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教学说课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教学说课课件

新知讲解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jìng wèi mó yáo yín
潭面/无风/镜未磨。 镜 未 磨 遥 银 盘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新知讲解
朗读课文
1.指名试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通诗句。 2.学生按节奏自由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新知讲解 找一找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1.本诗句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平浪静的洞庭 湖比喻成一面未打磨的镜子。
2.本诗句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喻成白 银盘,把君山比喻成青螺。
3.本诗是刘禹锡被贬,在前往安徽和州途中,月 夜遥望洞庭湖所作,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看出 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新知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 月夜图,语言凝练,构想新奇,意境静 美。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 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美妙的秋月风光, 表达了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新知讲解
拓展积累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宋·张孝祥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唐·李白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唐·李白
潭面无风镜未磨 把“潭面”比作“铜镜”
湖面迷蒙 月夜朦胧 景色缥缈
新知讲解
把“潭面”比作“铜镜”,湖面就 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 亮的光泽,有些模糊,有些迷蒙,平而不 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镜未磨”用 来形容月夜湖光,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 的缥缈、朦胧之美,真是恰到好处。
新知讲解 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望洞庭
激趣导入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碧波万顷,水天相接,气象万千, 号称天下第一水。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 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望洞庭》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望洞庭》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望洞庭》优秀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望洞庭》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这首诗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求知欲强,本文是一首山水诗歌,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

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诗歌主要意象。

2.通过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会运用多媒体展示五张图片,为学生介绍中国五大淡水湖,重点介绍洞庭湖,进而引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的第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望洞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的一篇古诗,本单元共包含四篇文章,均是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湖的美景再现于纸上。

通过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背诵能力强,而且乐于背诵,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但是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对一篇古诗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想象、朗读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读写“磨”,“螺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通过朗读与想象,理解古诗内容。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的感情,体会意境美(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四、说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秉持着快乐学习的宗旨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一方面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我采用配乐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以及发挥想象等方法。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我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欲上课伊始,我会采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请学生谈谈印象当中最美的景色,进而引出课题《望洞庭》。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印象最深的一处美景是哪里?这样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课题和内容,同时还形成了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庭、潭”等5个生字,会写“镜、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悟古诗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洞庭湖的独特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洞庭湖的景色。

谈话导入: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起领略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望洞庭。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理解“和”的意思,感受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体会“镜未磨”的比喻,想象洞庭湖湖面平静如未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感受其生动形象的比喻。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景色描写中体会洞庭湖的宁静、优美。

探讨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的巧妙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6.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让学生对比欣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这首古诗,欣赏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二、说教学重点: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赏析。

三、说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超拔高洁的人格。

四、教学课时: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同学们,这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是洞庭湖,那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跟洞庭湖有关的诗句呢学生可能答到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我们就再来接触一首跟洞庭湖词《念奴娇过洞庭》。

看看,作者通过写洞庭,抒发了他怎么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1、准备两分钟,让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配乐为《秋湖月夜》读音三万顷qǐng细斟zhēn扣舷xián扁舟pīan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细节感知,理解课文。

(其景其人其情)1、逐句分析上阕。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要理解全词,得读懂这么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要理解这句,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

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板书:心会)2、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悠然3、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景物特点:开阔静澄澈(板书)朗读上片。

4、逐句分析下阕。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分析: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PPT说课教学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PPT说课教学课件
默写指导: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注意不 要写错别字。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参考答案: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小舟乘风 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洞庭湖上水光和秋月交相融和,湖面风平 浪静,如同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环节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 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 。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 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 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 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 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朗读指导:朗读《望天门山》时,按“二 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前两句语气应该豪迈, 体现天门山的壮美;后两句语气稍柔和,尾句 要读得引人遐想。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时,
按“二二一二”的节奏朗读,语气柔美,感情 饱满,读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朗读《望洞 庭湖》时,朗读停顿的划分为:湖光/秋月/两 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望洞庭》说课稿说教材:《望洞庭》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

这首诗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说学情:本班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参与了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诵读一句古诗名句;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

已经有了一定古诗词及古诗名句的积累了。

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想象、感悟的能力,所以这节课同学们应该是游刃有余的。

说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4.拓展吟诵描写洞庭美景的诗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说教法学法:教法、学法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

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

本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刘禹锡去欣赏洞庭湖的山水美景,学习《望洞庭》。

学生齐读课题《望洞庭》2.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义。

(2)欣赏画面,感悟意境。

(3)感受语言美、音律美。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新人教版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互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古诗欣赏技能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古诗欣赏技能。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望洞庭》原文及译文:提供原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内涵,并附上译文,方便学生对照阅读。
-《宿建德江》原文及译文:同上,提供《宿建德江》的原文和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译文:同上,提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和译文,让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此外,本节课还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来描绘和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的学生中,他们的语文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章。然而,对于古诗这种具有深层次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的文学形式,学生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并通过欣赏优秀范例,学会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感悟诗境,学习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想象力大比拼(1)出示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还像什么?)(2)出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觉得白雪还像什么?)看来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用起比喻来都得心应手了!诗人刘禹锡也有个描写洞庭湖的绝妙比喻,不着急,先来欣赏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吧!2.欣赏洞庭湖风光,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二、感悟古诗(一)初诵读,明诗意1.师示范诵读:2.(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提示诵读规则:平长仄短,入促韵长;3.指名诵读,相机指导:4.分组赛读。

(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二)再诵读,悟诗情(过渡:让我们一起领略秋夜洞庭湖的朦胧美吧!)1.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感悟“两相和”;(1)全班齐诵: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引读:刘禹锡遥望洞庭,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他不禁吟道……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是那么温柔,我们赞美道……2. 男女生赛读“潭面无风镜未磨”,欣赏本句中的艺术手法“比”,结合体会“镜未磨”;(湖上真的有一面铜镜吗?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镜未磨”?)3.分组诵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你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为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而不是其它东西?)(板书:抓特点、想象)(这两个巧妙的比喻也是饱含着诗人美好的情感,你体会到了吗?)(板书:融情)(对比这一句“遥望洞庭山水翠,银白湖中一君山”,刘禹锡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板书:生动形象)(三)知作者,说背景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2)教师小结:(多次被贬,他都没有放弃,无论面临多么绝望的境地,他始终没有放弃!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刘禹锡?)(是的,他始终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就算是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依然能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依然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心底。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所在的单元以“自然风光”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而《望洞庭》作为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对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_____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但是,对于古诗中意境的感悟和诗人情感的体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古诗的意境。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朗读指导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精推2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精推2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说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同时,作者别具匠心的把洞庭美景惟妙惟肖的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

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

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三、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读懂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象。

5、感受洞庭湖月夜的景色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五、说教学准备:1、收集洞庭湖资料。

2、洞庭湖画面。

六、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激趣引题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朵奇葩。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古时候,曾有许多文人墨客被那美景所陶醉,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

现在我们就来比比记忆力,看谁能在10秒中的时间里,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或平时积累的写景的诗。

倒计时:十、九、八……2、引题解题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多数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

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望洞庭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án、洞庭dòng tíng)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

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

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

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

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刘禹锡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如此之美,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明确:诗人对山水的一种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回忆过去自己欣赏过的美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学习《独坐敬亭山》(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0357.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说课稿

0357.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说课稿

0357.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说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望洞庭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 的其中一首,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描写了秋夜月光 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 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 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 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 人的艺术功力。
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 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之一《望洞庭》,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 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目录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新课导入,揭示课题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 2.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3.介绍诗人。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 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 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 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 《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 不例外。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 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 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第【1】篇〗望洞庭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解释;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景,通过对月亮、湖面、山色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句的解读、生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掌握生字词。

2.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正确理解并解释一些较为复杂的诗句;将古诗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望洞庭》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自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3. 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绘画: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诗歌《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重点词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突出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望洞庭》。

2. 解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作:写一段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古诗.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重点)
2.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诵读体会法:在完成扫清文字障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抓字眼体会法:抓“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想象法:通过诵读,来想象诗人所描述的画面.感受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说学法】
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山清水秀,而且历史悠久,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今天,我们将借助唐诗《望洞庭》,来领略一代“诗豪”的绝世文采.
2.解题,了解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整体感知美.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目的.
(二)理解读,洞察美
1.抓住字眼“两相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明确诗的意思;
2.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赏析古诗.
3.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诵读悟情,深化美
1.投影出示两首诗:
2.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桌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四)延伸读,升华美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