不仅对角色本身造成了伤害,还对剧情的进展产生了影响。
这一主题的存在使得观众对角色的感情产生变化,从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与转折。
其次,我们来谈谈背叛这一主题。
《哈姆雷特》中几乎没有一个角色能够逃脱背叛的困扰。
最明显的例子是克劳迪斯对自己的背叛行为的揭露。
他背叛了他的兄弟,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嫂嫂。
这一背叛行为引发了整个剧情的核心冲突,也成为了哈姆雷特向克劳迪斯复仇的动机。
此外,哈姆雷特自己也是一个被背叛的角色。
他的朋友们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顿被拉入了克劳迪斯的阴谋之中,成为背叛和谋杀的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哈姆雷特不仅发现了背叛,同时也对自己的信任和友谊产生了疑问。
背叛的主题在《哈姆雷特》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以及角色的塑造。
背叛行为的存在让角色们在情感和道德层面面临艰难的选择,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
最后,在展现失落的爱与背叛主题的过程中,莎士比亚采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和艺术手段。
其中包括人物间的对话和独白,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来展示他们内心的情感和冲突。
试析《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
![试析《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510a7e6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9.png)
试析《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哈姆雷特》最能反映他人文主义精神。
1601年,莎士比亚根据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编写的《丹麦史》中哈姆莱姆王子为父报仇的历史记载,用人文主义观点,成功地把它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的社会悲剧。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鲜明地表达出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点:反对封建诸侯割据,拥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雷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一、人文主义的觉醒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当时封建社会矛盾的悲剧,我们从哈姆雷特的一言一行中,可以看出来莎士比亚所带给我们的人文主义意义,而哈姆雷特把这种意义积极的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
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哈姆雷特对于人生命的态度,他认为所有人的生命都是极为重要的。
不是可以随意去屠杀毁灭的,所以他在见到他父亲的鬼魂后,心中仍是有疑问的,他要求自己去求证这个事情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去复仇。
因此,他先是装疯卖傻来掩饰自己的怀疑,他去试探他的母亲,之后借戏班子演戏---谋杀,来试探他的叔叔,他要以此来确认自己的判断。
这样来看,我们就接触到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人文主义。
直到现在来讲,文中所展现的人文主义依旧具有极大的价值。
对哈姆雷特来说,人文主义使他的思想大于行动,他要报的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
他深深地感觉到复仇责任的重大,也勇敢地去承担了这个责任,如他说的:“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切要肩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这是他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想要通过复仇来消灭克劳迪斯所体现的罪过,这样整个时代就可以颠倒过来了。
哈姆雷特想通过复仇消灭克劳狄斯体现的罪,认为这样就可使时代再颠倒过来。
最后,哈姆雷特认为这个世界真糟.感到绝望,他也没有给自己重整乾坤一个道义上的理由。
《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读后感
![《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b28616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4.png)
《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读后感《<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读后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悲剧色彩,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震撼。
故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他原本是一个充满阳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青年,但父亲的突然离世、母亲的迅速改嫁以及叔父的篡位,让他的世界瞬间崩塌。
他开始对人性、道德、伦理产生了深深的怀疑,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之中。
哈姆雷特的悲剧首先体现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与腐朽。
在那个封建王朝,权力的争夺充满了阴谋和血腥,正义和真理被肆意践踏。
他的父亲被叔父谋杀,而母亲却在短时间内改嫁凶手,这种亲情的背叛让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愤怒。
同时,周围的人也大多是虚伪、自私和贪婪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让哈姆雷特感到孤立无援。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哈姆雷特的理想和信念无处安放,他的反抗也显得如此无力。
其次,哈姆雷特自身性格的矛盾也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他一方面有着强烈的复仇欲望,另一方面又因为过度的思考和犹豫而迟迟无法付诸行动。
他总是在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试图寻找一个完美的复仇计划,但这种过度的思考却让他错失了许多机会。
他的内心充满了善良和正义,但又无法摆脱人性中的弱点,如优柔寡断、脆弱敏感等。
这种性格上的矛盾让他在复仇的道路上越走越艰难,最终走向了毁灭。
再者,爱情的悲剧也为哈姆雷特的命运增添了一抹凄凉的色彩。
他与奥菲莉亚之间纯真的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由于哈姆雷特复仇计划的需要,他不得不故意疏远奥菲莉亚,甚至对她说出了一些残忍的话。
而奥菲莉亚在父亲被哈姆雷特误杀后,精神失常,最终溺水身亡。
这段美好的爱情以如此悲惨的结局收场,让哈姆雷特的内心更加痛苦和绝望。
此外,命运的无常也是《哈姆雷特》悲剧色彩的重要体现。
哈姆雷特一直在努力抗争命运的不公,但最终却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他的复仇虽然成功了,但他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cc2b2695acfa1c7aa00cca6.png)
内容摘要:莎士比亚的作品深刻反映了16至17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真实的概括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者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创作背景及作品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来探讨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及其意义。
关键词:《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悲剧一.人文主义渊源及其历史发展人文主义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
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核心内容;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肯定了人的崇高地位;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
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它反对封建教会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崇尚个性自由,肯定现世生活,反映了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体现出了人文主义者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乐观进取精神,极大地冲击了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为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人文主义诞生于意大利,之后传遍欧洲国家。
大约在15世纪、16世纪传到远离意大利本土的英国。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试图通过崇尚个性解放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宇宙的精华”。
莎士比亚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正是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人文主义精神。
被称为“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莎士比亚曾说,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作品中,莎士比亚融入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把只是单纯为父报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突出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人文主义在主人公哈姆雷特形象中的体现莎士比亚赋予哈姆雷特他所处时代最优秀、最进步、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性特点:出身于高贵的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主义中接受新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教育;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下层劳动人民;痛恨丑恶的社会现实,却抱有远大的人文主义理想。
爱情与痛苦:《哈姆雷特》的情感观察
![爱情与痛苦:《哈姆雷特》的情感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8b24e71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c.png)
爱情与痛苦:《哈姆雷特》的情感观察《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深刻地探讨了爱情与痛苦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观察《哈姆雷特》中的情感,探讨爱情和痛苦如何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物的命运。
1. 爱情的力量在《哈姆雷特》中,爱情被描绘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引导人们行动、改变命运。
最明显的例子是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的爱情。
他的爱情使他变得狂躁,甚至迷失了自己。
他对奥菲利娅深深地依赖,但最终奥菲利娅的背叛和死亡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
此外,母子情感也成为情感观察的重点。
哈姆雷特对他的母亲杰洛特极度依赖,甚至产生了恋母情结。
然而,母亲选择嫁给克劳迪斯,这使哈姆雷特感到极度的背叛和失落。
爱情在这里扭曲了人物的道德观念,引发了剧烈的情感冲突。
2. 痛苦的背叛《哈姆雷特》中的痛苦不仅仅来自于爱情的背叛,更多的是来自人物内心的矛盾和道德伦理的冲突。
哈姆雷特身处于一个充满背叛的环境中,他的父亲被谋杀,他的伯父娶了他的母亲,他的朋友奥菲利娅同样有背叛行为。
这些背叛使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怀疑,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
此外,痛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责任与义务的沉重负担。
哈姆雷特被父亲的魂魄要求复仇,这使他在痛苦和责任感之间徘徊。
他迟迟不能下定决心,不仅是因为恶劣的现实环境,更是因为对犯罪的道德思考。
这种道德冲突带来了深深的痛苦。
3. 爱情与痛苦的相互影响在《哈姆雷特》中,爱情和痛苦相互交织,影响着人物的命运。
爱情使人物变得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了痛苦。
哈姆雷特深爱着奥菲利娅,但奥菲利娅的背叛和死亡使他的痛苦加倍。
杰洛特也深受哈姆雷特的爱情影响,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另一方面,痛苦也会影响爱情的发展。
背叛与痛苦使人物的爱情失去了信任和纯洁,变得痛苦而复杂。
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的爱情在背叛和死亡的冲击下变得扭曲,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结论《哈姆雷特》是一部探讨爱情与痛苦关系的经典作品,它揭示了爱情和痛苦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复杂性。
从人文主义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
![从人文主义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fb90ea2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f9.png)
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
本文着重从人文主义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社会现实冲突产生了悲剧,进而分析人文主义思潮和封建思想产生的悲剧。
因此《哈姆雷特》既是性格悲剧,又是社会悲剧。
关键词: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悲剧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镇的威廉•莎士比亚,不仅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做出划时代贡献的文学巨匠之一。
生活在这样一个知识、宗教和社会转型的文艺复兴时代,他敏锐地感受到16世纪和17世纪社会关系的异常紧张,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这些表现为中世纪世界的崩溃和新怀疑主义、经验主义和文艺复兴后期的个人主义的兴起。
在此社会背景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其著名的作品《哈姆雷特》正是创作于此时期。
一、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现实下的悲剧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一直生活在他的个人世界,遵守着传统价值观并且享受自己的生活。
哈姆雷特在其父被害之前是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青年。
他在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盛行的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陶冶。
读者可以很容易地从这出戏剧中发现,哈姆雷特在其言谈举止中处处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
哈姆雷特的女友奥菲利亚对他的发疯这样感慨:“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殒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这样无可挽回地殒落了!”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具有文艺复兴时期良好的人文素养,此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现实世界的黑暗和残酷。
我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孤独的具有人文思想的献祭者
![我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孤独的具有人文思想的献祭者](https://img.taocdn.com/s3/m/436a661d376baf1ffc4fadc9.png)
我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孤独的具有人文思想的献祭者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一直以来,哈姆雷特复仇中的“延宕”和他的死吸引人们去思考,去探寻其原因和意义。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和行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忧郁的王子不仅身处孤立无援的地步,而且精神上更是备受煎熬。
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他深刻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不仅是为父报仇,更是对社会的重整。
但是如何去做,却始终束手无策,一直处于在孤苦焦虑和对人和社会的绝望中;最后既然决然地接受挑战,慷慨赴死,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永远是人类文学史和文化史一个光辉的形象。
关键词:哈姆雷特;孤独;人文主义;献祭者1.简介《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
它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
它是莎士比亚戏剧“王冠上一颗最灿烂的金刚钻”。
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关注和推崇,吸引这后人不断的挖掘,钻研和再创造。
在对哈姆雷特的角色的分析和理解中,他在复仇过程中出现的“延宕”,是最受人关注的话题。
“自1736年托马斯.汗莫爵士提出复仇的延宕问题后,历代莎评家对此多有论说。
许多人从内部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性格懦弱而不堪重任,恋母情结等。
然而性格懦弱至多是出于思想困惑,哈姆雷特在复仇行动中还是有其刚硬果敢的一面的;至于恋母情结说,则纯属精神分析学派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其视野之狭隘足以使受蛊惑着忽视剧作中于人生真正吃紧的问题。
”在作者看来,哈姆雷特是一个孤独无助,忧郁深结,同时有具有人文主义精神,过于理想,过于追求完美,是自己理想的献祭者。
2.孤独忧虑的归国王子哈姆雷特王子的悲剧人生自一次生活突变开始了。
短短一个多月间,父王暴卒,母后改嫁,王位继承权他落别家,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切无可避免的流失,无法挽回。
孤苦,忧虑,对个人生活的脱节的郁闷便成为他生活唯一可抓住的东西。
在刚出场时,哈姆雷特那一身的黑衣与宫廷的富丽堂皇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论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
![论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9416d97c850ad02df8041b8.png)
外国文学论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 郝佳荣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体现着热烈奔放的人道主义情怀。
《哈姆雷特》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最著名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世纪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代表了他最高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
一、《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性格塑造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有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但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却与丑恶的现实发生了巨大矛盾。
他从威登堡回国后所看到的一切使他非常失望,国内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同时,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他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使得他喊出“To be 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人性问题。
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雷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
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雷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他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
”但是与此同时,哈姆雷特又是理性的,他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先进人物一样崇尚科学,重视理智,不轻信,不盲从。
父亲鬼魂出现之后,他仍然仔细观察,冷静思考,提醒自己“要先得一些比这更切实的证据”。
他说“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
浅析《哈姆雷特》的美学与人文意蕴
![浅析《哈姆雷特》的美学与人文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f8ca9cf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b.png)
浅析《哈姆雷特》的美学与人文意蕴《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探讨了众多人类的基本问题,如权力、爱、背叛、道德和存在的意义。
它通过丰富的美学手法和深刻的人文思考,呈现出了一幅复杂而深刻的形象世界,引人深思。
首先,浅析《哈姆雷特》的美学意蕴,我们不能忽视莎士比亚丰富的词藻和精湛的写作技巧。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莎士比亚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隐喻、比喻、夸张等,以及精确的押韵和韵律,使他的戏剧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例如,在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独白中,通过用词的巧妙运用,莎士比亚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惧,使读者在思考的同时,也享受到了词语的美感。
此外,莎士比亚的剧作也展现了戏剧的视觉美。
虽然《哈姆雷特》是一部戏剧,但它的舞台表演需要丰富的视觉效果来呈现剧中的场景和情节。
舞台设计、服装和化妆都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剧中的幕内场景中,莎士比亚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将丹麦国王宫廷的形象展现给观众,并通过这些细节塑造了角色的性格和特征。
而人文意蕴方面,《哈姆雷特》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情感、道德和存在的意义等问题。
作为一部悲剧,它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错误,如疯狂、背叛和欺骗。
通过描写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和挣扎,莎士比亚展现了一个受困于自己思想的人物形象,引发了人们对个人觉醒和精神解放的思考与探索。
同时,剧中众多的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斗争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观众思考道德和伦理的问题。
此外,《哈姆雷特》也涉及了权力和政治的问题。
剧中的国王克劳迪斯和其他政治家都是权力的代表,他们以个人私利为目标,不顾他人的福祉。
尤其是国王克劳迪斯谋杀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取而代之,这个情节揭示了权力腐败和个人野心的恶果。
通过这些权力斗争的描写,莎士比亚凸显了权力与伦理、正义的冲突,引导着观众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反思和思考。
最后,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所揭示的矛盾和困境,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哈姆雷特的复仇:生存与毁灭的艰难抉择——从哈姆雷特看人文主义与信仰
![哈姆雷特的复仇:生存与毁灭的艰难抉择——从哈姆雷特看人文主义与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447d618fa98271fe900ef95a.png)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经典之作《哈姆雷特》都在诠释人在两难的境地中的艰难抉择,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受到了社会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呼喊着人之向往、人的个性解放,《哈姆雷特》就是当时极具人文主义色彩的作品,它围绕着哈姆雷特发现自己极其崇拜的父王之死的秘密而在复仇亲情和信仰之间挣扎的脉络,从哈姆雷特的悲剧出发,对人本身进行思考,而不再是以上帝的角度为中心,一味地追求对上帝的崇拜。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经历亲情、友情、爱情的考验时表现的挣扎与无奈,最终以自我毁灭的形式得以重生的整个过程。如果说哈姆雷特是一个英雄,不如说他只是一个在莎士比亚笔下被矛盾最大化的人,一个探索人类自身的人。
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人文主义虽是以人为本的,但是也没有否定上帝的作用。在《哈姆雷特》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主义色彩的表现。国王的鬼魂是因没有死前忏悔而只能变成孤魂,不能入天国,而哈姆雷特曾经有机会杀死仇人克劳狄斯,但是因为他当时在忏悔,而怕他能进入天国而没有动手。基督教的观念也是深深地在哈姆雷特的脑中,这也侧面体现了宗教思想对莎士比亚的影响。“英雄的受难或死亡向人类揭示了一条摆脱人生悲剧循环的道路,死亡变成了通向复活与永生的途径。宗教神话的启示表明,英雄的经历虽然痛苦,但是其一直追寻的永生目标,却是值得为之奋斗的。”[3]后人一般会将哈姆雷特划分为英雄,因为他最后的英勇赴死,他的行为可以理解成为国家铲除不称职甚至危害国家的国王,而且最后他希望赫瑞修把所有的真相告知国民,让国民认清一切。英雄受难的情节更能够增添悲壮色彩,也符合当时欧洲社会的信仰。耶稣为传播福音、拯救世人、洗涤他们的罪孽,不惜以被钉十字架为代价,经受无数的苦难。之后的文学作品沿袭这样的传统,莎士比亚的作品也不例外,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一次必经的重生,通往复活和永生,即和上帝之子耶稣一样,英雄不为世俗的事物倾倒,一直追寻着永生的目标。在人文主义受到质疑的时候,宗教思想又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依靠,使自己不在颠倒混乱的时代里风雨飘摇、无所依靠。
哈姆雷特中的悲剧故事让我思考人性
![哈姆雷特中的悲剧故事让我思考人性](https://img.taocdn.com/s3/m/52e18f8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a.png)
哈姆雷特中的悲剧故事让我思考人性《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作品,其中所展现的悲剧故事使我深入思考了人性的本质。
该剧通过哈姆雷特这一角色的遭遇和内心的挣扎,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复杂性。
整个剧情围绕着哈姆雷特的人生展开,他是丹麦国王的儿子,也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角。
一系列的悲剧事件发生后,他面临了一系列艰难的选择。
例如,他的父亲被谋杀,他发现了真相后,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复仇的欲望。
然而,由于他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怀疑,他迟迟不敢采取行动,导致了更多的血腥悲剧。
在剧中,人性的弱点在哈姆雷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他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缺乏果断的行动。
这既是他的个性特征,也是他对现实世界的疑虑和不信任所导致的。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犹豫使他无法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进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与此同时,剧中的其他角色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弱点。
比如,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的后父,他谋杀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娶了他的母亲。
他的行为展现了人性中的欲望和权力的争夺。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行使权力,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这个角色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贪欲的一面,以及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不惜牺牲他人的现象。
与此同时,奥菲莉娅的角色也让我深思。
她是哈姆雷特的女友,深爱着他,但在故事的进展中,她经历了父亲的死亡和哈姆雷特的变化,最终精神崩溃并自杀。
她忠诚的爱情被痛苦和无奈击败,从而揭示了人性中脆弱的一面。
在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无法承受之时,人们可能会迷失自己,无法找到出路。
通过《哈姆雷特》,我认识到人性是复杂而多面的。
我们有自己的欲望、情感和价值观,但也面临着诸多的困惑和挣扎。
与剧中的角色一样,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之中,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种弱点和复杂性构成了我们作为人类的特性,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然而,《哈姆雷特》中的悲剧故事也给了我启示。
通过观察剧中角色的选择和行为,我深刻认识到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缺点,并开始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克服这些问题。
浅析《哈姆雷特》的美学与人文意蕴
![浅析《哈姆雷特》的美学与人文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d357120952d380eb62946d5d.png)
戏剧众论朱韵霖:浅析《哈姆雷特》的美学与人文意蕴浅析《哈姆雷特》的美学与人文意蕴朱韵霖(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11)【摘要】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古希腊戏剧是欧洲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而古希腊悲剧的出现标 志着欧洲戏剧史的开始。
本文将浅析戏剧巨匠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从人物性格的转化、戏剧 情节的跌宕、蕴含的人文思想等几个方面,解析《哈姆雷特》的美学与人文意义。
【关键词】悲剧;诗学;《哈姆雷特》;崇高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23-02《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其 享誉世界的悲剧作品。
虽然“一千个读者心目当中,有 着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即《哈 姆雷特》是一部伟大的悲剧杰作,其中所塑造的哈姆雷 特王子,是永恒的悲剧英雄形象。
―、人物性格转化与现实变迁的关系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就读于德国威登堡大学,浸 润在这个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环境中,使得哈姆雷特王 子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
他心中充满了对人类 的美好期望,怀着对人类的热情与理想,是文艺复兴时 期崇高理想的代表。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王子的悲剧开始于命运的突然变化。
父亲 的突然去世,母亲再婚嫁给了叔叔,王位被篡夺,年轻 的哈姆雷特无能为力。
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冲击,他开 始意识到现实与他的理想是相悖的。
“原以为美好的大自然,只是一片荒岬一大堆污浊 的瘴气的集合。
”“原来理想的天神一般的人类,现在看来,不过是 泥土塑成的生命。
”哈姆雷特得知父亲去世的真相后,决定为父报仇。
他装痴卖傻,放弃了与奥菲莉亚的爱情,流亡英国。
他 没有失去意志,但内心的矛盾让他的报复之路更加曲折。
他与自我抗争,与外界抗争。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 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一次次感受到现实的黑暗与自己的力不从 心,他开始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开始认识到,自己的 命运与对社会的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悲剧力作与人性思考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悲剧力作与人性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a0c364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4.png)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悲剧力作与人性思考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悲剧力作与人性思考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深刻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被埋没在权力斗争、道德困境和复仇心理之中,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深邃的人性画卷。
首先,在《哈姆雷特》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不完美。
哈姆雷特身负国家的使命和父亲的报仇责任,然而他却被疑虑和迟疑所困扰。
他对自己的犹豫感到深深的懊悔和自责,这反映了人性的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情感。
正因为这种无法抵挡的内心斗争,哈姆雷特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次,《哈姆雷特》展示了人性中的欺骗与背叛。
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物的行为展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克劳迪斯背叛了兄弟,篡夺了王位,而波洛尼厄斯则以谋杀和欺骗的手段追求自己的私利。
这些行为使得人性变得狡猾和自私,揭示了欲望和权力对人性的腐蚀。
同时,哈姆雷特的朋友奥菲利亚也成为了陷入背叛与欺骗的牺牲品,她的悲剧生动地展示了人性中柔弱和无助的一面。
此外,《哈姆雷特》还深刻探讨了人性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遭遇,提出了复仇和正义的辩证关系。
哈姆雷特面临着是否要将复仇作为个人目标的困扰,他深思熟虑地考虑着正义的含义,并最终决定将复仇交给命运。
这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性中的道德选择的深入思考,人性面对挣扎和选择时难免陷入困惑。
最后,《哈姆雷特》给予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层思考。
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既有现实的意义,又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在哈姆雷特的心理斗争中被完美诠释。
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笔触,表达了对人性真实性的思考,同时也启发了读者对自己内心的剖析和思考。
总而言之,《哈姆雷特》是一部深奥而引人思考的悲剧作品,它通过揭示人性的缺陷、背叛和道德问题,挖掘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矛盾。
莎士比亚以其卓越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人物刻画,将这一人性的思考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之成为了一部永恒的文学经典。
从哈姆雷特的爱情悲剧看其人文光坏
![从哈姆雷特的爱情悲剧看其人文光坏](https://img.taocdn.com/s3/m/f2064eda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1.png)
从哈姆雷特的爱情悲剧看其人文光坏第一篇:从哈姆雷特的爱情悲剧看其人文光坏从哈姆雷特的爱情悲剧看其人文光坏13~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打碎了神学一统天下的幻梦,为欧洲社会和正在形成发展中的资产阶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众多的人文主义者之中,莎士比亚以其文学成就著称,他笔下的人物,更是具有丰富的灵魂内涵和人文主义笔触,哈姆雷特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经典形象,他出身王室, 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顶端,却接受着新兴的人文主义教育。
在他心中,他的父亲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睿智而又勇武。
此时,他对生活和爱情充满着希望,是个快乐的王子。
可是,他人生中的不幸才刚刚开始,他所崇拜的的父亲暴亡, 叔叔克劳狄斯篡位, 从前坚贞的母亲,背叛了父亲,背叛了爱情,改嫁给自己的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他开始抑郁, 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那么可厌, 乏味而且无趣。
他还悲叹:“脆弱啊, 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直到父亲的鬼魂告诉他一切,他才认清他的使命, 他的复仇是为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
他勇敢地承担了一切,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原本对于爱情,充满着憧憬和向往,懵懂的他爱上了美丽、善良、温柔的奥菲利亚,哈姆雷特曾写过很多信给奥菲利亚,表达自己的爱情:“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永没变”,奥菲利亚也承认:“他最近曾经屡次向我表示他的爱情……他向我求爱的态度是很光明正大的……他差不多用尽一切指天誓日的神圣的盟约证实他的言语。
”在母亲改嫁之前,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心中的形象,就像个女神一般,“周身散发处女的光辉”。
然而,母亲的改嫁彻底颠覆了他对爱情的梦幻,开始走向现实,看清现实,哈姆雷特喊道:“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芬草。
《哈姆雷特》读后感:人性的复杂和悲剧的必然
![《哈姆雷特》读后感:人性的复杂和悲剧的必然](https://img.taocdn.com/s3/m/d336ecb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5.png)
《哈姆雷特》读后感:人性的复杂和悲剧的必然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以其独特的人性描写而闻名于世。
读完这部悲剧,我对人性的复杂以及悲剧的必然深有体会。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主人公,他是一位高贵的公爵,但他却拥有极其复杂的人性。
他既不是一个没有任何缺陷的完美英雄,也不是一个可鄙的恶棍,而是一个有缺陷的普通人。
他既有英雄般的勇气,又有普通人的弱点,他害怕苦难,也害怕死亡,他又充满着智慧和追求正义的勇气,但又有贪婪和胆小的欲望,他的复杂性格使人难以捉摸,也使他的悲剧发生。
哈姆雷特的悲剧源于他的复杂性格,他的悲剧之路也源于他的内心的挣扎,他的悲剧最终也源于他的决定。
在他的悲剧之路上,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复杂性格与自己的决定,以及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与悲剧的必然。
从《哈姆雷特》中,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训: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的必然是不可分割的,而人们也必须面对自己的复杂性格和自己的命运,以及自己的决定。
莎士比亚的悲剧深刻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的必然,他的作品也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深刻的教训,提醒我们谨慎地选择,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哈姆莱特》人性思考
![《哈姆莱特》人性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3aa2a6bf5335a8102d22097.png)
从人性角度读《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思考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莎翁用中世纪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哈姆莱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中的遭遇。
《哈姆莱特》是对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人性思考,也是对人性追求的回答。
一、人性的失望《哈姆莱特》中的主人翁哈姆莱特对人的一段精彩的议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种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哈姆莱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正是这种乐观情绪,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
那时的哈姆雷特是"快乐的王子"。
然而父亲的突然亡故及母亲与叔父闪电般的结合却打破了着一切,也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
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枯萎凋零,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在昔日的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
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及至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虽然我从你现在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我在这样想。
”可见,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失落了信仰而面对未来矛盾重重,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在这个原本温暖的家的王宫,他不在尊贵,他已经变得忧郁和伤感和绝望,因而当他穿上丧服出现在皇宫,面对他的母亲,还有戴了王冠的叔父时,他发出了一声感叹:“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哈姆雷特的爱情悲剧看其人文光坏13~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打碎了神学一统天下的幻梦,为欧洲社会和正在形成发展中的资产阶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众多的人文主义者之中,莎士比亚以其文学成就著称,他笔下的人物,更是具有丰富的灵魂内涵和人文主义笔触,哈姆雷特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经典形象,他出身王室, 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顶端,却接受着新兴的人文主义教育。
在他心中,他的父亲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睿智而又勇武。
此时,他对生活和爱情充满着希望,是个快乐的王子。
可是,他人生中的不幸才刚刚开始,他所崇拜的的父亲暴亡, 叔叔克劳狄斯篡位, 从前坚贞的母亲,背叛了父亲,背叛了爱情,改嫁给自己的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他开始抑郁, 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那么可厌, 乏味而且无趣。
他还悲叹:“脆弱啊, 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直到父亲的鬼魂告诉他一切,他才认清他的使命, 他的复仇是为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
他勇敢地承担了一切,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原本对于爱情,充满着憧憬和向往,懵懂的他爱上了美丽、善良、温柔的奥菲利亚,哈姆雷特曾写过很多信给奥菲利亚,表达自己的爱情:“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永没变”,奥菲利亚也承认:“他最近曾经屡次向我表示他的爱情……他向我求爱的态度是很光明正大的……他差不多用尽一切指天誓日的神圣的盟约证实他的言语。
”在母亲改嫁之前,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心中的形象,就像个女神一般,“周身散发处女的光辉”。
然而,母亲的改嫁彻底颠覆了他对爱情的梦幻,开始走向现实,看清现实,哈姆雷特喊道:“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芬草。
”此时他对于生活已经完全厌倦,甚至是绝望,动了死亡的念头。
虽然哈姆雷特还对奥菲利亚怀有爱意,但他决不会以从前的眼光来看她,绝不会像从前一样崇尚美好的爱情,因为他对爱情产生了怀疑,对从前的一切开始动摇。
如果第二幕显示了哈姆雷特对爱情的怀疑,那么第三幕则表明了他对爱情幻想的破灭。
哈姆雷特意识到奥菲利亚来找他并非是出于本意愿,而是来试探自己,心中顿时燃起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所以,哈姆雷特希望自己没有爱过她:“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
”除此之外,哈姆雷特还给了她十分恶毒的诅咒:“进尼姑庵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这不仅表现出他受骗的之后的气氛,也表示了他割舍爱情的决心。
在试探克劳狄斯时,当奥菲利亚评论开场词时说:“它很短,殿下”,他马上说道:“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这一方面暗指其母对父王的不忠,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对爱情已经失去信心。
在误杀了奥菲利亚的父亲后,他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之情。
随着他对自己的母亲失去信任,他也对自己的女友失去了信心,对爱情失去了信心。
但是,如果哈姆雷特的爱情已经消失,那么墓地那一场又如何解释呢?哈姆雷特在奥菲利亚墓前声称“我爱奥菲利亚,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
”这似乎表明了一点,他仍然深爱着这个女子。
然而,一个人的言行未必一致。
他所表白的爱情与深情,只不过是被雷欧提斯激怒后的虚夸言辞。
雷欧提斯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失去父亲和妹妹,心中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
为了从气势上压倒雷欧提斯,哈姆雷特甚至问他有没有种“吃鳄鱼”,并且像他一样,也表示希望埋在奥菲利亚的坟墓里。
在哈姆雷特眼里,雷欧提斯虚夸的言辞和跳人墓穴的夸张行为,无疑使自己蒙受到巨大的羞辱,引起了他的反感,为了反击对方,他才说这些看似深情款款的话。
他的夸夸其谈并不是真诚地在表达对奥菲利亚的爱情,而是为自己挽回面子。
爱情如烟花一般转瞬即逝,手足情深也会为了权力与金钱演化成血腥的阴谋,臣属的忠诚更多地指向权力和王位,而不是君王的英明伟大……与复仇相比较,残酷的现实花费了他更多的思想和情感去认知,去接受,去思考。
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充满了埋怨、诅咒,甚至是逃避,为此,他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与怨愤,他盲目地攻击自己的母亲、奥菲利亚乃至一切女性,主动放弃了自己憧憬的美好爱情,重压之下的他,无处宣泄,毫无缘由地指责和嘲讽他一度心爱的少女,由此导致了他失去了与奥菲利亚沟通的桥梁,误会变得更深,使得奥菲利亚的命运也开始改变,走向悲剧的末路。
奥菲利亚的不幸,可是说是哈姆雷特导演的,也可以说是他父亲导演的。
奥菲利亚虽然表面上听从父兄的训诫,有意疏远哈姆雷特,与他减少来往,但是对哈姆雷特并未有实质性的影响,倒是得知阴谋真相的哈姆雷特失魂落魄地前来,与奥菲利亚说了一堆疯言疯语,给奥菲利亚造成第一步打击。
波洛涅斯自作聪明地以为自己知道了王子疯癫的真相,并让自己的女儿作为试探的工具,虽然不是有心,但冥冥之中的安排他们无法逃避,在哈姆雷特最危难的时候,奥菲利亚非但无能为力,反而沦为克劳狄斯和波洛涅斯的工具,这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他们的爱情,单纯,不谙世事,然而,随着事情的发生,在后期却是输的惨烈彻底,而且,是哈姆雷特自己主动告别的爱情,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一系列无情的责备和训诫,与其说是他经历了一切之后,而表现出的失望、怨恨,不如说是他本身内心痛苦,毫无目的地肆意宣泄,进而殃及无辜;同样,这次会面,与其说奥菲利娅给哈姆雷特造成了伤害,不如说真正受害的是奥菲利娅,她深深地为哈姆雷特的疯癫而心痛,看着爱人一下子变成了这幅模样,她的痛苦可想而知,然而从始至终,哈姆雷特却没有付出任何真正的眼泪。
奥菲利亚因为父亲的蚕丝而疯癫,最后在无助和绝望之间徘徊,断送了自己年轻美丽的生命。
哈姆雷特真假参半地发疯,最后也以一种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爱情无所谓悲喜,正因为存在,才会显得异常壮烈。
哈姆雷特的爱情悲剧,让人遗憾,让人惋惜,更加让人产生迷茫,渴望试图去探索,到底是什么导演了这出悲剧的爱情。
哈姆雷特的爱情悲剧,不单单是他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所有的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沿着哈姆雷特的悲剧看去,我们甚至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迷茫与困惑。
哈姆雷特是个人文主义者,而且是纯粹的人文主义者,他摆脱了封建迷信和偏见的影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周围的人,并且对于人类和世界都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崇敬。
他同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对爱情,对友谊,对人性都有一整套人文主义的观点,怀着对“人”的人文主义的爱,他用一颗高贵的心对待他周围的人:他喜欢美德,憎恨邪恶;他深爱他的父亲和他的情人奥菲利亚;他以满心的热情和平等对待他的同学;他讨厌他叔叔的酗酒和他母亲的肤浅,讨厌任何丑恶的事情。
在他和周围人的交往中,他唯一在意的就是人的价值,而鄙视权利、财富和封建的等级观念。
当他的同学提到要成为他的仆人时,他坚决拒绝,真诚地对他们说:“你们对我的爱和我对你们的爱是一样的。
”对他来说,众生是平等的,一个国王和一个乞丐是在他眼里都是一样的。
他的这种民主的思想是建立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上的。
哈姆雷特性格,是一种渐渐表露出来的悲伤,他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而他的悲伤体现了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人文主义的危机。
他的悲伤首先来自于他心中人文主义思想的破灭。
他是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文主义者,坚信这个世界的美好和纯真,人性的美好和高尚,对一切都充满了美好的感情和热切的向往。
可是,戏一开场,他就陷人了家庭的不幸当中。
他所崇拜和热爱的父亲突然死去,他心目的中的神和完美的君主就这样离开了他,他憧憬母亲,很快就同他新登基的叔父结了婚,而背弃了曾经的誓言。
坚贞的爱情,忠诚的友谊,一个人文主义者,向往的理想生活,都在瞬间破灭,化为乌有。
为此,他感到优郁:“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于是,他悲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的悲伤,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作为一个反封建的人文主义者,一个肩负国家兴国使命的王子,他意识到,自己拯救国家的使命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他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无功,所以它最终会以悲剧的形式落幕告终。
哈姆雷特是一个深受群众爱戴的王子,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他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去复仇,去整顿这个混乱的局面。
但是,他所生活的时代,封建势力依然强大,把握着国家的命脉,他的敌人又是一个无比奸诈,未达目的不择手段,善于笼络臣下的国王,而他自己,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既不相信暴力,又不相信群众,当人们怀揣着不满,起来反抗暴君时,他却没有任何行动。
而且,他始终把这一件艰巨的事业,单纯作为只能由他一个人来完成的任务,甚至整个复仇计划,只告诉了他唯一的好朋友。
他孤军奋战,一个人面对所有的一切,终于抱恨死去。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他的多才多艺,他的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他的悲伤,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点和当时人文主义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资产阶级正在兴起,并发展壮大,他们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有着自己的渴望和对时代的召唤,同时,在封建势力及其强大的时候,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彷徨和无奈,人文主义围绕着人为中心,赞美着人性的美好,但是对于人性真正的认识,他们还是懵懂的带着几分困惑,正如哈姆雷特,他在赞美人的同时,却又对人性充满了迷茫和无奈。
哈姆雷特他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更是那一个时代人文主义者形象与心境的折射,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哈姆雷特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文主义光环,为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召唤了前进的钟声。
参考文献:①《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及其时代》,索天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②《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著,梁实秋译,远东图书公司,1976年版③《爱的变故—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探析》,河北理工大学,张轶前,徐树④《哈姆雷特》中的人文爱情观》,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王晓晴PS:本来是想写莎翁的十四行诗的,但是由于时间比较紧张,而且,十四行诗抽象的东西太多了,不如文学作品来的具体,所以,紧张之中,才赶了这个论文,写的匆忙,有点不好,感觉对不起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